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中窝的结构孔裂与蝶骨上的孔裂的关系

系统解剖学讲义_百度文库
系统解剖学讲义
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
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
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
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
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
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
远侧——距肢根较远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1 / 97页
贡献者:古罗马的雪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人体解剖学习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体解剖学习题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全站分类导航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的当前位置:&&&&运动系统
一、人体解剖学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极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用肉眼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方法来研究人体胚胎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局部解剖学则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就人体某一局部,由浅而深,逐层研究各器官形态、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科学。
人体解剖学和其它医学各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判断和辨认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过程,尤其是在临床认症、诊断和治疗上更无法离开人体解剖学知识。据统计,医学中应用的名词约有3/4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因此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医学基础课的基础,而且还是医学临床课的基础。它随着医学的发展而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医学院的发展。在医学基础课一开始就首先学习人体解剖学,其目的就在于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观点
若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掌握如下观点: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
古生物的资料证明:人类的形态结构是亿万年来由低等动物经过不同的进化阶段,逐渐发展进化而来的。作为社会性的人,拥有劳动、语言、思维、阶级属性等,这是人类区别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人,人体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与脊椎动物相类似的基本特点。从肉眼所见的器官、组织直到微观的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都反应出种系发生的一些类同关系。这些都说明人体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而且,有些类同关系在个体发生中也有所反映。在人体形态上有时出现一些变异或畸型,若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过程加以探讨,常可发现这些形态异常或畸型,只不过是返祖现象或胚胎发育不全。因此,学习人体解剖学应该运用发生、发展的观点,适当联系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知识,这样即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的具体知识,又增进了对人体的由来、发展规律以及器官异常和畸形的理解,从而使分散的、孤立的器官形态描述成为有规律性的,更加接近事物内在本质的科学知识,不断促进医学科学的充实和发展。
(二)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形态结构与功能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的。一定的器官结构表现一定的功能,如眼司视、耳司听,其形态结构都适应于保证视觉和听觉功能的实现。功能的改变可引起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人的上、下肢因功能不同而引起相应的形态变化。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儿童时期不正确的坐立姿势或负重,可导致脊柱畸型。理解形态和功能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采取正确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措施,锻炼身体。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很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可分为若干局部。各器官系统有其特殊的形态与功能,但又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活;各局部由不同器官结构组成,也是与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时是按器官系统循序渐进地安排,但在学习中必须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各器官系统或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其它部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即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局部,借以更好地认识局部。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原则。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必须把理论知识与实验,观察尸体标本和活体观察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还要密切结合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图表和各种教具进行学习,以帮助记忆和加深立体印象。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即有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才能获得更完整的人体结构学知识。
三、人体解剖概述
