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去向大学数理基科应用班毕业去向

走进数理,明智选择
《走进清华园系列讲座》之二:走进数理,明智选择
理学院副院长& 吴念乐
&&& 今天很高兴能够跟大家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科学。我们讲座的地方叫西阶,它是新中国解放以后盖的,在它的隔壁就是科学馆,科学馆现在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所在地。科学馆原是清华老物理系和老数学系的所在地,所以要说到数理基础科学的话,就离不开要先说说科学馆。
科学馆传奇
&&& 清华大学科学馆建于1914年,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在1926年成立,成立时其办公教学就在科学馆了。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是叶企孙。1927年数学系成立,系主任有郑之番、熊庆来、杨武之等等。1952年的高等院校调整,清华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但即使是在那种状况下,清华还是保持了非常好的理科传统。如清华在1956年以后建立了工程物理系,其实工程物理系就是理论物理专业,这个是在任何工科学校里面都没有的。而且工程物理系所学的物理和理科的物理基本上是一样的,课程是六年学制。数学系也同样如此,在当时成立工程力学数学系(就是现在的力学系)。这些系科的保留对后来我们恢复物理系、数学系起了很大的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数学系复建,请赵访熊教授出任系主任;1982年物理系重建,请物理系毕业的老学长周光召出任系主任一直到现在。
&&& 从历史上看,物理系在1929年—1938年共培养了71个学生。虽然人数很少,却成绩辉煌。这71位同学中,有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成才率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到了抗战期间,即使在天天躲轰炸的情况下,还依然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等杰出的数学家。
&&& 在当时整个国家科学研究水平都不高,但是清华物理系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浙江大学的严继慈曾经说过,那时全国大概有13篇比较重要的科学研究文章(包括物理和化学学科),其中10篇是在清华科学馆做出来的,另外3篇是清华出去的人做的。数学系也培养出了华罗庚、吴大任、陈省身等世界级重要的数学家,他们的辉煌成就对当代的数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系曾做了一个准确的统计,从科学馆里走出了82位院士。如果将数学系统计的院士加起来的话,从科学馆里走出了100多位院士是肯定有的。此外,1999年的时候国家表彰了“两弹一星”的元勋,一共23位,其中从清华毕业的有14位,曾在清华物理系读书的有10位。
&&& 讲到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一所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究竟是什么?大家知道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的各种各样的评估与排名,其实我觉得这种排名和评估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我认为评价一所大学的好与坏,是要在20年甚至30年以后,回头来看看这个学校培养的人究竟怎么样,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不是说现在,你现在说我的学校办的很好,我的学生多好这个是没有说服力的,恐怕到二、三十年以后再看,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对国家也好,对民族也好,对整个世界人类也好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 还有一点感受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从年的26年时间,清华物理系培养了那么多的杰出人才。回头来看,现在的物理系1982年复建,到今年也是26年。同样是26年,这个26年怎么样?说实在话,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我们非常敬业,我们非常认真的要把我们那么好的学生培养好,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先辈。因为清华物理系有那么好的传统,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我们的学生。当然,现在的条件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学生数目非常少,现在学生数目很多,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尽可能的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于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 下面介绍一下数理基础科学这个专业。怎么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与清华大学总的发展定位是相关的。在王大中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就提出来,清华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这个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1997年夏天王校长与杨振宁先生通了很多次信,决定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高等研究中心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清华培养杰出的基础科学人才,与此相适应的在1998年年底学校批准创办了基础科学班。基础科学班共招收了7届学生。到2005年,学校在基础科学班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将基础科学班发展为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就是大家通常所讲的小基科变成了大基科。
