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和集合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什么运输

图表生理学_百度百科
图表生理学
《图表生理学》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简明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通过归纳或对比的图表诠释教材内容;依据新版八年制与五年制卫生部规划教材。
图表生理学图书信息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元
图表生理学内容简介
《图表生理学(供8年制7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师生用)》内容简介: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简明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通过归纳或对比的图表诠释教材内容;依据新版八年制与五年制卫生部规划教材。
图表生理学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及其研究层次与内容
第二节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第三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二、调节活动的自动控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现象及其记录与表示
二、生物电现象产生机制
三、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 肌细胞收缩
一、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二、横纹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四、平滑肌的收缩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生理
三、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 生理止血
一、生理止血基本过程
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系统
二、输血原则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二、兴奋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自动节律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传导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收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六、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能力的评价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扩散
二、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组织换气过程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呼吸气体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二、氧的运输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三、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功能一般原理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四、消化道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及其作用
一、口腔内化学性消化
二、胃内化学性消化
三、小肠内化学性消化
第三节 消化道内的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及其作用
一、消化道各部位的运动形式和功能
二、消化道运动的特殊形式及特点
三、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第四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二、营养物质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和在小肠内的吸收过程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测量
二、体热平衡
三、体温调节
第八章 泌尿
第一节 肾的功能结构特征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尿生成基本过程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肾小球滤过作用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血浆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
一、尿量与尿液的理化性质
二、排尿反射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成像功能
二、眼的感光换能作用
三、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一、外耳和中耳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反应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活动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突触传递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
第五节 脑电活动和觉醒与睡眠
一、脑电活动
二、觉醒和睡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一、内分泌系统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及松果体内分泌
一、下丘脑内分泌
二、腺垂体内分泌
三、神经垂体内分泌
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
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钙三醇
第五节 胰腺内分泌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
一、糖皮质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第七节 组织激素及脏器内分泌
一、组织激素
二、器官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
企业信用信息参考答案_新浪教育_新浪网
13:15& 双博士丛书
  一、名词解释
  1.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2.肾素: 肾近球细胞(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由肾静脉入血。
  3.心房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使每博输出量变少,心率减慢;肾排水排钠增多;导致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
  4.肾小球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约为0))―(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变)+肾小囊内压)。
  5.Glomerulotubular balance: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 65%~70%,这种现象为球管平衡。
  6.Transport maximum of glucose葡萄糖转运极限量:当血糖浓度过高(大于300mg/100mL)时,由于肾小管壁上同向转运体的数量有限,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了极限,使得尿糖浓度随血糖升高而平行升高,称此时达到了葡萄糖转运极限量。
  7.H+Na+交换:指小管液中的钠离子和管壁细胞内的氢离子与管腔膜上的交换体结合,使小管液中的钠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的同时,将细胞内的氢离子分泌到小管液中。
  8.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平衡,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浆中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压则不断下降,当其下降为0时,没有滤过液再生成,称达到了滤过平衡。
  9.ADH: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又称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AVP)。由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的九肽,在细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释放。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H2O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浓缩尿;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通透性,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利于尿浓缩。由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调节分泌。
  10.髓质高渗梯度:在肾髓质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高通透性使小管液中的溶质进入肾髓质组织间液,造成肾髓质的高渗状态,为髓质高渗梯度。
  11.glomeruler filtration: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过,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填空题
  1.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以两部分,一部分在近球小管处亦吸改,其特点是被动重吸收,另一部分在远球小管集合管处重吸收,其特点是主动重吸收。
  2. 当血中H+浓度增高时,可推测尿钾的排泄,尿中钾含量增高。
  3. 当测得体内某物质血浆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时,肾小管对该物质有分泌作用。
  4. 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泌尿机能的因素有抗利尿激素和肾系―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系统。
  5. 肾近球细胞的颗粒细胞要分泌肾素。
  6. 碳酸氢盐在肾小管中主要以CO2形式被重吸收:在小管液中氢离子浓度偏低时,碳酸氢盐的重吸收将减少。
  7.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有赖于髓袢升支粗段部位和主动重吸收,NaCl和内髓部集合管部位的被动重吸收尿素的缘故。
  三、论述题
  1.简述肾小管的钠离子、钾离子转运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点]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解析] 钠离子转运过程: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Na+约540g,但随尿排出的Na+仅3~5g,说明滤液中99%以上的Na+被重吸收。约70%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其余部分在小管各段被重吸收。除髓袢升支细段为被动扩散外,其余各段,均依靠钠泵来完成,属主动重吸收,Cl-和水也随之被动重吸收。Na+重吸收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Na+、Cl-的浓度,容量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在近球小管被主动重吸收,亦依靠钠泵才能完成。
  钾离子转运过程:钾离子也绝大部分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尿中排出的钾离子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钾离子的分泌与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有密切关系。由于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所构成的小管内外电荷的不平衡,形成了分泌钾离子的动力,促使钾离子从组织间隙扩散入小管液中去。也就是说,有了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方有钾离子的分泌。这一现象,称为钾离子―钠离子交换。
