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医院名医馆万山有一个名医专医白血病患者的

官方微博:
热门搜索:冯兴华,杨道文,危北海,刘景源,王今觉。。
当前位置:>>
名医访谈:愿做一个当代新儒医
来源:东城中医医院编辑:宣传科时间: 10:34
文章导读:初见张世筠主任,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淡然和煦,一种温和的感觉是他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初识便不感陌生,仿佛早就认识,待人十分和善。他习惯叫男士为先生,但是这个先生在他嘴里叫来,仿佛不是对男士的一个代称,有一种“三人行,必... 详细内容如下
  愿做一个当代新儒医——访东城中医医院消化科专家张世筠
  张世筠 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出生于儒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临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擅长治疗肠胃病、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腹泻、结肠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病、咳嗽、支气管哮喘、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等。
  出诊时间:每周二、周日上午
  初见张世筠主任,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淡然和煦,一种温和的感觉是他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初识便不感陌生,仿佛早就认识,待人十分和善。他习惯叫男士为先生,但是这个先生在他嘴里叫来,仿佛不是对男士的一个代称,有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尊敬之感,将每个人当做“先生”去学习。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也和他生活中的理念相得益彰,不断学习,把一切都当作自己的学习对象,而这又与孔子的理念相合。他行医治病对待患者也是温文儒雅,这一切都与他的家传有着密切关系,他不仅继承了其父的医术,还继承了那份难得的儒雅,必将这份儒的气息透入自己的生活每时每刻,他是一位不争世名的大医,也是一位继承了孔子文化气息的当代“儒医”。
  继承了父亲的医更得了他的儒
  张世筠的父亲叫张克济,是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史地专业毕业的学员,当时考取北京高等师范比考北京大学还要难,因为那时候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是公费的学院,张克济先生当时是被北京大学二年级录取为新生的,但是上北大是要自费的,因家庭条件原因,张克济先生只能放弃了北大,进入了公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院,从一年级的新生念起。后来毕业之后,张克济先生做了当时济南一中的史地教员,因为专业的缘故,张世筠的父亲的国学知识非常丰厚,对儒家的文化研究颇深,这从小就影响了张世筠主任的人生价值观,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从现在的张世筠主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就能看得出来,都是温文尔雅、不卑不亢,无论是对待来就诊的患者,还是同事,学生,都没有任何的架子。张克济先生平时涉猎颇广,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对当时流行的桥牌、麻将等一概不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是看书学习知识,颇受当时“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开阔,还有就是对医学类的知识研究很深,可以说非常广博。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张克济先生对中医的研究颇深。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受大环境的影响,张世筠的父亲所在的济南一中的所有的教职人员和学生,被迫徒步迁移到当时四川德阳的罗江,可是恰恰遇到当时的罗江疟疾流行,许多人因为这个丧生,很多人都是从北方过去的,对疟疾这个病的抵抗力非常之弱,相对于四川当地人来说,死伤率相对很高。当时张克济先生也是忧心如焚。因为战争关系,很多可以抗疟疾的药物也没有供应,疟疾传播速度又非常之快,最后,张克济先生运用自己深厚的中医知识,运用中药里面的一味剧毒之药——砒霜,加上比较常见的食材绿豆,开始在小范围之内治疗疟疾,效果非常好,进而很多人得知之后,都争相来找张克济先生治疗,导致了当时川西北地区砒霜都脱销了。一时间罗江地区的疟疾流行被遏制住,当地很多的人争相传颂说:罗江来了一位专用毒药的中医。砒霜自古都是剧毒之物,用好可救人命,稍有偏差便是要人性命之毒物,没有精深的医学素养,医生也是不敢轻易试之,但是张克济先生对此方的精确把握,凸显出了他对中医文化掌握的牢固与深厚。
  张世筠主任就是出生在德阳,所以说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起了中医,父亲的儒医精神也从小影响了他,即使他工作之后,也是奉行不争、不傲、不倨的处世态度。唯一叹息的是,因为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抗疟的药物慢慢地被研究出来,尤其是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屠呦呦提炼的青蒿素,解决了当时疟疾流行的大问题。所以张世筠主任也没有很在意父亲的治疟疾配方,张世筠说父亲90多岁的时候还给他提过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没有把父亲的方子整理流传下来,成为了终生的遗憾。
  虽然学习了生物学但未脱离中医
