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订数据的收集与整理ppt整理明代乡贤资料工作进度方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法治xxx”创建工作推进实施方案.doc3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法治xxx”创建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我镇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我镇建设进程,根据威宁县创建办《关于印发“威宁自治县法“治威宁”创建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 威创建办〔2016〕1号 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设施“六大工程”为统领,以威党发[2015]22号《关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建设法制威宁的实施意见》为抓手,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民生福祉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建设法治威宁为目标,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促进我镇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仅仅围绕县委“法治威宁”创建工作总体要求,以及县委政法委【《“法治威宁”创建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2016]1号】要求,加快建设“法治xxx”,到2017年,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建立、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增强、公正司法水平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全面增强、民生保障事业全面进步、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夯实、全面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八个全面”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合我镇的法规体系、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和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主办单位:宜兴史志办公室 &电话:07& 邮编:214206& 技术支持: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
&总访问量:
&机构职能法规制度计划总结部门荣誉党务公开财政信息
&宜兴市史志办公室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FONT color=#-02-27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史志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史志编研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在史志编撰、党史宣教、服务社会、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突出重点,确保完成主体工作任务  1.年鉴编纂保持创新优势  创新优化纲目设置。在《宜兴年鉴(2013)》中《生态环保》获全省综合年鉴创新(特色)栏目一等奖、《金融业o综述o概述》获全省综合年鉴综述性条目一等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宜兴年鉴(2014)》类目编排和条目编写,体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体现宜兴的科学发展,体现与时俱进、常编常新的追求,更全面、更准确、更有特色、更真实地反映当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增强年鉴的时代性、整体性、客观性。  创新优化装帧设计。围绕“美丽宜兴”主题,装帧色调在上年浅绿色调的基础上微调,体现《宜兴年鉴》清新、淡雅的整体面貌。为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以宜兴东氿新城的最新城市画面和宁杭高铁为封面设计元素,以宜兴团氿和东氿的剪影作为页眉创作语汇。以最高画质、最美画面为标准严格删选入鉴图片,大大提高了年鉴图片尤其是公益彩页图片的品质,提升了年鉴整体装帧品位。结合年鉴装帧格调,精心设计配套拎袋,方便读者携带。  创新优化过程控制。年鉴编纂过程坚持严格的流程管理,进度统计、质量评定、二审定稿、三轮互校等一系列制度,使年鉴编纂从进度到质量全程严密可控。6月,《宜兴年鉴(2014)》在全省最早出版发行。为进一步营造创造争优、互促共进的年鉴工作氛围,提升基层年鉴作者的写作水平,首次开展年鉴工作星级评定活动并作通报,造浓了比学敢超氛围,年鉴作者和编辑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2.党史编研又获重大成果  党史二卷本如期出版。《中共宜兴地方史()》于2010年正式启动编纂。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今年1月,召开老同志座谈会,进一步对史稿征求意见;4月,送市地方党史编审委员会成员审读,并根据意见修改完善;5月,报无锡市史志办审读,受到高度评价;10月,通过宜兴市委审定;11月,付梓出版;12月,举行首发式,市委副书记周中平、无锡市史志办领导到会祝贺并对做好下阶段党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书分4编、19章、约40万字,是我市党史工作继《宜兴革命史》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该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党领导宜兴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较好地反映了宜兴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党的建设等内容,政治观点正确、结构设置合理、史实叙述充分、评价历史客观、地方特色鲜明。  党史一卷本再版印刷。配合党史二卷本的出版,将《宜兴革命史》更名为《中共宜兴地方史()》,增加《宜兴英烈选介》、《宜兴革命遗址遗迹》两套附录,并对全书重新排版、校对。11月,作为二卷本的必要补充,与党史二卷本同期完成印刷。  3.方志工作高效展开  旧志整理有序推进。明万历十八年《重修宜兴县志》、清嘉庆二年《增修宜兴县旧志》等8部旧志的文字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并进入校对工作阶段。民国《光宣宜荆续志》、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明万历《重修宜兴县志》3部旧志的点注工作已完成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并开始校核工作。同时,多方征集宜兴历史上所存8部旧志和有关历史文化书籍,为今后旧志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业务指导积极主动。积极探索地方志服务基层新举措,不断加强基层修志业务的指导。年初,组织好《宜兴交通印记》审稿、排版、装祯设计工作,保证了该书的顺利出版和首发。年内,加强芳桥、徐舍、万石、新建、和桥五镇和西渚镇鲁山村以及市地税局、总工会修志进展的业务指导。全年赴基层讲授修志业务、邀请基层修志同志来办业务交流20多次,为徐舍镇联系、落实审稿的修志专家,《徐舍镇志》从初稿编写开始就介入修改并完成初稿审稿。至年底,《万石镇志》正式出版发行,《宜兴地方税务志》内部出版,《芳桥镇志》、《鲁山村志》完成终审,《徐舍镇志》完成初稿,《新建镇志》、《和桥镇志》、《宜兴市工会志》编修工作启动,新一轮修志热潮已经显现。  二、精心组织,努力扩大史志工作影响力  1.充分发挥党史宣传阵地作用  有序推进硬件优化。为展示宜兴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提高党史宣传感染力,年初,围绕全市2013年重大事件,精选42幅精彩图片,优化整合《科学发展在宜兴》图片展,新设“精彩2013”专题图片展,向全社会宣传市委、政府过去一年工作的显著成效和精彩亮点。清明节前夕,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观了专题展览并给予充分肯定。针对陈列馆西侧区域无绿化规划的问题,先后进行土地平整及栽种绿化树苗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陈列馆外部环境。  顺利完成重大专项任务。陈列馆全年接待全市机关干部、学生代表等各界人士50余批、约3万人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抓提前、早启动,未雨绸缪,及时挖掘史料,调整展厅讲解,增加讲解场次,圆满完成了清明、“七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参观高峰期接待任务。  2.积极探索党史宣传新途径  精心编写党史普及读本。为迎接宜兴解放65周年,组织编写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群众的地方党史普及读本《红色印记——宜兴党史知识500问》,印刷5000册,赠送全市各机关单位、中小学和基层党员后,受到广泛欢迎。  主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宜兴革命陈列馆与宜兴一中、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学校结成共建单位,陈列馆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活动。与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党工委等多个部门及镇街结对共建,至年底,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宜城街道东山社区党委等单位组织新党员到馆开展党员宣誓活动。三、立足服务,着力传播史志文化  1.不断完善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宜兴市情网门户网站,一是《宜兴年鉴》全书上线,提供只读版、网页版两个版本供读者在线浏览;二是增设咨询与投诉、在线调查等互动版块,畅通民意沟通渠道;三是信息及时更新,大事记逐月上线、史志动态信息三日之内上线,专题图片展览全部制作成网络版在网站展出。  2.深入开展史志文化进社区活动。年初,在宜城街道东虹社区开展“史志文化进社区”活动,设立史志文化联系点,创办史志文化书屋,赠送本党史、地方志书籍200余册,受到社区居民广泛好评。年末,探索社区史志文化宣传新形式,通过制作史志文化橱窗、文化宣传栏等,进一步扩大了史志文化的传播覆盖面。  3.举办2014“精彩宜兴”年度照片征集评选活动。为进一步充实地方史志图库,全方位展示宜兴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成果,11月起,举办为期三个月的2014“精彩宜兴”年度照片征集评选活动。征集作品主题为2014年拍摄的反映宜兴自然风光、转型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人民生活最新面貌的优秀图片。至年底,活动正在有序进行中。  四、强基固本,切实抓好史志队伍建设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边学边改,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征集服务对象、老同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开展集中学习2次,赴江阴、杭州等地学习调研多次,个人自学不少于5天时间,累计发放意见函150余份,归纳整理出意见39条。