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顺流湾惠州地理位置置

你好,欢迎光临98指南针网!
我的收藏夹有0个房源
记住登入状态
当前位置: &
& 惠州楼盘为赶工而昼夜施工 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98指南针网无关。本网站转载和原创均注明出处,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良信息举报:400-]
南湖公园附近南湖花园小区三房出售 4 房 2
m? 150.00万元/套
惠东华侨城怡辉花园四房出售 4 房 2
m? 42.00万元/套
龙峰市场水产小区两房两厅出售 2 房 2
m? 14.00万元/套
惠东华侨城怡辉花园四房出售 4 房 2
m? 43.20万元/套
惠园路惠福花园四房出售 4 房 2
m? 65.60万元/套
惠东大道国际新城四房出售 4 房 2
厅,143.57
m? 53.00万元/套
惠东华侨城雍景豪庭四房出售 4 房 2
m? 65.00万元/套
黄排解放南路易鑫小区三房出售 3 房 2
m? 23.00万元/套宋湘_百度百科
四年(1799),参加,旋应,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时年44岁。同年10月,因父在家病逝,返回故里。
嘉庆六年(1801),宋湘应惠州知府邀请,任教惠州,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出任广州“”院长,梅州从学者众。
嘉庆十年(1805)冬,重赴北京,被授为,历任校理、总裁,主编儒林、文苑两传、教习庶吉士等职。十二年秋,派往四川主,十三年秋前往贵州主乡试。
嘉庆十八年(1813),宋湘时年58岁,万里南行出守云南曲靖、、永昌诸府,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编入《南行草》。他在云南为官13年,实职是曲靖,中间曾代理广南、、顺宁、永昌、等府及、道尹,在吏治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均有记载。他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上,受到广泛的赞扬。史载,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时,见郡有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此外,为诸志所不及载之“点苍山造林”一大事,亦为宋湘之业绩。宋湘留滇13载,对云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极其热爱。、、三塔,,澜沧东等,是他反复的对象。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边疆风物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诗作总集《红杏山房集》及在滇所写诗《滇蹄集》,就是滇任上(道光四年)付刻刊行的。
五年(1825),宋湘年届,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次年正月三十日,71岁的宋湘,奉谕统筹漕河全局,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直至长逝为止。曾写诗道:“若问老夫今日事,春风扶上督粮船”。途经,登临麓之,还兴致勃勃地以竹叶题写了“伯牙琴台题壁”一首长歌,编入《楚艘吟》中。
宋湘还精于书法,是清代著名书画名家之一。查考宋湘一生,他集诗人、清官、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为国为民有卓越贡献。清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宋湘由于过度劳累,在睡眠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逝后无钱办葬,灵柩奉旨从湖北移归梅县故乡,寄厝于城西教子岌,后迁入白渡镰子凹地方。民国6年(1917),县长林玉闽慕其名,邀请白渡父老。募捐款项,在白渡圩背山修墓安葬,另勒碑铭刻宋湘遗像和“像赞”,置于梅城南门八角亭,后移回,今犹存。
宋湘为官期间,薪俸大部分用于为民众谋福利,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为封建官僚中所鲜见。
建国后,宋湘被评为&梅州八贤&之一,其铜像立于梅州大会堂,供后人瞻仰。
为官期间,关心民瘼,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
《·循吏传》
(湘)明于决狱,凡农桑学校,靡不尽力劝戒。”
《云南通志·传》
“(曲靖)所属马龙州地瘠民贫,湘捐廉购木棉教妇女纺织,民力稍纾。署广南府知府,城内地高无水,湘度地开设东西二塘供汲饮,民甚便之。护理迤西道,所部大饥,湘捐俸赈恤,存活无算。”
(湘)癸酉授曲靖知府。所属,地瘠民贫,湘捐俸购木棉教妇女纺织(列传云:不期年,比户机杼声相闻,州人利赖之,名曰‘宋公布’)。”“署永昌,练除暴,郡有书院久废,湘兴复之,捐廉千七百两有奇。湾甸者,所属也,土知州某,死,无嗣,有景在东者,远族也,乘间夺其印,专杀自恣,不附已者死,如是者五、六年。当事怯,不敢发。贼谋袭其职,招匪党千余,将攻,湘虑为前明二莽续,誓除之。商之营,不济,商之镇帅,又不赴。贼侦知,益猖獗,民夷皆赴朔,湘曰:尔等能为我杀贼乎?对曰:能。湘曰:果尔,刍粮我任之,患难我共之。遂悬重赏,练乡兵杀贼。于是,江有防,隘有备,又以计败其党羽,贼惧,宵遁。捣其巢,大索七日,获在东,斩之,自捐军需银八千两,不费公家斗粟,边陲以靖,乡人建生祠祀之。”
《新纂云南通志·宋湘传》
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真才子’。历官皆著政绩,而奖掖后进,成就尤多。至今士林传其遗事,以为美谈。”宋湘为官清廉,体恤民间疾苦,所得薪俸多用于为民谋福利,道光6年逝于湖北任所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为封建官僚中所鲜见。
自言“作诗不用法”,反对摹拟。以“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见长,并且获得“文中骐骥”的美誉。但由于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宋湘历任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知府、湖北。为人真率,襟抱豪迈,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文采风流,辉耀一世。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深具倜权奇之慨。其书高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超凡,兴到之际,随手取物,虽蔗渣竹叶,率意挥洒,出神入化,古意磅礴,人得其尺幅如获拱璧。为官廉明,两袖清风,读书自乐,身后无余物,仅《红杏山房诗抄》传世。
