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豆瓣阅读书籍推送如何推送书籍到kindlee上

豆瓣阅读器上线了,使用体验如何?
豆瓣阅读器上线了,使用体验如何?
【李昆不的回答(6票)】:
延续简约的小清新风格,操作界面人性化。
看得出豆瓣发展的野心,凭借优质注册用户资源,实现在线收费前景乐观,好比一个游乐园开个饮料摊顺其自然。
下一步期待其如何实现Kindle阅读。
【长天一色的回答(4票)】:
豆瓣阅读器延续了豆瓣一贯的内容优势和内容的偏好。在图书阅读和内容选择上面则和当当、京东的存在差异了。豆瓣在阅读面上的内容选择是偏向小众面的,但反而我猜测的认为,这部分小众群体却是最可能为电子书付费的群体。一个读电子翻译小说的用户在偏好和价值观上,姑且认为比读步步惊心的用户高一点,他在版权和付费认知上要稍高一些,我大致做的这样的类似猜想。
事实上,豆瓣将阅读和本身在书评上的巨大内容优势进行了衔接,这应该是豆瓣准备发力阅读市场的核心优势之一,然而,我认为,豆瓣并不会和当当、京东等进行正面竞争,他满足的,还是一个更对体验敏感,对自己敏感的用户群。
【庄表伟的回答(5票)】:
安装了iPad版本,只能说差强人意:1. 书太少,只有7本,最长的83页,最短的只有17页。2. 只能竖屏,不能横屏。3. 文字排版不错,多种字体,符号,注释都有,但是有bug。4. 不能加书签。5.有沙龙可以写书评。
【菜泡饭的回答(3票)】:
豆瓣阅读器的内容部分应该还没有发力,依靠豆瓣阅读这个频道,内容对豆瓣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很好奇怎么解决版权和收费。
【荣小松的回答(1票)】:
风格很豆瓣,比较喜欢。问题是书太少,内容应成王道
【赵小凡的回答(1票)】:
申请了kindle版的,感觉如下:推送格式为6寸的pdf,文字显示完美,没有找到带图的,不知道图文混排如何;每一页都有一个你豆瓣id的小水印;没有找到目录;
【唐逍的回答(1票)】:
初看之下,中英文混排的问题解决得不好。
iPad 版本见此图:
Web 版问题相同。
还是上面这个图,注释的那个星号我认为间距做得不够好。
【碎弦的回答(0票)】:
书比较少,web版感觉不错
【Hvampire的回答(0票)】:
web版本还不错,喜欢可以提供clearly类似的功能,期待——
【揣永国的回答(0票)】:
ipad2试的,感觉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很干净,不过功能太弱了,又没有什么书,如果是拿出来试水的话,好吧,他目的达到了,但是如果说是用来发布的产品的话, 那就显得太不成熟了。
【下弦月的回答(0票)】:
申请了,也申请下来了,但是貌似因为我的是kindle fire,所以不支持?
【陈远航的回答(0票)】:
Kindle 上还可以,字体 &排版都不错,显示有你的 豆瓣id
【李涛的回答(0票)】:
(ipad版)给人小清新的感觉,是我喜欢的范儿,但是目前书太少,没有书签,不支持横屏,期待开放收费高质量书籍,期待优化豆瓣阅读。
【李映霖的回答(0票)】:
从资源、氛围上看,在stanza等大牛面前还没体现出优势。只是界面足够小清新。
既然把鲜果都收购了,没有考虑把阅读、九点什么都整合一下吗?
【潘素年的回答(0票)】:
应该是国内为数不多兼容了kindle的阅读器了。
现有的几本书都有精致的排版,可以自动推送到kindle上,而且看正版心情很好。
很看好豆瓣的发展。但的确需要加紧内容了...