按要求开好组织生活会,制订出台整改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至年底,相关整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部分意见纳入制度规范。  2.不断夯实史志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展年终总结评比,对聘用人员全年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培养政治理论素养、思想作风素质、岗位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机关的作风、效能和执行力。  3.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新制订完善了权力运行监控、重大事项公开、首问负责、个人自律、财务管理、聘用人员绩效量化考核等六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4.以支部、工会活动为依托,营造凝心聚力的和谐氛围。先后组织赴嘉兴南湖“一大”纪念地、西渚镇白塔村参观学习。扎实开展“三解三促”和“一帮一、献爱心”活动,年内,赴徐舍镇丰台村了解该村发展现状,并资助5万元用于该村建设;走访结对残疾户2次,送上慰问品、慰问金约3000元;组织妇女同志积极领取全市困难学生“微心愿”,领取数量占全市十分之一,并获全市“点亮微心愿,成就大梦想”优秀组织奖。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史志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紧扣“科学总结历史,服务当代发展”这根主线,积极发挥史志事业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为宜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重点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1.启动新一轮党史征编工作。按计划启动《中共宜兴地方史()》第三卷编研工作,提出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商定专题纲目,召开动员大会,组织业务培训。  2.切实加强党史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升党史遗址的展示、教育和服务功能。继续对全市主要党史遗址遗迹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加强和改进我市革命遗址遗迹管理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请市委批转,借此全面规范党史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3.认真做好《宜兴年鉴(2015)》编纂工作。围绕2014年宜兴各项事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和亮点,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的原则,组织开展编撰工作,确保《宜兴年鉴(2015)》于6月初正式出版。不断探索,从编撰思路、内容规范、装帧设计、业务培训等方面加强创新,以优质年鉴为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提供最新的地情资料。配合做好《无锡年鉴》的组稿和供稿工作。  4.精心组织好2014“精彩宜兴”年度照片征集评选活动。探索提升志鉴图片质量的新途径,为新一年《宜兴年鉴》和史志映象资料库提供高质量的图片储备。精心组织和策划好活动后期评选活动,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5.探索资政新渠道,着手建立宜兴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资料库。开展在外乡贤摸排工作,形成准确、完整、覆盖面广的乡贤档案资料,为挖掘宜兴人才资源优势,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贡献力量。  6.认真做好旧志整理工作。完成宜兴现存8部旧志复印版本的印前处理和电子版本的校核工作,完成3部重点旧志的点注工作并力争校核完成,为2016年出版奠定扎实基础。制订出版方案,加大学习力度,严格质量要求,加快工作进度。  7.加强基层志书编纂的规划指导。制订出台加强和改进基层修志工作的意见,注重加强对全市部门志、专业志、镇村志的规划指导。指导基层编纂单位制定编纂方案、设计志书篇目,帮助培训编纂工作骨干。对相关镇、行业志书的进度、存在问题及早进行督促检查,答疑解难。严格按照地方志书出版规定要求审稿,切实把好评审关。  8.积极探索弘扬史志文化的新途径、新形式。创造条件,编写相关党史宣讲教材,探索整合全市党史宣讲资源。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制作相关主题展板,面向机关单位和基层群众巡回展览,与市新四军研究会合作出版纪念书籍。增加史志文化联系点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史志文化进社区的覆盖面。  9.做好宜兴革命陈列馆重建的相关工作。配合做好新陈列馆整体设计相关工作,整理展览图片及实物,清点馆内物品,妥善安排各类物品转移及保管,全面完成陈列馆重建准备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0.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抓好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干部职工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进一步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按上级要求完成文明创建、廉政建设、效能机关、扶贫结对等工作,提高支部和工会活动质量,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敬业奉献的机关氛围。&&&&上一篇:&&& 下一篇:&&&&
站内搜索:&
站内搜索:&
站内搜索:&
您所处的位置&&关中地区书院资料(乡贤梁澄清先生斧正)
唐代,昭宗李晔大顺年间(890-891年),江州陈氏立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供子弟修学。这大约是最早的冠以书院之名的私学。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785-805),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庐山国学,后改称白鹿洞书院。在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据清朝雍正《陕西通志》第27卷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代学士李元通所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除此之外,唐朝时还有两所陕西人所建书院,但地址不在陕西。一为李公书院,为唐朝大将,京兆三原人李靖读书之所在,地址在青州府临朐(qu)县西南。另一为韦宙书院,为唐朝永州太守韦宙(今西安人)所建,址在湖南衡山县南十五里处。
宋代伴随着儒学兴盛,加之官方的鼓励,书院大兴。全国著名的书院有白鹿、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丽正、象山等十余所,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知名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籍,形成不同学派的争鸣。在延安府城东南的嘉岭书院是范仲淹所建。祖籍陕西的宋朝名相范仲淹长期在陕西做官,嘉岭书院建立的时间大约应在年之间。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于西安府治西南的正学书院,宋时曾是关学大儒张载倡导讲学之所,张载还曾在武功县南郭门外绿野书院(明弘治八年扩建更名,初建于何时无考)的旧址讲学。
元代,由于忽必烈等统治者的扶助和支持,书院有了为较大发展。我国书院的分布地区较宋、金有了很大的扩展。在全国十三个行省一级行政区中,有书院分布的就有七个。陕西行省即是其中之一。当时共建书院八所:咸宁县鲁斋书院、长安县正学书院(一说为柳溏书院)、临潼县居善书院、高陵县渭上书院、眉县横渠书院、三原县学古书院、乾州紫阳书院、歧山县歧阳书院。这八所书院全部建在关中,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安附近。
明代,陕西书院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先后有书院48所。但明初洪武——成化近100年间,由于统治者的抑制,陕西书院同全国一样比较沉寂,成化后逐渐兴盛,明孝宗弘治年间(年)、世宗嘉靖年间(年)、穆宗隆庆年间(年)最为兴盛。这一时期,陕西的书院数目及其规模都有了较大增加和扩大。其教学内容除讲授经史之学外,还以阐明关学为己任,部分书院还实行了讲会制度,定期聚众讲学,阐明各家学术观点。在书院的地理分布上,也有较大变化,除分别设在西安的“关中书院”、三原的“宏道书院”、华州“华山书院”、华阴“太华书院”、华阴“四知书院”、蒲城“正学书院”、同官(今铜川)“崇正书院”、白水“明德书院”、武功“绿野书院”、三水(今旬邑县)“乐育书院”、扶风“多贤书院”、陇州(今陇县)“岍山书院”、富平“新城书院”外,还在比较边远的韩城县有“萝石书院”、洛川有“泰征书院”、勉县有“龙冈书院”、商州有“商山书院”、榆林有“榆阳书院”。其中影响最大的书院有“宏道书院”、“关中书院”、“鲁斋书院”等。
清代,特别是雍正、乾隆以后,由于朝廷重视,陕西书院又得以有较大发展。地方官员敷政之余,汲汲以化民兴学为务,“故一时弦诵雍容,号称极盛”,后虽时有兵燹(xian)之害,但书院之设,较之明代,增之甚多,书院几遍全省,就连当时城内仅有二十七户人家的安塞县,也建书院一所。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陕西新建和重修的书院,据陕西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历代陕西书院简述》载共有171所。其中以关中、宏道、味经、崇实等书院较为著名。清代陕西书院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以讲求理学、阐明关学为主;其二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其三以考课为主,是科举的准备场所;其四是清末出现的学习经史兼习自然科学和工商学科的书院。某些书院还兴办实业,逐步向近代学校过渡。
说到陕西书院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就不能不谈到关学。按照任继愈先生的观点理学不同于道学,理学是断代史意义上的儒学,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尽管如此,为避免认识上的混淆,我仍然使用儒学的概念而舍弃理学的概念,以划清二程理学、朱熹学说等与关学的界限。关学是由北宋大哲学家张载及其弟子们发端,由明代大儒吕冉、冯从吾等承续,到清代关中三李、刘古愚等发扬光大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流派。它吸收了《易经》、周礼等思想养分,直接继承孔孟之学,既认真研究上古时期的儒家经典,又难能可贵的坚持独立的思考。它是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的秦地尤其是关中学人们冷静的对世界、人生的深刻的哲学的、伦理学反思。是关中学术文化的光彩夺目的瑰宝。这种学说以孔孟的儒学为本原,以化育人心为宗旨,从三秦尤其是关中的人文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以独特的民间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为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崇尚笃行实用,力戒空谈玄理。它对三秦大地尤其是关中地区社会文化教育之风的强化,对关中人群崇尚文化善良正直诚实笃厚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与官方学术教育机构有明显区别的书院,它以聚众授徒、自由开坛的特点为关学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一代代大儒思想的传播,也为关学思想的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渐成巍然大观,提供了舞台和阵地。可以说,关学及其哲人是书院的灵魂,书院是使关学得以传扬开来的有效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关学的源流传承等内容,详见另文)
