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忌腿要饭跟不上腿,忌腰腰振mmd骑马机带刀,那忌脖子呢

三国往事闲弹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诸葛亮的职场生涯规划
   刘表不合适,刘璋呢?要说刘璋为人很宽厚,如果刘璋能让诸葛亮当上首席大军师,诸葛亮未必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但问题是,刘璋会重用诸葛亮吗?基本没可能。
   因为诸葛亮是外来户,要想挤进土著势力占据主流的益州政坛,难度非常大。要是只做二线角色,那去了又有什么意思?再者,诸葛亮的法术思想和刘璋的中庸无为思想完全不搭调,诸葛亮要限制打击豪强利益,刘璋根本不可能点这个头。
   盘来盘去,四大诸侯都不太合适诸葛亮的职场发展规划,只剩下一个没地盘、没钱粮、没枪杆子的刘备了。选择刘备?诸葛亮肯定曾经考虑过,但可行性又有多少呢?
   刘备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曹操暴打后,走投无路,这才找同宗刘表要饭吃的,寄居在新野。诸葛亮在荆州也住了好多年,加之他的暂住地离新野也不算很远,诸葛亮的许多朋友都应该是和刘备有过来往的,刘备早年的“英雄事迹”,诸葛亮或多或少也了解一二。
   要说刘备这大辈子活的真是不容易,为了讨生活四处流浪,别人高兴了赏他碗饭吃,比如袁绍;不高兴了抡起大棒子照头就打,比如曹操。现在逃到荆州避难,说好听些是刘表的兄弟加客人,实际上在刘表的心里,刘备和要饭的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刘备早期逐鹿中原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他身边没有一流的智囊。刘备本人智力不太发达,再没有高级谋士的帮衬,失败所在难免。吕布再不济,身边还有个一流谋士陈宫。
   刘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体系,这一点前面也讲到了。之前是家庭作坊式的零敲碎打,自己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能,明显不是刘备的能力所能胜任的。现在的刘备急须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给自己提供最大限度的智力支持。
   至于这位职业经理人具体应该聘用谁,刘备本来打算由徐庶来扛大旗的。《三国志》无徐庶传,徐庶的智力等级无法具体界定,徐庶后来仕魏,任过御史中丞这样的高级职务。再从诸葛亮日后对徐庶的推崇来看,徐庶虽然没有罗贯中吹的那么神通广大,但应该是个一流人才。
   不过徐庶并没有接受刘备的邀请,而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我的朋友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江湖人称卧龙,足堪与将军共图大业,将军要不要见见诸葛亮?”不知道徐庶拒绝刘备,是确实自认才智不如诸葛亮,还是瞧不上刘备。
   刘备在寄居荆州期间,和当地名士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有些交情,司马德操经常在刘备面前提及诸葛亮,另外捎带着推销凤雏庞统,刘备应该是知道诸葛亮的。
   只是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天知道他是不是个书呆子,东汉末年士林中出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未必能成大事。刘备觉得自己虽然做人挺失败,但好歹也算是江湖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大大咧咧的告诉徐庶,请徐先生把这个什么卧龙带到寒舍一叙,我要面试。
   徐庶笑着告诉刘备,诸葛亮这等级别的人物,可不是刘将军随便叫唤来的,您要亲自去请。刘备也确实能放下架子,去就去吧,人才难得嘛。不过刘备第一次去的时候,却没见着诸葛亮,嘟嘟囔囔的回来了。
   《三国演义》说刘备一顾茅庐时,诸葛亮正好外出游山玩水去了,所以刘备没碰着。史书上也没说诸葛亮在一顾的时候跑哪去了,但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诸葛亮已经提前知道刘备要来,故意躲到外面。
   诸葛亮和徐庶是至交好友,徐庶在刘备面前推荐了诸葛亮,极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事通知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求职规划中,已经基本踢掉了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只剩下刘备有待考察。
   当诸葛亮开始做跟随刘备闯天下的准备时,估计心里会非常的矛盾。刘备现在四大皆空,要地没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跟着刘备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弄不好会同归于尽。
   但诸葛亮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并没有拘泥于刘备现在的窘况,而是看的更远。刘备是穷了点,但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具备相当的领袖气质。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只要人在,阵地就在,风险和收益并存,但不冒风险,谈何成功,曹操当年也是拎着脑袋从刀山火海中杀出来的。
   而且如果诸葛亮以智力入了刘备的股,还有一点非常让诸葛亮动心,就是他只要过去,肯定能成为刘备身边的头牌花旦。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刘备因智力不足,必然会依赖于诸葛亮,这样诸葛亮就有很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绝代才华。
   诸葛亮这次考察刘备,不考虑刘备的物质条件,诸葛亮知道刘备兜里也没几个钱。主要还是考察刘备的人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诸葛亮应该知道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这些优点,但毕竟他和刘备素昧平生。所以诸葛亮有必要考察一下刘备,看看刘备是不是真的爱才惜才。
   这和求婚是一个道理,如果女方有意拒绝了男方的第一次求婚,男方就彻底放弃了,女方肯定会认为男方没有诚心。诸葛亮就是这样考验刘备耐心的,诸葛亮也许在想,如果你老刘大真的想娶我,那就多跑几趟吧。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刘备又去了第二趟茅庐,结果又没见到诸葛亮。罗贯中说这一次诸葛亮是受好友崔州平的邀请,结伴旅游去了。这有可能真有其事,史书记载崔州平是诸葛亮可以交心的密友,朋友一起游玩是很正常的。
   诸葛亮第二次躲着刘备,依然是要考察刘备的耐心,尊重人才可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要看你的实际行动。但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会偏偏在刘备来的时候出门,他难道在刘备身边有内线?极有可能是徐庶或司马德操等人事先把刘备的出行日期捅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提前窜出门了。
   诸葛亮现在已经基本确定要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刘备,不然根本没必要和刘备这么兜圈子,直接了当的告诉刘备:“我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一切就都结束了。刘备是个聪明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是诸葛亮有意试探他,因为之前徐庶也说了诸葛亮是要请出来的。
   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刘备心里或多少会有些不快,我放下面子来给你装孙子,你倒真上竿子装起大爷了。不过刘备打了太久的智力光棍,急需一名智力老婆,所以刘备他没有选择余地,硬着头皮第三次提亲。
   果然这次诸葛亮没再打着旅游的旗号开溜,卧在草堂上等着心上人的到来,卧龙嘛,当然要卧着。至于媒嘴子徐庶是不是同行,不得而知。这是刘备和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相见,也许他们心里都明白,对方将陪伴着自己走过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用《诗经.邶风.击鼓》篇来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天作之合再贴切不过了: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人在刚见面的时候稍有些羞涩拘谨,但他们的结合是前生修来的缘分。短暂的沉默后,刘备开始对诸葛亮掏心窝子,并肯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职业经理人。刘备发誓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感情,诸葛亮终于做出影响历史的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一起在腥风血雨中打拼。
   随后诸葛亮拿出了应该是准备已久的事业发展规划书,即垂名青史的《隆中对》,给在黑暗中悲壮徘徊的刘备点亮了明灯。诸葛亮对天下大事了若指掌,他知道现在再打曹操或孙权的主意非常的不现实。
   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夺荆州,再以荆州为跳板,进入益州。横跨荆、益,巩固孙刘联盟,两路狂攻曹操。攻克中原后,大汉雄师渡江南下,擒下碧眼小儿,统一中夏。
   诸葛亮的事业规划很完美,只是他没有想到,以后的路会那么的艰难。也许是诸葛亮太高估自己的事业规划,或者是高估了刘备,创业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但诸葛亮至少敢于去挑战失败,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努力,其实这就是成功的过程。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九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篡位?——再说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着上一个话题,继续谈诸葛亮的职场规划。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担任刘备集团的首席智囊,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刘备集团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
   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被曹操满大街的追杀,几乎走投无路。是诸葛亮挺身而出,单舟赴江东,力劝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虽然孙权在鲁肃的劝导下,已经决定和曹操刀兵相见,但如果没有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艺术,孙权未必肯拉绝路上的刘备一把,大不了孙权单独抗曹。
   赤壁之战后,劫后余生的刘备应该感到庆幸拥有诸葛亮,否则一旦孙权不肯帮忙,刘备早就见阎王去了。诸葛亮也通过联孙抗曹这次大手笔彻底征服了刘备,在刘备手上的牌面中,诸葛亮是当仁不让的“二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备攻下益州后,诸葛亮的地位虽然因为法正等新贵的介入而略有下降,但依然是刘备的当家大总管。刘备每逢外出办事,都要留下诸葛亮坐镇成都,在后方筹办粮草军需,史称“足食足兵”。刘备的家业能搞的这么大,不能说诸葛亮是最大的功臣,最起码也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法正在公元220年去世后,诸葛亮在刘备的权力架构中又恢复了一哥的地位。太傅许靖在名义上是蜀汉君臣之首,不过许靖只是装点官场的漂亮花瓶。
   虽然两年后刘备东征孙权惨败,蜀汉官场精英损失了不少,比如马良、黄权、张南。冯习、傅彤、程畿等人,但蜀汉的人才储备的基础还在。当然蜀汉精英死的越多,诸葛亮之于刘备的重用性就越突显,尤其是这场惨败之后。对于这一点,刘备和当事人诸葛亮心知肚明。
   因为夷陵之败,刘备本已日渐衰老的精神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几近崩溃。刘备知道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保障蜀汉权力运转的正常,刘备不得不开始准备后事了。
   皇太子刘禅这一年只有十七岁,性情庸和,不具备单独挑大梁的能力,刘备必须找一个霍光式的总管家来代理执政。至于人选,刘备开始时未必只有诸葛亮一个选择,但选来选去,再没有人比诸葛亮更合适,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出所有人意外的成为蜀汉帝国的“相父”、没有帝号的皇帝。真正属于诸葛亮的时代,在他羞涩的走出草堂十六年后,才姗姗来迟。诸葛亮从踏进职场的第一天,他的角色就是刘备这家小公司的总经理,十六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过,虽然刘备的小公司早就发展成为大财团。
   诸葛亮跟了刘备这么多年,也基本得到了以他的地位所能得到的物质满足。刘备克定蜀川后,赏了诸葛亮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华阳国志》做万匹),诸葛亮一夜暴富。但诸葛亮出来混江湖,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养家,而是轰轰烈烈做一场好大事业。
   现在诸葛亮的机会来了,刘备把蜀汉的军政财大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否考虑过拿掉蜀汉刘家的招牌,换上诸葛家的门脸?诸葛亮要是成为公司法定拥有人,他也许会有更大的斗志来经营自己家的产业,如果能统一天下,诸葛家就可以坐享千秋万代的尊荣。
   至于夺位手段,可以效法王莽这个假道学“尧舜禅让”,流着鼻涕将小主子刘禅踢下台,随便赏个窝头,就算对得起老主子刘备了。这年头讲忠诚的不多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可没想过当初柴荣是如何厚待他的。
   在诸葛亮的事业规划中,夺位的念头不可能没有,这是人的本性,诸葛亮不可能例外。只是改朝换代是天大的事情,事关方方面面的利益,绝对不能头脑发热。
   诸葛亮擅长战略谋略,而且为人谨慎,在进行一件事的前景规划时,他会通盘考虑其中的利与弊。这样的方案可不可行,如果要做的话,有可能遇上什么样的阻力,如何解决这些阻力,都是诸葛亮面对的大问题。
   以诸葛亮的智商,他很快就能够对是否改朝换代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做的政治风险极大,“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会轻易去拿九族性命赌这一把,万一要赌输了,一切都没了。诸葛亮用智,都会在百分之一百的肯定之后才会出手,0.01%的失败可能性=99.9%的失败可能。
   虽然刘备临死之前,就举国托付诸葛亮,并和诸葛亮进行了二人各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心。刘备满脸真诚的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刘备给了诸葛亮一张权力通行证,也就是诸葛亮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改朝换代。诸葛亮对刘备的作用不需多讲,但刘备也并没有亏待诸葛亮。刘备除了老婆没舍得给诸葛亮,该给的都给了,儿子也交给诸葛亮抚养,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已经仁至义尽了。
   但人都是有私性存在的,绝对大公无私的人物,几乎就不存在。在权力私有化的时代,刘备不可能有这份胸襟气度,曹操也没有。刘备创业极其艰苦,一生大起大落,好容易积攒了这份不算太大的家业,怎么会轻易让给外人?
