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原子组成分子的?

B.A.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C.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氧原子与氧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实验室里,几位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①小刚同学用浓度为15%的稀盐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小明同学用浓度为8%的稀盐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现小刚同学收集到相同体积二氧化碳的速度比小同学快,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是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②小平同学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也能制得CO2,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Na2CO3+BaCl2═BaCO3↓+2NaCl.(4)小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发现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他再次取敞口放置的上述两种溶液进行混合,结果出现了白色沉淀,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可能的原因.(提示:BaCO3是白色、难溶于水)(5)一氧化碳和氢气虽然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还原性、可燃性等,但一氧化碳却不是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来看,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什么?(6)称取5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气体全部被吸收),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1.76g.试计算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的质量分数.
构建科学的物质“微粒观”于初中化学学习非常重要.(1)如图1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上述微观图示可以得出有关原子、分子或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相关结论是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氢原子--氧原子--硫原子
微观示意图
(2)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①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D;[填序号]②A物质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16;D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3)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创建了新的原子模型学说,于认识原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验现象为:大&部分α-粒子不改变原运动方向穿过金箔;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运动路径发生了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能得到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结论是:原子核很小,得出该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友情提示:每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α粒子的质量是金原子质量的,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材料:人类要在月球居住,首先离不开淡水和氧气,而月球上既没有水又没有空气.科学家发现月球的沙土中含有丰富的含氧钛铁矿,成分为TiO2、Fe2O3的混合物,若将这些矿石利用CO来还原可以提炼单质钛和铁,若用氢气还原,可以得到淡水.若将这些矿石通电,还可以从中分离出氧气.(1)月球土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等多种金属矿物颗粒.若从铁、金(Au)、银混合金属中回收某些金属,将混合金属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然后过滤,剩余的固体中可以回收得到的金属组合是______A.Fe  B.Au、Fe  C.Ag、Au   D.Fe、Ag(2)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百万吨的氦(He-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每百吨氦(He-3)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下列关于氦(He-3)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B.相对原子质量为2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嫦娥一号”发射的火箭推进器中装有液态肼(用A表示)和过氧化氢(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A═N2+4H2O,则肼(A)的化学式为______A.N2H2    B.N2H4O2   C.NH2 D.N2H4(4)从铁生锈条件来分析,月球上铁制品______(填“易”或“不易”)生锈,原因是:______.(5)现利用CO来还原TiO2、Fe2O3的混合物提炼单质钛和铁,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①写出A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任意一个)______.②用CO还原钛铁矿,生成钛和铁的混合物,可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将两种物质分开______.③就实验操作顺序的问题两位同学出现了分歧.小月认为先通一段时间CO排空,然后再点燃C和A中的酒精灯,小亮认为这样做不好,他的理由是______;小亮认为先点燃C和A中的酒精灯,然后再通CO,小月又提出反对,她的理由是______,老师认为他们的反对意见都有一定道理.请你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他们的困难,你的办法是______.(6)在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后,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对“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产生了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并请你一同参与.查阅资料:A.钛的硬度与钢铁差不多,而它的质量只有同体积钢铁的一半,钛的密度虽然比铝稍大一点,可它的硬度却比铝大两倍.B.钛属于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但在常温下钛的抗腐蚀性很强.即使把钛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活动与探究:①钛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哪一种强?【提出假设】:______.【设计实验】:______.若钛的活动性比铁强,以上实验出现的现象是:______.②钛是比较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耐腐蚀性却很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③若要比较铝片和钛片的硬度,你的方法是:______.思考与应用:“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用途”请你判断钛的用途(写两条):______.(7)若冶炼2000t含杂质3%的生铁,需要含Fe2O376%的上述含氧钛铁矿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由“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从饮水和健康的角度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水的科学概念,健康水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应该是干净的,不受污染的,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二、应该含有人体所需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三、水呈负电位,应该含有新鲜适量的溶解氧;四、水呈弱碱性,活性强;五、小分子团、溶解力渗透力强.据悉,由“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已经全部通过国家权威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完全符合健康水的要求.它能够有效中和人体内的酸毒,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便秘、痛风、结石和关节炎、肥胖等常见疾病均有很好的效果.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______;(2)测试水呈弱碱性应该用______;(3)根据“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的功能,利用到化学上的重要原理可以减少人体内酸毒,此原理就是______,写出一个符合此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已知小分子团水是神州系列航天员的专用水.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以维持6小时正常需水量,如果是普通水,一昼夜正常需水量为2-3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小分子团水的物理性质与普通水不同B.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与普通水中的水分子的结构相同C.小分子团水的元素组成与普通水不同D.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由“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从饮水和健康的角度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水的科学概念,健康水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应该是干净的,不受污染的,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二、应该含有人体所需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三、水呈负电位,应该含有新鲜适量的溶解氧;四、水呈弱碱性,活性强;五、小分子团、溶解力渗透力强.据悉,由“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已经全部通过国家权威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完全符合健康水的要求.它能够有效中和人体内的酸毒,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便秘、痛风、结石和关节炎、肥胖等常见疾病均有很好的效果.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______;(2)测试水呈弱碱性应该用______;(3)根据“水宜生”生成的宜生活性水的功能,利用到化学上的重要原理可以减少人体内酸毒,此原理就是______,写出一个符合此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已知小分子团水是神州系列航天员的专用水.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以维持6小时正常需水量,如果是普通水,一昼夜正常需水量为2-3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小分子团水的物理性质与普通水不同B.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与普通水中的水分子的结构相同C.小分子团水的元素组成与普通水不同D.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提问者:匿名 & 时间:
>> >> >> >> >> >> >> >> >> >>
硫酸铜晶体为什么是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硫酸铜不是离子构成的吗,还有结晶水,为什么不是混合物
问题补充:
还有关于哪些物质由 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用类似(固态非金属单质)这种说法,谢谢!
