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t增强增强ct造影剂的副作用种类有哪几种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64排螺旋CT心脏成像中造影剂过敏反应类型及处理
随着多排螺旋CT在心脏成像中的广泛应用,造影剂过敏反应也逐步增多.这是由于CT增强扫描是静脉团注,易出现过敏反应.武警总医院自2005年开展多排螺旋CT心脏成像,共检查患者11 000例,出现过敏反应68例,均为轻型.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CT室,北京,10003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9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王晋平大夫个人网站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王晋平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
话题: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
王晋平大夫
智慧互联网医院
中医免疫内科
当前位置:&好大夫在线&>&王晋平大夫个人网站 >&文章列表&> 文章详情经典问答请医生关注发表者:王晋平&1人已访问&编辑这篇文章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回复:马尾综合征,确诊需要做CT加强扫描进一步检查。马尾综合征CES在腰椎疾患中较为常见,由于病因、临床表现复杂,病人可分布于神经科、骨科、泌尿科。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病人有明显原因;  (2)疼痛多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  (3)神经损害呈进行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双下肢及会阴部麻木、感觉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排便乏力、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男性还可出现阳痿;  (4)放射科辅助检查可清楚直观地反映椎管和椎管内硬膜囊及马尾情况。脊髓圆锥和马尾完全性损伤应加以鉴别,有利于治疗和预后情况的判断。运动功能在损伤平面以下两者均完全丧失,但前者为弛缓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后者仅表现为弛缓性瘫。感觉功能损伤平面以下前者可出现感觉分离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的现象,而后者各种感觉均丧失;前者跟腱反射存在、减弱或消失,后者包括跖反射全部反射均完全丧失;膀胱功能前者的特点是早期丧失,后期可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男性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前者保留或消失,后者减退或消失;自发性疼痛前者多无或有局限于会阴及臀部的轻痛,后者表现为双下肢剧痛;预后前者不能恢复,后者行马尾神经修复有恢复的可能性。马尾神经损害临床较为常见,大多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致腰椎管绝对或相对狭窄,压迫马尾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1949年Verbiest首次临床报告且将其命名为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equinasyndromeCES)患者提问:核磁共振还不能清楚的看出来吗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回复:纤细的神经纤维、细微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查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提问:您觉得像是吗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回复:确诊不能靠感觉!症状提示应该是!患者提问:为什么核磁共振不能反映出来,你看我的那个切面的突出没砸到吗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回复:根据周围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和传导速度而分为A.B.C三型。  1、A型神经纤维具有发达的髓鞘,直径最粗,一般为1-22μm。传导速度很快,每秒可达5-120m,大多数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属此类。这类神经纤维对抗损伤的能力很低,损伤后恢复较慢。  2、B型神经纤维也具有髓鞘,神经纤维较细,直径为1-3μm,传导速度慢,每秒为3-15m。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属此类。这类神经纤维对抗损伤的能力稍强,损伤后易恢复。  3、C型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最细,直径仅0.5-1μm,都属于无髓纤维。传导速度很慢,每秒为2m。这类神经纤维受损伤后很易恢复,由于恢复过程中不生成髓鞘,所以再生较快。如此之纤细的神经纤维,就是现代最先进的检查仪器,也极难分辨。