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技术视频病毒病影响下一年种植吗?

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时间: 12:34:04&&来源:&&作者:
郝晓丽&&& (柳林县薛村农技站,陕西 柳林 033300)摘要: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及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是人类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在柳林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加大。笔者就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介绍,以期为马铃薯高产提供帮助。关键词: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1 种薯的选择与处理品种是马铃薯高产种植的基础,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生育期、种植季节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要特别注意针对本地主要病虫害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品种选好后,挑选完整、颜色好、无霜冻、、无病虫害、表皮光滑的薯块作为种薯。将种薯切成三菱形,每个切块有1-2个芽眼,大小约30-40g,40g以下的可整薯播种,切块阴干愈合后可堆放在向阳背阴处催芽,堆厚不能超过30cm,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切块上可盖潮湿袋、薄膜来增湿加温。当芽长达到0.5-1.5cm时,将切块摊开,置于散射光下练芽,以提高出苗率和出苗质量。2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就是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保持土壤中水、气、肥、热的协调,为马铃薯早产、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2.1 除草杂草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它不仅会争夺水、肥、阳光、空间等,还会向马铃薯传播病虫害。因此除草要除早、除小、除净。药剂除草一般采用播前混土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较好,其优点是省工,省时。人工除草虽费工、费时,但是在除草的同时又可疏松土壤,对保墒及提高地温很有利。对宿根性杂草和早春性杂草一般采用苗前铲地效果较好,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出苗。待全部出苗后除1-2遍,在去除杂草的同时促进根系发育,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2.2 培土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的节数,利于匍匐茎的萌发,多结薯。因为在黑暗条件下马铃薯的每一个叶腋均可萌发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同时,培土也可防止马铃薯块茎外露形成绿肩、青头,影响商品性。2.3 追肥马铃薯追肥一般在团棵期进行,发棵中期后不再追肥。团棵期追施氮肥,对营养器官的建造非常有利。但是施肥量要根据天气、土壤及植株的生长情况而定,如果量过大,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为使肥料全部进入土层内,追肥后要及时中耕培土。干旱时,追肥后要立即浇水。如果是叶面追肥,则要注意氮、磷、钾浓度的控制。2.4 灌溉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大量水分,且茎叶繁茂,蒸腾量大。因此,在整个生育期,尤其是进入结薯期后,需大量水分,土壤水分要是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同时,水分要是不足会直接影响追肥效果。灌溉时要根据马铃薯生育期间的需水规律进行。播前如遇严重春旱,应先灌水,待土壤吸收水分后,再播种,切忌播后灌水。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则不需灌水。出苗后一段时间,对水分的需求不大,只要不旱也不必浇水。团株以后到开花期,茎叶生长旺盛,根系迅速扩大伸长,气温也逐渐升高,对水分需求量较大,这一阶段如果缺水,会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难于丰产。另外,这个期间缺水会影响匍匐茎顶端的膨大速度与结薯数量。现蕾期植株体内养分的分配从茎叶生长中心转向供应块茎的迅速膨大,此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和养分,原则上不灌水,否则容易引起徒长。结薯期是块茎形成和迅速膨大时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这段时期要严格保证水分充足。结薯后期,即收获前10天左右,要停止灌溉,利于收获。3 防治病虫害3.1 马铃薯早疫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上会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块茎感病呈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褐黑色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褐色干腐。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前或发病初用药剂喷施。3.2 马铃薯晚疫病&&&&&&&&&&&&&&&&&&&&&&&& 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初期在顺缘或叶尖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会迅速扩展成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大病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叶柄和茎秆染病,通常会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条班,严重时会引起叶片萎缩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期呈浅褐色斑,之后变成褐色至紫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防治措施: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加强田间管理,避免雨后田间积水和偏施氮肥,发现病株及时喷药或连株清除。3.3 马铃薯病毒病该病在田间主要表现为卷叶、花叶、坏死3中症状。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采用无毒种薯种植。栽培中施足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实施高梗或高垄栽培。出苗后喷药预防。3.4 马铃薯环腐病植株发育中后期,茎及叶片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褪绿、叶脉间有淡黄色区、边缘稍有向上卷曲。块茎染病后,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环状腐烂,挤压常排出无味的乳白色菌浓。防治措施:确保种薯无毒,采用整薯播种。栽培中结合中耕培土,及时将病株拨出带出田外集中处理。3.5 金针虫金针虫主要通过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幼苗的根部,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防治措施:翻地前在地表喷施药剂。不连作,科学轮作,宜选用谷类和豆类茬种植,不宜和茄科作物轮作。&
