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霸权流媒体是什么意思思

当前位置:&>&&>&&>&
警惕媒体霸权——有感于北京电视台呼吁抵制郭德纲
  多年前的北京电视台,给我感觉要比南方系媒体好一些,多少还有一些正气。但是近些年的北京电视台是个什么样子?请看:
  茅于轼于2008年年末签署了臭名昭著的《零八宪章》,两个月还不到,王晓东刚刚就任台长后的北京电视台不仅顶风采访了茅于轼,还公开播放了节目。这到底是想干什么?
  日 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
  节目内容:&草根&经济学家茅于轼
  至于袁腾飞的节目,在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就更多了,网上能搜出一堆,这里不再列举。
  茅于轼和茅于轼长期造谣污蔑毛主席等开国领袖和革命烈士,激起广大革命群众的愤慨,受到抗议,抵制,和公诉。王晓东领导下的北京电视台为这二人撑腰,难道就不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挑衅&?难道就不极大地伤害了全体革命群众和革命烈士家属的感情?作为北京电视台台长兼党委书记的王晓东,就没有责任吗?冲着这些缺德事,德云社真应该为王晓东搞一个相声专场来悼念:上午《白事会》,下午《师傅经》,晚上《福寿全》。&...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这里并不想替郭德纲掩盖错误,而是想提醒大家:二十年前出了一个搞MBO的主流经济学党,十年前又出了一个&嫖宿幼女&和&激情杀人&的普世法律党。我们不需要今后十年再由一个南霸天媒体党称霸。北京电视台这次呼吁全行业抵制郭德纲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反应的范围,和《南周》新年献词事件是一个套路。它们想把事情闹大,趁机坐地要价,在行业内部划线。对于北京电视台这样一个准南方系媒体,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霸权文化
&&&&来源:&&&&
&&&&&&字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网络使用方式超过百分之五十是游戏,而网络公司超过五成的收益来自网络游戏。这样的结果暗示着:伴随着暴力、色情、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游戏正在以霸权的方式吞噬着我们的高科技未来。网络游戏不仅从内容上满足了暴力和文化霸权的形式,并且游戏的沉浸式互动参与也形成一种协商的文化霸权。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已经拍摄成电影,预计将于2016年上映。为进一步理解网络文化的霸权,本文选择以该游戏为例。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网络媒体时代霸权文化的实现方式,从而挖掘暴力网络游戏的霸权本质。
一、媒体暴力与媒体霸权
何谓暴力?安德森等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以造成极端伤害为目的攻击。①所有的暴力都是具有攻击性,但是攻击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暴力。人类的攻击是某种针对另一个体以造成伤害来作为直接目的的行为,暴力则只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体的个体举动。但是,巴塞洛等学者进一步指出,暴力是对某种明显的身体武力威胁或者通过真实的武力对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描述。②暴力同样也包括针对个人或组织实施隐性暴力而造成身体伤害结果的描述。因此暴力主要有三种类型:实质的威胁、行为动作和伤害性的后果。由此可见,暴力具有比较丰富的含义。它可以针对个体或组织,并且可以通过可见或者不可见的方式实施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并非在短期内显现或被发现。一些暴力行为尽管没有导致流血事件发生,但还是会对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包括一些超出人控制的病理上的攻击伤害。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冷暴力。
暴力可以作为霸权的实施方式。通常来说,霸权是指国家或民族对他者的支配或者统治。作为政治性的行为,霸权在特殊时期表现为高压或权力统治。当然,高压或权力包括了军事和武装暴力。在媒介环境下,这样的暴力失去了实际行为层面的作用,而是以冷暴力的形式维护霸权。
霸权不仅是包含暴力形式的政治和统治,而是“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力量的复杂交汇”④,更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范畴。正如英国学者威廉斯所言,“霸权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具体表达,其公职形态也不仅是通常所谓的‘操纵’或‘教化’。它是对生活整体的实践和期待:我们的感觉、经历的分配、对自身与世界的塑造感知”。⑤因此,霸权是难以超越和“不言而喻”的。而媒体则是统治阶级实施霸权的工具,并且它“塑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世界的观念,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 ⑥
