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寨济南无房证明在哪里开济南

高而办事处
来源: 作者: 时间:
  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南31公里。面积47.44平方公里。4512户,14348人。辖19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办事处驻地南高而。
  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锦云川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正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仲宫乡。1945年属卧龙区。1948年成立高而乡属第九区。1956年高而乡属仲宫区。1959年撤区划归柳埠公社为高而管理区。1962年划归仲宫区为高而公社。1971年为仲宫公社高而管理区。1973年增设高而公社。1984年改称高而乡属仲宫区。1985年撤区并乡,仍为高而乡。2005年12月,并入仲宫镇,设立高而办事处。
  南高而 位于锦云川上游东岸,黑山寨以北,东为出泉沟,北临孙家崖。686户,2036人。设南高而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1945年,中共鲁中区党委命名南高而为“抗日模范村”。村内有济南市委情报科旧址和古建筑三官庙。三官庙始建于大明正德元年,至光绪道光年间重修,主持道人刘理先。于民国24年(1935年)重修,主持道长张宗泉。庙内中居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两边神各5座。隔扇外,东西各一神站班。东山墙有著名画家陈富昌画的春夏秋冬四幅山水画,且有对联一幅:上联题“风云雨露万物得其所润”,下联题“春夏秋冬四时原是常新”。西山墙有春夏秋冬四季花,也有对联一幅“冬至犹新聘回春景,人老岂何再做少年。”修山墙后换联“局势改良维新世界,国际永固仍旧江山”。
  三官庙四周有小庙四座。
  东有关帝庙,关帝庙中有对联一幅“兄玄德弟义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弟子龙龙师龙友”。中关公像,两边是周苍和关平像。还有对联一幅“赤面赤心福日月,青龙青石震乾坤。”
  南有观音庙(南海观音)。
  西有龙王庙。
  北有土地庙,内有对联一幅“品居五行末,未到三才中。”
  现四小庙已不复存在。
  村南侧有双盆泉,俗称南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为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
  明天顺元年(1457),高氏兄弟最早迁此,分别建村在八达岭南、北两地,因此处位南,得名为南高家庄。俗称阁老庄、南高二庄、南高尔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高儿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南高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南高二庄”。后沿称南高而。
  村西北有锦云川乐园(后在孙家崖村有介绍)。
  汤家庄 位于南高而以北4.5公里,锦云川西岸,东北依普山,南临韩家沟。300户,901人。设汤家庄村民委员会。村西方山寨、九女寨等,方山寨前有白云寺,相传早于千佛山兴国禅寺,文革中遭破坏,仅存遗址。1992年,村内挖掘一旱墓,出土了陶豆、陶仓、陶匜、陶虎等文物,现陈列于市区博物馆。
  村内有水池泉,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
  明洪武十一年(1378),因汤氏在此定居早于韩、纪、解诸姓,以姓氏得名汤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汤家庄”,清康熙《历城县志》“锦云川路:汤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汤家庄”。
  村内有农家乐“杏花村”、金水湾等
  韩家沟 位于南高而以北4.25公里,锦云川西岸,南临西沟,北为汤家庄。74户,300人。属汤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至正十七年(1357),韩氏由济南以西刘家庄迁此定居,因建村于山沟,故以姓氏得名韩家沟。
  西沟 位于南高而以北4公里,锦云川西岸,东临东沟,北为韩家沟。201户,673人。设西沟村民委员会。村内曾出土象牙化石,现陈列于省博物馆。村西有魏花寨,《泰山道里记》称:宋指挥魏花之故居也“。规划有泉子峪风景区,有泉天帘泉。
  明代,原名魏家沟。俗称西魏家沟。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魏家沟”,清康熙《历城县志》“锦云川路:魏家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魏家沟”。后又有魏氏兄弟迁此,分别定居于锦云川两岸,因此处位西(后魏姓户绝),故沿称西沟。
  村东有农家乐“山里人家”、“漪韵亭”等
  东沟 位于南高而以北4公里,锦云川东岸,南为倪家庄,西临西沟。190户,629人。设东沟村民委员会。村东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房洞、子房庙和古泉双虎泉。
  子房洞在铜壁山山腰上,面南,洞门由青石券成,显得规整,额嵌“汉留侯子房隐仙洞”八字,镌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正月。洞东西两侧,各有碑碣,分别为明隆庆、崇祯和清康熙年间重修子房洞、创建五帝阁记碑。洞之周围,翠柏葱郁,蔚然深秀。
