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森理论 引力波被证实了吗

郭英森被打击并不只“引力波”这一次,11年前就要和北大教授们理论UFO问题,结果…… - 推酷
郭英森被打击并不只“引力波”这一次,11年前就要和北大教授们理论UFO问题,结果……
引力波被发现后,辽宁一位叫郭英森的民间科学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只因他在5年前参加《非你莫属》节目的视频提及引力波,遭主持人张绍刚,嘉宾方舟子等人残酷嘲讽和打压。围绕他的关键词还有“下岗工人”、“初中学历”。
这是被翻出来的节目视频:
一时间,网民的同情和热情被迅速激发。
引用腾讯专题的总结:
老郭之事,有三点热议之处:其一,认为方舟子等节目嘉宾对于老郭很不尊重;其二,认为老郭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如今被证实了,果然“高手在民间”,甚至期待老郭会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三,认为不管老郭的水平如何,他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梦想是应该有的,并且呼吁专业人士认真研究老郭的理论,有的知名博主还提出来要供吃供喝,给老郭一个舒适的研究环境。第一点属于嘉宾素质问题,尊重他人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做展开论述了,第二点和第三点其实都在说一个问题,民科是不容轻视的,有可能是中国未来科学的突破口。
基于民科,一些理性的看法还是有些道理的,
同样是腾讯的这个专题,其中提到,老郭在节目中提及了引力波、物质波、粒子等等概念。这些概念确实存在,却并不能代表老郭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些微博大号和文章 “首提引力波”的说法更是贻笑大方。引力波这个概念来自于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用微博网友“grLVeat”的评论来说,蓝猫淘气三千问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该给超威蓝猫颁个诺贝尔奖?
观察者网题为《引力波为民科翻案?》的文章写道,
这位大叔在节目中公然宣称自己的理论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说自己会给国外顶尖学术杂志投稿,但他无法成功,他展示不出任何学术共同体认可他的证据。也就是说,民间科研人士想不融入学术共同体就获得认可,他的实际行动与他的愿望必然是背离的。这才是为什么现场的嘉宾董浩说要“挽救”他,要他悬崖勒马。所做的与所想的背离,自然陷得越深,越受苦不能自拔,只有回头是岸。
知乎网友“Phys-Chan”的观点是,
初中学历,没受过正规科学训练,开口提出新理论,这在当代物理学界可能吗?不可能! 可能很多会说几乎不可能,我连&几乎&都省掉了。 物理学的框架在那里,几百年来的实验结果,你随随便便提出一个理论就都吻合,可能吗?可能的话,还需要物理学家干什么?
还有网友甚至为在此事情中遭众人痛骂的方舟子说话,
“方舟子这个人虽然性格偏执,做人做事上都不太有分寸,有时候也会犯说外行话的毛病,但怀疑他的自然科学素养,是万万使不得的。”
“方舟子有个判断很准确:他就是听过几个名词,拿来到处用。”
确实是“到处用”,小编查看“郭英森”百度词条,发现除了引力波,“北大摆擂想为UFO正名”也被列在其主要事迹下方,
这是2005年来自北京晨报的报道,一名姓郭的先生在北大西门口支起条幅,上书“擂”字。条幅上写着:“我们对UFO的研究话语权被剥夺,事实的真相可以从物理学上得到还原。”其叫擂的问题是“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与戴维斯的‘光速非恒定值’之间的矛盾”。
报道称,郭先生设的擂台前冷冷清清,只有经过的三两名学生驻足观看。当时围观学生的态度和《非你莫属》中嘉宾的态度有些类似,认为郭先生这种做法精神可嘉,但难以让人信服。另外有学生建议郭先生,可以趁一些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座时,跟他们私下交流。但郭先生对这些建议不以为然:“我研究的领域无人能涉及,只希望有人能响应接擂的方式。我敢同所有教授当面过招。”后来离开北京的郭英森很伤感的说,在北京无人迎战让其始料未及。他称在1994年8月夜间在浑河岸边看到天空中有飞碟出现。“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飞碟,并且开始研究物理,一干就是10年。”
由此看来,郭英森被打击并不只引力波这一次。而给人的感受大多是对自己的研究结论振振有词,却过于缺乏理论基础,从而造成了然并卵的尴尬局面。
对于“翻案”,进展如何呢?老郭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说,节目录完心情确实不太好,但这事不怨张绍刚。并表示不会放弃研究,要找学术机构把论文发出去。
图为郭英森微博@诺贝尔哥对姚晨支持表示感谢,且拒绝接受大家的红包
文章末尾分享一下先前的网络资料图: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方舟子们欠郭英森一个道歉吗?