  张世筠主任因为数理化学习成绩比较好,1960年在考大学的时候,选择当时作为一类专业的四川大学理工类专业,进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当时的四川大学是国内五所重点大学之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齐名。张世筠所在的生物系云集了当时国内顶尖的生物学类的专家教授。因为从小有着中医的功底,所以说当时的张世筠还是比较关注中医方面的事情,那时一位叫方文培的教授,是分类学专家,张世筠主任认为他是中国植物学分类的鼻祖人物,做了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就是将植物学分类做得异常明晰,其中就包括植物类中药的分类,这对以后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夯实的基础。方教授研究对张世筠的影响很大,后来回归中医的时候,他对药物的辨识非常清晰,也得益于方教授对这方面的研究。
  而张世筠主任学习的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物的物理现象,还有一些放射性学科的研究。而张世筠主任则对放射性元素裂变引起的放射性疾病这一方面十分关注,努力学习探讨中医治疗放射病。这似乎是冥冥的安排,无形之中张世筠主任职业之路又和中医契合起来。那时候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是世界性的,所以带来的对研究人员甚至外界动物、植物的影响也没有系统的归纳总结,但是对人体的伤害却是肯定的,但医学界对这种放射性的疾病也没有太多方法干预,所以中医对这方面伤害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也是没有的,可以说当时在世界范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大学张世筠主任所学的专业虽然是生物物理,但是其实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有离开中医的范畴,一直和中医治疗放射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段时间,张世筠主任凭着自己已有的中医功底,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而且对中医理论的掌握又更精深了一层。
  考上中医研究生跟随多位大家学习
  1965年大学毕业之后,张世筠主任被分到了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所,采访是在张世筠主任的家里进行的,张世筠主任指了指外面的一栋楼充满感情地说,“我从1965年就来到这里了,住在这里50年了,马路对面就是我原来工作的地方。”在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所工作了14年,1979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张世筠打算抓住这个机会,再进修一下,科研所的领导也非常支持他,这时候的张世筠主任非常知道自己未来要走什么方向,选择了中医研究生专业,在全国500多名报考生当中,张世筠主任以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而且这个分数和前四名还差距不是很大,都是零点几分的差距。
  考上了中医研究生之后,张世筠开始接触到了岳美中、董德懋等名医大家,在跟这些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他对这些老一辈的中医学者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之情。岳美中教授,当时常常为毛主席、周总理看病,不仅治病治得好,而且深厚的国学底蕴常常让很多的学生由衷折服,当时的研究生班就是由岳美中教授牵头,对中医发展的推动也功不可没,张世筠主任也是岳教授的“粉丝”。在校期间,张世筠主任跟随众多的中医大家学习,在众多老师的指导下,张世筠博采众长,医学技术极大地提高。
  儒医精神促他著成《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大学的时候张世筠是校三好学生,同时还担任团支部书记,社会工作做得都非常的棒。在那个年月里,父亲给了他很大的支持,父亲对医学的热爱,透出了让人折服的儒医风范不断影响着张世筠,父亲还特别叮嘱张世筠,告诉他论语其实有着很多的国学与中医学的思想融合在里面,一定要下大工夫去研究论语,小可以修身、齐家,大了不敢说治国平天下,至少报效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都需要这样的思想指导。张世筠主任这一研究就是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他不仅精研论语的每字每句,更是将他与中医密切结合起来,以它为指导治病救人。更是集合多年的研究心得著书立说,出版了《论语中的养生智慧》一书。
  张世筠主任认为孔子的养生之道简便易懂,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他就针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问题,编译了孔子养生语录,到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绵竹市,帮助人们搞好劳逸结合,量力而为,防病于未然,收到良好效果。在日后的诊疗工作中,张世筠主任始终不渝地坚决倡导孔子的仁学观,提出“用良知看病”,不断完善自我,并应用孔子的养生思想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预防疾病,改善疾病预后,实现了少花钱,为患者防好病、治好病的夙愿。
  随时翻开揣在心里的那本医书
  学习在张世筠主任的生活中是常态,他不仅在学,而且在创新学,心无旁骛的学,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学习,他的医路也越来越宽阔,曾有一位病人来找张主任看病,找张主任的时候主诉是因为肾有问题,是多年肾炎患者,但是治了一段时间熟络了之后,病人告诉张主任她还有银屑病,治了多年也不见好,不知道该找谁去看,张世筠主任问她愿不愿意在他这里治疗一下,患者因为肾炎治疗的不错,很信任张主任,于是就在张主任这里治疗,吃了七八个月药,银屑病好了,肾炎也得到了控制,皆大欢喜。这件事说明,张世筠主任在平时是不断地在汲取中医的营养,不局限在单一的范围之内。