著名书院简介
瀛洲书院:唐代学士李元通建,在蓝田县治南。明代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
嘉岭书院:宋范仲淹建,在延安府城东南。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知府王彦奇重建,万历年间进士张廷玉增修。
正学书院&&&
以此命名者有两处,一在西安府治西南,原为宋张载倡导讲学之地,后为合祀横渠(长在)、鲁斋(许衡)及乡贤之地。亦作聚徒讲学之用。至元代,遗址无存。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提学副使杨一清卜地重建。弘治中提学王云凤建书楼于正学书院,以供诸生诵览。另浦城县治西也有一正学书院,为明正统间新建。
绿野书院:在武功县南郭门外东,宋儒张载曾在此讲学。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提学副使杨一清、知县宋学通扩建旧址,更名绿野书院。聘请赵文杰为师,书院学规与白鹿、雎阳相类似。当时西安、风翔一带诸生纷至求学。清代嘉庆中知县张治勋重修。同治九年(1874年)知县陈尔茀重修。
鲁斋书院:元代延佑元年(1314年)儒臣许衡(字鲁斋)建。在咸阳县治东北(今西安市东关长乐坊一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署监法道黄嗣东与邑令樊增祥捐款集资重修。三原名儒贺瑞麟常在此讲学,使关学之风丕振一时。黄嗣东罢官归田后,由蓝田名儒牛兆廉继主院事,聚众讲学。每年春秋两社,邀集士绅公祭鲁斋先生一次。又延请塾师住在院内,凡关内外贫乏幼童均可入院学习,以洒扫应对,读《蒙养》、《小学》等书为专门课程。后因学制变更而废。
学古书院:在三原县治西北,元延佑七年(1320年),邑人李子敬、李子懋建。聘请泾阳程瑁主讲其中,听讲者达百余人。明弘治元年(1488年)西安知府徐政重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地震倒塌,四十六年(1567年)县丞张和功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巡按傅振商增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督学王公捐款重修,延请贡生袁仕林、举人孙硕肤相继课士,岁久复倒塌。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监生门子超妻张氏捐资重修,并建斋廊十楹于讲堂左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张象魏、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崔龙见均给该院增拨经费。嘉庆四年(1799年)邑人刘锡爵重修,道光初督学张岳崧及后来之督学冯赞勋、周之桢各捐千金,以资助书院。学古书院为陕甘人士肄业地,清末三原名人贺瑞麟曾主讲其中,建藏书阁,购书七百卷,以供师生使用。
紫阳书院:在乾州(今乾县)城内东街考院东。元代杨奂建。后废。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赵洵以紫阳书院地当要冲,往往被借作译馆使用,遂移置于儒学西射圃旧地,易名乾阳书院。
居善书院:在临潼县,元代工部尚书赵公谅建。
渭上书院:元代延佑初年建,在高陵县南。
歧阳书院:在风翔府治东,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明正德中知府王江重修,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黄冀重修,崇祯九年(1639年)知府熊应元与凤翔县知县杨大勋增修。后废为三公庙。
宏道书院:在三原县治北,明弘治九年(1496年),邑人王承裕建,并与从游之士讲学于此。陕西名儒秦伟、马理、雒昂皆从之学。初假僧舍为居,名为学道正堂,王承裕在堂后购一室曰宏道书屋。弘治九年正式建为书院,院内有宏道堂、考经堂、学舍、攻经堂等。书院除教生徒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等儒家之道外,还要求学生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书院还立教条二十,“自明德、学道、游艺及会食、归宁咸有矩&
”。在考经堂藏书数千卷,生徒每天“辰至酉归,执经受业”。在教学方法上,除讲授外,还经常解答问题“辨疑摘疵”,学生分为堂上生徒、堂外生徒。有升降级制度。清道光十年(1803年),督学周之桢重修,道光二十年,督学沈兆霖又增修斋舍,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学许振祎补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衡改宏道书院为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陕西传播“新学”的最高学府之一。李仪祉、李约祉、于右任、吴宓、李异材、范紫东等均在此就学。清宣统初年(1909年),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次年改称陕西工业学堂。
华山书院:在华州儒学北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州宋儒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布政使汪可授筹建,在西安府治东南。起初冯从吾讲学于宝庆寺(今书院门小学),从游者几千余人。即于寺东小悉园建关中书院。讲堂取关中“中”字的“允执厥中”之意,即为“允执堂”,延请冯从吾、周叔远等讲学其中,“一时同志川至云集”。因冯从吾曾得罪宦官魏忠贤,天启&
年(1626年)会讲被魏忠贤的爪牙破坏中断,书院亦被毁。清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叶录祧(tiao)、咸宁县知县黄家鼎重修,十二年(1673年)李颙(二曲)主讲其中,立《关中书院会约》、《关中书院课程》,重开会讲,听讲者众。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书院帑(tang)银一千两,以增师生之膏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请经师戴祖启主持书院事,旬有试,日有课。不数载,“关中乡会中式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嘉庆道光期间历事增修,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教育停顿。同治十二年(1873年),布政使谭钟麟整顿书院,定书院课程五则: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清末,按察使黄彭年与布政使曾和建立斋舍,广购珍藉,使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书院设院长二人掌教事,监院一人掌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教法以经史子集,考课以古诗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一次,巡抚、布政使分月主讲;月堂课二次或三次,由院长主讲。学业优异者,分等给以奖赏。住院生徒,举员禀增附生皆有,惟无童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二曲书院:在户县西南,邑人王心敬延师李二曲讲学于此,故名。
横渠书院:书院以“横渠”命名者有两处:其一位于临潼县治东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赵于京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县蒋勋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贾芳林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郭昌时、光绪末知县李嘉绩等都给书院增加经费,使横渠书院蒸蒸称盛;其二位于眉县东五十里,宋代关学大师张载之故居,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县周家琰将旧察院改为书院,仍以横渠书院为名,聘请教师聚众讲学。
味经书院:在泾阳县城内姚家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学许振祎奏建,其规模与关中、宏道两书院相当。其不同于其他书院者有三,他书院专课诗文,而本书院则以实学为主,要求学生每日研究钦定七经及纲鉴诸史、《大学衍义补》、《文献通考》等书,引之识义理,稽故实,课程设置结合制艺、论策、经解、诗赋、法戒录分课,一一为之;其他书院除月课外,师弟不常接见,本院则山长登堂讲说,将经史大义及小学逐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令其由严惮以生清明;其他书院属之官,官有迁移,则法必中变,官有职务,则事难兼摄,而味经书院则悉择一方之望,专理一方之学,延师可免徇情敷衍之弊,非物望素孚、品学兼优者,不能居此席。其费用据实数报销。初延聘史兆熊为院长,主持教事,以姚劭诚、王贤辅协理讲席。要求学生严戒吸食鸦片、赌钱、游娼,去戏场饭馆谝诱佘货。功课定格为:注重小学,朔望谒至圣,每日看写读,每人有课程册。由于管理严格,故游其门者多所成就。光绪十一年(1885年)城固史光熊、长安柏景伟与咸阳刘光贲于院内立求友斋,以天文、地舆、经史、掌故、理学、算学课士。光绪十七年(1891年),督学柯逢时奏立刊书处,共筹万金,选院内高材生担任校对,计划每年刻正经正史各一部,并附各书札记于后。味经书院章程完善,教士有法,史、柏、刘诸师皆有严格的教约,刘光贲在史、柏二人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内容,增设算术及平面三角举要等课程,并筑通儒台,以对学生进行实际测验。立白蜡局,创复豳馆、时务斋,以“沟通中西,利用前民,以救时局”。“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宏道工业学堂。
崇实书院:在泾阳县味经书院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陕西学政赵维熙奏建。书院设院长一人,分教二人,其课程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制造。书院分两斋,一月政事斋,一曰工艺斋。延聘名师广购古今致用之书,分门研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味经书院并归宏道工业学堂。唐代,昭宗李晔大顺年间(890-891年),江州陈氏立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供子弟修学。这大约是最早的冠以书院之名的私学。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785-805),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庐山国学,后改称白鹿洞书院。在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据清朝雍正《陕西通志》第27卷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代学士李元通所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除此之外,唐朝时还有两所陕西人所建书院,但地址不在陕西。一为李公书院,为唐朝大将,京兆三原人李靖读书之所在,地址在青州府临朐(qu)县西南。另一为韦宙书院,为唐朝永州太守韦宙(今西安人)所建,址在湖南衡山县南十五里处。
