绢帕蘑绢帕麻菇与线香香 本资民用说的什么成语

经典成语故事4 - 边走边学 - 中国教育出版网
- Powered by X-Space
应有尽有!活到老、学到老!边走边学!
经典成语故事4
& 13:56:26
/ 个人分类:
两袖清风的意思
两袖清风的意思就是指为人清正朴素,不积累任何财富。多比喻做官廉洁,除两袖清风之外,一无所有。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于谦。今天有个说相声的于谦,这是巧合了,相信两者没有联系。这个词出自明朝都穆《都公谭纂》:“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 知道了两袖清风的意思,让我们来阅读这个成语故事。明朝时期的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宣帝驾崩之后,太子朱祈继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专揽朝政大权,他勾结宫廷内外的官僚,为所欲为。大臣们对他十分忌惮,阿谀奉承,称他为“翁父”。于谦为人刚正不阿,秉性高洁,十分不满王振的独断专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谦。当时流行这么一种风气,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时,都要献上重金或礼品贿赂朝中的达官贵族,否则事情就不能顺利地办好。于谦担任巡抚时,从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断然拒绝了,他甩了甩衣服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带两袖清风去好了。”回家之后,他写下了《入京》这首七绝诗。诗的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本是百姓用品,现在反而成为祸害;我去朝见天子不带任何东西,免得让别人说闲话,议论纷纷。
&&& 也有人说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可能不是很普遍,不过我确实听到过这种说法。总之这个成语是褒义词,而且几乎永远是用来形容身居要位却仍然保持清廉生活的人。如果对于普通人不能用这个词,比如你说路边的乞丐两袖清风,这肯定不合适。
狼狈为奸的近义词
狼狈为奸的近义词可以是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气味相投等。狼狈是两种动物的名字。这则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指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做坏事。这则成语出自《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
&&& 狼狈为奸的近义词很多,但是故事如此有趣的却没有。狼和狈分别是两种野兽,它们的外形十分相似,习性也非常相近。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时常一起出去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一次,狼和狈经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打起了羊的主意。可是,羊圈筑得很高,又很坚固。怎么办呢?它们下意识地互相看了看对方的腿,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高高地扛起来,狼再用它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于是,狈便蹲下身,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把身子直立。然后狼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竹篱旁的羊。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不可能得手,但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相互勾结,所以人们称此为“狼狈为奸”。
&&& 狈这种动物到底是什么还有待考证,可能是传说中的动物吧。不过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的确是流传下来了,另外“狼狈”这个词还有尴尬、无措的意思,大概是形容这两种动物在一起的时候那种瘸瘸拐拐的样子吧!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_主人公
&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呢?成语故事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李林甫。这是一个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人品极差的人。这个词的意思指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杀人的剑。比喻嘴甜心狠,狡诈阴险。说坏人或笑面虎时,常用此语。与“笑里藏刀”近义。
&&&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位高权重——他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此人知识渊博,能书善画,但是人品极差。他忌贤妒能,凡是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打击排挤。而对于唐玄宗,他则阿谀奉承,竭力迁就,并且采取种种手段和方法,巴结讨好唐玄宗宠信的嫔妃和心腹太监,博取她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说的都是些动听的话,心里却琢磨着怎么害人。有一次,他假装诚恳地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若能开采出来,就可大大丰富国库,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信以为真,赶忙跑去建议玄宗开采华山矿藏。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就招李林甫前来商议。李林甫却说:“我早知此事,华山是历代帝王的‘风水宝地’,怎么能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唐玄宗又一次被李林甫蒙蔽,还认为他是忠臣,于是逐渐疏远了李适之。李林甫就这样排挤了许多有才之士,使朝中忠臣良将越来越少,因此百姓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现在你知道口蜜腹剑说的是谁了。李林甫的为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一个贬义的成语。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所以还不至于像秦桧那样遗臭万年。甚至还可以被某些同样人品的人当成学习的榜样呢。
鸡犬不宁的意思
宁的意思就是安宁。鸡犬不宁的意思是指连鸡狗都得不到安宁。这则成语故事是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的话“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后人就从这段话中总结出了鸡犬不宁这个词,用来形容某对象被骚扰得十分厉害。
&&& 知道了鸡犬不宁的意思之后,我们来详细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的背景知识。唐朝中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动统治者为了筹措军费,横征暴敛,弄得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这年,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他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便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文中写道:有一个捕蛇人,祖父和父亲都被毒蛇咬死了,可他仍然继续捕蛇。是什么原因使他不愿放弃这个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呢?他说,如果捕到毒蛇,他的命运就比其他乡邻好多了。乡亲们早已倾家荡产,一听缴纳赋税,人心惶惶。差役们冲进村子里,横冲直撞,怒吼恶骂,甚至大打出手。那种大难临头的场面,连鸡狗都不得安宁(鸡犬不宁)!而捕蛇人却因为能捕到毒蛇换取钱财而生存下来,所以他感到万分侥幸。柳宗元不禁感叹:“对老百姓来说,官府沉重的赋税比毒蛇还厉害千万倍啊!”