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质。由许多形态和功能近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组织。构成人体的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述四种组织是构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又称基本组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肺、肝、肾、等。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人体共有九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这些器官系统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在身体内执行不同生理功能。
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头又可分为颅部和面部;躯干又可分为胸部、腹部和盆部;四肢又可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再分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再分为臀、大腿、小腿和足。
四、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为了说明人体各部解剖的位置关系,特规定标准姿势、方位、轴和切面的术语。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以标准姿势为准,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近腹者为前,又称腹侧,近背者为后,又称背侧。以身体正中面为准,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四肢,前臂的内侧也叫尺侧,外侧也叫桡侧;小腿的内侧也叫胫侧,外侧也叫腓侧。凡有空腔的器官,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以体表为准,近表面者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在四肢根据距离躯干的远近,而有远侧和近侧的区别。
(三)轴的术语。轴可设置于人体任何部位,尤与关节运动有密切关系。轴可分为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三种。
& 1.垂直轴:垂直于地面,呈上下方向的轴。
2.矢状轴: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轴直角相交。
& 3.冠状轴:左右方向的水平轴,与上述两轴相交。
(四)切面术语 解剖学上常用的切面有三种:
& 1.矢状面: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其断面即矢状面。若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者,该面即为正中矢状面中面。
& 2.冠状面: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其断面即冠状面。
3.水平面:与矢状面、冠状面相垂直,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的面称为水平面。若以器官本身为准,沿其长轴所作的切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起运动、支持和保护等作用。
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骼肌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移动位置而产生运动。
全身各骨借骨连结组成骨骼。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并与骨骼肌共同构成体腔的壁,以保护脑、心、肺、肝、脾等器官。
在体表能看到或摸到的骨和肌的突起及凹陷等,称为体表标志。临床上常用这些标志来确定内脏器官、血管和神经的位置。
运动系统器官的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0%。
第一节 骨 学
  一、 骨总论 骨成人一般有骨206块,约占体重的1/5。按骨在体内所在部位可分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一)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制约的,由于各骨功能不同,故形态各异。骨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包括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在骨干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小孔,称滋养孔;两端膨大部称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在活体上由关节软骨覆盖。干和骺之间的部份,在幼年时有骺软骨,可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干和骺融为一体,遗留有线形的痕迹,称骺线。
 2.短骨形似立方体,常成群聚集,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而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的器官。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二)骨的构造和功能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由骨组织构成,有密质和松质两种。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大,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长骨骺和其他骨的表层。在颅盖骨,骨密质构成较厚的外板和较薄的内板。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存在于长骨的骺和其他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是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的,因而也有较大的耐压性。
 2.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
有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黄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5、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成为黄骨髓。但红骨髓仍保留
在各骨的松质内,继续造血。
 3.骨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覆盖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新鲜的骨膜呈粉红色,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再生和感觉功能。骨膜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疏松,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幼年时参与骨的生长,使骨变粗、厚、大。成年后,这一生长功能处于静止状态,但是当发生骨损伤时(如骨折),生长功能可重新恢复,参与损伤处的再生修复。故骨科手术时,要尽量护骨膜。
(三) 骨的理化特性
