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肠造影结果:回盲瓣口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消失,肠壁受压,粘膜破坏中断,造影剂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
我的图书馆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
&&&&&&&&&&&&&&&&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陆文明
胃肠道占据腹腔容积的3/4,构成消化管的绝大部分,是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脏器,也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脏器之一。目前临床诊断胃肠疾病主要是X线钡剂造影、内窥镜(胃、肠镜)等检查,CT、MRI、DSA等也部分用于胃肠疾病诊断中。
胃肠超声检查可显示胃肠管腔内的充盈和排空等变化;管壁的蠕动、厚度和层次结构;对肿瘤以及其它胃肠管壁增厚性疾病有良好的显示能力,能够提示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测量病变大小和管壁增厚的程度,了解肿瘤的周围临界及浸润情况。另根据胃肠管腔的阳性超声所见诊断管腔扩张性、梗阻性、炎症性疾病。
胃肠的超声检查检查主要包括:经腹壁胃肠超声检查、胃肠充盈超声检查(胃肠超声造影法)、术中胃肠超声、内窥镜等腔内超声和胃肠肿瘤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目前临床应用主要是;
1.经腹壁直接检查法: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胃肠道多不易形成良好的声学反射界面,因而仅能观察到很小部分胃肠病变的表现,远远不能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诊断准确性远远低于X线钡剂造影和内窥镜检查,但在胃肠疾病急腹症的诊断承担主要任务,有一定价值,但仍有较大限制,特别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小病灶的显示等效果不满意,不能普及推广应用。
2.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它是采用造影剂充盈胃、肠腔,通过改善胃肠的超声内部环境,以利于超声波声束穿透,使胃肠结构和其病变得于更加清晰地显示。随着造影剂不断研制开发,品种从单纯的一种向多种发展,使这种检查方法逐渐发展和推广,这项技术将成为超声诊断胃肠疾病的主要方法而得到推广普及,共同和X线钡剂造影、内窥镜检查担负起胃肠疾病的主要诊断任务。
3.内窥镜法 即超声内镜( EUS),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人体腔内后,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查,以获取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属于腔内超声之一。它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按其应用范围分为:超声胃镜、超声肠镜和超声腹腔镜。但因其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有一定创伤,仅限于一些大医院开展,远不能普及。
二、胃肠实用解剖
&&& 1.胃& 位于上腹部,分成胃底、胃体、胃窦三个部分,约4/5在中线左侧,l/5在中线右侧。胃小弯侧和胃前壁小部分与肝左叶脏面相邻,余前壁大部分贴近腹前壁。胃底上方被左横膈覆盖,外后方靠脾脏。胃后壁隔着小网膜囊与胰腺、膈脚、左肾、左肾上腺及腹膜后大血管等相邻。
&&& 2.小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球部前方是胆囊,后方是胆总管,下方是胰头。球部在肝门处向下转为降部,内邻胰头,后方与右肾相邻,前跨横结肠,其内侧壁中部是十二指肠乳头。空、回肠无明显界限,前者位于腹部左上,后者位于右下。
3.大肠&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
