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类计算机类(非师范)怎么样?

师范与非师范类专业有什么区别?
师范与非师范类专业有什么区别?
09-10-04 &
如果你不想当老师,就没什么影响,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上课的内容没什么大区别,前者就多了点怎么教书,非师范也可以选这些可来上的。 但如果非师范生以后想做公办老师,就要毕业后自己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出来,第二年再去教育局考公办老师的招聘。 而师范类毕业时学校就会马上发给教师资格证,他们就可以直接去教育局考公办老师了。 但非师范在校就一定要开始准备了,要先考出三个证件才能在毕业后去考教师资格证。 一、普通话。一般专业二级乙等即81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的普通话要求是二级甲等,即87分以上,(学校一年可以考两次: 二、三、教育学,心理学。这也是一年两次,我们是大三时四月份考的,书会满早给的,过3、4个月才考,你有充分的看书时间,就一个要求,拼命的背,当年我们寝室背了20多天,(大三课少点的)全部通过,而有些没怎么认真的人,通常会当掉一门或是全军覆没,还得重头再来,所以还是一次努力吧。 在有了这三个合格证书,你一毕业就可以带着毕业证去当地教育局考教师资格证了,考高中初中随你,都过两关——备课与试讲,要把它们的课文看过(大四时就可以随便翻翻了),准备好如何上这篇文章。 考试时,在不与外界接触情况下,给你白纸,规定时间写好完整的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方法、过程、板书设计等),再去指点教室,无学生对三四个考官老师试讲20分钟左右 搜搜找到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还是师范类的有点优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当前位置:>
[本科] 教育技术学(非师范)
  教育技术学专业(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等工作的教师或管理者,在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软硬件系统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培训等相关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信息技术导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多媒体制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就业及升学前景】毕业生中多数继续深造读研,另一部分在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或教育类企业就业。
  中国教育在线为高考生总结归纳了高考理工类热门专业前二十名,下面对二十个理工类专业做了详细介绍...
  女生们注意了,以下介绍的这些专业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专业,但有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重要信息提醒
在北京地区招生的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ABCFGHJLNQSTXYZ
本地区高校排行榜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华中师范大学非师范类专业怎么样?_百度知道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34 个回答
[不算极高明,却也不甘道中庸。]你总算从应届考生的千军万马中闯过了独木桥,不过报志愿时你心里也清楚,你不过是全国闯过了独木桥的几十万人中不上不下的一个。于是你把华中师范大学填进了你的志愿表,两个月后,你来到了这座在全国地位不上不下的城市,进入了这所在全国排名不好不坏的的大学。一开始免不了被许多溢美之辞洗脑。比如你看到了媒体的报道:佑铭的地铺、最长的毕业照;比如你看到了数据和指标:虽然只有几个985学科,但起码是个211;比如你听到了领导的讲话,竭力地渲染华师的过去与现在的“辉煌”;比如你认识了迎新的学长学姐,对被她们一言一语搭建起的“华师”心存向往...再翻翻校园照片,看看妹子比例,似乎一切都很美妙。你大概心里也是乐意接受的,觉得自己选了所不错的大学。