一些文化研究学者不完全赞同以上观点。在他们看来,受众对大众传媒具有抵抗力,并且具有“解码”的能动性。霍尔认为,受众的“解码”具有三种形式:主导霸权式读解、协商式读解、对抗式读解。尽管大众媒体对媒体信息进行霸权意识形态编码,并希望受众站在“宰制―霸权立场”上解读媒体信息,但是受众仍然可以通过对媒体信息协商式和对抗式地读解获得颠覆媒体信息和统治阶级霸权的能动性。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众成为了用户,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众媒体的精英文化更受到了挑战和颠覆。
尽管如此,网络亚文化最后也逃离不了被大众文化收编的命运。即便是最边缘的游戏社区,游戏玩家“在意义‘生产’中的抵抗”也不过是网络神化下的“浮云”。⑦为了进一步理解网络文化的霸权,本文选择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例,探讨网络媒体时代霸权文化的实现方式,从而挖掘暴力网络游戏的霸权本质。
二、《魔兽世界》游戏简况
《魔兽世界》由法国维旺迪集团下属的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娱乐”(Blizzard Entertainment)研发制作。作为全球娱乐软件的顶级开发商和出版商,暴雪娱乐在业界享负盛名,不仅开发《魔兽》系列、《星际争霸》系列、《暗黑破坏神》系列等极具震撼力的游戏作品,还提供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游戏服务(Battle.net)。从1994年以来,《魔兽》系列在中国大陆已经发展拥有一套相对独立而故事相关的单机和在线游戏,分为《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两个系列。其中,《魔兽世界》(英文是World of Warcraft ,简称《魔兽》或WoW)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在线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 Game,缩写RPG),在全球拥有上千万付费用户,2008年在全球网络游戏市场占有率就已达到62%,是目前最成功的网络游戏。
《魔兽世界》是继“魔兽争霸III”及其资料片之后,暴雪娱乐研发的第四款魔兽系列游戏。暴雪娱乐从1994年出品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WarCraft)开始,魔兽争霸系列的故事剧情皆设定在“艾泽拉斯世界”背景之下。魔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艾泽拉斯”世界史。它被描述为一段英雄般的神话传说:“艾泽利亚世界”的战争开始于“人类与兽人”战争爆发的一万年前,从“上古战争”一直到“潘达利亚”王国(Pandaria)。而魔兽世界的历史就是“部落”“联盟”“熊猫人”为保护和拯救“艾泽利亚世界”的战争罗曼史。《魔兽世界》游戏则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每一版本的游戏都有各自的一段历史背景。
作为一款战略对抗类游戏,前四个版本的《魔兽》游戏围绕“部落”和“联盟”两个阵营的战争展开。“部落”拥有六个种族:巨魔、牛肉人、兽人、被遗忘者、血精灵、地精。“联盟”也是有六个种族:人类、夜精灵、侏儒、矮人、德莱尼、狼人。《魔兽》中一共有11种职业,不过根据所属阵营的不同,不同种族能够选择的职业也有差异。在最新的版本里,神秘的“熊猫人”作为一个独立的阵营参与到“部落”与“联盟”的对抗中,并且新版本还增添了“武僧”这一职业。这些职业被设定了不同的种族天赋和大量的职业技能。例如:“武僧”的技能是利用“真气”来完成“翻滚”等中国功夫。所有的角色都设有五种基本属性:力量、敏捷、耐力、智力和精神。这五项属性的强弱影响着角色的各种能力。
作为一种奖励性(award-winning subscription-based)大型多玩家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 缩写MMORPG),《魔兽》里“玩家同时占据和建构游戏事件,并且分享游戏世界”。《魔兽》拥有一个开放性的游戏叙事形式,玩家能够在游戏的故事背景下通过单人对抗和战略进攻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特别是在最新版的《熊猫人之谜》中,玩家更能超越 “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简单对抗游戏模式,通过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获得战略和策略上的成功。玩家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阵营,组成一个5至40人的战队,然后各自创建账号并且选择参与角色的种族和职业,团队参与作战。
《魔兽》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和亚文化圈。《魔兽》构建了与现实世界难分难解的虚拟社交网络,包括游戏攻略、交易、日常生活(恋爱、交友)、网络庆典(节日活动)等。而最新的版本《熊猫人之谜》更加强了游戏的社交功能。一方面,游戏变得更休闲,玩家通过购买或者奖励获得宠物,通过战斗获得经验来提升宠物的等级,并且可以通过买点卡获得稀有宠物,同时玩家还能够开辟农场,来获得角色的声望和奖励的坐骑;另一方面,《魔兽》已开辟手机英雄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角色、使用拍卖行、计划冒险旅程以及了解公会活动安排。《魔兽》已经成为生态化的游戏社交网络。不仅如此,《魔兽》游戏更开辟了众多周边产品和衍生行业,例如动画、网络文学、玩具、棋牌游戏、Cosplay等。