三、常规超声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一)胃肠超声检查宜安排在上午进行,注意将胃肠超声检查安排在X线钡剂造影之前,以避免钡剂对超声检查的影响。已行钡剂造影者,则应待钡剂完全排出后再行超声检查。
(二)胃、小肠超声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查前4小时内禁水。
2.胃内潴留物一般不会影响检查效果无须做洗胃准备。因为这种潴留物可被作为胃充填剂使病变得以良好的显示。
3.嘱受检者备好饮料或其他胃充填剂。
(三)大肠超声检查前准备:
1.嘱受检者排净大便。
2.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
3.需保留灌肠下超声检查者,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洗灌肠。
二、仪器与调节
(一)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可对脏器进行动态观察,为首选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能观察病变内及其周围的血流。
(二)探头频率:3.5 ~ 7.5 MHz。
(三)胃肠超声造影剂
&&&&&& 应用于胃肠超声充填剂的种类很多。简单者可以饮水或普通饮料。属于此类者还包括所有中药制胃造影溶液,显象效果与茶水,脱气水效果相近。谷物粉或淀粉类稀糊(为这些粉状物与煮沸水调成的稀糊)是一种较理想的有回声型胃充填物。
&&&&&& 成人胃超声检查饮用量为400 ~ 600 ml;小肠检查用量为800 ~ 1000 ml。
&&&&&& 灌肠用常温生理盐水。用量根据患者体型、病变部位而定,一般量在800~2000 ml 左右。
三、检查方法:
(一)空腹检查:空腹检查目的是对腹部各脏器有全面了解,确定胃肠区病变的大致范围。
(二)胃、小肠充盈检查:嘱患者一次饮入充填剂400 ~ 600 ml,然后依次采取右前斜位、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右侧卧位对贲门胃底、胃体窦、幽门和十二指肠做系统观察。如继续做小肠观察时,应每隔10~15分钟检查一次,直至检查到回盲区。
(三)大肠灌水检查:清洁灌肠后,患者取右侧卧位,经肛门置管,然后患者取仰卧位,灌注温生理盐水。沿直肠至盲肠逆行顺序做超声检查。
(四)直肠水囊检查法,从肛门放入连接胶管的胶囊,经胶管向囊内注水,同时排净气体。将水囊充盈后,持探头在小腹区对直肠及周围结构进行检查。
(五)胃肠充盈检查意义:
1)&&&&&&& 胃肠充盈剂能克服胃肠内气体以及食物碎块在声像图中造成的干扰;
2)&&&&&&& 对胃壁的厚度准确地测量;
3)&&&&&&& 发现胃肠管壁增厚样改变,并和粗大粘膜皱襞进行鉴别;
4)&&&&&&& 发现溃疡凹陷,诊断溃疡性病变;
5)&&&&&&& 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形态、大小、范围、内部结构,确定病变的位置;
6)&&&&&&& 对胃肠粘膜病变和粘膜下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7)&&&&&&& 观察恶性肿瘤的侵及深度;
8)&&&&&&& 区别胃肠壁或外生的肿瘤,对胃肠壁受压现象作出客观提示;
9)&&&&&&& 了解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功能;
10)&&&& 提高胰腺和腹膜后结构的显像效果;
11)&&&& 胃肠腔病变(如结石、异物等)的显示;
12)&&&& 胃肠三维超声成像重组。
四、正常胃肠超声图像
&&&&&& 1、胃肠声像图辨认:胃肠内容物有气体、液体、食糜或粪便。在声像图中,胃肠管腔内气体易于识别;食糜或粪便可呈不同程度的中等至高、强回声。液体的回声决定于液体本身的纯净程度。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以上几种物质多呈混合类型存在于胃肠内。实时超声观察可见它们在胃肠腔内流动的情况,同时因蠕动而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特点有助于将正常胃肠结构同腹部肿块区别开来。
2、胃肠常用切面图包括:食管—贲门连接部长短轴切面、胃底与高位胃体部切面、胃体部长短轴切面、胃角部长短轴切面、胃窦部长短轴切面、胃角部长短轴切面、胃小弯长轴切面、胃幽门管—十二指肠连接部切面、十二指肠各段切面、空、回肠切面、大肠各段切面。