  张世筠主任告诉我,他的包里永远会背着一本书,只要是没事或者等候的时候都会看书。每天出去运动锻炼的时候,张世筠主任都是一个人,别人都是广场舞一大帮人,但是张主任不同,他只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他想自己静静地思考医学上的问题,或者是看和背一会书。
  “你和别人出去,人家肯定要和你聊聊天,要不多尴尬,你不搭理别人吧,人家说你摆架子,搭理吧时间都花在天南地北上了,啥都没收获。”所以张主任这么多年养成了习惯,自己一个人独自锻炼,拿上一个小纸条,或者一本小册子,边走边看边背,不断思考不断学习,随时翻开揣在心中的那本医书。
  前段时间,张世筠主任发现了个宝贝,经过他改良,成了他现在离不开的学习助手,那就是一个可存储的迷你小音响,用的过程中,张世筠主任发现了这个小东西有个录音的功能,聪明的张世筠主任就觉得每次带一本书出去锻炼不方便,何不把书里面的内容录下来,锻炼的时候拿着听呢。于是一个新型的学习工具就走进了张世筠主任的生活,现在就是早上起来刷个牙,张主任都把它挂在脖子上听医学知识。
  结语:在张世筠主任这里,“儒”的精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儒家文化是我们祖国千年的文化根基,本就应该深入在我们的信仰当中,在如今这种精神已经很稀缺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坚持在弘扬这种精神,并将之奉为圭臬,我们不叫他当代新儒医,那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标签:
06-12 10:3406-02 14:1506-01 14:1905-28 10:5605-24 11:35
06-12 10:3406-12 10:2806-12 10:1906-08 18:0306-08 18:03
科室:中医内科
简介: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兼心肾科主任,全…
科室:心脑血管
简介: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第二批全国名老中…您的位置: >> 正文
网传中国名医百强重庆17名医生上榜 多为临床专家
  晨报记者求证业内专家:上榜者多是临床专家,争议不大
  重庆地区都有谁? 5家三甲医院17位专家上榜
  这份被快速传播的排行榜,聚集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一线城市的各科专家。据“@南京发布”转载的这条消息称,这是一位南京从医十几年的外科医生,调研全国200家医院,查询了3000名医生的专长、手术量、科研成果后制作的。他将11个科室细分为62个专业,每个专业筛选出顶尖高手,最终制作出《中国名医百强榜》。
  重庆晨报记者留意到,该榜单上多是国内知名医院的专家、教授,也有极少数民营医院的专家。按照地域统计,北京、上海、广东上榜专家最多,占到半数以上,与2013年、2014年流传的一份《中国名医百强榜》高度相似。
  重庆地区有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重医附一院、儿童医院5家三甲医院的17位专家上榜,集中在神经外科、眼科、心外科,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等专业。
  榜单发布方称,最新的《中国名医百强榜》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届时,在原有的62个专业中,新增加一项“整形美容”的专业分类,作为患者的就医指引。
  近日,一份“中国名医百强榜”的榜单在网络热传,引发极大关注,重庆17位医生上榜。不少转发此榜单的网友表示,“一张图告诉你全国最顶尖名医在哪里,可以说是最权威看病指南。”这份大数据榜单靠谱吗?业内医生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份榜单的?重庆晨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重庆17位上榜医生
  骨关节外科 杨柳 重庆西南医院
  脊柱微创外科  周跃 重庆新桥医院
  神经肿瘤外科  杨辉 重庆新桥医院
  神经血管外科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介入治疗科  朱刚 重庆西南医院
  神经创伤外科  冯华 重庆西南医院
  角膜病专业  谢汉平 重庆西南医院
  眼视光专业  白继 重庆大坪医院
  眼外伤专业  王一 重庆西南医院
  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姚红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心脏瓣膜外科  肖颖彬 重庆新桥医院
  泌尿结石外科  李为兵 重庆西南医院
  乳腺外科  厉红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外科  余佩武 重庆西南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  刘宝华 重庆大坪医院
  胆囊胆道外科  别平 重庆西南医院
  王曙光 重庆西南医院
  榜单如何出炉的? 技术、手术量和业内口碑
  对于榜单的权威性,重庆晨报记者先后请教了6位不在榜单上的业内各科专家,在看完所有榜单后,他们表示,除极少数可能存在争议外,整体来看,榜单还算靠谱。
  据悉,榜单制作人为南京的一位医生,榜单囊括了众多中国著名的外科医生。与官方榜单不同,这份榜单的制作方称,首先考量的是技术,另外还有手术量和业内口碑,最后一项为科研能力。
  “患者看病,主要还是看疗效,所以科研论文在这份榜单中所占的权重不高。”榜单热传后,曾有媒体联系到榜单制作人,他坦言,手术量也在考核范围之内,外行看的是热闹,内行人看的则是“门道”,有的医生手术做得很漂亮,但因技术落后就不在考虑范围内。比如前列腺手术,有的手术切得是比较干净,但是患者性功能没了,这是落后的技术。
  此外,业内不少专家发现,对于很多名气很大,但已经退休或者不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则不在这个榜单之列。
[] [] []
[责任编辑: 李元元]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黄桷树下,讲述城市的故事,见证城市的变迁,记录城市的点滴…一位有良知的名医终于站出来讲真话了:医生的误诊至少三成!
