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炒股初学者看什么书书???

这本经典入门书,让你学会独立思考-百家号
摘要:周三&涨知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每周三都会推荐一本“涨知识”的书,可能会比较干,但一定是有价值,值得一读的。虽然娱乐才是获得眼球的硬道理,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思考和成长。那么,每周三,我们一起
周三 & 涨知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每周三都会推荐一本“涨知识”的书,可能会比较干,但一定是有价值,值得一读的。虽然娱乐才是获得眼球的硬道理,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思考和成长。那么,每周三,我们一起“涨知识”。···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大量信息和观点,这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获取了不少知识,而其实,你不过是淋了一场雨,没一会,雨水蒸发了,你还是之前那个你,并没有什么改变。能够把信息整合、思考、进行判断,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需要本身具备基础的知识结构。这就像是拥有一个容器,那些下下来的雨,可以接着了。毫无疑问,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首先,得学会思考。思维的能力,是基础的基础。今天推荐一本书——《对“伪心理学”说不》(原版书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这本书在之前的里提到过,这些天,一直在看。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3年,2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豆瓣上有上千人评价,评分高达9.2分。这本书对普通读者很友善,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幽默,还带有不少案例。虽然是心理学入门,但这本书还和一般的教材不一样,它不是要介绍心理学的历史和主要分支。如题所示,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要正本清源,对市面上流行的心里操控、色彩星座、催眠术、读心术等伪心理学进行反击,告诉普通读者,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而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得先了解什么是科学。所以,这本书也破除了很多对科学的误解。而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虽然不会让你获得心理学理论的能力,但它着重揭示了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读过这本书,糊涂的脑袋,可以更清醒一些。下面, 是我的笔记,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是科学?心理学是关于行为的,以数据位基础的科学研究。要了解心理学,第一步,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三个重要特征:(1)科学采用系统的(结构化的)实证主义。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对象,首先必须是要可以实实在在观察到的,比如说一个球的运动是可以观察的,并能够从观察中获得揭示自然世界的一些规则。(2)科学以公共的,可以检验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一项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可以接受重复的检验的,许多伪科学往往诉诸于特例,亲身体验,而忽略公开,可检验这一点。(3)科学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科学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步:理论→预测→检验→修正。可解的问题,即可检验的理论,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可证伪性。(后面会具体来解释这几点)▎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好的理论总是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而坏的理论则不会。精密度的变化和可证伪性直接关联。这里有一个敲门实验。假设我说我拥有听别人敲门声就知道对方是谁的能力。一个人来敲门,我做出预测,这个人是100岁以下,那么,很显然我出错的概率很低,但这几乎是不可证伪的。而预测越具体越精细,有可能证伪的观测现象就越多,比如我预测,这个敲门的人是个男性,22岁,左撇子,戴眼镜,怎么证明呢?把门打开,让他进来看一下就知道,这就是可证伪,只要有某项条件不合,就可以证明理论错误。还有一个例子,是通灵者善用的,他们称,心理能量是很敏感的,微妙的,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一旦实验不灵,那么一定是来者“气场”的缘故。总之,他不会错就对了。所以,这算不上科学。一个理论不可证伪,那么它就是无用的。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值得青睐。作者认为,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建立在个案研究之上,很多是事后总结,并且是不可证伪的。▎为什么科学家不回答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科学家不需要搞懂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那是哲学家操心的事。科学接受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比如,把“饥饿”定义为“我的胃不好受”并不是一个操作性定义,科学采用的是食物剥夺时间或者像血糖水平这样可测量的生理指标。操作性定义要想有用,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效度是指这个测量是有效的。比如说用体重秤来测量人的智力,这是有信度的,因为它的测量工具并不是紊乱的,但它不具备效度。▎个人见证的奇迹为什么没有?——见证和个案研究见证和个案研究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1.