3、正常胃壁:声像图上胃壁分为5层结构。从粘膜开始,第一条强回声线和第二条弱回声线表示自粘膜表面界面至粘膜肌层和粘膜下界面的回声范围。第三条强回声线表示粘膜下至浅肌层范围。第四层弱回声线代表大部分胃固有肌层。第五条强回声线则表示浆膜下,浆膜层与其周围的界面回声。胃壁内、外两条强回声线间距离代表胃壁厚度。正常人胃壁厚度范围为3~5mm(平均值大多在4.1~4.5mm间)。胃幽门肌处壁厚不超过6.0mm(新生儿则小于4.0mm)。小肠:小肠管壁呈线状中等强回声,厚度多在3.0mm以下。一般情况下小肠管径充盈时小于3.0cm。大肠:大肠壁厚度与小肠相同。直肠腔内探头可将肠壁显示出和胃壁相似的5层结构。
五、胃肠常见病理征象
1. 新月征:表示管壁局限性增厚;
2. 戒指征:在管腔充盈时所示局限性增厚;
3. 马蹄征:形似马蹄铁状管壁增厚;
4. 靶环征: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厚和管腔狭窄;
5. 假肾征:胃肠长轴断面所示全周或较广泛管壁增厚;也可见于胃肠外生肿瘤伴有假腔形成。
6. 面包圈征: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厚和管腔充盈时;还可见于溃疡环堤的冠状面。
&&&&&& &7. 火山口征(弹坑征):于增厚管壁或肿瘤内膜面呈现缺损凹陷,中心凹陷区为溃疡部位,周围隆起处为溃疡环堤。
六、常见胃肠疾病
(一)急性胃炎:本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性变化。一般根据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胃炎。
声像图表现:三种类型急性胃炎在声像图上无特征性区别,仅为声像图表现轻重程度不同。
1、病变部位胃壁呈弥漫性均匀对称性增厚、肿胀,回声减低,厚度大于8mm,小于15 mm;粘膜皱襞粗大。单纯性常以胃窦部改变为主;糜烂性胃炎常累及全胃。
&&& 2、增厚胃壁层次清晰,五层结构可辨认,以粘膜层和肌层增厚肿胀为主,类似蜂窝状改变,粘膜下层强回声带连续。
&&& (3)病变部胃腔相对轻度变小,胃蠕动常减弱。造影剂充盈有明显激惹征象(指造影剂在病变胃肠腔不能停留一般时间而很快发生排空现象)。
&&& (4)经消炎抗酸治疗后三天复查,上述声像图表现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 鉴别诊断主要和浸润型胃癌鉴别
(二)慢性胃炎:超声诊断慢性胃炎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主要异议在于慢性胃炎的超声表现也经常见于许多正常人;而超声的诊断和胃镜活检结果经常出现不一致。因此单纯用超声诊断慢性胃炎宜慎重。
(三)胃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本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上升,据估计国内人口中约10~20%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和十二指肠溃疡合称消化性溃疡。
声像图表现:
&&& (1)病变处胃壁呈局限性低回声增厚,厚度常小于15mm,范围小于50mm。
&&& (2)病变处胃壁粘膜面完整性破坏,在增厚胃壁中央粘膜层破溃、中断,出现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缺陷性粘膜凹陷,一般口大底小,底部平坦;表面可附有强回声斑点、斑块回声。
&&& (3)粘膜凹陷不随胃蠕动波而消失,其周缘胃壁呈对称性、均匀性增厚,以近粘膜凹陷口处最厚,向远处逐渐变薄;胃壁五层结构(尤其是第三层强回声)除近凹陷处破坏外余均可辨认
&&& (4)较大溃疡其粘膜凹陷可向腔内突起,部分见凹陷口周围有多量粘膜皱襞聚集,沿溃疡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称“粘膜纠集征”。
&&& (5)溃疡直径大于10mm者局部胃壁蠕动减弱;溃疡直径小于5mm者,一般胃蠕动不受影响。
(6)部分溃疡在胃周围可扫查到肿大的淋巴结。
声像图分型:活动型、浅表型、愈合型、巨大型:、穿透型、胼胝型、多发型、复合型(指胃和十二指肠球部同时有溃疡灶存在)。
鉴别诊断主要和溃疡型胃癌鉴别。