相关文章无相关信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喜欢不断探索新的东西,工作不仅仅是技能展示,更是事业,我希望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中国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1:27: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春栽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_农业_中国百科网
春栽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烹饪方法多样,口感软糯,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马铃薯病毒病是常见病害,严重的会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影响种植者的经济利益。小编在本文中给您详细分析了马铃薯病毒病的三种类型及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类型症状: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危害较严重,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的重要原因。此病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3种类型。
  花叶型主要发病特征: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不同斑块,顶部嫩叶重于下部老叶,叶脉呈现浓绿于淡绿相间的花叶症状,花叶又分为轻花叶和重花叶。重花叶出现叶片缩小植株矮小等症状,而轻花叶叶片不变形,植株不矮化。
  坏死型病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脱落。
  卷叶型叶片以主脉为轴向上、内卷成管状或勺状。病叶色淡缩小,变硬且脆,易折断,有时叶片呈紫色。病害严重时植株生长停滞或早死,病株新生薯块少儿小。卷叶型的病毒主要以蚜虫传毒,春季发病较重,秋季较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种薯秋繁,使其复壮以减轻发病程度和退化速度。春季催芽早播早收秋季适当迟播,可以避免高温影响,减少发病退化。
  2.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或病毒K可湿性粉剂倍或1.5%病毒灵乳剂1000倍或10%83增抗剂600~1000倍,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由于近年连续用药最好加上有机硅助剂以增加药效,这也有较明显的效果。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重庆马铃薯病毒病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病毒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为了弄清重庆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种类,本研究在本市部分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开展了病毒病田间调查,利用Dot-ELISA和RT-PCR技术对马铃薯病毒病样品进行了病原种类的鉴定。  1.重庆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的田间调查  在重庆万州、云阳、丰都、黔江、江津等5个马铃薯种植区县开展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调查,调查发现马铃薯病毒病症状类型多样,包括花叶、畸形、黄化、矮化、卷叶和坏死型,以花叶型为主,部分病株表现为多种症状的混合型。黔江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病率最高,达30.50%;其次是云阳、江津和丰都,发病率分别为29.17%、23.67%及18.50%;发病率最低的是万州,为11.67%。海拔500-1000m的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病率最高,为28.50%;海拔500 m以下的地区次之,发病率为22.40%;海拔1000 m以上的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病率最低,为17.20%。云阳县上坝乡石梁村马铃薯病毒病病情指数最高,达29.67,发病最轻的是万州区李河镇彭河村,病情指数为4.67。  2.马铃薯上7种茄科蔬菜常见病毒的Dot-ELISA检测  从万州、云阳等9个区县采集了238个马铃薯病毒病样品,利用PVX、PVY、CMV、TMV、ToMV、TuMV和BBWV-2等7种茄科蔬菜常见病毒的特异性血清对其进行Dot-ELISA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05个样品与7种病毒供试血清中的一种或多种血清发生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阳性样品的总检出率高达86.13%。其中,PVX侵染最为普遍,总检出率达64.71%;其次为PVY、BBWV-2和CMV,其总检出率分别为56.30%、54.20%和50.00%; TMV和ToMV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7.48%和44.12%; TuMV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为41.18%。在205个阳性样品中,仅有11个样品受单一病毒侵染,检出率为5.37%;其余样品均受2种及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其中,4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样品占阳性样品的比例最高,为20.98%;7种病毒复合侵染所占比例较低,为7.32%。对丰都、巫山、巴南和涪陵等4个区县的84份马铃薯病毒病样品进行CMV亚组鉴定,共有49份样品分别与CMV两种亚组(CMVⅠ和CMVⅡ)的单克隆抗体发生了阳性反应,其中,31个样品仅检测到CMVⅠ单独侵染,占63.27%; CMVⅡ单独侵染与受CMVⅠ和CMVⅡ的复合侵染的样品检出率一致,均为18.37%。这些结果表明,田间马铃薯上病毒复合侵染现象严重;在以上7种病毒中,PVX为重庆马铃薯上的优势毒源;CMVⅠ是重庆地区马铃薯作物上CMV的优势亚组类型。  3.马铃薯上7种茄科蔬菜常见病毒的RT-PCR检测  在巴南和涪陵样品中共选取16个样品,利用RT-PCR技术对其进行PVX、PVY、CMV、TMV、ToMV、TuMV和BBWV-2等7种茄科蔬菜常见病毒的分子检测。比较发现Dot-ELISA和RT-PCR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除部分样品在RT-PCR中被检出的病毒种类而在血清学检测中未检测出之外,其余血清学检测呈阳性的病毒样品在分子检测中都扩增到了相应病毒的特异性片段。  4.马铃薯上其它病毒的分子检测及序列分析  从巫溪、江津和万州等8个马铃薯种植区县采集病毒病样品54个,对其进行针对PVA、PVS和PVM等3种马铃薯病毒的RT-PCR检测,并将扩增的相应CP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4个样品中共检测到37个阳性样品,其中,PVA的检出率最高,为51.85%;其次是PVS,检出率为40.74%; PVM的检出率最低,仅为7.41%。对PVA、PVS和PVM的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VA重庆分离物(PVA-CQ)与英国苏格兰马铃薯Sam-05-PVA、Sam-09-PVA分离物以及马铃薯Pon分离物的相似性最高,达98.8%; PVS重庆分离物(PVS-CQ)与中国马铃薯Yunnan YN分离物的相似性最高,为98.6%; PVM重庆分离物(PVM-CQ)与中国甘肃人参果Gansu分离物的相似性最高,为98.3%。  本研究对重庆地区马铃薯病毒病进行了田间调查,对多个区县病毒侵染马铃薯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和鉴定,明确了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为重庆市的马铃薯病毒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