宋湘《红杏山房诗钞·滇蹄集》卷一书影
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湘性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评曰:“芷湾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宋湘除善用笔外,还能随手以竹叶蔗渣作书,而不失其妙,刚劲处似钢钩铁槊,柔韧处如烟云缭绕。”
宋湘的书法流传很广,梅州市梅县区档案馆和博物馆分别收藏有考卷(复制本)、“山惟镇静生群物,海以宏深纳大川”行书对联,湖北有用竹叶书写的《伯牙琴台题壁》,广州有“”匾额,惠州有“”匾额和“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对联及用蔗渣代笔写的《湖上五别诗》,北面有“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对联,有用草刷蘸紫土写的“玉案山”匾额和“护门帷遣白云,听钟声何处;依杖却分,话当年”对联等。
宋湘《伯牙琴台题壁》:“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此曲不传愁人心。噫嘻乎,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到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这幅束竹叶为笔书写的八大块巨匾,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作于清道光5年宋湘任湖北时,其时宋已年逾古稀,数月后去世。几年后,有人怕被风雨剥蚀,即请匠人刻石,遂完整保存至今。
传说,宋湘中时,曾小住嘉应会馆,一天,听会馆执事人员说邻近某会馆一新科举人为庆贺高中大摆筵席,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宋湘听他们言下颇有欣羡之意,便道:“你们要看热闹不难,只要到城中各显眼处贴上告示,说新科解元宋湘定于某月某日在嘉应会馆门口写大字便了。”告示贴出后,到了那一天,果然各地文士纷纷来到,车马云集,人头攒动,把嘉应会门口挤了个水泄不通。宋湘不慌不忙,拿着大笔,登上扶梯,在照壁上草书“夜半归来月正中”七个大字,龙飞凤舞,夭矫多姿,最末一个中字,中锋拖有一丈多长,宛如一把宝剑自天而降,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观者无不不叹。
传说,宋湘在游览一名山胜迹时,曾留下“高山万古,流水千年”草书,惊动四方。有一酷好书法的和尚闻知后,专程前来瞻仰,越看越敬服,遂在其旁搭茅棚住下,仿其笔意,废寝忘食,昼夜不停苦练。这样过了两个月,书法大进。于是,和尚运足精神,照宋湘原句草书,并将其所书与宋湘所书排列一起。观者无不赞叹,认为与宋湘书法已不分高下。此事为宋湘闻知后,深有“”之感,赶到其处一看,既大为叹服,又大为惋惜。众人问:“为何既叹服又惋惜?”宋湘回答:“叹服者是,其书法古拙洒脱,反朴归真,已臻炉火纯青;惋惜者是,其早夜不停苦练,大伤元气,已不久人世。”众人不信,认为宋湘是故作惊人之语。那知过了不久,和尚果吐血而亡。众人惊问宋湘:“你看了和尚写的字,为何即知其将离人世呢?”宋湘说:“我几十年磨穿铁砚,他竟在两个月内练成,心血耗尽,怎能不死?”众人方恍然。
善书法,曾书刻“”巨匾。他为书院书撰的楹联“人文古,山水小蓬瀛”被收进《》一书。云南大理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前摄迤西道篆日,买松子三石,于点苍山三塔后寺鼓民种之,为其濯濯也。今有客报余松已寻丈,其势郁然成林者,予喜且感,系以三绝句:
不见已六年,旧游如梦事如烟。多情竹报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
宋湘《种松碑》
古雪神云看几回,十围柳大白头催。才知万里滇南走,天遣苍山种树来。
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
这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种松碑。据《》载:宋湘在任期间曾买松子三石,让三文笔村民种于三塔后面的上。六年后,道光二年五月乙亥,诗人在赴任途中又看见了六年不见的点苍山,并且有人告知“有报松已,郁然成林,”非常高兴,但诗人此时已六十六岁,他感慨万千,写了这三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碑文行书,写得流畅中显刚劲,有遗风,为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民间多有珍藏。 原碑立于三塔寺旁,后移于校园南花厅内。
宋湘擅长正、隶、行、草等书体,豪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超凡。除善用毛笔外,竹叶、蔗渣随手捡来照样挥写,甚至用抹布、扫帚同样能写出出神入化的字。故丘逢甲有诗赞他:“伯牙台上记留题,更写西湖五别诗。竹叶蔗渣俱妙笔,米颠书法诗。”
现存北京的《龙藏宋墨题咏》评曰:“芷湾草书,章法磊茫,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这一评说,是民国十四年(1925)由朱鹤、黄伟磐等九十多位文人学者就宋湘为广州(今)题联“往来资,谈笑出红尘”设坛品赏时,所作出的评价。一联引来百咏,正是反映了宋湘书法为时人所倾倒的情况。
清代著名诗人之一。宋湘诗风磊磊落落,豪放不拘。《》:“粤诗自、后,推湘为巨擘。”诗作有《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丰湖续草》、《燕台剩沈》、《南行草》、《楚艘吟》、《红杏山房试贴诗》、《红杏山房试诗第初集》、《汉书摘咏》、《后汉书摘咏》各一卷,《滇蹄集》三卷,共收诗九百多首,合称《红杏山房集》;另有后人收集的《红杏山房集外集》,收诗一百五十首。
宋湘咏围棋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十日湖南路,年荒不忍看。青苗收稿易,黄土葬人难。
不雨自何日,有田同一叹。草根能几把,过客亦登盘。
亦知死不远,望生逃。道踣无人哭,春梨有梦操。
乞钱中妇跽,贱卖小儿号。恨不冥闻见,人间竟尔曹。
昨过古昆阳,连劫逃。平日散鸡犬,今日聚豺狼。
此辈原拚尽,为官何策长。天湖无限水,安得化成浆。
——中书事感怀五首选三
哀乐无端,飞行绝迹: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又怕跋浪听。
君不见开,一株一株烧春来。又不见杜鹃飞,一声一声不如归。举头看杜鹃,低头听杜鹃,杜鹃时节愁人天,客子安得开心颜!我今买花一万朵,置之庭中照如火。但得花开红近人,不许鸟啼悲到我。花间置酒邀春风,可真花是染来红?千里望帝啼何益,万古青山细雨中。
——盛开堆满庭院作歌
