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捕猎视频拉肚子怎么办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隼科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隼科
中文学名:
Falco tinnunculus
有10属58种
广布于世界各地。隼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58种,中国有2属11种。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
隼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58种,中国有2属11种。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
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
中国各省区;南方越冬,为冬侯鸟,但有些地区为留鸟;偶见于台湾,繁殖于我国西北和东北,除干旱沙漠外,遍布全国。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东北部,也门,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
小型猛禽。体长31~38厘米,体重173~335克。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雄鸟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飞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
下体乳黄色带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及粗斑。嘴基蓝黄色,尖端灰色。脚深黄色。
雌鸟上体深棕色,杂以黑褐色横斑;头顶和后颈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尾羽深棕色,带9-12条黑褐色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与黄爪隼区别在尾呈圆形,体型较大,具髭纹,雄鸟背上具点斑,下体纵纹较多,脸颊色浅。简易识别:眼下有眼斑,背红有黑斑。胸有黑斑。飞翔时悬停。
它们也能像鹞那样,停在空中一个地方,纹丝不动地扇动两翼,用这种姿势俯视和探索地面的老鼠或其他猎物,所以大家又叫红鹞子。但其实它才是唯一真正做到悬停的鸟类,善于逆风翱翔,红隼有极为独特的视觉功能,能看出鼠类排泄在地面的尿迹中的紫外线,从而确定自己猎食的重点区域。
栖息于农田、疏林、灌木丛等旷野地带。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蠡斯、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
繁殖期为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通常4~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为晚成性,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红隼叫声单调而尖锐,很象一种响铃的声音。
红隼别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惟黑市交易价格稍低于猎隼。
隼科(Falconidae)隼属(Falco)几种小型猛禽。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豔。红隼产於旧大陆,仅一种——美洲隼(F.sparverius,美国叫雀鹰)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美洲隼体长约30公分(12吋);下体白色或淡黄色,上体红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间,头部有颜色斑普通红隼(F.tinnunculus)分布於旧大陆大部分地方。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麼鲜豔,是英国&仅有的红隼。顶著风寻觅地面猎物时有翱翔习性。澳大利亚红隼(F.cenchroides)亦称雀鹰。
红隼比利时国鸟,小型猛禽。雄鸟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额基、眼先和眉纹棕白色,耳羽灰色,髭纹灰黑色,背、肩及上覆羽砖红色,各羽具三角形黑褐色横纹,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尾羽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及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下体棕白色,颊近白色,上胸和两胁具褐色三角形斑纹及纵纹,下腹黑褐色纵纹逐渐减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黄白色,尾下面银灰色。雌鸟上体深棕色,头顶具黑褐色纵纹,上体其余部分具黑褐色横纹,其他部分与雄鸟同。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嘴和腊膜为黄色,附蹠和趾深黄色,爪黑色。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是它与黄爪隼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另外,它的尾羽的形状呈凸尾状,与燕隼、猛隼等的圆尾不同。
红隼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猎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寻,或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则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时则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旋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等猎物出现时猛扑而食。红隼通常栖息在山区植物稀疏的混合林、开垦耕地及旷野灌丛草地,主要以昆虫、两栖类、小型爬行类、小型鸟类和小型哺乳类为食。红隼平常喜欢单独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每窝产卵4~6枚,白色,具赤褐色粗斑或细点,孵卵期28天,幼雏留巢约30天。叫声:刺耳高叫声akyakyakyakyak。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为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红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东北部,也门,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几乎编布全国各地。它是最常见的隼科动物,全世界共有11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在新疆为留鸟,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留鸟或夏候鸟,北京为冬候鸟或旅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其他地区均为罕见的冬候鸟。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陆续迁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普通亚种分布于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大多为留鸟。  
红隼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林缘、林间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较为常见,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见。迁徙时常集成小群,特别是在秋季。每天拂晓开始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地煽动,偶尔进行短暂的滑翔。栖息时多在空旷地区孤立的高大树木的树稍上或者电线杆上。叫声单调而尖锐,很象一种响铃的声音。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蠡斯、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动物。觅食活动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觅食,或在高空迎风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飞行搜寻食物,有时煽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但发现猎物,则折合双翅,突然俯冲而下直扑猎物,抓获以后就地吞食,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时也采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处,或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的方法,等猎物出现在面前时才突然出击。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天堂寨、松山(北京)、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南岭、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雪岭云杉、托木尔峰、鼎湖山、大明山、大瑶山水源林(广西)、防城金花茶、赤水桫椤、麻阳河、草海、习水、佛顶山(石阡)、梵净山 、茂兰、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董寨鸟类、济源猕猴、鸡公山、宝天曼(内乡)、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莽山、莫莫格、长白山、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井冈山、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石砬子、白芨滩、六盘山(宁夏)、青海湖鸟岛、荣成天鹅湖、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太白山、卧龙、金佛山、芒康滇