(原标题:方舟子们欠郭英森一个道歉吗?)
  《非你莫属》五年前的春节特别节目,有一位被称为“诺贝尔哥”的民间科学家郭英森曾提到过引力波,巧的是五年后,引力波被证实了。近日,随着“引力波”成了网络热词,上述节目视频再次被网友翻出。不少网友表示,他的理论未必靠谱,但主持人和嘉宾的不尊重让人气愤,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据2月20日《法制晚报》)。  人缘极差的方舟子再一次被讨伐,为他5年前的傲慢。当年作为嘉宾的方舟子强硬地打断了郭英森对自己理论的阐述。方舟子该道歉吗?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讲,从修养的角度讲,或许应该,但从科学的角度讲,方舟子对郭英森的质疑和否定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也是主流科学界一贯的态度。
讲一个数学史上著名的傲慢故事。数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谜题“费马大定理”,数学家沃尔夫斯凯尔悬赏10万马克寻找答案,然后,职业的、业余的选手纷纷出马。证明像雪片般发来。每一份证明,不管是谁送交的,都必须经过严格认真的审查,以防万一有个不出名的业余爱好者碰巧发现了众人苦苦寻找的证明。1909年到1934年期间,哥廷根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是埃蒙德·兰道教授,审查沃尔夫斯凯尔奖是他的职责。
兰道教授收到很多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极大地影响了他自己的工作。于是他印制了一批卡片专门回复这些人,上面写道:“敬爱的___,谢谢你寄来的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该证明的第一处错误出现在第___页第___行,这使得证明无效”。然后,兰道把每份参赛论文连同一张印好的卡片交给他的学生,要求学生填写空白处。结果显示,没有万一,所有的答案都是错的。兰道教授的处理办法,对于那些倾注极大心血并满怀希望的数学爱好者来说,显得傲慢而又草率,但这却是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而且相对于粗暴拒绝来说,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才是大得多的悲剧,那可真是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
物理学家万维刚在文章《怎样才算主流科学》里面说,怎样才算主流科学?你必须得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如果主流科学是一棵大树,你的新理论不能独立于这棵树之外。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宣布某个树干的真实形态其实不是人们之前想的那样,但你不可能宣布这棵树整个长错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什么新东西都得从我这儿长出去,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干掉的错误想法比正确想法多得多,比如“水变油”、永动机、黑洞发电之类。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建立一个高效而严谨的学术体系。
理解了主流科学的态度,我们大约也就理解了方舟子们的态度。像郭英森这样的民间科学家,他们见到过的太多了。就像见到过太多病人的医生,对于病人也就失去了耐心,然而从病人的角度来看,这态度就是傲慢了。科学史学者田松为曾为“民间科学家”专门制定了一个定义,即:“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田松认为:“民科”是在沙滩上建大厦,大厦将永无建成之日,而他们只能拥有一次的人生就将耗在了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这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所以我很同情,而且我不支持也不认同它们的做法。
