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形态学进修分级ia级是什么意思

巴氏五级分类法_百度百科
巴氏五级分类法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巴式分级法是临床常用的分级办法。妇女做宫颈涂(刮)片检查,目的是检查妇科常见的(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第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宫颈涂(刮)片是细胞学诊断,常用的就是巴氏分级法。
巴氏五级分类法巴氏五级分级
Ⅰ级: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Ⅱ级:炎症:发现异常细胞,但均为良性.
Ⅲ级:可疑:发现可疑恶性细胞.
(1)性质不明细胞.
(2)细胞形态明显异常,难于肯定其良,恶性,需要近期复查核实.
(3)未分化或退化的可疑恶性细胞与恶性裸核.
Ⅳ级:高度:发现待证实的癌细胞(高度可疑的恶性细胞),具有恶性特征但不够典型;或更典型但数目太少,需要复核,例如高度可疑的未分化或退化癌细胞,或少数癌细胞.
Ⅴ级:恶性:发现癌细胞,其恶性特征明显或数目较多,可作互相比较以确定为恶性者,例如的鳞癌或腺癌细胞;成群未分化或低分化癌细胞.
巴氏五级分类法实际操作及巴氏五级分类法
宫颈防癌涂片
操作:医生从最易发生的部位——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刮取细胞 及分泌物,然后将取下的分泌物均匀地涂在玻片上,或保存在液体标本瓶中,送实验室做细胞学检查.=
化验单:巴氏分级法及TBS分类
● 巴氏I级:完全正常.
● 巴氏II级:多见于绝经后或育龄伴有者,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不支持恶性.
● 巴氏III级:可疑癌,需马上做进一步确诊,大约有10%的几率向癌症发展.
● 巴氏IV级:重度可疑癌,全面检查.
● 巴氏V级:确定癌.
巴氏5级分类法主观因素较多,各级之间无严格的客观标准
巴氏五级分类法巴氏分级法的缺点
以级别来表示细胞学改变的程度易造成假象,每个级别之间有严格的却别,使临床医师仅根据分类级别的特定范围处理患者,实际上Ⅰ、Ⅱ、Ⅲ、Ⅳ级之间的区别并无严格的客观标准,主观因素较多;对也无明确规定,可疑癌是指可疑还是CIN不明确;不典型细胞全部作为良性细胞学改变也欠妥,因为偶然也见到CINⅠ伴微小浸润癌的病例;未能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名词相对应,也未包括非癌的诊断。目前巴氏分级正在逐步被TBS分类法所取代。
企业信用信息形态实验学
适用课程:&现代行为学(),形态实验学(),现代行为学(sd)【访问量:66892】
第四节 组织胺急性复制胃溃疡和诱导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学观察
胃粘膜的正常形态
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粘膜分成许多胃小区。粘膜表面的有许多小凹,称胃小凹,每个小凹的底部有胃腺开口。上皮为单层柱状,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该细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在顶部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PAS反应阳性。上皮下为固有层,其中网状纤维较多,并含有大量的胃腺,包括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处,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主细胞数量较多,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呈泡沫状。壁细胞较大,多呈圆锥形,基部较宽,顶部较窄。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见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壁细胞胞质内有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腔内有许多微绒毛。分泌小管周围有许多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系统。颈粘液细胞位于腺的颈部,常夹于壁细胞之间。核呈半月形或三角形,居细胞基部。干细胞存在于胃底腺颈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于普通标本不易辨认。内分泌细胞散在于胃腺及上皮细胞之间。细胞多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基底部附于基膜上。此细胞胞质内含有的分泌颗粒多位于细胞基部,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