天才小盐盐
硫酸铜晶体的分子式是CuSO·5H2O(五水硫酸铜,一种蓝色晶体),这是一个水合分子,故由一种分子构成,是纯净物平常说的硫酸铜应该是无水硫福订弟寡郗干甸吮鼎经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由离子构成实验中检验有无水生成时可以用U形管里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网上有视频由原子构成的有金属单质,惰性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有碳,硫单质由分子构成的有氮气,氧气,氢气,氯气等,固态非金属单质有单质碘由离子构成的主要是盐,固态非金属单质不存在,离子只能构成化合物mochaoxuan
硫酸铜晶体为什么是纯净物啊?不是有两种物质:水和硫酸铜...
硫酸铜晶体和粉末为什么不是同一种物质
晶体是什么,CUSO4.H2O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纯净物
!!!重金急求化学:硫酸铜晶体失去部分结晶水后是混合物...
硫酸铜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更多相关问题&&
硫酸铜晶体
为了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蓝色硫酸铜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
硫酸铜晶体加热的化学式
加热硫酸铜晶体的实验现象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福订弟寡郗干甸吮鼎经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 ---结晶水合物里的水分子属于结晶水合物化学固定组成的一部分。 所以CuSO4·5H2O属于纯净物! 硫酸铜晶体是硫酸铜这种物质结晶而成的,无论是由分子还是离子构成的,只要是一种物质,那就是纯净物,就像纯净水凝固成冰一样,冰仍是纯净物,结晶水也是纯净物养鱼的猫-3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为什么不直接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_百度知道原子(物理概念)_百度百科
[yuán zǐ]
(物理概念)
(atom)指不可再分的基本,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和绕核运动的组成。原子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已知的元素有118种。[1]
因此具有核式结构。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m。原子的质量极小,一般为-27次幂,质量主要集中在和上。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电子产生,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且对原子的有着很大的影响。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种元素大多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原子最早是哲学上具有意义的抽象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原子逐渐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子核以及电子属于,构成原子。而原子又可以构成分子。
原子基本概述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电中性的组成。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的;否则,就是带有或者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2]
原子构成分子而分子组成物质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注意: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对的,原子又可以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数正是区分各种不同元素的依据.质子和中子还可以继续再分.所以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但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①原子的质量非常小[3]
②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③原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原子的力量很大,其中原子核的能量被释放之后会有相对的危害。但也有好处,就是我们善于利用的话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其中原子核的放射我们可以让植物吸收来减少我们的伤害。但我们通常可以做的是尽量少用有原子能量的东西,这样可以减少伤害了。要善于观察和及时了解新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预防。
原子发展历史
原子早期历史
关于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成且能够被任意分割的概念流传了上千年,但这些想法只是基于抽象的、哲学的推理,而非实验和实验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及学派的转变,哲学上原子的性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还带有一些精神因素。尽管如此,对于原子的基本概念在数千年后仍然被化学家们采用,因为它能够很简明地阐述一些化学界的现象。
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英国自然科学史家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
“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原子论的创始人是人(公元前500~约公元前440年),他是的老师。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留基伯的学说由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经过二十几个世纪的探索,科学家在17世纪~18世纪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J.道尔顿在进一步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原子学说。这种原子学说的提出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他解释了很多物理、化学现象。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电中性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许多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的英文名是从希腊语转化而来,原意为不可切分的。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根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原理能够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原子近代史
1661年,自然哲学家出版了《》(The Sceptical Chymist)一书,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或原子自由组合构成的,而并不是由诸如气、土、火、水等基本元素构成。认为,是最早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化学家[4]