  进得洞门,空间宽绰,迎面建一石庙,颜额刻“汉留侯祠”,两侧镌楹联:“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庙内原有木龛,内置石像三尊,中为黄石公,左为张良,右为尹宗。张良,字子房,始受书于黄石公,后辅佐刘邦平天下,与萧何、曹参共称汉初三杰。大功告成,封职留侯,视富贵如浮云,弃轩冕从仙人赤松子游,相传曾居于此洞。黄石公,即张良的老师。尹宗,相传为当地尹家店农民,后成张良道友。沿石庙西侧,秉烛向前,逾石阶三级,转向右侧,洞穴忽然增大,宽约7米,高5米余,犹如穹窿,四壁平展。左右壁为小洞,传昔为仙人卧室。洞室内怪石甚多,似锣鼓,似蛤蟆,似蝙蝠。以石撞击,若锣鼓之声,铿锵有韵;若蛙虫之鸣,咕咕嘤嘤。继而向前,洞穴各异,深邃幽远,逐渐潮湿,细听之,像有滴水叮咚、细流淙淙,阴森可怖,不可穷尽。
  子房洞西侧10余米处,有古建筑遗址,张良成仙后,骑神龟仙去。此洞形状与龟样极其逼真,疑为真龟化石剥落后形成的。东侧山坡下立有四块石碑,最西侧碑是大明崇祯九年(1637年)村民集资重修子房洞立的《子房洞创建阁帝像记》,其次是大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孟春吉日立的《万古流芳》碑。再次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岁次庚良菊月季秋立的《广聚仙真重建子房洞》碑记,另有年代更久远的残碑一通,碑文不详。几通石碑记载了“子房洞”千年沧桑的历史。据碑文载,明崇祯九年曾在这里修建楼阁,叫“子房五帝阁”。清朝时多次重修,现仅存残垣断壁。
  子房洞外山下,约400米处,有“子房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存正殿三楹,西房一间。殿之东侧,有碑两通,清嘉庆、光绪年间立,皆为修庙记碑。其一载:“子房洞者,不知创自何年,经前明嘉靖、隆庆、崇贞以后,国朝康熙、乾隆、嘉庆等年相继重修”。庙院颇大,内外生有柏、杏、柿、核桃诸树。
  庙东,翻山入另一峪,峪中黄石公、张良、尹宗墓,三角鼎立,青石砌成,其排序,与子房洞内石像同。西有石碑及八仙庙、子房庵遗址。址西,“熨斗”、“风斗”二泉清冽甘美。泉侧,古柏舒秀。泉南有脱壳河,河上架仙人桥,桥旁设石棋盘,传为黄石公、张子房博弈处。墓前东侧,碧水一湾,澄澈如镜,水岸、谷底、山坡,遍地果香,花开似锦,野趣甚浓。
  子房庙南山涧中,植古黄楝树一株,有千年高龄,树干茁壮,虬盘鳞结,冠幅博大,枝叶繁茂,9棱13杈,为山东地区同树种最大者,称“齐鲁第一黄楝”。
  树侧有泉,称“双虎泉”。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楝古树下,泉水经黄楝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沟相同。此处位东,沿称东沟。建有子房洞文化旅游生态园。
  倪家庄 位于南高而以北3.5公里,锦云川东岸,南临邢家庄,北为东沟。44户,140人,属东沟村民委员会。
  明代,因倪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倪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易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乙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倪家庄”。清康熙十三年(1674),又有倪氏迁入。仍沿称倪家庄。
  邢家庄 位于南高而以北3.25公里,锦云川西岸,南为北高而,北临倪家庄。218户,684人。设邢家村民委员会。村内有明槐2株,村东有古侧柏2株。
  据《邢氏家谱》记载:祖籍系河北省任丘县人氏,于明万历元年(1573),先迁至山东临沂邢家洼,后又迁居于此,以姓氏得名邢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邢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邢家庄”。
  北高而 位于南高而以北2.25公里,锦云川西岸,南为孙家崖,北临邢家庄。416户,1382人。设北高而村民委员会。村内有明代古建筑关帝庙,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现存大殿两间,偏殿一间。大殿前廊柱为木制结构,台阶和大殿的墙壁多为用大料石所建,殿内关帝像已无,偏殿原来存放着碑刻,现存一通。大殿西墙砌垒着碑刻一通,记述了当时关帝庙的建设情况。碑旁有石臼一个。殿东原存有石狮一对,但另一个建国前已不知所踪。殿前大槐树为明槐,枯木虬枝,树干高约9米,直径一点五米以上,高大挺拔,甚为壮观。锦云川河南有观音堂 建于明代,历代都有修缮。观音堂旁有圣水泉,传为神赐,故名。泉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在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有杨家井。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南高而同。此处位北,沿称北高而。
  北高村西有杨家寨,古称杨广寨。因传说北宋杨家将曾在此屯兵扎寨而得名,与东北方向的穆柯寨遥遥相对。杨家寨山势陡峭,海拔较高,南接百花泉,北至泉子峪,是历城和长清的分水岭,山的四周树木葱茏,景色秀丽。山顶面积广阔, 古代陶瓷碎片很多,有仙人桥、梳妆台、鹰愁崖、石瓮、跑马岭、云洞、旗杆窝子、马蹄印等景观。
  村西有农家乐“贵和酒家”等
  孙家崖 位于南高而以北1.25公里,锦云川西岸,东依八达岭水库和锦云川游乐园,北临北高而。265户,936人。设孙家崖村民委员会。村西有古名泉白花泉、明建 百花寺和清代古建筑老君圣堂。 白花泉 在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在百花泉下有百花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仅存遗址,有柱础等散落在地,部分石碑砌垒在了护林房的墙壁上。
  在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有扫帚泉 。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村北石崖下有咋呼泉和双泉,清聂鈫的《泰山道里记》有记载。
  明代,因孙氏早居于此,建村在山脚之下,石崖之上而得名孙家崖。清康熙十一年(1672),又有孙氏从泰安藕池迁此。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孙家崖”,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孙家崖”,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孙家崖”。