   刘备和诸葛亮在茅庐相识以来,他对诸葛亮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们在事业上是几近完美的结合,但在感情上,很难说他们是铁杆的知心朋友,诸葛亮知道他和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正基于这种感情上的距离,刘备在托孤时,重点有两个,一是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二是提前在诸葛亮的头上套了个政治紧箍咒。 刘备知道诸葛亮这样的正统儒家知识分子最重名节,如果诸葛亮真的变心,那刘备的这句话就将在诸葛亮的道德禁地中折磨他一辈子,让诸葛亮永远生活在背叛和内疚之中。
   诸葛亮知道刘备和他之间若隐若现的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但他也许没有想到刘备会把这种犯大忌的话挑的这么直白。诸葛亮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汗流遍体,叩头流血,确实能反映出当时诸葛亮的人格恐慌。刘备说话的时候面容慈祥,可话中句句带刀见血,诸葛亮当然会反应过度。
   诸葛亮毕竟不是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曹丕死后,司马懿在魏国的政治地位和诸葛亮有些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各自国内的军政头牌,都以军事为主。其次,司马懿也受魏明帝曹叡托孤,当上了辅政大臣。
   当然,曹家三代从来都不放心过为人奸雄的司马懿,尤其是曹叡托孤时,在权力分配上为了限制司马懿,又拉出亲戚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司马懿和曹爽的双巨头格局中,曹爽的戏份要更多一些,后来司马懿就被曹爽等人给架空了,成了一只政治花瓶。
   在蜀汉方面,诸葛亮也要面对大大小小的掣肘因素,即使诸葛亮有心篡位,他未必能战胜朝中的保皇派。除了诸葛亮自身的政治品格之外,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动手的两个原因之一。
   下面讲讲蜀汉的权力分配,我们看看诸葛亮都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制约。
   首先是辅政大臣的选择,诸葛亮并不是唯一受遗诏的辅政大臣,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辅汉将军李严(后改名李平)。李严本是荆州人,后投降刘璋,刘备攻蜀时又转换了门庭,从严格意义上讲,李严虽受刘备赏识,但也不算是刘备的嫡系。
   刘备为什么要用李严辅政?刘备不放心诸葛亮,难道就放心李严吗?这正是刘备政治手腕的高明之处。在对所用人选的政治忠诚度不放心的情况下,用一个人单独执政,政治风险太大。
   而如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他们之间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权力的制约。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这样反而有利于权力平衡,最安全的权力一定是最平衡的。
   南齐明帝萧鸾在驾崩前,因为考虑到皇太子萧宝卷年少无知,为防权臣篡位,萧鸾任命徐孝嗣、萧遥远、萧坦之、江袥、江祀、刘暄六人为辅政大臣,外加一个主管军事的陈显达,同时还有沈文季、刘悛、萧惠休、崔惠景等外围辅政大臣。
   萧鸾这么安排,就是出于平衡权力的考虑,萧鸾本人就是做为旁系宗室篡位上台。南朝对萧鸾人心不服,何况萧鸾也信不过六贵,所以就将权力细分化,每人一块拼图。
   拼图的价值就在于完整性,任何一块拼图单独拿出来是没有价值的。刘备临终前的人事安排,让李严拿走一块权力拼图,也是基于是平衡权力的考虑。
   李严虽然是荆州人,但从派系上来说,却是原属刘璋的益州新附集团,和诸葛亮所在的荆州系基本没什么瓜葛。刘备这样安排也是精心考虑过的。如果所有的辅政大臣都属于一个派系(利益集团),那将对皇权造成更严重的威胁,更何况这样的局面在皇帝年少无知的情况下。
   再来谈谈刘备旗下的几大派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大略来说,蜀汉统治集团(刘备去世前后)由三个较大的派系组成,一是刘备的原从亲信集团,也就是陪刘备早期浪迹天涯的那拨老人,比如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叛降孙权)、孙乾、赵云、刘琰、陈到等人。
   二是荆州集团,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庞统、刘封、马良、马谡、黄忠、魏延、蒋琬、费祎、廖立、伊籍、陈震、霍峻、杨仪、向朗、胡济、廖化、辅匡、赖恭、黄柱、冯习--张南--傅彤(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三是益州新附集团,主要人物有法正、董和(董允)、李严、黄权、刘巴、射援、吴壹(又称吴懿)、吴班、庞羲、严颜、费观、孟达、邓芝、秦宓、王连、张裔、张翼、杨洪、费诗、李恢、王谋、何宗、李邈、马齐、姚伷、程畿(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除了这三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无法划分派系的重要人物,比如许靖、马超、马岱、王平等人。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九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篡位?——再说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刘备的原从亲信集团中的大多数人在刘备托孤时都不在人世了,比如关羽、张飞等,勉强还有赵云和陈到,孤单零落的不成气候,真正在蜀汉政治格局中角逐厮杀的是荆州系和益州系。
   如果以刘备去世时为界,在此之前的蜀汉官场的权力分配中,荆州系和益州系是平起平坐的。《蜀志.伊籍传》记载刘备得蜀后造蜀科(法律),参与此事共五人: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荆州系两个,益州系三个。
   刘备在安排后事时,由于他对诸葛亮的忠诚心存疑虑,所以他要在诸葛亮身边安插一些益州系的大牌精英,做为牵制诸葛亮的力量。益州系的老大是法正,刘巴因为是天下名士,在益州系的声望也较高。
   法正和刘巴都先于刘备去世,黄权降魏,董和虽然够级别,但他是文臣,所以不便立为辅政大臣。而牵制诸葛亮的这个人物,最好是益州系的武将,李严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刘备虽然把蜀汉军政交给诸葛亮打理,但李严却领重兵坐镇永安。刘备这样的安排是在下一个冷棋子,刘备相信诸葛亮变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万一要变心了,即使李严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也不会坐视诸葛亮篡位。当然,李严驻防永安主要还是防备孙权对益州下黑手。
   如果从感情上来讲,益州集团的这些精英人马更亲近于刘璋,他们投降刘备,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对刘备都不阴不阳,更何况对本就是外来户的诸葛亮了。诸葛亮和益州系的关系一般,甚至因为刚入蜀后,严法治蜀,得罪了许多蜀中权贵。
   除了李严,刘备还在诸葛亮身边安插了吴壹和吴班,虽然二吴也是标准的益州系出身,和刘璋还有亲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二吴还是刘备的大舅哥,吴壹的妹妹后来嫁给了刘备,也就是吴太后。
   吴太后嫁给了刘备,自然就是刘家的女人,同时还是皇帝刘禅的嫡母,从吴太后的利益角度讲,她更不可能让诸葛亮对皇位有什么非分之想。虽然史书没有她干预朝政的记载,但有吴壹和吴班这样的军界高层在外撑腰,她在蜀汉官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
   二吴和益州系人马关系非常密切,从蜀中百官劝刘备纳吴壹的妹妹为夫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包括益州系的头牌法正。二吴是绝对忠于蜀汉的人马,吴壹的地位有些类似于魏国的曹爽。
   刘备在诸葛亮身边布满了棋子,内有吴太后,外有李严、吴壹、吴班以及其他益州系人马。虽然表面上诸葛亮大权独揽,但蜀汉文武跟着诸葛亮的指挥棒转的前提,是诸葛亮不能打破目前的权力均衡态势,他们不会允许诸葛亮越过雷池半步。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决定改朝换代,就必须先铲除这些异己势力,否则只能痴人说梦。司马懿就是在彻底铲除了曹爽、桓范等反对派之后,才开始经营自己的家天下。当然司马懿专权之后也没有称帝,经营司马家两代三人的苦心经营,大晋帝国正式建立于公元265年,距司马懿诛曹爽已经过了十六年。
   以诸葛亮的智商,他不至于愚蠢到吃烫手山芋的地步,他应该清楚这么冒险的后果是什么。成功了还好说,一旦失败,不仅九族俱毁,而且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和动机,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自加九锡,封王,过一把皇帝瘾。李严的“好意”立刻被诸葛亮婉言谢绝了,李严和诸葛亮交情不深,突然冒出这一出,恐怕和当年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是挖个坑请诸葛亮往下跳,诸葛亮可没这么傻。
   其实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且不说贸然改朝换代的政治风险太大,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有句老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历史上纯知识分子出身的开国皇帝并不多,勉强算上王莽和之后的刘秀。
   虽然有些开国皇帝自身的文化水平非常高,比如开两晋霸业之始的司马懿,但司马懿并不算是纯粹的儒生,而是生有“狼顾相”的枭雄。司马懿为人好权术、多机变,气质更接近于曹操,诸葛亮显然不具备这种气质。
   汉光武帝刘秀倒是个俊秀书生,但刘秀是从新莽帝国的外围通过武力反抗一步步成功的,诸葛亮也不具备这个客观历史条件。而且就军事能力来说,刘秀要强于诸葛亮,伟大的军事家行列中,注定是要有刘秀一席之地的。刘秀有非常明显的领袖气质,这也是诸葛亮非常欠缺的。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王莽和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王莽是天下大儒,士林翘楚。王莽是一步步从社会底层杀到最高层的,要论权术,诸葛亮未必比王莽差多少,只要心狠就行了。
   但问题是,王莽真正开创帝业的原因是他极强的社会背景,王莽出身当时天下第一豪门元城王氏。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母后,在宫中称王称霸。
   王莽的几个叔父连任大将军或大司马,王莽的政治起点远高于诸葛亮。诸葛亮的处境并不好,在宫中受制于吴太后,在宫外受制于益州系人马,他没有王莽这样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
   还有一点很重要,王莽和诸葛亮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当时王莽接手的是一个统一的帝国,王莽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改革。而诸葛亮面对的是三足鼎立的大分裂时代,在乱世中生存,首先需要的是军事能力,而这恰恰是诸葛亮的能力短板。