&&& 这就是鸡犬不宁的意思和出处,在此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这个婴儿十分爱哭闹,每到夜里都搅得全家上下~。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
&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个成语故事在三国的故事中有提到过,就是关于流传千古的一篇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鞠躬:谦恭谨慎。尽瘁:竭尽辛苦。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顾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形容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周恩来,的确,近代能用这个词来形容的也就只有周总理了。不过这个成语最初的主人公仍然是诸葛亮。公元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魏,即魏文帝。不久,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谓的蜀汉“先主”。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这样,连同江南的东吴,就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刘备去世,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历史上称为“后主”。诸葛亮仍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掌握了蜀汉的一切军政大权。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抗魏的。他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操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征前,他曾上表后主,力劝刘禅听信忠言,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前出师表》。但是,这次北伐没有成功,诸葛亮暂时退兵回蜀。后来,他再次发动北伐,蜀国有不少官员极力反对。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的道理,即《后出师表》。在这篇宏文伟论中,诸葛亮表示自己要为蜀汉事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一位忠臣贤相的高风亮节。
&&& 现在你知道了鞠躬尽瘁的主人公和这则成语的意思了。鞠躬尽瘁经常和死而后已连用,但是这种连用只适用于形容已经死去的人或者用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对活着的人千万不要用“死而后已”。
精诚所至_金石为开
金石:指最坚硬的东西。精诚所至_金石为开的意思是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神射手李广,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神射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射出的箭钉入石头的事情。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对人真诚所产生的强大感染力。
&&& 下面来详细讲述精诚所至_金石为开这个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狩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哪知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他发现自己刚才所射的箭不仅箭头深深插入石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没入其中。李广很惊讶,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射了几箭都没有射进。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这不仅是因为李广的力气特别大,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精神集中,所以出现了奇迹。只要诚心所至,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开,更何况是人呢!”
金玉其外_败絮其中
败絮就是破旧的棉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徒有金玉般华丽的外表,内涵却如同破旧的棉絮一般糟糕。这个成语故事是讲有个卖桔子的人的桔子外表特别好看,里面就像破棉花一样根本不能吃。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比喻人或者事物表面上漂亮,内地里差劲。它的近义词可以是“徒有其表”。
&&& 刘基,字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故事就出自他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就是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里面记载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夏日里的一天,刘基发现一个小贩的柑子金黄油亮,非常新鲜,便买了几个。回家后,刘基却发现柑皮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气愤不已的他便去找小贩理论。哪知小贩却不慌不忙地笑道:“我这样做生意已经好多年了,还从没有人像先生您这样。”顿了一顿,他接着说:“当今世上到处都是骗人的事,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他们懂兵法吗?那些文官头戴高帽,身穿朝服,器宇轩昂,可他们真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吗?盗贼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他们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骑着高头大马,每个人都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可又有哪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似玉,内心里却像破旧的棉絮?”刘基无言以答。
&&& 这个刘基写的这篇文章成了一则成语故事。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故事中说明的道理是真的。从古至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和事物从来没有消失过,在未来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疾恶如仇的意思就是指痛恨坏人、坏事就如同仇敌一样。形容人的正义感极强。说人爱憎分明时,也常用此语。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晋时期朝中一位名叫傅咸的大臣。他刚正不阿地向皇帝进谏,并且严肃整治朝纲,让朝中胡作非为的人大大收敛,最终赢得了皇帝和人们的赞赏。