三、《魔兽世界》的暴力与霸权
《魔兽世界》网络游戏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虚拟性。二是碎片化和延续性的结合。玩家可以随时下线,而当玩家再次进入游戏时,又可以再次回到之前的时空,继续之前的游戏情节。三是无拘束与被合法化。游戏世界是自由的,现实社会的一切规律和公共认识都可能在游戏中被打破,但是游戏拥有另一套规则,使玩家能够无意识地按照游戏里的法则谱写游戏的历史情节。四是自由性。正因为网络游戏具有前三个特征,玩家才拥有超越现实世界的自由性――自由来去、自由厮杀、自由交易,不用顾忌角色之外的社会状况和现实身份。由此,《魔兽》的霸权文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读:暴力、协商和沉浸式。
首先,《魔兽》象征着暴力文化的霸权。从名字上看,《魔兽世界》游戏名字中的warcraft本意是“战争的艺术”,而游戏的情节内容突出种族冲突和武力成功学。这些元素都突显了游戏的英雄主义、尚武文化以及其中权力关系的裁决模式。而游戏玩家通过“进攻”“修炼”“升级”获得父权文化而来的领袖气质,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上流社会的经济实力。这与男性杂志、足球运动异曲同工,他们都“塑造了中国霸权的男性气质的迷思和新的阶级与社会性别秩序”。⑧不仅如此,游戏还能够让人了解、学习和认同“统治”的技术和战术。《魔兽》拥有一整套参与机制:注册账号参与工会,任意选择“扮演”某种职业,参与和“经历”战争、种族冲突,“完成”各种团队作战任务,“获得”力量、技能和物质上的奖励,最终赢得成功。这些暴力建构的过程对玩家宣扬了一种文化规范和社会秩序,生产和促进了一种利用统治、权力和支配作为建立或维持父权的方式。暴力本身作为一种“权力的规训”规范了各种社会权力关系。⑨在游戏中,玩家“使用”暴力的过程实际上也规范了性别关系、种族关系、阶层关系等权力关系。
与此同时,《魔兽》的霸权是在玩家协商下完成的。不管是早前重于攻略的版本,还是最近更趋于休闲网游的《熊猫人之谜》,“暴雪娱乐”都始终将社交作为《魔兽》的最大卖点,许多玩家都会每天、每周、每月定期持续地活跃在《魔兽》社区。不同于电影和小说,这款网络游戏综合了叙事化的结构和持续的网游,设计出不断交往的过程。⑩在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游戏的交流中,游戏文本更具有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而玩家在参与中获得了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是这样的游戏过程,才能让玩家获得源源不断的快感和生产意义中的自我肯定。但是正是玩家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的角色转换○11,使游戏成为一个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霸权生产过程。而作为社交行为的游戏更多是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不具备实践的意义,这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学者保罗?弗莱尔所倡导的“对话”(Dialog)―“实践”(praxis)模式不同。12因为在游戏过程中,人的沟通内容和目的已经发生改变,游戏的社交“对话”已经很难承载“实践”的目的和意义,这种社交难以成为人自我成长和解放的“实践”。不仅如此,这些作为亚文化的游戏社区更不断地被主流文化收编,为跨国媒体公司的技术和经济霸权推波助澜。13
最后,网络游戏亦可以被看作一场沉浸式的教育 (immersed education),学习的过程就是游戏、社交、娱乐。玩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开辟游戏的历史和玩家间的交往互动,并投入时间精力和产生情感牵连。而当这种交往行为、暴力和娱乐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游戏则形成一种沉浸式的意识形态霸权。它更加维护了“阶级、性别、种族及其他不平等现状在文化的氛围中被去政治化的过程,从而维护了经济与政治不平等的现状”。14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去体会暴雪娱乐在《熊猫人之谜》中的熊猫武僧、中国功夫、古典音乐背景、雨雾缭绕的山峦,以及文明古国的神秘感等充分的东亚元素,其目标显然是整个东亚市场。而《魔兽》只是整个跨国媒介体系里文化包裹的一部分。
四、结论:对游戏未来的思考
