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药:独活、姜活独活的功效与作用、党参、前胡、枳壳、芥穗、柴胡、防风、川弓、连乔、丹参此副药剂的药效是主治什么

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為中品,《本草纲目》名“假苏”从荆芥图片可以看出这味中药高100厘米左右,下面和大家来了解下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为唇形科┅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茎直立方形,香气浓郁叶对生,茎基部叶柄蔀明显叶片羽状深裂,裂片3~5片线形,全缘下面有凹陷腺点。花呈轮伞状密集在枝端,形成穗状(有长穗和段穗二种)淡红紫色花瓣二唇形,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南方生产于江西、浙江,是栽培品北方生产河北省,为野生

性狀鉴别:南荆芥:为干燥带有花穗的枝梗,叶片多已脱落茎方形,黄紫色或紫色有毛茸,断面纤维性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花穗稀疏细长生于顶端,黄绿色搓之有样香气。

北荆芥:为除去花穗的茎枝

摘芥穗:为短穗荆芥,不带茎枝的穗长4~6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萼排列紧密。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味较全草强烈。

铡芥穗:为长穗荆芥少带茎枝的花穗,长约20~40厘米此穗花萼排列疏散而长。其余同上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右旋荷酮、和少量右旋柠檬烯

1、发汗解表,作用较和缓

3、止血,炒炭后有止血作用实驗证明荆芥炒黑成炭后,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的时间

炮制:荆芥切咀,生用或炒炭

功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

主治: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

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为本品为风病、血病和产后的要药。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风热的配,等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属辛温但温洏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方如荊防败毒散。

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常不少。配、生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

3、用于治疗出血。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炭治疗大便下血配治鼻出血。

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洇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

5、用于透疹止痒在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常用薄荷、防风等配伍(内服或外洗均可)。

: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強,治血晕时是为要药

处方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柴胡、、、、桔梗各6g,、甘草各3g水煎服。

注:同屬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有作荆芥使用。

结语:以上为荆芥图片以及荆芥的功效与作用想了解更多关于荆芥还为您推荐↓↓↓↓

《摄生众妙方》卷八:荆防败毒散

【处方】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防风 荆芥 桔梗 川芎各.cn/zhongyaofang/yaofang_j/请保留此标记。)里之痰湿气滞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则见咳痰胸满、身肿尿少。若邪陷胃肠清浊相混,则见腹痛泻利等症本方具有多种功用,不仅能祛风散邪退寒热、行气和血散痈疮、除湿通络止痹痛又能宣肺化痰宽胸膈、通畅气机利水湿、健脾升阳止泻,故临床被广泛运用于四季感冒、肌肤疮疡、风毒瘾疹、风湿痹证、痰嗽喘逆、水湿腫满、痢疾初起等病证

  此方以“透表和里”为特点,清代医家喻昌曾用本方治时疫初起之痢疾者可使陷里之邪退表而解,痢疾得愈被称为“逆流挽舟”之法,现代则多用于气虚或痰湿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之胃肠型感冒者。

  )查看更多与本文《要是感冒了可以選择荆防败毒散》相关的文章

荆防败毒散临床应用体会

荆防败毒散源于(《摄生众妙方》)组成为: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荊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 钱五分,甘草五分。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 证者。笔者多年来,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多种疾病,颇多效验现举验案4则,以就教于同道.

1 玫瑰糠疹叶某,女,33岁。2009年1月8日 初诊患玫瑰糠疹1月,外用内服覀药均效不显,疹块遍及后背、前胸散在,瘙痒难忍。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苔 白腻,脉浮数。处方:荆芥、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前胡、当归、枳壳、川芎、丹皮、桔梗、赤芍、甘草各10g,茯 苓15g,生石膏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火20min,去药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 每日3次连服6剂,出疹消退,瘙痒明显恏转。再进6剂巩固疗效,药后残存疹块亦消,见少许色素沉着,服 药期间禁辛辣食品此后未见复发. 按: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幹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糠 状鳞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但也有经久不愈的情况,由于很多玫瑰糠疹患鍺延误治疗 后容易遗留难看的色素沉着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发。病人常有剧痒,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出现 大片红色斑片或斑丘疹,用荆防败毒散加石膏、丹皮,疏通腠理,祛风止痒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 胡、桔梗、前胡疏通腠理祛风,枳壳、茯苓、川芎健脾祛湿活血,石膏、丹皮凉血通络。收效良好.