一位有良知的名医终于站出来讲真话了:医生的误诊至少三成!
幸福管理学是一个传递幸福的公益平台!
让大家更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神圣使命!
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一起传播正能量!
纪小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解剖学组织胚胎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每年在病理会诊中解决疑难、关键诊断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
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都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里的细胞变成什么样子了,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一、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我认为,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无作用。男人喜欢补肾,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肾。
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
二、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
有的人皮肤干燥,抹一点润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妆品变得年轻,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当了。
皮肤的黑和白,决定于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国的时候专门考察过,黑人、白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都差不多,差在细胞产生的色素是多是少。
你以为抹了药,就能让细胞产生的色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妆品抹上去之后确实有效果,但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于刷浆,你的黑色素细胞是永远不变的。
每个人的皮肤都有7层细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层,就像原来穿着厚衣服,看不到里面的血管,现在磨薄了,血管的红色就明显,看上去就红润了,像抛光一样。
所以你做美容以后,会又红润又光亮,显得年轻了。不过,人的细胞替补是有次数的,假如能替补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补就没有了。
三、运动应该适量
咱们可以运动,但是不能透支。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频度和幅度,好比说心跳,正常人1分钟跳70下,你不能让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运动限度。
运动的时候,不能超过身体里细胞所能够承受的限度。许多运动员都不长寿,因为他的运动强度超过了应该承受的频度和幅度。就像蜡烛,燃烧得特别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结束了。
我们说,平时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过成年累月都是这种状态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个礼拜有一次或两次,让心跳达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过 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动,等于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扫。
一个礼拜左右彻底清理一两次,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都通过血液循环带走,有助于你身体的代谢。
四、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它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误诊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
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因为大医生、老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多啊!这是规律。
中国的误诊和国外比起来,还低一点儿。美国的误诊率是40%左右,英国的误诊率是 50%左右。 我们应该正常看待误诊。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复杂,一时说不清,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的核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误诊的问题。比如说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书上,都不会专门有这个词儿,这全是B超惹的祸。
有了超声这个仪器,把探头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这个词就叫出来了。
我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在解剖之前,先给超声科打电话,让他们推一个超声机到解剖室,在打开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没有脂肪肝,然后打开来验证。
有时候他们说:没有,打开一看:这不是黄的脂肪吗?有的正相反。所以超声诊断脂肪肝是不准确的。
身体里脂肪多,你的肝脏里脂肪一定多,问题是脂肪多了,给你带来什么疾病没有?
我们做了很多解剖,没有发现一个肝脏的硬化、肝脏的损伤,是由于脂肪肝引起的。
有人说你现在是轻度脂肪肝、过两年变重度脂肪肝,然后就变肝硬化,最后是肝癌,说这样话的人没有任何证据。
还有酒精肝,都以为喝酒对肝损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脏,在那里分解,像剪刀一样,把两个碳的分子剪断,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
如果你的肝脏里都是这样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干什么?关键不是对肝的损伤,肝细胞死了可以再生,关键是对神经细胞的伤害。
人体里只有神经细胞是生下来多少个,一辈子都不会再增加一个,只会减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牺牲一批神经细胞。
五、癌细胞是杀不死的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年代上学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激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鼓捣癌症,总能鼓捣出名堂来吧!