1789年,法国科学家定义了原子一词,从此,原子就用来表示中的最小的单位。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描述的原子
1803年,英语教师及家(John Dalton)用原子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总是呈整数倍反应,即(law of multiple proportions);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气体比另外一些更容易溶于水。他提出每一种元素只包含唯一一种原子,而这些原子相互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化合物。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Botanist Robert Brown)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水面上灰尘的时候,发现它们进行着不规则运动,进一步证明了微粒学说。后来,这一现象被称为为。
1877年,德绍尔克思(J. Desaulx)提出是由于水分子的而导致的。
1897年,在关于的工作中,物理学家(J.J.Thomsom)发现了电子以及它的特性,粉碎了一直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汤姆生认为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这也叫做模型(枣核模型)。
1905年,提出了第一个数学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德绍尔克思的猜想。
1909年,在物理学家(Ernest Rutherford)的指导下,菲利普·伦纳德(P.E.A.Lenard)用氦离子轰击金箔。发现有很小一部分离子的偏转角度远远大于使用汤姆生假设所预测值。卢瑟福根据这个金铂实验的结果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位于原子中心的当中,电子则像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带的氦离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时,就会被大角度的反射。这就是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1913年,在进行有关对放射性衰变产物的实验中,放射化学家(Frederick Soddy)发现对于中的每个位置,往往存在不只一种质量数的原子。玛格丽特·陶德创造了一词,来表示同一种元素中不同种类的原子。在进行关于离子气体的研究过程中,汤姆生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的同位素,最终导致了稳定同位素的发现[5]
;同年,物理学家(Niels Bohr)重新省视了的模型,并将其与普朗克及爱因斯坦的量子化思想联系起来,他认为电子应该位于原子内确定的轨道之中,并且能够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而不是像先前认为那样可以自由的向内或向外移动。电子在这些固定轨道间跃迁时,必须吸收或者释放特定的能量。这种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氢原子光谱中存在的固定位置的线条[6]
,并将与的取得了联系。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在考察大量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7]
。路易士发现的本质就是两个原子间电子的相互作用。
191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的实验中发现质子[8]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使用证实了同位素有着不同的质量,并且同位素间的质量差都为一个整数,这被称为整数规则。美国化学家提出原子中的电子以某种性质相互连接或者说相互聚集。一组电子占有一个特定的。
1923年,美国化学家(G.N.Lewis)发展了柯赛尔的理论,提出的电子对理论[7]
。路易斯假设:在分子中来自于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与另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以“电子对”的形式形成原子间的。这在当时是一个有悖于正统理论的假设,因为表明,两个电子间是相互排斥的,但路易斯这种设想很快就为化学界所接受,并导致原子间电子自旋相反假设的提出[9]
1926年,(Erwin Schr&dinger)使用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于1924年提出的的假说,建立了一个原子的数学模型,用来将电子描述为一个三维波形。但是在数学上不能够同时得到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Werner Heisenberg)提出了著名的。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对于测量的某个位置,只能得到一个不确定的动量范围,反之亦然。尽管这个模型很难想像,但它能够解释一些以前观测到却不能解释的原子的性质,例如比氢更大的原子的。因此,人们不再使用玻尔的原子模型,而是将原子轨道视为电子高概率出现的区域(电子云)[10]
。的发明使得科学家可以直接测量原子的准确质量。该设备通过使用一个磁体来弯曲一束离子,而偏转量取决于原子的质荷比。使用质谱证实了同位素有着不同的质量,并且同位素间的质量差都为一个整数,这被称为整数规则。
1930年,科学家发现,轰击铍-9时,会产生一种,拥有极强穿透力的射线。最初,这被认为是。
1932年,夫妇发现,这种射线能从中打出质子;同年,卢瑟福的学生詹姆斯·查得威克(James Chadwick)认定这就是中子[8]
,而则被重新定义为有着相同质子数与不同中子数的元素。
1950年,随着及粒子探测器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研究间的碰撞。他们发现中子和质子是强子的一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核物理的标准模型也随之发展,能够成功的在亚原子水平解释整个原子核以及亚原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985年,及其同事在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能够使用激光来冷却原子。团队设法将纳原子置于一个磁阱中。这两个技术加上由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团队基于多普勒效应开发的一种方法,可以将少量的原子冷却至微开尔文的温度范围,这样就可以对原子进行很高精度的研究,为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1]
历史上,因为单个原子过于微小,被认为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2012年,科学家已经成功使用一单个金属原子与一个有机配体连接形成一个单电子晶体管。 在一些实验中,通过的方法将原子减速并捕获,这些实验能够带来对于物质更好的理解。
原子发展史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7]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的最小单位,在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枣糕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枣糕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的原子模型。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枣核模型),汤姆生认为[7]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枣糕模型)的正确性。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12]