江山到处我题诗,况是登楼放眼时。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覆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传骑象戴花儿。
——题大观楼壁二首之一
楼上春云住又飞,楼前春水绿生肥。
举头莽荡身何处,酾酒苍茫醉未非。
三岛游仙他日梦,五湖垂钓几人归。
球场牧马将军老,谁话天山雪打围。
——春日重题二首之一
语言朴实,意境优美:
夜雨湖沙没,春风岸草遥。罾支三板艇,柳漫六堤桥。
沽酒记前度,看花还几朝。等闲分岁月,深竹卖汤箫。
——湖居十首之六
种花见花开,花开客言别。春此灌溉劳,念彼岁时阔。
春华信为荣,秋实理当结。好善护本根,持以诒来哲。
——五别诗之别湖花
湖山阅多人,贤愚俱不言。山花百相媚,众妙真一门。
念我山中人,每倒花下尊。惭愧山鹧鸪,当别尤殷勤。
——五别诗之别湖山
我出具一艇,我入奉一瓢。我衣无宿垢,我砚有良苗。
猗嗟湖之水,於我乎逍遥。怀哉清涟漪,臣心以久要。
——五别诗之别湖水
故人不别我,我别故人去。今夕湖水上,明日知何处。
欲将旧钓丝,结在湖心树。湖树吹且长,钓丝理如故。
——五别诗之别湖风
湖月出湖东,落亦湖西边。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间。
寂寞夜复夜,寸心时往还。安得结湖屋,人月无关山。
——五别诗之别湖月
宋湘诗论:
三百诗人岂有师,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问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涂脂傅粉画长眉,循腔疾复迟。
学过邯郸多少步,可怜挨户卖歌儿。
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
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与笙竽。
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
多少英雄应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见归田诗卷因次其韵(四首)
京华诗侣近应稀,兰雪次第归。兰雪脆如跳雨鼓,船山警似著风旗。
若论才力渠都健,倘问腰肢我稍肥。出处相望忽南北,焉知谁是与谁非?
也知头脑让时贤,逐臣何如逐种田。牛马尚余奔走债,江湖不断梦魂缘。
诗关何事犹消福,酒更伤人可学仙。重续韩公题二鸟,啾啾一向隔山传。记说当年掣海鲸,看君挥手上层城。世无千秋业,人有江河万里情。
少壮不来成草草,旌麾初出竟行行。多应到海波澜尽,才信留山泉水清。
万事都须付酒乡,诗豪赢得一钱囊。但逢山水家应住,得少行藏道已光。
我正不眠愁烛短,诗来相对说笺长。何人为奏南飞鹤,慰汝支离老酒狂。
送前辈出守即次留别元韵(六首)
九月霜桥马首东,芦沟帽影侧西风。西山不识人离别,照旧斜阳红树中。
等身著作几曾贫,蜗角功名泰岱尘。当日改官先已错,而今何铁铸诗人?
(先生由翰林改御史时,余力阻之,故云。)
莫更支离歧路间,相看都已半衰颜。文章政事皆千古,一雪莲壶是画山。
东莱立马烂先生,犹胜老署郎。定把诗书销霜气,不妨海水酒苍茫。
惟有英雄智勇沉,甚浅酒杯深。诗人自有诗家法,得失千秋一片心。
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
(年来不甚作诗,即有之亦随手散去,不留稿或半不起稿,漫兴而已。此付阿昆孝廉侄收之,亦无甚得意之作也。庚午八月芷湾记。)
【说诗八首】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涂脂传粉画长眉,循腔疾复迟。学过邯郸多少步,可怜挨户卖歌儿。
心源探到古人初,征实翻空总自如。好把臭皮囊洗净,神仙楼阁在高虚。
豫章出地势轮囷,细草孤花亦可人。独有五通仙杜老,各还命脉各精神。
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与笙芋。
池塘春草妙难寻,泥落空梁苦用心。若比大江流日夜,哀丝豪竹在知音。
文章妙绝有,一纸书中百首诗。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
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诗作共千首 全面反映清朝社会现实
宋湘生平著述甚丰,诗作尤为出类拔萃,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极为时人所称颂。宋湘的诗作共有千余首,这些诗歌全面反映了清朝的社会现实、自然风光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诗赋内容大体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有《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丰湖续草》;第二部分有《燕台剩沈》1卷、《南行草》1卷;第三部分有《滇蹄集》、《楚艘岑》1卷。此外,还有《诗话》、《散文集》、《经解》等著作,均收入《红杏山房诗抄》。
十年(1805),做寿,要悬匾志庆,宋湘不假思索,首先站出来挥毫疾书“顺穆康宁,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庆万年。”横书“上大人”。这一对联,把清朝几代皇帝的帝号串联起来,且配置得体,平仄协调,表现了他的过人才华。优美文采配上其潇洒传神的书法,使锝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即称宋湘为“岭南第一才子”。
罕见的对联奇才。是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源远流长,至明清年间极为鼎盛。明朝、、、、,清朝、、宋湘等是其中佼佼者,他们所作的对联深为人们喜爱,在民间广为传颂。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智兮,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绿珠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清嘉庆10年,宋湘从京都回广东路过南粤雄关,在岭南旁边一凉亭歇息时,见北往南来,过客匆匆,油然而生万千感慨,撰写150字长联于驿站墙壁上,尽情刻划了沧桑世态、苦涩人生。
“顺睦康宁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庆万年。”
——宋湘供职时所撰贺皇帝寿诞联,横额为“上大人”。顺治以始,五代皇帝年号均嵌于联中,可谓善颂善祷,兼且一笔好字,在诸贺联中显得特别醒目,看后龙颜大悦,封湘为“广东第一才子”。
“城收万景近;天放一山来。”
——嘉庆7年,宋湘到登东门楼花厅观景,有感而作。生机勃勃,气势不凡。
“千秋;五月渡沪人。”
——嘉庆12年(1807),宋湘任四川主考,过泸水凭吊古战场时所作,表达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无比崇敬。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嘉庆18年,宋湘游云南昆明所作。意境辽阔,胸怀旷达,与长联一并为人传颂。