   诸葛亮虽然在后世赢得了千秋万代的盛名,但在刘禅初期的蜀汉官场,诸葛亮的江湖威望不算高,只不过由他来辅政而已。诸葛亮是外来户,在益州没多少人脉资源,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威望,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北伐曹魏,通过建立军功来树立个人威信。
   所以于公于私,诸葛亮都必须北伐,在为蜀汉争取天下道义的同时,顺便也给自己的道德形象涂脂抹粉,镀一层金身。加上诸葛亮不具备王莽、刘秀、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气质,手段不够狠,让他去改朝换代,实在是难为了诸葛亮。
   王莽和刘秀其实都不是诸葛亮政治理想的样板人物,在诸葛亮的思维意识中,真正受诸葛亮崇仰的是周公姬旦。周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武王弟姬旦竭心辅政,成为千秋佳话。诸葛亮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也决定了他最有可能成为周公第二,而不是王莽第二,虽然当年王莽也扛着周公的旗号四处坑蒙拐骗。
   在诸葛亮的潜意识中,与其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效法王莽,被人千夫所指、万夫唾骂,不如以现有的有利政治条件直接做周公。周公辅幼主千古传诵。周朝三十八位君王,能让后人牢牢记住的恐怕只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了。(为搏襃姒一笑而亡国的周幽王不算)
   政治理想未必一定要建立在名义上称王称霸的历史平台之上,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诸葛亮自然懂这个道理。诸葛亮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曹操。
   曹操虽然先称魏公、后称魏王,建天子旌旗,与皇帝无二,但毕竟曹操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绝不越政治禁区半步。曹操是个聪明人,他只需要施展自己平生抱负的政治平台,何必纳虚名而受实祸,被人骂成王莽第二。这个骂名留给儿子曹丕去背,曹操倒落了个四面光滑。
   诸葛亮一定从曹操的人生轨迹中借鉴了相关的经验,大权独揽,实现平生抱负即可。如果诸葛亮能北伐灭魏,那在历史丰碑的最醒目处,刻上的将是诸葛亮的不朽盛名,而不是刘禅。世人皆知辽朝大名鼎鼎的临朝太后萧燕燕,但当时的辽朝皇帝却是耶律隆绪。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管理者,但他的气质太柔弱,用现在的行话说:气场不足,镇不住台面。诸葛亮有能力,没胆量。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有道理的。如果诸葛亮真要改朝换代,恐怕“王莽第二”的恶名背定了。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绝对不图名利的人是基本不存在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并非不可以争名夺利,但名利有许多不同的存在和争取的方式。
   名分两种,一种虚的名,一种实的名,周公的“名”似虚则实,王莽的“名”似实则虚。只要依托好的平台做出一番大事业,历史照样能牢牢记住你。
   再说利,虽说皇帝能日享万钟,姬妾成群,但以诸葛亮“假皇帝”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美食他吃不到?什么样的女人他玩不了?诸葛亮来钱的门路很多,除了入蜀后刘备赏的那一次肥财,诸葛亮经常能得到朝廷的赏赐,“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比如有一次诸葛亮就接受了朝廷的八十万斛(一斛等于十斗)粮食。同时还有孙权经常给诸葛亮送礼物,诸葛亮户头上的银子足够他吃喝用度了。
   诸葛亮不是道德上的神,他也有七情六欲,除了正妻黄氏外,诸葛亮应该是养过小妾的。即使没有小妾,只要诸葛亮需要,偶尔做一回怜花惜玉的风流勾当又何妨。
   人这一辈子,无非是为(佳)名(实)利做牛做马,在满足了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后,实在想不出诸葛亮还有什么理由去争那块烫手的山芋?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十 被遗忘的智多星——三国非主流顶尖智囊的悲喜人生
   自从《三国演义》火爆问世以来,由于罗贯中铆足了力气,替诸葛亮摇旗呐喊吹喇叭,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首席智囊”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很难改变过来。
   诸葛亮不仅成为三国智囊的头号代表,而且也几乎成了三国这段历史的代言人。说到三国,最容易被后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还不是曹操或刘备,而是诸葛亮。
   其实这种“以一代百”的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一个优秀的团队或某个行业中,有许多精英人才,但往往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一个或几个明星人物。比如一提唐诗,必说李杜;一提宋词,必说苏辛等等。
   其实李杜苏辛只是各自文化时代的代表人物,不能说明其他同时代的诗人词家水平就差,谁敢说王昌龄、王维、白居易、小李杜、罗隐、大小晏、柳欧秦陆、李清照写的不如李杜苏辛?
   话题回到三国,都说三国谋士如雨,这话不假。魏蜀吴三大智库中的精英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比如诸葛亮、荀彧、荀攸、庞统、郭嘉、法正、鲁肃、刘晔等等,个个都是大牌。
   这些智库精英因为效力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在历史舞台上的曝光率非常的高。一线明星往往都是这样,越红越炒,越炒越红,老百姓想不知道他们都难,可以称他们为三国的主流智囊集团。
   有了主流,自然就有非主流。这里的非主流不是讲个性,而是历史舞台上的曝光率。因为各种原因,除了在魏蜀吴三家舞台上曝光率超高的那些大牌谋士之外,三国历史的天空中还散落了几颗闪亮的巨星。
   这些非主流的超级谋士论知名度可能要略逊于诸葛亮、荀彧这些人,但要论谋略级别,他们和诸葛亮等人同等身价。比如贾诩、陈宫、陈登、田丰、沮授、徐庶等人,先来说说贾诩。
   贾诩在这些非主流谋士中显然非常的另类,首先他是曹操手下的超大牌智囊,身价绝不比荀彧低。之所以没把贾诩放在《曹操的智库》那一篇,而放在这里讲,是考虑到贾诩腕虽大,但他不是曹操的心腹。
   据《三国志本传》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属于大隐隐于朝的那类高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贾诩可以算成非主流,一如蜀汉的“小贾诩”刘巴一样。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贾诩出生在凉州武威郡姑臧。自东汉开国以来,东汉王朝就和散居于凉州周边的羌氐各部族进行了百年战争,这里长期兵荒马乱,复杂而险恶的生存环境正好造就了贾诩超强的适应能力。
   贾诩的谋略水平放在整个三国谋士群中来考量,都是超重量级的,三国谋士还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智商在贾诩之上。当初贾诩弃官还乡,路上遇到了一支反叛朝廷的氐兵,贾诩和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活捉,叛氐要活埋他们。
   贾诩的临事应变能力非常强悍,他为了自救,谎称自己是护羌校尉段颎的外甥。当时段颎是朝廷专剿羌氐反叛的方面大员,在西土威望非常高,加上贾诩和段颎都是姑臧人。氐兵知道段颎的分量,当然不敢加害段校尉的外甥,就把贾诩给放了。
   贾诩真有本事,吹牛撒谎脸不红心不跳,和氐兵头目有说有笑,喝了鸡血,拜了把子。然后贾诩揣着氐兵送的盘缠,大摇大摆走了,而与贾诩同行的几十个倒霉鬼全部被活埋。
   当然这只是小聪明,难度系数并不高,是个反应快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说:谁谁是我舅舅,谁谁是我二大爷。真正显示出一个人的谋略智商的,还是在大场面上。
   不过贾诩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正式出场亮相,就留下了千古骂名,可以说,三国初期的大乱,贾诩要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巨贼董卓被王允和三姓家奴吕布联合干掉,董卓手下的三大马仔李傕、郭汜、张济见前程无望,准备散兵回乡,不在官场上混了。
   这时在董卓女婿牛辅手下混饭吃的贾诩却吃饱了撑的没事做,想显摆自己的智力水平。贾诩给李傕壮胆,说如果我们一哄而散,官府的一个小亭长就能把咱们收拾了。不如弟兄们齐心合力,东向与王允决战,事成,我们做诸侯,事败再逃不迟。
   李傕这些人本就是江湖强贼,被贾诩这么一激,果然壮起了熊胆,张牙舞爪找王允寻仇,最终族灭王允,大败吕布。各路军阀杀在一处,砖头横飞,中原地区遭到了战争的空前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因为贾诩说了句不该话的话,在历史上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其实真正要为李傕、郭汜之乱负责任的,除了贾诩,还有死脑筋的王允。如果王允不是要对李傕、郭汜斩尽杀绝,拒绝李郭向朝廷投诚,逼的二人走投无路,事情也不至于闹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贾诩是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道德体系之外的非主流鬼才,贾诩存在的价值,也许不能用爱国爱民这样的泛泛标准来要求。在乱世中,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人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彰显,整个社会也会随之进步,毕竟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的。
   就贾诩来说,李傕郭汜这些乱世草头王不可能给贾诩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很好的舞台,跟着强盗土匪能有多大出息?但当时群雄混战,袁绍和曹操都只处在事业刚起步的阶段,贾诩未必对他们还多少深入了解,再加上距离遥远,显然他们还不是贾诩合适的买家。
   在贾诩的选择菜单上,张济的侄子张绣是个不错的人选,而且盘踞在南阳一带,收入比较稳定。贾诩觉得暂时在张绣家里吃饭比较安全,就暗中和张绣挤眉弄眼,果然就把张绣的七魂六魄给勾了过来,派人来请贾诩过去当军师。
   张绣的这块舞台虽然不算太大,但足够贾诩伸展自己的神鬼之才了。贾诩之所以能在三国江湖上扬名立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南阳的那次超精彩的演出。配合贾诩精彩演出的绿叶是三国头号枭雄曹操。
   那还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的春天,因为张绣和荆州牧刘表结盟,曹操感觉到了南线的压力。再加上前一年张绣在南阳大败曹操,致使曹操长子曹昂和重将典韦战死,曹操想报一箭之仇,曹操大举南征。
   但曹军刚到南阳没多久,就从北线传来田丰劝袁绍偷袭许都的消息,曹操不敢拿自己的老巢开玩笑,立刻撤军回去。张绣当然不想放过曹操这条大鱼,带着弟兄们,摇头晃尾巴,红头胀脸的要给曹操“送行”。
