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下指,龙蛇飞动在墨书

平山堂寻访成语“龙蛇飞动”
  【扬州成语】龙蛇飞动
  【形成时间】宋代
  【相关人物】苏东坡、欧阳修
  【发生地点】平山堂
  【核心提示】
  扬州网讯 宋代,多位著名文人曾任扬州知府,并留下了多首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其中,同为歌咏平山堂之作,欧阳修的《朝中措》、苏东坡的《西江月》两首词作,分别留下了“文章太守”、“龙蛇飞动”两个约定俗成的词。为此,本报记者特别带您探寻成语“龙蛇飞动”的由来。
  成语来历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悼念恩师所作
  在宋代苏轼《西江月·平山堂》的词作中写道:“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其中,“壁上龙蛇飞动”一句,便是成语“龙蛇飞动”的由来。
  这首词以情衬景,睹物思人,说的是苏轼的恩师欧阳修虽然早已仙逝,但平山堂墙壁之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仿佛游龙飞腾、银蛇游动。
  说起苏轼与恩师欧阳修结缘,还要追溯到宋仁宗嘉祐二年,当时,礼部选才考试,首席考官是“知贡举”的欧阳修。这次考试盛况空前,各路才俊云集。二十出头的川籍学子苏东坡也没放弃这次难得的入仕机会,以一份《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思妙文完成了笔试。
  欧阳主考一口气看完,连呼妙哉,当下就有了初评意见:第一名非此人莫属。但这等妙文出自何人之手呢?欧阳修挨个拨拉自己熟知的具备这种才气的考生,最终判定一个疑似人选——曾巩。这下麻烦了,曾巩是自己的得意弟子,第一名给他,明摆着有“以权谋私”之嫌,怎么办?只能忍痛割爱:曾巩同学,委屈你了,只能给你个第二名。
  直到发榜,欧阳修才知自己真正委屈的并非曾巩,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苏东坡。欧阳修深为苏东坡的才气所震撼,不由感慨道:“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确实难得!”奖掖后生,是欧阳大师一以贯之的好作风。此后,欧阳修对苏东坡有诸多提携,而苏东坡对于恩师欧阳修也难以忘怀。
  成语新访
  今日平山堂
  坐花载月风流宛在
  根据市作协主席杜海的讲述,记者来到了平山堂。只见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在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整个平山堂, 面南而建,硬山屋顶,堂前还筑有围以栏杆的石台,整体看来轩敞阔爽,古风依然。
  “以前欧阳修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导游的声音徐徐传来。
  只见堂内居中摆有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可供游客踞坐眺望。虽然堂内陈设简单,可是屋檐、楹柱和堂壁上到处都是匾额,字字珠玑,蔚为大观。站在堂前石台上张望,面前俨然是个清幽俊秀的庭院,庭院中的竹林、侧柏、柽柳,分植两厢,豁然透出一路空间。
  “这个平山堂是欧阳修在庆历八年担任扬州知府时所建,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内的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现在的平山堂是在清朝同治年间重建的,“宋朝最原始的那个平山堂已在太平天国时期全部被毁,之前那个有现在的2.8倍大呢,不过现在的这个平山堂还是在老的平山堂的原址上建的。”
  据大明寺内的仁永法师介绍,嘉祐元年,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他的朋友刘原甫也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为他饯行,作了一首《朝中措》相送,而这首《朝中措》就写在平山堂的墙壁上,“熙宁七年,苏东坡由徐州改知湖州路过扬州时,恩师欧阳修已逝世两年,苏东坡旧地重游,看到恩师的亲笔所提的词作,感慨万千,就在《朝中措》的旁边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悼念欧阳修。”
  扬州典故
  扬州书法大师
  谷林堂内重写两首词
  “现在的平山堂是后时重建的,整个建筑虽是仿宋代风格,但格局已不可考,因此苏东坡和欧阳修的笔墨真迹已毁于战火之中。这两首词到底提在平山堂的哪面墙上,也无从考证了。”仁永法师表示,虽然真迹已不在,但扬州的一位书法大师后来在平山堂后面的谷林堂又重新写了《朝中措》和《西江月·平山堂》这两首词。