因此,增强扫描才成为进一步检查的手段。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的意义MRI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射造影药物后再行一次MRI扫描。造影剂注入静脉后随血液分布到人体各正常或异常组织,各种组织的血液供应量和来源不同,因而造影剂的分布量、增强时间和清除速度有差别。MR造影剂含顺磁性物质“钆”,不同组织吸收钆的含量不同,检查的信号强弱程度就不同。为什么要进行增强扫描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但医生或其它检查高度怀疑有病变时,就有必要进行增强扫描。2. 平扫时发现病变,但病变的边缘、内部结构、血供情况、与邻近正常组织的关系等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表现显示不清,不能确定病变的种类或具体疾病。增强扫描能使上述影像特征在MRI图象上表现出来,给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时是关键依据。3. 某些器官(例如颅脑)的病变种类较多,且良/恶性、治疗方法差别很大,但平扫时往往影像表现相仿,鉴别困难。但各种病变在增强后的影像表现都不尽相同,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但小部分病变鉴别仍有困难。4. 肿瘤性病变在平扫时界限不清,与周围的水肿、炎性病变、手术或放疗后病变不能分辨,因而不能明确肿瘤的侵袭范围及治疗后效果,增强扫描后肿瘤病变与其它病变强化表现不同,从而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5. 血管性病变、头颅及全身血管造影时,造影剂随血流及血管分布,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正常血管及血管的病变。CT增强扫描  CT扫描技术之一  应用血管内对比剂的扫描。经静脉注入含碘有机化合物即造影剂,一般用60%泛影葡胺1.5~2.0ml/kg快速静脉注射,使血中含碘量维持一定水平,器官和病灶影像增强而显示更清楚。  ——人卫第7版神经病学129页  增强扫描就是把药从静脉(一般为肘前静脉)注入血管内同时进行CT扫描,可以发现平扫(没有向血管内注药扫描)未发现的病灶,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膈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增加病灶的信息量,以便于对病灶定性分析甚至明确诊断.  做增强扫描当天早上空腹,做皮试要阴性,无明显的高血压,无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所用的药物不同价线不同,其次不同地区及不同机器价钱不同  CT检查是众多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中的一种,其诊断疾病的一个特点就是测量X射线通过人体后的衰减值,反应X射线衰减值的专业术语为密度,CT诊断学上用“CT值”来描述密度的差异。相同的组织结构应是相同的密度,也就是说正常的组织器官如肝脏的密度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某些病变如肿瘤,其生长在正常的组织器官中,早期因数目少、体积小,当采用普通CT扫描时,肿瘤组织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可以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密度,这样CT医生往往因无法发现病变而报告正常。但若此时再行增强扫描(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扫描),病变部位可发现异常的强化现象,从而与正常的组织区分开来,这样就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及早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既可以治愈疾病,又可降低治疗费用。因此,增强扫描绝非“多此一举”,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以免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患者提问:不瞒您说,我已经手术了,这是术前的片子,我感觉我被误诊了或治疗过度了,好多医生都说我没压迫马尾神经,不需要手术,然而我的这个医生直接给我融合了,我觉得医生能救了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如今我走路都成问题,对您的高尚医德和严谨的态度表示尊重,我刚三十岁,都是因为我太相信医生,太迷信北京大医院的所谓教授。<img src="http://bdimg./static/images/type-button-5.jpg?cdnversion=发表于: 12:31
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这里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心得与感想。祝大家早日康复!独山子石化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关于CT检查造影剂的作用原理、种类、注射方法及效果
CT3.0-4.0ML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景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CT或核磁为什么有的要打增强,还需家属签字,危险性多大?
