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秧歌古村鼓声Mp3

视频分享>>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value="" class="text"
id="shareurl1" />
<input type="text" value=""
class="text"
id="shareurl3" />
责任编辑: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来源: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时长:1分47秒山东商河鼓声欢
山东商河鼓声欢
http://www.        作者:孟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统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正是全国各地民间习俗活动欢庆闹节之时,而位于山东济南东北部、地处三市四县交界的“鼓子秧歌之乡”商河县,更是锣鼓喧天、鼓舞涌动。2月8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千名观众聚集于商河县体育场,兴致盎然地观看了“农信杯”商河县第二十九届鼓子秧歌汇演。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十五”、“闹十五”,重在正月十五前后这个特定的节日走乡串户,通过秧歌这种歌舞形式联络感情。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跻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鼓子秧歌,更是在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中以其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刚健挺拔的舞姿,变幻莫测、威武雄壮的舞蹈阵容成为汉族北方舞蹈的代表。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济南市商河县,鼓子秧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良好的艺术传统。这里共有7镇14乡,9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每年上百支秧歌队、上万人参加演出,常可见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每年从正月起至二月上旬的春节期间,以“秧歌”为荣,以“秧歌”求福,以“秧歌”避邪的愿望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心理的满足和沟通,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成为了秧歌传承的必备因素。但作为从乡俗礼仪逐渐到民间表演艺术转化的鼓子秧歌,自1980年以来,在商河县政府的组织下,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又成为了本地最为隆重的狂欢节日。
&&&&本届历时3个小时的秧歌汇演中,共有贾庄镇、韩庙乡等以乡镇为代表的13支代表队依次呈现了商河县风味各异的鼓子秧歌表演。伴着爆竹声声,各乡镇秧歌代表队依次登场亮相,“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各显神通,有的古风淳朴,有的豪放自由。据商河县文化馆馆长付军燕介绍,由于秧歌演出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全县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三种伞鼓流派,以插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区和城东,其伞鼓舒展稳健、粗犷豪放,以扛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北,其伞鼓潇洒飘逸、勇敢剽悍;以举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西,其伞鼓刚劲挺拔、铿锵有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贾庄镇鼓子秧歌队便是属于西路流派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小伞、举伞为特点。汇演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白桥乡代表队表演的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窦家村剪子鼓高跷秧歌,秧歌队分“旦”、“丑”两个行当,鼓声轻盈欢快,造型奇特多姿,侧重特技造型表演,能表演凤凰展翅、叠罗汉、牵骆驼等20多种特技造型,现场展示了跳高桌劈叉、过障碍、单腿跳等绝活,具有典型的“武跷”风格。据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赵宇介绍,鼓子秧歌场图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简单者需几十人,复杂的场子需百人方能完成,如“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等,这样庞大复杂的舞蹈一旦舞起来,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虽然在现今的广场演出很少能看到完整的跑场表演,但鼓子秧歌依然遵循着“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的表演程式。
&&&&此外商河县坚持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重视秧歌艺术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多个乡镇都开设秧歌教学。贾庄镇胡集中学已将传统鼓子秧歌设为必修课程,聘请民间艺人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前鼓子秧歌在贾庄镇胡集中学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并于2004年组建了少年鼓子秧歌队。另一支少年秧歌队是韩庙乡第一代表队,队员由韩庙乡站南村的24名中小学生组成,鼓风柔美细腻,刚柔并济。在这个回族群众的聚居村,秧歌的教育不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更突出了各民族文化之间交融发展的意义。
&&&&为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至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文化部联合国家14个相关部委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其中,山东省济南市的商河鼓子秧歌应邀参加了北京前门大街的民俗踩街活动。北京的观众在这次传统技艺大展中感受到商河鼓子秧歌深厚的历史韵味。2016商河鼓子秧歌汇演时间_百度知道商河鼓子秧歌汇演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