   贾诩拦住张绣,劝张绣不要追击,追则必败。张绣瞪起牛眼看着贾诩,检查贾诩的脑袋是不是被驴给踢了,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为什么不要?张绣不听,风一般的冲了出去,可很快张绣就被曹操的伏兵打败,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贾诩等张绣回来后,立刻又劝张绣再去追曹操,必能大胜。张绣这回有些相信贾诩了,拎着板砖冲出去,果然将曹操揍的鼻青脸肿。张绣越看贾诩越不像个人,他怎么如此能掐会算?曹操几乎被他招招算定。
   张绣诚心下问,贾诩大笑:“这事很简单,曹操初来便退,肯定是许都受到了袁绍的威胁,才急忙北辙。曹操用兵谨慎,料得将军必定在后追袭,所以曹操必在半路设下伏兵,将军果然中计。至于再追反胜,因为曹操打退了将军的追袭,以为我们不会再追,对我们放松了警惕。”
   这下张绣彻底服了,贾诩能把人情世故看的如此透彻,当今世上也没几个人,无非郭嘉、程昱、法正而已。当然如果用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贾诩的妙计实在没什么稀奇的,但问题是“马后炮”一文不值,如果凡事都“事后如何”,那历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像贾诩这种级别的谋士,蹲在张绣这座小庙里着实委屈了他,就像张鲁这等小虾米用不起法正一样。张绣对贾诩来说也只是一个跳板,贾诩注定不可能跟着张绣啃一辈子窝头。
   后来贾诩最终从良跟了曹操,但因为他和曹操过去的恩怨,使得贾诩在心中对曹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这也影响了贾诩在曹操那里的智力发挥。
   不过贾诩天生就是混大场面的,他总是能在有意无意改变历史的进程,他仅有的几次漂亮手笔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于这一点,后来的魏文帝曹丕想必是最有体会。
   随着曹操日渐老矣,确定帝国继承人的问题刻不容缓,但曹操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不决。要不是贾诩一句:“吾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曹操未必就选择曹丕。可以说没有贾诩,就没有曹丕的未来,曹丕对贾诩感恩戴德一辈子,贾氏一族终魏之世,富贵等身。
   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是活着,无论是庙堂决胜,还是商场搏杀,抑或是草根糊口,都只是一个证明曾经存在过的过程。贾诩就是这样,自跟了曹操之后,贾诩就下定了归隐的决心。虽然贾诩死于公元223年,实际上贾诩的政治生命早在公元199年就已经结束,那一年贾诩五十三岁。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 &十 被遗忘的智多星——三国非主流顶尖智囊的悲喜人生
   贾诩虽然大隐隐于朝,但毕竟曝光率非常的高,世人对他的用智生涯也比较了解。相比之下,同样挤身于三国一流谋士圈的陈宫就没那么幸运了,陈宫别说名扬四海了,就是连篇像样的正史传记都没有。
   陈宫和贾诩一样,都和曹操有着很深的过节,尤其是陈宫。在曹操早期的创业过程中,陈宫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而且就感情倾向来说,曹操显然更喜欢陈宫,可惜他和陈宫此生有缘无份,最终上演了一出生死离别的人生悲剧。
   陈宫的早期活动与史不详,只知道他是在曹操于初平二年(公元192年)七月曹操任东郡太守后出场的。至于《三国演义》说曹操献刀刺董卓失败潜逃,被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捕捉,陈宫怜惜曹操是个英雄,就弃官与曹操私奔,纯属天才的臆想。
   罗贯中是天才,陈宫同样是天才,我们都知道后来荀彧“经营兖州、巩固根本”的战略对曹操争雄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曹操当时只是东郡太守,兖州是怎么落到曹操口袋里的?谁是曹操得到兖州的第一功臣?陈宫!
   因为原兖州牧刘岱在和青州黄巾军的大战时丧命,兖州群龙无首,周边各大军阀肯定对兖州垂涎三尺,就看谁下手快了。陈宫敏锐的发现了这次黄金商机,陈宫和荀彧一样,都意识到了经营战略根据地的重要性。第一桶金,对创业初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征得了曹操的同意后,陈宫单车简从,来到兖州府治,在兖州高层面前对曹操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形象推广。陈宫的目标非常明确,要让兖州高层接受曹操成为兖州牧。
   不知道是历史记载有遗失,还是陈宫的原话如此,史书只留下了陈宫游说兖州高层的一句话:“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不过从这句简单的话来看,陈宫的语言艺术却非常的不简单,话不在多,管用就行。陈宫并没有用流行的排比法,拿冀州牧袁绍或徐州牧陶谦来和曹操比较,如果陈宫用了排比法,就等于把实力更加的袁绍和陶谦放在下任兖州牧的候选名单上,这对实力弱小的曹操来说非常不利。陈宫一上来就将曹操定位为兖州牧的唯一候选人,从而加大了曹操中选的可能性,这是陈宫的聪明之处。
   陈宫非常善于对当事人进行形象包装,他直接把曹操和拯救天下联系在一起,“如果请曹东郡来做兖州牧,必能安一境之民。”陈宫明显在对兖州高层进行道德恐吓,言下之意很简单,如果不迎接曹操,那你们就是一伙不爱惜百姓的民贼,这顶大帽子谁戴得起?
   果然,陈宫道德恐吓式的游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济北相鲍信等兖州高层认可了陈宫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凭着陈宫的三寸不烂之舌,转眼间就把兖州划到了自己的户头上。
   虽然陈宫为曹操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治政理念上的分歧,他和曹操的距离越来越远。公元193年,曹操因为名士边让“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而杀掉了边让。
   边让是中原名士,在士林威望甚高,边让的死让曹操的名声在兖州士林一臭到底,陈宫越来越无法容忍曹操的专横跋扈,特别是曹操为泄私忿,率军南下徐州屠城,屠杀无辜百姓数十万。一时间曹操恶名远扬,而“性刚直壮烈”的陈宫再跟着曹操混,就无法摆弄为虎作伥的骂名。
   不过陈宫做事也够狠的,他表面上继续为曹操效忠,暗中联系了陈留太守张邈等人,趁曹操南征徐州、兖州空虚之际,发动叛变,迎接吕布入兖州。因为事发突然,曹操毫无防备,差点被陈宫整的倾家荡产。从此二人正式决裂,陈宫也开始了人生的另一场演出。
   陈宫有些饥不择食,不知道他怎么就看上了吕布这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事后证明,陈宫的选择是错误的。吕布横看竖看都不像是做大事业的,比项羽还不如。吕布虽然得到了陈宫,但吕布似乎不喜欢用智,陈宫明明是个一级厨师,吕布却自己操刀上案,让陈宫给他跑腿打杂。
   吕布的刀工手艺可谓不入流,没折腾几刀,就让曹操把菜刀横在吕布的脖子上。这回吕布有些怕了,又想拜曹操做干爹,但遭到了陈宫的强烈反对。陈宫和曹操早就恩断义绝,势同水火,陈宫无法想像再次面对曹操会是个什么场面。
   陈宫给吕布出的主意非常好:曹军远来,负月余之粮而来,势必不能久战。只要我们顶住曹操一个月,等曹军泄气的时候,我们捅曹操一刀,就可以喝庆功酒了。
   吕布真要听陈宫的这招毒计,曹操撑不了多久就会撤,吕布不一定能灭掉曹操,但至少可以保全徐州。可吕布却听了老婆的馋言,放弃了自救计划,放纵曹操进入腹地,等待吕布和陈宫的,是人生的倒计时。
   故事的结尾我们都知道,公元198年,曹操在白门楼生擒吕布,陈宫到底没有躲过曹操,被吕布手下叛将五花大绑的请到了曹操面前。曹操终于得到了报复陈宫的机会,曹操挖苦陈宫:“公台平时以半仙自许,现在怎么会落到我的手上?”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别提多快意了。
   当然,曹操是很恨陈宫,但他未必就会杀了陈宫。魏种当初叛曹,曹操也恨的牙根痒痒,但后来生擒魏种,曹操讲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唯其才也!”将魏种给放了。曹操对陈宫,也是一个道理。
   陈宫也知道只要自己服了软,曹操依然会重用他,但陈宫就是看不惯曹操的为人做派,他不屑于曹操伸出的橄榄枝,鄙夷的瞪着吕布,告诉曹操:要不是这个匹夫不听我良言善计,你曹某人也不可能站在我的面前。
   曹操爱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陈宫表明了对自己的态度,可曹操还是不死心,拿陈宫的老母亲和妻子做诱饵,劝陈宫归降。男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何况像陈宫这样的侠儒,更不可能做出这种有损男人尊严的事情。
   陈宫摇头拒绝了曹操的好意,在哀声向曹操求饶的吕布面前,昂着头来到刑场,含笑赴九泉。曹操被陈宫的英雄壮举感动的泪流满面,曹操虽然杀人成瘾,但具有男人的真性情,面对同样够MAN的陈宫,曹操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在男人圈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丢面子。当初陈宫投靠吕布,就是想证明给曹操看,自己离开曹操照样可以成功。只可惜他选错了东家,满盘皆输。如果陈宫再跟着曹操,就算曹操对他百依百顺,陈宫又如何在曹操面前抬得起头来?人生一世,早晚一死,死又何妨?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十 被遗忘的智多星——三国非主流顶尖智囊的悲喜人生
   陈宫是三国早期少有的侠儒,和荀彧、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不是一个类型,也不是郭嘉、庞统、法正这样的纯谋士,能和陈宫归于一类的还有在《曹操智库》篇讲过的程昱。当然,我们还不能忘了和陈宫同时期同地域的另外一位侠儒——陈登陈元龙。
   陈登不仅是和陈宫是同类型的侠儒,他们还都是非主流的高端谋士,智力级别相当于郭嘉、法正,只可惜生逢其时,未逢其主,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
   陈登是灵帝时太尉陈球的族孙,前沛国相陈珪之子,少有吞吐天下之大志,包并八荒之雄心。有些好高骜远?是的,但人是需要雄心壮志的,社会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野心的实现组成的。陈登可不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是有真才实学的。
   史载陈登“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书读到这个份上,即使陈登不在江湖上闯荡,在士林中照样能成为一代大儒。不过东汉的读书人都渴望在政界做出一番成绩,陈登自然也不例外。
   陈登人生的主要轨迹大多数都留在了徐州,但这不影响陈登在三国史的地位。人要想功成名就,在什么地方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看给自己配戏的是不是大腕?陈登接触的都是些什么人?刘备、吕布、曹操,孙策,陈登想不出名都难。
   要说陈登和以上这几位大佬的关系,除了和孙策是真刀真枪对干之外,他和刘备、吕布、曹操的关系不太好确定,说亲不亲,说疏不疏。陈登和他们都算不上至交知己,只是刘吕曹三人的利益关系都在徐州纠结在一起,所以他们和陈登自然就扯上了关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死后,徐州别驾糜竺按陶谦的遗愿,请刘备来接任徐州牧。不知道刘备是真的谦虚,还是顾及名声,死活不接招,说不如把徐州交给大军阀袁术。
   陈登向来瞧不起袁术,“公路(袁术的字)骄豪,非治乱之主。”陈登觉得跟着刘备混,比跟愚蠢的袁术更有投资前景,半劝半逼的推任刘备为徐州牧。