红隼金丝猴、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天池(新疆)、阿尔金山、甘家湖梭梭林、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石林(云南)、哀牢山、苍山洱海、珠江源头、大围山、金平分水岭、白马雪山(云南)、铜壁关、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瓦屋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朱家山、安溪云山、小溪、黄河三角洲、额济纳胡杨林、罗布泊野骆驼。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长白山、中条山、大别山、昆仑山-西段、五指山、天目山、太行山、清凉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伏牛山、青海湖、准噶尔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东部天山山地、诺敏戈壁丘陵、东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罗布泊低地、昆仑山北麓平原、西昆仑山山地、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阿拉尔塔里木河流域、木扎特河流域、艾里克湖、哈巴河、乌伦古湖、柴窝堡湖、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布尔根河流域、芨芨湖、罗布泊地区、那拉提、木吉、乌鲁克恰提、沁城、口门子、三塘湖、康苏、达坂城。
繁殖期为5一7月。通常营巢于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和喜鹊、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在树上的旧巢中。巢较简陋,由枯枝构成,里面铺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4一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坏,通常还要下补偿性的一liu窝,但产卵的数量则明显减少,通常为2一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产1枚卵,产完第一枚卵后,雌鸟就不再离巢,时而卧伏于巢内,时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承担护卫任务,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回巢区附近的石壁上或树冠上,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大颈细,呈爬伏状态,勉强能够摇头,10天后变为淡灰色绒羽。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
挑精神的,看看爪子是否有伤,眼睛有没有发炎,羽毛是否齐全,这些很容易看出来的也不多说了。如果没毛病,这只鹰就可以拿下了。回家后先补水,因为野鸟下网都有火补水一是清火二是不让鹰脱水而死。如果羽毛折了或是很脏就用喷壶喷些温水在鹰身上。接下来就该开食了,红隼很好开食用新鲜牛肉或鸟肉用温水泡一下就可以喂了(肉的温度不能低,最好是40度左右)。
红隼红隼不能熬,会挂的。练叫远不能急,满膘空堂就可以叫的.刚开始不能太远,有个一两米就行了让他看见手上的肉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怕人的,不肯过来,但是要有耐心当它头开始一高一低的看食物,就说明有戏了慢慢等,没一会就来了这是红隼的一小步,但却是你叫远成功的一大步。
叫远的距离一天一天的增加,刚开始带上线,以免飘了,等熟了就把线摘了。恩,再说说平时的饲养吧,红隼不放猎,对于食物没有那么多说道,只要肉新鲜就好,水分可以大些换羽的时候最好是活食,麻雀最好.现在我的开始换羽了,每天早上在隼身上少喷些水,有助于换羽.隼的爪子比鹰要娇贵,平时注意不要伤了,冬天从外边回来不要直接把隼带回家,找个地方适应一下温度,最好爪子用温水泡一下这样对鹰有好处也避免感冒。
学名:Falco,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隼形目隼科中的一个属,属于小型猛禽,现存共有三十多种,主要包括:
普通的红隼主要栖息在旧大陆,几乎在各个地区都能看以,故也称为旧大陆红隼或欧洲经隼。但美洲也有一种红隼叫雀鹰,在美国相当普遍。美洲红隼体型比欧洲红隼漂亮,身长约30厘米。腹部呈白色或黄色,上部呈红褐色或蓝灰色,头上有彩色标志。栖居在澳大利亚的红隼当地人也称之为雀鹰。
隼科全世界有隼科鸟类61种,中国有12种。
小隼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吃昆虫,也能捕食小型鸟类和鼠类。 红腿小隼分布于云南,翅长约9.4一9.8厘米。常单独活动于河谷地区,有时栖止在枯树上。捕食昆虫和小鸟等。
猎隼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山东、四川等地。捕食野鸭、鸥类和鸠鸽类,也吃野兔和鼠类。
阿尔泰隼分布于青海、新疆。上体蓝石板色,下体肉桂赤褐色,具点滴状暗斑。尾蓝石板色,具暗褐色横纹。栖于森林和草原。
矛隼分布于青海、新疆。体长约50厘米。头顶白色染棕,具褐色羽干纹。上体褐色,具淡棕色斑。下体白色,有稀羽干纹。
游隼在美国称为鸭鹰(duckhawk)。隼科(Falconidae)猛禽,学名为Falcoperegrinus。遍布全球,但在欧洲和北美分布区的大部地区已变得稀少。美国游隼(F.p.anatum)曾在哈得逊湾一直分布到美国南部,现已成濒危种,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北部已灭绝。在多个领域内起做重要的作用。
中文学名:游隼英文俗名:PeregrineFalcon目科属:鹳形目、隼科、隼属同物异名:FalcoperegrinusTunstall,1771。 中文俗名:花梨鹰、鸭虎、青燕、那青、鸭鹘、黑背花梨鹞。
游隼日本游隼和其他亚种也越来越少。游隼上体淡蓝灰,下体白色到淡黄,具黑色横斑。体长33?48公分(13?19吋)。强壮,飞得高而迅速,能急速俯冲,用握紧的爪攻击并杀死猎物(包括鸭类和滨鸟)。栖息于鸟类丰富的近水多岩的开阔原野,巢是陡崖高处突出的一个浅坑。每窝产2?4枚淡红褐色的卵。幼鸟5?6周龄开始长出羽毛。游隼中型猛禽。全长约40~48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石板蓝灰色到黑色,有的缀有棕色;背、肩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腰和尾上覆羽亦为蓝灰色,但稍浅,黑褐色横斑亦较窄;尾暗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和淡色尖端;翅上覆羽淡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飞羽黑褐色,具污白色端斑和微缀棕色斑纹,内翈具灰白色横斑;脸颊部和宽阔而下垂的髭纹黑褐色。喉和髭纹前后白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上胸和颈侧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其余下体具黑褐色横斑,翼下覆羽,腋羽和覆腿羽亦为白色,具密集的黑褐色横斑。幼鸟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皮黄色或棕色羽缘。下体淡黄褐色或皮黄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尾蓝灰色,具肉桂色或棕色横斑。虹膜暗褐色,眼睑和蜡膜黄色,嘴铅蓝灰色,嘴基部黄色,嘴尖黑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黄色。叫声:繁殖期发出尖厉的kek-kek-kek-kek叫声。游隼——世界上短距离冲刺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是主要以捕捉其他鸟类为食的猛禽。它们绝大多数都在空中猎捕,捕捉场面非常惊险动人。当它发现目标后,不声不响立即加快速度,追上正在飞行的猎物,用脚掌用力抽打,如果一次打不中,或即使打中,但猎物尚未失去飞翔能力,那么它旧技重演,卷土重来,快速上升到猎物上方,突然俯冲下去重新抽打,使猎物失去知觉后抓获。就在游隼向下俯冲的一刹那,它的时速可达360公里,成为鸟类中短距离飞行的健将。游隼在猛禽中比较凶残,它抓住猎物后,先用嘴啄破其颈部,使它流血过多而死,然后啄去羽毛,把肉撕裂成小块吞食。有时它们饿极了,竟敢去猎捕比它个体还大的野鸭。游隼是候鸟,分布在东北北部至华北;长江以南至广东的海南岛。体羽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它有很多别名,如花梨鹰、鸭鹘、鸭虎、黑背花梨鹞等。游隼常单独活动在农田、河谷及草地的开阔地区,虽以捕食鸟类为主,但也能捕食鼠类,对农作物尚有一定益处。
游隼部分留鸟,部分候鸟。部分在繁殖期后游荡。中国分布的普通亚种和东方亚种在我国为冬候鸟,新疆亚种和南方亚种在我国为留鸟。繁殖期后游荡。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旷野、草原、河流、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飞行迅速,多单独活动,通常在快速鼓翼飞翔时伴随着一阵滑翔,也喜欢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鸭、鸥、鸿鸽类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空中捕食,多数时候在空中飞翔巡猎,发现猎物时先是快速升上高空,然后将双翅折起,急速向猎物猛扑下来,以锐利的嘴咬穿猎物后枕要害部位,使猎物受伤失去飞翔能力下坠时,游隼快速冲去,用利爪抓住猎物,带到较隐蔽的地方,用双脚按住,用嘴剥除羽毛后再撕裂成小块吞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游隼体格强健,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在很高的空中飞行,看到水中的鱼会像闪电般地俯冲下来,以锋利的双爪捕杀动物。这些猎物主要是鸭子和海岸鸟类。它的时速超过某些飞机的速度。它们的个子大力量强,当它们在半空中以极高的速度袭击飞行中的小鸟时,往往是将猎物撞击到地上,然后再飞回来捡拾猎物。它们也常盘旋空中,一旦猎物被惊起奔逃或起飞,便像箭一样俯冲过去,用爪向猎物猛击,有时这一击竟会打掉乌鸦的头或是在苍鹭背上打出一个鸡蛋大的洞。游隼自己通常都不做窝,由于其捕食能力非常强大,因此,一些大型食肉猛禽通常会主动为其筑造窝。值得注意的是,游隼的窝非常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窝,游隼会根据其它鸟类筑造的鸟窝大小、以及位置来选择自己的巢。