&&& 我们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两类人:一类就是做基础的,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主要培养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这个目标很明确;第二、我们也要为对数理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校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质的新型人才。
&&& 总的培养方针我们是“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关于“诺贝尔班”的传说。因为1998年基科班成立以后媒体炒作说清华办了诺贝尔班,我们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今年在中国开了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我想中国人的另一个百年梦想就是希望能够在我们本土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梦想靠谁实现,我不能说靠我们实现,但是我们绝对是有责任的,要去努力做这件事情的。因为国家给了清华、北大这样学校这么好的条件,而且我们又招了那么好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力的做这个事。但是,我觉得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你比如说我们从尖子学生中选拔几个尖子,然后重点培养,给他们配备最好的教授,给他们一切开绿灯,最后让他们冲击诺贝尔奖,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无异于在沙漠里种一棵大树,我们把所有的水都给这棵树,最后你发现这棵树还是长不大,原因就在于环境不好。所以,我想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营造一个能够产生诺贝尔奖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好学生最主要给他一个环境,给他一个氛围,他会非常主动的去那里学习。老师的责任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就在这里。有很多优秀学生都是立志一辈子好好做学术,这种学生多了以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肯定会有人冒出来的。就像一棵大树都是在森林里面会冒出来,在沙漠里面是长不出来的。
&&& 从我们的学生情况来看,我们近几届的学生,特别是基科班的学生决心做学术的,以学术为生涯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状况是非常喜人的,所以我们从这一点就觉得大概离我们盼望的那一天在接近。从1998年—2007年共招收了十个年级的基科班,共1141人。到了2007年已经毕业了六届,共334人。其中,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人数274人,大概占总人数的82%,剩下的学生有的就找工作了,有的现在做得也非常好。
&&& 首先我们说说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学生的组成。一部分同学是每年在全国物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现场被录取的,一部分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录取的,还有一些学生是新生入学以后,通过校内二次招生被录取的。当然,大一下学期全校转系也会有同学转到基科班来。
&&& 那么,基科班学习的原则是什么?就是强调兴趣和爱好,培养那些立志成才,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好数理和数理好不是一回事,不能划等号,我们更看重“好数理”。基科班不是一个中小学意义上的快班、尖子班。我知道经常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分数不错,如果这个分数能上基科班而不上的话就觉得有点亏。其实,应该首先问孩子喜不喜欢数学物理,如果不喜欢你让他走了这条路,结果痛苦的是他,会影响他的发展,所以喜欢还是很重要的。这里面我引一句温家宝总理去年5月份在同济大学讲的一句话,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觉得我们总理非常理解理科的重要性,没有理科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大家都是在挣钱,大家都是在做眼前这点事,今天想着是明天,从来不想未来,我想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想学理科的话实际上就是在面向未来。