“南岭古人瞻北斗;今日住西湖。”
——传说宋湘赴广州考试时,苦于盘缠不足,途经惠州时,求助于惠州太守,伊太守谓:“知君高才,若能五步成联,联中嵌东南西北四字,即为君治装。”宋略不思索,立就,令太守大为赞叹,有“七步成诗,宋芷湾五步成联”之誉。
“云浓公且停踪去;川广吾曾待渡来。”
——宋湘中荣归故里时,曾与夫人曹氏回娘家,在白渡罗寨村渡口等船时,大雨骤降,淋得浑身透湿,后即倡议并捐资于渡口修亭,为之书亭名“得雨得亭”及以上柱联。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缺,造桥以渡之。炼石者谁?氏也;造桥者谁?芳名列后:……”
——宋湘为(今梅州)大埔县撰写的建桥募捐联。新颖奇特,通俗易懂。是联出后,人们广为传颂,争着慷慨解囊,很快筹足资金,在大埔通往龙岩的路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桥。此桥至今历两百余年,依然完好。宋湘撰写的募捐联和乐捐者姓名刻于大桥石碑上,桥柱上还刻着一副相传亦为宋湘撰写的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仙藏丹桂宫中。”
民间流传不少宋湘应对之作(一般为别人出上联,宋湘对下联),幽默诙谐,生动风趣。如:
“雨打门前芭蕉叶烂;风吹窗外瓜棚藤落。”
“黄昏过河,脚踏满天星斗;清晨拆画,手卷万里江山。”
“泥中捉滑,不知泥滑滑滑;花下焚香,难辨花香香香。”
“白渡桥头,白屋白鸡啼白昼;黄泥墩上,黄沙黄狗吠黄昏。”
“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
“满堂古画,龙不吟,虎不啸,鸟不唱啼,雀不鸣叫,闯进使子,可笑可笑!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刀枪,喊斩将军,仓皇仓皇。”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巾长帐中女子好,少女更妙。”
“旧岁因赊,赊来赊去,一副本钱浮在水;今年要现,现买现卖,三分利息稳如山。”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南龙北跃,一江虾蟹尽低头。”
“竹笋如枪,青鸟焉能枪上立;菖莆似剑,黄蜂专向剑中行。”
“一盏孤灯,走南走北;三更半夜,讲东讲西。”
“南客栈北客栈南北客栈客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螺尖蚌扁鳖甲圆,满盘皆壳;鳅短鳝长鲶嘴阔,一篓无鳞。”
附录:宋湘巧对
在宋湘的家乡粤东嘉应州(今创赋村),流传着宋湘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据说,宋湘七岁能诗文,联对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人称他是“神童”。九岁那年,宋湘去参加考试。由于动身迟,去到考场时大门己关,考试将要开始。宋湘心急,就狠劲擂门。主考官听到擂门声,心想:“谁敢这样放肆”开门一看,见一小孩闯了进来。便说道:“去去去,小家伙,考场不是你游玩的地方,就要封考场了。”
宋湘说:“我是来参加考试的,你怎么叫我出去呢”
主考官说:“你小小年纪考什么试,不要混闹了,快出去!”
“十二为宰相,我都九岁了,难道还不能考一个秀才”宋湘不服气地说。
“嗬,好大的口气!”主考官看看还有一些时间,便说:“好,就这样,我出一联给你对,对得上,给你考.对不上,你出去。”
宋湘说:“请出题。”
主考官想了想,说:“河水推沙粗在后。”笑宋湘考试后到,差点错过时间,是个粗人。
宋湘随即回答道:“风车放谷‘甏’(精的反义)先行。”
主考官见宋湘才思如此敏捷,大为惊异,就让他参加考试,并荐拔为第一名。
清朝广东府州县名歌现身旧金山
旧金山当地时间日,由清乾隆宋湘所作的 《广东府州县名歌》清朝木刻版现身,这件历史文献的发现,对于研究广东地区地名的沿革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者反复阅览木刻版《广东府州县名歌》后觉得,这张流传至今的木刻版 《 广东府州县名歌》与坊间流传的除了个别地方稍有出入之外,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清朝木刻版 《广东府州县名歌》
坊间流传的 《 广东府州县名歌》  广府南番附省城,最闻名。  东莞由斯道,不共程。  清远直随过,陆路必相经。  须知连花县,欲往改路程。  惠州归善为邑尊,闻道胜景传。  莫道州作县,梅川经过问。  永安寻访友,先入说事端。  偶遇知已者,同行又过船。  群与居,外县可自如。  韶府同廊住,毗及居。  欲寻归何处,是通衢。  韶关分两地,山清水秀号名区。  城内有海阻,始属堂。  兄弟邑,均与共邻疆。  舟到港,同程不觉长。  一自韩文后,河清海宴不波扬。  又一方,开建及阳江。  人唱曲,曲韵新兴扬。  欲寻知已友,歌调亦为良。  封川路隔远,先到附客航。  署近街,各一方。  寄语人买桔,错认石城家。  诸君欲往,先到却不差。  堪笑红粉女,更鼓叠推花。  土产实堪夸,东粤珍奇胜碧霞。  至重连城仍有价,珠还总无差。  独伶烟瘴钦州地,日午朦胧数万家。  最是边塞远,枕连西粤两交牙。  城内即琼山,岑安久不还。  会同三五友,临高几多艰。  海南瘴气万,处处难。  幸得定安回首日,感恩高挂顺风帆。  经过罗定是东安,遥隔西宁几度关。  更问多少路?过了又连山。  久闻及长乐,首县亦相兼。  都走过,山清水秀出名贤。
宋湘在广州
一、负笈远游的穷学生
宋湘(),作为清代中叶一位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与惠州的关系,由于其诗集《丰湖漫草、续草》,及《西湖五别诗》题刻与书院石刻门联“人文古,山水小蓬瀛”的流传,早已为人们熟知,但他与广州尤其是与的密切关系,却甚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宋湘是(今梅县)人,27岁时在广州粤秀书院肄业。在书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很快在同学中崭露头角。“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并且获得师生称赞“文中”的美誉。但由于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同学,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不过,生性浪漫的宋湘并不以温饱为满足,其“”习气时有显露,经常出入于歌楼酒馆,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三、之四的诗中曾言及: 跌宕文坛十载强,中间顿挫一衿凉。  家无儋石同,身有空拳似。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  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ht裘!