游隼繁殖期4-6月。营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地边丛林以及其他各类生境中人类难于到达的峭壁悬崖上,也营巢于土丘或沼泽地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也在树洞与建筑物上筑巢。一般不到没有林间空地和悬崖的茂密森林中营巢。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内放有少许草茎、草叶和羽毛,也有的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或6枚的,卵为红褐色,大小为49-58mm×39-43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地保卫巢,孵卵期28-29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经过35-4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由于DDT等杀虫剂大量使用,导致鸟的食物中加氯烃增加。加氯烃在游隼的体内积累起来,影响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别是使蛋壳变薄,容易破裂。导致它们的不育,雏鸟畸形,乃至于成鸟和雏鸟的大批死亡。这是造成游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也是重要的原因。原先产于加拿大哈得孙湾到美国南方的美洲游隼,已经在加拿大东北部和美国的东部地区消失。美洲游隼、欧亚游隼、阿拉斯加游隼等几种游隼已列入濒危动物名单。由于游隼可以进入人工饲养,因此人们制定了饲养游隼,然后把它们放归大自然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把加氯烃从游隼的食物链中除掉。
游隼游隼在它同类中算较大的一种,它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农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们大显身手的地方。游隼飞行很快,在捕捉猎物时,最快可达每小时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鸟类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们以高速追上猎物,伸出利爪猛击猎物。猎物受伤后直落到地上,有时游隼不等猎物落地,便在空中将它们截获。然而,有时游隼也会失手,不能一举击中猎物。遇到这种情况,游隼是从不放弃猎物的,它会再次升空攻击,直到捕获猎物为止。捕猎时,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猎物的颈椎骨,再用嘴啄破猎物颈部血管,有时甚至啄断猎物的脖子。然后,它撕掉鸟的羽毛,撕食猎物的肌肉。这种本领即使是刚出窝的小游隼也运用自如。一窝游隼在一个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鸟。它们的食谱中包括针尾鸭、赤颈鸭、绿头鸭、银鸥、斑鸠、野鸡、野兔、鼠和昆虫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广受驯鹰者赏识。
隼科(Falconidae)的一种小型蓝灰色的隼。学名为Falco columbarius。尾有窄白色条纹。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美国西部南至科罗拉多;在欧洲,由英国西部到斯堪的那维亚。有黑色的种群繁殖于温哥华附近和冰岛。大多数迁徙到繁殖区南边的地方,有些种类则可远到南美洲北部。栖息于潮湿开阔的原野或针叶林和桦木林中。常产卵于灌丛中的地面上,但有时也占用秃鼻鸦和鹊在树上筑的巢。
灰背隼属于鸟纲、隼形目、隼科。拉丁学名为Falcocolumbarius。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三省和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季迁飞至西藏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迁徙时几乎遍布全国。喜单独活动于开阔的草原、农田地带。主要以昆虫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中文学名: 灰背隼
中文目名: 鹳形目
灰背隼中文科名: 隼科&中文属名: 隼属
同物异名: Falco columbarius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Merlin  
灰背隼又叫灰鹞子、朵子,也是小型猛禽。体长25一33厘米,体重122—205克。前额、眼先、眉纹、头侧、颊和耳羽均为污白色,微缀皮黄色。上体的颜色比其他隼类浅淡,尤其是雄鸟,呈淡蓝灰色,具黑色羽轴纹。尾羽上具有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较窄的白色端斑。后颈为蓝灰色,有一个棕褐色的领圈,并杂有黑斑,是其独有的特点。颊部、喉部为白色,其余的下体为淡棕色,具有粗著的棕褐色羽干纹。虹膜暗褐色,嘴铅蓝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眼周和蜡膜黄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褐色。
灰背隼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等地,越冬于南美洲、非洲、阿拉伯半岛、印度、中南半岛、朝
灰背隼鲜、日本等。在我国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灰背隼在全世界共分化为8个亚种,其中我国分布有4个亚种,新疆亚种极罕见, 在新疆和青海为繁殖鸟。太平洋亚种也极罕见, 在黑龙江、内蒙古扎兰屯为旅鸟,偶见于河北秦皇岛。普通亚种不常见, 在黑龙江、吉林、甘肃、陕西为夏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为旅鸟,山东、上海、浙江、广西、云南、四川为冬候鸟。西藏亚种仅见于西藏,为冬候鸟,较为常见。通常在9一10月迁入我国,翌年3一4月迁走。灰背隼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原、森林平原、海岸和森林苔原地带,特别是林缘、林中空地、山岩和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地方,冬季和迁徒季节也见于荒山河谷、平原旷野、草原灌丛和开阔的农田草坡地区。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多在低空飞翔,在快速的鼓翼飞翔之后,偶尔又进行短暂的滑翔,发现食物则立即俯冲下来捕食。休息时在地面上或树上。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等为食,也吃蜥蜴、蛙和小型蛇类。主要在空中飞行捕食,常追捕鸽子,所以俗称为“鸽子鹰”,有时也在地面上捕食。
叫声:告警时发出一连串快速上升的尖厉刺耳叫声。幼鸟乞食声为yeee-yeee。
灰背隼繁殖期为5一7月份,通常营巢于树上或悬崖岩石上,偶尔也在地上。特别喜欢占用乌鸦、喜鹊和其他鸟类的旧巢,有时自己也营巢。如果紧殖成功,巢还可以继续利用。巢的结构较为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通常产卵3一4枚,偶尔多至5一6枚,有时也有多至7枚和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砖红色,被有暗红褐色斑点。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一32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轮流抚养25一30天后离巢。长大一些的幼鸟常常高兴地飞到空中去追逐飘舞的羽毛或者蒲公英的花序,并且向这些东西发动模拟进攻,这也是它们为了将来的捕猎生涯作准备。
灰背隼动物园里“养身子”
()李女士捡到的小鹰其实是一只灰背隼,6月4日,这个可爱的小生灵被送到了青岛市动物园,它要在那里安心养病。
灰背隼6月2日,江西路的李女士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只飞不起来的小鹰,因为担心它被野猫吃掉,就把小鹰带回家喂养。李女士特意买生肉给它吃,小鹰在李女士家也很快乐,不仅挨个屋子溜达,而且还听话地呆在李女士老伴的胳膊上,不过让小鹰呆在家里也不是长久之计,李女士也想给它找个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王工程师通过照片,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只红隼。6月4日,记者联系了青岛市动物园,他们同意接收小鹰。一大早,小鹰就被放到了一个纸箱里,可能是知道要离开,小鹰不停地扑腾翅膀,还喳喳叫着,让李女士很不舍,怕箱子不透气,李女士特意剪了好几个洞。这几天的相处,李女士已经把它当成“自家人”了。青岛市动物园动物管理科的黄科长接待了我们,刚一打开箱子,小鹰就急急探出头来,小眼珠不停地乱转,黄科长想把它抓起来仔细看看,没想到小家伙立刻张开翅膀,做搏斗状。经过再次确认,黄科长认定这只小鹰其实是一只“灰背隼”。从羽毛的颜色判断,这是一只雌灰背隼,而且已经成年了。黄科长告诉我们,这种鸟是小型的猛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长不大,主要吃活物。从它的身上来看,确实没有伤口,可为什么飞不起来?李女士很纳闷。“它是患了肠炎,”黄科长说,从粪便上可以看出,灰背隼“拉肚子”了。禽鸣苑的朱班长是养鸟高手,他把灰背隼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笼子里治疗,李女士也紧跟着去看灰背隼的“新家”,灰背隼不会自己吃肉,朱班长就往灰背隼的喉咙里送,看到饲养员那么细心,李女士悬着的心才放下。不过,灰背隼毕竟是野生的鸟类,动物园会在灰背隼病好后将它放飞。我们也祝愿这只可爱的灰背隼能早日康复回归大自然。
