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社会的英语中对女性的称呼称呼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现代未婚女性称呼分析
下载积分:20
内容提示:现代未婚女性称呼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66|
上传日期: 03:04:2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现代未婚女性称呼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小姐”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很简单大家看一下,留言答案,谢_河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小姐”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很简单大家看一下,留言答案,谢收藏
本人研二学生因为要在各省的省会城市做一个很简单的问卷才加的您,然后想找您帮一下忙。非常简单的调查,一分钟搞定,在此先谢谢您帮助了!做完后,请将答案按题号顺序发给我即可。1.您所在的城市(),年龄()。2.在您所在的城市,“小姐”称呼语首先指称什么?A.一般社会女性B.有地位的社会女性C.服务行业的营业员D.色情行业女性E.家中最小的姐姐3.您所在的城市的女性,习惯别人称她为小姐吗?A.习惯B.看场合C.不太习惯D.不习惯4.您所在的城市的人,习惯称女性为小姐吗?A.习惯B.看场合C.不太习惯D.不习惯5.“小姐”称呼语在哪些场合是可接受的?A.娱乐场合B.事务性场合C.一般社会交际场合D.任何场合均难以接受再次,感谢您!谢谢!
登录百度帐号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称呼语对比研究--《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称呼语对比研究
【摘要】:俄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称呼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言语交际中,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际场合等都会影响说话者对称呼语的选用。社会性别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俄语语言学界对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趣迅猛发展,有增无减。这是相对崭新的领域,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证明了不同性别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进而阐述了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作为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同样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不过,在我国语言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的称呼语研究成果暂时甚少。称呼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不可分割。称呼语的变迁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和不同的社会期望,称呼语的语用色彩能够体现出社会文化意识对两性的倾向性态度。同时,性别又对称呼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制约作用。因此,俄汉称呼语的性别差异对比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来研究俄汉语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视觉的性别语言研究成果为基础,转向深层次的社会性别语用对比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研究俄语称呼语的使用,有助于我们在言语交际中选择恰当的称呼语,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界普遍认为,只要社会存在着性别歧视,就必然会造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其表现通常是针对女性而言。
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从社会性别差异角度对比研究俄汉语称呼语的基本原则是了解不同社会性别之间的相互文化制约、规约性以及礼节特点。这种现象波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及其社会运作机制。由于文化、历史以及心理差异,俄汉称呼语中的性别差异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仅仅了解称呼语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考察不同语境中不同性别使用称呼语的得体、恰当的选择就比较重要。只有对这些具体的相关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其正确的使用规则,并对其功能作进一步的描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H35【目录】:
内容提要4-5Реферат5-8Введение8-11Глава 1 Гендернаялингвистикаи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обращенийкак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йединицы11-21 1.1 Концепциягендеракакпродуктакультурнойрепрезентации11-12 1.2 Историяразвитиягендерны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влингвистике12-14 1.3 Гендериобращениекак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единица14-17 1.4 Историяизучениярусскихикитайскихобращений17-21Глава2 Гендерныесходстваиразличияврусскихикитайскихобращениях21-45 2.1 Гендерныесходства21-24 2.2 Особенностигендерныхразличийврусскихобращениях24-35
2.2.1 Русскиестандартывежливогообращения24-26
2.2.2 Различияврусскихобращениях, обусловленныегендером26-29
2.2.3 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понятий мужчина, женщина, мужественность, 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29-33
2.2.4 Стимулы русскиймужчина и русскаяженщина33-35 2.3 Особенностигендерныхразличийвкитайскихобращениях35-40
2.3.1 Обращениявсовременномкитайскомязыке35-37
2.3.2 Различияродственныхобращенийвкитайскомирусскомязыках3037-40 2.4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анализгендернойасимметриивкитайскомирусском языках40-45Глава 3 Причины возникновения гендерныхразличий обращениях45-56 3.1 Ментальностьнародов46-48 3.2 Социальныеразличия48-51 3.3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еразличия51-56Заключение56-58Литература58-62СЛОВАРИ62-63Слово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63-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晓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张会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蔡晖;[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丽蓉,韩丽霞;[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陈艳秋;;[J];黑龙江史志;2010年09期