全网发布: 08:46
& & &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的造影剂&在做某种影像检查时,平扫做完后,有些根据病情需要,还要做增强检查,即向血管注射一种药物然后再扫描。这种药就是影像学检查中的造影剂,也称对比剂。造影剂有很多种,引入人体的途径也不一样,而人们最担心的、出现副反应的就是指向血管内注射的这种。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增加病变区的影像的黑白对比,有利于将病变更明确地显示出来。有些造影剂比如CT或核磁(即MR)使用的造影剂其另一主要目的是用于反映病变区的某些病理特性,例如病变血供情况、内部成分和结构、血脑屏障的完整与否等,从而判断病变性质。(注:专用药物:是特指核医学显像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如碘-131、锝-99、氟-18等。这类药物属于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管理的特种药物。对于病人使用安全,其放射性的半衰期很短,因此对受检者无任何的伤害。关于这类药物,在这里不做更多的讲述)造影剂种类:空气、CO2、水、脂肪乳、硫酸钡、碘化油、水溶性碘制剂、钆制剂、氧化铁等。根据不同用途可有:胃肠道对比剂;DSA或CT使用的水溶性碘制剂;核磁(MR)使用的钆制剂。向体内引入的途径:直接口服造影剂:1、硫酸钡混悬液,用于胃肠道的造影,安全无副作用。例如,胃肠道钡餐造影。2、碘制剂,如复方泛影葡胺,常用于CT扫描前半小时口服充盈胃肠道以减少胃肠道的伪影和增加对比。直接灌注造影剂:1、经导管注入水溶性碘制剂或碘油、水或气体做相关造影。例如,逆行性肾盂造影、经内窥镜胰胆管造影、窦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2、经肛门灌注作肠造影,例如,钡气结肠造影、CT或MR结肠水造影等。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向动脉内经导管注射造影剂,采用DSA方法进行动脉造影或介入性治疗前的造影。例如,腹主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等。也可用于CT的血管造影。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向静脉内注射造影剂,目前多用于静脉肾盂造影、CT或MR的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造影剂的安全性问题:1、碘制剂局部注射区域可有药物刺激或外渗造成的短时性的疼痛(局部反应:静脉炎,外用硫酸镁热敷治疗)。这里主要指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存在的各种不良或过敏反应,常见于碘制剂。如DSA的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轻者出现各种过敏反应,如皮肤搔痒、皮肤寻麻疹、打喷嚏、头痛、恶心、呕吐、喉头水肿,重者可出现过敏性甚至死亡。也有出现不典型的表现,例如腹痛。因此,用药前要求做碘过敏试验。据统计报道,使用碘制剂血管内注射发生过敏反应几率为3-10%;一般在用药后10秒钟至20分钟出现症状。与造影剂有关的死亡率为1/205000次检查(主要是血管内给药)。近些年来,提倡使用非离子型碘制剂,这样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但费用较高。特别要求病人要及时地向医生提供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是过敏体质,以便提早引以注意。另一个方面的副作用是碘制剂的肾脏毒性作用,对于有严重者禁用。否则可引起急性。2、核磁(即MR)使用的造影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离子型非特异性细胞外液对比剂(钆制剂),即Gd-DTPA,中文名为二乙三胺五醋酸钆或钆喷酸葡甲胺盐,商品名为马根维显(Magnevist)。 Gd-DTPA的临床应用常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mmol,FDA最大允许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3mmol。钆制剂与CT碘制剂不同,是顺磁性药物,而且其各自的增强原理也不同。MR造影剂极少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Gd-DTPA是非常安全的对比剂,按照常规应用剂量其安全系数(半数致死量/有效剂量)高达200,而碘对比剂的安全系数则为8-10。Gd-DTPA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文献报道为1.5%-2.5%,多表现为头晕、一过性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约为1-2/百万,出现严重反应者多原有呼吸系统疾病或过敏病史。关于Gd-DTPA副作用的发生机理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主要与钆剂本身的化学毒性有关。Gd-DTPA副作用的高危因素及其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均与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相仿。一些厂家已陆续开发并推出出非离子型细胞外液MR对比剂。应用20多年后,国内2006年仅报道1例因注射MR造影剂而过敏死亡的病例。另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也较轻。因此临床应用中不需要做过敏试验。尽管如此,若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病人,也应提早告知医生。美国FDA于2007年5月在网站发出通告,要求企业对所有含钆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加入一个新的黑框警告。警告有严重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疾病,即肾源性全身纤维化或称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NFD)。其机理不十分清楚,但仍认为与肾损害有关。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可以发生较晚,称迟发性过敏反应,2006年国内报告的一例过敏死亡病例就是过敏反应始发于用药后2小时。因此当使用造影剂后数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不能缓解或加重的,应立即到医院诊治。3、超声检查使用的造影剂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简称UCA,是一类能显著增强超声背向散射强度的化学制剂。其主要成分是微气泡,一般直径为2-10um,可以通过肺循环。超声造影剂极为安全,副作用发生率很低,要比CT或MR低得多,且没有心脏、肾脏毒性。但是UCA在妊娠中不能使用,在一些国家中,哺乳期妇女属于禁忌。4、关于使用造影剂家属签字关于家属签字,目前的大部分是指CT增强用的含碘造影剂,有的医院核磁检查使用钆造影剂前也需要家属签字。这是在履行医疗程序的要求,家属不必紧张,但如果病人是过敏体质或肾功能问题要及早提出。当使用造影剂中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碘制剂)时,现场都有处理应急药物,有专门护士负责。造影剂迟发反应也有发生,也就是过敏反应不是当时发作,而是检查后数小时,或病人回家后出现,一旦出现上述的过敏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延误。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1:39
杨景震大夫的信息
杨景震大夫电话咨询
杨景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杨景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杨景震大夫提问
杨景震的咨询范围:
1、头部影像:CT、MRI(核磁)读片
2、胸、腹、骨关节等部位的X线、CT、MRI、PET-CT读片
3、乳腺影像(MRI,涉及的图像较多,目前上传可能困难,但可以咨询)
(注:提供的上述图像质量应符合或基本符合诊断要求。如何上传图片,请参阅本网文章:网络会诊如何上传医学影像图像?)