二、与诗书画家的交游   宋湘在广州时,结识的诗人墨客有、(二樵)、、、、、阴东林、、、、、等,其中与黄、郑、李数人相交尤深。
  黄丹书,字廷授,号虚舟,顺德人,擅书、画,尤工诗,与、黎简、吕坚称“岭南四家”,著《鸿雪斋诗抄》、《胡桃斋诗余》。郑炳昌,字颖超,号晓园,香山人,,后为澄海县学训导,工诗画,著有《丛书阁遗草》。宋湘寓居郑家两年,与之同游共读。宋离郑家后,一度任广东学政的幕客。乾隆五十七年(1792)郑炳昌特在广州租房,与宋湘同住,准备一起应试。是年乡试主考为(号颐园),文题《梓匠轮舆章》,诗题《赋得鸿毛遇顺风》,结果宋湘高中(全省第一名举人)。一登龙门后,他写了两首诗述怀记事:“海日扶轮出,霞标百丈高。腾天皆虎气,得路果鸿毛。十载围灯火,来朝看锦袍。人声潮水沸,何德忝称豪。”“两点龙门额,青衫十五年。只今三破的,敢诩不空弦。远大男儿志,生成雨露天。一枝何足道,稍得慰堂前。”这是除外现存有年月可考的宋湘最早诗作。见其亲笔札中,不载于诗集。    宋湘中举后,辞学政幕归乡,黎简赋诗为他送行:“从容长揖驾短棹,美游宁恶归。竹雨池亭药洲石,梅关蝴蝶衣。窗鸡星尽汝先起,风o天长吾退飞。今日@堂南弟子,去年北雪到门稀。”(《寄怀宋孝廉芷湾》)宋湘对亦十分倾服。宋还结识了诗人李遐龄。李字芳健,一字,香山人,时方授徒于郑家。黄、宋两人一见其诗,诧为异才,遂与之订交。遐龄后为嘉庆贡生,著《勺园诗抄》、《容安堂全集》。宋湘后期在广州结交的还有李鸣盛。李字佐廷,一字,南海人,附贡生,工诗能文,擅画竹,著有《春雨楼稿》。与宋湘交谊尤挚。鸣盛曾画竹寄湘,附诗云:“凉t动翠筠,云烟回忆十年身。屋梁落月参差影,留得虚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赠”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剑,心中风雨有深卮”传诵一时。
  三、重返母校
嘉庆八年(1803),48岁的宋湘又回到,以堂堂院长的身份去执掌教席。本来院长一职另有人选――由礼聘江西学者汤藩(价人)担任。但汤至广州时,瑚已离任,而新督抚、与汤素无交情,故对之不大理会,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于是,当局便延请当时已赋闲的宋湘担任此职。宋湘在粤秀书院讲学两载,至嘉庆九年(1804)冬,才北上赴京辞去教席。
两年中,他夙兴夜寐,为发展广州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加之褒贬公正,故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乡人更是闻风竞起,从学者众,院舍几不能容。从此梅州文风渐振,学人辈出。人们公认:“先辈之所以得衣被士流,变转风气者,肇始先生,而后来李绣子太史()继之。”    宋湘主讲时,适值亦掌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论学谈文。冯氏殁后,其门人携冯诗册稿本至京师,请在京的、、、、宋湘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传世的《小罗浮草堂诗集》。
宋湘与东莞纂香书室
位于东莞市凤德岭上村,约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由上村张姓十七世祖张超群用千金所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纂香书室举办培训班,并开办“纂香女子学校”,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室坐北向南,宽19.86米,进总深20.09米,建筑面积399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2米,进深二间,,碌灰瓦,龙船灰塑正脊,门额为宋湘题“纂香书室”四字;中进大厅横梁架“思敬堂”匾;后进厅设高1.25米长形供台。整个书室的檐棂。山墙都饰有花鸟图室,或彩绘或灰塑。2004年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居民为,主要由福建,广东迁入。书室的创办人为上村的张超群。清乾隆年间广东才子宋湘在书室讲学。书室周围民居林立。
与宋湘有密切的关系。追溯乾隆中期,约1782年,上村财主(张应中,字时行,生于乾隆,即1753年,儒林郎历职)到广州经商,邂逅宋湘,发现他有博学之才,于是招之回乡,后聘为书室教师。相传宋湘在开馆之初,出示广告,上写“即日开张”,乡民见了无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恼不怒,挥笔写成“即日开张摆出杂货,他人托贱馆招天下英才”,这二十个大字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众人见了无不叹服。此后,纂香书室,学童莘莘。
  宋湘被称为对联奇才,他曾为上村天后宫写一对联:“大庙庙神灵庇佑,尚村村老少平安”。此外,还有“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等对联,在当地传为佳话。
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学习。张应中见他聪明颖悟,学问广博,不愿耽误他的仕途,于是资助他到南澳深造,后来他高中广东第一名举人和第十一名进士,从此宋湘仕途坦荡。
与宋湘有不解之缘,然而鲜为人知的张超羣胸怀远志,热心公益,崇尚文化,其孙张应中发扬祖德,慧眼识才,聘请名师,培育英才,以及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宋湘在惠州
一、生平著述 东坡若解西湖乐 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于嘉庆六年(1801)应惠州知府之邀,曾任惠州院长,在惠州生活了两年,他对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风土人情十分热爱,经常游览西湖景点,访问惠州市民,将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
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