【吴清亮的回答(0票)】:
想要赵一本书真的很困难,我找了很久每个页面都,连个搜索都没有。
还没买过书,先标记一下,以后再说。
没有读书笔记,我的阅读器为什么不能读到哪。哪里想做笔记,就可以做笔记。
如果我的阅读器里书多了,要找一本书也不容易啊!可不可以也给个搜索。按书名A--Z排序、按自己最新的阅读顺序排序。
【胡晓波的回答(0票)】:
终于收费了……
【陈岩的回答(0票)】:
我认为思路很好,你看豆瓣连android版都没出,看好这个,说下大家说的问题
1、书少,豆瓣阅读器还在测试,放那么多书干嘛
2、这个东西是跨平台的,无需、也可安装
3、功能都是后加的,甚至就这么简洁,资深或付费用户有更多功能也可以啊
4、读书笔记不是在试水吗
【贵祥的回答(0票)】:
在KINDLE上看排版不错,字看起来很舒服。 可能是在测试的缘故吧,现在豆瓣阅读的内容太少,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发表评论:
馆藏&4660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电子阅读平台试水体验(多看阅读,豆瓣阅读,微信读书,Kindle)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90622字,被481人关注,获得了2476个喜欢
电子阅读平台试水体验(多看阅读,豆瓣阅读,微信读书,Kindle)
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阅读的风格可见我的),我对于各种阅读的媒介和工具总是充满了好奇,各种各样的阅读软件和阅读器都多多少少玩过,家里的纸质书更是多得满出书柜。
我刚开始读电子书用电子书阅读器的时候,身边人对于电子阅读还嗤之以鼻,Kindle还只有PaperWhite一代,多看的排版还能秒杀一切友商,豆瓣阅读还是那个又难看又难用还万年才更新一次的版本,其他的各种像掌阅(iReader)、GoodReader和Documents也是各有优劣。
到今天,Kindle换成了Voyage依然是我的主力阅读器,多看的精排优势在消失同时平台上开始充斥低质量书,豆瓣终于把它的阅读软件换上了自家的小清新风格,百度做了自己的百度阅读,淘宝有自己的淘宝阅读(还是挖了多看的高管,虽然现在看起来是要倒),京东也出了自己的阅读器,掌阅不再满足只做电子书平台也出了阅读器,然后就是半年前腾讯也出手推出了微信阅读。
一瞬间,好像电子阅读这个市场突然就变得异常拥挤,小小的蛋糕却吸引得大批厂商蜂拥而至,但是毕竟现在一般人肯静下心阅读的时间就那么一点,经不起这样瓜分。不过电子阅读市场这么『繁荣』的样子,不禁让我想起当初自己对于各大平台的试水取舍经历。
电子书 VS 纸质书
最早的电子书概念应该算是那些放在功能机(甚至是MP3)上的txt文件,那个时候我真是见识过在一次只能看一行的MP3上硬生生读完一大本小说的人,那样纯粹的阅读的乐趣现在也是很少了。
我当时在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做抉择的时候,已经到了多看在Android上发出第一版的时间点了。当时我是大三到大四的暑假,已经在实习了,软件公司(导师公司)的工作时长会严重压缩的业余生活,每次早上7点半起床到晚上7点半吃完饭,基本上都算是工作时间,偏偏还遇上保持着『你主管都没走,你怎么能走』管理哲学的老板(导师),所以下班时间基本只晚不早。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发现根本做不到像以前那样自在读书,一天除去工作和生活琐碎,已经没剩多少时间,而且书还没法随手就拿到,晚上有时候待教室有时候待实验室有时候直接回寝室,又不可能把书整天随身带却只为了能看那么半个小时。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子书就变成一种不错的选择,电子书对比纸质书的优势点是非常明显的:
便携:其实就是带着手机就行,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使得阅读电子书基本是零额外携带成本,完爆纸书。同时,邻近毕业了怎么处理自己那么多书一直是我的困扰,所以几乎每次都要一再遏制自己再买书的冲动,非常痛苦。
笔记:看纸书让我最头痛的一点就是做笔记,因为带着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随身带着笔记本实在太麻烦,除非是去图书馆的这样专门的长时间的阅读行为,不然为了偶尔的几句笔记却需要额外带一个笔记本,实在接受不能(但是在真正需要记笔记却记不了的时候更令人抓狂)。电子书基本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做笔记基本算是各家电子书阅读软件最平常的必备功能,却完美解决了纸书的一大痛点。