&& 下面来讲他疾恶如仇的成语故事。西晋时期,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骄奢淫逸,越来越腐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任武帝的尚书左丞、冀州刺史,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武帝驾崩后,惠帝即位,傅咸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有一次,各地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惠帝却不解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闻听,啼笑皆非,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惠帝听后问道:“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傅咸直言不讳地说:“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此奢侈腐化,朝廷应严加处罚,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惠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道:“言之有理。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视国法于不顾,都可按条例惩处。”于是,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心里满不在乎。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并没有气馁。他多次上书惠帝,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均有所收敛。于是,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疾恶如仇。
脚踏实地本义指双脚在地面上踏稳,踏踏实实做事。现在用来形容做事认真,作风质朴,不虚夸,不浮华,不投机取巧。可用于表彰某些认真做事与埋头苦干的人。这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写者。
&&& 下面来讲述脚踏实地的出处。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他主编的。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常与邵雍一起聚谈闲游。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回答说:“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不愧是司马光的知己。
&&& 脚踏实地这句成语是褒义词,经常用来告戒和赞扬。在一些报道国家大事的新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词。
洁身自好的意思
洁:洁白、干净。洁身自好的意思是指保持自己的清白。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不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事迹。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公元前340 年诞生于今湖北秭归县。
&&& 下面用白话文讲述这个成语故事,从中你就可以领会洁身自好的意思了。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 现如今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贞洁,这恐怕是一种变体吧,形容清官的情况少了起来,这就是语言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完全可以理解。
见利忘义的意思
& 利:利益。义:道义。见利忘义的意思是贬义。用来形容为了利益而忘掉道义,出卖朋友的人。这则成语故事是讽刺在有利可图时,就不顾道义。这个故事讲的是郦商和吕氏家族的一些纠葛。
&&& 下面用成语故事来阐述见利忘义的意思。郦商曾同汉高祖刘邦在高阳一同起兵,他看刘邦很有才干,便将自己手下四千兵马交给他统率,自己却去冲锋陷阵,并屡建战功。因此,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任命他为右丞相。刘邦死后,皇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野心很大,她让吕氏家族来执掌天下,封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为王,掌握了朝廷大权。吕后的这些倒行逆施,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等吕后一死,周勃和陈平一些老臣便秘密谋划,打算彻底清除吕氏家族的势力。但是,吕禄掌管北军的兵权,周勃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紧要关头,他想起了老丞相郦商。因为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吕禄的好朋友,可以用调虎离山计把吕禄骗出京城,然后设法把他除掉。当时郦商正在家中养病,周勃便去看望郦商,要他协助灭掉吕氏家族。郦商见吕氏家族大势已去,只得同意,并让儿子郦寄按计去欺骗吕禄。吕禄受到郦寄的邀请,便随其一起出城打猎。乘此时机,周勃领兵控制了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余党全部清除。不久,郦商病死,郦寄被封为将军。史书上记载此事时,说郦寄的行为是出卖朋友。出卖朋友的人总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不顾道义了。
&&& 见利忘义这句成语是贬义词,类似的词语还有“见财起意”等。
汗马功劳的意思
&&& 汗马:在征战中战马驰聘而流汗。汗马功劳的意思是指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劳。这则成语故事比喻战斗中立下的功绩,后泛指作用较大的工作成绩。这个故事语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待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 汗马功劳的意思就是这样。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许多将领争着邀功请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封他为赞侯。其他的人议论纷纷,说:“我们在战场拼着生命与敌人战斗,而萧何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没有任何汗马之劳,而封赏反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刘邦不慌不忙地问:“你们应该都知道打猎吧?”文武大臣齐声答道:“知道。”刘邦继续说道:“在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命令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更何况,萧何让他家族中的九十名男子都为我一同出力,而你们大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很难得了。所以,他的功劳是怎么也抹杀不了的!”大家听后,便谁也不说话了,一个个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分封。
&&& 成语汗马功劳在今天不仅可以比喻在战斗中的成绩,也可以比喻工作中的成绩。造句:在这次占领东部市场的商战中,这位经理为公司立下了~。