其实不止民间科学家,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民间发明家,比如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制造飞机的民间人士,其实相比于民间科学家们,我们更容易看出这些发明家的创作是在浪费生命。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过坐飞机的经验,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精密的东西,那绝不是某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科学其实就像一架飞机,它的创新有着极高的门槛,基本上“民科具有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就是个伪命题。然而科学本身毕竟不像科学产品飞机那样具体直观,所以对科学真伪的辨别是需要一定科学素养的。而当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不高的时候,民间科学家就有了支持者和同情者。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在一篇关于民间发明家的文章中说:中国闭门造飞机的人层出不穷,也和中国科普极端业余的大环境相关,他们和那些自称推翻了牛顿、爱因斯坦,或者能预测地震的民间科学家一样,被当成科学探索精神来肯定。错误的探索方向,梦想有时只是悲剧的代称。
所以,如果主持人和方舟子应该向郭英森道歉,我想那原因只能是他们充满智力优越感的态度,这无疑对郭英森的人格造成了伤害。但绝不应该因为郭英森碰巧提到了引力波而道歉,因为那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创新与技术的进步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结果。如果公众对这种民间科学家还有期待和赞许,只能是我们的科学普及还太落后了。
本报评论员 牛角(来源:新文化报)
本文来源:华商网-新文化报 。更多精彩内容
请登录华商网()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25681条
评论210783条
评论167213条
评论161445条
评论156167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引力波民科”郭英森走红 有人咨询灵魂出窍|引力波|郭英森_新浪新闻
走红后,郭英森接到许多有意投资合作的电话。图/薛雷
郭英森手写自己理论中提到的公式。图/薛雷
郭英森曾工作过的燃气站。图/薛雷
郭英森曾在高校门口摆擂论战。
  郭英森:活在侮辱和道歉夹缝里的真实人生
   薛雷 每日人物
  4小时内,郭英森接了24个电话。
  电话大多是网友的鼓励和探讨,郭英森多次笑答,喊老郭就行,不用叫老师。
  也有商谈资助合作的,老郭委婉地说,不想给中小企业增加负担。
  接着,他又回绝了一家媒体提出的跟踪拍摄他日常生活的提议,原因是“不想张扬、被戏剧化”。
  还有人打来电话咨询灵魂出窍现象,老郭哭笑不得。
  2月22日午后,郭英森坐在首都图书馆二层咖啡厅外的长凳上,边接受采访边处理各项事宜。
  10天前,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随后,下岗工人郭英森5年前参加职场招聘类节目《非你莫属》,引用“引力波”相关理论却被讽刺的情节,被人重新翻了出来,并号称“众人欠他一个道歉”。
  同时又有一片质疑之声,对于这样一个只会口诵科学术语,却与科学无甚关系的“妄人”,梦想可以尊重,但不要瞎想。
  郭英森小心地应对着近来的陡然走红和又一轮的论战。
  现在是个机会
  “三四天前,突然有网友打我电话,说你快上网看看,已经爆了。我才知道上《非你莫属》节目的视频被翻出来了。
  我现在的计划是:先往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有影响以后,在大型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后续还要制造中性物质、反物质,还有“稳定岛”。
  这是在元素周期表之外的物质,在我之前,没有人发现它是能源。
  我又超前好几百年……不,好几十年。
  现在是个机会,看能不能抓住了。”
  “最终我的研究结果,是做这玩意儿。”
  顺着老郭手指的方向,来自上海某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在他手机屏上看到这样一幕:蓝天白云的风景图之上,一个圆筒状物飘过。圆筒内部横截为二,上下半部各用字符标识着“正引力”和“负引力”。
  这个自制动态gif图所演示的,是老郭将“新飞行力学”应用在“超光速宇宙飞船”上的研究成果。
  “不用车轮,不用燃料,能取代火车飞机。”老郭兴致勃勃。
  对面无话。总经理目光停在这个兀自飘动的筒状物上面,双眉蹙起。
  自老郭5年前参加《非你莫属》节目遭奚落的视频被翻出来,外界呼吁正视这位“民间科学家”之后,这家上海的企业第一个前来拜会,寻求合作。
  总经理慢慢开了口:“你的理论我是不太懂的,我们是想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转变成盈利,你论文发表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哪个机构可以帮你做这个实验?”