宋代伴随着儒学兴盛,加之官方的鼓励,书院大兴。全国著名的书院有白鹿、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丽正、象山等十余所,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知名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籍,形成不同学派的争鸣。在延安府城东南的嘉岭书院是范仲淹所建。祖籍陕西的宋朝名相范仲淹长期在陕西做官,嘉岭书院建立的时间大约应在年之间。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于西安府治西南的正学书院,宋时曾是关学大儒张载倡导讲学之所,张载还曾在武功县南郭门外绿野书院(明弘治八年扩建更名,初建于何时无考)的旧址讲学。
元代,由于忽必烈等统治者的扶助和支持,书院有了为较大发展。我国书院的分布地区较宋、金有了很大的扩展。在全国十三个行省一级行政区中,有书院分布的就有七个。陕西行省即是其中之一。当时共建书院八所:咸宁县鲁斋书院、长安县正学书院(一说为柳溏书院)、临潼县居善书院、高陵县渭上书院、眉县横渠书院、三原县学古书院、乾州紫阳书院、歧山县歧阳书院。这八所书院全部建在关中,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安附近。
明代,陕西书院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先后有书院48所。但明初洪武——成化近100年间,由于统治者的抑制,陕西书院同全国一样比较沉寂,成化后逐渐兴盛,明孝宗弘治年间(年)、世宗嘉靖年间(年)、穆宗隆庆年间(年)最为兴盛。这一时期,陕西的书院数目及其规模都有了较大增加和扩大。其教学内容除讲授经史之学外,还以阐明关学为己任,部分书院还实行了讲会制度,定期聚众讲学,阐明各家学术观点。在书院的地理分布上,也有较大变化,除分别设在西安的“关中书院”、三原的“宏道书院”、华州“华山书院”、华阴“太华书院”、华阴“四知书院”、蒲城“正学书院”、同官(今铜川)“崇正书院”、白水“明德书院”、武功“绿野书院”、三水(今旬邑县)“乐育书院”、扶风“多贤书院”、陇州(今陇县)“岍山书院”、富平“新城书院”外,还在比较边远的韩城县有“萝石书院”、洛川有“泰征书院”、勉县有“龙冈书院”、商州有“商山书院”、榆林有“榆阳书院”。其中影响最大的书院有“宏道书院”、“关中书院”、“鲁斋书院”等。
清代,特别是雍正、乾隆以后,由于朝廷重视,陕西书院又得以有较大发展。地方官员敷政之余,汲汲以化民兴学为务,“故一时弦诵雍容,号称极盛”,后虽时有兵燹(xian)之害,但书院之设,较之明代,增之甚多,书院几遍全省,就连当时城内仅有二十七户人家的安塞县,也建书院一所。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陕西新建和重修的书院,据陕西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历代陕西书院简述》载共有171所。其中以关中、宏道、味经、崇实等书院较为著名。清代陕西书院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以讲求理学、阐明关学为主;其二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其三以考课为主,是科举的准备场所;其四是清末出现的学习经史兼习自然科学和工商学科的书院。某些书院还兴办实业,逐步向近代学校过渡。
说到陕西书院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就不能不谈到关学。按照任继愈先生的观点理学不同于道学,理学是断代史意义上的儒学,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尽管如此,为避免认识上的混淆,我仍然使用儒学的概念而舍弃理学的概念,以划清二程理学、朱熹学说等与关学的界限。关学是由北宋大哲学家张载及其弟子们发端,由明代大儒吕冉、冯从吾等承续,到清代关中三李、刘古愚等发扬光大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流派。它吸收了《易经》、周礼等思想养分,直接继承孔孟之学,既认真研究上古时期的儒家经典,又难能可贵的坚持独立的思考。它是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的秦地尤其是关中学人们冷静的对世界、人生的深刻的哲学的、伦理学反思。是关中学术文化的光彩夺目的瑰宝。这种学说以孔孟的儒学为本原,以化育人心为宗旨,从三秦尤其是关中的人文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以独特的民间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为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崇尚笃行实用,力戒空谈玄理。它对三秦大地尤其是关中地区社会文化教育之风的强化,对关中人群崇尚文化善良正直诚实笃厚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与官方学术教育机构有明显区别的书院,它以聚众授徒、自由开坛的特点为关学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一代代大儒思想的传播,也为关学思想的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渐成巍然大观,提供了舞台和阵地。可以说,关学及其哲人是书院的灵魂,书院是使关学得以传扬开来的有效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关学的源流传承等内容,详见另文)
著名书院简介
瀛洲书院:唐代学士李元通建,在蓝田县治南。明代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
嘉岭书院:宋范仲淹建,在延安府城东南。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知府王彦奇重建,万历年间进士张廷玉增修。
正学书院&&&
以此命名者有两处,一在西安府治西南,原为宋张载倡导讲学之地,后为合祀横渠(长在)、鲁斋(许衡)及乡贤之地。亦作聚徒讲学之用。至元代,遗址无存。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提学副使杨一清卜地重建。弘治中提学王云凤建书楼于正学书院,以供诸生诵览。另浦城县治西也有一正学书院,为明正统间新建。
绿野书院:在武功县南郭门外东,宋儒张载曾在此讲学。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提学副使杨一清、知县宋学通扩建旧址,更名绿野书院。聘请赵文杰为师,书院学规与白鹿、雎阳相类似。当时西安、风翔一带诸生纷至求学。清代嘉庆中知县张治勋重修。同治九年(1874年)知县陈尔茀重修。
鲁斋书院:元代延佑元年(1314年)儒臣许衡(字鲁斋)建。在咸阳县治东北(今西安市东关长乐坊一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署监法道黄嗣东与邑令樊增祥捐款集资重修。三原名儒贺瑞麟常在此讲学,使关学之风丕振一时。黄嗣东罢官归田后,由蓝田名儒牛兆廉继主院事,聚众讲学。每年春秋两社,邀集士绅公祭鲁斋先生一次。又延请塾师住在院内,凡关内外贫乏幼童均可入院学习,以洒扫应对,读《蒙养》、《小学》等书为专门课程。后因学制变更而废。
学古书院:在三原县治西北,元延佑七年(1320年),邑人李子敬、李子懋建。聘请泾阳程瑁主讲其中,听讲者达百余人。明弘治元年(1488年)西安知府徐政重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地震倒塌,四十六年(1567年)县丞张和功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巡按傅振商增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督学王公捐款重修,延请贡生袁仕林、举人孙硕肤相继课士,岁久复倒塌。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监生门子超妻张氏捐资重修,并建斋廊十楹于讲堂左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张象魏、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崔龙见均给该院增拨经费。嘉庆四年(1799年)邑人刘锡爵重修,道光初督学张岳崧及后来之督学冯赞勋、周之桢各捐千金,以资助书院。学古书院为陕甘人士肄业地,清末三原名人贺瑞麟曾主讲其中,建藏书阁,购书七百卷,以供师生使用。
紫阳书院:在乾州(今乾县)城内东街考院东。元代杨奂建。后废。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赵洵以紫阳书院地当要冲,往往被借作译馆使用,遂移置于儒学西射圃旧地,易名乾阳书院。
居善书院:在临潼县,元代工部尚书赵公谅建。
渭上书院:元代延佑初年建,在高陵县南。
歧阳书院:在风翔府治东,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明正德中知府王江重修,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黄冀重修,崇祯九年(1639年)知府熊应元与凤翔县知县杨大勋增修。后废为三公庙。
宏道书院:在三原县治北,明弘治九年(1496年),邑人王承裕建,并与从游之士讲学于此。陕西名儒秦伟、马理、雒昂皆从之学。初假僧舍为居,名为学道正堂,王承裕在堂后购一室曰宏道书屋。弘治九年正式建为书院,院内有宏道堂、考经堂、学舍、攻经堂等。书院除教生徒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等儒家之道外,还要求学生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书院还立教条二十,“自明德、学道、游艺及会食、归宁咸有矩&
”。在考经堂藏书数千卷,生徒每天“辰至酉归,执经受业”。在教学方法上,除讲授外,还经常解答问题“辨疑摘疵”,学生分为堂上生徒、堂外生徒。有升降级制度。清道光十年(1803年),督学周之桢重修,道光二十年,督学沈兆霖又增修斋舍,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学许振祎补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衡改宏道书院为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陕西传播“新学”的最高学府之一。李仪祉、李约祉、于右任、吴宓、李异材、范紫东等均在此就学。清宣统初年(1909年),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次年改称陕西工业学堂。
华山书院:在华州儒学北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州宋儒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布政使汪可授筹建,在西安府治东南。起初冯从吾讲学于宝庆寺(今书院门小学),从游者几千余人。即于寺东小悉园建关中书院。讲堂取关中“中”字的“允执厥中”之意,即为“允执堂”,延请冯从吾、周叔远等讲学其中,“一时同志川至云集”。因冯从吾曾得罪宦官魏忠贤,天启&
年(1626年)会讲被魏忠贤的爪牙破坏中断,书院亦被毁。清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叶录祧(tiao)、咸宁县知县黄家鼎重修,十二年(1673年)李颙(二曲)主讲其中,立《关中书院会约》、《关中书院课程》,重开会讲,听讲者众。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书院帑(tang)银一千两,以增师生之膏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请经师戴祖启主持书院事,旬有试,日有课。不数载,“关中乡会中式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嘉庆道光期间历事增修,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教育停顿。同治十二年(1873年),布政使谭钟麟整顿书院,定书院课程五则: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清末,按察使黄彭年与布政使曾和建立斋舍,广购珍藉,使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书院设院长二人掌教事,监院一人掌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教法以经史子集,考课以古诗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一次,巡抚、布政使分月主讲;月堂课二次或三次,由院长主讲。学业优异者,分等给以奖赏。住院生徒,举员禀增附生皆有,惟无童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二曲书院:在户县西南,邑人王心敬延师李二曲讲学于此,故名。