1978年第一届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着癌症去了。结果搞了半天,发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鼓捣一阵,最后一个个都破灭了。
我感觉最悲惨的就是:送进来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他还不明白,还想回去上学。
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么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来?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
中晚期的时候,你去治疗癌细胞,想把癌细胞杀死,这个思路是错的。
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通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
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
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决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六、我们提倡健康体检
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么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
肝癌多数都经历了乙肝、丙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到 10年!
肝脏受到攻击,1个变2个、2个变4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长大。
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决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是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
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么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散芝麻一样,在肝脏里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怎么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
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都回来了!没有用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质量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七、作为医生,我给自己只能打20分
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
而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决那么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错了。
做医生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延伸阅读】一位医生的实话:我为什么从不体检
一、体检改变不了我的健康状况
这两天,单位组织职工体检,往年,这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希望通过医院里先进的仪器和一本详尽的检查数据给自己一些健康方面的安慰或警示。可是,每次翻开体检结果,心里都是愁肠百结,数据显示我的身体总是有问题。
为了不自寻烦恼,我从05年开始就不体检了。一位老友不理解,说我走极端,万一得了什么病没有体检出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她的担心有道理,近日的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有关名人英年早逝的消息。
大陆笑星侯跃文猝死的消息还没让热爱相声的读者心境平伏,台湾导演杨德昌、大陆电影摄影赵小兵的离世又进一步刺激我们的神经。更令人不胜嘘唏的是,台湾首富郭台铭砸了百亿台币也救不了患白血病的弟弟郭台成。
他们个个有钱有名,能找到全世界最权威的医生和药物,却依然回天无术,一个一个不情愿地向上帝报到。读了这些报道,周围的朋友个个神色黯然,谁不想好好地健康地活着?
然而,体检真的能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吗?其实,更多的时候,体检的结果给我们带来的是慌乱、恐惧和无谓的劳民伤财。体检前还是好好的,体检完了,总有几个爱担心的同事忧心忡忡,有子宫肌瘤、有乳腺增生、有高血压、有贫血……反正很少人的指标是完全正常的。
为了健康,为了多活几年,大家便遵医嘱开始吞药,维生素、降压药、补血药一一找来,严重一点的便要各大医院再轮番检查一次,看需不需要手术。当得知自己转氨酶偏高时,许多人被告知不好好服药的话会发展为肝炎,结果真的是好好服西药后得了肝炎、肝硬化;当得知自己血糖偏高时,许多人也会很认真地服降糖药,结果是伤肝伤肾,最后并发症玩完。
经过几年的体检和观察身边朋友体检后的遭遇,我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体检保证不了我的健康态势,西方医学更保证不了我的健康。既然如此,我们大活人一个,干吗要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冰冷的仪器?干吗要被仪器说了算?干吗要被“科学的数据”牵着鼻子走?
我们的祖辈一辈子都没照过B超或X光,没验过血和查过大小便,但他们都能健康地活到八九十岁甚至天年。相反,我们现在年年体检,也不见得比我们的父辈健康长寿,反而是许多健康的人被“数据和指标”吓得半死。
二、体检行为如同网鱼
