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愿

第一高考网--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
好前程,早规划
中学生前程规划系统
重点功能全面升级 轻轻松松玩转高考
更多查找方式精准定位院校
对比院校数据选出最优
1000多名师教学视频
海量试卷习题轻松下载
一个专业多种方式查找
专业数据对比择出最适合
历年录取趋势分析
历年数据可查询
提供参考数据对比与趋势分析
生涯规划讲堂
名师亲身讲解规划
多维度帮助你做人生设计师
历年权威数据
批次、分数一目了然
升学综合测评
360度科学剖析
量身定制个性化评估报告
高考志愿智能模拟[2016版]
考生省市:
科目选择:
预估总分:
选测等级:
您的位次:
特邀专家讲师打造贴身生涯规划
知道努力学习还不够,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才更重要
第一高考特邀专家讲师讲解如何规划你自己的生涯,什么是规划、如何规划、如何调节心理、如何根据规划填报好志愿,为你打开未来人生的迷雾,并提供综合测评让你的生涯规划更合身!
在线名师教学搭配习题试卷,学习难点集中突破
扫清知识盲点,轻松提高学习成绩
各科名师视频教学,针对高考知识难点逐一攻破、层层深入,更有海量学习资料在线下载,帮助你巩固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多种题型运用,轻松提高学习成绩,助力高考!关于高考志愿(三)
关于第二志愿及参考志愿填报的体会 ( 13:22:44)
【写在前面】:本来高考之于我已经成为过去。我也说过不再对高考话题感兴趣。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我还要耗时把我的一点体会,趁着感觉尚在写出来,送给我的朋友们。无论我怎么感到这个话题的无聊,但是我想,自己的体会或许能够给我还在高考路上的朋友们一点启示,如果是这样,我也算是有“送人玫瑰”了。
送给我的朋友们(之一):
在有序高考志愿的填报方法中,第一志愿考虑是最重要的,这是确切无疑的。很多家长在考虑第一志愿好像是有点用脑过度,等到第二志愿和参考志愿的时候就后劲不足,基本上是“胡乱”填上了。而往往有很多遗憾就出现在这些临时凑数的“候补队员”的选择上。
我在填报第二志愿以及参考志愿的时候(以下简称后续志愿),有一些想法予朋友们参考。
首先,总的来说,如果你想填报后续志愿,一定要做到每落一笔都是心中有数的。有两点一定要注意:
1、要看看以往招收后续志愿的院校,是什么原因招收的。是预留名额、当年扩招、上线生源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而且最好看到以往的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来作为判断的依据。比如有一个家长看沈阳师范大学往年都录取到参考志愿,就给孩子报了。可是今年沈阳师范大学招生计划名额锐减,结果她的孩子高于线上30分滑档。
2、当你已经确定某所院校放在你的后续志愿中,你一定要和孩子共同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去这所院校会不会后悔?如果答案是后悔,就不要填报。因为很可能就真的录走了。我见过一些被后续志愿录走的孩子,后来由于不能接受而放弃了。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被参考志愿的一所院校录走了,很后悔,眼睛都哭肿了,说是“没想到真录了,瞎填的”。
二是:去这所院校最差的或者说最不喜欢专业心里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那么可以填报“专业不服从”,但是做好滑档的准备。如果能,那么要首先把最坏的专业作为结果接受,因为这有可能是真正的结果,因为后续志愿基本上没有挑选专业的优势。
其次,具体到方法上,基本就是“冒险”和“稳妥”两种方法。
1、所谓冒险,有点赌博的意思。你非常想去又不敢填报的院校,可能别人也不敢填报。抓住这种心理,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逆向填报,即文科生报考理科院校,理科生报考文科院校。二是对名额非常少而使人胆怯的院校,比如华东政法大学,有一年招收6名,结果上线的只有4名。三是关注一下以往的规律,对于连续两年遭遇大年,录取分数已经是“物超所值”的院校要多加研究。四是当年有重大变化的院校,比如改校名,或者由一本B段提到一本A段招生,或是热门专业名额当年收回,或是当年招生计划有重大变化等等。这种填报方法就是冒险,或者是称“想拣便宜的”,所以要有拣不着的准备。当然拣着了,或许真的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2、如果采用稳妥策略,则肯定是要遵循以往的规律的,虽然这种规律也不是可以被很准确的把握住的,但是毕竟有点可循的迹象。一般是看以往录取后续志愿的历史数据。但是这类院校基本上是贴线院校,也许不太理想,因而一定要想好了再报考。
3、关于专业。因为是后续志愿,在专业上已经很难保证了,因此最好查看该校的当年录取的所有专业,是否有你特别不想去的专业,如果有可以考虑“专业不服从”。但是我还是建议你选那些你能接受“所有专业”的的院校然后填报“服从”。再,研究一下该校的转专业政策,一般院校都是允许转专业的,但是有政策,比如成绩在年级前5%等等,把转专业的政策研究后,如果对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填报“服从”。还有,如果你一定会读研,也可以考虑在读研的时候转专业,但是一定要使这个转向不太离谱。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关于二本院校的填报体会 (
【写在前面】:本篇是我的的姊妹篇。诸位注意,是个人体会,不具备普遍意义,您权当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送给我的朋友们(之二):
很多原来成绩在一本线上的考生,高考发挥不理想,成绩贴了一本线,就以为一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二本更是不想读,就放弃了。当然人各有志,尤其年轻人有追梦的想法应该鼓励。我这里只是客观的分析一下二本的可选择性。不存在其他意图。
