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一斤 下降3.9一斤 38斤 下降帝王蟹多少钱一斤点

中国旧制一斤究竟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克?
在另一回答的评论中,几位知友关于中国旧制一斤究竟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克,发起了热烈讨论:有知友说,中国旧制一斤相当于 600 克左右,来源是维基百科和常识。而维基百科的中英文版本对中国旧制一斤的定义都语焉不详。中文维基百科称,中华民国于 1929 年规定了一斤等于 500 克。但 1929 年之前是什么标准,没有详说。 英文维基百科称,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一斤都在 600 克左右,并称,传统上一斤的重量在 1 1/3
常衡磅(pound avoirdupois)。但这个传统上,究竟是指哪里的传统,以及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传统,也没有更清晰的阐述。 因此,我看到既然大家对中国旧制一斤究竟等于多少克有那么多争论,不如单独提出来,大家提供一下翔实的论述,给出考证。
(这些是以前看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第18讲的笔记。。为了答这个题又去找了不少资料。还把整个视频又看了一遍。。【此回答全是郝老师视频里讲的内容】)根据班固《汉书·律历志》:重量:”千二百黍(shǔ),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句话明确的指出了度量衡制的计量单位和他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
铢,两,斤,钧,石。他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12铢是一两,16两是一斤,30斤为均,4钧为石。这个”石“字在后世,它是一个容量单位,念dàn。但是在汉代是衡重单位,念shí。现在我们拿1200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是拿新生产的黍米呢?还是拿放了一年,陈的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来计量的话,是不是能够大家都公认这就是准确的计量呢?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还是北京产的黍米呢?所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这就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指的是”司农“)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按照当时的衡重器具的系列来看,这是个12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 汉代的一斤 = 现在的250克汉代的一两(除以16的话) ≈ 15.625克 ≈ 15克(关于衡重的就这么多了。后面讲的是其他衡重单位。)=================================================================ps:18讲是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视频在此:
大概从13:00~~38:00(题目讨论的是斤。是重量单位。所以其他计量单位我就放这儿了。。)容量:”千二百黍实其龠(yuè), 合(hé)龠为合(gé),十合(gé)为升,十升为斗(doǚ),十斗为斛(hǘ)“这就是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的5个计量单位。进制关系呢。 龠到合之间是二进制。其余都是十进制。龠(yuè),合(gé),升,斗(doǚ),斛(hǘ)。这是5个容量的计量单位。1200个黍米,放到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叫什么呢?叫龠。把2个龠合起来 “为合(gé)”。汉代出土的,铜合,铜升,铜斗,铜斛,在北方的许多博物馆里头都存着。你看历史博物馆就有许多小铜合。铜合小到上次说的,没法拿手直接拿,要加一个长长的把儿。我们粗去一看的话以为这是一个小勺呢。实际上它是个铜合。还是从实际文物考察,一合等于20毫升一升等于200毫升 一斗等于2000毫升一斛当然等于20000毫升了。山东博物馆有一个大斛,拿去盛小米的话就是20000毫升。我们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即有铜合,又有铜升,又有铜斗,铜斛我记不清了,因为那个铜斛很大很大,好像也是有一个的.(视频此处还插了一个黄耳杯和方寸匕的事,就不记下来了。随后就是讲长度了。)长度:”一黍为分, 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 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用于度量的单位。一分是一个黍米的直径,所以一寸就是10个黍米的直径。现在到底一寸是多少呢?还是根据出土文物的考察,一寸 = 2.3厘米一尺 = 23厘米汉代的五虎大将关羽,身高八尺,乘以23厘米的话,一米八四,和我们当代的女排名将郎平一样高。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出土的这14把尺子都没有刻分,可见汉代在量长度的时候,不用特别精确。因此 班固《汉书·律历志》里头没有直接说”一黍为分“这个话,这个话是在别的话中有这个意思。汉朝随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前面我们说过“千二百黍(shǔ),重十二铢,两之为两”)