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在心理治疗中很常见,一个人生病了,只要他相信他吃的是药,知道自己正在被治疗,会起到很大作用。在试验中,有些被试服用安慰剂,便觉得自己好多了。安慰剂效用非常强大,无论什么荒唐的疗法,只要被一群人使用的话,总有一些人会乐于为它的效果做出见证。比如清晨头部打击疗法这样荒谬的东西,也一定会有人证明有用。市面上的很多骗子,江湖术士,都在用这一套。2.鲜活性效应。这是新闻从业者非常熟悉的领域,数字没有感情,要当事人的故事,最好是视频。这些东西往往比一般信息更受欢迎。书中讲了“了不起的兰迪”的几个案例,很有意思。兰迪常年致力于揭穿伪科学的谬误,有一次,他在电台做节目,说自己早晨在某地看到了一个飞碟,几分钟内,电话纷纷涌入,都说自己也看到飞碟了,并且在不同人的描述下,关于飞碟的细节越来越丰富,而飞碟说完全是兰迪自己瞎编的。另一次,他在电台里通过星座给听众解读性格特征。三位听众都非常满意,觉得很准。但是实际上兰迪只是随便找了一本星座手册,随便选了三个解读逐字逐句的读给三个听众而已。▎做出错判的几种原因——相关和因果1.相关不等于因果。看起来很相关的两件事,可能并不是A导致了B,有可能还有一个第三变量C,如果忽略了C的存在,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了。比如鸡叫并不导致天亮,天亮是因为地球自转。2.小心倒因为果。如果A和B有因果关系,也要避免倒因为果。比如我记得李笑来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往往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才感兴趣。3.小心选择性偏差。确保选择性偏差不会捣乱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可以控制所有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真正的实验。▎让一切置于可控制之下科学的思维基于的理念是比较、控制和操控。实验的核心就是操纵与控制。在真正的试验中,一定有控制组,并排除掉第三变量的影响。▎实验本来就不等于生活这一章完全是为了说明,实验本来就不等于生活。原因是,有很多人因为心理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会有所控制,而反对说,“但这不是真实生活!”。但试验本来就是不真实生活,它让一切可控是为了更客观,更精确的得出结论。▎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证据原则我们总是听到许多民科得出惊人进展,发现了某些颠覆以往科学成果的研究。但科学必须遵循关联性原则: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惊人,但同样遵循着关联性原则。聚合性证据原则指的是,一个理论不仅被一个实验证实,而是被一系列证据所证实。这样研究才会高度聚合。科学界,往往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步飞跃”。是在一些领域逐渐达成“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对科学界的误会。▎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什么是神奇子弹?就是一发就解决所有问题。这一章主要就讲一件事情:我们总是会对一件事情做单一原因的解释,而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有多重原因共同触发的。比如说,犯罪,部分是环境因素,部分是个体因素。具体的,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谈的杨的事情,这位甘肃农妇杀死了自己的四个孩子,然后自杀。有评论将原因归结为贫穷,即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人对此表示不同意,挖掘了杨家的家庭背景,认为原因是杨的奶奶过于强势,以及杨的性格原因。但其实,双方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我们总是会利用单一解释来巩固已有的偏见。但大部分行为都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导致了某种行为的出现。要避免自己陷入误区。▎概率问题心理学研究中很多结论都是概率式的——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发生。虽然这些结论不是100%准确,但根据心理学研究的预测仍然是有用的。但很多人很难用概率来思考问题。当人们遇到具体的、鲜活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丢到一边了。比如说,抽烟致癌的问题。只要隔壁老王抽烟活到了85岁,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表示,那些研究都是假的,瞧,老王不是活的好好的吗?但是,老王其实并不说明问题。说一下赌徒谬误。即明明是独立事件,却认为先前的结果会影响下一结果出现的概率。比如丢硬币,已经连续五次是正面了,第六次,你倾向于它是出现正面的几率更大,还是反面呢?答案是,一样大。第一次是50%,第二次是50%,第三次,第六次,第100词都是,但很多人会认为以前出现这么多次了,应该换一个。我们是不是经常犯这种错?▎偶然啊偶然偶然非常常见。但是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错觉相关。人们还倾向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比如很多人都假设世界是公平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所以,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这会使人们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好人会因为偶然事件遭遇不幸。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几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我发现传记作家,就特别喜欢给偶然事件找原因,一定要把一个重要人物的一生,找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来。最后一章,作者再一次为心理学受到的遭遇鸣不平。就不录了。书中有很多例子,可以帮助理解一些概念。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常常以为我们了解自己,其实,并不一定。- 不止读书-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魏小河在你的人生中,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或几本书是哪些?为什么?