  氢离子―钠离子交换存在着竞争,故氢离子―钠离子交换增多时,钾离子―钠离子交换将减少。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在酸中毒的情况下,肾泌氢离子增多,势必影响钾离子的排出,导致血钾离子的浓度升高,出现高血钾现象。
  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尿生成调节中的作用。
  [考点]尿生成的体液调节因素。
  [解析] 血管紧张素因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或肾疾病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等,可促进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液后,使血中由肝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属α球蛋白)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10肽),它随血液流经肺循环时,受肺所含的转化酶作用,被水解为8肽的血管紧张素Ⅱ,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血浆和组织液中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被水解为7肽的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弱,但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都能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上升;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使血浆中醛固酮的浓度升高。由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Ⅲ的浓度较低,故血管紧张素Ⅱ是刺激醛固酮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因素。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所以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在重吸收钠离子的同时,必然伴有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因而增加了细胞外液量。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钾离子、血钠离子浓度的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充足,肾素分泌很少,而且破坏很快,所以对血压调节作用不大。但在大失血情况下,由于血压显著下降,肾血流量减少,致使肾素大量分泌,从而可以升高血压或阻止血压过度下降。如果肾血流量长期减少(如肾血管痉挛或狭窄时),可使肾素分泌量增加,血管紧张素产生过多,导致肾性高血压。
  但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Ⅲ的浓度较低,肾素分泌的量,将决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的浓度。当肾素―血管紧张素在血中浓度增加时,醛固酮在血中浓度也增加;相反,醛固酮在血中浓度降低。
  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在血浆中的水平通常保持一致,从而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功能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简述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考点]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稀释功能。
  [解析]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肾髓质内进行。肾皮质组织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浆渗透浓度之比为1.0,说明皮质组织液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髓质部组织液与血浆渗透浓度之比,是随髓质外层向乳头深入而逐步升高,分别为2.0、3.0、4.0。这表明肾髓质组织液不仅经常处于高渗状态,而且从外髓到内髓,越向乳头部深入渗透压越高,具有明显的渗透压梯度。当来自远曲小管的低渗或等渗小管液流经集合管时,因集合管与髓袢平行,处于高渗梯度之中,在血管升压素作用下,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水分被吸出管外,尿被浓缩为高渗尿。如果机体缺水,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尿被进一步浓缩,其渗透压可高达mOsm/L。机体饮水过多,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减小,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Na+仍继续被重吸收,因而尿被稀释为低渗尿,可低至30~40mOsm/L。
  4、一次大量饮清水(1000mL左右)尿量有何变化?试解释其机制。
  [解题技巧]大量的清水引起血液晶体渗透压的改变,是主要因素。
  [解析]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后,约过半个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 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这是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
  5、肾脏血管结构特点是什么?与肾功能的关系?
  [考点]与排泄功能有关的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解析]肾脏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动脉经过多次分支变成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而离开肾小体。这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出球小动脉再次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周围,然后再汇合成静脉。这种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6、气候炎热并运动时,机体的汗液分泌和尿生成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考点]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解析]尿量减少。因为汗液为低渗液体,大量出汗造成机体水分的丢失大于电解质的丢失,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7、一次分别饮1L白开水或生理盐水,尿量各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考点]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解析]饮1L白开水后,尿量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抗利尿剂激素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而大量饮用生理盐水时(0.9%NaCl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
  8、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考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及影响因素。
  [解析]决定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有效滤过压,另一个是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作用的动力,它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使有效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正常情况下,当血压在10.6~23.9kPa(80~180mmHg)变动时,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不会有大的变化,只有在大失血等情况下,动脉血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毛细血管血压才会明显降低,导致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在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但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或因蛋白质尿造成血浆蛋白大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高,出现多尿,另外,在输尿管或肾盂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会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某些肾脏疾病的情况下,滤过膜面积减少,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其通透性增加,将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
  9、试述神经和体液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考点]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机能的因素。
  [解析](1)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贮存于神经垂体内,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了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减少,以保体内的水分。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泄等造成的水分丢失所引起的尿量减少,就是这个道理。而大量饮水,必然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水的排出量增多,出现水利尿。
  2)循环血量的改变 循环血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刺激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循环血量过多刺激容量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迷走神经传人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产生利尿效应,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循环血量恢复正常。反之,如大量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的牵张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以恢复循环血量。
  此外,尚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例如疼痛、情绪紧张时的尿量减少和冷刺激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等。下丘脑或下丘脑垂体束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障碍时,则出现尿量显著增多,严重时每日尿量可达10L以上,称为尿崩症。
  (2)醛固酮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以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所以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在重吸收钠离子的同时,必然伴有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因而增加了细胞外液量。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钾离子、血钠离子浓度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在心血管活动的体液性调节部分,已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产生机理,这里不再重复。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都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由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Ⅲ的浓度较低,血管紧张素Ⅱ对醛固酮的分泌起主要作用。