二、散步 欣然写下《黄塘村晚》  宋湘游览永福寺,寺僧慕他才华,向他索取墨宝,他欣然命笔,写下《》;他散步于黄塘村,见炊烟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诗句绘出一幅惠州农家乐图:“桐叶榕叶碧相映,水鸡春共声。贪看黄牛骑水过,不觉远寺钟齐鸣。”(见《黄塘村晚》);宋湘居住在内,日日与湖水相伴,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写下《湖居十首》,下面摘录一首:“洒洒两湖风,满山开刺桐。木棉吹作絮,蝴蝶展如篷。野笋穿篱白,江鱼出网红。倾城人,都在水西东。”本报曾介绍惠州才子的《惠州西湖棹歌》九首(日《东江时报》5版《“得人胜获百琼瑰”》一文),而早在江逢辰写西湖的前76年,宋湘就已写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出城头。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在惠州生活两年,成诗195首,平均每年成诗近百首,他把在惠州写下的诗结为《丰湖漫草》及《丰湖续草》。是苏轼、唐庚和今释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诗人。
宋湘在云南
一、为官清廉 任职云南13年 最受尊敬称赞
宋湘曾出任云南省曲靖知府,在云南任职13年,期间曾代理、永昌、大理、顺宁、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他在云南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亲民,常勉励自己“要与民间验辛苦”,鼓励人民勤于耕牧,并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于兴办当地公益事业。
  二、民无衣穿 购纺车让妻教妇女纺织  初至曲靖,正逢当地水患之后,灾民遍地。宋湘积极带领当地民众修城治水,很快将水患制服,受灾百姓得到了安置。后到州,见当地边民不会纺纱织布、穿衣无着,便将自己的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木棉一批,让妻子王素云教妇女纺织,所织之布为当地人民称为“宋公布”。在府时,见百姓用水困难,他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两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域饥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银抚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还自购松籽三石,指导群众植树造林,使原来光秃秃的点苍山成为一片翠绿。他本人也亲自到翠峰山种了一片青松,人称“太守林”。在云南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碑中有“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之句。在永昌府时,见郡中书院失修,又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使文教渐兴。
  三、文武皆能 生擒匪首安定一方秩序  宋湘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任知府时,因府属境内湾甸一位土司死后无嗣,土司族人景在东趁机篡位,欲聚众千余人扬言要攻打。宋湘获悉后,在组织乡民操练同时,派人秘密潜入湾甸。经精心策划,宋湘率领乡团突袭土司衙门,生擒匪首景在东,安定了一方秩序。
云贵总督见宋湘业绩显赫,誉他为,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五年(1825),宋湘升任湖北。第2年病终任上,时年71岁。由于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公益事业,以至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这在清代官僚中实属罕见。当地百姓极为感念宋湘恩德,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在《云南大理图书馆记》中有这样的评价:“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宋湘是最受人们尊敬和称赞的一位。”
四、诗歌赞云南 江山到处我题诗
宋湘不只是一位耿介奉公、勤政有为的清官,也是诗书俱佳的诗人和书法家。光绪《》卷一百三十九《·宋湘传》记述:“湘才气豪爽,工书能文,诗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历官皆着治绩,而奖掖后进,成绩尤多,至今士林传其遗事觉得佳话。”他在公务之余,颇好写诗,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名山胜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笔端。其后,宋湘把在滇诗作编成《滇蹄集》三卷计157首。这些诗作记述了宋湘在云南的行踪和心迹,以及他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对云南的感情。
宋湘《红杏山房诗钞·滇蹄集》卷一书影
“马蹄今日踏滇山”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宋湘出任云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弃舟登车,过安顺,出盘县,风尘仆仆,终于在一天下午抵达黔滇交界的。宋湘一行人在界关木牌坊边的山脊上稍事休息。当他抬头遥望四周莽莽群山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七律一首:
马蹄今日踏滇山,山在乾坤何处边。
汉使金碧气,佛门铃塔祖师禅。
封疆开荒服,道里中原认斗躔。
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
诗中记述了宋湘路过胜境关时的感受。首二句笔力遒劲,气势壮阔,把视线一下子延伸到遥远的群山,给萧寂的荒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令人心情为之振奋。接下来的颔联和,高度概括了自汉唐以来,云南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结句回忆在京任职时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宋湘到曲靖后,当地正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上任伊始,宋湘身先士卒,率士民百姓赈灾救困,通过治水、筑堤、修路、补城等举措,治理了水患,并使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效:“……郡民走告我,今岁谷增万,鱼鳖化为禾,洪波消荒甸;荒荒马,男女骬不线,使君慈母心,女手扦扦劝,五百新纺车,织染兹亦遍。闻之岂不欢?百不了一愿,边荒多艰难,救民先救困。兹行复如何,区区心一寸。”(见宋湘《滇蹄集》卷一《之广南道中述怀四首》之三)。宋湘在曲靖的业绩,受到伯麟的嘉奖。
“江山到处我题诗”