  谈话已从老郭的理论世界中跳了出来。
  这次无话的换成了他。
  直到面见这位上海的总经理之前,气氛始终轻松融洽。
  老郭介绍自己的各项创新理论,控诉美国谷歌和NASA抢走了他的科研成果,述说着自己距离国内体制之远、距离诺奖殿堂之近,直到讲得嘴角泛起白沫。
  但是,当有意投资合作的企业来到面前时,他却无法回答关于他科研计划的一个具体现实问题。
  对于老郭来说,走上这条路,源于一个充满科幻的开头。
  独来独往的,不闲唠
  “1994年7月的一个晚上,我在抚顺浑河边发现了飞碟。当时它在前面飞,有架飞机从沈阳方向追过来,从灯光判断,是军用飞机。
  这个飞碟的船体旁边有两个光环,嚓嚓嚓嚓,从暗到亮,一直在转。
  后来还见过一次,那是夜空中一个亮星,咔——极快地飞过去。
  我就好奇:它怎么能那么飞呢。然后就左一考量,右一考量,买相关的书来看。
  我不觉得学历是短板。”
  郭英森的最高学历,是初中。
  1972年,郭英森从抚顺三中九年级六班毕业。在教师评语中,他爱好无线电、半导体,刻苦认真,特别爱好理科。
  毕业成绩,郭英森的物理考96分,化学90分,数学69分。
  郭英森1955年底生于抚顺的一个工人家庭,妈妈在机械厂工作,姐姐在石油厂,还有两个弟弟。
  动荡年代里,父母在群众武斗和成分划分中饱受其害。初中毕业下乡两年后,郭英森入职当时的抚顺煤气厂,成了行政科的一名木匠。
  在当时的同事张庆霞看来,年轻的郭英森“小窄脸儿,漂白儿”、“戴个眼镜,有点像知识分子”。
  她记得,郭英森这人不怎么爱交流,机关下班,都是搭个伴儿一起走,他独来独往的。
  上世纪80年代末,郭英森被调入河北(抚顺浑河以北)分公司,成为管道维修工。双职工李杨夫妇觉得,郭英森挺内向,不闲唠。
  这个时期,是公共事业单位的“好时候”,而抚顺的煤气、热力、自来水、电力各单位中,煤气公司的工资又是最高。
  同时,这也是思想文化领域重新开放、百花争妍的时期。全民关注哥德巴赫猜想、科技热、飞碟热,层出不穷。
  另一位“民间科学家”,独创了“万有斥力”理论来挑战牛顿的彭大泽,回忆起那个年代:大家不迷恋外国的东西,科学无国界。
  这批 “民间科学家”,被定义为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
  被分到煤气公司下属的一个维修站所后,郭英森开始订阅相关报刊杂志,加入了这股浪潮。
  变得“各色”了
  “搞研究,先是爱好,后来就成了追求。
  家人对这个算理解吧,也不能说全支持。家本身就不是一个讲真理的地方。我离了婚,她过她的,我过我的。
  没有人支持理解我,对我都是偏见。你不随波入流,你这人就差劲,不是那种看家守业的人。
  我这么出格的,人家更理解不了了。”
  当郭英森逐渐开展起自己的研究时,女儿正上小学。
  小郭说,爸妈离婚了,有很多原因。妈妈不支持爸爸搞研究,他俩就天天吵,“老头儿很犟,他决定的事儿一般改不了。”
  她记得,爸爸喜欢看量子力学之类的书。她上大学的时候,高数每次都考90分以上,但是看到他列的一系列公式,还是搞不懂。
  同事老曹,起先还常跟郭英森在一起打麻将、喝酒,甚至觉得他就是个“麻将鬼儿”。但自从老郭称见到飞碟、开始搞研究之后,他就变得“各色”了。
  “他说见过飞碟,咱当笑话听,嘲笑他呗,咱在一起,忽然你唠那玩意儿,谁也不懂,哈哈一乐完事儿了。”
  但老曹很快就察觉,这不仅是个“乐儿”。
  他发现单位收到一些给郭英森的回函,其中有些信件的寄出单位,带有“国防科技”和“中国航天”的字头。
  一封于1998年发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回函写道:
  “郭英森同志:您好!