  现村内建有锦云川乐园。锦云川乐园总占地7000余亩,东景区以动态项目为主,主要有滑翔、溜索、蹦极、攀岩、彩弹搏击等20余个项目,是济南市市最大的极限娱乐项目的集散地,是旅游者感受精彩,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精彩的乐园。西景区自然环境优越,景区地形为山峦丘陵构成,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林木葱郁。结合独局匠心的人造景观,空谷回音、云海仙山,闲适安逸。是济南市郊集休闲、旅游、度假、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项目中心。
  村里有农家乐“鑫帝度假山庄”、“红星酒店”等,南有准三星酒店碧波美食苑。
  出泉沟 位于南高而东南2公里,锦云川上游东岸,南为核桃园,西依黑山寨和东邱,东依纪儿寨。588户,1913人。设出泉沟村民委员会。1939年,中共济南市委在此建立地下联络站。村南有南庙,村北有北庙。北庙仅存遗址,南庙 又称“奶奶庙”,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明朝所建,原来为前后两栋,有山门、大殿、配殿等,规模较大。庙前原来有戏台,庙会时,方圆左近,上千人云集于此,十分热闹。后仅存后面大殿,梁上壁画犹存,但许多碑刻四清时遭破坏。20世纪90年代重修,塑碧霞元君像。村西北有香炉泉,在出泉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
  明代,原名出山沟。因此处多山,出门就见山而得名。清天顺元年(1457),又有张、关、孙诸氏迁此。后因这里有旺盛甘甜的清水泉,而沿称出泉沟。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出山沟”,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出泉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出泉沟”。
  有农家乐“顺心山庄”等
  西邱 位于南高而西南3公里,锦云川上游,东临南邱村,南为南高庄。106户,319人。设西邱村民委员会。村南有“南泉”。
  明代原名李家庄,因李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不知何因,后来改名丘家庄(沿写成邱),俗称西山四邱。清雍正八年(1730),又有住户迁入。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丘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邱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邱。
  南邱 位于南高而以南2.75公里,锦云川上游,西临西邱,东为东邱。121户,383人。设南邱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万历四十年(1612),即建成村落,曾称南庄,俗称四邱,此处位南,沿称南邱。
  村内有农家乐“路花园”。
  北邱 位于南高而以南2.25公里,锦云川上游东岸,南临南邱和东邱。234户,818人。设北邱村民委员会。村内有明槐1株。
  清康熙十一年(1672),原名秋家庄,因此处多种楸树而得名,曾名邱家庄,俗称四邱,此处位北,沿称北邱。
  东邱 位于南高而以南2.5公里,锦云川上游东岸,南临南邱,北为北邱,东依黑山寨。87户,307人。设东邱村民委员会。村东泉子峪中有玉华泉。黑山寨因传说黑虎熊在此占山为王而得名。
  黑山寨 位于高而的中心位置,山势险要,树木葱郁,山周围泉水众多,景色优美。山上有观音洞、朝阳洞、二郎洞三处自然洞穴,黑山寨山形走向分别向南、东北和西北延伸,而三洞正好都位于山延伸的夹角处,高度相当。朝北的观音洞洞口成规则的三角形,洞深5米有余,和山顶有崎岖小路相通,洞下为深渊。朝动东的为朝阳洞,又称“鹁鸽洞”,洞深20余米,洞内上方的峭壁上到处是脑袋大小的小洞穴,住着野鹁鸽,多时达到300多只,主食柏籽等,群鸽飞舞时,十分壮观。二郎洞朝西南方向,洞深30多米,入洞崎岖难行,洞内有滴水泉。传说杨二郎担山走到这里,结果担子尖把西山挑穿了,没能担走,结果黑山寨出现了二郎洞,而西面山上出现了一线天。黑山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顶则比较平坦,伫立其上,可俯视高而全景,眺望泰岱风云,鸟瞰灵岩仙山。古代的陶瓷碎片散布满地,有旗杆窝子、石臼、明万历年间石刻和吊桥等人文景观,其中石臼开凿在一个平坦的石台上,石臼内面光滑,说明当年用其砸过很多粮食。黑山寨的西面山下有练马场,至今养马的古代马圈还有残存。
   明万历四十年(1612),原称邱家庄,曾名东上崖,因地处山丘,出门就上崖而得名,俗称四邱,此处位东,沿称东邱。
  高家庄 位于南高而以南4公里,东为核桃园,北临南邱。57户,199人。设高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高氏最早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高家庄,
  核桃园 位于南高而以南3.5公里,锦云川上游西岸,西临高家庄,北为出泉沟。386户,1253人。设核桃园村民委员会。村西南原有月牙寺,为灵岩寺的分寺。
  明成化十七年(1481),亓希顺由莱芜迁此建村。到万历年间,重修的“月芽寺”被山洪冲毁,以形容水势猛似大海波涛之意,故取村名为海涛园。后因该村盛产核桃,远近闻名,又沿称核桃园。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核桃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核桃园”。已规划建设和桃源度假村。
  小核桃园 位于南高而以南4.25公里,锦云川上游东岸,东为石灰沟,南临大西沟。23户,92人。属核桃园村民委员会。
  明代,原名谭家庄。因济南一位谭员外曾在此建有庄园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有“锦云川路:谭家庄”的记载。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有住户迁入。后引其村临近核桃园,而改称小核桃园。