灰背隼误入农家被擒 林业干部耐心解释及时放飞
()“卟”的一声,一打开鸟笼,误入农家的灰背隼便如离弦之箭飞向大雷山,重归大自然。11月24日,临海市白水洋镇林特站的林业干部李昌富、李宏根在巡查时发现有人兜售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灰背隼,经过两人的耐心解释,得知该小鸟是国家保护动物的村民自愿将灰背隼放归大自然。
11月23日晚上,白水洋镇前塘村村民朱云荣,在自家三楼取东西时,突然发现楼角处有一只灰黑色的“小鸟”,他一手提着手电,把灯光对准鸟眼,一手拿着一件破衣把小鸟抓住了,家人和邻居们看后,都觉得这只小鸟很特别,但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鸟。这时,有人说这种小鸟可以卖钱,于是11月24日,朱云荣便从邻居家借来鸟笼,把小鸟提到白水洋桥头塘市场去卖。
“我们在巡查时发现朱云荣兜售的小鸟很像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灰背隼。它一直撞击鸟笼,鼻子都撞出血来了。于是我们就带着小鸟回到林特站,查询了野生动物保护网,确定这就是灰背隼。”李昌富告诉记者,“朱云荣得知捕获了国家保护动物,当即表示愿意将小鸟放生。于是我们在当天下午在大雷山把灰背隼放飞了。”
游隼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们的踪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驯养大批游隼,用它们在空中截击同盟国用于传递消息的信鸽。这样做,确实破坏了协约国的情报系统。但是,游隼不能识别敌我,它们也不会放过德国的信鸽,德国人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国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鸟,而且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农药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在美国,游隼被认为已濒临绝迹,许多科学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
01&·&Falco&peregrinus&anatum&分布于北美的苔原到墨西哥(除西北太平洋海岸)。02&·&Falco&peregrinus&babylonicus&分布于亚洲,从伊朗东部到蒙古。03&·&Falco&peregrinus&brookei&分布于法国、西班牙和地中海沿岸,通过非洲东部至高加索地区。04&·&Falco&peregrinus&calidus&分布于欧亚大陆的苔原,西伯利亚东北到因迪吉尔卡地区。05&·&Falco&peregrinus&cassini&分布于美洲西南部,从厄瓜多尔到智利,火地岛和福克兰群岛(局部),玻利维亚和阿根廷。06&·&Falco&peregrinus&ernesti&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E至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07&·&Falco&peregrinus&furuitii&分布于火山岛和博宁群岛。08&·&Falco&peregrinus&japonens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到堪察加半岛和日本。09&·&Falco&peregrinus&macropus&分布于澳大利亚(除西南)。10&·&Falco&peregrinus&madens&分布于里普利和沃森,佛得角。11&·&Falco&peregrinus&minor&分布于非洲南部撒哈拉和摩洛哥北端。12&·&Falco&peregrinus&nesiotes&分布于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和斐济东部。13&·&Falco&peregrinus&pealei&分布于北美南部西沿海岸从华盛顿到阿拉斯加西部,阿留申、堪察加半岛沿海和千岛。14&·&Falco&peregrinus&pelegrinoides&分布于通过非洲内陆东部到伊拉克和伊朗。15&·&Falco&peregrinus&peregrinator&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东部到中国东南部。16&·&Falco&peregrinus&peregrinus&分布于欧亚苔原和比利牛斯山脉,巴尔干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部,英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17&·&Falco&peregrinus&radama&分布于拉达玛哈特劳布,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18&·&Falco&peregrinus&submelanogenys&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19&·&Falco&peregrinus&tundrius&分布于北美北极苔原,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 游隼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也有的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共分化为19个亚种,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普通亚种较为罕见,&在黑龙江、吉林为夏候鸟,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为旅鸟,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为冬候鸟。新疆亚种极为罕见,&仅见于新疆,为繁殖鸟。南方亚种也极为罕见,&在上海、青海、宁夏为旅鸟,贵州、云南为冬候鸟,其他地区均为偶见迷鸟。东方亚种更是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浙江缙云,为冬候鸟,&这个亚种也可能还产于台湾
游隼(花梨鹰)除陕西、宁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台湾外,其它各省区有分布,捕食野鸡及多种游禽和涉禽,也食鼠类。
燕隼俗称为青条子、蚂蚱鹰、青尖等,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上体深蓝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色条纹。腿羽淡红色。繁殖於欧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东,以及整个亚极圈和温带亚州。栖息於接近林地的开阔原野。捕食小鸟和大型昆虫。近似种有非洲燕隼(F.cuvierii)、东非的烟隼(F.concolor)、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东方燕隼(F.severus,即猛隼)。
【中文名称】:燕隼【拉丁学名】:Falcosubbuteo命名:Linnaeus1758【别名】:青条子 土鹘 儿隼 蚂蚱鹰 虫鹞【同物异名】:FalcosubbuteoLinnaeus,1758,【生态环境】:Woodlandsandtheirclearings,andsparselywoodedsteppesorpastures 【分类地位】: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rnithes→突胸总目Carinatae→隼形目FALCONIFORMES→隼科Falconidae→隼属Falco→燕隼Falcosubbuteo
燕隼俗称为青条子、蚂蚱鹰、青尖等,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体长28一35厘米,体重为120—294克。上体为暗蓝灰色,有一个细细的白色眉纹,颊部有一个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颈部的侧面、喉部、胸部和腹部均为白色,胸部和腹还有黑色的纵纹,下腹部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为棕栗色。尾羽为灰色或石板褐色,除中央尾羽外,所有尾羽的内均具有皮黄色、棕色或黑褐色的横斑和淡棕黄色的羽端。飞翔时翅膀狭长而尖,像镰刀一样,翼下为白色,密布游黑褐色的横斑。翅膀折合时,翅尖几乎到达尾羽的端部,看上去很象燕子,因而得名。虹膜黑褐色,眼周和蜡膜黄色,嘴蓝灰色,尖端黑色,脚、趾黄色,爪黑色。
燕隼是我国猛禽中较为常见的种类,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开阔平原、旷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缘地带,
高可至海拔2000米。飞行迅速,而不似红隼常停翔于空中。有时也到村庄附近,但却很少在浓密的森林和没有树木的裸露荒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飞行快速而敏捷,如同闪电一般,在短暂的鼓翼飞翔后又接着滑翔,并能在空中作短暂停留。停息时大多在高大的树上或电线杆的顶上。叫声尖锐。
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偶尔捕捉蝙蝠,更大量地捕食蜻蜓、蟋蟀、蝗虫,天牛、金电子等昆虫,其中大多为害虫。主要在空中捕食,甚至能捕捉飞行速度极快的家燕和雨燕等。虽然它也同其他隼类一样在白天活动,但却是在黄昏时捕食活动最为频繁。常在田边、林缘和沼泽地上空飞翔捕食,有时也到地上捕食。
叫声:重复尖厉的叫声kick。
&繁殖期为5一7月。配对以后,雄鸟常常嘴里衔着食物,以一种踩高跷的姿态走近雌鸟,一边不断地点头,一边将两腿分开,露出内侧的羽毛,然后将食物交给雌鸟,完成它们之间的鞠躬仪式。接着雄鸟和雌鸟便在空中双双飞舞,同时伴随着特有的单调而柔和的鸣叫。
