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厘米的物体要多少只四厘米长的铅笔才有一米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有一个长4cm,宽3cm,高12cm的长方形笔筒,能完全放入长15cm的一支铅笔吗?,计算并说明理由
标签:办公、文教&书写工具&铅笔
浏览数:141
我可以给您报价我们的包装哦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备课时间:8.25&&&&&&&& 授课时间:8.29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备课时间:8.26&&&&&&& 授课时间:8.30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备课时间:8.27&&&&&&& 授课时间:8.3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二、导入新课由练习三的第6题引入。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三、新课1.认识米。(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这种尺子可以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课间活动。2.用米量。(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四、巩固练习做练习三的第5、7、8题。&&& 1.第5题的第1、2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度,填在教科书上。课桌的宽可以让学生量自己的课桌。&&& 2.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计算。五、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量到哪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备课时间:8.27&&&&&&& 授课时间:9.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表示。(多媒体出示)4.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5.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三、画线段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四、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3题)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5、6题)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五个点呢?五、课堂小结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五课时& 长度单位复习课 备课时间:8.27&&&&&& 授课时间:9.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除了厘米我们还学习了别的长度单位吗?(米) 二、复习基础 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长度单位。板书。米和厘米谁大谁小呢? 1.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米=100厘米、2-1-3、2-2、2-3 那什么时候用厘米什么时候用米呢?2-1-1、2-5题。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请用手势来表示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一本书长15米。 (& )操场的旗杆高10米。(& )1根粉笔长约1cm。(& ) 2.同学们复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 看,统一长度单位是多么必要啊,要不就又该出误会了。1题 3.我们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尺子)我们常用的是什么尺?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个人共同来回忆。2-1-2、2-4、2-6 4.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3-1 5、怎样来画线段呢?(注意审题哦)3-2、3-3 四、深化小结 &&
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评课稿“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包老师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包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体验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通过比较引出分两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又通过教师的板演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让学生明确了“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老师都予以认可。通过比较主要让学生明确分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同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序分。&&& 3、注重提供给学生规范的语言模式。
相关内容: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学具:学生用尺、学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一)认识毫米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4.毫米的认识(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物品&我的估计&我的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 & &电话卡的厚度& & &我的铅笔的长度& &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二)认识分米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游戏:变一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4月10日&&&&&&&&& 星期天&&&&&&&&& 晴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1厘米=10毫米&&&&&&&&&&&&& 1cm=10mm1分米=10厘米&&&&&&&&&&&&& 1dm=10mm
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十年的变化》说课稿&“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二、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4.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5..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6的乘法&的形成过程。2,熟练掌握6的乘除法。3,能用6的乘除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算,归纳编辑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6的乘除法运算。
教具和学具准备:
小黑板,卡纸,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3X7= 4X9= 5X7= 6X7= 10X6= 8X3=
18&2= 25&= 45&9= 42&7= 64&8= 72&9=
( )&5=7 ( )&9 = 3 48&( )=8 49&( )=7
(1)7的7倍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
(2)35是7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
(3)4个8连加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
(4)2个8相乘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究:
1,感知&&形成(在数射线上感知)
(1)观察:每次跳几格 揭示课题
(2)写:画弧线,写几个几,写数________
(3)读:几个几,数,几个几是几________
(4)想:写乘法算式
(5)观察:算式的特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1,积大3.
(6)编:6的乘法口诀(哪些已经学过了 编写时要注意什么 )
(7)读:6的乘法口诀(1分钟即时记忆)
2,运用&&提高(在计算中提高)
(1)把口诀说完整:
三六( ) 六九( ) ( )六二十四
五六( ) 二六( ) 三( )十八
六六( ) 六八( ) ( )九五十四
第一组:6X3= 6X8= 9X6= 6X7=
5X6= 6X2= 6X6= 6X10=
第二组:18&6= 42&7= 24&4= 60&6=
6&3= 48&8=3 0&5= 36&6=
(3)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六七( ) ( )八四十八
( )&( )=( ) ( )&( )=( )
( )&( )=( ) ( )&( )=( )
(4)笔算:P48/5 (读第3列)
明确先乘再加,减
看题编图 6X7+3 6X4-3
3,看图说话
每盒蜡笔有6支,买( )盒,里面一共有几支
三,练习提高
思考&&拓展(在应用中建构)
1,兔妈妈与小兔拔了18个萝卜,平均分成6堆,每堆有几个萝卜
(1)怎样想 (2)怎样列式计算
2,红气球有54个,蓝气球有6个,红气球是蓝气球的几倍
(1)有哪两个量
(2)哪句是关键句
(3)读一读,怎样想
3,看图列式:(1)怎样看 (2)怎样想 (3)怎样算
(1)6=( )&( )=( )&( )=( )&( )=( )&( )
(2)每盒放6个乒乓球,装了7盒,还多了5个,原来一共有几个乒乓球
四,总结归纳: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课后反思:
求谁是谁的几倍用除法学生还不熟练。
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线段》导学案(苏教版)主讲:于x【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教材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入新课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学生指名回答:毛线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1)变曲为直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2)初步感知线段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二、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1)到生活中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2)到图形中找线段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有线段围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眼力大比拼。(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3)折线段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提问: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提问: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师提问:从这三次折线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三、学习画线段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还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提问:你还能用其他工具来画线段吗?四、联系实际,拓展认识谈话: 下面我们来玩个连一连的闯关游戏。准备好了吗1、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不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齐读)2、想想做做第4题师:好,第1关小朋友们知道了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小结: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3、想想做做5题师:真不错,第2关闯关成功,如果有4个点呢?第三关来了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4、最后一关来了,有5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10条线段,并连成一个五角星。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物品大约1厘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