然而在短暂的新鲜感过后,当你真正开始日复一日的华师生活,你会发现这所学校远没你想象的那么好。高高举起的形式主义大旗、不断被抓去当活动的壮丁、宿舍动不动就停水、大多数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听......说出去似乎也没那么带范儿。“师范”二字当头压下,比起综合性大学总没那么大气;武大华科盘踞江城,即便高考那年跟他们也就几道题的分差,却总是没来由地就有那么点没底气。其实学校也有这种自知之明,全国那么多一本高校,他不算极高明,却也不甘道中庸,每年总得弄出几个噱头来抬高自己,但不管怎么样,内因外因的,总还是不太给力。怎么说呢,也是蛮拼的233但你或许就开始觉得不甘心,或许会觉得更好的地方才更适合自己,然而你再向身边看一看,却发现自己并非鹤立鸡群。你觉得你很优秀,但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比你更优秀;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但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比你更努力。当你开始意识到在华师成为最优秀的人并非像高手虐菜那样轻而易举,你或许也会慢慢意识到,其实这所学校也远没你想象的那么差?你想去听大牛们讲课,发现华师很多老师的课也能让你受益匪浅。你想遇到更优秀的人,但其实身边比你优秀的牛人已经有一大堆。吵吵了几年要装空调,好歹现在也慢吞吞开始进宿舍扯线安装了。食堂饭菜没那么美味,至少吃腻之前还是让你感觉到比较好吃的。诚然,这所学校弥漫着恼人的形式主义,不过转念一想,又有几所大学没扛着这面大旗。诚然,这所学校的学生只是同龄学生里中等偏上的一群,但并不妨碍其中那些努力的人,向着更高的地方迈进。诚然,这所学校不大可能是你的终点,但如果将它作为迈向下一阶段的起点,倒也是个优于全国90%院校的存在。诚然,这所学校有许多混日子的人,但想到有那么多老先生们把毕生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桂子山的岁月里,有章开沅老校长潜心治校为了这座学校更好(好吧这大概也是华师尤其是历院对章老普遍的一种敬重吧,虽然现在的领导差不多把他老人家当吉祥物在使,不过章老先生本人真的值得敬重),现在的华师也不缺乏德才兼备的年轻学者......想到还有这么一群淡泊执着之人在为着这所学校好,便觉得这所学校也不会让那些心意被彻底辜负。......总之,假如华师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你本就不该对它抱有太多的希冀。它不足以让你凭恃,但至少能让你凭借。它给不了你最好的,但好歹能给你还不错的。它不是个最高的平台,但至少能让你更容易地往高处去。就像校歌里那句“长风送鲲鹏”一样,如果你是那展翅的鲲鹏,它也不失为一阵可以借力的好风。
收到邀请以后很久才来写这篇回答,几次打开回答框,想过一本正经地从硬件、师资、校园和人文各个方面去写一写。但终究觉得那不是我就读的体验,因为我好像没把在华师的经历当做读书,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四年的大学时光,我所有的学习都在生活中,我所有的生活都在华师里。看了一些之前的回答,也有不认同的,也有戳中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但记忆的味道也许多多少少相似,就比如华师桂中路每年春天飘进鼻孔里闹得人痒痒的梧桐絮,或是散发着不健康精子气味的石楠花香,还有四季可见的丝袜短裙,仿佛是草莓味的暴走的性欲……离开武汉后,我突然很喜欢彭坦的《南方》。彭坦写这首歌是关于武汉的回忆,我总是会在想念武汉和华师的时候把这首歌翻出来听,好像想起了那天在佑铭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我荒唐而浅薄的青春是在那里度过的,我常常回忆起武汉的长江大桥,夏天粘稠的风,霸道热烈的方言。那里是粗糙的躁动的甚至脏兮兮的,和中国许多老城一样,平凡而尴尬,我们把它叫做中国最大的县城。 华师在这座脏兮兮的城里绿得不像话,梅园里的石头上刻上绿魂两字,不知怎的总让我想起《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仿佛这石头纪念的绿化工与这校园里的某人深深相恋,不知她他。刚进华师时还听过许多传说,比如桂子山以前叫做鬼子山,而我们去三号楼时踏过的阶梯上“XX氏之墓”的字样更印证了这座山上学校的历史,前辈们总要拿些“埋棺材的地方出人才”之类的话忽悠我们,也不知这样的忽悠是不是从掘坟建校那天开始传下来,一代又一代。传说华师以前有个著名的华师女排,曾是华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不是校排球队多么出色,而是在热水还没有走进各寝室的时候大家都得到现在大服楼上的澡堂子里洗澡,由于华师女生众多,晚饭后也就是洗澡的黄金时段,从大服到学子,拿着盆桶的女生长长一排——华师女排。