   陈登在江湖上的人脉非常广,为了说服刘备的假仁假义,陈登居然请动了大牌军阀袁绍劝刘备接收徐州。袁绍真给陈登面子,陈登的信一到,袁绍立刻回书,吹捧刘备“弘雅有信义”,刘备的形象广告打的差不多了,也就扭扭捏捏当上了徐州牧。
   当然陈登并没有把自己拴在刘备的破船上,他对刘备更多的是一种英雄相惜的关系,换个说法就是陈登不是一家之私臣,而是天下之公臣。不久后,吕布偷袭了徐州,陈登又和吕布纠缠在一起。陈登对吕布的印象并不好,以陈登对于明君的标准来看,吕布显然还不够档次,草头军阀而已,怎么看都不像是做大事的。
   在陈登的周边,能符合陈登明证标准的,也只有刘备和曹操。刘备很快丢掉了徐州,至少暂时失去了和陈登合作的资格。唯一符合标准的,只有曹操。陈登的为人秉性雄侠豪爽,和曹操性情比较接近,这也注定了陈登必然要倒向曹操。
   吕布派陈登赴许都答谢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左将军,并让陈登在曹操面前斡旋,让朝廷把徐州牧的位子给他。陈登正愁没机会见到曹操,一到许都,陈登就劝曹操早点除掉吕布。
   陈登估计将他所了解的吕布老底都捅给了曹操,有人送大礼,曹操自然笑纳,封陈登为广陵太守,让陈登暗中削弱吕布的实力,他们理应外合,找机会铲除吕布。
   因为陈登根本就没有给吕布跑徐州牧的事情,陈登刚回来,吕布就发了脾气,说陈登只图自己富贵,把他给甩了。陈登的反应很快,他说他确实求曹操了,并威胁曹操说,吕将军就象一头饿虎,必须给饿虎吃饱肉,否则饿虎就将吃人。
   虽然陈登复述曹操的话却是“(待吕布)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从而否定了陈登的求情。但陈登对曹操到底说了些什么,吕布根本不知情,这极有可能是陈登面对吕布的责问,临机生变想出来的谎话。
   曹操的这句话(陈登复述)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饥鹰理论”,人都是利益动物,只有要没有满足人的利益的情况下,人才会尽力做事。否则一旦吃饱,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无论是用人,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的饥饿感。
   要做出大事业,就一定要有饥饿感,陈登当然也是一头饿鹰,英雄没有野心不是英雄。可惜英雄多短命,陈登只活了三十九岁,就得病而终。顺便说一句,最后一个给陈登看病的是三国传奇名医生——华佗。
   在三国的非主流顶尖谋士中,不能不提河北王袁绍手下的两大智囊——沮授、田丰。沮授和田丰如果放在曹操的智库中,就相当于荀攸和荀彧,如果袁绍能从善如流,虽然袁绍不一定能消灭曹操,但也不至于被曹操打的那么惨,四州基业,一朝丧尽。
   关于沮授和田丰,将放在袁绍的专题中进行详细详解。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十一 过把瘾就死——记三国的乱世草头王
   前面我们讲过,历史由乱而治其实就是一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对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见《三国疆域篇》)。在残酷的大搏杀中,只有少数的大鱼幸存下来,成为历史的主宰或主宰之一。至于那些小虾米,天生就是大鱼嘴里的美食佐料,胜者王侯败者贼,愿赌就要服输。
   不过在一大堆的失败者,除了那些先天不足的小虾米之外,最可惜的是曾经做过大鱼的那些人。他们都曾经阔过,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非常耀眼的明星,身上光环四射。只是因为各自能力上的欠缺,最终倒在了距离冠军红线不远的地方。比如秦末的项羽,隋末的李密,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以及晚清的洪秀全。
   话题回到三国,说到三国的失败者,我们近乎可以张口说过董卓、袁绍、袁术、吕布的名字。虽然他们对最后的胜利者曹操、刘备、孙权来说都只是配角,但他们都是黄金配角。黄金配角的出场价码未必就比一线主角的差多少。红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绿叶的陪衬。
   袁绍将单独放在一章里讲,下面讲讲董卓、袁术、吕布。
   在三国除曹操、孙权、刘备之外的所有乱世军阀中,董卓是唯一一个在法理上具有全国统治性的军阀,因为董卓曾经控制过东汉的中央朝廷。可惜董卓不是王莽,王莽所处的时代还属于治世,加上王莽会装纯洁,所以能建立自己的帝国。
   董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藩镇割据的苗头已经出现。董卓面对的是袁绍、曹操、孙坚这等级别的人物,王莽篡位之时,对手都是些什么人?翟义而已。
   和属于京城官僚体系出身的王莽不同,董卓属于外放的藩镇系。说的具体些,王莽虽然家境贫寒,但却出身于当时的天下第一豪门元城王氏,政治起点非常高,董卓则是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杀出来的。
   虽然董卓有幸在《三国演义》第一篇中就出现了我们的面前,但罗贯中笔下的董卓只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丑。对于董卓的出身,罗贯中只是简单提到了“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再不肯多费笔墨。演义中的董卓除了“身体肥大”,几乎就没有特别深的印象。
   其实董卓在青年时代是一个标准的豪侠少年,因为性格豪爽,在西北边地结交不少强人朋友。后来董卓回家耕地,他以前的那伙朋友来看望董卓,董卓很阔气的宰杀了几头牛,大块吃肉,大碗饮酒,好不痛快。交朋友就应该像董卓这样,兜里再没钱,打肿了脸也要充胖子。人在江湖上行走,全凭一个“义”字,豪侠仗义,才能交到真朋友。
   董卓是个江湖粗人,他不仅力大如牛,而且箭术极好,可以说是一身好功夫。在乱世要想生存下来,要么武功盖世,要么智谋超群,否则只能被人吃掉。因为董卓的武功强悍,讲究以力服人的当地羌胡都特别的怵他,所以董卓在陇西混的很滋润。
   董卓当然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至少懂得会拉拢人心,能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董卓和西楚霸王项羽都是练家子,但项羽为人吝啬,爱爵如命,还不如董卓豁达豪爽。
   董卓后来以军司马的身份参加了东汉官军对叛羌的征剿,因董卓立了战功,朝廷赏了他九千匹缣。董卓有功,拿这些赏赐心安理得,但董卓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这些缣全部分给手下有功弟兄们。
   当老大的就应该有个老大风范,弟兄们抛妻弃子,闯荡江湖在刀山火海中卖命,不就是图个荣华富贵么?人都是利益动物,只靠道德上的感召力,是收拢不了人心的,关键时刻必须用钱砸。套用一句再俗不过的名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董卓自出道江湖以来,因为勇猛能战,加之豪爽仗义,最终还是在官场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诸侯。要想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手上就必须紧握住枪杆子,有了枪杆子,就有了一切。
   董卓当然懂这个道理,这些年在疆场厮杀,董卓也逐渐培养了自己的亲信部队。但乱世诸侯们要想坐稳江山,除了枪杆子,还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就是一定有要自己的战略根据地。千万不能学黄巢、李自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看上去很爽,但一旦遭到战略性失败,连个退路都没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东汉朝廷调董卓进京,任职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通俗一点说,少府是专给皇帝负责私房钱的内务总管,“(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少府以养天子也。”平时管一管账房,查看皇帝的私库又进了多少服饰、宝货,是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董卓在陇西地区混的有滋有味,有枪有钱有人,傻子才会去京城做一个清汤寡水的官。董卓当然要拒绝,不过他不会公然和朝廷唱对台戏,而是借口说手下弟兄坚决反对他入京任职少府,死活不让他离开陇西。黑锅由弟兄们背着,董卓自己倒落了个四面溜光水滑,确实是好手段。
   朝廷召董卓进京就是想解决董卓的兵权,见董卓不上钩,只好退而求其次。将董卓调任为并州牧,不能让董卓长久在陇西驻扎,藩镇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董卓觉得这买卖挺划算,虽然离开陇西,但并州他并不陌生,以前他就曾经做过河东太守。而且董卓知道朝廷内部不稳,河东离洛阳非常近,一旦朝廷有什么变故,董卓就可以立刻杀进京师,成就一番大事业。董卓“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董卓的战略判断力确实很强,果然没多久,洛阳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大将军何进和以张让为首的太监兵团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刀兵相见,为了拉个帮手,何进私下请董卓率兵进京。董卓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立刻率军就道南下。
   还没等董卓进洛阳,愚蠢的何进就被太监们给干掉了,随后袁绍等人又将太监兵团一锅烩了。外戚势力和太监势力就这样同归于尽了,但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正好由以董卓为代表的藩镇势力来填补,董卓也适时的发现并抓住了这次商机,顺利的捞到了第一桶金。
   但有商机,不一定就能赚钱,商机往往意味着风险,有时是需要一定胆量的,做事四平八稳的很难赚到大钱。董卓同样面临着风险,因为他手上只有三千军队,确实不太多,这点实力很难镇住那些对自己有“想法”的异己分子。
   董卓够聪明,他想出了一个“虚张声势”的办法,他让弟兄们每天晚上悄悄出城,然后第二天一早,董系人马打着大旗,大摇大摆的进城。经过四五天的折腾,董卓给京城各界造成了他至少有十几万军队的假象,京城果然被董卓给镇住了。
   稳住了局面后,董卓做的最大一票买卖就是废立皇帝,将他看不顺眼的少帝刘辩给废掉了,改立陈留王刘协。董卓废立的原因表面上是刘辩木讷,刘协机灵,而且董卓和从小养育刘协的董太后攀上了亲戚。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刘辩年龄太大,当时已经十七岁了,而刘协只有九岁。如果董卓能控制朝廷,刘辩的年龄显然不符合董卓专权的要求,想找借口都没有。立九岁的刘协,董卓就可以打着皇帝年幼不能理政的旗号专权。
   只是董卓下手太狠,废掉刘辩也就算了,董卓居然毒死了少帝。董卓以为这样可以铲除后患,但这步棋董卓明显下臭了,弑帝杀君在封建时代是头等大罪,董卓杀了刘辩,便自动丧失了道义高地,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朝中残存的清流官僚集团本来就对董卓不太感冒,加上刘辩无罪遭弑,虽然董卓也“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但依然激起了士大夫们在感情上的强烈反弹。虽然他们的反抗都是董卓通过武力强行镇压了下去,但董卓的形象却被自己的野蛮行径越抹越黑,臭名远扬。
   董卓到底是个粗人,不懂得掩饰自己的人性弱点,通俗说就是不会进行自我形象包装。董卓得志后,他骨子里的野蛮彻底爆发,经常无故杀人取乐,手段非常毒辣。董卓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天下人,尤其是京城外的地方藩镇实力,蛋糕都让董卓吃了,他们去喝西北风?