碎片化阅读:很显然,现在在工作日还能挤出大段连续完整时间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各种碎片空闲时间零零总总却也不少:等公交车等地铁的时间、排队买饭的时间、工作的间隙等等。这些时间单看都特鸡肋,长不长短不短,但是一天下来这些时间总和却不算少。而且这些时间由于各种局限,其实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但是很适合用来做手机上的短篇阅读。那些对上下文依赖没那么强的文本类型,都很适合在这些时候用电子书阅读,而且积少成多,一本书很快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我在多看上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黑客与画家》,基本可以算是用等车和坐车的碎片时间看完的)。
当然了,劣势也同样明显:
书少:纸质书本身作为记载人类智慧的最大载体,存在这上千年形成的巨大知识宝库,体量比电子书大太多了。而且纸质书一般都具有首发优势,加之很多书受版权限制暂时出不了电子版,都是电子书的巨大劣势。当然,价格可能也是一个,一本纸质书卖几十块钱没人会抱怨什么,但是一本电子书卖十几块钱就会有很多嫌贵了,毕竟大众没有培养起来为虚拟产品付费的习惯(各类应用APP同理)。
排版差:纸质出版社,出版一本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放在排版设计和校对上,电子书出版不可能也花那么多时间和人力(首先是没有这么多资源,其次是如果这么做那电子书就会和纸质书定价差不多,那样更没人会买)。所以市面上的电子书(特指年左右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官方的(亚马逊)还是个人的(盗版或是其他渠道),排版都不尽如人意,校对也是乱七八糟,即便是以精排版著称的多看也是有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当初在多看 for Kindle上看《基业长青》那个痛苦还历历在目)。
在车上用多看看完了几本书之后,我算是终于踩进了电子书的坑,在手机和iPad上常年保持着多看和豆瓣阅读,同时在毕业当天,买了一台Kindle。
多看的优点非常明显,而且保持地很好:
排版好:相对其他平台,多看更注重单本书的排版质量,而不是亚马逊式的先把量提上来。不过这个优势在渐渐变小,其一是由于别家的排版也开始渐渐好起来,前期冲量的时间段过去之后,大家都开始注重质了;其二是由于多看上的书多了之后,难以兼顾到每本书的质量(就像上文提到的《基业长青》,基本上几页就会有一个错别字、断行错误或者漏排之类的错误)。
多平台支持:就我用过而言,多看支持Kindle(不知道最新的型号还支不支持)、Android、iOS和Web,而且每个平台的体验都不错并且很统一,切换毫无压力且支持云同步。这个优势是非常吸引人的,豆瓣阅读不支持Kindle并且自家的APP做得难用,Kindle在Android和iOS上的APP体验简直槽糕透顶并且不支持Web。这个优势可以说多看保持到了现在,不过由于目前多看对Kindle有点战略性放弃的意思,所以在平台的支持性上豆瓣阅读已经慢慢和多看持平了。
笔记管理方便:多看支持标注、笔记和导出笔记到EverNote,这些基础功能多看做得有扎实又好,尤其是导出到EverNote这对我而言简直是Killer Feature(我是EverNote年付费用户)。别家的话,Kindle上做标注和笔记的体验不提也罢,豆瓣阅读上的笔记竟然不能同步到豆瓣读书上(起码当时是这样),完全浪费了豆瓣这么个大平台的优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多看都是我首选的阅读平台,这得益于它以上的优点。但是入了Kindle之后,也渐渐少用了,毕竟多看的这些软件优势已经被逐渐赶上,但是Kindle的硬件优势暂时还无人撼动。
我对豆瓣是相当有感情的,其一是豆瓣拥有我需求粘性最高的几个功能——书评、影评和音乐推荐等;其二是豆瓣是少数还没被我玩得乌烟瘴气的社交平台,也是少数我愿意打开推送的平台。
所以当发现豆瓣也开始(顺理成章地)进入电子书市场,我第一时间都开始用了,最大的体会就是豆瓣的优势还是在于它的软实力:
选书:豆瓣阅读的选书可以说秉承了一贯豆瓣平台的『高逼格』气质,有一段时间我想看的书只能在豆瓣阅读上找到,那自然我不会放弃这个平台。
平台:豆瓣阅读的背后是豆瓣这么大一个平台,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软件,还是一个优质文字资源平台(优质的书和优质的作者)。