营巢于疏林或林缘和田间的高大乔木树上,通常自己很少营巢,而是侵占乌鸦和喜鹊的巢。巢距地面的高度大多在10一20米之间。每窝产卵2一4枚,多数为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密布红褐色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7一43×30一32毫米,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28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28一32天后才能离巢。
燕隼在国外繁殖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俄罗斯等,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挝、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燕隼共有3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青海、甘肃、新疆为夏候鸟,在陕西、宁夏为留鸟,山东为旅鸟,西藏为冬候鸟。南方亚种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均为留鸟或夏候鸟,在台湾为偶见迷鸟。迁徙时大多组成小群,通常春季在4月中下旬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离开繁殖地。
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缅甸;南迁越冬。
分布状况:地区性非罕见的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北方及西藏,越冬于西藏南部;streichi为繁殖鸟或夏候鸟,分布于中国北纬32°以南;有时在广东及台湾越冬。除海南岛外,几为全国各地留鸟。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福建 江西 山东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武夷山(福建) 兴隆山 内伶仃岛--福田 黑石顶 雪岭云杉 托木尔峰 鼎湖山 大明山 十万大山水源林 防城金花茶 草海 董寨鸟类 鸡公山 洪河 凉水 神农架 后河 东洞庭湖 莫莫格 长白山 大丰麋鹿 大丰麋鹿 鄱阳湖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岩泉 桃红岭 桃红岭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双台河口 老秃顶子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白芨滩 白芨滩 六盘山(宁夏) 青海湖鸟岛 天龙山 庞泉沟 庞泉沟 芦芽山 芦芽山 五鹿山灵空山 绵山 历山 太白山 高黎贡山 铜壁关 南麂列岛 古田山 乌岩岭 大雾岭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黄河三角洲 额济纳胡杨林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 长白山 中条山 大别山 昆仑山-西段 昆仑山-西段 桐柏山 秦岭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阿尔泰山山地 青海湖 赛里木湖 博斯腾湖 准噶尔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尔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东部天山山地 东疆戈壁丘陵 塔河上游平原 塔河中下游平原 罗布泊低地 昆仑山北麓平原 昆仑山北麓平原 西昆仑山山地 西昆仑山山地 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 塔里木河 普惠 哈巴河 乌伦古湖 吐尔洪 淖毛湖 阿尔泰 额尔齐斯河流域 恰库尔图 布尔根河流域 托木尔峰南坡(琼台兰河) 芨芨湖 罗布泊地区 巩乃斯 那拉提 下马崖&&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IUCN濒危等级:生效年代:2003年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1燕隼(青条子)除海南外,全国各省区有分布。体长30.5-35.5厘米。栖于林间或田间的疏林中。捕食昆虫和小鸟。
猛隼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体长约30.5一35.5厘米。栖于森林地带。以小型兽类、鸟类等为食。
灰背隼(朵子、鸽子鹰)除陕西、宁夏、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外,其它各省区有分布。以鸟类、蜥蝎、蛙等为食,也吃昆虫。
红脚隼(青燕子、白指甲鹏)除青海、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台湾外,其它省区有分布。主要捕食蝗虫、蝼蛄等昆虫。
黄爪隼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吃甲虫等昆虫,也吃鼠类、蜥蜴和小型鸟类。 红隼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体长约33厘米。多见于农田旷野及疏林地带。食物以金龟子&等昆虫为主,也吃鼠类和小鸟。
学名:Falco,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隼形目隼科中的一个属,属于小型猛禽,现存共有三十多种,主要包括:
马岛隼Falconewtoni塞舌尔隼Falcoaraea毛里求斯隼Falcopunctatus斑隼Falcomoluccensis澳洲隼Falcocenchroides红隼Falcotinnunculus巨隼Falcorupicoloides狐色隼Falcoalopex黄爪隼Falconaumanni灰隼Falcoardosiaceus灰头隼Falcodickinsoni马岛斑隼Falcozoniventris红头隼Falcochicquera红脚隼Falcovespertinus阿穆尔隼Falcoamurensis埃莉氏隼Falcoeleonorae烟隼Falcoconcolor美洲隼(雀鹰)Falcosparverius黄腹隼Falcofemoralis灰背隼Falcocolumbarius蝙蝠隼Falcorufigularis橙胸隼Falcodeiroleucus燕隼Falcosubbuteo非洲隼Falcocuvierii猛隼Falcoseverus姬隼Falcolongipennis鹑隼Falconovaeseelandiae褐隼Falcoberigora澳洲灰隼Falcohypoleucos黑隼Falcosubniger地中海隼Falcobiarmicus印度猎隼Falcojugger猎隼Falcocherrug矛隼(海东青)Falcorusticolus草原隼Falcomexicanus游隼Falcoperegrinus泰塔隼Falcofasciinucha
矛隼(Falcorusticolus)冰岛国鸟,冰岛有白色型矛隼,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猛禽,汉语根据最早命名它的女真名称音译为“海东青”。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
别名:白隼、巨隼拉丁学名:Falcogyrfalco英文名:Gyrfalcon同物异名:FalcorusticolusLinnaeus,1758     FalcoGyrfalcoLinnaeus,1758     FalcoGyrfalcoLinnaeus,1758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鸟纲、隼形目、隼科、隼属
矛隼(Gyrfalcon)体长56~61厘米,体重克,属于中型猛禽,也是体型较大的隼类,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灰色型。在冰岛少数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矛隼为了适应环境还会出现遍体洁白的个体,因此又叫白隼。
世界上有很多鸟具有高强的飞行能力。在短距离比赛中,隼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隼是一种猛禽。生活在北极苔原地带的矛隼,是北国荒原的空中霸王。它在捕食的时候,经常作出极其神速的直线飞行,像一只标枪射向猎物。
矛隼是冰岛的国鸟,是隼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长52到63厘米。矛隼按羽毛的颜色分黑、白两大类:黑型的基本色是浅褐色,白色的大体上白色而有矛形斑纹。矛隼凶猛敏捷,既能捕捉飞行中的鸟类,又能逮住地上奔跑的兽类。生活在极地的松鸡是矛隼的主要食物。[1]
矛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一61厘米,体重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矛隼栖息于寒温带的森林地区,主要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岩鸽等各种鸟类为食,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动物,还可以对付鹿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捕猎时飞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于飞行中的它像掷出的矛枪一样迅疾无伦。
矛隼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地冲向猎物。主要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矛隼的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结构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为70克左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46一49天后才能离巢。在繁殖期间亲鸟雌不离雄,雄不离雌,经常合作捕获猎物,这样提高了捕猎的成功率,有助于幼鸟的成活和健康,幼雏2~3岁左右性成熟,寿命约25年。
