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高中回忆录范文文欣赏

罗定E天空APP
图文大播报
查看: 2430|回复: 14
我的童年(一位退休老人的回忆录--天涯论坛)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罗定潭井人 于
20:57 编辑
一位退休老人对&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的真实体验和记忆
  &&我 的 童 年&&
  从记事起,一九五八年我刚五岁,全国搞大跃进,砍大树炼钢,印象最深的是搞食堂,以生产队为集体,统一办食堂,大蒸桶蒸饭,大锅炒菜。当年,饭可以吃饱,男女老少出集体工,种田、种菜,一部分老年妇女在家带小孩。粮食以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互相调济,人人有饭吃,个个有事做。
  但好景不长,到五九年上半年,去年陈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
在线时间 小时
六一年解散食堂后,自家就可以开锅火了。为了解决各家当年冬天和下一年春天吃饭的问题,生产队分给每家三分田种萝卜自救。冬、春二季吃饭就是吃萝卜,那时候的萝卜饭,就是把萝卜切成小方坨子再加一点米煮熟。菜也是萝卜菜,就是萝卜叶,或者把萝卜切成丝、切成片。一冬一春就是依靠吃萝卜,没有厌不厌的,厌也得吃。萝卜消化很快,吃得越多,饿的也越快,但总算吃的时候能够吃饱。
  当时,我们全家六口人,父亲五八年参加工作,月工资八元。哥哥五八年考入大学,本科四年里,父亲的工资负担哥哥的生活费还不够。家里就母亲、姐姐、我和妹妹四人。姐姐比我大两岁,妹妹比我小四岁。可想而知,家里就我一个男的,我从小就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家里分到的自留地种一些经济作物,如红苕、高梁、大豆,还有一些萝卜、小菜等。由于家里没有主劳动力,六一年解散食堂后我虽然只有八岁,但母亲在自留地劳动时我就陪着母亲一起去,帮着母亲扛背一些劳动果实。慢慢地,到十二三岁时,我就成了自留地种菜和种经济作物的主要劳动力。刚开始挑便桶的时候,我比便桶高不了多少,不是左边碰地,就是右边碰地,便桶的污水都泼到身上。便桶要挑二里多路,母亲说,你是家里的主劳动力,挑便桶的事就是你的事。
  年复一年,通过锻炼,我样样事都很能干。七岁上学,十三岁小学毕业,在小学读书期间,星期天上山砍柴,刚开始的时候一担挑十几斤,到小学毕业,一担就有八十多斤了。十四岁在公社农中读书一年,半耕半读,读半天书搞半天劳动,十五岁就正式务农出集体工了。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六二年和六三年,家里缺粮,就到市场上买价格最便宜的苕米,用石磨把苕米磨成粉,做苕米汤圆,当做晚饭。每人每餐十个,一小碗。我不能够吃饱,就在妈妈每次做晚饭的时候,守在灶台前,求着妈妈多放一点水,我想多喝一碗汤。
  五九、六零年搞食堂,吃饭时间,大家排队一个一个到窗口去领。好多小孩急不可耐,哭着叫着要饭吃,整个食堂一遍嘈杂声。那时候,都是妈妈带着我去领饭,有时妈妈出集体工回来晚了,看大家都吃好了,也急的直哭。
  妈妈很勤劳能干,食堂解散后的六几年,妈妈白天出集体工,晚上还要纺纱织布忙到深夜,逢每五天一赶集的日子就把纺好的纱布卖掉,换回苕米以保证家里不会断炊。
在线时间 小时
母亲管教很严,星期天也不能够玩,要上山砍柴,家里煮饭都是烧柴火。早晚还有自留地锄草等各种杂事。
  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天气很冷,生产队统一放一天假,不安排出集体工。母亲却安排我和姐姐吃完早饭去砍柴,我当时哭了,说人家大家都在家里休息,要我上山砍柴我不去。母亲说,外面天气虽然是冷,但你去砍柴比坐在家里还要暖和些。想想母亲的话也有道理,就同姐姐一起上山去砍柴了。山上的雪下的很大,但我和姐姐鼓足干劲,不怕寒冷,到下午就一人一担柴挑回来了。母亲见了很是高兴,说你们姐弟俩全身热气腾腾的比坐在家里烤火还要暖和,坐在家里的人不做事还要讲冷。
  父亲有一句口头禅叫&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肚子挨饿&。父亲也经常用这句口头禅来教导我们。父亲教导我们说,从小要养成勤劳的习惯,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青年人做事要大家评价好才行;俗话说,上不尽的当,吃不尽的亏,力气是用不完的,今天用力越多,以后的力气就会更大;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走在人家的前面,干得好,大家才会认同和赞扬你。