(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是常见病、多发病,和胃溃疡合称为消化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16岁以下青少年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声像图表现:
1. 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处肠壁呈局限性低回声增厚,粘膜完整性破坏,显示大小不一的溃疡凹陷,形态呈口大底小,边缘规整、对称,直径大多在1.0cm以内;少部分直径可大于1.5cm,最大可达3.0cm;其粘膜凹陷表面常有不规则强回声斑点附着。
2. 溃疡凹陷处球壁层次欠清晰,其周围球壁呈局限性低回声隆起,厚度约0.5~1.0cm;范围约2.0~3.0cm,少数可达2.0cm。
3.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呈不规则状;面积变小,多数小于3cm2;球腔相对变窄。
4. 十二指肠球部腔内造影剂充盈不良,常见激惹征象;部分幽门管水肿增厚,幽门孔呈持续开放状态或开闭间隙延长,并可见造影剂明显反流征象。
(五)胃癌 在我国是常见的癌瘤之一。好发部位半数以上见于胃幽门窦,其它部位依次为胃小弯、贲门区、胃底及胃体。
声像图特征:
早期胃癌:是指癌浸润深度只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根据其肉眼形态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III型)。
声像图表现为病变胃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或隆起,其粘膜层和粘膜肌层层次破坏、紊乱不清,粘膜下层连续性完整;病变粘膜面粗糙不平或出现不规则浅凹陷,呈火山口状,表面常附有不规则强回声斑点、斑块;病变处胃壁蠕动常减弱,局部有僵硬感。
进展期胃癌:癌肿侵犯肌层是其特征。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浸润型、弥漫型等。主要声像图表现有:
(1)病变胃壁呈不规则增厚或肿块形成。
(2)内部回声呈低回声,欠均匀,正常五层结构消失。
(3)病变区内粘膜破溃、不平整,常伴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溃疡形成,呈“火山口”改变,或有管腔狭窄。
(4)常见功能异常:蠕动减缓,幅度减低或蠕动消失,胃潴留等。
胃癌常见误诊疾病:胃炎、胃溃疡、胃嗜酸性肉芽肿等非肿瘤性胃壁增厚性疾病。另外尚须与其它类型胃肿瘤相鉴别。
(六)胃间质瘤:是源发于胃粘膜下的间叶组织肿瘤,有良、恶性之分。
良性声像图特征:
(1)胃壁粘膜下肿物,呈圆球状或分叶状;粘膜层被抬起,形成拱桥样粘膜皱襞;
(2)肿瘤最大直径多小于5.0 cm,但也有直径达9.0 cm的报道;
(3)内部呈均匀或较均匀的低回声;
(4)粘膜面可出现小溃疡,溃疡规整,基底较平滑。
恶性声像图特征:
(1)胃壁粘膜下肿物,形态多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
(2)直径大于5.0 cm,文献报道肿瘤平均直径多在10.0 cm;
(3)瘤体内部因弥漫出血、组织坏死而回声增强、回声不均匀与弥漫出血的程度相关;
(4)粘膜面溃疡深、大而不规则;
(5)瘤内液化,若液化与溃疡贯通,肿瘤内生成假腔;
(6)易发生周围淋巴结和肝脏转移。
超声分型:腔内型(粘膜下型)、壁间型(哑铃型)、腔外型(浆膜下型)。
(七) 胃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胃粘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声像图特征:
(1)肿瘤表现为胃壁增厚或肿块形成;瘤体呈低回声,甚至为无回声,内部回声均匀,透声好;粘膜面常伴溃疡形成。
(3)管腔狭窄不明显,一般不会伴有梗阻。
(4)常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
(八)胃肠恶性肿瘤转移征象:
1、淋巴结肿大。
2、远隔转移:最易受累脏器为肝脏和胰腺。女性卵巢受累时可见卵巢区肿物,常为双侧性发病。肿瘤呈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常伴有少量大小不等小囊样结构(Krukenberg’s tumor )。脐周、直肠窝转移时可见局部低回声型肿块。
3、腹膜腔种植的超声征象:
腹膜腔内散在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多伴有肠粘连;病灶小时仅可见大量腹水和肠粘连。
(九) 胃息肉:指胃粘膜表面的一种良性、局限性增生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胃良性肿瘤,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 声像图特征:病变自胃粘膜层向腔内隆起,形态各异,大小约1.0cm(偶可见大于2.0cm者),瘤体多为不均匀的中等回声。
&&&&&& 鉴别诊断:多发息肉要和胃粘膜皱襞相鉴别;基底较宽的息肉则以等或较高回声的特点和低回声胃癌的相鉴别;而较大息肉的实质回声不均,伴有低回声时,应警惕癌变可能。
(十) 胃迷走胰腺(胃壁内胰腺异位症)
&&&&&& 在胃粘膜下或肌层内出现胰腺组织称为胃迷走胰腺。一般无症状,少数人以胃区不适或类似胃溃疡的症状就诊。
&&&&&& 声像图表现:空腹超声检查时不易发现。胃充盈下检查,病变呈扁平球体状,大小多在直径3.0 cm以下;实质回声为等或较低回声;高频率探头或内窥镜超声检查发现实质内小囊性或细管道结构时有助于明确诊断。
(十一)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属于先天性新生儿疾病,男婴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婴。
&&&&&& 声像图表现:超声在空腹检查时就能在胃幽门区查见"假肾"样包块,并且常伴有少量胃潴留。胃充盈后可见幽门管的第四层低回声区(胃壁固有肌层)局限性、均匀性增厚,厚度约为0.5~0.8 cm,长度在2.0 ~2.5cm 之间;并常伴有幽门管腔狭窄和胃内容通过困难,胃排空延迟。
(十二) 胃囊肿
声像图表现:
&&& (1)胃壁内出现局限性均匀囊性肿物,突向胃腔内,少部分可向胃腔外突起;起自粘膜下层,囊壁较薄且光滑完整,囊内呈均匀无回声区(图5.3~8、9、10),后方有增强效应。其表面胃粘膜光滑,周围胃壁层次清晰,胃蠕动正常。
&&& (2)好发于胃体及胃窦部,以单发多见,直径约1.0~3.0cm之间,大者可达5.0cm以上。加压探头于肿物上,可发生肿物变形征象。
(十三)胃底静脉曲张:
&&&&&& 门静脉高压时,胃冠状静脉、胃底以及食道管壁的静脉、扩张和迂曲向胃粘膜层膨隆,称为静脉曲张。
&&&&&& 声像图表现:
(1)胃底部胃壁粘膜下显示突入胃腔内的大小不一、呈蜂窝状囊性肿物,内部可见多条扭曲的管壁强回声光带分布,呈多房性改变。其表面胃粘膜完整,周围胃壁层次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肿物内部有低流速连续的静脉血液信号。曲张静脉内径在5mm以下轻度曲张;曲张静脉内径在5-10mm为中度曲张,曲张静脉内径在10mm以上的为重度曲张。
(2)仔细扫查可见脾静脉、脾门静脉网、胃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均不同程度扩张;胃底部囊性肿物与扩张的胃冠状静脉或胃短静脉相连通。
&& (3)患者大多伴有肝硬化、门静脉和脾静脉主干增宽、脾肿大等超声表现。
(十四)胃石症、胃异物症
&&& 胃石症、胃异物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人统计部分接受胃镜检查的人群有0.4%的人存在胃石。
&& 声像图表现:
&&& (1)胃石症表现为在造影剂良好充盈状态下的胃腔内出现弧形或带状的强回声团块,其后方有明显声影,漂浮于造影剂中。胃内异物因其形状、内部结构不同而可呈现相应的声像图表现。
&&& (2)动态观察可见胃内团块随胃蠕动逐渐向幽门方向移动;也可随体位改变而在胃腔内来回移动(左侧卧位向胃底腔移动,右侧卧位向胃窦腔移动)。
&&& (3)合并糜烂性胃炎者可出现胃壁增厚、回声减低、粗糙;合并胃溃疡时则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粘膜面溃疡凹陷形成。
(十五)十二指肠癌:少见,约占胃肠道癌肿的0.35%,但在小肠癌中却以十二指肠癌最多见,一般认为与十二指肠溃疡无关系。
声像图表现:
1. 典型声像图特征:病变处肠壁呈局限性不规则低回声增厚隆起,或呈肿物状向肠腔内突起,厚度大于1.0cm,范围大于3.0cm;其形态僵硬不规则,层次紊乱不清,粘膜破溃,呈“菜花状”或“火山口状”,表面常有不规则强回声斑点或斑块附着,浆膜面可完整或破溃;病变处肠腔可变窄,肠壁蠕动消失。