说起来你可能很吃惊,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居然出自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是庄子在他的作品《庄子·徐无鬼》中讲述的。害群的意思是“危害群体”。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危害整个马群的马,用来比喻那些危害集体的人。类似的俗语有这样一句:“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 下面就讲讲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次,黄帝要去具茨山,却在襄城迷了路。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放马的男孩,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什么地方吗?”男孩回答说:“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院的住处吗?”男孩也回答说知道。黄帝听后心里很高兴,说:“小孩,你真了不起,既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院住的地方。那我再问你,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前几年,我在外游历,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对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打算去更多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罢了。”黄帝觉得男孩很聪明,便再次要男孩回答究竟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得说:“治理天下的人,其实与放马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要将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很满意男孩的回答,称他为“天师”,并恭恭敬敬地对他拜了几拜,然后才离开。
&&& 原来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是从一个放马小孩的嘴里说出来的,这个词蕴含的道理可以用于无数方面,难怪黄帝要如此满意了。
说起来你可能很吃惊,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居然出自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是庄子在他的作品《庄子·徐无鬼》中讲述的。害群的意思是“危害群体”。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危害整个马群的马,用来比喻那些危害集体的人。类似的俗语有这样一句:“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 下面就讲讲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次,黄帝要去具茨山,却在襄城迷了路。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放马的男孩,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什么地方吗?”男孩回答说:“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院的住处吗?”男孩也回答说知道。黄帝听后心里很高兴,说:“小孩,你真了不起,既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院住的地方。那我再问你,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前几年,我在外游历,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对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打算去更多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罢了。”黄帝觉得男孩很聪明,便再次要男孩回答究竟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得说:“治理天下的人,其实与放马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要将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很满意男孩的回答,称他为“天师”,并恭恭敬敬地对他拜了几拜,然后才离开。
&&& 原来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是从一个放马小孩的嘴里说出来的,这个词蕴含的道理可以用于无数方面,难怪黄帝要如此满意了。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文臣武将蔺相如和廉颇的。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表示向人认错道歉,甘受惩处。常用于有错误的人能向别人坦诚地认错,使自己进步。又作“肉袒负荆”。其中“负”就是背着的意思,“荆”是指荆条。古人有一种责罚是用荆条抽打,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主动背着荆条去承认错误,任打认罚。
&&& 蔺相如和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文臣武将,也是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蔺相如因在出使秦国时立下了大功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名列廉颇之上。这使为赵国屡建战功的大将廉颇很不服气,到处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处处回避廉颇,致使他手下的随从以为他胆小而感到非常羞辱。蔺相如闻言道:“像秦王那样威风,我尚敢当面呵斥,现在我怎么会怕廉颇呢?我之所以避着他,完全是为国家安危着想,不想让敌国有任何可乘之机呀!”不久廉颇听到了蔺相如所说的话,十分惭愧。于是他脱下衣袍,袒露脊梁,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家中,跪在地上向蔺相如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即是由此而来)。他说:“廉颇无知,不知先生如此宽宏大量,得罪之处,还请先生恕罪!”蔺相如急忙躬身扶起大将廉颇。从此,二人仇怨尽消,团结一心,共同报效国家。
&&& 现在你知道成语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错就改的人才是君子和大丈夫。有错能改,可成大事;有错不改,必留后患。主动认错反而不会降低身份,还会使别人更加尊重你。#周末阅读#成语背后的廉政故事_决策杂志-爱微帮