4、有关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等方面的咨询。带你深入了解影像类型:CR、DR、CT、MRI、NM、DSA
带你深入了解影像类型:CR、DR、CT、MRI、NM、DSA
小易导读:不论是放射科医生,还是操作技师,亦或其他影像从事人员,要想深入影像行业,必须透彻了解影像的各种类型。 CR MR CT DR DSA X线都是医学影像疾病诊断的一种。MRI 是磁共振影像检查,可以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好。CT 是一种X线诊断设备,是一种复杂的X线设备,可以获得横断面图像。和MRI比较,密度分辨率高是其特点。CR 、DR 和X线诊断同CT一样也是通过X线来完成图像的。不同的是,CR和DR 比普通的X线机器在图像的获取上更先进,CR 是IP板,DR 更高级,是通过PACS 来完成的。简单的说他们的诊断的范围上没有太明显的不同。
CR(ComputedRadiography)指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工作原理:第一步、X线曝光使IP影像板产生图像潜影;第二步、将IP板送入激光扫描器内进行扫描,在扫描器中IP板的潜影被激化后转变成可见光,读取后转变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将数字图像显示出来,也可打印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带、磁盘和光盘内保存。C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直接实现普通放射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病人受照剂量,更安全。CR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X片成像;易于显示纵膈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肺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用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数字胃肠)优于传统X线图像 DR(Digital Radiography)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新一代的医疗放射产品,与CR同属下一代代替X光机的产品,使用CCD成像,放射剂量少,适合在患者较多,使用频繁的医院使用  1.直接通过专业显示器进行阅片,无须再冲洗胶片,大大节约胶片成本(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除外);  2.DR升级后可以免除了拍错片等各种烦恼,拍错片或病人身体移动导致图片效果差,医生可以很快看到影响结果,并重新拍摄。  3.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进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CT(computed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1、 CT的发明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2、CT的成像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转载]CR\DR\CT\MRI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见图1-2-1。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3、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②
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产生的伪影,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4、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变的关系。5、CT检查技术 分平扫(plain 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扫描。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三)造影扫描 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例如向脑池内注入碘曲仑8~10ml或注入空气4~6ml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6、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7、CT诊断的特点及优势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指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但明显病变,X线平片已可确诊者则无需CT检查。  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在帮助。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圾,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心及大血管的CT检查,尤其是后者,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方面主要是心包病变的诊断。心腔及心壁的显示。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诊断价值有限。但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骨关节疾病,多数情况可通过简便、经济的常规X线检查确诊,因此使用CT检查相对较少。8、CT检查范围 CT可以做哪些检查吗?  1)头部: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种肿瘤,外伤,出血,骨折,先天畸形等;  2)胸部:肺、胸膜及纵隔各种肿瘤,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囊肿,肺不张,气胸,骨折等;  3)腹、盆腔:各种实质器官的肿瘤、外伤、出血,肝硬化,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积水,膀胱、前列腺病变,某些炎症、畸形等;  4)脊柱、四肢:骨折,外伤,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肿瘤,结核等;  5)骨骼、血管三维重建成像;各部位的MPR、MIP成像等;  6)CTA(CT血管成像):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及夹层等;  7)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癌等;  其他:眼科及眼眶肿瘤,外伤;副鼻窦炎、鼻息肉、肿瘤、囊肿、外伤等。  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  在呼吸系统诊断中,对肺癌的诊断、纵隔肿瘤的检查和瘤体内部结构以及肺门及纵隔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做CT检查做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  在心脏大血管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中也是有诊断价值的。 