  为您的精神所感动……但在我校规模和学科建设方面不能满足您的要求的情况下,您是不是可以与北大、清华等有深厚基础的院校建立联系,发展您的事业。”
  信件退还了郭英森寄出的材料和论文,落款是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
  在老曹的印象中,还有的信直接寄到了总公司,让党委书记“劝一劝”这位郭英森同志。
  摆擂论战,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理论已经成型了,但有些还是拿捏不好,寻思找个老师合作。
  2005年我去找了北大副教授雷奕安,可人家老师没兴趣,说你的是谬论。
  本来我挺正常的,没事看看书,也不伤害谁,结果在《非你莫属》之后就完了。
  你说这个社会,有毛病不?你露一下,就往下打你。
  像方舟子那样的,你顶着头衔,不做研究也不搞实业,整天就是对人死命打压。我要像他似的,不拿几个诺贝尔奖都白活。”
  老郭有一股不听劝的劲儿。
  2003年他内退,单位给交社保,发一部分的工资。两年后,他在自行车后座立一块宣讲自己理论的展板,开始到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去“摆擂台”、“求论战”。
  在清华东门,他说自己遭到警方的驱逐。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门前,他跟一名博士后辩论后,断定对方“缺少科学探索精神”。
  北大出来“应战”的,是物理学院的副教授雷奕安。
  “其他老师都不接待他们,我会去说几句,但是聊了几次之后就发现,他们的理论跟我们的研究其实是两码事。”
  雷奕安的感受是,“民科”的理论主要是概念类的,更倾向于哲学。引用某个原理,却不能进行量化。科学和“民科”之所以有差异,就在于科学验证的步骤。
  而后,论战就变成了“我说的他不明白,他说的我也不理解”的拉锯。
  郭英森带着“北大教授不过如此”、“国内其他大学可想而知”的结论离开了。
  事后回忆,雷奕安倒是对“民科”多有理解。在跟老郭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他更多的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信仰类的东西。他们很大的问题是对别人做的东西不了解,听不进别人的话。
  在这个层面,郭英森并不孤独。
  “民科”彭大泽也称自己不用做实验,只是用他的大脑和分析得出结论。同样的,彭大泽也给高校投稿,并且自费出书寄往图书馆,但无一被采纳。
  郭英森独自离开了这片“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战场。
  事后他在随笔中写道:“围观的学生也在起哄,我真的失望到了极点。”
  2011年2月,另一场论战在电视节目中上演。
  郭英森参加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想找份工作挣点钱,继续他的研究。
  在节目现场,被称作“诺贝尔哥”的郭英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号称都是具有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与新发现,这几个新理论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
  他的新理论与新发现,遭到了现场嘉宾的质疑和打断。被一通抢白的郭英森,在嘉宾们“好好过年”甚至“救人要紧”的劝告中,尴尬退场。
  节目中的场景,传到了抚顺。
  这让曾经“嘲笑”老郭的老曹都看不下去了,“给老郭埋汰成什么样了,俺们总在一起,那么长时间了,他又不是精神病。”
  而在抚顺新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看来,郭英森这个人说话,比较不在点子上。
  2012年,老郭住的房子面临拆迁,进入僵持状态。他描述当时的状态是,停水停电,屋里像冰窟窿似的,他一个人在里面待着,继续搞研究。
  而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称,拆迁的房子其实是煤气公司遍布全市的几十个 “调压站”之一,供气管线占一间,人住两间,产权属于公司而不是老郭。
  “他要求赔偿的价值可大了,他家有个‘大锅盖’没了,硬说那是飞碟模型,后来在市中院开庭,他跟法官说,你们不懂,几十年之后你们就知道我的伟大。”
  郭英森曾在高校门口摆擂论战。
  不能被人家当成精神病
  “我现在这种情况,论文不能往太高的地方发,可以是比英国《自然》、美国《科学》差一点的。这样容易啊。
  果壳网说要我的推导过程,实际我不想往外拿,咱自己考量那玩意儿,跟人家专业的有差别。万一不对,那不授人以柄么。