我想起那年冬天在风中瑟瑟发抖排队等洗澡,心中一句”他娘的怎么宿舍还不进热水“,就跟夏天被热醒后念叨”他娘的怎么还不装空调“的语气是一样的。现在宿舍都有了热水,甚至还装上了我当年日思夜想的空调。传说中也有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博雅园满江红的旁边,我们09级入校的时候那里跟理工的校区还隔着一堵残破的墙,墙上裂开一条道,只容一人通过。传说那堵墙以前是不存在的,是非典那年为了防止两校人员流窜互相感染而建。可彼时热恋中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们,不堪忍受一堵厚墙的隔离(事实上这种隔离本就没什么用,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你要是考究它的严密性,我就只能说你丫能不能有点听传说的天真啊),一夜之间两校间的情侣合力凿开了那堵墙。现在这堵墙已经不在了,华师学子可以大摇大摆地去风味食堂改善伙食,理工的屌丝们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传说中,还有关于桂子山上的鬼火,东区的保研路,博雅广场上走两步就能踩到的亲热的情侣,以及为了送女大学生回来点名周日晚上排成长队的豪车……这些都成为华师隐秘羞涩而又让人心知肚明的故事,伴着上课前下课后的笑声,消失在我们坚硬内心中的柔软部分里。这一晚我不想说华师的坏话,我只想说我也曾痛恨过在华师里没有太多读大学的感觉,我只是在享受这里的大学生活,享受爱在华师,享受听各种各样故事的喜乐。我仿佛什么也没学,又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好像在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我也可以学到这样的东西。这样说起来,是否在华师就读是可有可无的经历?并不,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我不知道什么叫可有可无。对我来说,在这就读就是这样的一种体验。没有唏嘘沮丧或者遗憾,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痛哭流涕或是手舞足蹈,而是在离开很多年后可以很轻易地回想起来,并独自享受的一段时光。
大晚上的看到这个问题突然就回忆泛滥思绪万千。也想写点什么来怀恋下我的大学。那是我四年的青春。这个夏季我刚刚从CCNU离开,桂子山上四年的生活如同昨日般历历在目。和上面的回答中那些因为去不了武大华科才遗憾的来到华师的童鞋们不同,我是通过复读才来到华师甚至有一点庆幸。因为是武汉人,所以对华师很熟悉并且很早就有好感。能够到这个美丽的大学读书确实有点骄傲和兴奋(可能是因为高中并不是很优秀吧)。华师确实很美,小家碧玉的那种美,当然她也有很高端的新图书馆,很大气的正门,很上档次的佑铭体育馆等等,有了这些的点缀华师又不太像一个温婉柔情的女子,反倒是刚柔兼济。行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漂亮妹纸你会不由得赞叹广埠屯女子师专果然名不虚传。作为一个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外界一般都对她的映像停留在师范二字上,是的,师范确实是华师的一大特色,但她不仅仅如此,她涵盖了文理工三大科师范非师范两大类,还记得10年在开学典礼上,当时的马敏校长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高水平的文科,一流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为什么记忆犹新呢因为我恰好在那有特色的工科里,计算机学院是华师少有的工科院系,之后我们也往往拿这句话来自嘲,但是在这儿读了4年之后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们计院(额,= =)绝对不差,从历年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看,我们都排在全校前列,每年不乏去BAT这样的大公司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历年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这里顺便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CS of CCNU,何院长你是不是应该给点我广告费?)至于华师的众多文科专业就更不用说了,都众所周知的排在全国前茅。