104 个回答
很老土的回答,《道德经》和《庄子》对我的世界观影响最大其它是几十、上百、上千本书产生的影响,每年的阅读都会来新的感悟,很难说哪本影响更大
马克·吐温的《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高一时读的平生第一本英文原著,自己真正爱上外语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发现外语给自己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穆霞姑娘》,反映苏联卫国战争(二战)时期的故事,原名《黄金》,讲的是叫穆霞的银行职员和上属在城市沦陷后一路辗转把银行的黄金向后方转移的故事,很长很厚,但翻译得很好,极喜欢,后来再也找不到了。这书促成我对二战的关注,和对苏联卫国时期文学的喜爱(虽然也没读几本)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很惭愧,虽是英语专业生,读的却是中文译版,当然后来也读过原著,也因此读了她的其它几部原著,虽然对爱情小说不太感冒,但这本却相当喜欢西拉姆(Ceram)的《神砥·坟墓·学者》(Gods, Graves & Scholars) ,作者是德国记者,用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各大洲重要考古发现的来龙去脉和发现它们的考古学家。这书本来是朋友借给我的,看我喜欢就送给我,后来我又买了一本汉译版和英文版,太太太喜欢这本书了,对喜爱考古的人来说,这是本必读入门书 Jude Deveraux的《A Knight in Shining Armor》,这是本穿越时空的爱情小说,也是我读过的真正意义上的快餐文学,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故事情节有透露出的想象力与真情,也不那么注重性描写(也因为这点,Danielle Steel的纯快餐类爱情小说我根本都读不下去)。所以这书我读过两遍 《古文观止》,高中时曾背诵过数篇,这书属于身边长备书,有时间喜欢翻读,觉得里面的文字真美 Philip Yancey的《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极好的灵修书,对“恩典”讲述得很透彻,我反复读了两、三遍,很多地方深深感动。我一向爱书,不喜欢在书上划重点,这本书是例外,划了不少地方 《圣经》,把它放在最后,因为对我意义最重大,是改变了我人生的一本书,每天都会读
奇怪,大家印象深刻的书怎么都那么高端??按理说从小读起的话开始的书是很幼稚的。而一个人一开始看什么书,也许是偶然的,但是后来看什么书,基本是必然的,跟他的成长有关。我说说有印象的对自己有影响的书吧。家里爸妈都还算爱读书,所以很小就给我买了很多书,也不管我看不看得懂。从我有记忆开始,读完以后有印象的喜欢的书大概顺序好像是这样的···最开始有印象的书叫做幼儿智力世界···我还记得里面有个长得像问号一样的角色叫光头探长。·很小的时候不太认识字,那时候家里有厚厚的一堆读者,差不多有30cm高的两三堆吧,在书柜里的最低层。那时候还小,还没上小学吧人矮,就在柜子的最底下乱翻书玩,发现读者里面第24——25页(貌似是)是漫画和幽默的小故事,开始就翻那些漫画,每本的漫画都看了,后来认字多了(我想应该是上小学了)就把读者的文章也都看了(= =小时候完全是正三观正能量自我教育啊)(家里还有套厚厚的杂志叫家庭医生。推荐家庭必备!这书的奇葩之处在于中间几节专门讲夫妻问题!各种生活不和谐解释啊!我觉得我的早熟和后来小学轻轻松松看懂三言二拍等情色片段全靠它啊!)家里还有本好像是德国的漫画几乎没字告诉你人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我妈说我看完以后就得意洋洋的告诉她我知道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了!受到外公的影响翻过很多他的花花绿绿的动物植物图册。(就是类似大百科全书那样告诉你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的)这算是自然科学的启蒙。这时候差不多是培养兴趣毫无意识的乱翻阶段。谁也没有来管我到底在翻什么到底看懂没有,(我记得我还有本注满拼音的书呢,自己写的歪歪扭扭的,笑),所以这个阶段快活不快活,我想很重要。然后稍微大一点上小学了,字认得多了读的就开始又杂又乱。身为一个毫无条理的文科生大家就容忍一下我乱七八糟天马行空的分类吧。(笑)童话寓言故事类:低年级的时候吧,我记得有安徒生,格林童话(两本中偏爱某本,哪本已经不记得了,笑)伊索寓言,(那时候就是觉得小故事很好看呀)这算是想象力书籍的基础?