   董卓也看出了地方藩镇势力对自己的杀心,为了避祸,董卓一把火烧掉了繁华的洛阳城,迁都到了长安。迁都又是一步臭棋,这代表着董卓的战略方向从统一天下变成了割据一隅,在气势上就自动矮化了。
   还有一点,迁都是强制性的,京师乱成一团,正如王夫之所说:“使乘其(董卓)播迁易溃之势,速进而扑之,卓能其稽天讨乎!”如果不是袁绍等关外讨董的藩镇互相猜忌,坐失良机,一战大胜董卓,人心一去,董卓早就完蛋了。
   董卓本来有机会像后来的曹操一样,挟天下令诸侯,据中原形胜之地,逐步实现统一。但董卓的所做所为,证明了他不过是个乱世草头王,和曹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退据关中的董卓有些像秦二世赢胡亥被杀后的时局,当时关东军阀并起,六国复兴,秦朝对关东彻底失控,赵高强行取消秦朝帝号,秦朝又变回了秦国。董卓就是这样,他也许从来就没想过要统一天下,做个“秦王”就非常满足了。
   如果董卓能一改往前的恶习,善待百姓,安抚将士,据关中而王并非是一个梦想。但董卓却选择了一条道德上的不归路,依然酷杀成性,搜刮百姓,别说天下乱的不成体统,就是关中地区,已经被董卓折腾的几近崩溃。
   董卓主动站在了天下人的对立面,等待他的只能是道德上的口诛笔伐和武力上的强烈反抗。当然道德的缺失还不足以使董卓破产,董卓最大的问题还是失去了朝中士大夫清流和身边中下层官僚武士集团的人心,当这些人决定成为董卓的敌人时,董卓的下场已经注定。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在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与董卓的干儿子吕布等人合谋下,一举击杀董卓,为天下铲除了一大祸害。
   董卓进入京城官场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却搞的人神共愤,董卓的死彻底引爆了长安各界积压已久的愤懑之情。董卓被杀后,举城狂欢,“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虽然说人心的向背在乱世中不一定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董卓在短短两年将人心败坏的这么彻底,可谓是历史一大奇观。
   董卓完蛋了,他的七姑八婆一个都跑不了,史称“杀其母妻男女,尽灭其族。”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十一 过把瘾就死——记三国的乱世草头王
     中
   董卓因为曾经控制过朝廷,是三国早期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大军阀,严格意义上来讲,董卓的失败才真正拉开了三国军阀混战的大幕。董卓死后,当初曾经抱成团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彻底分了家,哥几个红头胀脸的互相拍板砖去了。
   当时势力比较大的军阀有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以及淮南的袁术,孙策、吕布、在董卓死后不久的那段时间内还不成气候。至于刘备?不知所云。在这四家大军阀中,袁术算是一个异类,下面对袁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要说能力,无疑曹操最强,但要论出身,则是袁绍和袁术。二袁是从兄弟,出身于东汉中后期的天下第一豪门南阳袁氏,袁术的父亲是桓帝时太尉袁逢的儿子,典型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
   袁术出身好,事业上的起点自然要比草根出身的高一些,在董卓擅行废立的那段时间,袁术就被董卓封为后将军。后将军是正号将军,位列上卿,袁术此之前并没有立过什么显赫的战功,他能吃到这块大蛋糕,估计还是出身好的关系。
   不过袁术还算聪明,他见董卓倒行逆施,自然不肯上董卓的贼船,弃官逃到了东汉旧都南阳。袁术霸占南阳后,立刻摇头晃尾巴,“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
   袁术为人志大才疏,要他济国安邦,基本没戏,如果让他祸国殃民,绝对是把好手,如果把董卓和袁术调换一下,袁术会比董卓还下作无耻。论野心,袁术甚至比曹操还要大,曹操只想做“周文王”,千古骂名留给儿子去背,袁术却想着做皇帝。
   皇帝是人世间最尊贵的身份,想当皇帝也没什么。中国历史上被正史所承认的大约有六百多个皇帝,还有成千上万的草头皇帝,身边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破枪,据着一个山头,就敢自称天子,这样的皇帝不知道做起来有什么趣味?
   袁术在南阳的时候就有称帝的打算,“观汉室衰陵,阴怀异志。”但后来因为袁术和堂兄袁绍发生了矛盾,被袁绍联合曹操用武力赶出了南阳,失魂落魄的袁术窜到了九江。东汉末年的九江并不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而是安徽淮南附近地区。
   袁术的运气比较好,当初长沙太守杀掉了南阳太守陈咨,袁术凭空占了南阳。而袁术刚到九江不久,扬州刺史陈温就病死了,袁术没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淮南。
   袁术是一个“皇帝臆想症患者”,他人生存在的价值似乎就是当皇帝,也不管他的地盘有多大。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阳称帝,国号是比较奇怪的“仲家”,但不是孤例。东汉初年,西川军阀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袁术八成盗窃了公孙述的“创意”。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谁有本事谁做皇帝,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袁术明显的缺乏政治远见,说重一些就是愚蠢至极。汉献帝刘协虽然被严重架空,但东汉皇帝的法统却没有人敢质疑,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动跳出来成为各路诸侯的政治靶子,简直就是蠢的无可救药。
   元末大儒朱升给朱元璋提出了著名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心领神会,严格按照朱升的战略去做,直到八年后(公元1364年)在大臣们的胁迫下,朱元璋才勉强自称吴王,建立明朝还是四年后的事情。关于这一点,曹操做的要远比袁术高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袁术偏偏不信这个邪,去咬热豆腐,结果把舌头给烫了。
   其实皇帝的名分从来都是虚的,关键看自己有没有实力。有实力就是真皇帝,没实力就是假皇帝,曹操是个真皇帝,而袁术显然是个假皇帝。袁术的地盘并不大,整体的实力有限,袁术如果想把事业做大做强,应该爱惜百姓、礼贤下士,这才像个干大事的。
   可袁术都在做什么?“淫侈滋甚,媵御数百。”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几百个小老婆一起“探讨人生”。这时的袁术已经陷入“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中,他已经到了意识中潜存的激情极限,也就是他已经达到了他占有一块地盘称帝的目标,袁术的人生,已经毫无动力。
   这和做生意一样,我们都需要第一桶金,但第一桶金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赚更多桶金。人没有野心,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年轻人。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年轻人更狂妄一些,不要怕失败。青春期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交的学费。
   袁术赚点小钱就忘乎所以,他注定不能成为历史的主宰,只是历史的勿勿过客,爽完了,一切都结束了。袁术坐吃山空,再大的家业也不够他折腾的,很快袁术就吃穷了。
   兜里没钱,袁术也再牛不起来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皇帝带着七姑八婆准备去投靠盘踞在潜山的部下陈简等人。陈简也是个势利胚子,看袁术破败了,黑着脸拒绝了袁术。袁术的手下弟兄们没饭吃,都一哄而散了。
   袁术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厚起老脸去河北找堂兄袁绍讨一碗饭吃,结果消息被曹操打听到了。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袁绍,派刘备在半路邀击袁术,袁术进退无路,心情极度郁闷,很快就挂掉了。
   袁术只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丑角,按罗贯中的说法,曹操在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笑骂袁术是“冢中枯骨”。这四个字用来评价袁术简直太传神了,袁术在历史上是个毫无趣味的人,“商业价值”几乎为零,这一点甚至还远远不如吕布。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十一 过把瘾就死——记三国的乱世草头王
   虽然吕布和袁术一样,都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但吕布要比袁术有趣多了。如果说袁术的人生波澜不惊,那吕布的人生就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
   说到吕布,我们可能会下意识的想到一位美女和一匹马,猜都不用猜,直接张口而出:女中貂蝉,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看多了,想不知道貂蝉都不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另三个美女是东施的邻居,呼韩邪的老婆,安禄山的干妈。
   貂蝉和董卓、吕布父子的感情纠缠是《三国演义》前期的重头戏,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笔法之精妙,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从“郎才女貌”的角度来看,吕布和貂蝉简直就是绝配。
   吕布是堆热烘烘的牛粪,貂蝉这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是天作之合,董卓不过是一堆冷却的臭狗屎,毫无营养可言。如果让貂蝉自己挑夫婿,她一定会挑吕布,大帅哥谁不喜欢?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喜欢帅哥,天经地义的事情。子曰:食色,性也……
   不过貂蝉这个绝世美妞很可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正史中找不到关于貂蝉的任何记载。不过在唐人徐坚《初学记.职官部下》有幸找到了貂蝉的踪迹,可惜这里的貂蝉不是美女,而是汉朝官员们经常戴的一种帽子。原文如下:“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貂蝉。”
   罗贯中捏造出貂蝉和吕布的爱情,想必是受到了《三国志.吕布传》中这段记载的启发:“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个董卓身边的侍婢没有留下名字,正好给了罗贯中自由发挥的空间。
   吕布之所以能在董卓的府里有机会调戏侍婢,是因为董卓收了吕布做干儿子,换了曹操,董卓敢要吗?吕布总共有几个爹?据考证,有一个亲爹,两个干爹,还有一个潜在的干爹。
   亲爹当然就是吕爸爸了,其实董卓只是吕布的第二个干爹,第一个是前并州刺史丁原。至于潜在的干爹,如果不是大耳贼刘备在白门楼多嘴饶舌,吕布肯定有机会叫曹操爸爸的。所以吕布在江湖上还有一个雅号:“三姓家奴”,这个雅号的发明者是张飞。
   当然,就算吕布想巴结曹操,曹操未必敢收这个干儿子。吕布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喜欢认干爹,另一个是喜欢杀干爹。丁原和董卓都死在干儿子吕布的手上,曹操要收下吕布,天知道曹操能活到哪一天?还有一点注定了曹操不敢收吕布,曹操是个色中饿鬼,可惜吕布也是,万一吕布要给曹操扣上一顶绿帽子,岂不有辱了曹操的一世英名?