还是来说说华师环境吧,交通便利,基本每个门外都有地铁,地处繁华的广埠屯,华中地区最大的IT交易市场,对门就是武汉大学,隔壁就是武汉理工大学,地理位置可谓是武汉高校中最好之一。尽管这样,当你一走进华师,你会感觉顿时和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了,她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秀美,道路两边生长茂盛的参天梧桐,让你以为走进了森林,华师的树木覆盖率很高,所以夏日校内基本到处都有树荫。华师的食堂也有很多,东区有学子食堂,东一食堂,东二食堂,沁园春食堂,西区有桂香园食堂,博雅园食堂,北区有北区食堂,南湖校区有南湖食堂,各个食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可以基本满足你所有的口味和需求。甚至你可以去隔壁的武汉理工风味食堂进餐,它们只有一墙之隔。不得不说的露天电影场,在这儿有着我很多的记忆。华师的露天电影场坚持每周末晚免费播放电影,这是一个古老的电影场,可以容纳几千人,平时还用来举办大型活动,比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什么的。试想,在一个凉爽的夏日,你坐在电影场的台阶上,看着荧幕上的光影,想着自己的心事,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勤奋的学子在电影场晨读,这也构成了华师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华师的学风很好,在这么个安静的地方确实沉淀得下知识。现如今华师各寝室也陆陆续续的开始安空调了,西区已经安装完毕,这个暑假正在安东区的,盼了4年的空调终于来了,遗憾的是我已经离开了。佑铭体育场每天晚上都有人在那儿锻炼,有人跑了一圈又一圈,有人走走停停,有人开心的挥舞着羽毛球拍,有人安静的坐在草坪上想着自己的心事。有句话叫做爱在华师,关于这句话有很多解释,不仅小爱,更有大爱。我想只有来过华师的才会真正理解这4个字的含义吧。当然华师很多地方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毕竟跟985那些顶尖高校还是有差距,但是她在不停的进步着。在这儿的4年时光里,我们常常吐槽华师怎么怎么样,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我知道,母校永远是那个只能我们自己骂而不能被别人骂的地方。若干年后,我是不是还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华师那一块钱的观光校车,东二那美味的木桶饭,图书馆七楼那看不完的计算机书籍,9号楼10楼计算机学院的那些老师,华大青年剧场的那场电影,佑铭体育场的那个夜晚,校医院开的那盒药,住过的那个东16-615寝室,吃不完的东南门,自习过的7号楼,上过视听说的YY教室,考试周挤过的8号楼,以及那个曾喜欢过的姑娘呢…
我就是又感觉很惆怅再更新下答案,今年回国赶在学姐学长离校之前照了一波毕业照。明年更熟悉的一批人毕业的时候我真的会哭的,想想就难过。不过非常感谢在华师认识的人,学姐学长们还有同学们都很友善,而且即使现在身在国外也对我帮助太多。所以华师给你的空间应该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圈子,那就好好完善自己,千种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分界线—————————————————从未想过高考去哪所大学但一直一直想去外国语却一直一直没有如愿。阴差阳错在高考川大差两分的情况下去了华师。在华师第一年即使有男朋友的情况下我也毫不犹豫要离开这里,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在国内,花了一个多月考雅思然后自己开始申请出国。第二年去了很多组织,校学生会其实算是很锻炼人的地方,但是个人去了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争名夺利面上大家都好,可能也就是你和你一起的小伙伴也许能一起吃个饭,部长及以上的斗争简直一脸懵逼。不过去了非校媒的媒体,很棒,很值得,如果大学有机会,还是去校媒吧,会认识很多朋友,并且对大学,对你所在的城市都会有深入了解。然后我就离开了,短暂的经历,但一年半我认识了各院的同学,对学校过于形式的东西厌弃至极。博雅计划流于形式,大型纪念日拖着学生搞活动不顾天气时间,仿佛一切都还是初中高中,也许湖北省就是个这么形式的省,反正我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形式化。最不喜欢的就是公共英语,无论读写译还是视听说都没有教什么东西,枯燥的课程以及浅显的内容毫无意义。