横渠书院:书院以“横渠”命名者有两处:其一位于临潼县治东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赵于京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县蒋勋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贾芳林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郭昌时、光绪末知县李嘉绩等都给书院增加经费,使横渠书院蒸蒸称盛;其二位于眉县东五十里,宋代关学大师张载之故居,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县周家琰将旧察院改为书院,仍以横渠书院为名,聘请教师聚众讲学。
味经书院:在泾阳县城内姚家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学许振祎奏建,其规模与关中、宏道两书院相当。其不同于其他书院者有三,他书院专课诗文,而本书院则以实学为主,要求学生每日研究钦定七经及纲鉴诸史、《大学衍义补》、《文献通考》等书,引之识义理,稽故实,课程设置结合制艺、论策、经解、诗赋、法戒录分课,一一为之;其他书院除月课外,师弟不常接见,本院则山长登堂讲说,将经史大义及小学逐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令其由严惮以生清明;其他书院属之官,官有迁移,则法必中变,官有职务,则事难兼摄,而味经书院则悉择一方之望,专理一方之学,延师可免徇情敷衍之弊,非物望素孚、品学兼优者,不能居此席。其费用据实数报销。初延聘史兆熊为院长,主持教事,以姚劭诚、王贤辅协理讲席。要求学生严戒吸食鸦片、赌钱、游娼,去戏场饭馆谝诱佘货。功课定格为:注重小学,朔望谒至圣,每日看写读,每人有课程册。由于管理严格,故游其门者多所成就。光绪十一年(1885年)城固史光熊、长安柏景伟与咸阳刘光贲于院内立求友斋,以天文、地舆、经史、掌故、理学、算学课士。光绪十七年(1891年),督学柯逢时奏立刊书处,共筹万金,选院内高材生担任校对,计划每年刻正经正史各一部,并附各书札记于后。味经书院章程完善,教士有法,史、柏、刘诸师皆有严格的教约,刘光贲在史、柏二人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内容,增设算术及平面三角举要等课程,并筑通儒台,以对学生进行实际测验。立白蜡局,创复豳馆、时务斋,以“沟通中西,利用前民,以救时局”。“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宏道工业学堂。
崇实书院:在泾阳县味经书院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陕西学政赵维熙奏建。书院设院长一人,分教二人,其课程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制造。书院分两斋,一月政事斋,一曰工艺斋。延聘名师广购古今致用之书,分门研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味经书院并归宏道工业学堂。
陕西地区各地书院
横渠书院,位于陕西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元代以后改为张载祠,又称张子祠,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历史上张载祠曾修复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清代建筑特色。1998年,县政府决定搬迁横渠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起了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内矗立的七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清代眉县举人王象贤归里后,隐居横渠书院为山长,曾有联赞曰:“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眉县博物馆陈列室、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嵏南书院,位于陕西礼泉。又名九嵏书院或烟霞书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时毁于兵灾。同治年间重建,但行台占为衙门,书院或寓文庙,或借考院继续办学,地址无定。光绪年间,知县张凤歧另建院舍。后废。
  华原书院,位于陕西朝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杨衍嗣建。道光初知县谢长年增修。邑举人李元春曾主讲其中,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主张义理、考据、古文、时文一以贯之。又订条规书于板,不久别立新规10条,增禁赌禁食鸦片等内容。并撰《条规记》。同治初移至寺院中,继续办学,生童无定额。岁支膏火银500两,例聘举人以上者为山长,年束修银240两。与西河书院共有学田280亩。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西河书院一同改为高等小学堂、乙种农业学堂。
  山阳书院,位于陕西山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余芬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
太华立云端,对此千寻,情深仰止;
大河来天上,到兹一曲,广纳群流。
清代黄照临题山阳书院
  商山书院,位于陕西商县(今商州)。明嘉靖间,商洛道郗元洪建于旧州城北。万历十二年(1585)移于东龙山下。八年,商洛道苏浚移至旧地,有记。后废。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罗文思捐银240两,移建于城内东街,又捐俸银48两买地6亩为学田。二十年,又捐银120两修补完善。陕西巡抚陈文恭题其大堂额为“大有事”。于屏门书《朱子白鹿洞规》。每岁延师课士,皆罗文思捐俸为之。光绪中,知州李素捐廉俸修城修堤,而于书院捐款尤多,志载“故学风蒸蒸,一时称盛焉”。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州尹昌龄改建为中学堂。
  略阳书院,位于陕西略阳。清代创建。
  宏仁书院,位于陕西兴平城南庄头村。由邑人张元际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初名爱日堂,抗战期间易名。
  正谊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七年(1881)三原知县焦云龙就原贺瑞麟讲学地创修。建门堂各5楹,房舍10余间,土窑10多间。陕西巡抚冯誉骥题“正谊书院”匾。门人刘升之捐银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常年之修脯资。焦亲为主讲洛、闽义理之学。焦积书数千卷,又刊程朱遗书。焦氏殁,其门人值年经理院务。戊戌变法后,关中、宏道书院均改学堂,“味经”、“崇实”俱废,唯“正谊”犹存。
  味经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禕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地以助。中建讲堂5楹。堂前左为大雅扶轮门,右为小山,东西号舍计64间。二门3楹,左右有日新、时敏2斋,每斋有房16架。大门3楹,左右有塾。讲堂后为客厅2楹。左右有室,正寝、厦房各5架4楹,西为小寝,3架3楹。另有屏风、厨、厕各一。“其规模与‘关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于他书院者三”:不课时文,以实学为主;改师生不常接见之习,山长登堂讲说,逐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改由官负责为由山长负责,使一方之望专理一方之学,一任山长聘期为10年。时聘候选同知举人、前平利县教谕史梦轩为第一任山长,以城固训导姚邵诚、澄城教谕王贤辅协理讲席。史氏品端学粹,教学有方,制订教约,其中严戒者四、定约者三,另有功课定格等,从其学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学吴大澂筹置膏火费。光绪二年(1876)监院寇守信于西寝前增建监院署。九年督学慕容干筹营田银3000两。时柏子俊任山长,订立以“八禁四读”为主要内容的教约。十一年邑绅吴建勋捐地增膏火。山长刘光蕡立求友斋,教学以天文、地舆、经史、掌故、理学、算学课士,开一代新风。并刻梅氏《筹算》及《平三角举要》,令诸生习之。又令筑“通儒台”,以实地测验。立“白蜡局”,创“复豳馆”,仿造轧花机,又立“时务斋”,其大旨欲沟通中西,以救时局,“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别订教法3则及《读书法》。十五年监院周斯忆增建藏书楼于讲堂东。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礼乐所流”两牌坊。十七年(1891),督学柯逢时奏立刊书处,筹银万两拟岁刻正经正史各1部,选院内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经校勘札记》法,附札记于书后。奏加院长刘光蕡为国子监正衔兼总领刊书处。制订《办法章程》11条,述刊书有关事宜,管理办法以及经费使用等。刊书由院长总负贵,下有30董事,轮流负责。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证质量。每书刊印52部,1部交院长,1部存书院,50部出售。所得银款曾作崇实书院日常应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院西建刘古愚祠。1923年,更名泾阳县高等小学。1931年,更名为姚家巷小学。今遗址位于姚家巷中学内。
  景贤书院,位于陕西渭南城北25公里的下吉镇。清代道光三年(1823)邑人唐顺祖等在寇公祠内创建。光绪十九年(1893)名吏樊增祥任渭南执事时重修。旧址今为景贤中学。
  雕山书院,位于陕西绥德。初创于雍正年间,设在绥德州城内疏属山山腰,因绥德旧为雕阴郡得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舒元烛动员绅商捐资购得一处官舍,将书院迁入,改为文屏书院(今绥师院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吴忠谐扩建,更名为重文书院。道光四年(1824)复称雕山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将书院整修一新。讲堂正中悬挂“学问务高深,秀发文山理水;科名期显达,祥呈凤岭龙湾”楹联和“乐育英才”匾额,反映了书院办学宗旨。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于兵火,十一年重建,光绪二年(1876)增设诗赋课,并注重义理、道德教育,讲学追求深遂。特别是名儒张瑚树执教主讲期间,书院声望尤高。雕山书院是陕北书院中办得较好的一所,它地处州治,吸引了周围各县才子入院攻读,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
  兴文书院,位于陕西吴堡。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张履臣修建。书院大门两旁有贡生宋步祥撰写的木刻对联:“进步文明,所望诸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横批“何地无才”。民国时改为高等学堂,成为吴堡县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从这里走出了张毅臣、王国昌、慕生桂等革命志士。
  雕阴书院,位于陕西富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鄜州知府吴龙创建,因富县秦汉时为雕阴县故名。旧址今为富县城关小学。
嘉峰书院 
位于陕西延安。又名嘉岭山书院。宋范仲淹建于旧府治东南。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王彦奇重修。城东南有嘉岭山,范曾守乌延屯兵于此,遂名嘉岭山书院。构正堂3间,塑范像,又3间为五经会讲堂及宿号厨舍各若干。延明经之士为诸生讲解,严立教条,日省月试,以励勤惰。从此“士风丕振,科不乏人”。徐崇德撰记,载书院沿革及重修情况。万历间进士张廷玉增修。后废。