豆瓣阅读这个APP本身在第一个大版本号的时候真是惨不忍睹,尤其在多看的面前。当然这都是过去了,现在豆瓣阅读迎来第二个大版本号,全面改版,久违的小清新风格又回来了。
就发展而言,我非常看好豆瓣,原因在于:
以前留下的坑基本填完。现在书量也上去了,APP也改版了,和豆瓣平台的其他应用也增加了交互。
优点依旧。选书品味这事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豆瓣阅读现在仍然保持了很高水平的单本质量,相比多看平台一打开就是各种『畅销书』,豆瓣阅读无疑有着更高的水准。
平台优势发挥。现在豆瓣阅读最吸引我的,反而是它的作家专栏,很多优质的知识不见得要写成书(成本问题),用专栏的方式更容易传播和阅读,但这个能做成的关键点就是要有一批优质的专栏作家,这恰恰是豆瓣在前期积累的成果,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一批专业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属上乘的用户,放以前他们如果想在纸媒开专栏可能还是强人所难了,但是现在豆瓣阅读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专栏,那些愿意分享的用户只要提供内容就行,豆瓣提供了便捷的发布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其实这个和知乎专栏的情况有点像,只是知乎自己不做阅读软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豆瓣阅读专栏门槛低成本低,可是是输出内容的质量一点也不低,这样的优势真是别的平台学不来呀。
微信读书在电子阅读这个市场上,算是后来之辈(2015年8月底才推出)。因为看不到数据,所以现在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也不得而知。刚推出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试用了下,没发现什么核心功能有吸引力,也就卸载掉了。最近又有朋友提起,于是重新装回来,再次使用了几天之后,发现微信读书在一个点上的优势非常明显:社交性。
其实也不难理解,依靠着微信庞大的用户社交关系数据,在微信读书上可以快速构建起你的社交圈(虽然规模较小)。要知道,我在其他平台上看了这么多书,积累了这么多使用数据,都没有几个好友,而我一进入微信读书,就马上拥有了10个好友,还都是认识的人。大家可以互相看到对方最近在看什么书,最近的阅读时长是多少,这些我曾经在其他平台上很想用的功能,微信读书轻易地实现了。
这里叉开来讲一句,虽然我在微信读书上一开始就有10个好友,但是这其中有8个是没有阅读数据的,也就是他们已经不再使用微信阅读了,不过想想有20%的人起码坚持阅读了,已经算不错了(参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回到微信读书,它的社交性还分两条线:关注的人和关注的书。要说还真是腾讯真的会做社交呀。除了一踏进它的平台,就先为你送上一个规模还不错的社交圈之外,你每买一本书,它就会以此为你再交织几条社交线,而且这些信息是直接出现在一级tab『想法』里,可见层级非常高。这些东西不是其他平台不想做,而是真没有腾讯做的漂亮和实用(背靠大社交圈的优势体现)。
使用微信读书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平台上,阅读是非常私密和个人的,你可以完全专注在阅读上,平台时常弱化成工具;而在微信读书上,信息交换无处不在,你的阅读是半公开的,阅读不仅是你的个人行为,还是你的社交信息载体。
有人吐槽阅读时长排行榜,我觉得这本来就是腾讯社交思路的惯用手法,而且其实查看排行榜的菜单层级已经比较深了,倒是不算太大的影响。至于其他的缺点和槽点,因为我体验时间还太短,暂时还没有发现(书少也许算一个,不过这个补起来很快)。
Kindle Voyage
Kindle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你没用过Kindle之前会觉得它丝毫没有吸引力,但是你一旦真正用它看过一两本书之后却再也停不下来,再也拿不起其他平台了。
Kindle是一种优缺点极其鲜明,优势劣势都极其大的存在:
媲美纸书的阅读体验:E-link水墨屏带来的是和纸书相差无几的视觉效果,它和LED屏的区别不是好坏,而是它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一个阅读平台或者一款阅读器最最核心的功能毋庸置疑就是『看书』,其他的一切一切再好也只是装饰,你在使用产品的时候,80%的时间其实就是一动不动地看着屏幕而已。而在这80%的几乎零交互时间里,Kindle完爆其他同类产品。完美的水墨显示效果,现代电子产品上的复古打印风格,这种奇妙的组合真是拿起来就放不下。