&&& 基科班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这里有一个关系的问题,就是数理基础科学和前沿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里面我想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就是前沿的发展离不开数理。大家可以看一下,现在的高新技术,无论是激光还是计算机,实际上都是从物理一些基本的原理出发引申出来的。再说一个互联网如Google很方便,你什么都可以查到,这方面的基础就是数学,所以很多高新技术都源自于基础科学;另一个观点,是做基础研究也离不开前沿。基础科学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高新技术的发展那么快,前沿领域变得那么宽,让一个人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越来越困难,成为一个很广博的专家越来越困难。像200年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化学家可以是一个人,这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 杨振宁先生属于数学非常好的物理学家,他对数学和物理的交叉点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在这个交叉领域会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所以他非常支持我们基础科学班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林家翘先生早年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他认为数学不仅要和物理结合,更要和科学结合,这样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今年90多岁了,虽然早年在空气动力学和天体物理方面做得非常好,用数学来解决科学的问题,现在又开始孜孜不倦在研究生物。
&&& 那么,基科班的课程是怎样安排的呢?基科班学生前两年有共同的课程要求,不管你将来做数学、做物理还是做应用都有一些共同要求。这个共同要求是什么?数学课有6门26学分,其中包括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几何和数理统计;物理课程也是6门,包括普通物理,还有实验课。这些内容其实还没有包括后续课程,我说的后续课程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在大二下学期专业分流时选择物理系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还要继续修读数学课,如数理方程、微积分。对于专业分流选择数学系的学生,也要学习物理课。所以,前面的基础是一个小平台,后面互相之间还在修对方的课。而且,我们前面这个平台12门课是数学系的数学,物理系的物理,要求都很高。
&&& 基科班第三个特点就是名师授课。这又是我们的理念。我们认为高水平的学生一定要有高水平的老师培养,所谓名师出高徒。什么叫高水平?我想高水平的教师一定是学术造诣高,教学水平高,这才是优秀的老师。我们为了建立这么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物理系为例,现在采取非常严格的引进教师措施。进来的人不是永久的,要先做两个三年,到了六年,我们请国外同行对你的水平进行评审,如果通过才可以继续留下来。所以,我们的教师队伍水平真是在逐渐的提高。
&&& &&& 目前,清华物理系有教师86人,教授49人;数学系有教师73人,教授34人。教授中95%以上都是给本科生上课的。物理系共有10位院士,都是全职在清华上班的。有长江特聘教授8位,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位。
&&& 除此之外,我们还很开放。我们从不拒绝校内、外做得好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只要是和物理有关的学科,如信息学院、材料系的老师,我们经常请他们上课,请他们指导我们的学生。我们还将教师的范围扩大到科学院,如科学院理论所、物理所、半导体所的老师给我们学生上课。我们还请兄弟院校的甚至是国外的老师来讲课。最开始是北大,然后是北师大、南大、科大请他们上课。
&&& 对于名师授课,学生是怎样评价的?98级的基科班学生曾蓓说:得到这么多名师的指点和关怀也许是基科班同学最大的幸运,因为,这绝不仅仅只是知识上的巨大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翟荟同学说:在那里,我受到了几乎是现在中国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基础课教育和扎实的科研入门训练。
&&& 第四个特点就是学研结合,将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美国一位教育研究学者认为,大学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在做学问,不管你是搞天体物理的教授还是大一进来的新生,实际上你们都在研究问题,一个研究前沿的,一个研究基本的问题,这个就叫大学。所以大学就是一拨人从老到小大家都在想问题,都在做学问的社区。有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我想大家上过大学的有这种体会,印象最深的事情多数没发生在课堂上。实际上这就是熏陶,或者是一锅老汤。像很多人说我看你像清华毕业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味儿”像清华的,这就是熏陶出来的。实际上学了很多的东西就是那样子,很多的东西不是课堂上可以教出来的。
&&& 还有就是教和研究、学和研究都是探索知识的一个整体同等重要的成份。所以,这种对知识的探索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宿舍里、图书馆、实验室、书房里都是做学问的地方,讨论学问的地方。同学风气好的话晚上谈的时候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氛围就来了。还有一点,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教师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教学相长。教师的责任是将知识传给学生和向学生提出挑战,这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是什么呢?学生的责任是质疑挑战教师,寻找和教师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去探索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作用。
