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教学资源

课堂上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课堂上如何利用教学资源,体现了一个教师能否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与成败。
  教材资源。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学生才能把教材信息建构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在现实教学中,即使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因为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主体,有些具体教学情况教师往往估计不到。那么,教师就要把握住课堂,活用教材,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如笔者在教初一的生殖发育一节内容时,学生对双胞胎和连体婴儿很感兴趣,但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安排的,这时我便临时改变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双胎胞和连体婴儿的发育起点是怎样的?来理解人的生命形成和胎儿发育,最后这堂课不但达到而且超出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资源。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和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感受和体验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获得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策略。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分享学生体验到的感受与认识,一起寻找真理。
  教师对学生以激励和激活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也是课堂教学资源。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一把尺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单纯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资源。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其本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班级同学也有作用。同学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忽略这一点。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倾听,使他们实现了知识和经验共享,丰富了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同时,其原有的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正是建构新知识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也相应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开放思维,提倡多角度、多方法去观察和探索世界,让每个孩子对教学都有贡献。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疑问、对事物天然的好奇心、对世界探究的欲望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都是课堂上最好的教学资源。
  环境资源。课堂的外在环境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如宽敞明亮的教室、技术完备的多媒体等为我们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资源,也是教学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课堂中更重要的内隐环境资源是教学氛围。比如,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保障。再比如,学生间和睦、积极互动的好习惯,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环境资源,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会随之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作者:温春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您的当前位置: &&
&& 资料信息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ICP证080135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北京总公司 | 客服部:010-/7 传真:010- | 编辑部:010- | 商务合作:010-
中关村分部 | 电话:010- 传真:010-
江苏分公司 | 电话:9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汤海涛律师 北京北环律师事务所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_豆搜网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卢龙县六百户中学 赵玉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资源的普及,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我们全体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正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灌输和传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人类资源 (一) 、每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课堂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事实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包括学生所联系着的家长群、社区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其他课堂资源(如电视、录像、网络等)最终必须同学生这一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首先,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言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究、讨论、表演等.看着他们振振有词的模样,瞧着其他学生羡慕渴求的目光,教师对其耐心倾听,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产生了学生与课本的再次对话,生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以学定教,让课程变得对学生有意义,紧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依托、媒体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再次,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励学生自觉地、自信地融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采用小组合作符合中学生追求交往、承认、自由表达的需要.这样可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活跃,利于学生全员参与,而且可调动学生资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从而延伸教师教学的辐射作用,起到使学生在课堂交流、交锋、互相启发,分享经验的共振作用;起到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交往、学习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助人的情感学习和社会学习的作用;起到学生发展中同堂异步的作用.分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合作交往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每个教师都是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互动过程. 教师要巧借隐形教学资源,珍视这笔课堂的"无形财富",才能促进了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断地丰厚,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而这恰好说明了,在课堂上,教师本人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资源的开发者.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我认为每一门学科必然有它的独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物理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叶澜教授"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都突出了"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每个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唯一的任务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只有这样,师生都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第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不同学生或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也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予以及时调整,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第三,重建课堂教学资源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了这种教学资源观,教师才会把心思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二、择优筛劣非人类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非人类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一)、合理利用传统教学辅助设施注重实验原则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常规媒体(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和简笔画)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和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物理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素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实验研究,训练科学方法,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如果能改变教师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适当的地点验质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就可以达到既训练科学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物理的美好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动画、模拟、实物投影等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枯燥、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生动、简易的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有老师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课堂气氛就越好,学生的参与率就越高,所以经常一节课忙于画面的切换,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电脑操作过程,于是经常会出现由于屏幕转换过快,很多同学没能看完内容的情景,教学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递,语言技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笔者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探究导体的电阻",用模拟实验室来代替实验探究,课件演示的过程虽让人眼花缭乱.