  石灰沟 位于南高而以南5.25公里,南为陈家庄,西临小核桃园。94户,304人。设石灰沟村民委员会。
  清嘉庆十一年(1806),陈氏由长清县吴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峪沟,石质多呈白色,故沿称石灰沟。
  陈家庄 位于南高而东南6.5公里,东南为菜峪沟,西南临花坦。68户,194人。设陈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十九年(1839),陈氏夫妇逃荒到此,为避风寒暂住进一个山洞。傍晚洞口来了一只狼,原来此洞是狼的洞穴。夫妻二人奋起用扁担将狼赶走,从此成为全家的住处。村名俗称狼窝。后人嫌“狼窝”不雅,住户又皆姓陈,以姓氏改称陈家庄。
  村北有农家乐“力泰山庄”、“云海酒店”等。
  花坦 位于南高而东南6.75公里,东为菜峪沟,东北临陈家庄。100户,286人,设花坦村民委员会。建有汕林观光农业开发中心。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已有“花滩庄”之名,俗称花园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花滩”。民国二十四年(1935),村内重修三官庙碑文中也有花滩庄的记载。后因地处深山老峪,树木繁茂,花草宜人,以赞美佳景之意,故沿称花坦。
  大西沟 位于南高而以南6.25公里,东为陈家庄,东南临花坦,南、西两面皆临长清区境。17户,51人。属花坦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三年(1911),王老五最早迁此开荒种地,遂之住户增多,因建村在一山峪沟西面,而沿称大西沟。
  菜峪沟 位于南高而东南7.5公里,东依药乡国家森林公园,南临十八盘,西北为陈家庄,37户,105人。设菜峪沟村民委员会。
  村东青阳台,古称秋迁台,是齐长城遗址,乾隆《历城县志》称:“长城岭东北而北分者,莫高于秋迁台”。清聂鈫的《泰山道里记》记载:“长城岭北为秋迁台,山高阴寒,多积冰,曰冰台,经夏始解。”所以有人也称“青凉台”。1999年山东大学的有关专家调研,以青阳台为中心,共发现7处遗址,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初步确定和当时泰山封禅有关,暂定为秦汉时期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青阳台山脚的山路至今叫御道,西侧为玉皇岭,北面为瓦子岭,遍山皆瓦砾,《泰山志》称其为“秦皇行在”也。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已有“菜榆沟”之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三官庙碑文中也记载为“菜榆沟”。后因村民习惯在山沟里种菜,而沿称菜峪沟。
  十八盘 位于南高而东7.75公里,北为菜峪沟,东临泰安市岱岳区,南、西两面皆临长清区境。为历城区境内最南之村。29户,105人。设十八盘村民委员会。村东山脊为齐长城遗址,因历史已久,大都依山乱石垒筑,迂回曲折,早已残缺不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氏已迁居于此。因建村在山顶,从山下到山顶盘旋而上,道路崎岖不平,足有十八道湾之多。故沿称十八盘。建有十八盘度假村。
浏览次数:
】【】【】
国家部委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安全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食品药品监管局
国家航天局
原子能机构
国务院三峡办
省级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省会(副省级)政府网站
省内十七地市网站
县(市)区政府网站
区内网站 纪委 组织部 宣传部 残联 团区委 临港经济开发区卫生局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技术支持:济南市历城区信息中心技术信箱:&&&地址:山东济南市山大北路47号&&邮政编码:250100&&鲁ICP备号济南南部山区哪里好玩?一天的时间,费用不要很高_百度知道泉生济南…——最全的济南泉水图集
共 294395 浏览 669 回帖&&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崔家泉 在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北,康王山西北侧之郭而老山山阳脚下。因原处崔姓地面得名。水自崖下红页岩中渗流而出,经石渠汇入20米长、12米宽的石砌蓄水池内,再经输水管道自流入户,供小并渡口村民饮用。常年不竭,雨季水盛,溢出池岸漫流山下。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缎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泥淤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今泉池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泉西北侧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水 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古洞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池水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都泉(突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得名。这里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斋诗稿》中朱倬《都泉诗》所咏:“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都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就。