矛隼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矛隼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矛隼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挑精神的,看看爪子是否有伤,眼睛有没有发炎,羽毛是否齐全,这些很容易看出来的也不多说了。如果没毛病,这只鹰就可以拿下了。回家后先补水,因为野鸟下网都有火补水一是清火二是不让鹰脱水而死。如果羽毛折了或是很脏就用喷壶喷些温水在鹰身上。接下来就该开食了,矛隼很好开食用新鲜牛肉或鸟肉用温水泡一下就可以喂了(肉的温度不能低,最好是40度左右)。
矛隼不能熬,会挂的。练叫远不能急,满膘空堂就可以叫的.刚开始不能太远,有个一两米就行了让他看见手上的肉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怕人的,不肯过来,但是要有耐心当它头开始一高一低的看食物,就说明有戏了慢慢等,没一会就来了这是矛隼的一小步,但却是你叫远成功的一大步。
叫远的距离一天一天的增加,刚开始带上线,以免飘了,等熟了就把线摘了。再说说平时的饲养吧,矛隼不放猎,对于食物没有那么多说道,只要肉新鲜就好,水分可以大些换羽的时候最好是活食,麻雀最好。开始换羽的,每天早上在隼身上少喷些水,有助于换羽。隼的爪子比鹰要娇贵,平时注意不要伤了,冬天从外边回来不要直接把隼带回家,找个地方适应一下温度,最好爪子用温水泡一下这样对鹰有好处也避免感冒。矛隼因为体态雄伟、羽色奇特,在辽、金和清朝时,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猎,视为珍禽,称为“海东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场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不觉龙颜大悦,诗兴大发,遂口占一诗赞美海东青,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的诗句。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加千钩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矛隼最大的特点是极其善于擒拿天鹅,它先扶摇直上钻入万米云霄(天鹅是飞得最高的鸟,30公斤的体重看似笨拙,但是它一般不会低于万米飞行),然后占据制高点调准角度扑向天鹅的头部,骑在天鹅脖子上控制住方向和角度使天鹅迫降,这样比它大十几倍的天鹅就任它宰割了。记得初中学历史时,曾经在书上见过一件叫做“海东青捕天鹅”的女真族玉器。
正是因为海东青善捕天鹅,所以这种鸟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意义,曾经引发过民族间的殊死战争。在北宋末年的时候,东北地区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满族),杰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就是后来烜赫一时的金国的创始人。不过最早的时候女真还只是辽的一个附属国,最后一代的辽天祚皇帝是个彻头彻尾的败家子。辽国经常欺凌弱小的女真,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日益加深。
像契丹、蒙古、女真这样的游牧民族,畋猎是维持生计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但是偏偏只有女真族人善于训练海东青之类的猎鹰,于是辽国就向女真强征海东青,无端欺凌弱国。
矛隼是价值连城的猛禽。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矛隼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到了清代,一只矛隼竟值30两白银(相当于中庸之才半世的收入),可见其何等珍贵。
矛隼神俊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康熙皇帝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的诗句。
矛隼在我国历史上建立大金国的女真人与神秘的矛隼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女真族属肃慎族系,其先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后有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流域。矛隼的产地就在女真人祖先聚集之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据说,在女真人祖先居住的境内(今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东的大海里),出产一种珍贵的珍珠,珠蚌每年10月大熟,但是此时海边坚冰数尺,人无法凿冰取珠。当地有一种天鹅,专以珠蚌为食,食蚌后将珠藏于嗉内。矛隼素来喜欢捕捉大雁,有以大雁脑浆为食的习性。于是,女真人的祖先便训练矛隼捕捉这种天鹅。
红腿小隼(学名:Microhierax&caerulescens/Collared&Falconet),为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多见于森林边缘以及很可能筑巢于树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1] 红腿小隼几乎与麻雀一样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2] 红腿小隼虽然也属于猛禽,体长14~16厘米,与其他凶猛雄壮的猛禽相比,显得十分纤小。它的前额为白色,眼睛上有一条宽阔的白色眉纹,往后经耳覆羽与上背的白色领圈相连,颊部和耳覆羽为白色,从眼睛前面开始有一条粗著的黑色贯眼纹经过眼睛斜向下到耳部。上体包括翅膀和尾羽都是黑色,并且具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前额、眉纹和上背的领圈为白色,贯眼纹为黑色。喉部为暗棕色,胸部和腹部为暗棕色,两胁、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都是暗棕色,飞翔的时候翼下为白色,飞羽的下面具有黑色的横带,尾羽的下面为黑色并且具有白色的横带。虹膜为褐色,嘴为石板蓝色,尖端有时为绿黑色,脚和趾黑色。
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麓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极为稀少,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云南省的盈江地区。亚种burmanicus为云南西部(盈江)的留鸟。指名亚种为印度东北部的留鸟,有高海拔2000米的记录,可能亦见于西藏东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产缅甸亚种,但极为罕见,1980年才首次报道,仅记录于云南盈江,为留鸟。
红腿小隼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和林缘地带,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带,有时也到山脚平原和林缘地带活动。常单独活动,或是快速地煽动两翅在树林间进行鼓翼飞翔,间或穿插着滑翔,或是静静地栖息在枯树的树梢之上。性较胆怯。叫声纤细而高亢。主要以小型鸟类、蛙、蜥蜴和昆虫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飞翔,不断地觅找和追捕各种昆虫和小型鸟类,以及站在开阔地区的树上,观察地面动物的活动,发现后立刻飞下捕猎。叫声为尖厉叫声及低声吱叫。&
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腐朽的树洞中,每窝产卵4一5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污黄白色,具红色斑点。亲鸟有较强的护巢性。
1、《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  
生效年代:&1997;&  
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鸟类红色名录;&  
3、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5.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猎隼(学名:Falco cherrug)大型猛禽,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多生活于高山和高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可驯养用于狩猎。
猎隼猎隼体重510-1200克,体长278-779毫米。体大且胸部厚实。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浅黄;脚-浅黄。
与游隼的区别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猎隼。阿尔泰隼F. c. altaicus比亚种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带,且下体纵纹较多。 & 栖息地
猎隼猎隼栖息于山地、丘陵、河谷和山脚平原地区。多单个活动,飞行速度较快,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常常可以瞥见它那一掠而
过,搏击长空的英姿。
食物猎隼主要以中以鸟类和小形兽类为食,如岩鸽、百灵、雪雀等,还捕食兔、鼠兔等,猎隼数量较少,且活动范围较大,很难发现它们的巢。捕食动作每当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总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飞机一样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飞行到猎物的上方,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则收缩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猛冲过去,在靠近猎物的瞬间,稍稍张开双翅,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此外,它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在空中对飞行的山雀、百灵等小鸟进行袭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直至猎物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下来将其捕获。