&&& 在这种指导理念下,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我们在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就大批的让他们投入到研究里面去,在研究中学习。我的体会是这样,获取知识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课程。学课程、教课程这种途径和模式应该说我们很成功,中国做的很认真,教材各方面都挺好。但是,在实际中学会知识,去掌握知识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不够。而你一辈子获取知识并不是完全从课本中来,你要做研究的时候就没有一个现成的课本和教科书。你要看一大堆文献,这些文献有些是错的,有些是对的,互相说的可能还有矛盾。这就需要你从中发现问题、去归纳、找出这里面的规律,有时候甚至要猜测、推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要用上,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研究学问一辈子应该走的路。
&&& 为此,我们开设了富有特色的Seminar课。现在很多学校很多系在做类似的事情,让学生参加科研,但不是必修的环节,可做可不做。在我们这里却是必修环节。一共有三个学期,共9学分。我们从校内外聘请导师,由导师开出课题,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双向选择。学生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里面,结合课题边研究、边学习,有时候导师认为要做这个课题还需补相关课程,学生再修相关课程,以这种方式驱动学生学习。
&&& 学生每学期还要写出报告,还要演讲,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和锻炼。这一年你的研究心得,做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你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要互相交流,这对学生之间的促进锻炼非常大。因为,这确确实实是终身学习的模式,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论文上挂一个名,好象他本科阶段写论文了,觉得这个学生有多了不起。我们不以成果论英雄,不是说你文章写的多就做得好,如果你做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哪那么容易发文章。所以,我们鼓励学生主要就是学习,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模式,这是一种终生学习的模式。
&&& Seminar的指导教师分布非常广泛。我们的学生分布在全校很多院系做研究,有物理系的,数学系的,生物系的,化学系的,高研中心的,电子系的,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的,材料系的,经济系的,金融系的等等。北大物理学和力学系也有,北师大也有,中科院的很多所也有,甚至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有,研究面非常宽。
&&& 我拿一个同学的话介绍一下到底他们Seminar怎么做的。99级有一个同学叫郑琛说:比如我们几个在天体物理中心作seminar的同学,第一个学期听了无数的学术报告,同时选修了相关的课程,自学一些基本知识,还有熟悉Linux环境,学会使用Matlab, Maple, IDL等科学软件。然后,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人都有了课题,于是频繁的和导师讨论,查阅论文,有了结果后在组内报告,甚至到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每天都是繁忙而充实的。在这么一种氛围的牵引之下,学生里头形成了非常好的探索和研究的氛围,自发组成研究讨论组已经成为风气和传统。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叫做Fetter小组,Fetter是一个作者的名字,他写了一本书是多粒子体系的量子力学,这是一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高年级学生学的好的自己学这门课,完全是自发,自己组织起来学这门课。7位同学轮流报告,每个礼拜天晚上7:30开始,弄到哪算哪,在高研中心的资料室里面讨论。这个礼拜你讲这一章大家听,下个礼拜他讲那章大家听,然后大家互相讨论。他们完全是自发的在那里研究问题、研究学问。而且代代相传,每届都有学生在那里。
&&& 曾有三个同班同学,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做Seminar。一位在北师大数学系王凤雨老师那,一位在物理所,还有一位在计算机系做计算机人工智能。结果最后三个人一起学科交叉写了一篇文章(英文)发表了。这是一个物理的概念,网络是计算机的问题,又是一个数学的问题。他们把学科交叉起来,互相蹦出火花来,自己做研究,没有老师的指导,完全是自己自发的。
&&& 再来看看导师的评价。张钹院士:“实践证明,在我们实验室作Seminar的基础科学班学生,到本科毕业设计即将结束时,常常可以撰写出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创新结果的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国内外专业期刊上。”还有汽车系的夏群生教授说:“在我们系做Seminar的基科班学生非常出色,希望每年有学生来,哪怕一年只来一个也好。”
&&& 我们鼓励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经过多次选择确定发展方向。虽然我们希望基科班同学将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但是,有的同学经过学习还想往应用方面发展,我们也不排斥。所以我们给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比如二年级下学期分流就是选择,到底学数学、物理还是应用、信息等等,这都是他自己选择;做Seminar的时候,你选导师就是选方向,你跟着这个老师做当然往这个方向钻研。毕业论文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我到哪个地方做论文。最后免试推研的时候你还可以有选择,我想到哪个地方读研究生。