  我找老师,得是跟我一样的,曾经处在低谷当中,也是处在逆境中的。这样更能构成一个团队,有坚定的信念。”
  刚过60岁的老郭,若不是引力波的旧事被重提、翻炒,本已逐渐接纳了现实,越来越接近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
  彭大泽有时会感慨,他们这批生于同一年代的“民科”,基本上都成了老头子了。
  前不久,老同事张青霞在顺城区的新玛特商场见到了老郭。元旦前,在北关一家商店里,老工友李杨夫妇看见老郭正准备选购一台老年代步车。
  现在的抚顺中燃公司的退管办,也偶尔会像接待其老职工一样接待老郭,安抚他们“退休工资低”的申诉。
  如果有什么让老郭更接近一个慈爱宽厚的老人,那就是他的外孙。他的手机壁纸、微信朋友圈封面,都是这个不到6岁的外孙的照片。
  郭英森的女儿发现,孩子喜欢跟姥爷聊天,都是关于宇宙的东西,他们是同一个频道上的。
  80后的小郭挺佩服爸爸“有梦想”这一点,她觉得自己在社会上磨了十几年,“都没有梦想了”。
  老郭目前最近的梦想是,先发论文,这是理论支柱,没有的话,什么物理现象也说不清。
  2月22日下午,首图二楼的咖啡厅外,前来寻求合作的科技企业总经理起身,示意谈话告一段落。
  郭英森保持着笑容,恰如5年前参加《非你莫属》节目录制时一样。总经理也笑了,说咱们合个影吧。
  完了他低头拨弄着手机,觉得刚拍的照片“脸有点变形”,随后又举起了手机。老郭还在自顾自地介绍他下一步的设想。
  总经理对这次的合照表示满意,他拎起包,临走前转向老郭:
  “虽然这次火了,但希望你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在这个社会,要融入社会,你要让别人相信你,做实验的钱就来了嘛。”
  郭英森微笑着目送总经理离开。他嘟囔着:我不能着急,让人家当成精神病儿似的。不过,他有那么大能力么?我怀疑。
  说着话,他把散开摆在桌子上、常年带在身边的国防科技大学的回函、航天科技集团的电话和地址,小心地收回到包里。
  2月27日,老郭将微信名称短暂地改为了“引力波郭英森”,而后又恢复成他此前的昵称:一路有奇缘。(来源:每日人物微信号)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除了史上最牛跑路公告,P2P跑路事件中从不乏各色奇闻:有上午开业、下午就跑路的;有公开声明“这点小钱不可能还给你们”的;有注册在菜市场和20层大厦22楼的;也有跑路后又回来的。
“两会”是个大舞台,代表委员角色扮演是好事坏,全看他们是否真正以民为本了。
规律总是颠扑不破。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不管是股票还是房屋,如果价格脱离了实际,市场最终会作出反应。上世纪日本房市的疯狂,本世纪初美国房市的火爆,最终都演变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昂山素季登上自己的政治顶峰,目前来看已经势不可挡,但如何才能方便地操控政权又避免重蹈英迪拉·甘地的覆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非你莫属》下岗工人谈引力波遭嘲讽!现被证实被狠狠打脸
在前一段时间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被科学家们发现了,引起了科学界的热潮,但是其实在5年前名叫郭英森的男人就在一个叫《非你莫属》的节目中提到了引力波这个词,但是遭到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嘲笑。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科学家日前公布了一个重要消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它的发现有助于证明其它版本的引力理论正确与否,还将推动引力量子化的研究。
不过,大洋彼岸的最新发现却让中国舆论科学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让一名叫郭英森的男人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在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五年前的春节特别节目中,初中学历的下岗工人郭英森曾提到过引力波,并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研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而如今随着引力波被发现,手机微信上又开始流传郭英森当年在电视上被方舟子等名人嘲讽的视频。郭英森获得了极大的同情,微博女王姚晨称之为&一个了不起的工人&,人民网也说&请你尊重别人的梦想&。