位于陕西西安。本为宋张载倡道之地,后省臣建议改为书院。合祀张载、许衡及其他乡贤,并聚徒讲学其间。朝廷赐以经籍,给之学田。张养浩为之作记。入明百余年,遗址为兵民所据,而坊名尚存。弘治九年(1496)提学副使杨一清卜地重建。中为祠,左为提学分司,右为书院,名“正学”。有前后堂、左右庑,环为肄业之室。堂后为会馔之所。大学士李东阳为之作记。弘治中提学王云凤建书楼,广收书籍以资诸生诵览。嘉靖中督学唐龙选群士肄业其中,一改学趋诡异之习,“铲其奇靡而约诸理”,其所登第者悉为名臣。清初贾汉复重修,同州李楷作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并入关中书院。
位于陕西三原。元延祐七年(1320),邑绅李子敬与弟子懋靭捐钱5万缗创建。筑书室,名“学古”。延泾阳程瑁讲学其中,远近从游者百余人。人称“悦古先生”,以“启迪渐有成序”,曾受朝廷表彰。国子监祭酒萧奭为之记。至正十八年(1358)废。明永乐中,邑民张秉等即其地建三官庙。弘治元年(1488)西安知府徐政重建为书院。嘉靖四十年(1561)以地震倾圮。四十六年,县丞张九功重修。按察使乔世宁撰碑。万历四十七年(1619),巡按傅振商重修,题其堂为“传心”,榜其门为“学古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督学王公捐俸重修,延贡生袁仁林、举人孙硕肤相继课士。后岁久复圮。乾隆十四年(1749),邑监生门子超妻张氏捐资重修并建斋舍10楹于讲堂左右。嘉庆四年(1799)邑人刘锡爵重修。道光初院长李僎商于督学张岳松,以书院为陕甘两省士子肄业之所,以宏道书院旧址重建,仍名“学古”。同治七年(1868),又建藏书阁及立雪亭,并赠书700余卷。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凤翔。元代建,祀周文宪王。天历二年(1329)六月赐院额。明正德中知府王江重建于宝昌寺,撤佛寺僧舍之半,周围筑墙,中祀周代三公,以张载配祀于东,西祀名宦乡贤。隆庆四年(1570)知府黄翼重修。郡人周易有记。崇祯九年(1636)知府熊应元、知县杨大勋增修。后废为三公庙。
位于陕西临潼。元至正间工部尚书赵公谅建。有礼殿5间,仪门、两庑及棂星门,中作讲堂,置东西两斋,前门3间,后为学师居屋,庖廪皆备,并购田若干亩取租以供日常供给及延师之资,聘名士以教弟子,取《易》“居贤善俗”之意而名“居善”。欧阳元作记。后废。
位于陕西武功。县南城郭外旧有绿野亭,宋儒张载曾与武功弟子游亭,并讲学其中。明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谋于提学副使杨一清,嘱知县朱学通扩亭建之,逾年乃成,名绿野书院。前为横渠祠,后建讲堂学舍。以训导赵文杰为师,立规约大致与白鹿、睢阳书院相类。西安、凤翔诸生闻风踵至,杨坐堂上,督劝之。清嘉庆中知县张树勋重修。同治初毁于兵,唯余张载祠。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尔茀重修讲堂号舍,兼筹膏火。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张世英捐钱700缗增置膏火。时基金800两白银,地租岁收钱500串。三十一年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榆林。明弘治八年(1495)巡抚熊绣创建于城内新楼西。随圮随修,后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屠用中求得故址,倡捐重修,置生徒膏火费,规模初具。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陈俊儒捐俸增修并增膏火,然学舍仅数椽,士子居所欠缺。道光四年(1824)延榆绥兵备道颜伯焘与知府沈相彬重修。官庶共捐银万两,为讲堂3楹,对庭3楹及藏书阁等;西偏栖士之舍25楹;拓东南隙地立舍5楹,旁舍5楹,为主讲晏息所。颜、沈二人捐书。书阁经传义疏,性理古文诗集皆备。章程条规镌卷册板存于院中。颜撰记。又筹本银4000余两,钱400余串并旧房租息1000余串作永久经费。同治中,军门刘福堂大加扩充,左宗棠(文襄)捐银200两,书“北学其先”匾。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府光昭改建为中学堂。
位于陕西三原。原名弘道书院。明弘治九年(1496)邑人兵科给事王天宇建于永清坊。外为墙,门额为“仰高”。重门额为“恭敬”,内为小墙三,其门额为“中立”。内为弘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后为春光亭,前东西建学舍各11楹。考经堂之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门额为“忠孝”。堂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额为“卧云”,山房之门额为“立雪”。其学舍东名“逊志”,西名“省身”。草堂前有甓石池以洗砚,名“云沼”。书院成,即立教规20条,明德、学道以及游艺、会食,皆有规矩。考经堂存书数千卷。诸生有堂上生、堂外生之别,二生依成绩可升降。副使王云凤为之作记。清代因避乾隆皇帝名讳,改名“宏道”。道光十年(1830)督学周之桢重修并作记。二十二年督学沈兆霖又倡新建东庙号舍40间。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褘补修。次年督学吴大澂筹增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卫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又并味经、崇实两书院书籍款项。宣统初,学政余堃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
位于陕西合阳。明隆庆间知县李希松建,后改为公署。清乾隆十年(1755)知县杨发智重建。有讲堂3间,后堂3间,左右舍各14间。堂前围以墙,开月形门。辟甬道,建2坊。费银1000余两。二十六年知县梁善长补葺。拆月形门而高其闬闳,架以4楹。又于讲堂东隙地为翼室各2间。拆坊,架4楹为临街大门,门与元圣祠同高,费银500两。梁撰记。三十二年,知县席奉乾增修并筹膏火。先后共置地500亩多,有银圆2195元,田租折钱5375串,军屯民屯各租及各行捐钱1400余元以供开支,经济充裕,住院生童常多达200-300人。席撰有《膏火记》。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瑞泉书院 
&&&&位于陕西宜川。又名“丹山书院”。“经始人代,莫可考稽”。清顺治四年(1647)知县陈戾铭于重建于城内西南七郎山阿、达观楼东,因凿井得泉,故名“瑞泉”。后废。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毕益谨改建,拨租供费。并自为记。岁久倾圮。乾隆三年(1738)借刘姓空房,暂作义塾,前后2栋,共11间,名瑞泉书院,生童众多。十七年知县吴炳捐俸修建。建讲堂5楹,又就其旁隙地,构翼室若干楹。“寺逾旧观,若堂,若室,若庑,而庖,而厩,而门”均备,计30楹。又筹学田并捐俸增膏火费,馆师修金由原来每年20两增至24两,余银尚作师生纸笔之用。吴为记,励诸生崇实学,不专为嗜利、词章之学。另撰《重建瑞泉书院并新增学租详文》,记清理学田详情。后改名丹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林岐饶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渭南。清顺治五年(1648)知县张联第建于五指山麓。因曾有5人中试,故以“五凤”名之。道光中邑绅杜映梅增修号舍50余间,有旧街房产100余间,地150亩,取租折钱发商生息以为束修膏火等费。同治三年知县宋兟筹款重葺。后并入象峰书院。
 位于陕西华阴。因处云台观内,故名。宋朱熹曾主管云台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人人王山史与顾炎武建祠祀朱熹。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姚远翿新其祠,复于祠东建云台书院。后书院倾圮。光绪三年(1877)知县郑庆庄重修。有山房、讲堂各5楹,门宇5楹,前后斋廊共16楹,三原贺瑞麟为之作记,教诸生“读朱子之书,存朱子之心,行朱子之行,求其所以致力之方”。又筹银800两为膏火。择有道之师相与共讲,遵白鹿洞书院之规教之诸生。六年知县徐一鹤筹钱2400缗增膏火。二十年知县梁承馨从差徭余款中拔钱3000缗发商生息。二十五年知县晏廷锡殷勤课士且捐廉银数百两购置书籍。三十二年知县崔肇琳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临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赵于京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蒋勋重修,巡抚毕沅作记,兵部尚书王杰书于碑。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贾芳林重修并增膏火。同治三年(1864),知县郭昌时拨田数顷以增膏火。光绪末年,知县李嘉绩又增膏火,一时称盛。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西乡。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王穆捐建于县治西门内。占地11亩,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1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蒲心浩增修,于上房后添建瓦房3间。时有肄业童生10名,无膏火,延师束修银、季节礼银以及月课奖赏皆由县筹办。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廷槐重修并添膏火,收租20余石,钱800余缗。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黄陵。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立于县旧典史署西。因北枕桥山,故名。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李永泰重建。十六年知县杨必名补修。五十九年知县罗南英重葺,增筹膏火经费。书院向有学田,岁收租钱66串,租银12两,租粟22余石。生息本银1100两。嘉庆元年(1796)知县曹之升整修,倡兴文教,每月朔望日课士2次,每年春秋二季汇考2次。有北山邹鲁之称。曹撰《桥山书院季考文》。同治六年(1867)毁于兵。光绪二年(1876)知县鲁玙重修,年选优秀生童肄业其中。邑举人贾子茂、蔡从占,副榜张燮堂,拔贡张焕堂、贾云汉等先后主讲。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后改为鄜州师范。
定淳书院 
&&&&位于陕西洋县。清雍正末年,知县倪之鏳以绝户地及官地岁租约银4000两,为延师之费,而生徒居无定所。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梁作则于南街购地建房,创置书院。嘉庆初改为公馆。九年教谕田霈、知县向淮厘正子垭田地,以岁收租60石为膏火费。十二年知县王凤坦以屋宇多圮,大加修葺,又倡捐助山长修脯及士子乡试之资。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知县范荣光重修,又购隙地为考院,改名武康书院。光绪中,知县陈泽春又改名洋州书院。时岁收租279石。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富平流曲镇。清乾隆初,知县李世垣改善凝寺(一为善宁寺)而建。延师授徒,知县窦凤辉有记。二十二年知县曾兴泰增修,共有学田540亩。