有句高考流行语,是“一本选学校,二本选专业”。“二本选专业”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是选一个好就业、有发展的专业的意思。但是我倒觉得,“二本选学校”尤其重要。一本院校,多年来基本数量稳定,就是那不到200所。一本的招生计划也基本不扩。应该说,教育部还是把着这个关口的。但是二本院校,500余所,而且每年都在递增并扩招,实在是鱼目混杂,需要“借我一双慧眼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搞不好你就会掉到某所“中专”或者“高职”里。因为现在很多“二本”都是这样“合”起来的。而你要读的肯定是大学,而决不是“中专”或者“高职”。
能够上一本线的考生,在二本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如果硬是挤进一本,搞不好三个坐标“地域、学校、专业”一个都不灵了,反倒落下许多遗憾。而在二本里,“地域、学校、专业”这个坐标系可能会帮助你选一个你满意的大学来读。我的体会如下:
地域的选择。地域的选择对将来的就业有一定影响,对人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如果你有这个优势,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地域的选择会使你尽快缩小目标范围,这是第一步。比如,你非常想去上海,那么就可以把上海的二本通吃。总能找到你满意的。在二本地域的选择上,我不赞同去一本院校林立的地域,比如北京。因为那里的二本已经很不受重视了。我觉得应该选择一本院校少的城市,比如杭州,整个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是一本,那么它的二本就很受重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财经学院都发展得很好。类似的地方还有广州等。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属院校的投资很大,因而发展也很快,值得关注。
学校的选择。二本院校在综合排名上肯定不占优势,因为二本院校的各项指标不可能竞争过一本。但是在各个学科分类排行上,有的二本院校就能够凸现出来了。比如浙江工业大学工科排名56,,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排名29,浙江财经学院经济学排名37,等等。再细致比较一下专业排名,一些二本院校的强势专业也会凸现出来。我倒不是迷信排名,但是如今这些信息是最直接的锁定范围的一个参考指标。再有,要注重学校的发展史,有的二本院校历史轨迹明显,哪些院系是那个学校合并过来的能够看得出。有些院校历史上没有合过校,比如上海海洋大学,1985年起就称为上海水产大学(今年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重点考虑。而有些院校就完全不同了,社会上什么时髦开什么专业,学校是几所大专的合并,校名也是时髦的“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之类,细看下去,历史经不住推敲,这样的大学应该慎重考虑。还有一个参考点,看各省的大学排名。有些院校在本省是一本,在外省是二本,而有些院校则相反,这些涉及到学校在本省的认可度,还涉及到生源质量的问题,需要注意。总之,还是那句话,家长要学会慧眼识珠。
专业的选择。每所院校都有它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我是主张到理工大学就学理工,到师范大学就学师范,到财经大学就学财经的这种思路。我常常会听到一个“师范院校”的工科学生求职的时候遇到“啊?你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啊!”的尴尬。选择强势专业,可以看该学校的国家或是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有少数的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二本院校里),以及硕博点等。专业的选择应该留有发展空间,比如就业的空间,决定你最好还是选择一个好就业的学科,因为毕竟“读书不是职业,而是为了职业”。比如考研的空间,决定你最好还是选择一个你考研有发展有视野的空间,比如想考某学科的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就应该选对口径。二本院校的学生我还是主张以就业为前提,因为学纯理或者搞研究,你会比不过重点大学的师资和条件的。还有,因为热门专业已经竞争不过一本学生,因而我主张另辟蹊径,比如某些院校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比名校还高,比如西南石油大学在石油行业,上海海洋在水产海洋行业等等。这样兼顾行业考虑,就业时也比较有人脉。
再啰唆两句:二本的专业和院校都要慧眼分明的去辨析和选择。但是我的意见,二本你可以不选择,但是选择了最好要去。因为我觉得如果录取了不去,仿佛扼杀了一个生命,它会深埋在你的记忆里,你会时不时思念它。其实,很多时候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愿意选择普通院校的考生,因为他们显得朴实无华和脚踏实地。招聘人才的单位都是想留住人才并很好的培养这些后备军,不想成为“人才交流中心”。我市的人才招聘统一表格中“学历”一栏只可容纳两个字“本科”。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在里面填写上“重点本科”,很是另类,引来一些目光。而单位往往在录用你的时候是先看“专业”是否“对口”,之后再看其他。我认识的一个西南石油大学的(二本)“石油工程专业”专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大公司“签出去”了,而中国石油大学的(一本)“地球物理学专业”在毕业两年后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掌上新东方ios版扫描