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成人新鲜骨的有机质含量约占1/3,以骨胶原蛋白为主,它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无机质含量约占2/3,主要为钙、磷等的盐类。赋予骨以坚硬性。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都随年龄、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骨中的钙和磷参与体内的钙、磷代谢,呈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说骨是人体内钙、磷的仓库。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
(一)椎骨椎骨在幼儿时期总数为33~34块。依所在部位由上而下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5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所有尾椎融合为1块尾骨,所以成人椎骨总数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每块椎骨都由椎体、椎弓和突起构成。
(1)椎体指椎骨前部的短圆柱状结构,是承受体重的主要部分,表面为一层薄的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2)椎弓是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包括后方较宽的椎弓板和与椎体相连而较细的椎弓根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围成的孔称椎孔.各推骨的椎孔相重叠形成一条长管,称椎管,管中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结构。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重叠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突起 每块椎骨有7个突起,均由椎弓发出
计有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横突,分别向上、下伸出的各一对上、下关节突和向后正中伸出的一个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共7块,其椎体较小,呈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棘突较短小且尖端多有分叉。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两边的侧块围成。前弓后面有一小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的上关节凹与枕骨髁相关节,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上面有向上的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节。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长且未端呈结节状隆起,在体表易触及,是临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定穴的重要标志。
(2)胸椎共12块,椎体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椎体侧面后
部有半圆形的小关节面,称肋凹。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都与肋骨相关节。胸椎棘突较长且向后下倾斜,相邻棘突依次重叠呈复瓦状。
(3)腰椎共5块,由于承受体重压力大,故椎体肥厚。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地伸向后方,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且水平,临床多在腰椎棘突间隙施行腰椎穿刺。
(4)骶骨为5块骶椎融合成的三角形骨,底向上与第5腰椎相接,底部前缘向前突出,称岬,是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骨两侧面各有耳状关节面,与左、右髋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关节。骶骨中央有纵贯全长的骶管,
骶管为椎管的未段,下端有三角形开口,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的小突起,称骶角。临床上以骶角为标志,经骶管裂孔穿刺可进行骶管内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骶骨前面凹而光滑,后面凸而粗糙不平,前、后面各有四对孔,分别称为骶前孔和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脊神经前、后支及血管通过。四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
(5)尾骨由4一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端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下端游离为尾骨尖,可作为骨性体表标志。
(二) 胸骨是1块扁骨,浅居胸前壁正中皮下,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宽短,其上缘正中凹陷,称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和肋切迹分别与锁骨相关节和与第1肋相连结。
胸骨体呈长方形,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一7肋相连结;柄、体交接处形成向前突出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在体表易触及,由于它平对第2肋,可作为临床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剑突为一形状大小不定的薄骨片,与胸骨体相接处称剑突根部,位置固定,是临床上标定腹部器官和针灸穴位的体表标志。
(三)肋由肋骨和肋软件组成,共12对。肋骨为细长的弓形扁骨,
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部称为肋颈。
肋颈外侧稍隆起部为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关节。肋体可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沿内面下缘有肋沟,沟内有肋间血管和神经通过;肋软骨为透明软骨,连于各肋骨的前端。
一、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
(一)上肢带骨 指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为倒“S”状长骨,横架于胸廓前上部两侧,浅居皮下。全长均易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锁骨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体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内侧2/3段凸向前,外侧1/3段凸向后。
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两侧,介于第2~7肋之间,其底朝上,尖朝下。有三缘、三角和两面。
即内侧的脊柱缘、外侧的腋缘和上缘。上缘最短,近外侧有一小切迹,称肩胛切迹,其中有肩胛上神经通过。上缘外侧有向前突出的喙突,可作为骨性体表标志。内侧缘对向脊柱,当上肢上举时,此缘正是肺斜裂的体表投影。外侧缘较厚,对向腋窝。