  2)血钾离子和钠离子浓度 血钾离子浓度升高或血钠离子浓度降低时,特别是血钾离子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血钠离子,排出血钾离子,以维持血钾和血钠的正常浓度。
  由上所述还可以看出,当机体缺水时,尿的渗透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表示尿液被浓缩;反之,饮水过多时,尿的渗透压比血浆低,称为低渗尿,表示尿液被稀释。当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减退时,不论机体饮水量多或少,其排出尿的渗透压均与血浆相近,称为等渗尿。因此可知,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在调节水平衡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临床可根据尿的渗透压来推测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3)肾小球的滤过率与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即不论滤过率大小,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总是占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球管平衡可以使滤过率高时尿量不致过多;滤过率低时尿量不致过少。其生理意义在于始终尿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血流量的调节实现的。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支配肾脏的传出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分布于肾内血管平滑肌,具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尤其是对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作用最显著。但是,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较弱。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调节肾血管的主要体液因素,在交感神经兴奋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激素的分泌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此外,加压素、血管紧张素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以使肾血管舒张。
  10、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液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考点]与排泄相关的肾脏的结构特点。
  [解析]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在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但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或因蛋白质尿造成血浆蛋白大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高,出现多尿,另外,在输尿管或肾盂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会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某些肾脏疾病的情况下,滤过膜面积减少,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其通透性增加,将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
  11、试述肾小管如何重吸收钠和水。
  [考点]各段肾小管中物质的转运。
  [解析](1)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主要与HCO-3和葡萄糖,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而在近段小管后半段,Na+主要与Cl-一同被吸收。水随NaCl等溶质重吸收而被重吸收。前半段,小管液中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同时将细胞内的H分泌到小管中去。后半段,NaCl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都是被动的。总之,Na+跨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方式较复杂,其转运同时涉及同向转运体和逆向交换体,近段小管得NaCl的重吸收包括通过跨细胞途径的主动重吸收的过程和细胞旁路的被动重吸收过程,前者约占NaCl重吸收的2/3,后者约占1/3。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而进行的。水重吸收的渗透梯度存在于小管液和细胞间隙之间。在渗透作用下,水便从小管液通过紧密连结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不断进入细胞间隙,造成细胞间隙静水压升高,由于管周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较低,胶体渗透压较高,水便通过小管周围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2)髓攀升支粗段中形成Na+:2Cl-:K+同向转运复合体,来完成NaCl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髓攀升支粗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不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内。由于NaCl被上皮细胞重吸收至组织间隙,因此造成小管液低渗,组织间隙高渗,这种水和盐重吸收的分离,有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远曲小管初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但仍主动重吸收NaCl。Na+的重吸收是逆化学梯度的,在初段Na+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将Na+泵出细胞,被重吸收入血。后段含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管腔内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
  12、试述肾脏髓质高渗区是怎样适应的。
  [考点]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及其与尿液的浓缩稀释。
  [解析]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其中Na+是主动转运,Cl-是继发主动转运。
  内髓部组织间液的高渗梯度是由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l这两个因素造成的。因为:(1)远曲小管和皮质部及外髓部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而对水通透,在ADH作用下,水被重吸收,而尿素的浓度升高。(2)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通透性大,小管液中尿素扩散出来造成组织间液高渗,部分尿素可经髓袢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3)由于降支细段对水通透而Na+不易通透,随着水被重吸收,其中NaCl浓度愈来愈高,当小管液折返入升支细段时,由于升支细段对NaCl易通透,Na扩散入内髓部组织间液,进一步提高了该部渗透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新 闻 查 询
新闻标题新闻全文图片
热 点 专 题
(/ 13:59)(/ 13:15)(/ 13:15)(/ 13:15)(/ 13:15)
电话:010-8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_百度百科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适用中职护理、助产、药学、检验及高职单招考试教材)》以卫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学大纲和2011年福建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综合理论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适用中职护理、助产、药学、检验及高职单招考试教材)》优化章节内容,恰当衔接解剖学基础和临床知识,使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适用中职护理、助产、药学、检验及高职单招考试教材)》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理学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第二节机体与环境   一、内环境的概念   二、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第三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二、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第3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二、血浆渗透压   第三节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抗凝和促凝   三、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   二、血量与输血   第4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心肌的生理特征   四、心电图   第二节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二、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三、微循环   四、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5章呼吸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6章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二、消化液的作用   第二节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二、胃内消化   三、小肠内的消化   四、大肠的功能   第三节吸收   一、物质吸收的部位   二、几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四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7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基础代谢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8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一节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第二节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第三节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二、尿的输送、储存与排放   第9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第二节位觉、听觉器官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二、内耳的感音功能   三、前庭器官   四、前庭反应   第10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四、中枢抑制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   第11章内分泌   第12章生殖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