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六红牵引钩 机输出轴轴怎么叫它不转

转动轴_百度百科
转动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当物体转动时,它的各点都做圆周
运动,这些圆周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叫做“转动轴”。、、、的转子等都有固定转轴,只能发生转动,而不能平动。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们对物体的转动作用决定于它们的的代数和。若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物体将用原来的做匀速转动或保持静止。
中国力学学会是国际理论...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
企业信用信息东六宫_百度百科
东六宫在中轴线东侧的东一长街,是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六宫分别为:、、、、、。
东六宫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宁宫,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十五年(1835年)、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饰龙凤。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门窗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东西有各3间,开门,黄琉璃瓦,檐下饰以。配殿南北各有。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咸丰帝、光绪帝均曾在此居住。[1]
东六宫承乾宫
承乾宫,北京的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菱花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
“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宫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顺承皇帝,不能于皇帝不敬。
此宫在明代为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董鄂氏,道光帝、、佳贵人,咸丰帝、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2]
东六宫钟粹宫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明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十一年(1831年)、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游廊等。
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
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皇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即)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也曾在此居住。入宫后也曾在此宫住过。
现在常年在此进行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
钟粹同钟萃,古代是汇集精华、精粹的意思。[3]
东六宫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之东、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朝旧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贮图书之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3间,黄琉璃瓦,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5个,檐下施以,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檐下饰旋子彩画。
后院正殿名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现在常年在此进行藏珐琅器文物的展示。[4]
东六宫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之东、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久居此宫。其后,又有帝静贵妃,帝丽贵人、斑贵人、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居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 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5]
东六宫延禧宫
现在在内廷里,人们可以见到一座不伦不类的“西洋烂尾楼”,这就是俗称“”的延禧宫了。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室内悬乾隆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在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当时队这座西洋宫殿的设想是:水殿的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鱼,环以假山相饶。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当时端康太妃像借助修筑此水殿而虎炳千秋,甚至还拉着题匾额曰「灵沼轩」,“可惜”呀,水殿还没有修筑好,清王朝就覆灭了,所以,就留下了这座皇宫中的西洋烂尾楼。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在延禧宫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文物库房,为了让库房能和故宫其他建筑相平衡,所以在库房上又覆盖了一层黄色琉璃瓦。[6]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_百度百科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
第六军团是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以下简称红六军团)在沙市成立,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1]
由湘赣地区红8军、红16军、红18军合编而成的。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以、、三人组织6军团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简介
军政委员会主席,军团长为,政委为王震,参谋长为,政治部主任为。军团领导机关成立后,下辖17、18两师,17师师长、政委均分别由萧克、王震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张子意(兼);18师师长(因伤重改任旷朱权代理),副师长为彭辉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参谋长为,军团总计7800多人。1934年10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在黔东地区会合,归2、6军团总指挥部指挥。曰,编入红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二六军团会师