上角居上内侧,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易触及,是背部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外侧角最肥厚, 形成梨状的关节面,
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前面微凹,称肩胛下窝与肋骨相贴,又称肋面;后面微凸,有横行隆起,称肩胛冈,它将后面分隔为上部较小的冈上窝和下部较大的冈下窝,肩胛冈最外端扁平,称肩峰,其内侧缘有关节面与锁骨的肩峰端相关节。
(二)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中的腕骨为短骨外,皆为长骨。
1.肱骨是臂部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周缘的浅沟称解剖颈,
肱骨头的外侧有一大的隆起称大结节,肱骨头的前下方有一小的隆起,称小结节,两结节间的纵沟称结节间沟,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上端与骨体交界处较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其后下方有一条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行于沟内,肱骨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此神经和血管。下端前后较扁,其内外两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下端前面外侧份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分有与尺骨相关节的肱骨滑车;内上髁后方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内上髁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有可能损伤尺神泾。在肱骨后面滑车的上方有较深的鹰嘴窝。
2.桡骨是位于前臂外侧部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较下端细小,称桡骨头,头的上面微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稍细部分称桡骨颈,颈下内侧有粗糙的突起,称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止点附着处。桡骨体呈三棱柱形。桡骨下端甚为膨大,其外侧份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下端内侧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3.尺骨(ulna)是前臂内侧部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朝向前方的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上、下部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尺骨鹰嘴在肘后面易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切迹中部狭细,是骨折易发生处。冠突外侧面的浅凹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尺骨体亦为三棱柱形;下端尺骨头较细小,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后内侧有向下突出的尺骨茎突,为骨性体表标志。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共8块,为短骨,排成远、近两横列。由桡侧至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
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2)掌骨共5块。
(3)指骨共14节,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节均为三节。
二、下肢骨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结于躯干骨。
(一)下肢带骨即髋骨,由上部的髂骨、前下部的耻骨和后下部的坐骨构成。幼年时三骨借软骨相连,到15-16岁前后,软骨逐渐骨化融为髋骨。其外侧面融合处有一深窝,称髋臼。髋骨的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
1.髂骨为髋骨的上部,分体和翼两部。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肥厚粗壮。髂骨翼在体的上方,为宽阔的骨板,弧形上缘称髂嵴。嵴的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棘。
两者下方分别有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由髂前上棘向后5-7cm处,髂嵴向外侧的粗糙突起称髂结节。髂骨内面为一大浅窝,称髂窝,窝的下界是弧形的骨嵴,称弓状线。骼窝后方有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关节。
坐骨是髋骨的后下部,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肥厚粗壮,体向后下延续为坐骨支,其下端后面有肥大而粗糙的坐骨结节,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坐骨后缘有一锥状突起称坐骨棘,其上、下方的凹陷分别称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坐骨大切迹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狭而深,女性宽短。
3、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构成髋臼的下部,下延伸为耻骨上支,再转向后下为耻骨下支。左右两耻骨相对面为耻骨联合面,其外侧在耻骨上缘有向前突出的耻骨结节。自耻骨结节向外上方走行,与弓状线相连续的骨嵴称耻骨梳。
(二)自由下肢骨
包括股骨、膑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中的跗骨外,
其他均为长骨。
1.股骨位于大腿部(股部),是人体最长最组壮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长的1/4,分一体两端。上端以球状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关节面中央有小的股骨头凹,是股骨头韧带附着处。头之外下狭细部为股骨颈,
交接处有内、外两个明显的隆起,外上方隆起粗大,称股骨大转子,内下方隆起较小称股骨小转子,均为肌的附着处。大转子在体表易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骨股体呈园柱形,稍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的纵行骨嵴称粗线,此线上端偏外侧的粗糙隆起称臀肌粗隆,为臀大肌的附着点。下端有两个向后突的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前、后、下三面均为光滑的关节面,分别与髌骨和胫骨相关节。
2.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上宽下尖,前面粗糙,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前面的髌面相关节。髌骨位置浅表易受外力的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
3.胫骨居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的承重骨,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甚为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上面有关节面,分别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相关节。