位于陕西城固。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王邦光就西门内天主教堂改建。因“膏火不丰,应课住斋者落落耳”。后知县周曜东倡捐并筹膏火银2000缗,聘谢广文主讲其中。时逢大比临近,故月增一课,奖赏加倍,住斋生兼给新米,因此有生童居宿者50余人,课期而来者常百数十人。撰有《筹集膏火记》记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周楠及邑绅户润瀛等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富平东南。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乔履信创建于善良原麓丰泉之澳。占地4.7亩,院前余地1.6亩。建讲堂、厅室、斋舍总计18楹。门北向,面丰泉,故名“南湖”。乔自撰记。十七年知县李世垣按河滩充学田,外加捐买地计330亩,取租以充膏火束修。三十九年知县崔龙见又拨元陵定陵余地1200亩为学田,募银600两,生息充膏火。有《增设修金膏火记》。道光三年(1823)知县龚定国捐修。同治初毁于战乱。同治八年(1869),知县江汇川川就署东南富厚仓址改建,费银5000余两,共为堂斋50余楹,易名湖山书院。光绪二年(1876),藩司发给银百两,本邑又筹资益膏火,且制订《湖山书院章程》。要求肄业生童首重立品,如有干预外事、教唆词讼者,立即除名。考勤惰,凡学习不认真、应课不到者均扣除膏火。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汉中。清乾隆四年(1739)副使岳礼、知府朱闲圣、南郑县知县侯天章创建于城北。置学田100余亩,集诸生讲习其间。后知府赵洵清查城内外官地尽归书院。嘉庆十七年(1812)知府严如煜、知县杨大垣等捐资增建文昌祠、奎星阁及斋房10间,仓2间,又丈量书院田地,并捐银1500两、钱2000串发商营运,取息充膏火费。时订条规,规定每年二月初开馆,十一月散馆。每月官课1次,馆课2次,小课3次。生童各发功课簿,记录每天所习功课,院长抽签检查。咸丰末年,县令周蕃寿、陕甘道何承勋等人捐银4000两复兴书院。后又筹银19200两另建中梁书院以课南郑县生童,以“汉南”为府属书院,课府属各县生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恩开改建为汉中中学堂。
位于陕西泾阳城西南隅学宫西。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唐秉刚建。修大门3间,照壁1座;东西角门各1间,东西穿廊各2间,二门3间,东西穿廊各10间;讲堂五椽3间,堂后东厦2间;正中照壁1座,后门房1间,后有照壁1座;中门1间,东西穿廊各2间;庭1座,东厦4间,两厦7间。符大纪曾为主讲,仿白鹿洞规条,诸生多所成就。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四年知县黄传绅筹修。八年知县马纶笃增修。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涂官俊捐资增修。二十八年改为蒙养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周至东门外。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邹儒捐资倡建,因面对终南三台峰,故名。共计建屋10座72间,前为大门,依次为仪门、讲堂、掌教居室等,最后为文昌祠,左右为号舍,两偏为厨房等。十五年落成。召佃垦荒滩地为学田。邹作记。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徐葆甫移建至城外东南隅。徐首倡捐银,购基地23亩多,建堂、厦、书舍、游廊、大门、二门等共212间。东舍梯云阁1座,西舍修月楼1座,后院六角奎星楼1座,大门前有照壁,东西有桃李门各1扇及围墙等,桌椅床榻均备。以余银发典生息添膏火及奖赏钱。徐自作记。光绪十二年(1886)至十四年,举人李东旭主讲。设山长1人,主训课事,每年由县公署聘请;斋长2人,管院中庶务,由士子公举经县署认可。每月初二官课,知县出题、评阅,榜示甲乙,依次奖给膏火,生员童生24名。院课每月2次,由山长出题、评阅、榜示,每课奖给膏火,生员童生各12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旬阳。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刘珙建于县治东。十九年知县罗鳌增修。四十三年知县邓梦琴捐置膏火。嘉庆中,知县严如煜大加整顿,筹膏火,称盛一时。仿岳麓书院订课程,并亲至院训课。又延管敬斋主讲席,严撰有《敷文书院学地记》。道光中知县胡煃重修。
位于陕西平利。清乾隆十八年(1753)邑人许士彩等捐置于城东,知县黄宽扩建。四十年,知县秦重仁增修,邑人杨玉朝置膏火地以饩生徒。同治八年(1869),知县卫锡恩等置桌案器具,以书院兼作考院,又捐立卷局,以备寒士考卷之费。后改名五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礼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官绅筹建。嘉庆初,邑贡生曹承铎曾主讲10余年。知县曹寅谷赠“积善余庆”额。道光时知县沈枚重建,易名嶅南书院。同治时因战乱借作行台。诸生或寓文庙或居考院,继续办学。光绪中,知县张凤岐撤去书院匾额,正式改为行台;邑绅贾崇实等上控,张凤岐始于志公泉上另建,未成去任。光绪二十七年(1901)毁于山洪。知县胡启虞、舒绍祥等陆续修建。今为县立第一小学。
位于陕西户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舒其绅集资购民居而建,有大门、二门。大门内东西小屋各2楹,二门内东西厢各6楹,庭1楹,讲堂6楹,题名“定性”。东西旁区为4屋,讲堂后东西厢各4楹。楼4楹,名“吟风弄月”,上设龛,祀程颢。舒作记。并捐俸延师督课,三十年知县汪以诚始置师生膏火,邑绅捐资3000缗交商生息,筹学田120亩。汪撰后记,延孙酉峰主讲。设院长1人,由知县礼聘,司士子训课;管院1人,司庶务,由士子公推;斋长1人,司号舍,由院长选任。院课每月2次,评阅甲乙,榜示,奖给膏火。官课每月1次3天,知县到院出题课士,评阅甲乙,获超、特等者分别奖给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宝鸡。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郭元灏建于县治东。五十九年知县徐文博以其地东连马厩,西邻衙署,喧哗杂沓,捐廉改建于东街,更名为金台书院。嘉庆十年(1805)知县李承道、何其英置学田211亩。光绪十年(1884)知县黄肇宏于院中附立宝贤学舍,捐膏火钱300余串。三十一年知县蔡宝善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同官(今属铜川)。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袁文观建于文庙东。修讲堂3间,东西学舍各6间,寝室3间,堂后东西书舍各2间,又内室3间,并撰碑记。道光十六年(1836),邑绅孙扬祖捐麦谷2000石充膏火束修。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王兆庆增修。光绪十三年(1887)藩宪拨库银500两。十四年善后局拨银1000两,均发商生息,以为常年经费。三十年改为颖阳小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为县两等小学堂。民时初,改为县高等小学校。
位于陕西澄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额乐春建。置地22亩,四十四年知县戴治文又置地380亩,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张篯倡捐膏火银3600两,邑人连江增修房舍。拔贡生杨靖帮曾两主讲席,多所成就,学者称之“柏门先生”。光绪三十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凤翔。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罗鳌即准提庵址建并筹膏火。路闺生有记,“拓新模于旧基,构精庐于隙地”,有镜史轩、锄经堂,东西有斋、台、楼、阁。计有屋57间。后改名正谊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且彭毓嵩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西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咸宁、长安两县各于城外郭内建春明、青门二学舍,专教两县童子。拨银、发商生息银各60两以为岁修资,无膏火。年久颓废。嘉庆七年(1802)同知叶世倬于卧龙寺巷购屋,并两学舍为养正书院。与关中书院分课生童。道光时易名“崇化”,光绪十六年(1890)移至旧同知署偏东。三十一年知县易国勋督乡绅翁焕章、张济川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麟游。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孙朝盛倡建于县城西。嘉庆间知县瞿云魁重葺。同治间知县秀宗复更新之。有学田130亩,然膏火不足。光绪三年(1877)发帑银800两,加知县侯思济筹账余银110两,经费稍足应付。三十二年知县魏立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蓝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阮曙创建。有大门5间,厦房6间,二门、讲堂、上房各5间,东西诸生肄业房30间。束修以及肄业生童膏火奖赏之费均由阮捐俸劝募补助。后废。五十九年知县马学赐重新整顿,延师掌教,立课程。嘉庆元年(1796)后,主课久虚。至八年,知县庄达吉捐廉,设40名生童膏火,并立《考课规条》10条,重又规定每月大课2次,师课2次,科场年每月加课1次。大课取前10名者给奖赏银,不到者须请假。考课内容、时间、考场、纪律等均作明确规定。后又废。道光七年(1827)知县罗定约亲为课士,优加奖赏,士气为之一新,其时学额8名。十四年,知县胡元煐筹地68亩以助山长修脯资,添建报功祠,祀历代创建书院有功之人。十六年制订《肄业生童章程》12条。对生童膏火发放,考课时间、内容,奖赏名额、办法等又作规定。此时生童正课定额各8名,附课定额各12名。同治九年(1870)知县吕懋勋以书院迫近官署,公廨讼庭鞭扑声与书院弦歌声相闻,遂改书院为考院,另于城西门大街买房屋,别立书院。建大门、讲堂各5间,东西厢房各2间,后厢房4间,上房5间,共19间。制订《书院条规》,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周之济复改考院为书院。同年,又改为高等小学堂,改西门大街书院为习艺所。
位于陕西岐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金川凯旋公署为书院,取“凤鸣朝阳”之意,故名。官绅捐钱4000缗发商生息,以助膏火。筹学田634亩,择正直之人“分理”。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张固培,二十六年知县李炜重修。同治五年(1866)知县黄兆熊倡捐银3000两以供经费。光绪三年(1877)藩宪谭发银500两。十年知县胡升猷重修,有本银6512两发商生息以作经费。三十二年知县赵乃普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紫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县张志超建。道光二年(1822)知县张琛改修,更名东来书院。十七年知县陈仅割俸建楼房4间,十八年又捐廉建讲堂,题额“东山草堂”;构小楼,题额“霁阁”。旧有膏火本银500两,贡生张征、生员樊巩等又捐膏火地27亩。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陈膺臻与邑绅陈鼎新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洛川。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倡捐集银千余两,创建于县治北门内。五十一年竣工。筑高阁祀文昌,台下有室3间,左右舍各5楹,中为方池;其前正门1座,前书堂5楹,为进见请业所;中庭轩敞,左右舍各5楹,后为庖厨;又前为讲堂,左右舍各5楹,周筑以墙;又重门3楹、大门3楹,大门前为屏墙四十九年工未竣,即有肄业生数十人。延名师专讲,严立学规,石常亲往督课。以时会讲课文,常百数十人。每月朔日课士署内,1州3县举贡生童来会课者多至170多人,署不能容,乃分坐城隍庙。供膳食,石亲发卷,逐一讲解。生童拔取者厚给奖,不取者亦给盘费。自此中科第者不绝,如董彩凤、张可琅等。诸生共为立匾,题“开畹艺兰”。石养源卒后,设位于文昌祠旁。邑人教谕董亭武作记。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黄大桢续修。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朱运增葺。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孙奉先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后为县立中学校址。