("两之为两"意思是两个十二铢为一两)6铢 = 1分4分 = 1两在《伤寒论》中,以”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只有一个方子,那就是麻黄升麻汤出现了“分”。显然在张仲景那个时代,不会用分来作衡量单位的,因为那个时候在计量中还没这个“分”因此麻黄升麻汤肯定是晋朝以后的后人在抄写的时候,把药量给改了。在《金匮要略》里由于不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单位来计量的,那肯定是通过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给折算的,给改的。所以这就使我们明确的知道,这不是张仲景原来东西。晋朝到宋朝之间,度量衡制发生了剧烈变化1斤由250克上升到了600克1升从200毫升上到1000毫升1尺由23厘米上升到33厘米这就是晋朝到宋朝,七八百年,不到一千年的时间,为什么度量衡制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他们的理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地主收租都想多收一些,国家征税也想多收一些,所以常常把这个斗给偷偷地扩大了,那么张家地主看李家地主把斗扩大了,所以张家地主也扩大,王家地主看他们两家都扩大了,所以王家地主也扩大,最后国家一看,你们的斗都那么大,我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吧,然后国家的重新规定的标准又大了。当这个已经成了固定的形式之后,其他的地主还想,哦,原来这个斗可以偷偷地扩大,那么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重新扩大,所以也就是600年不到800年之间,你看看度量衡制度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到了宋朝以后,一直到了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下来了。为什么后来这1000年就没有再随意的扩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食。而靠货币的流通,你看过去的小说,都是拿银子来支付,拿银票来支付。这样的话,粮食收进来,你还要卖出去,你总不能收进来是大斗,卖出去是小斗吧。你没有信誉的话还怎么继续做买卖,所以从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通。度量衡制再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什么实际的经济意义了。因此度量衡制就稳定下来了。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度量衡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的。到晋朝,到唐朝,到宋。 晋,唐到宋朝这一段时间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你看从《晋书》就有说明。唐书上也有说明。说这个医药是人民关天的事情,天文是涉及到天象。涉及到国家安危的事情。古代很重视天象,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兴盛和衰亡的征兆。所以天文和医药都保留古制。而社会上的一般商业那就用新制。到了唐代,你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dào)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它的计量保留的都是汉制。那么宋朝,国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的计量。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滓(zǐ)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滓一起吃的话。药量绝对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呢,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衡重的计量上,它用了哪些计量单位呢?它用了: 斤,两,钱,分,厘当我们看到中药的计量书上,有斤,有两,有钱,有分,有厘。有毫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就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从这段(38:00)开始讲了一些跟本题讨论的度量衡制不太相关的东西,就不记录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视频,)强烈建议看视频。。。郝万山老师讲的很细。。上网找了一下汉书·律历志(这是第21卷):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
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
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
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
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
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
内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
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
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BB31焉。其上为斛,(不知道这一行的BB31是怎么回事..可能是乱码问题..找了很多地方的第21卷,都是有这个BB31。)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
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
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
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
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
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
政,故曰玉衡。《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又曰:
“齐之以礼。”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
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
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
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
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
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