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溪水两旁杨柳垂荫,乡民于溪边渠岸浣衣物洗菜蔬。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又称小唐塔,1972年已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西边一块上刻“唐开元七年岁次”字样。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其后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记》中也说:“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其实,这里仅有此泉,称“诸泉之总聚”似与事实不符,若说诸泉在此处地下总聚,也无据可考。但此泉水势很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故后人又以其状,沿称为“突泉”。因不仅可供全村食用,还能浇灌农田,所以又被村民誉为“宝泉”。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凉湾泉 在突泉村西南200余米的锦阳川南侧河崖下。水自石穴中涌流而出,清凉甘美,临河汇为自然水湾,故名。此泉水势很好,大旱季节仍涌流不息,入锦阳川。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鹿宝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在柳埠镇鹿宝泉村西北侧。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跑而成泉,故名。因“跑”、“宝”音近,后易称为“鹿宝泉”。水自石岩下流出,汇于1965年修筑的鹿跑泉水库。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醴 泉 在康王山醴泉寺遗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康王山,位于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处的锦阳川东岸,高峻峭拔,松柏蓊郁。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即坐落于该山之阳山腰处。当年规模很大,“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烂然掩映”,现已倾圮。在遗址中尚存一方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重修醴泉寺记》碑。该碑记载了醴泉的存在:“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去县治六十里,不知何自始立,元至正甲申(1344年)有重修记录,则寺之创制远矣。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盖取山中出泉之义,诚为殊胜……”醴泉,即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甘美如醴,故名。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扣成,内壁刻有佛像,现屋顶已塌陷。金代《名泉碑》所载之醴泉,元《齐乘》称在黉堂岭(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旧志(指康熙《济南府志》)因其太远,故将此康王山之醴泉易之。其实,明代晏璧已将此泉列为七十二名泉,其《七十二泉诗?醴泉》赞美曰:“历下泉如竹叶清”。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一》称:历城“南山通得‘历’之名”。康王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亦可属历山,晏璧咏誉的“历下”之醴泉,当即康王山处的醴泉。晚清,郝植恭亦将此康王山之醴泉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青龙泉 在仲宫镇南,郭而老山西北坡。因处于芦姓茔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芦家泉”。水自红页岩缝隙涌出,积于小长方池内,终年不涸。因水质甘美,煮沸无垢,附近居民村民在泉边洗浣、多汲之烹茶,并在泉旁立碑,书“青龙泉”三字。
穆家泉 在仲宫镇穆家村西南约1公里,穆柯寨山西北脚下。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回复 陈贺 】:
十五、锦云川流域泉池: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区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高而和仲宫,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祯、清乾隆《济南府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十五、锦云川流域泉池: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区南部山区三川
之一。流经高而和仲宫,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
祯、清乾隆《济南府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