行星模型由在提出,以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7]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为了解释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13]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波尔的原子模型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M(n=3)、N(n=4)、O(n=5)、P(n=6)、Q(n=7)。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和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在玻尔原子模型里,轨道只有一个量子数(主量子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则引入了更多的量子数(quantum number)[7]
①(principal quantum number),主量子数决定不同的,命名为K、L、M、N、O、P、Q。
②(angular quantum number),角量子数决定不同的能级,符号“l”共n个值(1,2,3,...n-1),符号用s、p、d、f、g,表示对多电子原子来说,电子的运动状态与l有关。
③(magnetic quantum number)磁量子数决定不同能级的轨道,符号“m”(见下文“磁矩”)。仅在外加磁场时有用。“n”“l”“m”三个量确定一个原子的运动状态。
④自旋磁量子数(spin m.q.n.)处于同一轨道的电子有两种自旋,即“↑↓”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原子基本构成
原子亚原子粒子
化合物-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尽管原子的英文名称()本意是不能被进一步分割的最小粒子,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原子被认为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氢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构成,它们被统称为亚原子粒子。几乎所有原子都含有上述三种亚原子粒子,但氕(氢的同位素)没有中子,其离子(失去电子后)只是一个质子。
质子带有一个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为1.6726×10??? kg,然而部分质量可以转化为原子。中子不带电荷,自由中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9倍,为1.6929×10??? kg。中子和质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 m这一数量级,但它们的表面并没能精确定义。
原子尽管很小,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但用其他方法仍然可以再分,因为原子也有一定的构成。原子是由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反物质相反),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较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在物理学中,质子和中子都由名叫的构成。夸克是的一种,也是构成物质的两个基本组分之一。另外一个基本组份被称作是,电子就是轻子的一种。夸克共有六种,每一种都带有分数的电荷,不是+2/3就是-1/3。质子就是由两个和一个组成,而中子则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这个区别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子和质子电荷和质量均有差别。夸克由结合在一起的,由作为中介。胶子是的一员,是一种用来传递力的基本粒子。
亚原子粒子具有量子化特征和波粒二象性,公式表述为:λ=h/p=h/mv,式中为,p为动量,h为( 6.626×10??? J·S)[14]
在一个内部接近、两端封有金属电极的玻璃管通上高压直流电,阴极一端便会发出阴极射线。荧光屏可以显示这种射线的方向,如果外加一个匀强电场,阴极射线会偏向阳极;又若在玻璃管内装上转轮,射线可以使转轮转动。后经证实,阴极射线是一群带有负电荷的高速质点,即电子流。电子由此被发现[15]
电子是最早发现的亚原子粒子,到目前为止,电子是所有粒子中最轻的,只有9.11×10???kg,为氢原子的[1/(37)],是密立根在1910年前后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即4.8×10???静电单位或1.6×10???库伦,其体积因为过于微小,现有的技术已经无法测量。
现代物理学认为,电子属于的一种是构成物质的之一(另一种为夸克[16]
原子电子云
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
电子具有,不能像描述普通物体运动那样,肯定他在某一瞬间处于空间的某一点,而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某处出现的可能性(即几率)的大小。电子在原子核各处出现的几率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大,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很小,如果将电子在核外各处出现的几率用小黑点描绘出来(出现的几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那么便得到一种略具直观性的图像。这些图像中,原子核仿佛被带负电荷的电子云物所笼罩,故称。
在一个原子中,电子和质子因为而相互吸引,也正是这个力将电子束缚在一个环绕着原子核的位势阱中,要从这个中逃逸则需要外部的能量。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吸引力则越大。因此,与外层电子相比,离核近的电子需要更多能量才能够逃逸。
则是一个描述了电子在核内的概率分布的。在实际中,只有一组离散的(或量子化的)轨道存在,其他可能的形式会很快的坍塌成一个更稳定的形式。这些轨道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的环或节点,并且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空间方向都有不同。
前五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
每一个原子轨道都对应一个电子的。电子可以通过吸收一个带有足够能量的光子而跃迁到一个更高的能级。同样的,通过,在高能级态的电子也可以跃迁回一个低能级态,释放出光子。这些典型的能量,也就是不同量子态之间的能量差,可以用来解释原子。
把核外电子出现几率相等的地方连接起来,作为电子云的界面,使界面内电子云出现的总几率很大(例如90%或95%),在界面外的几率很小,有这个界面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叫做原子轨道,这里的原子轨道与宏观的轨道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原子核中除去或增加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远远小于核子的结合能,这些能量被称为电子结合能。例如:夺去氢原子中电子只需要13.6eV。当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是的。如果电子数大于或小于质子数时,该原子就会被称为离子。原子最外层电子可以移动至相邻的原子,也可以由两个原子所共有。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机理,原子才能够键合形成分子或其他种类的化合物,例如离子或共价的网状晶体。
原子轨道是的合理解,薛定谔方程为一个二阶偏微方程:
(δ?ψ/δx?)+(δ?ψ/δy?)+(δ?ψ/δz?)=-(8π?)/(h?)·(E-V)ψ,