掌上新东方android版扫描加载更多正在加载
巴人57758(四川达州)
如果考生高出批次线很多,建议6所院校每个拉开20分的梯度。纯属胡扯,拉开120分坑爹啊
逗逗他爸2010(浙江金华)
浙江一批能填6所学校?
七曲传人(四川绵阳)
x,还在卖,这都过了好几天了。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昨天发了这个主题的第一篇文章,大家表示图片比晦涩的文字讲解要清晰得多,谢谢你们喜欢我的画,你们的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咱们继续~
  还记得我们昨天的话题么?
  “低分高就”的机会点有以下几个:
  1. 提前批(已完成)
  2. 中外合作办学
  3. 自主招生
  4. 分校、校区招生
  5. 一本院校二本招生
  (之前只写了1、2、3,后两点觉得也有必要说一说,遂补充)
  昨天说完了提前批,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的官方解释是,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说白了,就是中国大学和外国大学联姻,生了一个在中国生活的混血儿。
  中外合作办学分为计划外招生和计划内招生。
  计划外招生是非学历教育,非高考统招,不涉及志愿填报,这里不多解释。
  计划内招生是正常通过高考统招进行的,招生的院校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的是整个学校都是由中外合办的,例如位于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另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的是在一所国内的普通院校里,有部分专业是中外合办的,例如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和英国奥斯特大学合办,而这一类,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低分高就”的机会点。
  说它是机会点,主要是因为通常一个学校里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都会比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略低一些,按照2015年辽宁省的录取数据来看,会低10-70分不等。
  那么问题来了,这又是个白白占分数便宜的机会吗?当然不是。
  首先看费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是2+2(国内两年,国外两年)或3+1(国内三年,国外一年)的培养模式,学费也分为国内费用和国外费用两种,国内费用通常是每年2万-8万不等,我们取个相对较低的中间数值3万,已经是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的6倍了,如果计算国外费用的话,英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一年都在20万人民币左右,四年国内国外总共算下来,没个几十万是下不来的,所以,要想选择这个机会点,家庭的经济实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其次说证书,由于大学四年包含国内和国外的学习,所以毕业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能拿到国内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外,同时还能够拿到国外大学的学位证书(国外大学没有毕业证),但前提是,必须要符合国外大学的课业要求。
  关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清楚,国外的大学都是“进入容易,毕业难”,最后能不能拿到双学位,真的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出国读书,希望孩子能出去见见世面增长见识和学识,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足够独立有足够的自制力能在国外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前几天跟一个负责留学项目的老师聊天,他说有好多孩子在国外禁不住各方的诱惑,每天吃喝玩乐,花好几年时间都毕不了业,然后跟父母撒谎说在考研或者休双学位,这样的案例想想也是替这些父母揪心。
  最后来谈谈就业,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比较高,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近几年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大高校涌现,但事实上实际的办学水平参差不等,良莠不齐。另外,由于很多项目办学时间都不长,尚未有学生毕业,所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就业时,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也还有待考证,即便要报考,也请各位家长擦亮眼睛谨慎考量。
  (未完待续)
  欢迎加入QQ交流群,辽宁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群:
  注:图文皆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灯塔生涯教育创始人,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中学生涯教育的践行...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