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之路
□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杜志强 李守奇 张鸣
  鼓子秧歌五大角色的卡通形象。2008年,商河鼓子秧歌表演队在韩国演出。上世纪80年代,鼓子秧歌队在县城走进机关单位。2010年5月,商河县农民秧歌队参加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开幕式。乡村跑秧歌  地处鲁北平原腹地的商河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就诞生在这里,并一路成长、积淀、壮大、丰饶。  1996年以来,商河县连续荣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商河县“中国秧歌之乡”称号……一连串的荣誉,映射出的是鼓子秧歌在商河大地上不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近年来,商河县文广新局采取了积极组织展演、创新传承方式等系列举措,使得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持续大放异彩。引导保护建立理论研究咨询“专家库”  立足“鼓子秧歌之乡”的文化定位,商河县历来高度重视鼓子秧歌的保护、引导、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商河县文广新局坚持保护传承发展同步并与生态建设、旅游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河特色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男女老少全覆盖”的鼓子秧歌传承发展新路子。  “静态+动态”保护夯实传承基础。商河鼓子秧歌源自民间,普及率高、流派众多、风格不一,要保持其本真性、差异性,仅靠广大群众的自发性传承很难保证。为此,县文广新局制定了“静态+动态”的保护方案。静态保护主要是搞好鼓子秧歌资料建档和理论研究。按照举伞、扛伞、插伞三种派别将全县划分为不同的鼓子秧歌保护区,收集各流派鼓子秧歌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鼓子秧歌理论研究“数据库”;将以国家级传承人杨克圣为首的各流派鼓子秧歌老艺人登记建档,形成鼓子秧歌理论研究、咨询的“专家库”。  动态保护是对鼓子秧歌进行动态化管理和指导。县文广新局适时聘请省、市舞蹈界专家来商河进行艺术辅导,并深入农村对鼓子秧歌演出进行指导,在注重保持鼓子秧歌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人文内涵。以杨克圣为核心成立的商河鼓子秧歌传习所2015年入选我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是济南市仅有的4个“乡村(社区)博物馆(传习所)”之一。该传习所常年坚持教授鼓子秧歌,并促进鼓子秧歌开展村村之间、乡镇之间的交流演出。  积极开展展演引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商河每年举办3场全县范围的鼓子秧歌展演活动,包括鼓子秧歌汇演、少年非遗传承展演和老年鼓子秧歌展演。其中鼓子秧歌汇演已连续举办36届,获得济南市“年度最具影响力群众文化活动”称号,是商河最具知名度的民俗活动和旅游品牌。每年正月十四,全县各乡镇(街道)选出最优秀的鼓子秧歌队伍到县城演出,届时锣鼓喧天、气势壮观,全城成为鼓子秧歌的欢乐海洋,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外地观众、摄影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看;少年非遗传承展演已连续举办4届,作为“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主要展示少年鼓子秧歌的风采,是少年儿童实现鼓子秧歌梦想的盛大舞台;老年鼓子秧歌展演2015年开始举办,结合“文化遗产日”宣传,集中展示广大老年朋友传承鼓子秧歌的热情和成果。  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示范村也纷纷举办小规模的鼓子秧歌汇演、鼓子秧歌大集等活动,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鼓子秧歌活动品牌。在这些品牌活动、展示平台的带动下,商河城乡兴起了学习、传承鼓子秧歌的热潮,以怀仁镇储家村、贾庄镇燕家村等为首的众多村庄都自发组织秧歌大集,每月定期跑秧歌,吸引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参与;在城区,鼓子秧歌是市民娱乐健身的最佳方式。中老年鼓子秧歌队伍活跃在清晨、傍晚的广场上和各项庆典活动中,这项旧民俗在商河变成了新时尚。传承发展 “非遗”保护“从娃娃抓起”  传承发展“非遗”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学习它、热爱它。为此,商河树立鼓子秧歌“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改变以往鼓子秧歌主要由中青年男性表演的传统,创新性地开展“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创新性地编排鼓子秧歌广场舞,创新性地实现了鼓子秧歌传承男女老少“全覆盖”。  “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在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进行试点,该校组建了第一支少年鼓子秧歌队伍,并将鼓子秧歌列入体育教学科目,纳入课间操内容。目前,“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已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开来,各乡镇(街道)少年鼓子秧歌队伍达到24支。全县少年非遗传承展演已举办4届,成为少年鼓子秧歌汇报演出的平台和商河又一知名文化品牌。  近年来,商河少年鼓子秧歌先后参加国家及省、市级活动达40余次。其中,殷巷镇帽杨小学少年鼓子秧歌曾参加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演出;韩庙乡站南村少儿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屡获佳绩;县第一实验小学少年鼓子秧歌曾参加2013年“六一”天安门广场万名青少年文体展示活动,并荣获表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山东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济南市选拔赛中,商河选送的少年鼓子秧歌《鼓乡娃娃跳得欢》获得济南市小学组第一名;日,商河县具有鼓子秧歌元素的广场舞在全省广场舞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鼓子秧歌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也先后得到国家关工委、国家体育总局、北京舞蹈学院、省文化厅、市文广新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朝气蓬勃、虎虎生威、屡获大奖的商河少年鼓子秧歌,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也看到了鼓子秧歌辉煌的未来。  