组织胺是变态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是通过H1受体、H2受体、H3受体产生效应。H1受体使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舒张、心房肌收缩加强、房室传导减慢、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使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心室收缩力加强。小鼠虽然能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很少见到典型的表皮反应,也不象其他动物那样有规律。小鼠能被诱发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它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循环不畅,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分钟死亡。
1)组织胺复制胃溃疡的形态学观察。
2)观察组织胺诱导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对I型变态反应的调节
1)动物昆明雄性小鼠32只,禁食18~24小时。
2)器材鼠笼、鼠台、手术器械(手术刀、小剪刀、镊子、弯和直止血钳)、动脉夹、5ml注射器、纱布、缝合针线。
3)药品注射用磷酸组织胺水溶液(试剂:1%磷酸组织胺,生理盐水。
1)组织胺复制胃溃疡
术前小鼠禁食24小时。以20%乌拉坦腹腔注射4mL/kg腹腔麻醉(或蘸乙醚棉球置入盖瓶内麻醉)。将鼠固定在鼠台上,剪掉腹部皮肤的毛。腹部正中纵行切开皮肤,切口长约定2-3cm,分离皮下软组织及肌肉,切开腹膜,进入腹腔,将腹腔脏器推向右侧,暴露胃和十二指肠,将动脉夹轻轻挟住胃和十二指肠交界,造成胃液潴留并防止十二脂液返流入胃。然后注射1%磷酸组织胺溶液(45mg/kg)。40-60分钟(期间浸透生理盐水的纱布缚在切口处)。然后,将动脉夹取下,切开胃壁,观察胃粘膜的变化,是否出现溃疡可见百色斑点?然后取材,常规固定、切片。
2)组织胺诱导嗜酸性粒细胞注射1%磷酸组织胺溶液40-60分钟后,取血,涂片,染色观察。
附:染色方法:
取小鼠腹腔血管的血一滴置于玻片的一端,左手持载玻片,右手以边缘平滑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然后便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30-45度平稳地向前移动,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可手持玻片在空气中挥动,使血膜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2-3滴,使覆盖整个血膜,固定0.5-1.0分钟.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与染料混匀染色5-10分钟.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即可置血涂片于显微镜下进行。
4.注意事项
1.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血片制好后最好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2.血膜未干透,细胞尚未牢固附在玻片上,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因此血膜必需充分干燥。
4.染液不可过少,以防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片上难冲洗干净。
5.冲洗时应用流水将染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
6.染色过深可用甲醇或酒精适当脱色,最好不复染,必须复染时,可将染液先稀释好再复染。
5.实验观察
1)大体观察
胃液明显增多,胃壁粘膜面出现溃疡,有的直径大约0.5-0.7cm,溃疡呈圆形,中心颜色苍白,表面覆以灰白色苔膜,底部平坦,边界清楚,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其他周围胃粘膜皱襞明显,膜色淡红,表面无溃疡,无充血、水肿。
2)显微镜下观察
①切片:光镜观察见溃疡组胃窦溃疡部位粘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表层为坏死组织,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溃疡边缘腺体间质充血水肿。正常组胃窦粘膜结构完整,粘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②血涂片:红细胞以及其他血细胞正常,可见镜下视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注:组织胺(或白三烯及ECF-A等)对嗜酸性粒细胞(EOS)的趋化作用,吸引(EOS)至反应局部,EOS可释放组胺酶(histaminase)以灭活组织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aryl-sulfatase)灭活白三烯、释放磷酯酶D(phospholipase D)灭活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E1,E2),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另外EOS还可吞噬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尤其是IgE免疫复合物。
1)组织胺为什么能引起胃粘膜形态学改变?
2)注射组织胺后血液细胞成分有何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预防发生变态反应?