、北京的一位名中医任启松老师曾说过:“体检行为如同网鱼,捕鱼者为了把鱼一网打尽,往往会将鱼赶到深池里。西医为了让所有体检者都有病,会诱导每个人都定期体检。”不幸的是,所有的人都很享受这种“诱导”,进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指标或数据不正常的人”,亦可称为“非健康人”。一旦成为“指标或数据不正常的人”,你也就被西医套劳了,解套之日也就是见上帝之日。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位同学,去年体检的结果是骨质疏松,医生告诉她,她的骨头疏松的程度相当于70岁的老太婆,不小心摔倒的话,就是粉身碎骨了。这还得了,尽管我同学才40岁,但被医生吓得双腿发软,似乎已听见了自己骨头马上就要裂开的声音。
医生给开一种名为Fosamax的治骨质疏松的药,要她服三年,并要定期检查。同学坚持吃药三个月以后,得了严重的胃病,每天晚上要吃大量的零食,否则就胃痛,更可怕的是,晚上要用很高的枕头睡觉,否则胃里的酸水就往嘴里涌。同学上网一查,发现Fosamax这种药对胃有很强的副作用。药不敢再吃了,又担心骨质疏松影响将来的健康,便天天走路晒太阳。
第二年复检,骨质疏松的指标正常了。给她开药的医生很得意,还以为他开的药治好了我同学的骨质疏松。我同学生气地告诉他,自己只吃3个月的药,现在已患了严重的胃病,那位医生若无其事地说,那我现在帮你治胃病。同学这次聪明了,问Prevacid胃药有什么副作用,医生说没有,并劝我同学不用再上网搜索了。
同学不相信,一定要弄明白胃药对身体的伤害,那医生最后无奈地说:“要说副作用的话,此药会引起骨质疏松。”我同学听后几乎晕倒。
这个故事如果让赵本山演小品,绝对比“卖拐”精彩。
如果我同学不多长个心眼,再服那位医生开的胃药,这辈子还有解套之日吗?到最后,就是双腿一蹬、眼睛一闭、呜呼衰哉了。
近日,先生的一位(医院)院长朋友,盛请先生去其医院做多普乐全身检查,称是目前最先进最全面的体检。听后,我对先生说:“拜托你不要做一条被网的鱼啦!”多普乐越先进越全面,被网住的鱼就越多,仅此而已。
西医是研究疾病的医学,也是商业医学,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所以它想方设法要在我们身上找疾病,体检就是最好的手段。
德国从1989年10月开始有了全民健康检查,两年后,健保医生提出自傲的数据:受检者中,只有43%检查结果没病;其余57%从而落入医学大网。因此随着检查项目的增加,患病风险群的比例自然也跟着提高。
杜塞尔多夫的乌伟海尔医生预言:“可以预见,再过几年,除了没参加健康体检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是健康的。”1991年,德国《医师报》报道:“若一切顺利,每家诊所只要来1000名体检者,每两年就大约多出70000马克收入,若同时做防癌筛检,营收将有更多成长空间。太好了。”可见,体检和疾病是利益集团达成的协定,他们织好一张张美丽的网,让不明就里的国人自投罗网。
我及时地醒悟过来,因为我对英国作家赫胥黎的“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这句名言感同身受。
三、中医是研究健康的医学
当我明白西医的宗旨就是变着法儿找我们的“病”,变着法儿掏我们口袋里的钱,变着法儿让我们长期依赖他们的药物这些伎俩后,我怕而远之,我开始接触我们的中医文化,发现传统的中医恰恰与西医相反,是劝我们少吃药、多锻炼,尽量调动我们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少花冤枉钱。
原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博大精深,随着我对中医的了解,我发现中医才是研究健康的医学。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就是不孤立地看待局部的病变,总是从人体的内部联系、人体与外界的联系中去认识它。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规律的时候,中医不用分解的、打开来看的方法,而是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从大量的临床现象中总结规律,推导人体的内部联系,这也就是黑箱理论方法。
黑箱理论方法放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买西瓜。不懂西瓜的我,每次只能买切开的、看见瓜瓤是红的才敢买,但这也不能保证买回去的西瓜是甜的。
可是我有位朋友,只要把西瓜抱到耳朵边拍一拍,弹一弹,再看看瓜蒂,就能断定瓜的质量,几乎从未失手。挑瓜如同中医摸脉,靠的都是经验。不会挑瓜的我,就像西医治病,要眼见为实,要确认瓜的内部组织是否OK,否则坚决不买。(就差细胞分析和化验了)
中医还有上、中、下之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最厉害的西医亦仅仅是治已病,所以最低层次的中医也比最高层次的西医强。因为西医治完“已病”后,又会制造出另一种病来。
而中医在扶正固本和平衡阴阳的前提下,根据“证”所传递的信息,可达到“察外形以知内变,从现象以求本质”,从而辨证论治,从整体入手进行“综合作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患者来求诊的时候,只想治咳嗽或便秘,调理一段时间后,胃痛腰酸等其他病症也解决了的缘故。
22岁的外甥招工时体检出肺结核,当地医院免费提供治疗,然而3个月后,医生就要求他服护肝药,又过两个月后,再要求他服护肾的药,先不说每月四五百元的护肝护肾药要自费,更可怕的是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外甥浑身无力,上楼喘气,失眠纳差,脸色泛黄。这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所应有的健康状态呀!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唉,肺结核还未治好,肝功能和肾功能又在遭受破坏,这种治疗与杀鸡取卵有什么区别?就是肺结核的指标符合西医的标准了,但那是在牺牲肝肾功能的基础上获得的。
我让外甥把所有的西药统统扔到垃圾桶,马上找传统中医、明医赵老师调理,只服中药,不去结核病院取药也不做任何检查。一个半月后,外甥去医院复检,所有指标正常,医生很纳闷,觉得外甥“失踪”一个多月后怎么就康复了。他们能搞明白才怪呢?