  十六岁前穿的都是母亲自己织出来的土布,没有一件是外面买进来的布料。记得有一次我要母亲去合作社给我买一节三毛钱一尺的青平布或兰平布做条裤子,哭吵了一个星期,母亲都没有答应,最后母亲被我吵急了,狠狠的把我饱打了一顿事情才得以平息。母亲也是没有办法,她答应不了子女的要求,家里确实很是困难。那时候,一年只有在年三十那一天才吃到白米饭,只有年三十那一天才能够吃上一次猪肉。可想而知,家里的日子是过得多么的艰难节俭。
  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多少的学问,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我写我的童年,只是想让我的儿孙辈知道,你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要懂得珍惜现在。我也要感谢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是他们的教育和教导,让我现在有了一个非常幸福的晚年。
  父亲和母亲,我很想念他们。
在线时间 小时
是我叔叔退休后,闲来无事对往事的回忆,不是文章,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绝对真实。
  我非常震撼的有三处地方:
  一处是叔叔饿了祖母说去喝点凉水填肚子。
  第二处是叔叔守在灶台前,央求祖母在锅里多加点水,能够多喝一碗汤。
  第三处是祖母大雪天要求叔叔上山砍柴,并有砍柴取暖的逻辑。
  这三件事,任何一件放在现在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又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时间还并不遥远,仅仅才几十年而已。
  我写出这里,是因为我有一种责任感,既然知道了,就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父辈或者祖辈曾经有过多么的艰难,又是如何面对艰难,我们应该感恩,应该感激,我们先辈的坚韧坚强,无私奉献。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奉献,才让我们有了美好的现在。
  而且,我还有一种私心,把帖子放在这,也能够对文中的母亲(我的祖母),永远的缅怀!
在线时间 小时
网友评论:
听我爸说,以前我奶奶生了几个孩子,因为没吃的,一个个都饿死了。只有一个弟弟活到了两岁多,天天饿得没事做的时候,就用头撞床沿,最后也死了。我爸饿得都躺在棺材里了,后来有个人来灌了点药,才活了下来。
  不要说那个时代的人不自救,什么猪儿虫,蚱蜢,甘蔗虫都吃过,连癞蛤蟆也有人吃过。山上有很多人挖田鼠,到最后田鼠也没得挖了,因为找的人实在太多了。田里的水很沉,听说有人在田里抓泥鳅黄鳝,当官的说泥鳅黄鳝是队里的,然后把活的泥鳅黄鳝从人的嘴里活活灌进去,人也死了。
  不要说那个年代的人心里有多善良,在那个年代,饿死的只有老实人,活下来的,都是很奸诈的。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为老不尊的人,就不要奇怪了,因为善良的人大部分都死了,活下来的都是些喜欢钻营、喜欢拍马屁的小人。那个年代的人都喜欢告发别人,诬陷别人的事是常有的,老实人在那样的年代就是吃亏的份。
在线时间 小时
过去的事情了!
在线时间 小时
网友评论:
听我爸说,以前我奶奶生了几个孩子,因为没吃的,一个个都饿死了。只有一个弟弟活到了两岁多 ...
这段话可圈可点:
在那个年代,饿死的只有老实人,活下来的,都是很奸诈的。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为老不尊的人,就不要奇怪了,因为善良的人大部分都死了,活下来的都是些喜欢钻营、喜欢拍马屁的小人。那个年代的人都喜欢告发别人,诬陷别人的事是常有的,老实人在那样的年代就是吃亏的份。
在线时间 小时
过去的事情了!
可见,大人物犯的错误有多严重!
在线时间 小时
可见,大人物犯的错误有多严重!
唉!浮夸风搞的事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唉!浮夸风搞的事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在线时间 小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发生过好多现代人不可信的事情,没有经历过真的无法理解。我们曾经经历过,那时候的苦难永远不会忘记。
在线时间 小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发生过好多现代人不可信的事情,没有经历过真的无法理解。我们曾经经历过,那时候的苦 ...
共产主义的试验田,非常可怕!
在线时间 小时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在线时间 小时
罗定潭井人 发表于
这段话可圈可点:
在那个年代,饿死的只有老实人,活下来的,都是很奸诈的。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为老不尊 ...