游戏的意义在于什么?美国学者波茨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中提到,儿时的游戏是社会认同的过程。后来游戏成为游戏生活的方式。但是现在网络游戏已经不再仅仅是游戏。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社会是现在民族国家无法逃避或超越的命运。而数字技术即是这条命运中的主动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只有拥有和支配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掌握住前进的命脉。然而,数字技术产业不应该与游戏产业等同。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中国网络使用方式超过百分之五十是用于游戏,而网络公司超过五成的收益来自网络游戏。这样的结果暗示着:伴随着暴力、色情、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游戏正在以霸权的方式吞噬着我们的高科技未来。
早在两年前,暴雪公司就已经宣布开始与电影制作公司和著名导演合作,有意将史诗般的《魔兽世界》游戏拍摄成电影大片○15,估计会在2016年上映。从游戏到电影,这不仅意味着10年前的游戏玩家转变为电影观众,再一次成为美国电影的消费者,更象征着游戏亚文化正式向大众文化过渡,隐形霸权将走向台前。而崇尚高科技、享受视觉冲击的观众和举步维艰的国内电影业不过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又一次洗礼。(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1 Anderson, C.A. & Bushman, B.J. Human Aggress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2(53): 27-51
2 Bartholow, B. D., Dill, K. E., Anderson, K. B., & Lindsay, J. J., The proliferation of media violence and its economic underpinnings[A]. Gentile. Media violence and children: a complete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C]. Westport, CT: Praeger,
3 Kudryavtseva. The psychopathology of repeated aggression: a neurobiological aspect[A]. Margan,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aggression[C].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4 阿瑟?伯格.何玉等译.媒介分析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8
5 6 Williams, R. Marxism and Litera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9
7 蔡骐,谢珍.亚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游戏族[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2):61-65
8 曹晋,赵潇爽.男性时尚杂志与后殖民国家西方资本的扩张[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38-46
9 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 Myers, D. The Nature of Computer Games: Play as Semiosis[M]. New York: P. Lang, 2003
11王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Freire, P.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Continuum, 2000
13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14 O’Sullivan,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4:71
15中影注资《魔兽世界》电影 成片后将在中国上映[EB/OL]. /yl//6071747.shtml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你被西方新闻霸权洗脑了吗?
西方政府不使用&宣传&一词,将&宣传&贬为&洗脑&。其实,西方政府十分重视&洗脑&,只是将其包装为&公关&。美国政府一方面以鄙夷之情严词谴责洗脑行为,占据道德高地;另一方面则不断改进洗脑方式,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化洗脑于无形中,取得了非凡成就,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高明的洗脑术不会直奔主题,而是潜移默化,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来说话,并且以新闻的面貌示人。伊战初期发生3件著名假新闻,堪称是洗脑术的经典范例。
西方政府不使用&宣传&一词,将&宣传&贬为&洗脑&。其实,西方政府十分重视&洗脑&,只是将其包装为&公关&。近些年,中国宣传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了不小的改进,但对于西方现代洗脑(公关)技巧仍然缺少研究,甚至一些官方媒体起到了西方传声筒的作用。
美国洗脑业遥遥领先
