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的生态环境学报影响因子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生态复习题
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态复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生物的能量环境
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热能和光能。
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
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沿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
2、生物的物质环境
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圈:1)、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母质―土壤)2)、水圈(海洋、内陆水、地下水。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它们为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的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3)、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分类:
1、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空气、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3、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形成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关系);
4、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地面起伏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5、 人为因子(指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和性(因子间相互制约)。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4)限定性(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和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4、简述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特耐受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况的营养元素的量” 。
谢尔福特耐受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该定律认为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生态幅当中包含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5、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
1、光强的作用:
1)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生殖器官发育、物质生产等。
2)如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
3)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出现“黄化现象” 。
4)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有良好作用。
5)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
6)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光质的作用:影响物质的生成。
1)植物光合作用只利用光谱中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40-50%。
2) 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其次是蓝、紫光;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光”。
3)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有促进生长作用,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短波光(蓝紫光、紫
外线)有利于花青素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紫外光与动物维生素D产生关系密切。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紫外光杀菌。
4) 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有影响。
3、光照时间:影响生物的生育转变。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6、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总和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用公式表示: K=N(T-T0),K―是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天数,T0 ―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1)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
2)预测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
3)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
4)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5)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
6)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7)应用有效积温预报农时。
7、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的生态作用:
(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不一样,如家蝇生长的三基点:45 ℃、17-28℃、6℃。
(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
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 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包括形态、生理、行为;分布地区、物候的形成及休眠等。
(1)形态适应
1) 植物:对低温的形态适应:芽及叶片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表面有蜡粉
和密毛;植株矮小,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对高温的适应表现:有些植物具有密生的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发亮的叶片能反射大部分光线;叶片垂直排列,减少吸光面积;树皮有发达的木栓组织(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2)动物:贝格曼规律:同类恒温动物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高纬度地区)比生活在温热地区
(低纬度地区)的个体要大。个体大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2)生理适应
1)植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降低植物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细
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
对高温的生理适应:1)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2)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降温。3)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避免受到高温的伤害。
2)动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增加体内的产热量,保持恒定的体温。
对高温的生理适应: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
(3)行为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行为适应:冬眠。
生物对高温的行为适应:夏眠等。
例如,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对高温环境常常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白天躲入洞内,夜晚出来活动)。
8、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1)生物体的重要组分。生物体含水60-80%,水母达90%,干旱环境的地衣、卷柏和苔藓仅含6%左右 。
2)参与物质代谢。
3)调节体内和体外环境。生物的新陈代谢以水为介质,营养物质运输、废物排除、激素传递及各种生化过程,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数量、分布有影响。
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某些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
如澳洲鹦鹉遇到干旱年份,就停止繁殖;而某些龙脑香科植物遇到干旱年份却产生“爆发性开花结果”。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栖息地,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类。
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
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
2) 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
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 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抗旱能力差。
2) 中生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
3)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长时间的干旱。
4) 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
透压的原生质等。
(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动物按栖息地也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对水因子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水生动物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陆生动物则在形态结构、行为和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
1)形态结构适应:以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
2)行为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
3)生理适应:如骆驼可以17天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27%,仍然照常行走。它不仅具有贮水的胃,驼峰还储藏丰富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其血液中具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9、土壤的生态作用?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 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
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 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 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分解能力。
10、名词解释: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三基点温度、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贝格曼规律:同类恒温动物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高纬度地区)比生活在温热地区(低纬度地区)的个体要大,称为贝格曼规律(Begman)。
三基点温度: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第三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种群、实际死亡率、年龄锥体、生命表、大发生、大崩溃、生态入侵、自疏现象、竞争、捕食、寄生、共生、他感作用、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实际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多数死于捕食者、疾病和不良气候)又称生态死亡率。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题库(25页)-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题库(25页)
导读:30.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31.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3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D),A生态因子B环境C主导因子D限制因子,47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C),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进行解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8、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B)。
29、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30.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
A.人为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
31.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A.阶段性作用
B.间接作用
C.综合作用
D.不可替代性
32.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A.Tansley
C.Haeckel
D.Shelford
33.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补偿变化称为
A.实验驯化
B.气候驯化
C.人工驯化
33.在光谱中,380--760nm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C
3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D )。
3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B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tman模型
3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
3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B )。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38.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C )。
A.90%以上
D.80%以上
39.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约需水量为( C ),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是不同的。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
40.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具有发达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是( C
A.排出水分
B.获取水分
C.排出溶质
D.获取溶质
41.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 )。
42.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C )。
A.湿生植物
B.中生植物
C.阳生植物
D.阴生植物
43.( C )是水生动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44.(A )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性手段。
A.行为适应
B.生理适应
45.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D )。
A.地区环境
46 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A)。
A 生态因子
C 主导因子
D 限制因子
47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C)。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48(C)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
D 昼夜变温
三、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3.生理有效辐射中,
4.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日照 植物和 日中性 植物。
5.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
6.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 Liebig最小因子
定律进行解释。
7.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方式包括、、。
8.生物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为主体。
9.生物的大环境包括
10.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人为因子 。
11.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和制约因子
1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包括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3.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态、生理和
14.可见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
15.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和。
16.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17.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水分状态可分为、和
18.陆生动物主要通过和
20.地球上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逐渐。
四、判断题
1.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2.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3.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特点。
4.广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
5.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7.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小的调整。
8.内稳态生物能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完全能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9.紫外光因其波长短而能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都是由紫外光产生的。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
11.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12.在适宜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13.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4.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
15.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17.不同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需水量)是一样的。
20.陆生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食物、代谢水和直接饮水。
21.水中溶氧量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22.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23.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24、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25、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五、问答题
1、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
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阴地种。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2)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3)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4)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1)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
(2)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1)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2)造成缺氧;(3)排泄功能失调;(4)神经系统麻痹。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1)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2)形态方面如骆驼的厚体毛等。(3)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
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考试资料、旅游景点、资格考试、IT计算机、工作范文、教学教材、出国留学以及生态学
题库(25页)等内容。本文共7页
相关内容搜索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你妹的GJ33AL69
主要特征:1有一定物种组成2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3有一定的外貌特征4有一定的分布范围5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6有一定的边界特征7有一定的动态特征8有一定的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9各物种的重要性不同.种内关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种间关系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表面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关系.种的生态幅是指该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如光热水气土的适应幅度或范围.其主要规律可能有: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与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在生物书上写的很清楚。应该是在下册。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学杂志影响因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