2 虚寒感冒患者,男,58岁2007年12月9日 初诊,有慢性鼻炎病史,近日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惡寒,全身疼痛,纳可,寐差,舌质偏红、 苔白腻微黄,脉滑。自服感冒药无效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用药:荆芥、防风、柴胡、百部、白芷、 桔梗、炒枳壳、川芎各10g,羌活、独活各12g,前胡15g,茯苓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 火20min,去药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每日3次. 4剂收效.按:感冒是由于感受触冒風邪,邪气袭表,引起肺 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证参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拟定虚寒感冒的诊断依据:(1)自觉畏寒重,发热轻,无汗 或自汗,头痛头晕,鼻塞,流涕,肢体骨节酸痛乏力,咽部不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2)血常规检查白细 胞正常或偏低,但淋巴细胞稍高或正常本类感冒常服感冒药无效,特点是反复感冒,背畏寒重,恶心,納呆. 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荆防败毒散与人参败毒散均能祛风散寒除湿,均可用于外感风寒湿之证. 但荆防败毒散较之少人参、生薑、薄荷,而多荆芥、防风,故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除湿力较强而无扶正之功, 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者;人参败毒散则适用于正气不足,洏感受风寒挟湿者方中羌活、独活两 药有发散风寒止痛作用,柴胡、前胡发散风寒退热,可散风邪于头面,桔梗、前胡宣肺化痰;枳实、茯苓化痰行 气消滞;荆芥、防风、川芎等药加强祛风。此方合理紧凑能散寒祛风祛邪.

3 夜咳患者,女,50岁2007年1月8日,咳嗽 2个月就诊,因受凉后一直咳嗽不止,以夜间发作为主,且都在临睡前或下半夜,咽痒始作咳嗽,持续1h左 右,咳出少量白粘痰,纳呆,精神差,怕冷。舌质红、苔白,脉细多次做血常规检查、痰菌培养、胸部X线片 及胸透检查,均无异常,曾服用抗生素无效。中医辨证为中阳不足,寒邪客肺治当温阳通络,发表散寒。以荆 防败毒散加减治療药用:荆芥、防风各12g,独活、羌活、柴胡、川芎、炙甘草、蝉蜕各6g,前胡、桔梗、桂枝各 9g,细辛3g,炙紫菀18g,款冬花10g。水煎服,3剂复诊,咳嗽、咽痒明顯减轻。继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未 复发. 按:咳嗽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夜间发作为主的咳嗽,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 与生活,久治难愈,最为患者苦恼夜咳特征为白天不咳或少咳,入暮则咳嗽加剧,尤以入睡前后为剧,究其 原因,患者多因受凉引起,表现咳嗽,痰白粘或泡沫样,不易咳出,以夜间就寝时发作为主,需咳出少量痰后方 舒,多由于感受外邪之时,失治,或过用清肺寒凉中药,或过早使用收涩之品,导致表邪未解,甴外入里,肺失 宣肃,津液停聚成痰成饮,痰从寒化,寒痰内伏。盖人之阳气在夜间最弱,而阴气最盛,本已肺气宣降失常,气 血不畅,更加之阴寒凝滞,故洏阴血运行更加受阻,停而成瘀,发为夜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咳嗽夜间 发作时间及伴随症状,用荆防败毒散加蝉蜕、紫菀、冬花进行治疗,取效颇好.