外侧髁的后下方有小的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附着处。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锐利,浅居皮下称胫骨前嵴。骨体中、下1/3交界处较细,为骨折好发部位。下端内侧面凸隆,向下突出,称内踝;外侧面有三角形的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底面有四方形的关节凹,与距骨相关节。
4.腓骨居小腿外侧部,细长,有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其内上部有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腓骨头下方为腓骨颈;体呈三棱柱形;下端膨大并向下突出形成外踝,其内侧面是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5.足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共7块,属短骨,排成前、中、后三列,后列有跟骨和距中列为足舟骨。前列四块,由内侧至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
(2)跖骨共5块,相当于手的掌骨但较粗壮。
(3)趾骨共14节,比手指骨更短小。趾骨的形态、排列、命名均与指骨相同。?趾为两节,其余各
趾均为三节。
成人颅由23块颅骨组成。颅形成各种腔孔,容纳、支持和保护脑、感觉器,又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颅骨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脑颅骨位于颅的后上方,其内腔为颅腔,容纳和保护脑;位于前下方的是面颅骨,形成面部的轮廓,并构成眶、鼻腔和口腔。
(一)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其中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顶骨、颞骨各两块。额骨在前,枕骨在后,蝶骨位于颅底的中央,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颅底的组成,其余部分参与构成鼻腔。两侧为颞骨。额、枕、顶、颞四骨都有一部分向上弯,组成颅腔的前、后和侧壁,并和上方的顶骨共同构成颅盖。
1.额骨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额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2. 筛骨 1块,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呈水平位。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由许多小房构成,称筛窦。迷路内侧壁有上、下两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的外侧壁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3.蝶1块,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分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部分。蝶骨体居中央,中空为碟窦。自体伸出一对小翼和一对大翼。自体和大翼结合处向下伸出一对翼突。
4.枕骨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
5.顶骨2块,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6.颞骨2块,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称为颞骨岩部,其内含有前庭蜗器。
(二)面颅骨
面颅骨共15块,它们是成对的上颔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1.上颌骨2块,位于面颅中央。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为上颌窦。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2.鼻骨2块,在额骨的下方,构成外鼻的骨性基础。
3.颧骨2块,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隆凸,参与颧弓的组成。
4.泪骨2块,位于眶内侧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参与构成泪囊窝。
5.下鼻甲2块,位于鼻腔的外侧壁,薄而卷曲,贴附于上颌骨的内侧面。
6.腭骨2块,位于上颌骨的后方,参与构成骨腭的后部。
7. 犁骨1块,为垂直位呈斜方形骨板,构成骨性鼻中膈的后下部。
8.舌骨1块,位于颈前部,介于舌和喉之间,与其他颅骨之间仅借肌和韧带相连。舌骨呈“U”字形,中央为体,自体向后外方伸出一对大角,体和大角结合处向上伸出一对小角。
9.下颌骨1块分一体和两支;下颌体呈弓形,有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缘。下缘称下颌底,上缘称牙槽弓。体的前面正中有突向前的颏隆凸。体的前外侧面约对第2前磨牙根处有颏孔,为神经、血管穿出处。下颌支为长方形骨板。其后缘与下颌体相接处为下颌角,角的外侧面为咬肌粗隆;内侧面为翼肌粗隆。下颌支内侧面中央有下颔孔,由此孔通入下颔管,开口于颏孔。下颌支上方有两个突起,前方的是冠突,后方的是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称下颔头,有关节面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头的下方较细,称下颌颈。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在眶上缘内侧份的上方有弓形的隆起,称为眉弓,其深面有额窦。两侧眉弓之间的平坦区为眉间。颅盖呈卵圆形,前窄后宽。额骨和顶骨连接处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是矢状缝,两顶骨与枕骨之间为人字缝。
2.颅底可分为内面和外面。
(1)颅底内面观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窝,分别称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位置最高、由额骨眶部,筛骨的筛板和位于它们后方的蝶骨小翼构成。筛板上有筛孔,筛板的正中线上有鸡冠向上突出。颅前窝借菲薄的筛板和额骨眶部分别与其下方的鼻腔和眶腔隔开。
较颅前窝低,由蝶骨体及大翼和颞骨岩部前面等部构成。中间较狭窄,为蝶骨体上面,形如马鞍,称蝶鞍,其中央凹陷为垂体窝,窝前为交叉前沟,此沟向两侧通视神经管与眶交通。垂体窝的后方有一高起的骨嵴称鞍背。蝶鞍的两侧各有一浅沟叫颈动脉沟,沟的后端为破裂孔。颅中窝的两侧部,有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的眶上裂通眶。在大翼的内侧,从前向后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在颞骨岩部的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
最深,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中央最低处有枕骨大孔,此孔前方的倾斜面称斜坡。枕骨大孔前外侧缘的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内口。颅后窝的后壁中央有一隆起,称枕内隆凸,由此向上的浅沟延伸为上矢状窦沟,向两侧续为横窦沟,此沟向外移行于乙状窦沟,再转向下内未端续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一卵圆形开口,即内耳门,向前外续于内耳道。