该方程的解ψ是x、y、z的函数,写成ψ(x,y,z)。为了更形象地描述波函数的意义,通常用球坐标来描述波函数,即ψ(r,θ,φ)=R(r)·Y(θ,φ),这里R(r)函数是与径向分布有关的函数,称为径向分布函数;Y(θ,φ)是与角度分布有关的,称为角度分布波函数[14]
原子原子核
原子中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它们一起也可以被称为核子。原子核的半径约等于1.07×A^1/3 fm,其中A是核子的总数。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5fm,因此原子核的半径远远小于原子的半径。核子被能在短距离上起作用的残留强力束缚在一起。当距离小于2.5fm的时候,强力远远大于静电力,因此它能够克服带正电的质子间的相互排斥。
同种元素的原子带有相同数量的质子,这个数也被称作原子序数。而对于某种特定的元素,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这也就决定了该原子是这种元素的哪一种。质子数量和中子数量决定了该原子是这种元素的哪一种。中子数决定了该原子的稳定程度,一些同位素能够自发进行放射性衰变。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的一种,根据量子力学中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同时拥有一样量子物理态。因此,原子核中的每一个质子都占用不同的能级,中子的情况也与此相同。不过泡利不相容原理并没有禁止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拥有相同的。[4]
如果一个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同,那么该原子核很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到一个更低的能级,并且使得质子数和中子数更加相近。因此,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或很相近的原子更加不容易衰变。然而,当原子序数逐渐增加时,因为质子之间的排斥力增强,需要更多的中子来使整个原子核变的稳定,所以对上述趋势有所影响。因此,当原子序数大于20时,就不能找到一个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而又稳定的原子核了。随着Z的增加,中子和质子的比例逐渐趋于1.5。[3]
核聚变示意图,图中两个质子聚变生成一个包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氘原子核,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以及一个电子中微子。与此相反的过程是。[11]
如果核聚变后产生的原子核质量小于聚变前原子质量的总和,那么根据的,这一些质量的差就作为能量被释放了。这个差别实际是原子核之间的结合能,对于两个原子序数在铁或镍之前的原子核来说。
在中,人们发现,原子的质量集中于一个很小且带正电的物质中,这就是原子核。
原子核也称作核子,由原子中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半径约等于1.07×A^1/3 fm,其中A是核子的总数。的数量级大约是105fm,因此原子核的半径远远小于原子的半径。[3]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
(proton)
不同同位素中,将核子连在一起所需要的能量
质子由两个和一个组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37)倍,为1.)×10???kg,然而部分质量可以转化为原子结合能。拥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是同一种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
(neutron)
中子是原子中质量最大的亚原子粒子,自由中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40)倍,为1.)×10???kg。 中子和质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m这一数量级,但它们的表面并没能精确定义。
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两种夸克的电荷相互抵销,所以中子不显电性,但,认为“中子不带电”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对于某种特定的元素,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拥有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被称为同位素。中子数决定了一个原子的稳定程度,一些元素的同位素能够自发进行放射性衰变。
(nuclear force)
被一种强力束缚在线度为10???m的区域内。由于质子带正电,根据库仑定律,质子间的排斥作用本会使原子核爆裂,但,原子核中有一种力,把质子和中子紧紧束缚在一起,这种力就是核力。在一定距离内,核力远远大于静电力,克服了带正电的质子间的相互排斥[8]
核力的作用范围被称作力程,作用范围在2.5fm左右,最多不超过3fm[8]
,即,不能从一个原子核延伸到另一个原子核,因此,核力属于短程力。
(nuclide)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为核素,而用x轴表示质子数;用y轴表示中子数所得到的图像就被称为核素图,由图可以发现,在x∈{0,1,2,3,…,20}时,核素图上的函数近似y=x,但随着质子数的增加,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明显增强,原子核需要比往常更多的中子数维持原子核的未定,在x∈{21,22,23,…,112}时,函数近似为y=1.5x,中子数大于质子数[8]
(energy of the nucleus)
在原子核中,将核子从原子核中分离做功消耗的能量,被称为结合能。实验发现,任一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其组成核子的质量和(这一差值被称为),因此,结合能可以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推算[8]
结合能=(原子核内所有质子、中子的静止质量和-原子核静止质量)×光速^2
(binding e.o.t.n)
核素图&amp
一个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结合能的平均值被称作平均结合能,计算公式为[14]
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总结合能÷核子数
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难被分解成单个的核子[8]
。由右图可以看出:
①重核的平均结合能比中核小,因此,它们容易发生裂变并放出能量。
②轻核的平均结合能比稍重的核的平均结合能小,因此,当轻核发生聚变时会放出能量[8]
原子的是指在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以结合,如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也是可以变化的,不过因为它们之间的力很强,所以需要很高的能量,当多个粒子聚集形成更重的原子核时,就会发生,例如两个核之间的高能碰撞与此相反的过程是核裂变,在中,一个核通常是经过放射性衰变,分裂成为两个更小的核。使用高能的亚原子粒子或光子轰击也能够改变原子核。如果在一个过程中,原子核中质子数发生了变化,则此原子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元素的原子了。
对于两个原子序数在或之前的原子核来说,它们之间的核聚变是一个放热过程,也就是说过程释放的能量大于将它们连在一起的能量。正是因为如此,。
核聚变示意图
原子放射性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或多个同位素拥有不稳定的原子核,从而能发生放射性衰变,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可以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当原子核的半径大于强力的作用半径时,放射性衰变就可能发生,而强力的作用半径仅为几飞米。
