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政治与法律

国家如何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政治题 用经济知识回答_百度知道国务院: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决定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外贸转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医药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会议确定,一是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二是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三是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四是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中医药发展: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会议确定,一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二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三要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四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五要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加强中医理念研究推广。  服务贸易发展:在10省市5新区试点  会议决定,用2年时间,在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省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8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准入。要加大相关政策支持:一要在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二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给予财政贴息。三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
(责任编辑: HN666)
01/20 16:0201/18 11:2901/15 12:4101/08 17:0912/28 10:2412/22 10:4812/09 11:3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相关文章:
下一篇:没有了
苏北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苏北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苏北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 您的意见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
淮安中讯传媒有限公司 |
| . All Rights Reserved.青蒿素与政治高压下的“中医科学化”
导语 青蒿素获诺奖是中医被现代医学改造的胜利?
  作者简介:陈飞 (文化学者,中医专业出身,供职财经媒体)
  【一】 秀才学医,笼里提鸡
  清代官修医书《医宗金鉴》对中医学有一个叙述:“医学肇自《灵》、《素》,方药著于汉唐。” 《灵》、《素》即《灵枢》和《素问》,是中医理论的最重要经典《黄帝内经》的两部分。“方药著于汉唐”是指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应用系统的完备。后世的中医学无不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作为指导,以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临床理法方药等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这也预示着中医学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摈弃了上古时期的“三折肱为良医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等经验医学,并与原始巫术切割,因为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曾提到:“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由此,中医学便进入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轨道,有别于世界其它地区的原始和民族医学,这也是中医药至今未能完全被现代医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所以,不是在中医学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之下的气功、民间奇技绝活和疗病方法均不能划入中医药范畴。
  过去民间有:“秀才学医,笼里提鸡”的说法,即文化水平高者学医容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文人学者对中医学都有贡献,唐代刘禹锡有《医病方》宋代苏轼、沈括有《苏沈良方》。而传世的中医典籍,从《内经》、《伤寒论》到各家学说,无不论理精妙、逻辑清晰、文字优美。所以学中医并非易事,所谓“学医废人”,需要对经典和历代医家著作长年阅读学习并用之于临床,才能有所领悟理解。而简单的去中医典籍里去寻觅一方一药,只能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而尽失其义。
  与现代医学的实证医学相比,中医学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更趋向整体和宏观思维,因而与注重微观的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两种思维逻辑形式,有着两种不同的语境,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毫无相同之处。
  中医学重视个体差异,强调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根据每味药的性质和归经组成方剂以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体质并兼顾到地域环境和时令,这与西药的广泛应用方式迥然不同。同时,主张药物配伍应用以相互佐制毒性,单味药只用于应急和单一症状。
  从青蒿素治疟本身来看,说与中医有关多少也很牵强。对于青蒿素治疗的疟疾,中西医的认识就不相同,疟疾这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且有专篇详尽记述该病,后世对此病的诊疗又有很大发展,并分出各种类型和针对的不同方药。而现代医学是传入中国以后,借用了这一病名,但中医的疟疾是否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因蚊虫叮咬而感染疟原虫导致的疟疾恐怕还有待深入研究。
  青蒿这味药在中医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虚热盗汗、骨蒸劳热,在诸多中医治疟的古方中应用并不普遍,在中医汗牛充栋的本草著作中对于青蒿治虐的记载也并不多。
  据有关媒体报道,青蒿素治疟的发现主要得益于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这部古籍对青蒿治疟的明确记载即是这一成果的关键因素。而《肘后备急方》这部东晋葛洪的著作的意图是用于急救,记载的方药都是中病即止,不能久服或广为应用。
  【二】新中国之后的医疗卫生标准
  中西医本来都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各具优势和特色,应该允许有各自的探索。然而,几十年来的医疗卫生标准完全是依照现代医学制定的,并未考虑中医的诉求和特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央卫生部,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最高管理机构,完全以现代医学为模式制订各种政策,只是在医政处设下设立了中医科;1953年,中医科改为中医处;1954年,由于批判了所谓歧视中医的错误,卫生部才正式设立中医司,管理全国中医工作;直到1986年才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但仍归卫生部管辖。
  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所谓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下,大批西医和西医学院学生在进修了一两年中医后即大量涌入中医教科研和临床领域,成为用现代医学改造中医学的开始。提取青蒿素治疟就是典型的改造中医的模式。据有关媒体报道,青蒿素治疟这一成果的取得也是艰辛,在政治任务的高压下,历时13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这种研究模式却成为一直以来中医药科研的主流。强制性的所谓中西医结合只能是改造和侵害了中医学。
  “中医科学化”的指导思想却一直阴魂不散,并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在1954年批判了歧视中医政策后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已被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这是否预示中医已被成功改造并纳入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
文化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与法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