长袜子皮皮,阿凡提的故事,郑渊洁的童话大王(我舅舅的,在外婆家翻出来的,还看过舅舅的七龙珠和各种连环画,记得有张生煮海和西厢记来着),民间智慧故事大全。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神啊这一套当时竟然不知道在哪个小书摊买的盗版故事虽然是都记住了但是错字我还真没帮他少改结果语文成绩似乎靠他牛逼了不少(大笑))一千零一夜,我更喜欢十日谈。巨人传,唐吉可德。自然科学类:十万个为什么当然不用说(但是我小时候不太喜欢这个),有两三套,每套十多本的书全面各方面介绍自然的,有介绍星球的,海洋的,土壤的,人类的,动植物的,我只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小鳗鲡寻鲸记,讲的自然就是海洋类的。那几套自然类是我最喜欢的,生动又有趣。现在都还记得天上的星星在同一个位置出现的时间离前一天是3分56秒。不要小看小时候看过的这些生物方面的书,这成为我后来非常爱看的一本书的基础,叫残狼灰满(私心五星推荐!)。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讲的是一匹狼酋只剩两条腿被群狼抛弃看尽冷暖还是再次成为狼酋而后为了狼群跳崖牺牲的事。尤其是跳崖那一节小时候真是久久不能释怀。这本书甚至塑造了我的性格基础,有时候真想放弃了我就想起这匹狼。后来才会看热爱生命,才会看狼图腾。考古类:世界未解之谜等等各种。什么UFO啦,恐龙灭亡啦,金字塔啦,百幕大三角州啦。那时候我还问我爸原子反应堆的问题,吓我爸一跳说从哪儿知道的。我妈后来给我补了一堆儒勒凡尔纳的书,因为她小时候(貌似?)爱看。什么环游地球八十天,地心旅行记,金银岛等等,我都一口气看完了。爱看鲁滨逊漂流记,老想着我要是被扔一荒岛上我该干嘛。古文:(当然这时候还只是类白话,小嘛)那时候从什么古文开始看的已经忘记了,记得小学坐着家里的地板上刚开始看三言二拍没多久,手上那本当时应该还是初刻拍案惊奇,然后我老妈过来,突然说你这时候看这书不会太早了吗?我那时候没理解深意,以为是说古文怕我看不懂,我说不啊,然后我妈就没管了(感谢有个好妈妈!)。等到我看了一小半以后发现这书里各种隐晦的情色描写(我那时候到底是怎么明白的!!!),什么老汉啊,神女啊,桃啊,这些隐晦又浮想联翩的词,而且到最精彩的时候那本书竟然就用OOOOOOOO直接代替了!!!(真气人o(╯□╰)o)。导致后来看红楼梦什么云雨这种词毫无压力。。。(红楼梦哪有三言二拍好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以红楼在小学啃了一半就扔了。一直到大学看到一套蒋勋说红楼以后才醍醐灌顶,重新捡回来看了个仔细。)当时四大名著最早看完的我记得是西游记,然后是三国演义,然后红楼梦,水浒传至今也没有看下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补完。小学还爱看欧美的大部头,但是只记得一部傲慢与偏见(谁知道这本图书馆借来的书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从此看完中文看英文,看完电影看电视剧,每个版本都不放过)一部巴黎圣母院,再也没有看过,但是现在都记得有个悲剧的傻女人叫艾丝美拉达,怪人叫卡西莫多。可见冲击之大。咦,我还记得我当时在图书馆还借过的一本书叫狗熊跳舞我拉琴。人生真奇怪,读过的书千千万,不到多年以后你不知道自己会记得哪一本,喜欢哪一本,哪一本会真正产生影响。就好像我们碰见的人,有些人只见过一次,却念念不忘,有些人你以为是路人,却产生巨大影响。啊,扯远了。然后差不多就到了初中高中。就更乱七八糟了····反正字也认识了,繁体简体横竖都毫无压力(多亏了外公的书,有繁体都不算什么,还竖排,还从右到左)最奇葩的是不知道是70年代还是什么时候的繁体,那个时候还出过一批不太一样要繁不简的字,也都顺便一块儿认了。什么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其实大学的时候才认真看了柏杨的白话版,哈哈,实在是懒,柏杨还写过一些丑陋的中国人,皇后之死什么的,都挺有意思),笑林广记,最爱世说新语(那个时代各种拉风的男人和妹纸啊)。喜欢一些奇特的小短篇。欧亨利的短篇集(如最后一片树叶)。莫泊桑的短篇集(羊脂球)卡夫卡的短篇集(变形记)然后特爱大部头,特别讨厌散文,除了教材上的散文自己打死不看其他的。大部头偏爱外国的。什么童年(三部曲最爱)安娜卡列宁娜,威尼斯的商人,特别偏爱莎士比亚的喜剧,不喜欢悲剧(所以喜欢的明星是星爷么?)漂亮朋友,欧也妮葛朗台,等等等等。传记也看了很多(希特勒,拿破仑,周恩来,毛泽东)导致大学的时候延伸看了普京,英国女王的,俄国女王的,希拉里的,奥普拉温弗里的麦当娜的张爱玲的林徽因的各种各种人的。