9、CT的几个重要概念 1)分辨率:是图象对客观的分辨能力,他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CT值: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将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都与水比较,并将密度固定为上限+1000。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系数标尺。  3)窗宽和窗位,窗位是指图像显示所指的CT值范围的中心。例如观察脑组织常用窗位为+35HU,而观察骨质则用+300-+600HU。窗宽指显示图像的CT值范围。例如观察脑的窗宽用100,观察骨的窗宽用1000。这样,同一层面的图像数据,通过调节窗位和窗宽,便可分别得到适于显示脑组织与骨质的两种密度图像。  4)部分容积效应::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在CT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变的真正的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较小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偏高;反之,在低密度组织中的较小的高密度病灶,其CT值偏低,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5)噪声:一个均匀物体被扫描。在一个确定的R0I(感兴趣区)范围内,每个象素的CT值[HU]并不相同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波动,CT值的变化就是噪音。轴向(断层)图像的CT值呈现一定的涨落。即是说CT值仅仅作为一个平均值来看,它可能有上下的偏差,此偏差即为噪音。噪音是由辐射强度来决定的。也即是由达到探测器的X-Ray量子数来决定的。强度越大,噪音越低。图象噪音依赖探测器表面之光子通量的大小。它取决于X线管的管电压,管电流,予过滤及准直器孔径等。重建算法也影响噪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群里,如感觉到身体不适,还是应该及早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0、CT和磁共振的区别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在关节炎的诊断上,主要用于检查脊柱,特别是骶髂关节。CT优于传统X线检查之处在于其分辨率高,而且还能做轴位成像。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所以软组织、骨与关节都能显得很清楚。加上CT可以做轴位扫描,一些传统X线影像上分辨较困难的关节都能CT图像上“原形毕露”。如由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生来就倾斜和弯曲,同时还有其他组织之重叠,尽管大多数病例的骶髂关节用x线片已可能达到要求,但有时X线检查发现骶髂关节炎比较困难,则对有问题的病人就可做CT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在强磁场中放射波和氢核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磁共振一问世,很快就成为在对许多疾病诊断方面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最适于做磁共振成像,因为它的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大。在骨、关节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多于CT数倍的成像参数和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使其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明显高于CT。磁共振成像通过它多向平面成像的功能,应用高分辨的毒面线圈可明显提高各关节部位的成像质量,使神经、肌腱、韧带、血管、软骨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果得以显示。磁共振成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不足之处是,对于骨与软组织病变定性诊断无特异性,成像速度慢,在检查过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可引起运动伪影,影响诊断。  X线摄片、CT、磁共振成像可称为三驾马车,三者有机地结合,使当前影像学检查既扩大了检查范围,又提高了诊断水平。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特点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工作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这样一来,自旋的核同时也以自旋轴和外加磁场的向量方向的夹角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这种旋进叫做拉莫尔旋进,就像旋转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转动。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这样,自旋核还要在射频方向上旋进,这种叠加的旋进状态叫做章动。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医疗用途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核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仪器设备医疗特点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妊娠3个月内的  7.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注意事项  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MRI检查适应症  1、神经系统病变: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为应用最早的人体系统,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2、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的诊断。  3、胸部病变: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盆腔脏器;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6、骨与关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DSA(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DSA是数字X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评论:
馆藏&16731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强ct造影剂过敏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