2013年夏,美国政府紧锣密鼓,掀起一波又一波指责中国黑客袭击美国网络的舆论浪潮,而中国方面则反控在遭到的网络袭击中,来自美国的黑客最多。在这场口水战即将进入高潮前,美国政府突然鸣锣避战了。原来这时冒出一个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员斯诺登,爆出美国政府代号为&棱镜&的大规模全球监视项目,其中包括组织黑客长期入侵中国的民用电信网络,窃取了无数的通讯资料。
美国通过高调指责对手来掩护自己行为的战术,并非始于今日,而早就驾轻就熟。洗脑就是较早的一例。美国政府一方面以鄙夷之情严词谴责洗脑行为,占据道德高地;另一方面则不断改进洗脑方式,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化洗脑于无形中,取得了非凡成就,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2003年伊战前夕,尽管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投票反对入侵伊拉克,连美国的盟国法国、德国也极力反对,但是根据盖洛普公司开战前一天的民意调查,有76%的美国民众支持小布什发动伊战。这可以认为是美国政府对民众洗脑的一个指标性成就,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民众被蒙骗了,小布什的开战理由纯属虚构。
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播出了一个称为&儿童圆桌会议&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到:&我们欠中国1.3万亿美元债务,怎样才能还清?&一个6岁美国男孩的回答是:&我们绕到地球的另一边,杀死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思议,一个6岁孩子怎么会对地球圆型的概念、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地理位置知道得如此清楚,这到底是一个&神童&,还是他下意识地复述了成年人向其灌输的仇华洗脑言论?答案应该不难得出。
作为著名的主流电视网的、有相当知名度的主持人,他的反应更说明问题。这位主持人一本正经地回复:&杀光所有中国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子。&他可以辩称为&调侃&,可一个6岁的孩子能理解这是&调侃&吗?完全不可能。接着这位主持人高声问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容许中国人活着(Should we allow the Chinese to live)?&有孩子大叫:&不容许!&对此,他居然一笑置之。只有美国人经长久洗脑后,才会狂妄地认为美国有当然的权力主宰别国人民的生命,才会无意中向孩子们灌输傲慢、狂妄、愚昧的霸权思想。
新闻洗脑术的经典案例
高明的洗脑术不会直奔主题,而是潜移默化,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来说话,并且以新闻的面貌示人。伊战初期发生3件著名假新闻,堪称是洗脑术的经典范例。
日清晨,美军紧急召开记者会,宣布几个小时前美军突袭伊军驻守的医院,成功营救被俘的19岁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Jessica Lynch),并发布了一段5分钟的&实况录像&。在这段采用夜视镜摄影设备录制的&影片&中,突击队的两架直升机抵达医院上空时,画面突然变成一片漆黑,接着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黑暗中可以看到子弹划破天空的闪光和听到突击队员&冲!冲!冲!(Go,Go,Go)&的吼声。好一阵后,画面又回到可视状态,是医院内摇摇晃晃快速闪过的镜头,只见从医院大门冲出一队美军士兵,抬着一具担架,急速上了保持启动状态的直升机,立刻升空飞离。接下来就是林奇在美军医院受到良好护理的感人场景了。
实际上,是伊拉克医生通知美军来接走负伤的林奇,美军出发前很清楚医院里没有一个伊拉克军人,医院所在的城市也没有伊拉克军队,他们已在两天前溃败逃跑了。记者会上美军发言人故弄玄虚,不回答营救行动中与伊军交火的问题,称不便具体透露。虽然发言人闪烁其辞,但&新闻&节目的受众,在漆黑画面,混战一片的无言细节中,被洗脑了一把,很自然地接受了一个美军&英勇奋战&的诗篇。这里洗脑的画面上没有一句解说,而效果远胜于慷慨激昂的说教。
在美军占领巴格达的凯歌声中,许多美国人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个欢欣鼓舞的伊拉克人,动情地对着摄像镜头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这十几秒钟为布什歌功颂德的画面,感动了美国人,冲淡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质疑和反对声。倘如观众知道这个画面是广告,就不会有如此效果了。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则广告,攻占巴格达之前在美国制作,而且出品部门不是电影公司或电视台,而是美国国务院。电视网把这段政府预先制作的&现场采访&悄悄地同其他伊拉克新闻片段混合在一起播放。这是深得现代洗脑术精髓的高明之作:洗脑,但不能让你察觉。
像这种公关作品冒充新闻的手段,美国政府早已驾轻就熟。《纽约时报》在日发表长篇报道,标题是《布什政府开创了一个电视新闻预先包装的新时代》,专题介绍美国政府雇用公关公司炮制对其政策歌功颂德的新闻和电视节目,花钱收买名家和专栏作家撰写支持其政策的&独立评论&,用这些手法操纵舆论,引导民众。