&&& 根据06届基科2字班的毕业情况统计,人数一共59人,免试推研校内外35人,占59%,出国的17人,占29%,工作两人,结业两人,有一人转大专。这里我想说一点关于出国的事。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基础科学班的学生,应该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所以对出国我们从来不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们不主张盲目出国。早先很盲目,同宿舍两个同学他学习成绩不如我,他出国了自己心里不平衡了,他都出国了为什么我不出国,我也赶紧出国吧,然后也出国了。然后不管什么学校,不管三流的还是四流的,有一个学校就行了,这样的话实际上毁了他的学术一生,甚至专业也不是他喜欢和热爱的,到那个地方频繁的转,一会儿从这个学校跳到那个学校,一会儿从这个专业跳到那个专业,最后跳到硅谷打工去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一些优秀学生的例子
&&& 我最后说说关于优秀学生的一些例子。比如我们天体物理的“五虎将”之一沈悦,硕士期间就发表了7篇高水平的文章。后来他到了普林斯顿的理论天体物理系(在美国是最好的)。自他去了之后,最近几年这个系每年都要招收清华的1名同学。这是因为前面师兄打头打的好,人家看不错,所以每年都去。这些学生在本科生的时候参加过两次国际会议,一次在西安,那次把老外迷住了。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清华的本科生那么活跃,特别擅长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都很到位,很有水平,他们非常羡慕我们有那么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 还有一个学生叫翟荟,他是杨先生的博士生,两年半博士就毕业了,学术发展非常好。他有一个师弟叫做祁晓亮,也是在高研中心念博士。他在博士期间访问Stanford和Berkeley并做报告,Berkeley教授被折服了,说一个博士生没有毕业,却报告做得如此好,回答问题滴水不漏,思维非常敏锐。所以Berkeley非常喜欢招清华基科班的学生。
&&& 还有许岑柯,他在大三Seminar阶段选择了理论物理方向,03年毕业以后到Berkeley念博士。一般博士生资格考试是在第二年的上一学期到第三年的下一学期完成。但是他第一学期就参加资格考试了,而且考了第一名。并且第一年就和导师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07年获博士学位,开始在Havard作Junior Fellow。
&&& 还有曾蓓同学,这位同学是女才子,国际象棋大师全国第四名。她先是在计算机系学习,后来非常喜欢物理就转系到基科班。她的物理感觉非常好。当时教量子力学的是曾教授,课程结束时做小论文,教授认为她的课程小论文已经达到了硕士水平,这门课免于考试,直接给了100分。她现在在MIT做博士,做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
&&& 说完了物理说一点数学。郑维喆同学是基科班99级的,2004年考取法国第十一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攻读博士学位,07年获得首届“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金奖。还有一位同学陈汐,2003年起在计算机系攻读博士,获得07年首届“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银奖。这个奖是面向全球华人数学领域的大学生学位论文奖。大家想全国有那么多的数学系,有那么多学数学的学生,包括台湾在内的学生。结果我们拿了一个金奖,一个银奖都是这个班的。而且,实际上99级当时选数学方向的Seminar一共就三个同学,最后2位同学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成才率非常高。还有我们姚期智先生来了以后,他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工作,也有学生,我们02级的张家琳,在计算机系作Seminar。一学期后,她与队友参加了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成为ACM历史上第一次自然出线的全女子队,成为这届竞赛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还有98级的周含露,他起先在生物系做seminar,导师很欣赏他,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生物,后来转到汽车系做seminar。因为她的物理和数学比较好,通过研究她对原来助力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质疑,又通过自己比较擅长的数学建模,在建模的基础上做实验,最终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 基科班最后选择经管的同学也很多,这里我举一个例子。99级有一个叫赵福的同学,他在大三时选择在经管做seminar。03年毕业的时候他选择了找工作。摩根史丹利大家知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投资咨询公司,当年在亚洲地区招收一人,结果300多人应聘,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其中3名清华经管学院的研究生,1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还有一个本科生就是他。结果经过严格挑选,最终录用的是他。招聘者认为,他既有数学物理方面的基础,又有经济金融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其思维方式很具有独特性。
谁适合选择数理基础科学?