其次不喜体育必修每学期都要考八百和五十,以及及格标准线简直全湖北省前三。第三不喜形式与政策上课要刷卡。我拿到offer的时候其实有点犹豫,学长说,在华师我会选择走,如果是武大我可能不会。说说它好的地方吧,只要你想,能让你认识无数人。学生活动特别多,你有无数机会。别的院系不知道,中文系的学术水平我觉得挺好的。学校毕竟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就业绝大多数是教师机会,所以在就业这一方面远没有别的学校那么好那么多样化,感觉整体的就业平台没有别的211学校高,不过实习工作主要还是看个人的,你要能力强,也要会社交。学校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会不会利用还是挺看你的能耐的。但这所学校舒适美好,喜欢的人很喜欢,它是我在武汉这么多年,觉得漂亮的一个地方。只要你想,爱在华师。
师范两个字已经完美定义了学校的逼格和学生的未来。我在美国找工作的时候想找华师校友network。在Linkedin(领英网)上反复搜索后,我找到了一个金融领域的同学,是在某地域性银行做收银员,还有一个在咨询领域的,是在丝芙兰当化妆品销售顾问......所以华师的非师范校友资源真的一般,绝不如武大人大多。哪怕是非师范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都选择去当老师了。不过没有贬低母校的意思。路都是自己走的,每届学生里也不乏牛逼的学生。比如我所知道的有在华盛顿智库做研究员的,在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有进硅谷google的,还在美国名校读精算或金融的。只是不多罢了,不多。在华师,要懂得在选择中成长,框架下跳舞。
矮油竟然真的轮到贵校了。卸美女
腰。我在华师整整呆足了七年,所以对这个学校的感觉其实也挺复杂,估计一两句也说不清。我尽量想到一条说一条吧。不过估计也没什么前后逻辑和条理。1,学校的自然环境其实挺好的,总体说来也很漂亮。住宿条件有好有坏。如果分在元宝山,那还不错;如果分在布达拉宫,那就请节哀。。。(不过至少我毕业走人的时候,整个学校的宿舍还都是没空调的。)2,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对得起“211”的名号,但是和相邻的武大和华科比,学生的学习氛围明显会低一些。武大华科的学霸见面总在聊专业,感觉对自己的专业都很上心,有很清晰的规划,但是华师的童鞋们见面都不知道在聊啥。但是学习这事,其实主要还是靠自己。如果你是个视野开阔、认真靠谱又刻苦的人,在华师也会有很不错的发展机会。3,食堂一般。沁园春的菜篇咸,重口味的童鞋们可以常去。东一大酒店的价格比较适中,学子大饭店和桂香园食府档次居中,东二大酒店二楼高大上。此外,东南门外小吃一条街才是最有良心的地方。但是,请事先练就出一个百毒不侵的胃。4,我进校的第一天,新生大会上,校长就在反复强调贵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生为本”,但是其实七年之中我都没怎么感觉到。5,某些学院完全是外行领导内行。6,最好的专业貌似是中文、历史和物理。7,你要问我怀念不怀念之前学校的生活和朋友,我说怀念,这一点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但是你硬要问我喜不喜欢华师,我只能说:无可奉告。识得不识得噶?我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西方哪个大学我没去过?英国的克莱登大学,比华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啦,我在那里谈笑风生。所以说你们教育界啊,还要学习一个。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这是坠好的!================================另外,下方留言中说我用“贵校”是用词错误,应该用“敝校”的童鞋,真是木有幽默感啊。。。
昨晚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突然感觉睡不着了。体验是很私人的感情,体验也不是评价,只说说我在桂子山上的水泥路石板路泥土路上体会到的或温暖或绝望。 初来华师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我要呆四年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她不像武大华科那样坐拥全国人民的盛誉,也不像财大那样在经济浪潮中拔得先机,我也不曾对她期待,期望,憧憬,平平淡淡就来了。