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同学,得严重的胃病后,健康每况愈下,动辄感冒发烧,到后来是盗夜汗,严重时每晚需换两套睡衣和床单。大家或许不清楚,西药是最厉害的苦寒药,所有的苦寒药都伤脾胃和肾阳,阳少肯定就阴脱,所以同学的汗会不自主地排出来。
肾属先天,脾胃属后天,肾为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提供能量,而脾胃又为肾输送补给。这两大功能遭受破坏,就如同腹背同时受敌,焉有活路乎?
同学与我在MSN上聊了一些时日后,从加拿大飞回来,我把她的脉象和舌象电告赵老师,按赵老师开的处方,我让她带了部分草药回多伦多,部分在当地华人开的药店配。同学喝药当晚,盗汗就减为一次,喝完一付药后(一付药喝三天),盗汗问题基本解决。
她觉得很神,问能否帮她的胃病治好,我说赵老师开的药全都是治人,目的是恢复你自身的阳气即正气,你正气足了,就具备了自愈和修复的能力。《内经》所讲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西医治病,中医治人。中医在辨证施治时,不会局限在“症”上,而是通过“四诊”后宏观地分析和研究“证”,再做出判断,然后是“综合治理”。
四、自己的健康自己主宰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源自于父母。几千年来,时代在变,科学技术在变,但我们的身体没有变,我们的五脏六腑与几千年前的一模一样。
然而,在生活、饮食、穿着、学习、意识等各个领域都讲科学的前提下,我们也想让自己的身体“科学”起来,于是把健康交给科学的仪器,把日常生活交给科学家们的建议,一天多少杯水,多少种多少粒的维生素,多少的矿物质、多少的碳水化合物……我们被科学牵着鼻子走,但我们健康吗?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为什么病种越来越多?为什么绝症越来越多?
我们太相信科学这个“理”了,从而远离了中医这个“道”。然而中医理论中包含有生命的至善原理即最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生生之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阴阳平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西医注重看人体的器官、细胞、组织、数据、细菌这些静止的、个体的物质有天壤之别。
但许多人走进体检这个误区,以为体检指标正常身体就是健康的,体检指标异常身体就是有病的。
大家都知道,体检出来的数据和指标只代表我们体检时那一瞬间的身体状况,它是死的,是静止的。但生命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人每时每刻都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一周前的体检结果不能说明一周后的身体状况。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那么,人的健康状况又何不是因时因地改变的呢!?
我有一亲戚,70多岁,年年的体检指标都正常,比四十多岁的人还正常,却在几个月前倒在路上,脑溢血,至今躺在医院昏迷不醒。还有更多的人上半年体检还是好好的,下半年却查出肿瘤,且一确诊就是晚期。有多少幸运者能如西医宣扬的那样“早检查早治疗早康复”?又有多少人不是“早检查早治疗早痛苦早死亡”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去相信体检指标?为什么要去接受西医给我们的种种的负面信息和心理暗示?为什么不相信我们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和自愈能力?
2500年前,老子就告诉后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不受体检指标和数据的干扰,把自己的健康交给观天参地的自然科学、长青医学——中医,尽可能地“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
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坚信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所谓先进的体检仪器,以为这些仪器才是自己健康的裁决者。殊不知,这些仪器再科学再权威,过不了20年,就会被更先进的所替代,能存下来的也就了了无几。
那么,这些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医学检测手段,值得我们信任吗?再说,体检标准是仪器制造商和药品制造商说了算,有药才有病,有病就会有相应的检查仪器,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些利益集团挖好的陷阱,让你掏钱往阱里跳。
想想挺可笑的,聪明的国人宁愿扔掉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养生文化,扔掉经得起时间检验、与天地同在的传统中医学,不相信自己的祖先,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十几二十年后就要被淘汰的诊断手段和药物。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莫非老子2500年前就料到他的子孙后代会有今日的选择,才会发出如此的感叹?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万山装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