最常见的放射性衰变如下:
: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即含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原子核。衰变的结果是产生一个低一些的新元素。
:弱相互作用的现象,过程中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或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前者伴随着一个电子和一个的释放,后者则释放一个和一个。所释放的电子或正电子被叫做β粒子。因此,β衰变能够使得该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加或减少一。
:原子核的能级降低,释放出电磁波辐射,通常在释放了α粒子或β粒子后发生。
其它比较罕见的放射性衰变还包括:释放中子或质子,释放团或电子团,通过产生高速的电子而非以及高能的光子而非伽马射线。
有Z个质子和N个中子的同位素的半衰期
每一个放射性同位素都有一个特征衰变期间,即半衰期。就是一半样品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一种指数衰变,即样品在每一个半衰期内恒定的衰变50%,换句话说,当两次半衰期之后,就只剩下25%的起始同位素了。
基本微粒都有一个固有性质,就像在宏观物理中围绕旋转的物体都有一样,在中被叫做。但是严格来说,这些微粒仅仅是一些点,不能够旋转。自旋的单位是,电子、质子和中子的自旋都是 1/2 。在原子里,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所以除了自旋,它们还有轨道角动量。而对于原子核来说,轨道角动量是起源于自身的自旋。
正如一个旋转的带电物体能够产生一样,一个原子所产生的磁场,即它的,就是由这些不同的角动量决定的。然后,自旋对它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因为电子的一个性质就是要符合,即不能有两个位于同样的电子,所以当电子成对时,总是一个自旋朝上而另外一个自旋朝下。这样,它们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对于某些带有偶数个电子的原子,总的磁偶极矩会被减少至零。
对于的元素,例如铁,因为电子总数为奇数,所以会产生一个净磁矩。同时,因为相邻原子轨道重叠等原因,当未成对电子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时,体系的总能量最低,这个过程被称为交换相互作用。当这些铁磁性元素的磁动量都统一朝向后,整个材料就会拥有一个宏观可以测量的磁场。材料中,在没有外部磁场的情况下,原子磁矩都是随机分布的;施加了外部磁场以后,所有原子都会统一朝向,产生磁场。
原子核也可以存在净自旋。由于,通常这些原子核都是随机朝向的。但对于一些特定元素,例如-129,一部分核自旋也是可能被的,这个状态被叫做,在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原子中,电子的与它离原子核的距离成反比。测量电子的势能,通常的测量将让该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单位是(eV)。在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只能占据一组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状态,每一个状态就对应于一个能级。最低的能级就被叫做基态,而更高的能级就被叫做激发态。
电子要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的前提是它要吸收或者释放能量,该能量还必须要和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一致。因为释放的子能量只与光子的频率有关,并且能级是不连续的,所以在中就会出现一些不连续的带。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征波谱,特征波谱取决于核电荷的多少,电子的填充情况,电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
当一束全谱的光经过一团气体或者一团等离子体后,一些光子会被原子吸收,使得这些原子内的电子跃迁。而在激发态的电子则会自发的返回低能态,能量差作为光子被释放至一个随机的方向。前者就使那些原子有了类似于滤镜的功能,观测者在最后接收到的光谱中会发现一些黑色的吸收能带。而后者能够使那些与光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观察者观察到一些不连续的谱线,实际就是那些原子的。对这些谱线进行光谱学测量就能够知道该物质的组成以及物理性质。
一个吸收谱线的例子:太阳的夫朗和斐谱线
在对谱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科学家发现一些谱线有着的。这是因为自旋与最外层电子运动间的相互作用,也被称作。当原子位于外部磁场中时,谱线能够裂分成三个或多个部分,这个现象被叫做,其原因是原子的磁矩及其电子与外部磁场的相互作用。一些原子拥有许多相同能级电子排布,因而只产生一条谱线。当这些原子被安置在外部中时,这几种电子排布的能级就有了一些细小的区别,这样就出现了裂分。外部电场的存在也能导致类似的现象发生,被称为。
如果一个电子在激发态,一个有着恰当能量的光子能够使得该电子,释放出一个拥有相同能量的光子,其前提就是电子返回低能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必须要与与之作用的光子的能量一致。此时,受激释放的光子与原光子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也就是说这两个光子的波是同步的。利用这个原理,人们设计出了激光,用来产生一束拥有很窄频率光源。
物质很多不同的之中都存在原子,这些相态都由一定的物理条件所决定,例如温度与。通过改变这些条件,物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与之间转换。在同一种相态中,物质也可以有不同的形态,例如固态的碳就有石墨和金刚石两种形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当温度很靠近时,原子可以形成。这些超冷的原子可以被视为一个,使得科学家可以研究的一些基本原理。
原子重要参数
原子质量数
(mass number)由于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近且远大于电子,所以用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的总和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称为质量数。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静止质量通常用统一(u)来表示,也被称作(Da)。这个单位被定义为电中性的碳12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约为1.66×10???kg。氢最轻的一个氕是最轻的原子,重量约为1.007825u。一个原子的质量约是质量数与原子质量单位的乘积。最重的稳定原子是铅-208,质量为207.9766521u。
原子摩尔(mole)
就算是最重的原子,化学家也很难直接对其进行操作,所以它们通常使用另外一个单位摩尔。摩尔的定义是对于任意一种元素,一摩尔总是含有同样数量的原子,约为6.022×10??个【2010年CODATA数据:
】。因此,如果一个元素的原子质量为1u,一摩尔该原子的质量就为(1.66×10???x6.022×10??=9.99652x10??≈10x10??=0.001kg)0.001kg,也就是1克。例如,碳-12的原子质量是12u,一摩尔碳的质量则是0.012kg。
原子物质构成
金属单质(例:铁、铜、铝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例:金刚石、石墨、磷等)
稀有气体(例:氦气、氖气、氩气)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元素符号(H)
离子符号(H?)