(2)颅底外面观颅底外面前部为面颅所遮盖。后部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前外侧有椭圆形的枕髁。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枕髁的前外侧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外口,外侧是颈静脉孔,孔的前方有位于颞骨岩部下面的颈动脉管外口,呈圆形。颈静脉口的外侧有一细长的突起叫茎突,茎突的后外方是茎突和乳突之间有茎乳孔,在乳突的前方有一椭圆形孔为外耳门。外耳门的前内方有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为关节结节。在前部有上颌骨的牙槽和硬腭的骨板,骨板后缘的上方有被犁骨分开的两个鼻后孔。上述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和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裂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3)颅的前面观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眶、骨性鼻腔和口腔。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呈四面锥体形,尖向后内方,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底向前外,它的上、下缘分别称为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有时为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眶下孔。眶的上壁薄而光滑,是颅前窝的底;眶的下壁是上颌窦的顶,其骨面上有沟称眶下沟,向前移行为眶下管,通眶下孔;眶的内侧壁很薄,主要由泪骨和筛骨眶板构成,邻接筛窦,该壁近前缘处有泪囊窝,向下延伸为鼻泪管,通鼻腔;眶外侧壁后半上、下各有眶上裂和眶下裂。
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被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骨性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鼻腔前方的开口称梨状孔,后方为成对的鼻后孔。鼻腔的顶主要由筛板构成。外侧壁结构比较复杂,有3个向下卷曲的骨片,依次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前二者都属筛骨,后者是独立的骨。各鼻甲下方都有相应鼻道,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有蝶筛隐窝。
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碟窦,它们皆与鼻腔相通,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引流不畅;筛小房(筛窦)位于筛骨内,由筛骨迷路内许多蜂窝状小房组成的,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前、中、后3群筛小房。前、中群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群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口腔骨性口腔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构成,有顶、前壁和两个侧壁(口腔底由软组织封闭)。口腔顶为骨腭,由两侧的上颌骨和腭骨组成。骨腭前方正中有切牙孔。此孔经切牙管通鼻腔。骨腭后方的两侧各有一个腭大孔,它向上经腭大管通翼腭窝。前壁和侧壁由上颌骨的牙槽突、下颌骨和牙围成。
(4)侧面观可见到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和蝶骨等脑颅骨以及上颌骨、颧骨和下颌骨等面颅骨。颞骨乳突的前方为外耳门,外耳门的前上方有由颞骨和颧骨共同构成的颧弓,颧弓的平面将颅外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颞窝的前部,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常构成一“H”形的缝,称翼点,为颅盖最薄处。翼点内面紧邻脑膜中动脉,若此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颈下窝向内通翼腭窝。翼腭窝为上颌骨、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是通向口腔、鼻腔、眶、颅腔等的交通要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人的骨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类。
(一)直接连结
两骨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质相连结,其间无间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直接连结有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三种类型。
1.纤维连结
两骨之间以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或韧带相连,如颅骨间的缝,椎骨棘突间的韧带,桡、尺骨间的骨间膜等。
2. 软骨连结
两骨之间以软骨组织相连结,软骨具有弹性,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如椎骨体之间的椎间盘等。
3.骨性结合
以上两种连结如果发生骨化,则成为骨性结合,如颅骨缝的骨化,骶椎间的融合等。
(二)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是骨连结的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相对的骨面互相分离,其间存在间隙,所以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关节的基本构造
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是两骨相互接触的光滑面。每个关节至少有两个关节面,
一般是一凸一凹,凸面称关节头,凹面称关节窝。关节面均覆盖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既光滑又富有弹性,能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吸收运动时的震荡。
(2)关节囊是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袋状结构,由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
为外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韧而富有血管和神经,在关节面周缘外与骨膜相连续,其厚度和松紧程度与关节的作用相适应。某些关节的纤维层局部增厚形成韧带以加强连结。
为内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紧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并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此层含丰富的血管网,能产生滑液,以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