   说的直白一些,吕布就是一个利益动物,他闯荡江湖的原则就是谁出的价码高,他就跟谁混,全不管什么江湖道义。吕布因为骁武能战,深受丁原宠爱。
   后来董卓入京师,想除掉丁原,董卓打听到吕布是个钱串子,二话不说,私下许给吕布更高的出场价码。吕布没理由和钱过不去,抽刀就将第一任干爹的脑袋切了下来,送给董卓做了见面礼。
   公道一些说,董卓待吕布确实非常好,“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估计吕布认董卓做干爹是拜过帖子磕过头的,属于正式编制。有吕布在,董卓就不怕反对派暗中行刺他了。
   因为吕布的突然出现,让准备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等人叫苦连天。要玩粗的,一百个王允也不是吕布的对手,王允唯一能做的就是策反吕布。好在王允口才很好,而且善于进行心理分析。
   王允针对吕布犹豫的要顾及父子情分,当头泼了吕布一盆凉水:“将军自姓吕,尊父是吕太翁,和董卓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当初董老贼投戟要杀将军的时候,可没念什么父子之情。”吕布顿悟,加上王允给出了比董卓当初给的更高的价码,吕布和王允,亲手干掉了董卓。
   刺董成功后,王允果然没有食言,封吕布为奋威将军,仪同三司,进爵温侯,与王允共同理政。可惜王允是个书呆子,因为不懂变通,逼反了强贼李傕、郭汜,王允被杀。吕布没当上几天辅政大臣,就骑着赤兔马四处讨饭去了。
   吕布因为之前杀过两个干爹,在江湖上的名声已经彻底臭了,没有人敢收留这个定时炸弹。本来吕布想投靠袁术,但袁术却“恶其反覆”,大棒子将吕布赶了出去,哪凉快哪呆着去。
   还是袁术的堂兄袁绍胸怀宽广,收留了落难的吕布,让吕布跟着他打天下,吕布也确实立了一些功劳。但吕布是典型的小人性格,得志后就摇头晃尾巴,在袁绍面前不三不四。袁绍也有些恼了,准备干掉吕布,要不是吕布反应敏捷,早被袁绍大卸八块下酒喝了。
   吕布并不稀罕袁绍给他的那块霉窝头,走就走,爷到哪都饿不着。吕布好歹也是一线大腕,给袁绍跑腿打杂确实有点寒碜,怎么着也要做一路诸侯,身价怎么来体现,社会地位!
   在三国早期的江湖上,以中原地区为限,一线大腕也就那么几个:袁绍、曹操、袁术、刘备、吕布。吕布甩掉了二袁,他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和另两位大腕曹操和刘备发生交叉。
   对曹操和刘备来说,吕布简直就是个丧门星,谁粘上吕布,肯定弄的满身腥骚。曹操、刘备分别被吕布偷袭了一次,曹操运气好,有程昱给他垫背,好歹守住了兖州。刘备就惨了,吕布趁刘备南下讨伐袁术时下了黑手,结果刘备倾家荡产,连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当初吕布无家可归时,是刘备收留了吕布,好吃好喝好照应。刘备没想到吕布会这么厚颜无耻,虽然随后吕布反客为主,邀请刘备驻扎在徐州,勉强有碗饭吃,但刘备应该是记下了吕布的这笔账。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兵败白门楼,哀求刘备向曹操求情时,刘备轻描淡写的告诉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会意,绞死了吕布。吕布在死前高声叫骂:“大耳贼最他娘的不讲道义!”
   吕布认为自己对得起刘备,袁术派大将纪灵来消灭刘备,是吕布辕门射戟,才保住了刘备的性命。但毕竟是吕布负义在先,以怨报德是最为人所不耻的,不知道吕布在骂刘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心虚脸红。
   吕布的死实在怨不得刘备,他并不具备在乱世中生存的能力。吕布集团的构架非常的不合理,过于重武轻文(谋略),只知道红头胀脸的拍板砖,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吕布好容易有一个顶级谋士陈宫,却言不听计不从。早听陈宫的良策,也不至于在白门楼被曹操捆成了粽子。刘备早期的失败,就在于身边没有智囊。吕布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还到处哭穷,实在是个笑话。
   能养士而不能用士,跟没养一样。人才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则则实实用来实战的。可能是吕布过于自信,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人才对事业发生的重要性,一味逞强好斗。
   吕布的失败就在于他用一种草台班子的管理模式来经营自己的团队,没有长远战略规划,赚一票算一票。相比之下,曹操用的是正规公司化经营的路子,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近期、远期的目标。曹操经营事业非常有层次感,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就像两个人在打架,曹操武功高强,在开打之前先拉个云手,扎稳步子。而吕布不过是个愣头青,拎把菜刀,张牙舞爪就冲了上来,七七八八乱砍一通。
   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这样,项羽明明有一身好功夫,却舍长就短,最终败的一塌糊涂。乌江自刎前,项羽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胡说什么“天亡我也!”上天为什么不亡刘邦?要论各方面的条件,刘邦是百分百必死的。
   吕布和项羽很相似,但有一点比不上项羽,那就是项羽的骨头硬,打不过就自杀,是个纯爷们。再看吕布,被曹操生擒后,立刻向曹操服软,脸不红心不跳的暗示要做曹操的干儿子,之前的傲气都哪里去了?
   可惜曹操没有认干儿子的习惯,况且吕布的年龄和曹操差不多。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四世三公话袁绍 (附沮授、田丰)
   本来关于袁绍的话题应该放在上一篇《乱世草头王》中的,所谓乱世草头王,自然就是最终的失败者。不过袁绍的事业做的要远远大过董卓、袁术和吕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死死压制住曹操。做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敌人,袁绍有许多事情要讲,所以单列一篇。
   袁绍的出身,上面讲袁术的时候也提到了,出身于当时的天下第一豪门——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汝南袁氏能风光到什么程度?想想琅琊王氏在东晋南朝的社会地位就可以了。用当时人的话讲,汝南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提及袁绍时往往都会提到一个名词——四世三公。“四世三公”就是袁绍行走江湖时最闪亮的金字招牌,而且不是镀金的,是纯金打造的。刘备成天扛着的那块“大汉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才是中看不中用的镀金招牌。
   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要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讲起,袁安是东汉明帝、章帝、和帝时的三朝名臣。袁安的家学渊源极好,世代传学《易经》,特别是袁安在汉明帝刘庄大兴“楚狱”时出任楚郡太守,扫冤辩屈,活人无数,一举奠定了汝南袁氏在士林中的超高名望。
   袁安为人刚直正派,所以朝廷非常倚重他,后来升任司空,不久改任司徒。有了袁安这样在官场、士林两头通吃的老祖宗,汝南袁氏从此官运亨通,下面做一个简单的列表:
   袁安——司空、司徒
   ----------------------------------
   袁京(安子)——蜀郡太守
   袁敞(安子)——司空
   ----------------------------------
   袁彭(袁京子)——南阳太守
   袁汤(袁京子)——司空、司徒、太尉
   ----------------------------------
   袁成(汤子)——早卒
   袁逢(汤子)——司空
   袁隗(汤子)——太尉、太傅
   ----------------------------------
   袁绍(成子)
   袁术(逢子)
   所谓“三公”,是历代官场上最为崇高的职务,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从东汉至唐,除了南北朝的鲜卑周法古周朝外,其他各朝多以东汉三公为准。
   “四世三公”几乎就是汝南袁氏的代名词,不过在《三国志.蜀先主传》中,刘备提到了袁术家世“四世五公”。这很好理解,四世三公的“三公”是名词,而四世五公的“五公”是指袁家做过三公的五个人: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
   袁安做司空是在汉章帝刘炟元和三年(公元86年),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汝南袁氏成为当时天下最为显赫的家族,颍川荀氏都要稍逊一筹。当然,豪门内部同样分高低贵贱,袁绍因为他的父亲袁成死的早,祖父袁汤的爵位被袁术的父亲袁逢袭嗣,所以袁术一直瞧不起堂兄袁绍。
   有种说法认为袁绍是袁逢庶出的儿子,也就是袁术同父异母的哥哥。因袁成早死,所以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亡兄做嗣子。不过就算袁绍是袁逢所生,但过继给了袁成,那就要给袁成传香火。不必钻这个牛角尖,都是老袁家的贵种,管他谁生的。
   因为袁成的早逝,反而让袁绍在两个叔父袁逢和袁隗那里得到了特别的关爱,“二公爱之”,视同己出。从这一点来看,袁绍要比王莽幸运,王莽虽然也生在当时天下第一豪门,但因父亲王曼死的早,王莽家徒四壁,在社会底层受尽了磨难。
   生在豪门和生在草根的区别其实只在于奋斗的起点有高低之分,要想做成大事,还要看自身的能力。人是不能选择出身的,所以与其怨天由人,不如面对残酷的现实,努力打拼。在未知的风险面前,豪门和草根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巨舰和小艇翻在水里,后果都是一样严重的。
   即使是同生于豪门,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西海龙王敖顺有句名言说的好:“龙生九种,九种各别。”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但袁术纯粹是个纨绔子弟,喜欢飞鹰走狗,顽劣无行。
   再看袁绍,史称袁绍“姿貌威容”,换成现在的话来,气场很强大。和獐头鼠目的袁术相比,袁绍更招人喜欢。因为当初袁成在官场上层积累了不少人脉,“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再加上袁绍本人能“折节下士”,所以袁绍在上流社会非常吃的开,“士多附之”。
   早期的袁绍很有英雄慷慨气,深得社会舆论的好感,曹操当时无论是家世还是名望均远不如袁绍。以袁绍的能力和形象,如果生在承平时代,三公是跑不了的。但袁绍的青年时代,东汉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太监集团和外戚、清流集团杀的昏天黑地。
   袁绍出身高级清流官僚集团,自然要站在太监们的对立面,否则如何在江湖上行走。汉灵帝刘宏死后,太监集团和外戚、清流集团的决战一触即发。当时秉政的是大将军何进,但何进为人多狐疑,做事太犹豫,袁绍反复劝何进先下手为强,何进不听,结果被杀。
   何进只是清流官僚集团的代表,他的死并没有影响袁绍等清流派铲除太监势力的决心,袁绍率军闯入皇宫,对太监集团进行了灭绝性的大屠杀,一个不留。