在节目中,郭英森拿着一堆图纸上台,然后向嘉宾介绍自己的发明。&&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主持人张绍刚打断郭英森并纠正:&21世纪!20世纪已经过去了。&引发现场一片大笑。
在做进一步阐述时,郭英森被节目嘉宾方舟子打断:&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我是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什么引力波、物质波的。&
随后,郭英森想用&数学表达式&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论&。&这是你自己发明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物理学家可以看的懂,&方再次打断郭英森说,我们这个庙太小,他应该去拿几个诺贝尔奖,而且他的发明发现如果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的物理都不用学了。
张绍刚和方舟子质疑、嘲讽&诺贝尔哥&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有网友称主持人太过刻薄,还有人称应该给郭英森一个道歉。《法制晚报》的报道指出,上述节目一播出,就饱受争议。但争论的焦点并非怎样对待科学,而是怎样对待&民间科学家&(人们更愿意称之为追梦者),并将矛头对准主持人张绍刚和某位嘉宾。不少网友表示,他的理论未必靠谱,但主持人和嘉宾的不尊重让人气愤。
2月21日,在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郭英森表示,自己并不抱怨主持人,因为他当时参加该节目只是想找一份工作,&想找个好点的工作,挣点钱继续研究我的发现&。
不过,郭英森和引力波的故事却让外界再次把目光指向了&民科&(民间科学)。由于缺乏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学术训练,民科经常被戴上伪科学的&帽子&。
有人指出,仅凭提了一下职业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引力波&,就要为民科&翻案&,未免太过草率。
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会员孙正凡就表示,郭英森声称他发明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他称之为正物理学)所没有的,实际上他认为是自己发明的那些名词,包括&引力波&都是从科普书(或者报纸网站)上抄来的。
在孙正凡看来,郭英森认为现在科学家研究的&正物理学&都是&惯性系 粒子 实体&实际上是牛顿物理学时代一些常用的名词,也是中学生要学习处理的问题。
官方媒体也对持续发酵的 &诺贝尔哥&事件作出了回应。
《科技日报》在2月22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非你莫属》节目中的某些专家不由分说地打断与嘲讽,固然是对郭英森梦想的不尊重,但不顾科学事实就一拥而上冠之以&诺贝尔郭&的称号,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文章称,我们理应尊重郭英森的梦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也要鼓励他在自认为的&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为郭英森鸣不平的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像他那样的&民科&。
《科技日报》写道,如果能够面对面地听他们进行数小时不间断的讲解,然后再试着稍稍深入地了解一下他们所阐释的、据称&突破&了主流科学的&新理论&,我相信但凡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会改变看法。
无论如何,因为引力波的发现,郭英森被舆论再度惦记进而获得热议,这也为他带来不小的影响或变化。他对《法制晚报》表示,&今天电话太多,有点应付不过来了。有媒体采访的,有投资者,有基金会的,也有企业老总,太多了我也记不住,他们说以后联系我的时候再说。&
他的梦想要是坚持一下,不知会不会真的实现。
文章来自网络,系转载,不代表网站个人观点。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最新安卓游戏排行
类别:动作冒险
类别:竞速体育
类别:社区经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哥郭英森的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