王芝清;;[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晓雪;[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云辉;[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刘钱凤;[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周卫东;[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郭艳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沈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范丽荣;[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王珊;[D];山东大学;2013年
多拉维娜·叶甫根妮娅;[D];黑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建民;[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莉;[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王晓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徐敬林;[J];大学英语;1996年08期
赵英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陈俊,彭仁忠;[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郑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赵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丁崇明;[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汤贤均;[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荣晶;[J];思想战线;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封淑珍;;[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林素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徐绍明;;[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林素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白鹏鹏;;[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余华;刘楚群;;[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秀芹;张积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曹铁根;;[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胡习之;;[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范海虹;;[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艳元 田梅;[N];贵州政协报;2011年
张春芳;[N];中国民族报;2005年
张永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栾哲;[N];吉林日报;2009年
;[N];光明日报;2000年
冯沙;[N];科技日报;2002年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语言学所所长、著名汉学家 宋采夫;[N];光明日报;2000年
《俄汉详解大词典》编委、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N];光明日报;2000年
李银刚;[N];洛阳日报;2008年
;[N];电脑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戴晓雪;[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林超;[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刘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龙又珍;[D];武汉大学;2009年
王利众;[D];黑龙江大学;2002年
张金忠;[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梁晓玲;[D];黑龙江大学;2011年
黄东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胡剑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姗姗;[D];苏州大学;2013年
高洪艳;[D];黑龙江大学;2013年
多拉维娜·叶甫根妮娅;[D];黑龙江大学;2013年
刘钱凤;[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李英实;[D];延边大学;2011年
王亚丽;[D];青岛大学;2011年
张夕宽;[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程冰;[D];青岛大学;2010年
张丽;[D];西北大学;2010年
郁万霞;[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就是个女人——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女强人”称谓的解读--《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2011年
我就是个女人——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女强人”称谓的解读
【摘要】:正1."女强人"的含义新华汉语词典对"女强人"一词的解释是:原指女强盗(含贬义),今常用来指有能力而精明强干的妇女(含褒义):她是个~;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的解释是:在事业上有很大能力和魄力的女人;新语词大词典指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精神,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妇女;汉英新词新语词典:woman ofexceptional talent and ability。虽然解说不完全一致,但使用最多的说
【作者单位】:
【分类号】:C913.68【正文快照】:
1…女强人”的含义新华汉语词典对“女强入”一词的解释是:原指女强盗(含贬义),今常用来指有能力而精明强干的妇女(含褒义):她是个一;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的解释是:在事业上有很大能力和魄力的女人;新语词大词典指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精神,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妇女;汉英新词新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丽霞;李伟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狄凌芳;;[J];黑河学刊;2009年04期
常献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3期
梁洨洁;张再生;;[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04期
刘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郭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武承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贾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王雪梅;;[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何兰萍;;[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莉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龙晓添;;[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林晓珊;;[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谭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郅玉玲;;[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蒋永萍;唐斌尧;;[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施国庆;吴小芳;;[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沈奕斐;;[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顾青;;[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王丹;;[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沙曼 吴元;[N];中国妇女报;2009年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4年