日,红六军团冲破敌人重围,到达黔东根据地,与率领前来接应的在黔东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奉中央命令,红三军正式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26日,二、六军团在叫川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会师后组织变化
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的干部配备作了统一调整。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红二军团总指挥部,并以红六军团政治部为红二军团政治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探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行动。
: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辖第四师(原第七师改称):师长,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原第九师改称):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
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罗志敏。同年11月26日,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原湘鄂西中央分局。同时,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贺龙兼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任弼时兼军区政治委员。随后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
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以下简称红六军团)在沙市成立,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其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蔡会文兼十七师政委;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军改编为红十八师(师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从修水、铜鼓等地调往永新。军团领导机关当时尚未建立,军团首先由红十七师首长兼。军团组成时,中革军委还将湘鄂赣的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打算把它调归红六军团建制,但未实现,仍然留在湘鄂赣根据地。军团直辖部队当时实际是红十七师(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3个整团)和红十八师的五十二团。
1934年1月下旬,公略警卫营和茶陵、永新独立营合编为红十八师五十三团。7月下旬,在永新坳南牛田村组建红十八师五十四团,红十八师也管辖了3个整团,全军共9700余人。
日,湘赣省军区电台在牛田收到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确定了军团领导成员:萧克任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军团参谋长。
红六军团成立后,受中革军委和湘赣省委双重领导。在省委帮助下,制定了赣西游击计划,确定了红六军团的基本任务、活动范围、游击区域及战略战术。在一年多时间里,展开了红十七师的北上行动、沙市伏击战、松山阻击战等战役战斗,给敌军重大杀伤,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
红六军团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在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保卫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红十七师胜利返回湘赣根据地后,敌西路总指挥刘建绪企图趁我军疲劳之际,迅速发动进攻,歼灭我军于禾水以北、袁水以南地区。刘建绪除了以第二十三师、第六十三师继续修建碉堡,加强封锁我根据地外,并令尾追红十七师的第十六师接替了第十五师在宁冈和永新地区的防务,把王东源的第十五师全部集中在永新县城,准备随时向我军进攻。
3月底,湘赣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红六军团的作战行动。军团领导率领干部到永新通往莲花的大道上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同时对驻守永新的敌第十五师进行了周密侦察。
4月4日,我军通过党在永新城里的秘密组织,得到敌军第十五师筹集干粮、大抓民夫,准备翌日向沙市进犯的情报,遂将部队连夜从黄岗、花溪、象形等地向沙市、澧田大路以北地段集结设伏。5日拂晓,各部队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红五十一团在沙市东北,红四十九团在乌岭南侧,红五十二团在汉山(附近),这3个团集中在涂下垅4里多路的正面担任突击;红军学校在禾水河南岸的江背和南夸地区,侦察部队和作述区游击队在澧田和沙市之间沿途设置了6个递步哨。此外,还有当地党组织精心安排了500多人的救护队和担架队,并动员1000多名群众配合红军作战。
4月5日拂晓,天空还在下着毛毛细雨,王东原带领其十五师的近万名官兵离开了永新城,这些官兵挤挤拥拥向沙市方向走去,完全放松了戒备。
9时许,敌军四十三旅全部兵马进入了伏击圈。萧克一手撑腰,一手挥枪发令,刹那间,两头扼敌的突击队首先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敌军惊慌失措,狼奔豕突,无奈身入罗网,插翅难飞。红军凭借有利地形,给敌人迎头痛击,拦腰斩断,分而食之。王东原的后续部队看到四十三旅被包围,赶忙去增援。不断扼守在澧田的红军突击队死守硬拼,前抵后挡,王东原眼睁睁地看到四十三旅就这样进了红军的布袋之中。
王东原看到这种情况,赶忙派人回县城向彭位仁求救,意欲请彭位仁发兵救急,那知这时红军已收紧“布袋口”将四十三旅全部装下,旅长侯鹏飞躲进当地农家的茅草屋里,也被村民搜了出来,旅参谋长赵楚卿藏在一口污水池塘妄想逃走也未能幸免。侯鹏飞、赵楚卿双双耷拉着脑袋,时而面面相觑,时而惊恐不安,不停地向红军将士求饶。红十七、十八两师押着侯鹏飞、赵楚卿向北退去,此次伏击战活捉敌军官兵1000余人,击毙敌军600人,缴获长短枪2000枝、火炮3门、迫击炮10多门、机关枪50余挺。
红六军团虽然取得了沙市伏击战的胜利,给敌人沉重的打击,但湘赣苏区和其他苏区一样,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堡垒政策”压迫下,受到四面夹击,红色区域逐渐缩小。
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湘赣省委提出了“为保卫苏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进行紧急动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在花溪、象形以北的九重门、公公山地区和城西的高汶、台岭,城北的钱市街、松山地区以及城东的石灰桥、金华山地区,广筑工事,准备以阵地防御战阻击敌人的进攻。