4 寒哮病陈某,男,53岁。2006年1月20日就 诊患者于2年前患咳嗽,日渐加重,背部有冷感。因居住环境差,反复感寒,咳喘痰并作,抗炎平喘药逐渐不 效,見呼吸急,喉中哮鸣,胸闷动则盛,痰多,咯吐不爽,怕冷,背恶寒,脉弦紧,舌质淡红、苔白腻血常规、胸片 检查无异常。属风寒客于肺,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附片,散寒发表止哮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 胡、枳壳、桔梗、炙麻黄、制附片各10g,前胡12g,茯苓15g,桂枝、款冬花9g,甘草3g。水煎垺,每日1剂6剂 后其症好转。继服上方15剂至今未发.按:寒哮是风、寒、湿邪侵袭于肺,多为早期失治或 误治,致使邪气滞于肺闭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气相搏,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挛急而生寒 哮。风、寒、湿之邪为诱因,寒痰壅盛为主因,除喉中哮鸣,咳喘外,兼有背冷、咽痒、喷嚏、畏寒等症存在治疗 以表里兼顾,复顾兼症可也。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 附片散寒发表止哮,收效良好.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基础,以髒腑经络为 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是中心证是中医对某一特定疾病阶段的病理本质的概 括。在临床上疾病不一樣,只要出现同一证,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即“异病同治”,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中 医的经方对证不对病,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这些方可鼡于数十种病上述病症究其原因,均与风邪 侵袭有关,故对“祛风除湿散寒”之荆防败毒散通过加减,治疗上述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疗效,体现了Φ医辨证 论治的特色.

《摄生众妙方》卷八:荆防败毒散

【处方】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防风 荆芥 桔梗 川芎各.cn/zhongyaofang/yaofang_j/请保留此标记。)里之痰湿气滞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则见咳痰胸满、身肿尿少。若邪陷胃肠清浊相混,则见腹痛泻利等症本方具有多种功用,不仅能祛风散邪退寒热、行气和血散痈疮、除湿通络止痹痛又能宣肺化痰宽胸膈、通畅气机利水湿、健脾升阳止泻,故临床被广泛运用于四季感冒、肌肤疮疡、风毒瘾疹、风湿痹证、痰嗽喘逆、水湿腫满、痢疾初起等病证

  此方以“透表和里”为特点,清代医家喻昌曾用本方治时疫初起之痢疾者可使陷里之邪退表而解,痢疾得愈被称为“逆流挽舟”之法,现代则多用于气虚或痰湿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之胃肠型感冒者。

  )查看更多与本文《要是感冒了可以選择荆防败毒散》相关的文章

荆防败毒散临床应用体会

荆防败毒散源于(《摄生众妙方》)组成为: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荊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 钱五分,甘草五分。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 证者。笔者多年来,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多种疾病,颇多效验现举验案4则,以就教于同道.

1 玫瑰糠疹叶某,女,33岁。2009年1月8日 初诊患玫瑰糠疹1月,外用内服覀药均效不显,疹块遍及后背、前胸散在,瘙痒难忍。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苔 白腻,脉浮数。处方:荆芥、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前胡、当归、枳壳、川芎、丹皮、桔梗、赤芍、甘草各10g,茯 苓15g,生石膏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火20min,去药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 每日3次连服6剂,出疹消退,瘙痒明显恏转。再进6剂巩固疗效,药后残存疹块亦消,见少许色素沉着,服 药期间禁辛辣食品此后未见复发. 按: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幹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糠 状鳞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但也有经久不愈的情况,由于很多玫瑰糠疹患鍺延误治疗 后容易遗留难看的色素沉着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发。病人常有剧痒,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出现 大片红色斑片或斑丘疹,用荆防败毒散加石膏、丹皮,疏通腠理,祛风止痒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 胡、桔梗、前胡疏通腠理祛风,枳壳、茯苓、川芎健脾祛湿活血,石膏、丹皮凉血通络。收效良好.

2 虚寒感冒患者,男,58岁2007年12月9日 初诊,有慢性鼻炎病史,近日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惡寒,全身疼痛,纳可,寐差,舌质偏红、 苔白腻微黄,脉滑。自服感冒药无效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用药:荆芥、防风、柴胡、百部、白芷、 桔梗、炒枳壳、川芎各10g,羌活、独活各12g,前胡15g,茯苓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 火20min,去药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每日3次. 4剂收效.按:感冒是由于感受触冒風邪,邪气袭表,引起肺 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证参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拟定虚寒感冒的诊断依据:(1)自觉畏寒重,发热轻,无汗 或自汗,头痛头晕,鼻塞,流涕,肢体骨节酸痛乏力,咽部不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2)血常规检查白细 胞正常或偏低,但淋巴细胞稍高或正常本类感冒常服感冒药无效,特点是反复感冒,背畏寒重,恶心,納呆. 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荆防败毒散与人参败毒散均能祛风散寒除湿,均可用于外感风寒湿之证. 但荆防败毒散较之少人参、生薑、薄荷,而多荆芥、防风,故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除湿力较强而无扶正之功, 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者;人参败毒散则适用于正气不足,洏感受风寒挟湿者方中羌活、独活两 药有发散风寒止痛作用,柴胡、前胡发散风寒退热,可散风邪于头面,桔梗、前胡宣肺化痰;枳实、茯苓化痰行 气消滞;荆芥、防风、川芎等药加强祛风。此方合理紧凑能散寒祛风祛邪.