猎隼它的繁殖期为4-6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的缝隙中营巢或者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用枯枝等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每窝产卵3—5枚,偶而产6枚,卵的大小为54×40毫米,颜色为赭黄色或红褐色。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后由雄雌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0—50天后才能离巢飞走。&
分布范围中欧、北非、印度北部、中亚至蒙古及中国。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西藏、河北等地。
分布状况不常见季候鸟。亚种milvipes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肃、内蒙古及至呼伦池;有记录经辽宁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
隼类的贸易驱使人们捕捉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亚种altaicus为甚罕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青海湖周围及内蒙古中部。
猎隼北方亚种(学名:Falco cherrug milvipe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西藏、河北等地。[1]
猎隼猎隼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历史上就有猎手驯养猎隼。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2]
猎隼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二级动物。
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种猛禽,分布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峡谷。它们是西印度群岛中最独特的物种,可能是于上新世晚期的杰拉阶独自演化成特有的物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目: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隼科 Falconidae
属: 隼属 Falco
种: 毛里求斯隼 F. punctatus
二名法 Falco punctatus& Temminck,1821
毛里求斯隼长26-30.5厘米,重250克。雄鸟较雌鸟稍为细小。翼展45厘米,双翼较圆。[2]饲养下它们的寿命约有15年。
它们会在森林内猎食,主要吃壁虎、蜻蜓、蝉、蟑螂及细小的鸟类。
毛里求斯隼在毛里求斯殖民前的数量就只有175-325对,可能是因伐林及台风的影响。
最严重的衰落是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间,因大量使用滴滴涕及如猫、獴及长尾猕猴等入侵物种的掠食所致。
它们最近亲的留尼汪隼亦于1700年灭绝。 于1974年,毛里求斯隼的数量只余下4只,当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
饲养计划于是展开,最初的尝试都是失败的,直至于1979年成功人工孵化雏鸟后,它们的数量才逐步回升。它们的数量已超过800只,数量仍在上升,估计其栖息地仍可以容纳多50-150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1994年就将它们的状况降级为易危。
猛隼(读音:měng sǔn)是一种中型猛禽,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头部和飞羽为黑色,其余上体均为石板灰色,颊部、喉部和颈部的侧面等均为棕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包括翅膀下面为暗栗色,没有斑纹。
猛隼(拼音:měng&sǔn)(学名:Falco&severus)体形大小与燕隼差不多,是小型猛禽。猛隼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该物种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1]
猛隼体长25—30厘米,体重180—249克。头部和飞羽为黑色,其余上体均为石板灰色,颊部、喉部和颈部的侧面等均为棕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包括翅膀下面为暗栗色,没有斑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叫声类似“kekeke”。似大型的燕。休息时多在树枝上。叫声:似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猛隼猛隼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和新疆的少数地点。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云南为夏候鸟或留鸟,而海南东方的记录仅是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疆的记录也可能是鉴定有误,或者是偶见的迷鸟。
猛隼为小型猛禽。栖息在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昆虫、小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追捕猎物,捕到后直接带到树上去啄食。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悬崖边上的高大树木上的乌鸦以及其他鸟类的旧巢,偶尔也在悬崖的岩石边自己筑巢,但巢极为简陋而粗糙。每窝产卵3—4枚。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天。
1、《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  生效年代:&1997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猛隼指名亚种(学名:Falco&severus&sever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阿尔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猎隼体形略大,体长50一59厘米,体重800—1627克。上体蓝石板灰色到红褐色,有整齐的暗色横斑,下体为肉桂皮黄色,具有滴状的暗色斑点。尾羽为蓝灰色或褐色,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另外,它的跗跖被羽部分比猎隼的要多一些,超过总长度的二分之一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纲 隼形目隼科隼属
阿尔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猎隼体形略大,体长50一59厘米,体重800—1627克。
上体蓝石板灰色到红褐色,有整齐的暗色横斑,下体为肉桂皮黄色,具有滴状的暗色斑点。
尾羽为蓝灰色或褐色,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另外,它的跗跖被羽部分比猎隼的要多一些,超过总长度的二分之一。
阿尔泰隼从前也曾被认为是猎隼的一个亚种,在国外繁殖于土耳其、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西南部等地。在我国极罕见,国内分布于青海和新疆等省区。繁殖于新疆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和青海湖等地区。
阿尔泰隼主要生活于阿尔泰山森林线以上的裸露岩石地区,经常栖于森林和草原。冬季游荡期间也下迁到森林、山脚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单独活动。主要捕食鸟类和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也捕食水鸟和野兔。
繁殖期为4一6月,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由枯枝构成,结构较简陋,无任何内垫,巢的直径为75一100厘米。
巢可以多年使用,每窝产卵2一5枚,卵的大小为56×42毫米,颜色为赭色,具有小的红褐色斑点。育雏期大约为40—45天。
侏隼属猛禽 猛禽 隼亚科猛禽 隼形目 隼科
隶属于隼形目隼科。体长20厘米,体重54—67克。
枝头上的非洲侏隼
体长20厘米,体重54—67克。
分布于非洲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乌干达东北部、肯尼亚到坦桑尼亚北部,以及从安哥拉、纳米比亚到南非西北部一带。
栖息于植被稀少的沙漠、半沙漠地带。
以小型蜥蜴和大型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等。
不同地点的繁殖期不同,有时一年繁殖两次。
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28—30天,育雏期27—40天。
黄爪隼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