内心暗黑的人才写出来的文字,
在线时间 小时
那个网友的评论简直是在骂他的祖宗!!铜川矿务局一中八旬退休女教师出30万字回忆录|回忆录|教师-铜川新闻_华商网
铜川矿务局一中八旬退休女教师出30万字回忆录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赵雄韬
[摘要]退休20多年的语文教师刘无难老人潜心在家,以时间为链条,将自己和家庭的经历,通过一篇篇回忆文章,串联成30多万字的回忆录。更难能可贵的是,从老人的回忆录里看出了一个国家70年的变迁。
  “80多岁了还能出书,真令人佩服”  刘无难老人说,她从小就喜爱文学,退休后更是萌生了想出本书的愿望。但是写写停停,出书的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都没有实现。2013年年底,她终于下决心在家将自己的回忆整理起来,并顺利出版。  老人的回忆录出版后,全国冰心散文理论奖获得者、文化记者章学锋如此评价老人的书,“这是一部真实、生动、具体、广阔的生命史,是一个知识分子家族的变迁史,也是一群底层民众的心灵史。”  刘无难老人的学生邱莹对老师印象很深,她说:“刘老师是一个非常热爱教育事业的人,退休以后,还被学校返聘继续教学工作。现在80多岁了,还能书写30多万字的回忆录,非常了不起。刘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梦想,真是令人佩服。”  原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校长王朗辉在这本书中序言评价道,通过这本书记录的一个家庭的经历,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我们国家,从抗日战争到现在的巨大变化。  “对于我终身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有着梦想实现的幸福感,有着成就感,自豪感,我生活得充实而自信。”刘无难老人这样评价自己。她说,自己的回忆录就是一部自己实现梦想的笔记而已。  华商报记者 赵雄韬 编辑:任莉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网文许字[7号
本网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联系方式:
华商应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石练小学退休教师王立諴回忆录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石练小学退休教师王立諴回忆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3:07:4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石练小学退休教师王立諴回忆录
官方公共微信《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出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现有退休教师130余名,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创立与发展壮大的过程。自从1975年创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以来,许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鞠育英才。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辉煌成就中,有他们贡献出的智慧、心血与汗水,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他们留下的卓越贡献和坚实脚印。
&为了使复旦人的良好风范薪火相传,代而有续,他们在退休教师党支部、退管分会、老教协分会的倡导与推动下,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教学、育人、工程、产品开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良师德和学风、把复旦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几代人“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顽强拼搏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等方面的生动事例回忆整理出来,将之写成可读性强、能吸引和激励后人的文章。经过由退休教师为主体的“编委会”精心组织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与写稿人(或接受访谈人)反复沟通、修改,最后由编委会审定,并陆续刊登在学院网站的《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园地》栏目中。
退休老师们都非常配合编委会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有时为了大局而“忍痛割爱”,有些老教授对自己的回忆文章精心修改了6~7稿才达到满意,充分体现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2015年开始,在计算机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编委会”对发表于《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园地》的近50篇文章进行精心挑选与合并,最后汇聚成8篇访谈录、35篇回忆文章和1篇散文诗,并配上了百余幅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2015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集册出版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封面
&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撰写回忆文章或接受访谈的退休老师共有32位,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何永保、施伯乐、吴立德、张根度、谢铭培、胡运发、朱传琪、曹邦伟、高传善、徐研人、朱&
洪、鲍振东、吴霭成、王世业、彭澄廉、周天爵、陈金海、钱乐秋、刘光奇、倪重匡、李宗葛、赵&
明、廖光裕、江&
杰、刘其真、王宗彩、陈泽文、于建华、荆金华、李应华、高海锋、李大学、孙尧年。
& &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编辑工作委员会名单如下:
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 王晓阳
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其真 &
编辑工作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建华、王晓阳、李大学、李吉萍、李应华、刘其真、李宗葛、许晓茵、徐飞虹、钱乐秋、高海锋、周曦、曹邦伟
编委会成员合影
(摄于日)
前排左起:许晓茵、刘其真、李宗葛、曹邦伟、钱乐秋、王晓阳
后排左起:李应华、李大学、高海锋、于建华、李吉萍、徐飞虹
&在40周年庆典上,计算机学院向近千位参会校友每人赠送了一本《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原计算机科学系的历任系主任何永保、吴立德、施伯乐、高传善以及计算机学院首任院长张世永等教授,还亲自向校友代表及在职教师代表赠送了精装版的回忆录。
&这本图文并茂的回忆录得到校友们的喜爱。大家认为这部回忆录不仅是向四十年的难忘岁月致敬,更是激励新一辈复旦计算机人承志笃行、同心聚力,谋求复旦计算机学科的新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退休教师回忆录范文欣尝_百度知道
退休教师回忆录范文欣尝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想要多拿些装备就平时多打打副本,橘色传说,需要花金币鉴定,蓝色稀有,出现的蓝色紫色橙色装备都是封印住的,给我开心坏了,紫色精英。我上次鉴定出一把+5的武器从低到高依次是白色普通
为您推荐:
退休教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忆录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