日,美国CNN、福克斯等主流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天巴格达市民举行大规模起义(a massive uprising),无数人自发涌进巴格达市中心的菲尔杜斯广场,把萨达姆的大型雕像拉倒,并向美军欢呼致敬,庆祝美军解放巴格达的历史时刻。但电视摄像机没有提供广场的全景图像,只有局部人群熙熙攘攘及向美军感谢的近景。据后来揭露的事实,这又是一次精心组织的假新闻。此前美军先行清场,禁止巴格达市民进入。当时广场上的美军士兵、摄影记者、以及由大型军用飞机从美国运来的萨达姆反对派,总共不到150人。这些两天前还住在美国的伊拉克人,充当了&市民大规模起义&场面的道具和演员,雕像其实是用长铁索被远处的美军重型卡车拖倒,当然演员们受命使劲握持铁索,以便让新闻记者拍照为证。一张事后流出的广场长镜头显示,整个广场只有在雕像前有一些人,由于菲尔杜斯广场非常大,看上去的感觉就是一小撮人而已,完全不存在市民大规模涌进广场起义的报道情景。
新闻霸权的现实
同假新闻本身相比,美国政府和媒体合伙造假以及新闻霸权势力,更令人吃惊。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俘和获救,菲尔杜斯广场上拉倒萨达姆雕像,这些事件完全没有一手遮天的可能性,但美国主流媒体还是敢公然报道假新闻。
当时追踪伊拉克战争的国际媒体大本营,设在巴格达18层楼的巴勒斯坦大酒店,而这个大酒店紧挨着菲尔杜斯广场,完全可以俯视广场上发生的事。显然美国军方和CNN等主流大媒体不忌惮在各国媒体的鼻子底下&睁眼说瞎话&,将根本不存在的巴格达市民大规模起义的&新闻&,向全世界广为播报。美国军方和美国主流媒体有恃无恐,是因为能进入伊拉克采访的媒体和记者都需事先获得美军的批准,而这些记者们很清楚,与美军闹别扭,会被立刻赶出伊拉克。
杰西卡&林奇被俘和获救的故事,美国媒体就表现得更离谱了。林奇在伊拉克医院接受了9天的治疗,但美国军方和主流媒体将就在眼前的伊拉克医生、护士和其他目击者视如无物,而是以取悦美国民众、美化美军、创造英雄为&新闻&准则,随心所欲作报道。这件事的洗脑谎言与事实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军方和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主流媒体,无中生有地报道林奇遭遇敌军后浴血奋战,杀死了多名敌人,直到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林奇身中数弹,并被刀刺伤,因枪伤和刀伤失去知觉被俘。有些媒体更夸张,称林奇被俘前举枪自杀,但因为子弹都打光了,所以没有自杀成。事实上,林奇的车队开错了路,意外开到了伊拉克军队的阵地,在突围的慌乱中,林奇乘坐的装甲车高速撞上前面一辆美军装甲车,驾驶员当场死亡,林奇负重伤,全身多处骨折,失去了知觉。在遭遇伊拉克部队后,林奇没有放过一枪一弹,只是跪在装甲车里祷告,一直到出车祸昏迷。林奇被俘后,伊军看她伤势很重,就把她送到一所民间医院。
林奇身上没有枪伤和刀伤,美军医生肯定一目了然,但他们任由军方和媒体胡说。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场上占绝大多数,但没有一家就近采访林奇住了9天的伊拉克医院,而是凭空捏造新闻,最后因为英国的《卫报》记者去那个伊拉克医院实地调查,才使美国&新闻&露了馅。
第二,美国媒体报道林奇被俘后受到残忍虐待,身上一些伤口是受审时留下的。事实上,根本没有人审问林奇,她被俘后就被送到医院,受到伊拉克医生和护士全心全意的救治,受到当地可以提供的最好护理。伊拉克医生对英国记者说,林奇一到医院就作了一次全身检查,除了车祸造成多处骨折,没有找到其他任何伤。过了一天,医生又给林奇作了一次全身检查,没有新的发现。林奇被安置在这个医院唯一的高级特殊病床上,尽管人手紧缺,医院还是专门配给林奇一名护士。为了安抚林奇的情绪,这位护士为她唱歌解愁。当时血源紧张,伊拉克医护人员捐出自己的血输给林奇。相比于伊拉克战俘惨遭美军凌辱虐待的不堪丑闻,&民主国家&军队的素质,真令人不禁摇头。
第三,美国媒体报道美军突击队强攻萨达姆精锐部队烈士旅驻守的医院,经过激烈交战后成功救出林奇。事实上,医院里根本没有一个伊拉克军人,而医院在两天前还用救护车尝试将林奇送到一个美军公路检查站,但在接近时突然遭到检查站美军狂射,林奇差点被美国兵打死,这辆救护车幸运地逃了回来。接着医生冒着危险,将林奇在医院的信息传递给美军,请他们快来接人,因为林奇伤得很重,需要更好的治疗。而美军得到消息后,却精心等待适合造假的时机才去接人。伊拉克医生对英国记者说,当他看到美军半夜用直升机来接林奇,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医院乃至整个城市都没有军人,完全可以白天来。而美军冲进医院后,对医生、护士极为粗暴,马上将他们及其余病人全部绑起来或铐在床架上。
在《卫报》记者不知趣,败了美国同行的兴致后,林奇的美国主治医师们急急忙忙宣布,林奇患了失忆症,不记得被俘后发生了什么,而且这些失去的记忆很可能永远也恢复不了。在媒体疯传林奇浴血奋战、负伤被俘住院时,医生们不澄清;当真相开始浮出,为了阻挡人们向林奇核实,医院就透露她永远不可复原的&失忆病情&了。不难看出,这是军方、媒体、医院的系统性造假行为。幸好林奇本性单纯正直,她被&失忆&了一阵后终于出面说话,坦诚伊拉克医生和护士讲的全是事实。林奇又表示,她的生命幸亏伊拉克医生和护士的全力抢救才得以保存,伊拉克人是她的真正救命恩人。军方与媒体合伙导演的这部英雄主义大戏,到此被迫戛然落幕。