继少年鼓子秧歌、老年鼓子秧歌蓬勃发展后,为进一步拓展鼓子秧歌传承主体,商河县又创新性地推出了“鼓子秧歌+广场舞”形式,编排了鼓子秧歌广场舞《鼓乡豪情》,并巡回全县城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鼓子秧歌广场舞培训。鼓子秧歌广场舞将鼓子秧歌粗犷豪放、勇猛刚劲的动作简单化、柔美化,极富商河特色,迅速成为广大妇女争相练习的节目。目前,商河鼓子秧歌已初步建成囊括男女老少的多层次、立体化传承体系,实现了传承人群全覆盖。历史溯源 始于秦汉年间百姓抗洪斗争  商河鼓子秧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也是北方汉族男性舞蹈的代表,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商河鼓子秧歌深深根植于商河大地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民间普及率很高,全县948个行政村和15个居委会几乎都能组织秧歌队,商河群众“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  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繁荣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百姓的抗洪斗争。古时候,黄河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黄河岸边的商河百姓深受洪水危害。为了生存,他们群起奋勇抗洪,辛勤劳作喜有收成后,情不自禁随手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等用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抗洪胜利、庄稼丰收的喜悦心情。渐渐地,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了简单的舞蹈动  作和舞蹈阵形,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唐、宋年间,骁勇尚  武的商河人民把战争中的某些手段用于舞蹈,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和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形成了磅礴恢宏的场阵和金鼓齐鸣的声势,这是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也是鼓子秧歌舞蹈之魂。千百年来,商河鼓子秧歌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世代传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鼓子秧歌凝聚着人心、凝聚着力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魅力,加强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比试高低的竞争性,也为其延续、发展、演变创造了条件。  鼓子秧歌旧时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秧歌的角色多以舞者所用道具命名,如“伞头”、“鼓子”、“拉花”等。鼓子秧歌表演时,舞者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跑动,所以叫“跑秧歌”。庞大复杂的秧歌场子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伞”(分为插伞、扛伞、举伞3个流派),潇洒飘逸;“鼓”,粗犷豪放;“棒”,刚柔相济;“花”,柔美多姿;“丑”,诙谐幽默。随着历史的演变,歌的部分现已不复存在,很多秧歌队伍仅有伞、鼓、棒三种角色,加强了鼓子秧歌固有的特色和气概。近期演变2006年后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商河鼓子秧歌的自发性传承经历了三个阶段,出现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建国后土改,农民获得了土地,欢欣鼓舞,自发地跑起了鼓子秧歌。这个时期,鼓子秧歌在商河各个村蓬勃兴起,商河鼓子秧歌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优秀民间艺术中崭露头角。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一阶段,商河鼓子秧歌蓬勃发展,频繁走出县域,走向全省、全国,声名鹊起、获奖连连。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00年以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负担的农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日俱增,商河鼓子秧歌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队早已名声在外,1955年就曾代表山东省赴京参加全国群众  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并获优秀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艺术调演获优秀奖,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92年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召开,确  立了鼓子秧歌在全国舞蹈界的地位;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舞蹈)”;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被选调参加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2006年初,商河鼓子秧歌作  为济南市唯一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8年5月,商河鼓子秧歌表演队赴韩国参加第十九届风物节文  化交流演出活动;2010年以来,鼓子秧歌表演队先后赴京、沪参加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  演出;2015年9月,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参加日本新澙市“东  亚文化之都”文化展演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内亚民歌鼓声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