离子符号(Cl?)
原子起源和现状
原子核合成
稳定的质子和电子在后的一秒钟内出现。在接下来的三分钟之内,产生了宇宙中大部分的、和,有可能也产生了一些和。在理论上,最初的原子(有束缚的电子)是在大爆炸后大约380,000 年产生的,这个时代称为重新结合,在这时宇宙已经冷却到足以使电子与原子核结合了。自从那时候开始,原子核就开始在中通过的过程结合,产生直到铁的元素。
像锂-6那样的同位素是在太空中通过产生的。这种现象在高能量的质子撞击原子核时会发生,造成大量核子被射出。比铁重的元素在中通过产生,或在AGB星中通过产生,两种过程中都有中子被原子核捕获。像铅那样的元素,大都是从更重的元素通过产生的。
大部分组成地球及其居民的原子,都是在太阳系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还有一部分的原子是核衰变的结果,它们的相对比例可以用来通过放射性定年法决定。大部分地壳中的都是的产物。
地球上有很少的原子既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是放射性衰变的结果。是大气中的宇宙射线所产生的。有些地球上的原子是核反应堆或核爆炸的产物,要么是特意制造的,要么是副产物。在所有──原子序数大于92的元素中,只有和镎在地球中自然出现。超铀元素的寿命比地球的年龄短,因此许多这类的元素都早已衰变了,只有微量的钚-244例外。钚和镎的自然矿藏是在铀矿中通过产生的。
地球含有大约1.33x10个原子。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少量的原子,例如和。大气层剩下的99%的部分,是以分子的形式束缚的,包括、双原子的和。在地球的表面上,原子结合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包括、盐、和。原子也可以结合起来组成不含独立分子的物质,包括晶体和液态或固态金属。
原子罕见和理论形式
虽然原子序数大于82(铅)的元素已经知道是放射性的,但是对于原子序数大于103的元素,提出了“”的概念。在这些中,可能有一个原子核相对来说比其它原子核稳定。最有可能的稳定超重元素是,它有126 个质子和184 个中子。
每一个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粒子,电荷相反。因此,就是带有正电荷的反电子,反质子就是与质子对等,但带有负电荷的粒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宇宙中反物质是非常稀少的,因此在自然界中没有发现任何反原子。然而,1996年,在的,首次合成了──氢的反物质。
把原子中的质子、中子或电子用相等电荷的其它粒子代替,可以形成。例如,可以把电子用质量更大的代替,形成μ子原子。这些类型的原子可以用来测试物理学的基本预言。
原子原子半径
原子没有一个精确定义的最外层,通常所说的原子半径是根据相邻原子的平均核间距测定的。
我们测得分子中两个Cl原子的核间距为1.988Α,就把此核间距的一半,即0.994Α定为氯原子的半径,此半径称为共价半径。共价半径为该元素单质的一半。
另外,我们也可以测得金属单质比如铜中相邻两个铜原子的核间距,其值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15]
指在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以结合,如稀有气体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表
下表为一些元素的原子半径(pm),数据取自《无机化学-第四版》(2000年[17]
)和j.chem.phys(1967)。
    半径
    注:表中为共价半径、金属元素为金属半径、稀有气体为范德华半径
注:许多元素的半径值在不同书籍中差异较大,其原因有:
①原子半径的单位有(pm)和埃(Α)两种,Α=100pm。
②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
③原子半径的种类不同。
原子半径的周期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半径变化的大体趋势是自上而下增加,而从左至右减少。因此,最小的原子是,半径为0.28Α;最大的原子是,半径为2.655Α。因为这样的尺寸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约400~700nm),所以不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测它们。然而,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能够观察到单个原子。
电子是一种,正如所有带电体一样,电子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因此,不同的原子往往有不同的磁学特性。
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分子的磁性问题,例如的顺磁性[13]
一些物质的原子中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常见的逆磁性金属有Bi、Cu、Ag、Au。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常见的顺磁性物质有:氧气、、铂。
原子核性质
某些物质的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后者以方式射出)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氦原子核)粒子、β(电子或正电子)粒子、γ射线或中子。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过程,它服从量子.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衰变有3种:α衰变 、β衰变和γ衰变。
(nuclear fission)
核裂变指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核裂变通常由中子轰击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引起,后会形成两个质量相当的部分,并放出能量,有时会导致的发生。能量=质量╳的平方[18]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和氢弹。现在人类只能和平利用核裂变,不能和平利用核聚变。
原子稳定性
原子核的稳定性,是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改变其质子数、中子数和它的基本性质。按原子核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原子核和不稳定(或放射性)原子核两类。
1.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和大于84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即原子序数84以后的元素均为放射性元素。
2.具有少于84个质子的原子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时,其核稳定。
3.质子数或中子数等于2,8,20,28,50,82,126的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些数称为幻数。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幻数,称为双幻数核。
4.中子数和质子数之比n/p,在Z&20时n/p=1,原子核稳定。随着原子序数增加,n/p值增大,比值越大,稳定性越差。
原子核衰变
不稳定的原子核都会自发地转变成另一种核而同时放出射线,这种变化叫放射性衰变。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α粒子流,它是带正电的氦核。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有β+和β-两种。β衰变时除放出正电子或负电子外,还放出中微子或反中微子。β-衰变是原子核内中子转变成质子(留在核内)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与电子相联系的反中微子。β+衰变是原子核内中子数较少,质子转变成中子(留在核内),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射线是光子流。通常是在α衰变或β衰变后形成新核时辐射出来的。这是因为放射性母核经上述衰变后,变成处于激发态的子核,子核在跃迁到正常态时,一般辐射出γ光子。
衰变前粒子的电荷总数和质量总数与衰变后所有粒子的电荷总数和质量总数相等
放射性衰变定律
t时刻样品中有N个核,在dt时间内有dN个发生衰变,有