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香炉泉 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双盆泉 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水自岩隙中哗哗流出,形成一自然小池,澄澈洁净,旁植翠竹。又自小池出,蜿蜒西行五六米,再积于椭圆形深池中。深池中亦有泉涌,四季不竭。池水漾溢,漫流成溪,穿村绕屋,流入锦云川。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扫帚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咋呼泉 在锦云川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
此为《济南时报》8月13日头版,云:天热泉边避暑……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4 小时
【回复 陈贺 】:
此为8月13日《齐鲁晚报》今日济南头版,云:泉边避暑……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圣水泉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杨家井 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水池泉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双虎二泉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泉池为椭圆形,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圣池泉 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涌清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 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涝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上水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5 小时
【回复 陈贺 】:
孟家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十六、莲台山、大峰山泉池:莲台山泉池:莲台山,又名娄敬洞山,位于长清区张夏。山体巍峨,树木蓊郁,巨岩壁立且多洞穴。昔日道观繁胜,现仍为长清区著名的风景区。较著名的山泉有5处。大峰山,位于长清区。林木茂盛,谷壑深幽。山上有峰云观古遗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曾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山上多泉,尤其是雨季,清泉遍地流淌,较主要的有3处。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青龙潭,在大峰山峰云观东侧。水自山崖下石穴中流出,汇入额镌“青龙潭”的池内。昔日为道士饮用水源。泉涌处岩石上,铺满绿茵茵的青苔。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龙头泉 在新建的莲台山宾馆东南百余米山坡下。水自石雕龙头口中吐出,跌入石砌长方形池内,终年不竭。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卧龙泉 在莲台山张仙祠东北约300米处。呈井形,常年不涸。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王母泉 在莲台山王母洞北梯子崖下。岩壁涌泉,淌落于井形池中。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王母池 在梯子崖石阶路旁。为两个盆形石坑,直径0.5米,深0.2米,常年有水。泉旁石壁上镌“王母池”三字。传说王母娘娘在此洗漱,故名。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咋呼泉 在莲台山玉柱峰西侧崖根。为季节性泉。雨后,泉从水桶粗的岩孔涌出,水声轰鸣。在莲台山“莲台胜境坊”南40米处的山崖下,还并列有两眼山泉,无名,常年流水,清冽甘美,煮沸后无垢,多有人汲水为炊。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豆腐泉 在大峰山峰云观北侧巨崖下的岩洞中。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池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大 泉 在峰云观山北侧的三教堂遗址。池呈井形,水自岩缝流入,常年不竭。图为明代建筑峰云观。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青龙潭 在三教堂遗址下侧。此外璇玑洞西北约200米,峰云观西约500米,各有无名山泉,或顺势漫流,或蓄水为池,皆常年有水。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十七、长清区内其他泉池:双泉、上泉村三泉、圣井泉、玉珠泉、晓露泉等共计30处。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圣井泉 在孝里镇房头村东南侧,村小学校门外。为大口圆井形池,直径5米,深12米多,水面距池岸仅1米左右。水量颇大,长涌不竭。池顶半掩,旁建抽水机房,可供全村人畜吃水和灌溉之用。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6 小时
【回复 陈贺 】:
汇宝泉 在房头村东北侧山根。为深7米的石砌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池西侧为直径2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水盛时溢出池塘沿渠漫流。池塘贮水量大,可资灌溉。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我眼中的似水流年作品征集
24小时热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游戏机厂家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