当时湘赣苏区的形势是:敌人向永新县城的东、南、西大道均被打通,并向纵深发展,唯独安福经怀忠至县城的通道尚未打通。敌第五十三师(全部美式装备)在师长李抱冰的督领下,由安福金田向永新怀忠推进。中革军委即令主力红十七师从金华山赶赴怀忠松山地区,阻击敌军第五十三师的西进。红十七师长萧克、政委王震迅速率领四十九、五十、五十一3个团连夜跑步从高桥楼涉过禾水河赶到了怀忠松山地域布阵。此时敌先头部队已前进到只距离我军阵地500多米之遥,敌情十分严峻。
红十七师全体指战员迅速投入战斗。日9时,敌第五十三师开始向我军进攻。敌军在炮兵和飞机的配合下,首先集中兵力攻击我军五十团神功山阵地,其主力周旅在虹桥从反面进击,另一部兵力迂回到桂林坊,从侧翼攻击神功山东面。红五十团在敌人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下,奋勇作战,杀伤了大量敌军,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攻击。战斗到黄昏,才撤出阵地,向南转移到永新县的高桥楼地区。
7月2日10日,敌李旅及三一六团转向我红五十一团防守的松山主阵地进攻。敌主力以神功山作依托,经宁家、下边、平湖岭攻击东山头;另一部兵力经南田、上塘向红军学校和游击队警戒阵地进攻,占领了怀忠圩、下木栅,接着从我军左翼迂回松山西山头。我防守东山头上的第三营和机枪连,待敌人接近我阵地前几十米处时,进行猛烈反击,最后在松山村子里与敌展开了肉搏战,迫使敌人后撤。我红军勇士猛追不放,敌人逃到开阔的稻田时,被打死踩死的不计其数。我西山头上的第一营,也给迂回之敌重大杀伤。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松山村后的一带山岭,长着茂盛高大的松树,在敌人飞机和大炮的轰击下,成为一片火海。我军战士忍受着一天吃一顿饭的饥饿,加固工事、收集弹药、整理阵容、严阵以待,继续和敌人战斗。至下午4时左右,红五十一团由于遭受数倍于我的敌人两面攻击,形势很不利,奉命撤出战斗,转移到香炉山阵地。
7月3日中午,占领松山主阵地的敌军两路向香炉山进攻。敌军数次进攻都被我军打退。下午2时,敌人再次发动猛烈进攻,红军发起猛烈反击,把敌人压回到松山。这时,敌人第二梯队正向松山开进,准备组织新的更大的进攻,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于是,我军立即撤出战斗,向南转移到高桥楼。当晚,红十师所属各部队均渡过禾水河返回到金华山和梅田地区。
松山阻击战历时3天,我军虽然伤亡了500多名战士,但拖延了敌军打通安福至永新通道的时间,掩护领导机关顺利撤退。湘赣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在任弼时率领下,从象形经夏阳安全转移到牛田地区。萧克老将军回顾这段往事时曾这样说过“松山阻击战,敌军人多,我军人少,敌人全是美式装备,我军明显处于劣势,加上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军事上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战等战术,等于用鸡蛋碰石头,我军不可能打赢和取胜。但这个仗有一点必须肯定:松山战斗打了3天,拖延了敌军从安福打通至永新通道的时间,给我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掩护了以任弼时为首的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到了牛田地区。”在萧克将军提议下,于1991年8月在松山村后高岭上修建了“松山阻击战死难烈士纪念碑”,并且亲笔题写了碑名和碑文。
1934年7月上旬,湘赣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转移到牛田之后,正处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最后阶段。由于“左”倾错误领导,我军已处于困难境地,导致根据地范围缩小,物资缺乏,部队回旋艰难。在这种情形下,红六军团不得不准备突围。根据7月23日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的指示精神,任弼时、萧克、王震在牛田村紧张地进行西征前的一系列准备:首先,组成了红六军团最高指挥机关——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王震、张子意、李达为军政委员会委员,领导红六军团突围西征。
其次,由陈洪时(后叛变)、谭余保、彭辉明等组成湘赣省委领导班子。陈洪时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谭余保任湘赣省委副书记兼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萧行麟任省苏政府副主席,彭辉明任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刘发云(反叛变)任湘赣省政治保卫局局长,王用济任湘赣省共青团委书记,旷金媛任中共湘赣省妇运委员会书记,领导坚持在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斗争。
再次,由任弼时主持,召开了湘赣全省政治工作会议。任弼时作了重要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形势,传达了任务。省委和军政委员会对这次转移作了周密的部署:第一步到达湖南桂东附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湖南的新田、祁阳、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叙浦广大地区发展,并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
另外,扩大红军,发展壮大红六军团的军事力量。红六军团近万人马驻扎在牛田、津洞、碧江洲地区,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军团首长没有放松对部队的整顿与训练,除加紧操练外,还妥善安置了重伤病员。并且依靠地方各级党政军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7月下旬在牛田组建了红十八师第五十四团,人员达1200多人,并且实施了行军、侦察、警戒的教育。地方行政机关也进行了精兵简政,充实部队。此时,红六军团总人数(包括轻伤员、担架队、辎重队在内)达到9758人。
最后,加强后勤、筹集物资。供给部在余杰的领导下,依靠牛田区委、区苏政府和其他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筹备粮食(大米)14万斤,每个战士做干粮20斤(自带10斤,其余交辎重队运输)。规定每个战士自备雨具一件,每人打草鞋五双以上。发动当地妇女组织“洗衣队”、“缝补衣物队”为红军洗衣服,缝补衣服鞋子。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支援红军。当时,我军还筹集到很多西药和草药,赶造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筹备了较为充足的弹药等军用物资。
1934年8月初,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红独立第四团的引领下,秘密离开牛田地区向遂川方向前进。连续突破敌军4道封锁线后,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全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的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任弼时代表中央正式向外公布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和军团领导成员。萧克蒋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1]
.永新县人民政府官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轴输出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