(3)关节腔指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狭窄腔隙,内有少许滑液。关节腔密闭而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除了必须具备以上的主要构造外,
还可有下列辅助结构。
(1)韧带是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束状或膜状结构,连于相邻两骨之间,以加强关节的稳固性。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后者有的独立于关节囊存在,有的则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
(2)关节内软骨
是介于相对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包括关节盘和半月板。它们能使相对的关节面更为适合,增加关节稳固性以利于关节的运动。
(3)关节唇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能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3.关节的运动
关节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决定于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的轴。
(1)屈和伸
指关节沿冠状轴所作的运动,运动时两骨相互靠拢,角度缩小为屈,反之为伸。
(2)内收和外展
指关节沿矢状轴的运动,运动时骨向身体正中矢状面靠拢称为内收;反之,离开身体正中矢状面为外展。
(3)旋内和旋外
骨环绕其本身垂直轴所作的运动称旋转。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
反之称旋外。往前臂运动时,旋内动作称为旋前,旋外动作则称为旋后。
双轴关节(如腕关节)或三轴关节(如肩关节能作环转运动,运动时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端作圆周运动,描绘出一个圆锥形的轨迹。环转运动实为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
二、躯干骨的连结
(一)椎骨间的连结
椎骨之间借椎间盘、关结和韧带相连结。
1.椎间盘是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1)纤维环为环形排列的多层纤维软骨,附着于上、下椎体的外周部,前部宽厚,后部窄而薄弱,因后正中有韧带加固,致使后外侧部尤其薄弱。
(2)髓核为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位于椎间盘中央稍偏后,被限制在纤维环内。椎间盘受压时变扁,髓核有向外膨出的趋势,压力消失又复原,像弹簧垫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脊柱运动时腰椎活动多且负荷重,腰椎间盘易损伤,多表现为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挤占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2.韧带包括以下几种:
(1)前纵韧带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上起枕骨,下至骶骨,是人体最长的韧带。此韧带宽厚坚韧,与椎体和椎间盘结合较紧,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的作用。
(2)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
参与构成椎管前壁,较前纵韧带细窄,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和椎间盘向后方突出。
  (3)棘上韧带连结于全部椎骨的棘突尖端,
能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此韧带在项部扩展成正中矢状位的板状韧带,称项韧带,向上附着于枕外隆凸,成为项部肌肉的正中膈。
(4)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帝,连结于相邻椎弓板之间,坚韧而富有弹性,参与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棘间韧带
连结于相邻棘突之间,前接黄韧带,后接棘上韧带。
主要有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
下关节突构成,成对,为联合关节,可作轻微运动。第5腰椎与骶骨间的关节称为腰骶关节。此外,寰椎与枕骨间的关节称寰枕关节。
(二)脊柱
1. 脊柱的组成与功能
脊柱位于躯干背面正中,由24块可分离的椎骨、1块骶骨、一块尾骨借椎间盘、
关节和韧带连结而成。是躯干的中轴,上承颅,下接髋骨,中段有肋骨附着,参与构成胸、腹、盆腔以保护内脏器官;脊柱中央的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两侧23对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脊柱除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脊髓的功能外,还有运动功能。
2.脊柱的运动形式
虽然脊柱相邻椎骨之间连结很紧密,运动范围很小,但就脊柱的整体而言,其运动幅度很大。可绕冠状轴作前屈后伸运动;绕矢状轴作侧屈运动;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还可作环转运动。另外,在跳跃时,由于脊柱弯曲度的增减变化而产生反弹运动。在脊柱各段中,以颈、腰段的运动尤为灵活,而脊柱的急、慢性损伤也多见于这两部分。
3.脊柱的生理弯曲
正面观察脊柱基本上是直的或有极轻度的侧弯,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和腰曲,向后凸的胸曲和骶曲。生理性弯曲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脊柱的弹性,减轻了行走、跑、跳时的振荡,对脑和胸、腹腔器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三)胸廓
1.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12块胸椎、1块胸骨和12对肋借连接组织连结而成。
在后面,肋头的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构成肋头关节;肋结节的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此两关节合称肋椎关节,为联合关节,运动时以两关节的连线为轴旋转,使肋的前部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在前面,12对肋的前端均有肋软骨。第1对肋软骨与胸直接连结;第2~7对肋软骨与胸骨的切迹形成胸肋关节;而第8-10对肋软骨则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第11、12对软肋骨前端游离,称为浮肋。肋弓和浮肋均为重要的体表标志。
2.胸廓的形态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其横径大于前后径,上部狭窄有向前下倾斜的胸廓上口,下部宽阔有不整齐的胸廓下口。
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及胸骨柄上缘围成,为颈与胸之间的通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肋弓及剑突共向围成,被膈所封闭。相邻各肋之间的空隙称为肋间隙,均由肌肉和韧带封闭。胸廓内的空间称为胸腔,容纳和保护心及大血管、肺、气管、食管和神经等重要器官。
3.胸廓的运动