&&& 最后我想说一下究竟哪些孩子适合学数理基础科学。首先你是否真的喜欢,有没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献身科学的决心,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他不喜欢,他学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苦,如果他喜欢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千万不要说我有多少分,我得上一个什么系,我觉得喜欢最重要;第二,好数理比数理好更重要。当然,你到了一定层次,如果分数太差进不来的话,那这个就没法儿说了。在同样可以进来的情况下,更重要是爱好。还要看有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也不能钻牛角尖。有的同学他真是喜欢物理,但是他老不对路。不对路在什么地方呢?他有点儿民间科学家的劲头,他老相信自己什么都可以解决,而不善于继承前人已经积累的东西,他总相信自己,很封闭。比如他研究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宇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这种学生不是不热爱科学,但是它的思维方式有问题。还有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大量缺乏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与批判精神。我们的学生都太听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上课到了大学以后觉得上面讲课的人一定比他有学问。我觉得这件事情他缺乏一种勇气,我就非常鼓励学生要提问题,把老师难到。还有一个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果这点做到了,他就会很快乐,反之他老不快乐,他总是嘀咕,总是觉得别人得到的好处比他多,这样的话我觉得他很累,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障碍的。我觉得这些对要学数理的同学非常重要。而且还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可能大家在中学的时候是前几名的好学生,但是到大学后排名可能会在后面,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时候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 最后一点,你如果非常渴望、急功近利想马上得到一点什么,想马上成为专家的话就别选基科班。因为这确实不是一条轻易、平坦的路,需要艰苦努力和艰苦奋斗的。当然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做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尊重,有一份体面的收入和生活的环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跟做生意、搞金融的同学一比你可能就要失落了。可能会想我的成绩比你好多了,但是生活中你那么有钱,而我还那么寒酸,跟你没法儿比。你如果到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的话,还是不要选择基科班了,以免到时候后悔。
大基科与小基科有和不同?
&&&&我最后想讲一讲大基科和小基科有什么不一样。我想相同点很多,同样是强调数理基础,同样有多次选择的机会。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原来我们小基科进来,所有人上的数学和物理课都是一样的。而大基科,其人数较多,将来个人的发展去向也不一样。有人一开始就想将来往数学方向走,有人将来想往物理方向走,而有的人将来想往应用方向走,我们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同学提供分类的课程。
&&& 2008年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在修改中)中,数学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一种叫卓里奇,他是前苏联的数学家,他编写的教材是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全中国没有高校用这样的教材,因为太难了。但是我们的学生,有一批好学生是可以用这个教材的,所以我们用这个教材;还有一种是相当于国内数学系的课程;第三种叫小基科系列,小基科的数学内容比全国数学系的内容要求低一点。实际上我认为将来想学物理的同学学小基科这个系列就够了。04年以前小基科很多学生学这个数学,最后还有人数学得奖了。
&&& 相应的,物理也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课程。第一个叫做Fyenman Lecture,他是一个物理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在20世纪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的挑战者号的爆炸,最后是他通过物理原理找出了爆炸原因。学过物理的人再学他的物理觉得讲的非常到位,非常的欣赏。所以,他的教材非常难在本科生里面用,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学校在用。但是我们的学生里面,有些学生,大学的普通物理学过了,还让他非得再学一遍,是不是耽误他呢?所以,我们挑个小班,人不在多少,人再少我们也开一个小班,就是用这个教材,使这些学生得到收获;第二就是我们的院士开的普通物理课;第三就是英文物理课程。是由一位伯克利毕业的美国教授讲授的。
&&& 数理基础科学一年招收240个学生,分为8个小班。我们为每一个小班配一个班主任,同时还有一个高年级的研究生师兄当辅导员。此外,我们设立导师制,每位老师都要负责八个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关心他们。现在,每个工作日的下午都有一位教授值班,值班表在网上公布,学生都可以找到。今天谁值班,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事情学生都可以找教授谈谈。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活动,主要就是让老师多和学生沟通,多咨询、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
&&& 最后,欢迎有志学习数理的同学报考数理基础科学这个专业,谢谢大家。
电话:010-782051
传真:010-
邮编:10008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招生办
Email:zsb@
官方微博(清小华)
招办官方微博
各招生组微博
移动版网站
官方微信—清小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