平平淡淡地也就走了,我走的时候,华师也还是那样,大部分学生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教师岗位,她依旧还是那样静静地踏过每一秒,迎接新一批学生,也许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学生。 从西区宿舍到七号楼一带,古旧,或者讲是文艺,西区通向佑铭的石阶上斑斑驳驳的岁月痕迹构成了华师的浪漫,或者讲是清新。如果不考虑七号楼糟糕的卫生情况和下雨时泥泞的路面,这种复古时时能让人感到自己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没有世俗的烦恼。我和父母鲜有一致的观点,但在这一点上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都觉得华师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地方。如果你不想搞文艺,没关系你可以读书,如果你不想搞学生工作,没关系你可以读书,如果你不想做科研,没关系你可以读书。读书是天堂般的体验,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一心一意沉浸在校园的情怀里,华师提供了这种气氛。 华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心生反感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每每提到周末晚点名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在这种制度下受累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基层辅导员班主任。但是不得不说周末晚点名是维系班级关系的优势途径,也给学生创造了有关于院系的安全感,于我而言,这至少不是一种坏的体验,但是我也知道有人对它恨之入骨的。管理严格之下,却又拖延。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华师办活动都有”华师时间“,一般比北京时间晚10-15分钟。在华师参加大大小小的晚会会议,很少有准时开场的,拖延症不仅是人能患的现代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华师如今的尴尬恰是只成就了这两句中的各一半,她淡泊,可无法明志,她宁静,却道阻且长。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常常问人,华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投入物理实验室,又为什么在免费师范生这个政策上承担这么多责任。可我不是校方领导,我也无从得知这些。就像是一个小孩在家中被告知不许过问大人的事一样,我在华师从来不曾感觉到我能从她的坚固中敲出任何一条缝隙。她的存在如同一个古老的宗族,有人为了自己积蓄的力量想留下,更多的人拼了命想跳出去,去找歌词里说的”外面的世界”。 我在桂子山住了四年,却感觉只住了一年,也可能是七年,甚至是十年。这座小土山看似几十年如一日,一沉不变。可却能让人感觉总还有我没有探索到的地方。这种让人产生探索欲的体验,我称之为寻找幸福。很多人都说,在华师学习,好像学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学。事实上,学了什么,大概还会忘,但是这种寻找幸福的感觉,就会记住一辈子。我在桂子山上有几个最棒的体验。和亲密的伙伴们喝得微醺躺在佑铭的假草上数星星;秋天清晨五点早锻炼被浓烈桂花香刺激到想哭;在七号楼上课走神的时候看看课桌上或嬉笑怒骂或破口大骂的对白;自习到老晚跑去东南门吃撑吃痛快。 有没有几个最不好的体验可以说一说?一时之间,就这么想不起来了。 最后,贴上全华师给我最大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地方。 以上。是主观的。
首先看这篇文章:
华师四年,从未听过身在其中的人讲起她的好。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一边抱怨一边奋力准备离开,为自己的人生寻更高明的去处,也包括我。
在中国的高校中,她如同穷途末路的的二流明星,勉强跻身于众星云集的盛大晚会,既无绯闻,又没有经纪公司撑腰,只能巧笑倩兮地说些场面话,刚一转头,就已令人想不起名姓。
没有华屋,没有财力,甚至没有大师。
她的学生愤怒地指责她不思进取、官僚风浓重、吝啬小气、浪费资源、懒得包装……“快看!那些野鸡学校把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我们还要在掉渣的老房子里抢座位!”“地皮这么紧张,居然圈了好大一块地建网球馆取悦校长!”“武汉诶,自习室夏天不开空调,就属行政楼能冻死人!”
其实倘若有机会,她未必不想做暴发户。当然,也许她只是懒。