2. 病变处肠壁周围组织常不规则增厚,回声强弱不均。晚期常和胰腺、胆囊及肝门部组织相互粘连成包块,界限不清;其周围肠系膜或胰腺旁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呈低回声包块,直径约1.0~2.0cm不等。晚期常再肝内可见转移灶,呈多发性低回声结节。
3. 病变部位以上十二指肠腔常不同程度扩张,内径大于3.0cm;造影剂进入病变处肠腔受阻、滞留或通过缓慢,并见较明显向胃窦腔反流征象,胃幽门孔内径增宽,可达1.0cm以上。
4. 病变位于降部壶腹区以下的,部分可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主胰管扩张等胆管不全梗阻征象。
本病主要和十二指肠乳头癌鉴别,另外还须和壶腹部肿瘤、胆管末段肿瘤、胰头部肿瘤等鉴别。
(十六)十二指肠息肉 和胃息肉一样,是肠粘膜上皮的一种良性的、局限性增生性病变。声像图表现:
(1)&&&&&& 十二指肠各部肠壁粘膜实质性肿物向肠腔内突起,呈中等或低回声,表面光滑,
内部回声均匀;形态类似桑椹、草莓状;基底较宽,附着于肠壁上,部分有蒂;多为单发,以球部多见。
(2)&&&&&& 肿物周围肠壁层次清晰完整,肠壁蠕动正常。当肿物直径大于3.0cm时,可引
起局部肠腔扩张,出现不全肠梗阻现象。
(3)当肿物表面发生溃疡时,可显示大小不一溃疡凹陷,呈小“火山口状”,表面常有强回声斑点附着(应警惕有恶变趋向)。
(十七)十二指肠间质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起源于十二指肠肌层或粘膜肌层,好发于水平部,常单发。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可分粘膜下型、浆膜下型和壁间型,以浆膜下型多见。大多数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有症状者常为上消化道出血、腹部扪及肿块等。
声像图表现:十二指肠平滑肌间质瘤声像图特征基本和胃间质瘤相同,表现为十二指肠壁上呈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境界清晰、有包膜,可向肠腔内(粘膜下型)、肠腔外(浆膜下型)、肠腔内外(壁间型)生长;肿块周围肠壁回声及层次结构正常;好发于水平部,活动度好。其中良性直径常小于3.0cm,内回声均匀;恶性直径多大于5.0cm;内部回声不均匀,多数可见液性区及强回声钙化,常压迫征象周围组织和脏器;晚期邻近脏器(如肝)可出现转移灶。
(十八)大肠癌
由结肠、指肠、肛管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是较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占全部胃肠道癌的第二位。可发生于大肠的任何部位,最常见是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
声像图表现:
1.&&&& 空腹状态下基本特征声像图
⑴ “假肾症”或“靶环症”形肿块:显示大肠部位局限肠壁异常增厚,其厚度达1.0~5.0cm。呈“外弱内强”回声,中间强回声带明显偏心、变窄;肠壁结构破坏,层次紊乱不清,肠腔变窄。
(2) 肠梗阻或肠套叠征象。
2.&&&& 大肠超声造影检查声像图表现
(1)肿块型(蕈伞型):病变肠管壁局限性增厚隆起,呈低回声肿物向肠腔内突起,其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并有不规则强回声斑块附着,基底较宽,和肠壁相连,不活动;病变处肠腔变窄。&&&
(2)溃疡型:病变肠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隆起,层次破坏;其粘膜面常形成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溃疡凹陷,直径一般大于2.0cm,呈“火山口状”,表面常附有大量强回声斑块。病变处肠管变形、不规则,肠壁明显僵硬、蠕动消失。
(3)缩窄型(浸润型) 病变肠壁呈弥漫性或环形不均匀增厚,回声较低,层次、边界紊乱不清,常累及肠管的大部分或全部,肠腔常环形狭窄,肠管明显缩窄变形,其近端肠管有代偿性扩张;造影剂通过可见明显受阻或呈线状通过征象。
(4)混合型& 指兼有上述三种声像图的表现,属晚期表现。
鉴别诊断主要和结肠恶性淋巴瘤、结肠间质瘤、阑尾包块、大肠炎性包块(肠结核、克罗恩病)等疾病相鉴别:
(十九)大肠息肉与息肉病