但不如实际直观明了,缺乏真实性.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容不得半点虚伪和"想当然".因此,凡是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必须让学生动手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而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实验操作不易观察,这时候采用放映动画的方式就很好.所以课件、动画等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应作为积件使用而不是贯穿整个课堂,否则,幻灯片从头到尾,学生有走马观花之感,难以充分记录下重点. 电教媒体的使用、软件的设计、课堂教学中任何时候穿插要讲究科学性.不能杜撰一些不合事实的媒体软件,也不能为生动形象、或提高效率滥用媒体和软件.不能为电教而电教,为媒体而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材上平实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同时,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多样性,为了使用而使用这一资源,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摘 要】本文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后思考,从明确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运用粗中取精、糅合创造的资源使用方式"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课堂上应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2015年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8篇
  【摘 要】本文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后思考,从明确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运用粗中取精、糅合创造的资源使用方式,加强有效的问题设计,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论文网 /9/view-6781962.htm  【关键词】教学资源;有效使用;视频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0-04   视频,仅是教学资源中的一种,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普通的教学资源,却让我们在“三课两反思”的课例研究中折腾不休、欲罢不能。在第一次课上,主讲教师认为最得意的《国家公敌》节选视频引发了同伴和专家的质疑;第二次课上,调整了这段视频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大家都看好的视频资源却没有发挥效用;第三次课上,同样的视频资源,同样的呈现方式,不同的设问,却激起了学生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主讲教师的三课已完成,参与者们却停不下思维的脚步,大家在思考:课堂教学应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供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1]。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明确功能定位:选择有效资源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三要素。其中,目标、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教学资源则是相对独立的因素,它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制约并为之服务。教学资源如果能够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弥补传统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但不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学资源,呈现资源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我们选取教学资源,是因为它承载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   1. 服务性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资源仅仅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资源,其作用都是辅助性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从课堂观察来看,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教学资源一般采取“呈现教学资源―提出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进行。那么,反过来就是我们获取有效教学资源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选取教学资源,即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反映教学目标的有效问题,再围绕设计的问题去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   2. 目的性功能   我们需要牢记,运用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为了在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搭建桥梁。为了更好地选择教学资源,我们不妨自问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资源?它和哪一(或更多的)目标相关联?这个资源可以突破几个核心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否有帮助?   主讲教师在讲《隐私和隐私权》时,之所以在反复修改中依然保留节选自《国家公敌》的一段视频资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段视频和本节课的两个核心概念――隐私和隐私权紧密相联,可以用一个教学资源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同时,它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科技的应用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频繁变换的镜头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资源的选择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观看或阅读教学资源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唤醒沉睡的心灵。同时,在讨论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时,学生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三次课中都能引发学生兴奋的重要原因。   粗中取精、糅合创造: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最佳方式   打开电脑,教师们的文件夹中都有数以百计的教学资源,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网页,等等;拉开柜门,教材、参考书、光盘、录像带等,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不是拿过来一个,只要它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就可以用到课堂上呢?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任何一个素材都是我们从浩瀚的资源海洋中捕捞上来的,虽然经过了我们的筛选,但由于没有涉及具体的教学,我们只是凭感觉来收集,这不过是一个粗选的过程。资源的有效呈现必须经历一个粗选―精挑细选―糅合的过程,以实现我们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如在本次课例研究中,主讲教师第一次选择了《国家公敌》中的两段视频,第一段是迪恩通过网络调查国家安全局高官资料,发现议员被杀真相;第二段是国家安全局利用监视系统和卫星对迪恩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查,迪恩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隐私。虽然学生很震撼,但从中获得的信息并不多。带着好奇,同组教师课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部片子,发现另一段视频不仅比这两段内容更突出主题,还更加震撼,美中不足的是有男主角与女友接吻的镜头,于是我们决定将其剪辑、糅合后使用。后来,我们又发现,如果呈现《国家公敌》这个片名,必须向学生解释片名,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本片描写的是美国高官利用手中职权谋取个人利益、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并不符合思想品德课选择教学资源应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于是,我们去掉影片名字,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迪恩的个人信息在不同角色下的属性,不仅避开了原教学资源的缺憾,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借两个角色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了隐私的内涵。   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资源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关键在于针对教学资源的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即问题能否成为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能否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表象探寻到本质,由情境过渡到知识。怎样的问题是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问题呢?   1. 