黄爪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黄脚鹰,隼形目,隼科。栖息于旷野、荒漠草地、河谷疏林及准规带,以甲虫等昆虫为主食,也食鼠类,阴和小型鸟类。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黄爪隼体长约305毫米,雄鸟头、颈和翅上覆羽铅灰色;尾羽淡蓝色,具宽阔黑色次端班和近白色端斑。雌鸟下体具宽阔纵纹和狭窄纵斑。嘴蓝灰色;跗跖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黄爪隼中文学名:黄爪隼  中文目名:隼形目  中文科名:隼科  中文属名:隼属  同物异名:FalconaumanniFleischer,1818, Falcocenchrisvar.pekinensisSwinhoe,1870  拉丁文目名:Falconiformes  拉丁文科名:Falconidae  拉丁文属名:Falco  拉丁文种名:naumann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Fleischer,1818  英文俗名:LesserKestrel
黄爪隼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性情极为极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常在空中飞行,并频繁地进行滑翔。叫声尖锐。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叩头虫、金龟子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蜥蜴、蛙、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虫。有时也在地上捕食。  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
黄爪隼小型猛禽,体长29一32厘米,体重124—225克。雄鸟、雌鸟及幼鸟体色有差异。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尾淡蓝灰色,具有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黄爪隼在国外繁殖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欧洲南部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各国以及波兰南部,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非洲其他地区、亚洲西部的伊朗、阿拉伯半岛、印度和缅甸。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地。  黄爪隼较为罕见,在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为夏候鸟,在云南为冬候鸟。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离开繁殖地。它也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之一。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崖峭壁上的凹陷处、岩石顶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偶尔替换雌鸟。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鸟觅食饲喂,大约经过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黄爪隼雄鸟、雌鸟及幼鸟体色有差异。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尾淡蓝灰色,具有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
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黄爪隼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VUA1bce+2bce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小隼属鸟纲、隼形目、隼科。拉丁学名为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安徽、江苏、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小隼体长约17厘米。上体呈黑色,前额有一道较细的白色横纹。眼先、颊、眉纹及下体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侧尾羽内和飞羽内密布白色横斑。眼部为暗褐色,嘴与脚为暗灰近黑色,蜡膜呈淡灰色。
小隼属鸟纲、隼形目、隼科。拉丁学名为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安徽、江苏、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小隼体长约17厘米。上体呈黑色,前额有一道较细的白色横纹。眼先、颊、眉纹及下体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侧尾羽内和飞羽内密布白色横斑。眼部为暗褐色,嘴与脚为暗灰近黑色,蜡膜呈淡灰色。 小隼通常栖息于森林、河谷的开阔地带,特别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区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能捕捉小型鸟兽。繁殖时将卵产于树洞中。
  命名人及年代:&(Blyth,&1843)& 
分类:小隼属于鸟纲、隼形目、隼科、小隼属&  
分布范围: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安徽、江苏、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et&al.,&1994)。不常见于中国有林覆盖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  
习性:小隼通常栖息于森林、河谷的开阔地带,包括稻田,常立于无遮掩的树枝上。特别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区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能捕捉小型鸟兽。繁殖时将卵产于树洞中。
虽然和最大最凶猛的游隼体形一样,但攻击性很弱,只捕食行动迟缓的小型猎物。腿较长,翅膀则较宽,与其他隼不同,占领一定范围的栖息地,但更喜在开阔地区活动
虽然和最大最凶猛的游隼体形一样,但攻击性很弱,只捕食行动迟缓的小型猎物。腿较长,翅膀则较宽,与其他隼不同,占领一定范围的栖息地,但更喜在开阔地区活动。
捕食时,常站在制高点上长时间等候,一看见地面上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幼鸟或受伤的鸟、爬虫类和昆虫,即猛扑而食,叫声粗厉刺耳。 利用乌鸦等大型鸟的旧巢,或把巢建于白蚁冢上。 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 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有淡褐色胸羽和浅色羽毛两种色型。
塞舌尔隼(Falco araea),又名塞舌岛隼,是塞舌尔特有的一种猛禽。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隼科 Falconidae
隼属 Falco
塞舌尔隼 F. araea
二名法 Falco araea (Oberholser,1917)
塞舌尔隼是最细小的隼,只长18-23厘米,翼展40-45厘米。它们的翼较短及圆。雄隼的上身呈红褐色,有黑色斑点,下身呈淡黄色,没有斑点。
头部及臀部呈深蓝灰色。尾巴是蓝灰色的,有黑色斑纹。喙深色,脚及蜡膜都是黄色的。雌隼外表像雄隼,稍为大型及淡色。雏鸟是褐色的,头部有斑纹,胸部有斑点,尾巴端呈淡黄色。
塞舌尔隼栖息在森林、丛林及农地。它们很少会在天上飞翔,会坐在一旁待猎物出现,俯冲而下捕捉猎物。它们主要吃蜥蜴,占了其食性的92%,并且会吃细小的鸟类、青蛙、大家鼠及昆虫。 塞舌尔隼的地盘只有40公顷大,是猛禽中最细小的。它们于8月至10月间繁殖。
它们会在山崖、树上或建筑物中筑巢。它们筑巢只是在掘坑,并不会用任何物料。每次会生2-3只蛋,蛋呈白色,有褐色的斑纹,孵化期为28-31日。雏鸟出生后35-42日就会换羽,并与父母同住往后的14星期。
塞舌尔隼的数量只有约800只,故被列为易危。在低地筑巢的失败率达70-80%。它们以往可能在塞舌尔最大的岛屿上繁殖,但现时已知只在马埃岛、锡卢埃特岛、北岛、普拉兰岛及其他周边小岛繁殖。它们于1977年被重新引入到普拉兰岛。 对塞舌尔隼的威胁包括有失去栖息地、被掠食及与入侵物种的竞争。大家鼠、猫及仓鸮都令蜥蜴的数量大幅减少,且会吃塞舌尔隼的蛋及雏隼。
仓鸮及家八哥也占据了很多适合筑巢的位点。 以往因误会塞舌尔隼会猎食家禽及迷信它们是死亡的先兆而遭人类猎杀,但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
瓜达卢长腿兀鹰
瓜达卢长腿兀鹰(Caracara lutosa或C. lotusos)是一种已灭绝的猛禽,与卡拉卡拉鹰和凤头卡拉鹰是近亲。它们最初是分类在Polyborus中。  在20世纪初以前,瓜达卢长腿兀鹰栖息在墨西哥的瓜德罗普。因为瓜达卢长腿兀鹰以往被认为是卡拉卡拉鹰的亚种,故后者有时会被称为瓜达卢长腿兀鹰。它们于2000年被定为独立的物种。  早期的观察者指瓜达卢长腿兀鹰为“恶魔”。它们因牧羊业的猎杀及毒害而灭绝。1876年时,它们在岛内仍很普遍。但到了1897年时,就只见到一只,但相信仍未消失。于1900年,Rollo Beck捕捉了9只瓜达卢长腿兀鹰作为标本。他可能射杀了岛内最后一只卡拉卡拉鹰。于1903年有多个未确认的报告见到它们,但于1906年就肯定了它们的消失。    瓜达卢长腿兀鹰是其中一种人类克意灭绝的物种。由于它们有时会猎杀幼羊,牧羊业则要求杀绝它们。它们的栖息地被数以万计的野山羊所破坏,导致了其他物种的灭绝。  已知一种寄生虫Acutifrons caracarensis与瓜达卢长腿兀鹰一同灭绝。  目前共发现了约35个瓜达卢长腿兀鹰的标本。这些标本分别存放在芝加哥、华盛顿及伦敦。
埃莉氏隼    Falco eleonorae
隶属于隼形目隼科。体长36—42厘米,体重350—388克。分布于从地中海到非洲东部和马达加斯加等地。栖息于海岛、海岸附近的森林和湿地。以大型昆虫和较小的鸟类为食。7—8月繁殖,筑巢于海边悬崖上或灌丛中的地面上,每窝产卵1—4枚,孵化期28—30天,育雏期为37天,2—3岁时性成熟。
发表评论:
馆藏&1735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隼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