大肠息肉是指上皮来源由肠粘膜面突向肠腔内的赘生物的统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临床上习惯称为“大肠息肉”。可把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腺瘤性具有恶变倾向,属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家族性结肠腺瘤生息肉病(FPC),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遗传性大肠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大肠粘膜密布0.3~2.0cm(多为0.5cm以下)的息肉,数目在100枚以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最多,组织以管状腺瘤为多,易发生癌变。
声像图表现:腹部一般空腹状态下超声检查难以发现息肉。
大肠超声造影检查主要声像图表现:
(1)大肠壁起自粘膜层向肠腔内局部突起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乳头状,呈稍低回声、中等回声,表面光滑;肠壁层次清晰、完整。
(2)有蒂的息肉在含液体的肠腔内可浮动,或随肠蠕动二来回摆动;而广基的息肉则活动度较小。
(3) 当肿块直径大于2.0cm、基底较宽而活动较小,或肿块表面高低不平、有溃疡形成时,应考虑有癌变趋向。
(4) 大肠息肉病声像图上表现:肠壁粘膜上有大量直径在1.0cm以下的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小肿物,以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分布数目尤为密集,而升结肠和盲肠则相对较少分布。
鉴别诊断主要和肥大的结肠瓣、粗大的回盲瓣相鉴别。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库精编.doc 2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医学影像学标准化试题A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骨肿瘤的基本x线征象。(c)A.骨质破坏B.软骨破坏C.椎旁脓肿D.瘤骨和瘤软骨E.肿瘤的反应骨2、患者30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触之有乒乓球感,在x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横径大于纵径,诊断为:(e )A.骨囊肿B.动脉瘤样骨囊肿C.软骨母细胞瘤D.熔骨型骨肉瘤E.骨巨细胞瘤3、骨巨细胞瘤的典型x线征象。(a)A.位于干骺端的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内有皂泡样骨间隔。B.远距骨干骺端的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C.骨端的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质变薄。D.近距骨干骺端的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E.位于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4、非骨化纤维瘤的好发部位是(a)A.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B.胫骨远端及股骨近端。C.肱骨近端。D.颅顶骨。E.脊柱骨。5、骨肉瘤的好发年龄是(b)A.15岁以下。B.15-25岁之间。C.20-40岁之间。D.婴幼儿。E.40岁以上。6、从骨髓瘤的x线表现中,找出错误的(d)A.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B.骨质普遍稀疏。C.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D.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E.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7、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d)A.