跟外人形容的时候,我喜欢用“安贫乐道”描述她,她悄无声息了百余年,甚至不曾扩展领土,更没有吞并他人的野心,安静地伫立闹市,如同一个硕大的街心花园。
在我还上课的那些年月,穿过层层树林,翻山越岭,感觉自己犹如某种小兽,终于脚踏平地时,总能看到拎着八十年代巨大录音机的大妈,笑逐颜开地晨练。到处是慢悠悠行走的老人,他们身上散发着和东一食堂的肉包子一样宁静知足的气息。
一走进华师,时间就静止了。
图书馆前的展览板,贴得最多的不是通知,而是讣告。那些老人悄无声息地做学问,没做出什么大名堂,但教学生总够了,最后悄无声息地离去。他们把一辈子留在这个懒洋洋的学校,每天早上带着搪瓷缸子去沁园春打豆浆和香脆的油条,执意住在学校的老房子里,黄昏的时候带着孙子去遛狗。
一直觉得相比于北京上海,武汉是一个更加纯粹散淡的城市,因为只有高校林立而无商业浸淫,只有文艺青年而无生存压力。想起李志来武汉的时候说,武汉不愧是朋克之都。这话简直可以直接置换成“武汉不愧是XX之都”或者“武汉不愧是中二之都”,这里年轻人的梦想毋须破灭,因为没有生活步步紧逼。
陈家湾是华师的后花园,所有东区学生的大爱之地。各种散发着异香形迹可疑的食物都聚集于此。小贩、妓女、考研学生、文艺青年、同居情侣、毕业失业生、胸怀淘金梦的创业者、初涉黑道收保护费的小伙子……都青睐它房租低廉、交通便捷、商铺众多而在这里定下居来。
陈家湾的历史是每个东区学生的心灵史,每一种欲望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如果说人人心中都有一所大学,那华师完全符合我心中所想。古老、狭小、平庸、懒惰、悠闲、人浮于事。华师自己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成功学泛滥的世界中一个隐秘的所居,是你追我赶头破血流时代的不进反退,是繁华喧闹中的大安宁,行迹匆匆里的大自在,是一个嘲讽,一个冷眼,一爿不愿做生意的店铺,一种明知是梦也不要醒来的自欺欺人。
“少年华盛顿长大后变成一条栋梁,后来发现,是一条葛。”这句台词好悲凉,还不如开始就做一条葛,多省力,多快活。
我们毕业了,要不要做社会栋梁呢?华师唯一没教我们的,就是如何做栋梁这一回事。
身在外地的时候,每每梦到华师,心里就会温暖惆怅。那些熏风拂面的夜晚,看着灯火阑珊的陈家湾,一不小心就找出人生的真谛来。-----------------分割线------------------这篇文章是华师的一个学姐写的,看到的时候还是2010年上半年,刚在华师读大一。学姐应该是06级新闻系的。从那时起到现在,我都没有看过比这更好,更恰当的写华师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尽了在华师读书的体验。尽管如此,还是要补充一点,写点自己的体会。华师是一个不大的学校,并无武大华科那样宏大的面积,可小也自有小的风情,华师恰如小家碧玉,也许不如女神那般光芒万丈气势逼人,可是温婉安静,不声不响,依旧是眉目如画。建在小小的桂子山上,西区绿树成荫,尤以桂中路极美。这儿的确是个闲适安逸的地方,带着点儿不思进取的懒散。学生鲜有自诩为社会精英指点江山谋划出国奔波实习的,学校组织每年也不紧不慢懒懒散散的办好那几个固定的活动就好了,少了武大那般的锐气和热闹,可是闲适,自在。就像我一个同学毕业之后说的,华师四年,学校并没有教会我什么,可也没有禁止我什么。这儿的老师也许少有锋芒四射令人不敢逼视的,可是并不少兢兢业业努力负责的,也许没有大师的光芒,可有教书育人的老师之风度。这儿的图书馆非常漂亮,而且实用,大四考研的四个月里,在图书馆的四个月的生活是我四年最温暖开心的记忆,也许是因为那时每天在图书馆坐我对面的那个人。I miss you so much.这儿的女生实在是多……多到去食堂吃饭,看到一个长发的是女生,看到一个短发的,还是女生……华师的校园建设总是有不声不响的点滴改进,少有武大“情侣自习室”那样的噱头吸引眼球,而是细水长流点点滴滴。不过这两年应该是宣传部换了人的缘故,华师开始每年都搞些为了上头条的大新闻了……有的纯粹就是博人眼球啊……现在我在武大就读。可是我几乎天天会回华师吃饭去,有时候一个人在华师走走,看看校园里三三两两的人,就仿佛看到自己过去的本科四年。美好的,明亮的,温暖的。遗憾的。我盼望他们的愿望都能实现,天国不止在梦里面。有人问过我,武大华师我更爱哪个?以下是我的回答:其实我是有武大情结的,高考就想读武大,考得不好才读了华师。可是我在华师度过了生命里独一无二的四年,华师的四年会永远刻在我的生命里,抹也抹不去,我也不希望它被抹去。我爱华师,也爱武大。华师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光芒四射,可是自有一种普通人的存在意义和美。这个世界毕竟太累了,在华师,歇歇脚做个不那么刻苦而努力的人也不错不是么?最后,我要感谢我在华师遇到的你,你给我所有美好的一切,可是我那时候却不懂得珍惜。I miss you so much,as the same I miss CCNU.