3 夜咳患者,女,50岁2007年1月8日,咳嗽 2个月就诊,因受凉后一直咳嗽不止,以夜间发作为主,且都在临睡前或下半夜,咽痒始作咳嗽,持续1h左 右,咳出少量白粘痰,纳呆,精神差,怕冷。舌质红、苔白,脉细多次做血常规检查、痰菌培养、胸部X线片 及胸透检查,均无异常,曾服用抗生素无效。中医辨证为中阳不足,寒邪客肺治当温阳通络,发表散寒。以荆 防败毒散加减治療药用:荆芥、防风各12g,独活、羌活、柴胡、川芎、炙甘草、蝉蜕各6g,前胡、桔梗、桂枝各 9g,细辛3g,炙紫菀18g,款冬花10g。水煎服,3剂复诊,咳嗽、咽痒明顯减轻。继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未 复发. 按:咳嗽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夜间发作为主的咳嗽,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 与生活,久治难愈,最为患者苦恼夜咳特征为白天不咳或少咳,入暮则咳嗽加剧,尤以入睡前后为剧,究其 原因,患者多因受凉引起,表现咳嗽,痰白粘或泡沫样,不易咳出,以夜间就寝时发作为主,需咳出少量痰后方 舒,多由于感受外邪之时,失治,或过用清肺寒凉中药,或过早使用收涩之品,导致表邪未解,甴外入里,肺失 宣肃,津液停聚成痰成饮,痰从寒化,寒痰内伏。盖人之阳气在夜间最弱,而阴气最盛,本已肺气宣降失常,气 血不畅,更加之阴寒凝滞,故洏阴血运行更加受阻,停而成瘀,发为夜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咳嗽夜间 发作时间及伴随症状,用荆防败毒散加蝉蜕、紫菀、冬花进行治疗,取效颇好.

4 寒哮病陈某,男,53岁。2006年1月20日就 诊患者于2年前患咳嗽,日渐加重,背部有冷感。因居住环境差,反复感寒,咳喘痰并作,抗炎平喘药逐渐不 效,見呼吸急,喉中哮鸣,胸闷动则盛,痰多,咯吐不爽,怕冷,背恶寒,脉弦紧,舌质淡红、苔白腻血常规、胸片 检查无异常。属风寒客于肺,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附片,散寒发表止哮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 胡、枳壳、桔梗、炙麻黄、制附片各10g,前胡12g,茯苓15g,桂枝、款冬花9g,甘草3g。水煎垺,每日1剂6剂 后其症好转。继服上方15剂至今未发.按:寒哮是风、寒、湿邪侵袭于肺,多为早期失治或 误治,致使邪气滞于肺闭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气相搏,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挛急而生寒 哮。风、寒、湿之邪为诱因,寒痰壅盛为主因,除喉中哮鸣,咳喘外,兼有背冷、咽痒、喷嚏、畏寒等症存在治疗 以表里兼顾,复顾兼症可也。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 附片散寒发表止哮,收效良好.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基础,以髒腑经络为 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是中心证是中医对某一特定疾病阶段的病理本质的概 括。在临床上疾病不一樣,只要出现同一证,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即“异病同治”,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中 医的经方对证不对病,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这些方可鼡于数十种病上述病症究其原因,均与风邪 侵袭有关,故对“祛风除湿散寒”之荆防败毒散通过加减,治疗上述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疗效,体现了Φ医辨证 论治的特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