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
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
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
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
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本段文字的全文:
找到的一些文章和资料链接:大司农(维基百科): 大司农(互动百科):今古计量方法 中国度量衡通史:
中國古代度量~重量篇: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1)(这个讲的很细)山东博物馆---斛中国国家博物馆---斛中国国家博物馆
嘉庆十年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
度量衡(另外推荐一下湖南博物馆的在线展览(跟本答案的度量衡制的讨论无关),这个效果碉堡了。)-------------------------更新----------------------------找到了一本《中国古代度量衡》,里面讲的更为详细。
简单的答案,可以非常简单:请大家参阅:复杂的答案,非常复杂。斤这个单位可以追溯到秦帝国。那时候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引入了六个新的计量单位:锱、铢、钧、石、斤、两。我的笔记里能找到的最早资料,来自《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重一石。之前曾经摘录过的资料找到的记载,秦国的一斤大概是 253克。也就是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多点。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度量衡制度后,形成了石、钧、斤、两、铢的重量单位体系。 其中,1石等于4钧;1钧等于30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秦代的1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3克,1钧约相当于今天的7.6千克。参考:如今对古代计量单位的研究,很多人都选择从药用计量为突破口。我的依据主要来自罗志平先生的一篇文章,《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考证》,这篇文章的考证表明,秦到西汉两代的重量单位基本是统一的。东汉之后的重量略为下降,在 222 到 235 克之间。汉以后到唐的重量变化我一直没有找到。不过可以从日本市制单位大概推测。如今日本和台湾的一斤都被定为 600 克,日本的计量制度大体继承自唐朝,所以我猜测,唐朝时一斤应该也在 600 克上下浮动。不过需要方家指正。宋朝,我没有什么绝对有说服力的资料。只知道 1975 年湖南出土的北宋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测 64公斤,换言之,一斤大概有 640 克。而明代、清代直到民国,我相信一斤的重量大概都差不多。因为福州《永泰县志》中提到,明朝计量单位继承自元朝,而清朝继承自明朝,只是增加了一批计量单位。唯一的问题,我没有确定的资料证明一斤究竟有多重,只能偷懒,取 Wikepedia 的数据,一斤 = 590 克。1929 年民国的改制,提出 1/2 公斤为一斤,即 500 克。参考:罗志平先生的文章:北京中医学报的《古方计量再考》《永泰县志》:1929年度量衡改革:根据北宋嘉佑铜则计算中药剂量:Wikipedia关于度量衡的考证:
很多答案了,这个问题也太大,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随便聊几句。这问题,哪怕综合现在的各种考据和实物,也依然无法整理出一个完整体系来的,所以只有希望能新出土量具或者关联器具文献等来解决。实际上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大多是容积与重量关联,譬如升斗石,然而这个关联中只要缺一个环节,整个体系就不完整。如唐代的容积和重量的关系,就一直无法搞清楚,也导致整个体系模糊了。更别说还要考虑各朝各代的变革。度量衡这三个单独的计量单位体系,是比较明确的,历代官方史料很多,但关联的换算就有相当部分到目前也无法搞清楚。尤其是容积和重量的关系,古代史研究经常要涉及口粮问题,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当时的容积到底是多大,只知道一石十斛用处不大,得知道一斛多重或者多大容积才成,而恰恰这个换算,到目前也大多无法完成,因此实际上相当部分研究只能停留在当时体系内独立的度量衡体系上。譬如我知道唐代一个成人一年的标准口粮是几斗几石,价格多少,但这个斗石到底等于现在多少克,我就无法找到有足够史料和证据支持的换算途径,所以其实还是不知道记载里的计量单位到底是多少,只能模糊地说当时一个人的口粮是当时的多少斗石单位,这还是当时的容积,而无法告诉大家一个人口粮合现在多少斤,因为找不到换算的途径。 因此这个问题,要谈只能先限制范围,限制到某个年代某个度量衡的换算来谈,光一个旧制,范围太吓人了。
手边没有参考书,凭印象回答。根据我看的晋商票号专业书,当时的金融业做汇兑,对不同地方的“平”有折算的方法。很意外的是, 全国有两千多种重量单位。在当时我国的金融中心——我大山西的祁县汇银子,用的是祁平。到了北京或天津,每个地方又有好几十种平。当时镖局运送银两的成本其实不高,5%左右,但成色和重量的折算非常麻烦,如果你自己带银锭想到别的地方用,找当地钱庄得折价20%。所以才需要票号这样的金融机构来居中汇兑,一个地方存,另一个地方直接就取出来用了——只是我大晋商一来一去都要收手续费的哟,嘿嘿。仍然是依稀记得,官平只是中央统一下发的秤砣,放在官府里面,主要是收税的时候用。所以我认为,在民间市场交易里,重量单位根本不是统一的。
俗话说半斤对八两,所以…
曾经做过金银饰品。我的师傅做这行是代代相传。古称:一钱=3.75克。一两=37.5克一斤=16两16两?37.5=600克
冯大诚教授写得一篇很好的文章
各个朝代官方发布的权衡都不同并且因为古代社会,中央的控制力不如现代那么强,地方的权衡也不会不同。再加上还有大制小制的区别。我只记得汉代的一斤根据考古等于250g。
分大小制的好么……
可以參攷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的附錄,依據是古代出土文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热门文章最新文章消耗多少卡路里减一斤_百度知道鸭子一斤4块钱38斤多少钱?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8周 体重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