骨巨细胞瘤B.骨样骨瘤。C.骨软骨瘤。D.尤文氏瘤E.动脉瘤样骨囊肿。8、骨肉瘤的最主要的x线征象(e)A.骨质破坏B.软组织肿块。C.codman氏三角。D.软骨破坏E.骨肿瘤骨。9、下列哪项临床表现对诊断骨髓瘤最有价值:(c)A.50岁以上的男性B.全身性疼痛C.尿中出现本周蛋白D.进行性贫血E.血清钙及球蛋白升高10、X线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无明显临床症状不相称,为下述何种肿瘤骨转移之特征bA.乳癌骨转移B.甲状腺癌骨转移C.前列腺癌骨转移D.鼻烟癌骨转移E.肾癌骨转移11.骨瘤好发部位是aA.颅骨及颜面骨B.长骨C.短骨D.髂骨E.椎骨12.男性12岁,主诉发热头痛半月,右小腿胀痛20天,X线片示右小腿软组织肿胀,内有网状阴影,层次不清,胫骨上端骨质疏松,骨小梁模糊,似有斑点状透亮区,第1个诊断是cA.右膝关节结核B.尤文肉瘤C.急性化浓性骨髓炎D.骨肉瘤E.内风湿性关节炎13.原发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是dA.边缘清楚,骨质有破坏,骨膜反应明显B.边缘模糊,骨质有破坏,骨膜反应不明显C.边缘模糊,骨膜破坏,无骨膜反应D.边缘模糊,骨质有破坏,骨膜反应明显E.边缘清楚,骨膜有破坏,无骨膜反应14.有关尤文肉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eA.病变好发于长骨的骨干或干骺端B.髓腔内出现斑片状骨质破坏C.骨膜呈葱皮样改变D,对放射治疗相当敏感E.破坏区周围骨质常无反应性骨硬化15.有关脊索瘤好发部位和X线主要特点的描述中,你认为哪项不妥;eA.肿瘤好发于脊椎两端,于中线部位B.常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其中可残存碎骨片或小梁间隔C.病变周围可出现软组织块影D.50%患者可有钙化E.绝大多数患者可有骨增生性反应16.X线片示:膝关节髁间凹变深增宽,肘关节尺骨切迹增宽,此征象对于血友病何部位出血有价值:aA.关节内出血B.骨内出血C.骨骺和干骺端出血D.骨膜下出血E.假肿瘤表现17.组织来源未定的肿瘤为:bA.脊索瘤B.骨巨细胞瘤C.骨髓瘤D.尤文肉瘤E.纤维肉瘤18.骨良性肿瘤中,以哪种发病率最高:aA.骨软骨瘤B.骨巨细胞瘤C.软骨瘤D.骨瘤E.成骨细胞瘤19.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从发高到低的次序为:aA.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骨髓瘤,尤文肉瘤B.尤文肉瘤.骨髓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C.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D.软骨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骨髓瘤.尤文肉瘤.E.骨肉瘤,尤文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20.属于骨恶性肿瘤者:aA.脊索瘤B.脂肪瘤C.神经节细胞瘤D.骨黄色纤维瘤E.皮质旁软骨瘤21.起源于脉管组织的恶性肿瘤(相对恶性)为:aA.血管瘤B.血管球瘤C.血管内皮瘤D.淋巴管瘤E.骨血管瘤病22.骨样骨瘤瘤巢直径一般不超过:cA.0.5CMB.1.0CMC.1.5CMD.2.0CME.2.5CM23.骨样骨瘤偶见于:eA.胫骨B.股骨C.腓骨D.脊椎E,颅骨24.骨样骨瘤的MRI表现中,哪项错误;bA.肿瘤的未钙化部分在T1W2上呈低到高中等信号,T2W1上呈高信号B.肿瘤的钙化部分在T1W2和T2W1上均呈高信号C.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在T1W2和T2W1上均呈低信号D.肿瘤周围的骨髓和软组织呈长T1,长T2信号E.部分肿瘤甚至伴有邻近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症25.成骨细胞瘤的X线表现中,哪项欠妥;cA.肿瘤大小为2-10CM不等B.多位类圆形膨胀性骨破坏C.边缘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肠埃希菌菌落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