   不过因为当时袁绍自身的势力还太过弱小,所以胜利的果实被大军阀董卓给摘了去。袁绍暂时没地方去,就留在京师和董卓周旋。但时间久了,袁绍就发现董卓非常的不好对付,与其在老虎嘴里捞食吃,不如到外地任个实职,有兵有地,不比在这里担惊受怕的强。
   在袁家故交的积极斡旋下,董卓最终同意让袁绍离开洛阳,出任渤海太守,实封邟乡侯。渤海郡隶属冀州刺史部,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州,地大物博,是个做事业的好去处。袁绍来到渤海,也标志他的身份由之前的清流名士转变成了地方实力派军阀,这是袁绍人生中的重大拐点。
   虽然渤海太守的职位是董卓委任的,但袁绍显然不可能领董卓的人情。董卓是全国舆论高分贝声讨的国贼,如果袁绍和董卓走的太近,就等于自绝以于天下,袁绍的智商还不至于这么低下。
   为了捞到更大的政治利益,袁绍联合了堂弟、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孙伷、兖州刺史刘岱等关东诸侯,举旗声讨董卓。因为袁绍的威望在各路诸侯中最高,所以大家推举袁绍为总瓢把子,带着弟兄们去灭董卓这个老贼。
   袁绍这次充当盟主,却直接导致了他的叔父太傅袁隗全家被董卓悉数诛灭,死者五十多人。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袁隗举家被杀,反而间接替袁绍赚足了同情分。
   后来联军讨董失败,各回各家,各拜各妈去了,袁绍也回到了渤海。袁绍虽然有了立身之地,但渤海一郡显然不能满足袁绍的胃口,如果袁绍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早晚被人吃掉。因为渤海郡是冀州辖地,袁绍第一个短期战略目标自然就是夺取韩馥麾下的冀州。
   袁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手下人才太少。不过这对袁绍来说显然不是问题,因为袁绍出身高贵,礼贤下士,再加上各界痛惜德高望重的袁隗太尉,为了报答老袁家的旧情,各地豪杰蜂起来投袁绍。袁绍的帐下很快就挤满了泪流满面的袁家旧吏,袁绍有枪有人,腰杆自然也硬了起来。
   不过战争是冷血无情的,袁绍真要和韩馥拼刀子,未必有绝对的胜算。袁绍的运气也够好,正在袁绍挖空心思夺取冀州的时候,盘踞在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突然南下进入冀州,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准备私吞冀州。
   韩馥现在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彷徨无措。袁绍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机会,派谋士荀谌(荀彧胞弟)来游说韩馥献出冀州。荀谌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给韩馥分析了得失利害,果然说动了韩馥。袁绍不费一枪一箭,就轻易的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黄金。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根据地,袁绍可以说是困龙入海了,套用一句名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袁绍也知道要做成大事,身边没有智囊是不行的,袁绍帐下也汇集了当时的顶级智囊沮授、田丰、逢纪等人。这些人的智力资源,足够支撑袁绍扩大生产规模的。
   先说沮授,沮授本来是韩馥的心腹,但袁绍却用人不疑,引沮授为心腹智囊,沮授自然也倾其智力为袁绍效劳。这时的袁绍确实能做到人尽其用,如果他半路不掉链子,官渡之战的赢家未必就是曹操。
   沮授从争雄天下的高度给袁绍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抛开沮授对袁绍肉麻的吹捧,沮授应对策略的核心是立足冀州,扫灭河北周边各派势力,比如黄巾军残余、黑山张燕,以及幽州的公孙瓒,对河北实行全面控制。然后奉迎汉朝皇帝于邺都,奉天子以讨不臣,取得政治优势。文武并举,数年之间就可扫平诸侯,匡扶天下。
   沮授“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要早于荀彧向曹操提出的同等战略,如果袁绍能提前下手请到汉献帝这尊金像,那曹操就会非常的被动了。袁绍优柔寡断的性格很快就暴露了出来,随后谋士郭图再向袁绍建议奉迎汉天下的时候,因为袁绍不喜欢汉献帝刘协,怕刘协到时不好伺候,就放弃了这个战略。
   袁绍放弃“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不久,曹操就听从荀彧的建议,抢先下了手,一举控制了朝廷。消息传到河北后,袁绍突然回过味了,后悔的直撞墙。袁绍想尝试着让曹操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还给他,曹操当然没这么蠢,拒绝了袁绍。
   要论各方面的条件,袁绍都远远强于曹操。就硬件来说,袁绍这时手控冀、青、并、幽四州,兵马数十万。要论软件,智谋之臣、熊貔之士,济济帐下,绝不比曹操手下那班精英差。史称“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
   袁绍能阔到什么程度?他准备南下攻击许昌时,一出手就是精卒十万,骑兵上万。因为袁绍的控制区地近北方产马区,马源不成问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先进的作战部队,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装甲集团作战,冲击力可想而知。
   要说战胜对手的几率,袁绍也远远大过曹操,因为袁绍的机会要比曹操多,可笑到最后的却是曹操。
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9085 小时
生日1979 年 10 月 16 日
出生地上海市 普陀区
主题精华积分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四世三公话袁绍 (附沮授、田丰)
   在《曹操智库》那一篇里,我们讲了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现在从袁绍和曹操在为人处事以及性格的差异来讲一讲。
   袁曹二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有些类似秦末双雄项羽和刘邦,袁绍几乎就是项羽的翻版,而曹操几乎就是刘邦的翻版。陈平曾经评价项羽:“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袁绍也是如此,所以江湖豪侠义士,归之如云。
   但项羽和袁绍都有一个通病,善致士而不善用士,养人而不能用人之才。项羽的问题是“爱惜爵位”,是只铁公鸡;袁绍的问题是“多谋少决”,做事太优柔,他们手上的牌面都比刘邦和曹操要好,结果都因为牌技不佳,全都打臭了。
   反过来说刘邦和曹操,这两位爷都有点“无赖”性格,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刘邦喝酒赊账,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曹操醉酒后,伏在案上大笑,胡须上全是肉渣子。
   这等不注意形象的事情,是出身顶级贵族的项羽和袁绍做不出来的。当然这都是小事,刘邦和曹操在小事上大大咧咧,但在大事上绝不含糊,心狠手快,做事绝不拖泥带水。
   项羽和袁绍的失败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因为出身累世贵族,他们的心理优越感非常强,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比如袁绍,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也能善言纳谏,但前提是智囊的谋略和他想的一致,不然袁绍是不听的。
   袁绍准备在境内实行分封制,让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斡各据一州,巩固袁氏天下。在乱世中搞分封制是非常危险的,这么做容易勾起被分封者的权欲,为境内的疆土和统治集团的分裂埋下了重大隐患。三百年后的萧衍大搞分封制,儿孙各掌雄兵,结果手足残杀,被人一锅给烩了。
   谋士沮授苦劝袁绍不要玩火,现在搞分封绝对不是时候,可袁绍不听。后来的形势发展也证明了沮授的远见,袁绍集团的灭亡,有一半是源于袁氏三兄弟的手足相残。
   曹操北上击袁,沮授又针对袁曹的优劣提出了一个绝户计:曹军虽然雄武能战,但他们粮少,所以曹操利在速战。我们粮食多,不怕和曹操耗时间,我们坚守不战,等曹军泄了气,一鼓可擒之。袁绍不听,结果招来一场大败。
   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曹操喜欢人才,但袁绍似乎更喜欢奴才,因为奴才听话。沮授虽然才智超群,但他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却严重挫伤了袁绍的自尊心,好话都让你说尽了,我算干什么的?
   袁绍为人“外宽而内忌”,表面上尊重人才,实际上人才在他心里并没有什么地位,曹操用人“惟才是举”在袁绍这里只能是神话。曹操正好和袁绍相反,“外忌而内宽”,有时曹操也钻牛角尖,拿着菜刀满世界追杀仇人的儿子,但毕竟是少数情况。
   魏种当年在吕布偷袭兖州时第一个叛变,把打包票说魏种不会叛变的曹操羞的满脸通红。后来曹操抓住了魏种,把刀横在了魏种的脖子上,恨恨的说:“惟其才也!”当场释放,继续重用。这种胸襟气度,不由得让人心折!
   如果说曹操的心胸像大海,那袁绍的心胸不过像井口那么大,容不得真龙。下面说一说袁绍帐下与沮授齐名的另一名重量级谋士田丰,田丰的遭遇能很好的说明袁绍“外宽内忌”的性格。
   要说袁绍早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才,田丰就是当初袁绍重金礼聘出山的。田丰本以为袁绍有能力拯救万民于水火,就慨然来到袁绍帐下,准备大展拳脚。
   哪知道袁绍只看中田丰在河北士林中的名望,根本就没打算重用田丰。田丰屡屡给袁绍献奇计,比如力劝袁绍奉迎汉天子以讨不臣,袁绍当成耳旁风。
   袁绍率主力南下官渡与曹操决战,遭到了田丰的强烈反对。田丰很有战略远见,他告诉袁绍,真正着急决战的是粮少的曹操,而不是我们。我们要避免和势力正锐的曹军主力决战,而是休养生息,精兵简政,增强实力。
   田丰也敏锐的发现了曹军数量不如袁军,田丰提出我们可以利用曹操这个劣势,派兵四处骚扰曹操。比如我们佯攻A点,曹军过来救援,我们再去攻B点,曹军过来时,我们再砸C点。利用骑兵优势,让曹军疲于奔命,消耗掉曹军的锐气,两年之内,必可擒曹操于麾下。
   如果袁绍听从了田丰的毒计,不一定就能如田丰所说两年之内灭曹,但至少能极大的消耗曹军的战斗力,曹操也就没有能力北上急于决战。时间拖的越久,对袁绍越有利。
   可袁绍从来就不相信田丰,觉得自己实力这么强大,对付曹操没必要这么麻烦。两年后?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摇头不听。田丰坚持己见,苦劝袁绍,结果把袁绍惹急了,系田丰于狱中。自己率着大队人马,自信满满的南下和曹操决战去了。
   结果袁绍临阵应变能力不如曹操,再加上不听谋士良言,被曹军杀的血流成河,袁军死伤惨重。消息传到河北狱中,有人来给田丰道喜,说田公料事如神,袁公回来后,必能重用田公。
   田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腰豆禁忌和相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