(山东大学医学院马保华)
詹斯·C·斯科(JensChristianShou)丹麦生物化学家。1918年生于丹麦。1937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医。1954年在丹麦的奥胡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在该校担任生理学教授,1977年担任生物物理学教授,他还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因首先发现了离子传输酶,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致中国青年:祝你们在选择成为科学家的道路上交好运
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的传播感兴趣更为重要。
科学包含许多方面,但可区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以增加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为目标,而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基础科学质疑已被人们接受的事物,推进我们的知识缰界。应用科学是利用基础科学获得的成果,并把它们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基础科学研究首先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它的特点是其研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为了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让科学家排除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即使基础科学的成果在开始时似乎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是最终——有时会延迟若干年——会变得有用。因此,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而也是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做基础研究是令人激动的事,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你是自由的,或者至少应当是自由的。质疑人们已接受的事物,力图拓展知识缰界,得到从未有人获取过的新信息,是对你的想象力的挑战。
你决不会知道你将取得什么成就,从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你仅对结果感兴趣的话,就不要做出当科学家的选择,否则这种选择就可能成为一件令你失望的事。
绝大多数科学成果,都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筑的科学大厦的一砖一瓦,因此自由交换信息是很重要的。那种由某一研究成果直接构成新大厦基础的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乐于思辨和阐述问题,乐于努力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从日常的工作及理论和实验研究中获得满足,你才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且一旦你成了科学家,你就不可能再找到比做科学家更好的工作。
谨致最诚挚的祝福,并且祝你们在选择成为科学家的道路上交好运。
詹斯·C·斯科(JensChristianShou)【总结】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之异常形态/细胞(待续)
&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关于正常形态,请参考日志《人体外周血正常细胞形态小结》:&&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一)核象变化: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较少。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1、核左移: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原始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1)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2)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2、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下图是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
(二)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1、大小不均图片:&2、中毒颗粒图片:
该现象常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
3、空泡形成图片:
该现象常见于严重感染。但EDTA抗凝血储存后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4、杜勒小体图片:
杜勒小体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烧伤等,&也可见于妊娠、MDS、May-Hegglin畸形以及应用细胞因子(G-CSF和GM-CSF)等。(三)棒状小体(Auer Body):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如下图:
棒状小体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若胞质中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或柴捆细胞,如下图:&下图来自 @王霄霞_血液学检验教师 新浪微博:
柴捆细胞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FAB协作组将其定为AML-M3型)时十分常见&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有重要价值,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2/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时偶尔可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则不可见。另外根据《临床血液学检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时偶见棒状小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II)也可见。(四)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五)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二、淋巴细胞异常形态(一)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如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原虫(如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83%~96%),少数为B细胞(4%~7%)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特征可分为三型:①Ⅰ型(空泡型)异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②Ⅱ型(不规则型)异淋,又称单核细胞型;③Ⅲ型(幼稚型)异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型。
在下图中,左侧为I 型异淋,右侧为II 型异淋,中间偏下为III 型异淋:
I 型异型淋巴细胞图片:
II 型异型淋巴细胞图片:
III 型异型淋巴细胞图片(右侧),左侧为一正常淋巴细胞。本图来自 @协和检验_张时民 新浪微博
(二)卫星核淋...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什么是A级期刊_百度知道手把手教你搞懂试管婴儿胚胎分级
我的胚胎质量好吗,宝宝会是最优秀的吗?囊胚移植成功率高吗?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看下专家对各位准爸准妈的回答吧! 胚胎体外培养
做试管婴儿促排后等卵泡大小合适时就打HCG,34-36小时后取卵,过几个小时后加精子受精(或做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一般把这一天定为第0天。
第1天:过夜后上午观察卵子是否受精(是否有两个原核);
第2天:观察受精卵是否分裂,是几细胞(4细胞最好),是否有碎片(没有碎片好),是否对称(对称的好);
第3天:同第2天,看是几细胞(8-10细胞最好),看是否有碎片和是否对称。 第4天:胚胎发育到桑椹胚阶段。
第5天: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 第三天(D3)卵裂期胚胎评级
目前国内外上普遍采用形态学评分方法对胚胎进行评分,首先是记录胚胎的细胞(卵裂球)个数,然后再根据卵裂球大小均一程度、形态是否规则、碎片多少等指标对胚胎进行分级。
I级: 胚胎发育速度正常,卵裂球均匀、数目均等,细胞质均一、无空泡,碎片不超过5%。
II级:胚胎发育速度正常,卵裂球均匀或大致均匀,数目均等或大致均等,细胞质均一、无空泡,碎片占5%-10%。
III级:胚胎发育速度大致正常,卵裂球不均匀/均匀,数目不均等/均等,细胞质中有少量空泡,碎片少于15%。
IV级:胚胎发育速度异常,卵裂球不均匀、数目不均等,细胞质不均一、有大量空泡,碎片大于15%。 下面的图片依次是Ⅰ~Ⅳ级胚胎的示例:
第一张(左上)图片,即为8细胞Ⅰ级的胚胎,简记为“8Ⅰ”。第二张(右上)图片,即为8细胞Ⅱ级的胚胎,简记为“8Ⅱ”。级别的好坏,依次是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Ⅰ级和Ⅱ级统称为优质胚胎,Ⅰ级、Ⅱ级、Ⅲ级统称为可移植/可冷冻胚胎。
一般来说,胚胎的移植或是冷冻要么发生在第三天要么发生在第五天或第六天。卵子刚取出来,只是单细胞,受精12-24小时后在培养液里发育并分裂,所以到第三天一般是6-8细胞的胚胎。而到第五天,大约发展成上百个细胞,此时胚胎也被称被囊胚。界于两者之间(一般是第四天),还有一个阶段叫桑葚胚,因桑葚胚比较难评级,一般不做评级。
什么是囊胚? 囊胚是指完全发育了的胚胎,在医生将其植入患者子宫后可以马上准备着床。这个阶段的囊胚包含以下两种细胞:
内层细胞被称为“内细胞团”,将会继续发育成“胎儿”。 外层细胞被称为“滋养外胚层”,将继续发育成“胎盘”。 囊胚评分
根据囊胚腔的大小和是否孵化,将囊胚的发育分为六个时期。 1期:早期有腔室囊胚,囊胚腔小于胚胎总体积的1/2;
2期:囊胚腔体积大于或等于胚胎总体积的1/2; 3期:完全扩张囊胚,囊胚腔完全占据了胚胎的总体积;
4期:扩张囊胚,囊胚腔完全充满胚胎,胚胎总体积变大,透明带变薄; 5期:正在孵出的囊胚,囊胚的一部分从透明带中逸出;
6期:孵出的囊胚,囊胚全部从透明带中逸出。 处于3至6期的囊胚,还需对其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进行质量分级。 内细胞团分级:
A级,细胞数目多,排列紧密; B级,细胞数目少,排列松散; C级,细胞数目很少。 滋养层细胞分级:
A级,上皮细胞层由较多的细胞组成,结构致密; B级,上皮细胞层由不多的细胞组成,结构松散; C级,上皮细胞层由稀疏的细胞组成。 举例
首先根据囊胚腔的大小分为1-6期,然后再按照囊胚的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数的多少进行分级。
评分为“4AB”的囊胚,“4”表示囊胚处于4期,“A”表示囊胚的内细胞团评级,“B”表示囊胚的滋养细胞层评级。
有些胚胎发育慢,到第六天(D6)甚至第七天(D7),才发育成囊胚。因此,除了三个数字以外,囊胚的天数还是判断其发育潜能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D5的最好,D6的次之。再晚一点发育的,基本上被认为没有什么发育潜能,只好放弃。D6形成的囊胚虽然慢了点,移植成功率也低了点,但是能挺到这个时候还没有“光荣牺牲”,也已经相当优秀了,所以也不要轻言放弃。
下面的图片是囊胚的示例:
第一张(左)图片为一个1期的囊胚,第二张(中)图片为一个4期囊胚,级别记为“4AB”,第三张(右)图片为一个5期囊胚,级别记为“5AA”。
一般对分期4~6、内细胞团评级≥B、滋养细胞层评级≥C,即评分为4BC及以上的囊胚进行冷冻或移植。
以上就是关于“胚胎评分”的标准,您看懂了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髓细胞形态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