(后来看了一个日本学者原百代写的武则天传,完爆国内武传十条街。真是汗颜。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倒是值得一看,还有就是德龄公主写的慈禧的那一堆,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光绪不该被人发现的小秘密= =)当时见书就啃,也不管是什么书。我爸的建筑书其他的看不懂,但是那些非常美的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美国的流水别墅,还有些特别的艺术馆,日本的独特的庭院设计,还有个不知道是哪里的地面铺满了荧光石好像一地的星星简直美翻了。没事翻家里的康熙字典玩,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字,平时老听人骂什么对你个球啊,我老纳闷球怎么算骂人的话呢···直到我翻到了(尸球(输入法里找不到了···)这个字·····然后你妈逼,逼为啥又是骂人的话呢,直到我翻到了屄这个字·········那几年真是各种眼界大增······没事就背背家里的唐诗宋词元曲,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岳飞也写过婉约的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身边倒是常带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记得高中的时候老师让写句自己喜欢的话,我就填了死亡之泉让生命的止水流动。结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要我解释这是个神马意思(大概老师觉得我情绪不稳定有自杀倾向orz······)其实真正参懂这句话已经是大学有天在洗澡的时候···当时忍不住大笑觉得老师我终于可以给你解释了····。家里的毛泽东精选邓小平精选都看了(天知道我看这些有什么用!)然后课间闲着没事或者上课就偷偷看同学的书。有同学的张爱玲的书,毕淑敏的,什么乳房什么的,然后什么西行漫记,江泽民传,文化苦旅,玩偶之家,雷雨,家春秋,繁星春水,女神初二还从同桌手上夺了一本漫画书,哈哈,火影忍者1(虽然不看好多年,那时候的美好回忆啊)。反正就是有什么就看什么。钱钟书的围城和张恨水的纸醉金迷当然少不了。围城还没尝出滋味,纸醉金迷现在却已不忍细看了(咦,这么说我还记得一本好玩的书叫历史不忍细看)然后大学以后在图书馆开始接触到经济类和所谓 的成功书。(家里基本以文学为主)这时候就其实反而没什么想说的了。书读多了以后好书反而少了。印象深的也少了。影响大的就更少了。只记得黑天鹅,飘,荆棘鸟,阿兰德波顿的书(才子啊,看完以后开始关注印象派和梵高,刘墉的书,毛姆,情人,错把妻子当帽子。明朝那些事儿。茨威格的书。金庸(最爱鹿鼎记)尘埃落地。苏菲的世界。无意中看了本悟空传,悟空死的时候那个震慑人心。其他的书差不多都在记忆里随风飘散了。三毛意外的记得一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只爱这一本。真奇怪突然想 还真不知道自己看过些什么突然写起来好像书单又可以列很长。还试图去看过形而上,果然是没有这个功力。还在外面的某家书店一口气看完了金赛的性学报告,顺便从理论牛人(我怎么会说我小时候就看过夫妻成长日记呢。)进化成了理论master。(我觉得这种书绝对是家庭必备啊!)还记得一本书叫一辈子做女孩,一个女人寻找自我的重生的道路。影响了我对冥想的看法,也影响了我对语言的看法。以及:想去意大利啊!记得有本书叫格调赤裸裸的告诉了我什么叫做阶级和阶级的不同。那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么)也让我以后面对诸如此类的困境时想明白了很多事少了很多烦恼。还有些监狱官手记,记者新闻手稿(忘记名字了),老照片之类的,都大开眼界。(关心的萌芽应该在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叫做安妮日记的书,导致后来读了生命的意义,反正都是集中营有关。)在家里倒是读过一些官场小说,只记得沧浪之水确实好看。还自己买过一套激荡三十年,觉得获益匪浅。大学电影看多了也爱翻些导演的书,少年凯歌和李安,贾樟柯的都不错。还有些心理学之类的,梦的解析,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个人偏爱后者)以及治愈的少有人走的路又或者广告(我的广告生涯和科学的广告虽然我现在忘记它说什么了)还有些奇怪的小书,游记,图片。