位于陕西凤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李如桐改旧察院行署创建于西街。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3间,讲堂3间,东西小房各4间,大门3间。山长由学官兼摄,生徒无膏火。嘉庆十四年(1809)署知县郑谦筹生息银70两,咸丰末无存。光绪二年(1876)藩库发银800两,后亦无存。知县谢敬庄复筹银830两。十四年训导段澍霖捐资增修,建成讲堂房舍若干楹。十六年段撰《凤翼书院补壁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韩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傅应奎建。借捐银8000余两,置地270亩。修讲堂5间,左右斋房共24间,号房东西各12间。中门匾题“腾蛟起凤”。东西有角门,前为大门。后门房4间,宅内东西厢房各3间,后楼5间。年取租银710两为师生束修膏火。取傅氏别号“汪平”命名。后改名龙门书院。知县刘建韶曾为立课章碑,招生徒,按日讲贯。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丰登书院 
&&&&位于陕西大荔。清乾隆间郡守彭城李氏创建,因院内有丰登阁,故名。有讲堂、尊经阁、藏书阁。中藏《图书集成》计6109部,共万卷,其余经史书60余函。同治初,因战乱废为园圃。后知府余庚阳重修,并撰记。同治十一年(1872)知府龚衡龄拨地5000亩,以每年租钱增大课。光绪五年(1879),署知府饶应祺筹膏火银1800两。定诸生课额52名,童生30名。光绪初蒋子潇任主讲,以朴学教士,一时成就甚众。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丰登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为师范学堂。
位于陕西旬邑。清乾隆中知县方丞保创立于三水县(今旬邑)城内关帝庙东。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杜宗岳、洪信先后重修并订条规。接任知县汪曰丙捐钱700串发典生息。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八年,知县姜桐冈置地200亩,共筹基金银800两,书院规模复立。杜宗岳有《重修石门书院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米脂。清乾隆中知县叶泳林创建于县东文庙西。道光中知县王鹄捐经费钱3600缗,改名“圁川”。光绪初,知县焦云龙添建斋舍并筹经费。光绪十年(1884)知县骆仁添建外屏。十三年邑进士高增爵捐银500两,其中200两购书籍。焦云龙有《重修圁川书院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李炳莲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乾县。清嘉庆元年(1796)知州赵洵以州城内紫阳书院地临街衢,往往借作驿站,而移建于儒学西旧射圃地,以唐乾阳楼故号为院名。同治六年(1867)知州周相焯重修南向大门3间,二门1间。东西号房各8间、北两翼房各5间,又北为讲堂5楹,堂前卷棚3楹,有轩、露台,台东西房各2间。讲堂后正房3间,两厢亦各3间。偏东花厅4楹。有基金7000余两。定有章程。光绪九年(1883)重订章程8条。设山长1人,必举人以上、品学兼优之人充任;监院2人,轮流经管书院一切事宜;斋长1人,由监院择品行端正为之。知州周铭旂撰《书院经费章程》,廪生吴继泰书于碑。三十二年(1906)改建为中学堂。
位于陕西宁强。清嘉庆十五年(1810)知州郑绪章修理文庙,于城内西北隅创书院。规制宏敞,刻朱熹(考亭)、胡居仁(敬斋)二先生《白鹿洞学规》。“生徒雍雍,气象一新”。道光十七年(1837)知州张延槐重修。后以战乱倾圮。同治十年(1871)知州罗骧捐俸重葺。州牧郑氏、罗氏筹钱250串,捐水田29亩。光绪三年(1877)巡抚拨银500两生息。十六年知州马毓华捐银1500两以资膏火。三十三年知州王之屏与邑绅周炳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兴平桑家镇西养素园内。原为清杨双山讲学处。杨受学于李颙,刘光蕡谓其学不在张载(横渠)之下。学成归,辟园舍,教生徒。教学除身心性命而外,凡农桑、种树、畜牧、沤田、肥田等无不涉及。还精心探究缫丝织帛、制器等技术,以实践孟子所谓之“王道”。光绪二十五年(1899)邑令杨宜瀚就其墓前立祠。
位于陕西略阳。清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贾芳林修。后谭瑀、周嘉会二令相继修葺,力倡文教。后圮。光绪中知县孔昭珍重修并增膏火费。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傅汝梅将白水江来往运盐规费,每驮所收钱80文悉归作书院膏火。二十七年知县吴廷锡捐书数十种。书院学田共238段,岁收租钱830文。光绪三十二年知县刘赓年与邑绅张俊改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永寿。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胡元焕倡建于县治内吕公泉南。有院门偏房2间,讲堂2间,南厢房3间,南北翼房4间,又北肄业堂2间及山长卧房3间,厨房1间。又筹钱千缗置地441亩。同治初兵乱后,无山长,多由知县兼理。上房为历任学官居处,学舍几同虚设。光绪二年(1876)知县张培之请藩宪发库银500两增修,节省余款600串添束修膏火,公余即亲赴书院课士,与诸生论文不倦;又捐廉购书多种,并先后捐筹银3000余两,以千两生息作为经费。订有章程,规定山长由邑绅公请品学兼优之举人贡士充任,又规定山长、监院、生童束修膏火等。三十一年(1905)知县李汝鹤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千阳。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罗日璧捐廉因旧察院改建。田租基金岁收息钱202串,后增至492串。光绪六年(1880)知县李福熙以赈捐款归书院,又请奖项下筹银200两。三十二年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泾阳。清同治八年(1869)邑绅姚慜、姚德创立于县城西北隅。中建讲堂3间,堂前东西斋各3间,二门相连大门,中出鞍架3间。堂后东西斋各3间,正寝5架7楹,正寝后鞍架屋5间。西偏院东西斋各20间,极南鞍架1座。庖湢悉备。约用银万两。又捐银5000两发典营运,年息以供修脯膏火。膏火充裕,慷慨尚义,各县所无,左宗棠为匾旌之。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改为初等农业学堂。
位于陕西安塞。城内南街旧有书院,清同治初毁于兵。光绪二年(1876)知县吴光霁请款重建。费银1300两,历时4月告成,规模仍旧。领库款钱2000串为基金生息作经费。吴撰有记。时安塞县城仅27户人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曾朝康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位于陕西西安。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后废。清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李蓉镜于咸宁治东春明学舍旧址复建,有正殿3楹及文昌庙。署盐法道黄嗣东与邑令樊增祥捐廉集资重修。并作记。竣工之日,贺瑞麟、布政使李用清、按察使黄彭年等,仿白鹿洞会讲故事,登讲席,讲说小学、大学等,听者百余人。黄撰《会讲记》,又聚徒授课,延三原贺瑞麟主讲席,作学约10条揭之于壁。并于盐法道俸金中取银100镒发商生息以补费用。于是关学之风丕振一时。后又延塾师住内,凡关山外贫乏幼童均可入院肄业,以洒扫应对、蒙养、小学等为专门课程。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堂。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宣统二年(1910)改为实业学堂。
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十三年(1897),督学赵维熙奏建格致实学书院于味经书院东。院成,改名“崇实”,有讲堂7架6楹,堂前东置日晷,西筑通儒台。堂东西有致道、学古、求志、兴艺4斋。前建“群材孟晋”坊东西圆门各1架。横桥于中,左右引清水为池。中门房3架2楹,旁有耳房。大门1架。堂后上房3架4楹,东西厢各4楹,左厨右厕。设院长1人、分教2人。其课程设置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制造。分政事、工艺二斋教学,仿味经书院设时务斋,订《书院章程》4条:一为设斋分学,创设讲会等;二为“定经费”;三为“立课程而勤求实”,博览报章,试验制造,加练;四为“严考核”。二十七年督学沈卫奏请并入宏道书院。
&&&&位于陕西西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杜应占、闵洪学,副使陈宁、段猷显为工部尚书冯从吾讲学而建于府治东南安仁坊。明儒冯从吾原讲学于城东南宝庆寺,因寺狭不能容,汪氏等特建此院供讲学。有讲堂6楹,匾题“允执”,左右屋各4楹,东西号房各6楹;二门4楹,大门2楹及亭、池、桥、阁等。冯氏在此主讲近10年。传阐程朱理学,四方从学者至5000余人。制定《学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并撰《关中书院记》。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遭毁。崇祯元年(1628)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清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檄西安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扩建牌坊1座,大门1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及二门、三门各3楹,匾题“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5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十二年,总督鄂善重修,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李颙执教关中书院后,首先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就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书院以“讲学”为其宗旨。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在学风上,李颙明确主张实行“明体适用”之学。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上至天官、舆地,以及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典籍,”无所不读。为此,他给学生开了“明体”和“适用”的两类书目。在明体一类所开书目有王畿的《龙溪集》、罗汝芳的《近溪集》、杨简的《慈湖集》和陈献章的《白沙集》,此后再列二程、朱熹、薛瑄、吴与弼,直至冯从吾等程朱学者的著作。在适用一类所开的书目有《大学衍义》、《文献通考》、《实政录》、《武备志》、《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十余种书籍。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实修实证”,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希望学生学会“用兵”,因为经世之法,莫难于用兵,学者只知读书,对军事一无所知,造成民族沦丧受辱。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银1000两,建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进士汪祖启主讲。“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重躬行、辨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住院诸生讲习,日有札记。越数年,按察使黄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斋舍,并购书赠书院。时考课以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1次,获超等、特等诸生奖赏膏火,一等以下无奖赏;每月堂2-3次,院长主之。获超等、特等诸生可得膏火,无奖赏,一等以下无膏火。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收集整理练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