紧扣教学资源又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   “思维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2]。”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感性平台,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精选教学资源,正是为了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资源情境为生发点设计问题,让资源情境成为学生思维的推力和拉力,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设计的问题脱离了资源情境,资源不能为学生的思考做铺垫,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引发,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同时,由情境生发的问题也要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如果问题过于发散,指向性不明确,对于知识面尚不宽广、思维逻辑尚不严密的初中生来说,可能导致他们面对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冷场,乃至学生课堂思维涣散,白白浪费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讲教师“三课两反思”的教学中,视频播完后,一课、二课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设想: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刚呈现的资源贴得不紧,没有从资源出发,目标指向也不明确,效果就没有三课的第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两个人查获一个人的哪些信息”好。因为教学伊始,学生根本不明确什么是隐私,这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要么没有,要么很模糊,没有相关感性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思考不会深刻,资源在此没有发挥有效作用。而三课的第一个问题就从资源提供的感性材料出发,学生以此为观察思考支点,很快就明确了身边哪些信息属于隐私范畴,后续的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隐私”的理解从日常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述更科学,思维也更严密。   2. 充分挖掘资源信息量的问题   一个经典的资源,一定蕴涵含丰富的信息量,内含核心教学价值。充分挖掘资源中内隐和外显的信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有效教学的标志之一。许多教师特别欣赏一例贯穿的教学模式,就在于一例贯穿更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个资源实现所有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资源信息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主讲教师一课呈现的视频中,有两人开别人家的门的片段。隐私权主要包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个人信息保密、个人通信内容保密三部分,而视频中的这段信息正好说明侵犯了公民的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权。如果教学中注意挖掘出这一信息,后面分析公民的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权时,可以省去其他情境创设,节约教学时间。在三课中,主讲教师设计的前三个问题分别从“做什么”“可以做吗”“怎么做的”三个角度挖掘资源,不仅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隐私内涵的理解,还间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人物行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其实,一节课内教师给出的资源太多,不要说学生,我们听课老师都觉得脑袋发蒙――光顾熟悉资源情境,没有时间深层次思考问题。一段音视频、文本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呈现的资源,多追问几个问题,或增加几个“假如”式的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所呈现资源的信息量,还能增加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三课中主讲教师在前两个问题中的追问,源于视频,但已经超出视频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看问题的广度、想问题的深度。基于这一段视频,我们还可以设问:如果那两个盗取他人信息的人,想到自己的信息也可能会被他人这样盗取,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和做法?如果当事人是影视明星,他的隐私权范围和我们一样吗?如果当事人自己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隐私,我们看了算侵犯隐私吗?……这样追问下去,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可以不用其他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和丰富。   3. 有助于学生由他人推及自己的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做有道德、守法律的人,做具有现代素养的人。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选取、目标落实都应指向教育目的,问题设计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一般围绕学生身边的困惑选取资源,但经常谈身边的问题,学生也会厌烦,所谓“亲昵引起轻视,近之则不逊”,何况社会是复杂的,学生生活则单纯得多。以社会大背景为资源,却又由于远离学生,使其不痛不痒,因为没有切肤之痛,教育始终隔靴搔痒。怎样将社会大背景与学生自己联系起来,从资源中人物行为评析转换到自己身边人物行为的思考就是关键。主讲教师三课中的后五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作为过渡,将学生的思维从他人拉回自己身边,联想“我”和“我”身边的人有否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我们有否被侵犯的经历。在“好玩、高兴”与“难受、尴尬、不安全”这两种情感冲突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对自己及身边的人的行为反省就更深刻。以这些情感和思考为基础,最后两问如开闸泄洪,学生侃侃而谈,“尊重他人隐私”和“保护自己隐私”的观点自然形成。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由他人推及自己的问题,是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点,即使资源离学生比较远,也可以通过设问由远及近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达成度:检验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标准   对教学资源的选取要采取“拿来主义”,教学资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那么,能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资源是否有效使用的一把尺子。   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体现了从教学资源的特殊性认知到一般知识认知的归纳概括,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其中出现了主人公的银行账号、通话记录、人际交往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什么是隐私、它包括哪些方面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教师设计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澄清隐私的科学内涵,得出隐私与非隐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从而实现对隐私概念的科学、全面把握。   能力目标则是在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思维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看、观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和回答教师预设的相关问题,得出个性化的认识,生成新知识、新认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授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两个人可以查他人的信息吗?为什么?追问: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可以随便调查公民的个人隐私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比较巧妙,为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可以”与“不可以”的两难境地中思考,体验到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和条件性的制约。利用延伸的两个追问使学生对隐私与非隐私这一非常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学生的自我辩证思维去实现,可谓突破了难点,同时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伴随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知识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目标的实现,学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顺序和层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就不能有质的飞跃。视频片段中出现的个人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正常情况下,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能否随意泄露?什么情况下隐私就不再是隐私了呢?假如你的隐私被泄露的话,有什么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人的隐私?这一步步递进式的设问,是一个从已有经验到科学知识的熟悉、理解过程,由对知识的拓展、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再到个人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形成,这是一个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过程。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3]。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无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三课两反思”的过程虽艰难,结果却是甜蜜的。从最初对资源使用追求表面震撼到理性选择经典资源,从凭经验、感觉随意设计问题到让设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课堂的虚假热闹到学生思维的延展与深刻,一路走来,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的收获是真实的,课堂的精彩是对我们共同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在共同研究中成长的见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