林奇获救事件,本来是伊拉克人可以引以为傲的人道主义范例,但由于没有话语权,真相被彻底抹杀;而在这个事件中,原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美国人因为握有新闻霸权,反过来趾高气昂大作文章、滥发&新闻&。至于林奇,虽然只需要保持&失忆&状态,就可坐拥纷沓而至的荣誉和种种好处,但她顶住军方压力道出事实真相。在我看来,林奇真是一位名至实归的美国英雄。
新闻自由是空洞的命题
新闻自由理念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不能抹杀,应予肯定。然而,并不是那些将&新闻自由&喊得冲天响的国家就有了新闻自由。从实践来看,新闻自由话题虽然喊了几百年,至今还是一个空洞的命题。
首先,抽象的新闻自由没有立足之地。新闻能影响舆论,舆论能引导民众。舆论是杀伤力强大的信息武器,可以用来帮助维持社会秩序,也可以用来颠覆社会秩序。如果舆论不停地发鼓噪之声颠覆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时,任何政府都会出手干预,决不会听之任之。新闻自由问题,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可操作定义,但是迄今未见有这样的定义;即使在自称有新闻自由的美国,其实也没有这样的定义,媒体对新闻的取舍是以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为准则的。
第二,新闻自由只适用于资本,不适用于记者。如果媒体有一篇报道政府不准发,媒体可以用新闻自由原则抗争。媒体发的报道归根结底要由记者撰写,但记者却没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如果一个记者写了一篇报道,而媒体老板出于某种原因不准发表(比如该报道是揭露一个大广告客户的丑闻),这种情况下记者不可能用新闻自由原则抗争。你如果要坚持发这篇报道,老板就叫你卷铺盖回家,你打官司也没用,法律不会支持你。
第三,出现了所谓的新闻自由与新闻霸权、新闻资源垄断共存的反讽现象。美国号称为新闻自由的国家,但新闻资源被几家大媒体集团高度垄断,全国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只得跟从它们的指挥棒转。这种状况特别有利于垄断大媒体搞洗脑作业,因为洗脑术的要诀是不能让受众感觉到洗脑,而&新闻自由&的桂冠可使新闻貌似客观独立,从而起到隐蔽洗脑的作用。
伊战前美国媒体大规模系统性地制造假新闻,宣称伊拉克拥有核武器、化学武器;伊战中美国媒体又故技重施,营造美军正义之师的形象。这些足以说明美国媒体的新闻伦理道德水平低,表里不一,无资格为人师表。
而西方的新闻自由,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依托新闻霸权,享受选择性报道的自由。美国新闻界仍然延续冷战时期的态度,只喜欢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越耸人听闻兴趣越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名女孩在唱歌,但歌声其实来自另一个女孩,这种假唱确实不好,不过也算不了什么,因为这不是歌咏比赛,没有演员表,要突出的不是个人。如果这点造假的事儿发生在美国,实在是太过寻常了,并且性质又同电影中替身演戏差不离,肯定没有一家媒体会感兴趣。但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美国主流媒体就反复播报,处理得像是一个什么超级大丑闻,美国《时代》杂志年底还将此次假唱事件列为当年世界十大丑闻之一。可讽刺的是,美国媒体大规模制造伊拉克战争的假新闻穿帮后,对于这些真正的超级大丑闻却从未作出哪怕是稍微像点样儿的反思。
ABC电视网借小孩之口公然播放&杀死每一个中国人(kill everyone in China)&,这种赤裸裸的纳粹极端主义言论,理所当然地激起在美华人的大规模抗议,抗议持续了一个多月,并且组织了全美27个大城市在同一天抗议游行,但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却全都装聋作哑,不予报道。这又一次印证了西方的&新闻自由&原则屈就于冷战意识,演绎成为选择性报道新闻的自由。
其实,现代所谓的新闻自由这个词,就像普世价值、言论自由、民主、人权等等名词一样,主要是作为洗脑武器和颠覆武器,向美国不喜欢的国家输出。而在美国国内,民众对于这些词的概念十分冷漠,甚至厌烦,认为是政客们玩的假惺惺游戏,所以使用的频率非常之低。
西方洗脑术以及新闻导向与管理的启示
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打仗,军队未动,舆论先行。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莫不如此。小布什深谙此道,通过制造假新闻引导舆论,硬是鼓动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支持他发动一场毫无由来的战争。新闻导向的能量,由此可见一斑。
打仗如此,改革也一样。重大的改革依赖舆论先行,如果不能成功引导舆论,改革很难平稳进行。中国新闻业肩负着引导舆论、协助各项重大改革平稳进行的重要使命。这就涉及到新闻业本身的改革。
然而,新闻业的改革又特别难,没有适合中国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因为迄今为止各种新闻理论都脱离实际,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西方媒体说一套,做一套,不足为师,但他们一些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首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