/*挑一些不算内幕的说说,依然信息量大,也是一直想说的,只摆事例。因为曾经的工作特殊,加上一些人脉需要维护。*/先来一个段子,有一次参加YOCSEF会议一领导问我哪个学校,我答:“华中师范大学”。然后领导大呼:“哦哦!我知道这个学校,武汉的华师一附中的那个学校对吧?” 回来后就和他们开玩笑给学校取了个别名“华师一附大”。总体感觉:华而不实,思想陈腐,形式化严重,多数人都是在混。老师对学生要求宽松,基本上不会挂科的。对师范生要求就更弱了,基本只要和老师关系维护好一点就能混到毕业证。因为多数是师范生的缘故,非师范生的就业氛围并不好,不论是教学还是学工的老师都缺乏引导,帮助学生规划,学校招聘会也少的可怜。最要命的是找工作的同学少了,信息少资源也少,还缺乏交流,没有精神支柱。马书记喜欢拍章老先生的马屁,用“华师精神”替代了校训。包括我们毕业证上、校门后面都是写的“华师精神”,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误把“华师精神”当做校训。其实章先生,绝非大家了解的章先生,可以说没一个人知道80年代章先生做过什么,大家都是盲目的去崇拜这位大师。我是特别敬重章先生的,但并非大家认识的那个章先生。但是我很反感马书记拍马屁,宣传口的炒作,章先生也是很无奈的。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下《章开沅口述自传》,感受一下80年代我师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搞去行政化,媒体上铺天盖地,在校内感受不到任何变化。每个院系都有一个自己图书室,当年有学生强烈建议撤销,最后还是被压下去了,那些院系图书室管理员怕丢饭碗,主要原因就是那些管理员都是一些老领导的家人。喜欢炒作各种花边新闻,各种男神女神啥的,在我看来那些学生大多都是哗众取宠的。在去年负责宣传工作的老师因为TJ传闻被弃用,学校的宣传工作才显得正常了一点。虽然学校坑,但还是有很多牛人走出来的,学生里面保研、考研、找工作、出国的都有一些不错的。比如
01级信管,Newegg总部电子商务研究总监 98级新闻,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现顺顺留学CEO。 96级计算机,天空软件创始人。
00级地理,Lingix作者,本科毕业后进入MS,现创办好热闹电商。80年代曾在学校工作。学科实力粒子所应该是贵校学术氛围最好的单位了。文科里面普遍算一流,和同类学校相比法学类还算不错、经管类算渣渣了。理科除了物理特别牛,其它在211学校里面能算及格水平。工科只能和省内的普通一本比比吧。发展潜力目前这一阶段()是发展的黄金期,某分管科教文卫事业的副总理的弟弟在贵校工作,带来巨大的政治红利。杨宗凯校长上台后一直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在但是方向散,什么课题火就去跟一下。学术水平烂,基础差,做的有些力不从心。能明显能感受到,学校对信息学科的重视程度上升了一个level。杨校长还是很不错,虽然学术态度受到过质疑,不过还是很能把握方向,比较亲近学生。生活体验每个周日都要晚点名,冬季还有早操这样的活动要求参与。改造男女厕所比例,想法是好的。但是据说花了好几百万,感觉有些过于浪费。学校对校园环境、绿化工作重视程度高,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最近八号楼前的草坪被推了建停车场...学校食堂的营业时间短,早餐过了8:00,中餐过了12:30,晚餐过了6:00就找不到食堂吃饭了。现在南门的小吃街也基本都拆光了。宿舍实验室都关门时间都卡的太死,缺少为科研服务的做法,一个个看门的真tm是大爷。
当我在知乎上无意扫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觉得心里有种酸酸的触觉。我是在这个夏天告别华师的,临走之前没有预想中的任何疯癫与煽情,有的是各种匆忙与来不及。
当匆匆告别送行的人,火车穿过长江,眼前闪现大桥上复杂的铁栏杆时,我才一个人默默的落下泪来。
华师,给了我四年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这个夏天,我告别的不仅是华师,还有自己全部的学生时代。
在华师,我远离了父母的庇护,可以做更多关于生活的选择。我喜欢一个人在暗夜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不停歇的跑,周围是热闹的年轻人,仿佛只要我不停下来一直往前,我就可以更大限度的掌控我的生活。华师对于我而言,像是一个释放个体的造梦之地,虽然有的人嫌弃它小,嫌它不出名,嫌它阴气重……我曾经也是抱着极度的反感来到华师的,因为我讨厌教师这个不断重复“与世隔绝”的职业,那仅仅是父母的期望。然而,四年的朝夕相处,我渐渐喜欢上这个嬉笑怒骂的江城,感恩在华师经历的岁月。
这个大学给我最深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三元钱能吃一份套餐,同学大多有兄弟姐妹(这个真的让我很意外),很多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相比起自己略张扬傲娇的高中,华师真的很朴实。
同一所大学,不同的人在其中因为谱写的故事不同,感受也会大相径庭。直到现在我都不想去整理关于大学的任何记忆,目前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像温水中的青蛙,渐渐被侵蚀着关于自由的知觉,虽然当下的生活很幸福,我却感觉一些莫名的难过。
当我在知乎上看到“华师”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些阳光下鲜绿的梧桐。华师四年,如梦一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