t=0,N=N0,有
上式称为放射性衰变定律。
物理意义为:t时刻,每单位时间衰变的原子核数与该时刻原子核总数的比。越大,衰变越快。
习惯上常用半衰期来表征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半衰期的定义是:原子核衰变到N=N0/2所需的时间。用T表示。
有时也用平均寿命τ表示衰变的快慢。平均寿命是指每个原子核衰变前存在的时间的平均值。
放射性活度 (也称放射性强度)是指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
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克勒尔(Bq)。1Bq表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的放射源的活度。常用的单位还有居里(Ci)。
在稳定状态下,原子中的电子位于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这时的原子就被称为;电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这时原子就处于。由于原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因此原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会吸收(放出)特定的能量,产生不同的光谱图像,(Gustav Robert Kirchhoff)和(Robert Wilhelm Bunson)最早应用这一性质对不同元素的原子进行鉴定。
(flame test)
当原子的光谱落在可见光区时,肉眼就可以看见不同的颜色,这是有些元素的原子在灼烧时引起颜色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被称为焰色反应,可以粗略地检测某些元素原子的存在。
下表给出部分金属(或金属离子)焰色反应产生的颜色:
原子价电子
是原子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数,价电子数与原子的密切相关,对于主族元素来说,价电子数等于其;对于,价电子数包括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的d(有时还包括f)轨道的电子数,元素周期表中通常会用标示一个特定元素的价电子。根据价电子的不同,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s区、p区、d区、ds区、f区[13]
原子电离能
的大小反映了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电离能愈小,原子失去电子愈易,反之同理;电离能的大小和原子的有效电荷、原子半径和电子排布有很大关系。
第一电离能
基态气体原子失去电子成为带一个正电荷的气态正离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一般来说,若不作说明,电离能即第一电离能。
以下是已发现所有元素的第一到第十电离能。数据来源不详。单位:kJ/mol(千焦/摩尔)
         
        
       
      
     碳
    氮
      锗
     砷
    硒
    铌
       钌
       铹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碲
       氙
       铯
       钡
       
     
     
      钷
      钐
      铕
      轧
      铽
      镝
      
      铒
      铥
      镱
      镥
     铪
      钽
        钨
        
      
        铱
        
        金
        汞
       铊
       铅
     
         砹
         
原子电子亲和
元素的一个基态气体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电子亲和能(Y)。元素的电子亲和能表示得到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若为负值,则表示要吸收能量(亲和能为负值的通常是金属,很难形成负离子)。
电子亲和能是元素的一个衡量标准,电子亲和能越大,该原子得电子的倾向越大,该原子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子亲和能的规律性并不强。
由于条件限制,电子亲和能还没有准确的测定方法,不同文献的电子亲和能大小相差较大,也未表现出周期变化规律,所以电子亲和能的应用并不广泛[13]
以下给出部分元素电子亲和能大小,数据取自《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2004年[13]
 第二(及以上)电子亲和能
第二(及以上)电子亲和能对于任何元素均为负值,基本无意义[19]
原子电负性
是一组表示原子在分子成键时对电子吸引力的相对数值,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L.C.Pauling)于1932年提出。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电负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① 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指定氟的电负性为3.98,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密立根从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基础上的电负性。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
下表给出了常见元素的电负性大小,数据取自《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2004年[13]
         
王建华.电气工程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5页
Haubold, H Mathai, A. M. Microcosmos: From Leucippus to Yukawa.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Common Sense Science. 1998
.中考网[引用日期]
魏中乔等,2003年2月:《科学简史 青少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61~116页
陈启新等:《教材精析精练-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三)》,延边教育出版社,第5~27及36页
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组,2005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45~74页
[意]E.ementi,G.orongiu.《化学通报》,2008年第71卷(第8期)专论,563~573
蔡建秋等,2007年:《何方飘来两朵乌云-携手相对论与量子论》,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54页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2007年:《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28页
竺际舜等,2006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第87~92及356页
陈荣三、黄孟建、钱可萍,1978年1月:《无机及分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26页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2000年10月:《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浙江省化学会,2003年5月:《高中化学奥赛培优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47~48页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子组成的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