无论称为宣传、洗脑还是公关,其行之有效的关键,是让受众在潜移默化或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内容前已详述。虽然按照西方新闻理论,宣传是宣传,新闻是新闻,两者不可混淆,可这是虚幻理论,西方新闻界口是心非,用此来说教,自己却不遵守。美国媒体利用新闻形式为小布什大造战争舆论就是一个实例。
然而,新闻造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受到谴责。造假不能持久,新闻从业人员须记住林肯的名言:&你可能一时愚弄所有人,也可能永远愚弄某些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不仅不能鼓励新闻造假,并且无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网络上自由撰稿人,都不得有造谣不受惩罚的自由,法律要在这方面发挥威慑作用,维护正常的传播秩序。
其次,构建大媒体集团。
美国由几个大型媒体集团发布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新闻报道,地方媒体只采访报道当地新闻,超出地方范围的新闻,就转发大型媒体集团的新闻稿。这种格局使新闻资源高度垄断,算不上是正道,但从新闻管理来看,确实有效,防止了新闻乱象。
中国也可以考虑组建大型媒体集团报道全国和全球的新闻,而地方媒体只采访报道当地新闻,涉及全国和世界新闻就转发大型媒体集团的新闻稿。记者有自由写稿权,但没有自由发稿权;大型媒体集团内部设置审稿发稿的程序细则,将新闻按政治敏感度分类,给予不同的审稿级别。比如说,体育新闻审稿级别最低,重大政治新闻审稿级别最高。另外将新闻报道的期限同审稿级别挂钩,一次性报道的新闻,其审稿的级别低于连续追踪报道的新闻。
美国大型媒体集团报道的国内政治新闻,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同时政府官员频繁接受采访,引导舆论。因此,美国政府有很多软性手段可以影响控制大媒体,比如媒体不听话,就将不对其提供新闻或不接受其采访作为惩罚手段。中国政府也应当考虑增加软性手段来引导舆论。
第三,适度开展舆论战。
其实,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战从未中止过,中国即便一味退让,也无济于事。俄国原总统叶利钦对西方民主体制佩服得五体投地,掌权后急不可待地向西方投怀送抱,到有生之年来日无多时,才经由冷酷的事实醒悟到,西方民主俱乐部绝不可能平等地接纳他,美国人给他设计的所谓经济&休克疗法&,目的只是要搞垮俄国。普京上台后即适度开展同西方的舆论战,提升了他在国内外的声望。
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发生的反华、辱华事件并非偶然,这是美国媒体对中国长期舆论战的自然延伸,源自美国统治精英的政治需要。例如,美国军事力量毫无争议是世界之最,军费开支也是世界之最。伊战已经结束,但2012年美国的军费开支仍然占到世界军费总开支的41% 。然而军方永远想获得更多的拨款,主要方法就是带动媒体炒作&中国威胁论&。多年来在国会讨论年度军费拨款的前夕,军方一定会推出一份吹捧中国军事力量的报告,平日里不可一世的美军,这时竟然把自己描绘成一幅可怜相。
另一方面,受长期冷战宣传的影响,美国人也乐见竞争对手国的负面消息。媒体迎合这种心理,不断播放中国的负面新闻,然后归结为意识形态原因,归结为体制问题,转移美国民众对自己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们盲目相信自己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以满足美国人特有的自大心理。
掌控新闻霸权,对世界舆论呼风唤雨,这些都是西方的软实力。考察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西方现在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软实力,是通过冷战得以壮大。中国的软实力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亟需提高。但软实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接受挑战,不回避有限度的冷战,会有助于突破西方软实力霸权,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影响。
美国人的宣传方略:&高明的洗脑(宣传)术不会直奔主题,而是潜移默化,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来说话。&换言之,无须直奔主题纠缠于意识形态,可以采用实证导向的方法,用事实来做文章,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中国应当推出一批说服力强、具有可读性、讲事实摆数据、经得起验证的作品,向中国民众介绍一个真实的美国,破除中国民众和知识界对美国制度的迷信,凝聚自信心,走自己的路,创建中国模式。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关注独家网(www.dooo.cc)
(C) 独家网 dooo.cc 版权所有 独家粉丝群: 投稿邮箱:editor#dooo.c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媒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