  越过平山堂后的短廊,即可步入谷林堂,堂前植有老梅、天竹和古松。据杜海介绍,这有意栽植的岁寒三友象征了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傲世风骨、坦荡襟怀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据说堂建成后,苏东坡常在此读书,作为“忘年交”的师友,苏东坡要在这留有欧阳修遗泽余韵的地方,追忆老师的教诲和风范。
  如今,重新写的《朝中措》,挂在谷林堂西边的墙上,而《西江月·平山堂》就挂在紧靠着它的北边的墙上。堂内悬有槛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是苏东坡由颍州徒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谷林堂建成后,苏东坡为这个堂写了一首诗,其中,首联两句为‘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而谷林堂的名字就取自这两句中第二字‘谷林’。”杜海介绍说。
  杜海表示,从这两句诗中可看出,苏轼正是通过“深谷”、“高林”的巍然形象,暗喻欧阳修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由此可看出苏轼对老师欧阳修的敬重与仰慕,以及为纪念堂命名的良苦用心。实习记者陈高君责任编辑:吴娟
扬州网新闻热线: 4&扬州网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5|回复: 0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031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0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69 积分
发表于 2&小时前
求解&&女排巴西再逆转+五局三胜不得喘+四(999+姓)发送17=194=994=659首次合作先提供一期《094期三肖稳中》,中后第二天办理500元注册会员后下期提供必中一肖!!
094期五字真言:水性馬蓉花(猜中必中)
三过平山堂下指,龙蛇飞动在墨书
四五天边无尽头,一日夫妻百日恩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的动物
094期白姐玄机:女排巴西再逆转,五局三胜不得喘;四分之一再晋级,拼搏精神朝气染。
094期玄机一句话:丁卯合位,一丝不差。
094期玄机特码料:动如脱兔,疾似风速;冷静参观,二三兼顾。看生肖:三四成一线
094期老版跑狗一字記之曰:【關】詩曰:竹欄猶隔萬重山,求財先要度難關。吊銅錢,隔障礙,力不到不算為財...
094期精版个十位;[正版]到天明,自报晓,提示:龙虎相随,送你一句话:财宝双双到眼前
094期精版个十位:眼睛大,红三窟提示:刀刀见血送你一句话:山有猛虎心不慌
Powered by#迎城庆,知扬州#文物古迹(51):三过留踪_扬州网-爱微帮
&& &&& 【迎城庆,知扬州】文物古迹(51):三过…
名称由来“三过留踪”如今已无痕迹,当初其实就是熙春台北的三贤祠。“三过留踪”这个名字取自北宋苏轼纪念恩师欧阳修所作的《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典故。康熙末年,扬州人程梦星于湖上建筱园,乾隆年间改为三贤祠,供奉扬州历史上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平山堂图志》说,三贤祠大门向东,门外是苏亭,又称三过亭,“因苏词有‘三过平山堂下’,故以名之”。历史典故卢见曾主持三贤祠时,祠中芍药曾花开三蒂,当时以为是一种“花瑞”,于是在旁筑亭,名曰“瑞芍”。所以,“三过留踪”一景,又名“筱园花瑞”。其地今在扬子江北路上铁道培训中心内,尚有遗意。扫一扫 扬州网官方微信二维码: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扬州网公众微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转载]《西江月》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原文】《西江月·平山堂》北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译文】三次来到平山堂,
往事历历似昨天。
想来半生就过去&,
如同弹指一挥间。
不见仙翁已十年,
壁上诗词,
犹如龙飞蛇舞。
现在还清晰可见。
欲写文章凭吊太守,
欧公柳下念欧公。
文章太守名天下,
歌女唱词犹欧公。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已空。
【注释】仙翁;欧阳修。&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平山堂话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