安静:看书本来是一件非常个人的非常安静的活动,但是电子设备难免都会有各种纷繁复杂的功能,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大大打扰了阅读的完整性。Kindle是纯粹地为阅读而存在的设备,所以使用Kindle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你自己没什么能打断你。(其他设备不光是有各种其他应用,还包括可能会有反光,可能因为长时间握持太重了,这些都会打断你的阅读,而这些问题在Kindle上都不存在。)
平台:Kindle背后的Amazon真是太大了,这个平台的实力和野心都远远超过了上面提到的两家(豆瓣和小米)。Amazon前期快速地扩张书籍资源,在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再精细化,同时对阅读器本身的雕琢和改进却一直没有停止,最新的Voyage简直赏心悦目。所以Kindle之于多看和豆瓣阅读,有点像iPhone之于Android一样,它不仅是一个阅读软件,一个书库平台,它更是一个阅读器硬件,更是一个亚马逊巨大的资源整合(想象一下以后可以在Kindle上直接买外文书)。Kindle提供给了更闭环的平台生态,更贴近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没法不吸引人。
买Kindle几乎成为我最近几年最超值的消费,一年在Kindle上看掉的书要在20到30本左右。出了交互操作实在渣渣(E-link屏幕刷新频率的限制),其他都完美解决我的痛点(便携,阅读感和手持体验),尤其是最新版的Kindle Voyage,连以前有点受诟病的外观都变得出挑并且更进一步优化了握持体验。
有一个亚马逊官方统计显示:Kindle会增加用户的纸质书购买量——购买了Kindle的用户,他们购买纸质书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了。也就是买了Kindle的人,Kindle让他爱上的不是Kindle,而是『读书』这件事本身。
这几年,我的平均年阅读量在50本上下(不含杂志),其中电子书占比在50%左右。我感觉到电子书大大促进了我的阅读欲望,因为你能更方便地更快捷地接触到那些优秀的作品,所以这一年我的纸质书购买量不减反增(因为整体的阅读量上升了)。
现在买书的流程都是先审一遍书的评价,专业书和我觉得有收藏价值的书会直接买纸质,流行书是一般先(只)买电子版,看得好了再买纸质版用来收藏。
电子书的阅读也是Kindle为主,多看和豆瓣阅读为辅。主要感兴趣的书都在Kindle上看,杂志在多看上看,一些专栏和多看上未上架的书在豆瓣阅读上看。
不过,软件硬件再好,它们也只是工具,真正有价值的是阅读本身。这世上有那么多作家那么多书,他们各有其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多看多读,去见识更广阔的存在,去消弭身上的戾气和偏见。这么开心的事情,别搞得太功利了。:)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玩转简书的第一步,从这个专题开始。
想上首页热门榜么?好内容想被更多人看到么?来投稿吧!如果被拒也不要灰心哦~入选文章会进一个队...
· 123031人关注
每周写500字,一年26000字,已经可以参加简书的作者成书计划了。
为你的第一本书努力吧!
· 5315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404页面没有找到豆瓣阅读停止推送之后,有没有其他办法推送到kindle_百度知道
豆瓣阅读停止推送之后,有没有其他办法推送到kindle
直接在亚马逊购买电子版后推送也可以用多看进行推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kindle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将豆瓣阅读里购买的书籍推送到多看邮箱中?
按投票排序
截止到现在,豆瓣阅读的 Kindle 推送功能只支持 @ 和 @ 两个 Kindle 帐号,没法直接推送到多看。我的做法是待 Kindle 连接电脑后,把 Kindle 自带系统里的豆瓣阅读 PDF 文件拷贝到多看系统的文件夹里。
好像不用这么麻烦吧,只要找到那个书籍文件(txt、epub或者pdf),然后选择用多看打开就可以了,多看都是支持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豆瓣阅读推送到kindl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