&& &&& 【周末阅读】成语背后的廉政故事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源于某个典故或史实。这其中,也有不少包含了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乔玄——百折不挠  乔玄,字公祖,东汉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为官时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乔玄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乔玄年轻的时候,在睢阳县里当功曹(官名,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掌管人事,参与一郡的政务)。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县。乔玄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许多罪行,请求周景派自己去查办此人。得到周景同意后,乔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了起来,详细调查羊昌所犯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同时,周景也接到了圣旨,要他召回乔玄,停止调查。乔玄压住檄文不发,并且加快了审讯速度,终于使羊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汉灵帝时,乔玄当上了尚书令。有一次,乔玄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依仗灵帝的宠信,在做南阳太守期间大肆收受贿赂的证据,并向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但是灵帝很宠信盖升,不但没有处置他,反而升了他的官。乔玄看不惯盖升的所作所为,于是称病辞职,回了老家。回到家乡后,有一天,乔玄十岁的小儿子独自在门口玩耍,有三个盗贼冲进来抓住了他,挟持他到了楼上,迫令乔玄拿钱来赎人。乔玄不肯答应。过了一会儿,得到消息的司录校尉阳球,带领河南尹、洛阳令和士兵赶到乔玄家中,把整座楼包围起来。双方僵持不下。阳球恐怕那些盗贼会杀害乔玄的儿子,所以不敢贸然指挥士兵冲上去。乔玄瞪着眼睛大声喝道:“贼人无法无天,我乔玄难道能够因为爱惜儿子的生命就放纵这些危害国家的强盗吗!”他催促阳球下令让士兵进攻。士兵攻上去后,把盗贼杀死了,但乔玄的儿子也被盗贼杀害了。之后,乔玄进宫,请求皇帝下令向天下宣布:“凡是劫持绑架的案子,一定要把贼人全杀掉,不准拿财宝去赎,以杜绝贼人犯罪的门路。”皇帝批准了乔玄的建议,并颁发了诏书。从那以后,恶贼劫人的事件几乎绝迹了。  乔玄去世的时候,家里十分清贫,所以殡葬仪式非常简单。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乔公碑》中说:“乔公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百折不挠,在原则问题上绝不改变自己意志。”  子罕——不贪为宝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祁黄羊——大公无私  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山涛——璞玉浑金  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常一起在山林间游玩,被称为“竹林七贤”。  “七贤”之一的山涛,与魏明帝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但他并没有依仗这层关系去取得荣华富贵。公元239年明帝死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操的侄孙武卫将军曹爽受遗诏辅政。又过了五年,山涛四十岁,才在郡里当小官。后来,他被调到京城任尚书吏郎,官职也不算大。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最有才学,也最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体,并且敢于蔑视权贵。山涛虽然比他大十九岁,却很敬重他。  司马昭当政后,山涛调动官职。于是他特地上书,推荐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吏部郎。不料,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不愿为司马氏服务,所以得知山涛上书推荐自己,不仅不感激,反而写了一封信,与山涛断绝来往。这封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即山涛)绝交书》。信中列举了九条自己不适宜当官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夸张的自我解嘲或是讽刺别人。例如有一条说,他不喜欢俗人,叫他与他们共事会受不了;还有一条说,他常常否定商汤王、周武王,并菲薄周公、孔子这些古代圣人,这不会被现在的礼法所容忍。山涛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个血性男子汉,性格耿直、刚强,所以对此并不介意。但是,司马氏集团不放过蔑视他们的嵇康,公元263年,司马昭借一件事把他杀了。  过了两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山涛上书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说虽然父亲被杀,但儿子与此不相干,他德才兼备,应当任用。司马炎接受了山涛的建议,任命嵇绍为秘书丞。  入晋后,山涛担任吏部尚书,当时有个县令,在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为怕人告发后获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贿,他送给山涛的是一百斤丝。山涛为不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不露声色地收了下来;但命人将它封好,吩咐谁也不准动用。后来那县令案发,不少大官被牵连受讯问。问到山涛时,他把封存的丝取来,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里面的丝没有动用过。  山涛为官清正,得到众人的好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盛赞他说:“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意为“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人们不知道其内在的高贵质地。”  于谦——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福利又来啦!小编梳理出《决策》杂志官方微信今年二季度转发量最高、最受读者欢迎的20篇文章,现在您只需要回复文章标题前的红色数字,就可以免费阅读这些精彩的内容啦! 【特别策划】王学军:关于合肥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特别策划】长江新棋局 【特别策划】农地改革 【人物】“魅力书记”李贻伟 【区域】九江图变 【高端】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不是什么? 【商界】李东生如何带领TCL重生? 【商界】马云最感谢的人为什么是蔡崇信? 【调查】一位乡镇书记眼中的城镇化 【调查】官员如何取得群众公认? 【样本】从河南“省直管县”十年探路看“省直管县”向何处去 【案例】政府购买服务有哪些误区? 【看世界】美国如何处理“邻避冲突”? 【领导力】“空降”领导如何度过前100天? 【官员手记】基层“文贿”乱象 【竞争力】竞职演讲如何避免怯场? 【竞争力】公考面试材料题的四种回答策略 【官场小说】茶趣 【茶座】电梯原则和金字塔原理 【茶座】无人敢下手的钻石
点击展开全文
发送1259487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发送暗号1259487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全国一流智库媒体《决策》杂志官方微信,精英人士的随身智库。洞察政经热点,剖析产业趋势,解读政商关系,影响公共决策。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帕蘑菇与线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