(记得有次在书店正看得出神呢一个男的来搭讪我当时心想如果你知道我手上那本书的名字你肯定就退避三舍了···那本书叫——男公关史)(我还记得有本事叫上海娼妓改造史也挺好玩,反正越冷门的知识很多都越有意思)因为学语言的关系还看了一些英文和日语原著。白夜行,宫泽贤治的童话,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个人更偏爱夏目簌石的心。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失乐园。川端康成最爱的是不太出名的一本美好的旅行,促使我后来又去重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史铁生。(喜欢一本书总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的,再好的书没有共鸣也没用,比如平凡的世界,看来看去也不喜欢)大学倒是突然真的看懂了老人与海。大学的时候其实基本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了一下基本阅读量每年保持在三位数以上但是真正的好书和记得的并不多。现在就更是满世界乱翻书了。吉本芭娜娜奇怪的悲伤又治愈的故事,村上春树集子,最爱当我跑步时我谈论些什么(是这名字吧?),1984,昨日的世界。但是真正惊艳到的只有套三体。(我果然是科幻看太少了么?笑)一路写下来我发现基本有印象的都是文学作品啊。果然不是个理工人。(大笑)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和别人不同的书印象更深。果然还是经典才最经得起考验么?又或者文学才是真正的人生营养?其他的工具书说不上对人生有影响,都是看过就忘。古典的什么和时间做朋友鬼还记得到底讲过些什么就更别提其他的书连名字都不记得了。一看吓一跳,写起来收不住笔到半夜了·········赶紧走人··以后再补···········
毛姆《刀锋》,如果有且只有那么一本书,那就是《刀锋》。这本书开启了我的心智。
王小波的 “时代三部曲”等
王小波现在是我精神导师,他的书都看过不止3遍。“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王小波 ”《银魂》 最早看的是漫画,当时很猎奇,看过后觉得这部漫画比好多给我的启发更大
有些话看起很无厘头很搞笑,当时笑过之后就明白什么
不去保护应该保护的东西而苟延残喘的活着,就跟死了没什么差别,一旦决定要保护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到底“”《基督山伯爵》看完后知道隐忍为何意吧《圣经》 虽然有点装13的嫌疑,不信教,但是原来被罚抄圣经,还是立三观了吧《长腿叔叔》 当初在初中数学课上看完这本书 ,就彻底大叔控了好吧,唉《约翰.克里斯朵夫》懂得悲伤为何物《源氏物语》年少的的时候没看懂红楼倒是明白了这个,博爱而又不滥情的源氏大将,很矛盾的一人《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个不能不说,启蒙书籍,以至于现在我看电视剧都只看CSI
识骨寻踪等犯罪破案的剧情《静静的顿河》·······还有《小王子》再补吧,要灭灯了
十万个为什么。
Gone with the wind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初中迷恋国外上世纪一些名家作品、高中迷恋国内七、八十年代乡土气息作家的作品,看了不少书。同学们喜欢看的,我都看了,同学们不看的,我也看了。只有《飘》厚厚的一本,上下两册,看了一个暑假,忘了是初一、还是初二的暑假了。看完后,别人让我推荐书的时候总推荐这本,可是我也知道他很可能因为此书太厚而直接放弃了。这本书里面主人公斯佳丽的形象深深刻在我心中有近三年之久,让我在很多时候不自觉得就想到了她。她的坚强、执着,真的在很多我气馁的时候鼓舞我,我从来不敢相信一本小说竟然真的给我这么大的力量。而且小说最后一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总是给人以希望。以下引用自。