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了小孩刚满月能去拜拜观音菩萨默念什么吗?

四个月的宝宝去庙里拜菩萨了,听说不好,要怎么样化解啊_百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拜诸佛菩萨?每个菩萨都代表着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拜诸佛菩萨?每个菩萨都代表着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拜诸佛菩萨?每个菩萨都代表着什么?
很多人进寺庙之前会问为什么要拜佛,应该如何拜佛,又为什么要拜菩萨,为什么要烧香.....等等诸多疑问,看完此篇你会对佛教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对于寺庙讲解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该怎样拜佛呢?
  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见贤思齐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 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 然后才能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为什么要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
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
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
  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
  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四、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
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大师说:“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修定,就是通过念佛,或诵经,或持咒,或静坐,或参禅等方法,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妈妈,我们明天去拜菩萨
上午参加完嘟嘟的期末汇报演出,她就正式放假了。下午在保利收拾东西,吃过简单的晚餐后我们就回汀湘了。啰啰还在新生儿病房,家里总觉冷清。幸好回到这边后把吸奶器又修好了,不然一天用手挤七八次奶,手都要废了。这几天泌乳有点减少,主要是因为啰啰没吸,其次是因为自己这几天也重感冒。每每想到啰啰一个人在医院,我就难受到要哭。可是,医生和理性都告诉我,我只有坚强乐观才能帮到啰啰,哭帮不了啰啰。而且我还要照顾嘟嘟的心情,不能让她太难过。我告诉自己要做个勇敢的战士,要和崽崽一起坚强面对,一起战胜病毒,让啰啰尽快恢复健康回家。而且这些天我要确保泌乳量,确保啰啰在医院能迟到吃到我的母乳,确保啰啰出院回家后能继续纯母乳喂养。所以我一边吃中药一边多喝水多运动对抗感冒,一边要注意自己每天的营养,同时每天坚持多吸奶。啰啰,母子连心,希望你能感应到妈妈的坚强和爱,加油,崽崽,你要尽快恢复健康。
临睡前,嘟嘟突然对我们说,明天要去拜菩萨!我故意问她为什么。她说:要菩萨保佑弟弟快点好不生病了,保佑爸爸妈妈和她都不生病!
崽崽,你确实是有些善根了。爸爸决定明天上午给弟弟送奶后就一起去拜菩萨。求菩萨保佑我儿子啰啰快点恢复健康回家,求菩萨保佑我们的小家大家都平安健康顺利!
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护持!
补记:啰啰住院的前晚临睡前哭,我是念着地藏菩萨名号让其入睡的,基本上我一念地藏菩萨,他就不哭了很快睡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二岁宝贝可以去拜菩萨吗_百度知道十天内免登录
去寺院拜佛求菩萨,你拜对了吗
一、学习弥勒菩萨欢喜和包容的精神一般寺院的第一重殿,即为天王殿,天王殿里正中供奉的就是弥勒菩萨。据佛经记载,这位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至人间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弥勒菩萨的造像,是依照五代时期的高僧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的。《宋高僧传》中记载布袋和尚为四明人,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布袋和尚能“示人凶吉”,有种种神迹。由于他在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时,留有“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语,因而被世人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你看他身宽体胖,大耳垂肩,再加上脸上整天笑嘻嘻的,是非常亲切而且惹人心生欢喜的一个形象。人们见到他,往往很容易受他那坦荡笑容的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在他身边,又常能见到这样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你要具备他这样的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二、学习韦驮菩萨护持正法的精神韦驮菩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汉地佛寺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弥勒菩萨像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佛经中说,韦驮菩萨对信奉佛教的人都特别护佑。佛经中记载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同为转轮圣王的千子之一。这些千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荼毗现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趁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将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一致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正法,因此将他的塑像安放在天王殿,面向大雄宝殿。因而我们拜韦驮菩萨,实质上就是学习他敢于护持正义、正法的精神。三、学习文殊菩萨智慧和善巧的精神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职责是专司智慧,所以在诸大菩萨中,文殊被冠以“大智”的尊号,又称大智文殊。由于他的智慧第一、辩才第一,所以被推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菩萨,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文殊菩萨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根据《五灯会元》和佛经的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是古代的龙种上佛转世的,龙种上佛曾经是七佛之师,但他为了弘扬佛法,倒驾慈航又化成菩萨,到佛陀身边帮助弘扬佛法。《放钵经》云:“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萨的造像多为头顶五髻,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头青狮,表智慧尖锐和威猛。五髻表大日如来之王智,又表童子之天真,所以又叫文殊师利童子。我们拜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大智,圆满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善巧,并且把这种智慧和善巧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必能从善如流,理智行事,而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才能自利利他,权宜得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四、学习普贤菩萨应用和实践精神普贤,又作遍吉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表“大行”。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可以说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故名为“大行普贤”。“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修行时的榜样、典范。我们向普贤菩萨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实践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这就叫知行合一、解行相应。五、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字面义即是“观察众生的声音”的菩萨。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中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 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另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 力,又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众生,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又帮助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大雄愿力无边无量。我们拜观世音菩萨,除了寻求他的佑护,还能够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帮助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运用慈悲的力量,可以使人消融仇恨,停止争斗,相互体谅,彼此爱惜,从而减少许多世间不幸事件的发生。另外,一般人只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所以我们还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与之共存共荣,共享和谐。六、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无不重视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报亲恩。但无量劫来,为尽孝道,为报亲恩,而发愿度尽苦恼众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无尽孝道的实践家,首当推地藏菩萨。释迦牟尼佛能够把他灭度后,弥勒佛尚未下生的这个时期的天下众生托咐给地藏菩萨,就是因为地藏菩萨孝心第一,最值得堪负重任。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毋庸置疑,我们拜地藏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的精神。实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再及师友,乃至一切众生。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寺院中常见的几尊菩萨以及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一些德行。当然,只要我们虔诚、恭敬,不论拜哪位菩萨,都应当能够感应道交,身心自在。正如印光大师嘱咐我们的那样:“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华岩文教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拜观音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