昆明黑龙潭梅韵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天,宋湘到昆明述职。其间,他先后游览了、、西山等名胜景点,被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即兴挥笔题诗。且看《题大观楼壁二首》:
江山到处我题诗,况是登楼放眼时。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复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传骑象戴花儿。
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风环佩亦仙才。
眼老旌旗失,云深关塞开。
万里星辰依北极,百年草木上春台。
君看一带山河影,浩荡蓬壶月照来。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之作。作者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怀想,意气风发,神思飞扬,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传说,其时宋湘游兴未尽,又应邀在写下“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名联。此联与上述二诗,在立意上一脉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怀古入题,以景抒情,以形象对格,以数词量词组句,构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联,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年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天,宋湘从京城返回昆明,重游大观楼,又题写了《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
楼上春云住又飞,楼前春水绿生肥。
举头莽荡身何处?骊酒苍茫醉未非。
三岛游仙他日梦,五湖垂钓几人归。
球场牧马将军老,谁话天山雪打围。
湖花湖柳此依依,天下春光两燕飞。
好水自头连尾看,诸山从古到今围。
百年作客原如寄,竟日登楼只不归。
此曲莫传王粲和,怕教游子泪沾衣。
诗中除了赞叹的美景外,却少了前时的意气风发,多了怀旧的思绪,隐含着宋湘慨叹暮年难酬昔日壮志的心情。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流丽,为全诗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宋湘两次游写的4首七律,无论是诗的立意,诗艺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词的缜密,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节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推崇。而且在同一景点上,同时保存一个诗人的三件作品,这在诗联界尚属少见,足见其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何时泉边见梅树”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亦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奇花异卉,是历代文人骚客心仪的休闲之地。宋湘多次途经昆明,公干之余,曾慕名前往附近的景点游玩,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请看《初夏独游访古梅,题诗而返》:
何时泉边见梅树,传闻封殖自唐年。风雷战斗壮士老,烟霞骚屑将军眠。高搴参天汉柏雨,低绕扑地秦松烟。白摧朽骨何盘盘,苍皮远出青可怜。春天花开大如盏,云中之君下来翩。古香蓊勃遮远天,兰房蕙幕相新鲜。美人石肠青铁肝,中有万古相思魂。问君此情香何处?结子满枝空掩关。吁嗟客心何可言?为官万里纷忧煎。荒山野水走皮骨,蛮烟瘴雨沾衣褌。狂游岂少阮孚屐,清梦久隔罗浮村。角巾东第定何日?手版西山聊暮云。青鞋布袜古箧存,心迹要与林逋论。举头万丈青天月,题诗壁上花应闻。
这首七言古诗,前半部分叙述边唐梅宋柏的来历,突出了梅花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磨砺后,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风韵。作者以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古梅虬曲高大,历千年磨难而不屈不挠的风骨,以及春天到来时梅花璀璨动人的风姿,讴歌了古梅坚忍不拔的形象。后半部分抒发诗人昔日在广东惠州下无忧无虑赏花游玩的日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把全诗的立意推到了极致,耐人寻味,久读不厌。
后来,宋湘的好友(字献如,号雪湖,大理人,乾隆举人,曾任知县,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游黑龙潭时,见宋湘的题壁诗,也步其韵写了一首唱和诗《黑龙潭值老梅盛开,感怀旧游,用壁间芷湾太守韵次之》(见《人诗钞》卷七。诗略)。
“云南茶花亦迷离”
云南素有“甲天下”的美誉,且看宋湘游昆明西山云安寺时写的赏茶花诗:
天下茶花无甚奇,云南茶花亦迷离。入院突兀见此本,万古空春姿!高火伞,低摩尼;红者玉,紫者泥;十万灶,一军麾。日亦不敢出,月亦不敢窥;朱霞青天,雷电齐飞。何年所植何物为?花叶不到处,精焰犹交驰。才大有如此,独立隘两仪。世人纷纷说少态,蚍蜉撼树真群儿。吁嗟乎!种花须种一千载,看花须看一千枝,饮酒须饮一千碗。君不见挥刘伶,斥李白,云安寺里人题诗。
宋湘在这首诗中,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云南茶花甲天下”的语境,使之达到美压群芳的地位。接着,作者满腔热情地盛赞云安寺里的茶树高大,茶花美若云霞、璀璨如火的绚丽多彩的形象。诗人在尽情赞美茶花壮观、丰美、灿烂的景象时,没有忘记为韩愈伸张正义,针对那些诬陷忠良的小人情不自禁地喊出“蚍蜉撼树真群儿”的心声。全诗笔墨酣畅淋漓,诗语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跌宕,音韵铿锵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当时诗坛名家(字子山,号雪兰,1767年生,江西东乡人,嘉庆时曾任内阁中书)看了宋湘这首诗后,发出由衷的称赞:“定光寺(即云安寺)里红山茶,雷火烧空十丈花,看花君载千湖酒,醉胆轮囷大如斗。万古茫茫两谪仙,太白子瞻谁抗手?”(见《香苏山馆全集》卷十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宋湘时隔五年再次重游云安寺,还想饱览茶花盛开的美景。当他站在茶树前,注目茶花,心驰神往,用神来之笔写了《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其二为:
神仙无醉亦无醒,昨夜东皇觞百神。
来路岂真狮子国,番风长压牡丹春。
梦中彩笔传名士,天半朱霞立异人。
难怪外间桃李笑,此花肝胆大轮囷。
当时,有人说是从海外传到云南的,宋湘对此提出质疑并否认。云南茶花本来就是本土所产,何来外来之说?若以番风压牡丹那样贬低云南茶花的存在,则太不应该了。这里的茶花鲜艳夺目,就像素有神来之笔的江淹那样光彩照人,其品德是多么高尚纯洁啊!最后,作者在茶花如此炽烈的氛围中,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深情。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典用语似信手拈来却自然娴熟,毫无斧凿痕迹,是一首艺术品位较高的七律佳作。难怪宋湘的同乡好友在《读向华堂诗集》中称赞这首诗:“读到千枝球放句,朱霞天半照云安。”
“我是何人须是我”  宋湘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忘年十载此,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不论为官还是为文、为诗,他都用一颗真心去做;不论当多大的官,他都保持着一个“真我”,不被浮云蔽眼。宋湘在云南为官13年间,“要与民间验辛苦”是他的格言。他所到之处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有的放矢地为当地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抗灾害,寻富路,除恶徒,兴文教,捐俸禄,绿荒山,题诗联……他一心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云南图书馆记》《清史·列传》《》《》均记载宋湘始终如一地过着俭朴生活,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百姓都真心感佩铭记他。
宋湘离开云南时,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人们还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自发筹钱建祠立碑来怀念他。  宋湘一生清廉,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逝世于湖北任上时,竟然无钱安葬,是当地的百姓父老募捐帮其料理后事。
宋湘巧对两广总督
清代嘉庆年间,一帮广东才子结伴北上赴京赶考,渡,过,一直来到长江南岸。
一日,他们正待渡江的时候,忽然有一艘官船顺流而下,正好被渡船挡住去路。船上官兵大声吆喝:“f渡船!渡船!别挡道!这是官船,你们挡道,该当何罪!”
过河的这批人全是秀才举子,一来踌躇满志,二来人多势众,三来怕误时辰,再说又不知官船坐的是什么官人,便不理睬官兵的吆喝。
却说官船上坐的是新任。他见官船被挡,便走出船头看个究竟,见是民船拦路,正待发作,忽见这些人全是赴考的才子,心里就多了个心眼。他想:这帮秀才说不准哪个这次考中状元,以后成了气候,于自已不利。因而不敢贸然得罪。但官威被灭又不甘心,于是,他大声喝道:“喂,你们要想先过河也不难,我出一副对子,你们当中谁能对得通,就让你们先过。”
接着,他就信口出了上联:“万马立青霜,将军出朔方,东之广,西之广,总督两广!”他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吓这帮秀才,使他们给自己让路。
果然,秀才们一听是新任两广总督,就有些怕了,谁也不敢应对。
这时,人群中突然闪出一个身穿苎麻衣的秀才。他分开众人,喊道:“我能应对!”
大家都转眼望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知他能对出什么对子。
只见秀才不紧不慢地说:“手持七寸管,挥成大文章,中,中,!”他语出惊人,正中两广总督的要害和顾忌,总督大人只好赞此人才气不凡,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个下台台阶 ,就让他们的渡船先过。
这个秀才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一举成名,被称为广东才子的宋湘。
宋湘《家园杂忆四十韵》描绘了出身家世和故乡风物:
“籍隶梅州古,邦名白渡前。衡门当水曲,老屋负崖巅。”“鳞次比邻接,瓜绵一脉延。世吾过二十,族众约三千。”“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
京兆堂,始建于明()年间,历代屡有修葺,坐东朝西,背靠矮山,前低后高,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堂屋,三堂四横,中轴对称,夯墙抬梁,土木石结构,白墙灰瓦。故居外有南北横屋,内屋有三堂四廊两天井,北面横屋有房14间,南面横屋有房13间,内堂屋有房28间,前有照墙,外设斗门楼。
门楼坐南向北,门楼左右设“石鼓户对”,门额楷书“”,门联“赋梅世第,编竹元家”,这彰显屋主进士及第、官至编修。跨过门楼,进入院内,是宽阔的门坪,砌有照墙围护,正大门额署“”,“象贤衍庆,崇德流徽”;进入大门,见大门后门额挂“进士”匾。在下堂,可以看到故居厅堂内外,极少雕饰,质朴无华,与客家民居差别不大。据说,宋湘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廉吏,虽身居高位,薪俸优厚,却“身与民俱瘦”,其俸银大部分都慨捐为民造福。
堂内厅里多有,富有诗文风雅。中堂正墙两面挂宋湘题并书对联“礼乐农桑今之三代,和亲康乐古为一书”。中堂右墙挂有宋湘少时题于家乡安丰寺之山形诗。这首诗乍看似塔,细看如山,上有八个“山”字镶嵌其上。经村中老人宋华光介绍,这是宋湘独创的山形诗体。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山外青山路曲弯,高山流水响潺潺。深山百鸟声声叫,路上行人万里难。劝君莫做江湖客,饥寒夜夜在山间。人人说道东山远,我到东山八座山。”仔细诵读,发现其与中国诗词环形体、回形体相媲美。低吟浅唱,仿至深山密林,行走林间小径,景秀水美,路艰且难,流连忘返。我们随后移步到上堂,这里设凹式神龛屏风,上端楷书“京兆堂”,左右龙柱各有长联。据介绍,宋湘71岁卒于武汉湖北观察署任上。其生卒时间同样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事极巧合,堪称奇事。
版式:| 炫彩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