刘墨;[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朱萍;[N];连云港日报;2011年
北宛;[N];中国文化报;2000年
马晓雪;[N];哈尔滨日报;2010年
陈秀雅 实习生
吴相莹;[N];苏州日报;2010年
袁鹏;[N];中国妇女报;2011年
王丕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佳莉;[D];复旦大学;2010年
武艺;[D];暨南大学;2011年
樊慧;[D];兰州大学;2010年
伍伟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魏毅君;[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徐怡然;[D];南昌大学;2012年
张小宝;[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银;[D];山东大学;2005年
刘芮希;[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杨威;[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女性称谓语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2012年第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的不同称谓语,以杨应芹、诸伟奇的《古今称谓词典》中女性称谓词为材料,通过人们对女性称谓语从古至今的变化的研究,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于女性称谓语体系发展的影响,揭示传统文化对于称谓语的深刻影响。中国论文网 /5/view-3708142.htm  关键词:女性 亲属称谓语 夫妻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 传统文化  引言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1]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对女性的称谓语表现的尤为明显。  从古至今,人们对女性称谓语的变化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现实,女性称谓语中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称谓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亲属称谓语与宗法制度  亲属称谓是一定亲属制度产生的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人们在这种亲属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亲属制度,进而衍生了不同的亲属称谓语。女性的亲属称谓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在人们对女性的称谓语中有所反映。  原始时代,男女一同采集、捕捞,人们并没有“男强女弱”的思想意识。直到农耕时代,男性在农耕、狩猎等方面逐渐显示出了体力的优势,男性逐渐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在社会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就产生了“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汉语的传统称谓语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即使是亲人之间也要受这种等级的制约。在家庭关系中,特别是封建社会上层的家庭,对于女性的称谓语充分的体现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现实。  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女性家庭地位的称谓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女性的自称,比如在士大夫家庭中,女性多自称“贱妾”或“妾身”,一是子女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子女对男性(父亲)的称呼没有差别,但是对于女性(母亲)的称呼则有差别。例如“娘亲”、“主母”、“君母”用来称呼家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对于其他女性则称呼“姨娘”、“诸母”。  现代社会里,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人们对女性的称谓语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侬家”“贱妾”“妾身”等女性自称的带有贬义色彩的称谓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我”。子女们对于家庭关系中的女性称谓语也开始单一化,称呼为“母亲”或“妈妈”。这些都反映女性的家庭地位有所提高。  二、夫妻称谓语与一妻多妾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几千年的一妻多妾制,这种夫妻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战争混乱、生产生活资料的私有制、传宗接代的思想以及宗教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夫”和“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夫妻称谓语是体现男女在社会中不同地位的重要方面。在封建社会中, “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夫为妻纲”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夫妻关系中女性称谓语必然带上了高低贵贱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他人对女性出嫁后的称谓语。女性出嫁后不能直呼自己的姓名,只能在丈夫的姓氏后加上自己母家的姓氏作为称谓, 例如“王李氏”、“陈王氏”等。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外出工作,不再是“三从四德”,有些女性在工作中甚至比男性更出众,因此女性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也趋向平等。“拙荆”、“贱内”、“糟糠”、“贱室”等丈夫对女性侮辱性的称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与此同时,“老婆”、“妻子”、“爱人”、“太太”、“亲爱的”等相对通俗而无歧视的称谓的使用越来越广,尤其是“爱人”、“亲爱的”等词,在称谓中既可以称呼男方(妻称夫),也可以称呼女方(夫称妻),这表明在称谓方式和心理上逐渐趋向男女平等。另外,现在女性婚后不再随夫姓,女性有自己的姓和名,男女双方可以互称姓名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称谓语与宗法制度  除了关于女性的亲属称谓语和夫妻称谓语之外,女性的社会称谓语也充分地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称谓语主要有姓名类称谓语、身份类谓语和身份类泛化称谓语等。  在古代社会,女性几乎都在家中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很少有对女性的身份类称谓语。即使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也很少有身份类称谓语。大多数身份类称谓语都是皇帝授权的,依附于男性的官职,而且女性没有任何职务,例如“诰命夫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女性解放程度的提高,女性在领导岗位上人数的增加,人们对女性也采用职业称谓方式,不再刻意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对从事医务工作的女性称“医生”、“护士”,不会刻意强调“女医生”、“女护士”。对于有职称的女性,也不刻意凸显性别,例如教授一词,一般不会强调性别,而是直接称呼“XX教授”。  在身份泛化类称谓语中,对女性的称谓语也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例如“先生”一词,原本是指男性。男子是社会的主角,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所以少不了“先生”之类的泛称。现代社会里,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很多女性的教育程度比男性还要高,参与的社会活动也特别多,尤其是教育界、文化界,许多女教授、女作家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这一称谓语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对女性的亲属称谓语、夫妻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充分体现了女性在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改变导致人们对女性的称谓语带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对于女性称谓语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同时女性称谓语的研究也是研究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性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