“斯佳丽从一个贵族家中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变为一位成熟坚强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她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创与打击,但她没有被打倒,她也不再去留恋那奢侈的生活,她知道既然已经如此回忆过去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只有坚强的站起来,用双手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在这里也充分地表现出了斯佳丽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战后回到故土塔拉,面对她的是破败的庄园,和失去了理智的父亲,过惯了小姐生活而身体又不是太好的两个妹妹,虚弱的梅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有两个婴儿,三个以前的黑人奴仆。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生活的重担坚实地压在了斯佳丽的身上,他仍没有退缩,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饿。正如斯佳丽的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塔拉这片红土是斯佳丽的希望。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为了振兴家业,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的筹码,三次婚姻中没有一次是出于真心,她不在乎道德的束缚,公开在亚特兰大和摧毁他们家园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为丈夫的弗兰克会无地自容。斯佳丽就像是一个永远被打不到的不倒翁,不管困难从何处袭来,都不会为之所屈服。 但在爱情方面,斯佳丽又像是个充满稚气的的孩子。她一直固执地“爱”着阿希礼,也以为阿希礼也爱她,但她错了,他一直以来的爱全部源于她对阿希礼君子形象的憧憬,对他和对自己的真正感情不了解。但她一直对这份爱执著着。为了实现对希礼的承诺,她在亚特兰大成为一片火海之时,坚持照顾她的情敌,希礼的妻子,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她原本可以守在母亲的身边,寻求呵护,寻求安全,可是她不,她宁愿面对北方佬的铁蹄,也要实现对爱情的许诺,为了照顾虚弱的媚兰,她把千方百计找来的食物给媚兰吃,把家里唯一的一双鞋子给媚兰穿,而自己则饿着肚子赤着脚下地摘棉花,这决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女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她拥有对爱情的绝对信仰,只是搞错了对象,在守望爱情的征途中。 到了故事的最后,斯佳丽才明白与她同类的瑞特才使她的真爱,但当她意识到这点时,瑞特已经完全对他失去了希望,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瑞德因为她的固执而筋疲力尽,黯然离去。“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的。她对自己这样说。”
印象最深但不是最喜歡:TOP1 《遙遠的救世主》 這是一本活的書,不是包羅萬象的。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小,它也就成了和我一起成長的一部分,我隨時都可和它對話。TOP2 《背叛》 因為讀得比《遙》晚 所以存在於《遙》的陰影之下,只能排第二這兩本的作者都是“豆豆”最喜歡的 目前是1 紅樓夢 主要原因:1 美 2 非常長!可以慢慢慢慢讀,閒散地品。3 而且它還不是完美的 (西方許多史詩也具備這3個因素,我也很喜歡,但主觀認為第3點的缺點比《紅》多多了 所以不那麼喜歡)2 浮生六記 一本普通的愛情故事,特點也就是:是個古人、自傳地、純愛故事。但是目前來說,足夠給我很多很多溫暖和知識。3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不是一般的好詞典 我是個接觸中文不比英文多的人 也遺憾一直沒有找到哪怕一部喜歡的漢語字典、詞典或辭書。
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等所有小说。简单归结的话,就是震撼。余华就是擅长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你讲述最震撼的故事,第一次看活着的时候被深深震撼了,兄弟都差点看哭了。而他最温暖的《许三观卖血记》最后也着实感动了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