主要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在肌肉的作用下,肋后端的联合关节运动,带动肋前部连同胸骨作上升运动,从而增大胸廓的径线,使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在重力和肌肉的作用下,作相反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变小。利用胸廓和肋软骨富于弹性的特点,可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体外按摩,以抢救呼吸停止或心脏停跳的病人。
三、上肢骨的连结
包括上肢带骨的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骨的连结
包括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
1.胸锁关节是上肢与躯干之间唯一的关节连结,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柄的锁切迹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此关节可在矢状轴上作上下运动(如耸、降肩)和在垂直轴上作前后运动。
2.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肩胛骨肩峰的关节面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运动微弱。
(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肱骨头大,关节孟小而浅,虽然周缘有关节唇增加其面积,但关节窝的面积仍只有关节头面积的1/4~1/3。因此肩关节能作多样运动且运动幅度较大。肩关节囊薄而松弛,向上附着于关节孟周缘,向下附着于解剖颈周缘。关节囊上方有强韧的喙肩韧带,
架于喙突与肩峰之间,从上方保护肩关节;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的前、后、上三面部有肌腱纤维参与其内,以增加关节囊的坚固性,唯有前下部最为薄弱,故临床以肩关节前下方脱位多见,此时肱骨头移至喙突下方。肩关节是人体中运动最灵活的关节,既能沿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沿矢状轴作收展运动,沿垂直轴作旋转运动,又能作环转运动。而且运动幅度甚大。
2.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的复关节,包括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上述的三个关节被包于同一关节囊内,共有同一个关节腔。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以后壁最为薄弱,
内、外侧壁较厚而紧张,且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故肘关节以桡尺骨后脱位多见。另外,关节囊纤维层的环行纤维在桡骨头处较发达,形成包绕桡骨环状关节面的桡骨环状韧带。此韧带在幼儿时期较松弛,加之桡骨头发育不完善,所以在肘关节伸直位受到牵拉时,桡骨头易向远侧移出到韧带环外,韧带则被卡于肱桡两关节面之间,形成桡骨头半脱位。
肘关节主要是沿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在垂直轴上作旋前、旋后运动。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是三个重要的骨性标志。
3.桡尺骨间的连结包括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
(1) 尺近侧关节 见肘关节。
(2)前臂骨间膜
是连结于桡尺两骨骨干之间的坚韧结组织膜。在前臂半旋前位时(手掌朝内),桡尺骨间距离最宽,即前臂骨间膜最紧张,所以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半旋前位,以防骨间膜萎缩,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3) 桡尺远侧关节
由尺骨头环状关节面与桡骨下端的尺切迹以及其连结组织构成。桡尺近、远侧关节组成联合关节,共同作旋前、旋后运动。
包括由近侧到远侧的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
掌骨间关节、 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四、下肢骨的连结
包括下肢带骨的连结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耻骨联合由左右耻骨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软骨内多有矢状位的裂隙。女性此软骨较厚,矢状裂隙也大。
2.骶髂关节为骶髂两骨的耳状面相对合的关节。关节面相互对合严密,关节囊紧张,周围又有数条韧带加强,运动范围极小。
3.髋骨与脊柱之间的韧带连结主要有:
(1)髂腰韧带强韧肥厚,
始于第5腰椎横突,向外侧呈放射状止于髂嵴。
(2)骶结节韧带强韧宽厚,
始于骶尾骨侧缘,向下止于坐骨结节。
(3)骶棘韧带较细小,始于骶尾骨侧缘,在骶结节韧带前方,向外下方止于坐骨棘。后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共同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肌肉通过。
4.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借连结组织连结而成。除有支持体重、保护盆腔器官的功能外,在女性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骨盆可分为前上方大骨盆和后下方小骨盆两部分。其间以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至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线分界。此界线即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则是由尾骨尖向两侧经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及耻骨弓围成的不规则口。上、下口之间的空腔称骨盆腔。在人体全身骨骼中,性别差异以骨盆最为显著。这种差异与女性的妊娠和分娩功能有关。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髋臼及周缘的髋臼唇,
共能容纳股骨头的2/3,即关节头大部被关节窝所包容。关节囊坚韧、紧张,上方附于髋臼周缘,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着于股骨颈中部,使股骨颈前面全部被包于关节囊内而后面外1/3在关节囊外,所以临床上股骨颈骨折有囊内骨折和囊外骨折之分。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结股骨头和髋臼,韧带内含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关节囊前后面均有韧带加强,以前面的髂股韧带宽阔而坚强。关节囊后下部较薄弱,所以髋关节较易发生后下方脱位。髋关节与肩关节类似,可作多轴运动,即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远比肩关节小。
2.膝关节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胫骨两骨内、外侧髁和髌骨以及其连结组织共同构成。关节囊大而松弛,各处厚薄不一,前壁缺损不全,由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填补。关节囊的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前者独立于关节囊,后者为关节囊纤维层的增厚部。
关节囊内还有连结于股骨和胫骨间的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能在伸膝时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能在屈膝时防止胫骨后移。关节囊内还有衬垫在股、胫两骨内侧髁之间的内侧半月板和两骨外侧髁之间的外侧半月板,半月板为纤维软骨板,周缘厚而内缘薄,下面平坦上面凹陷,可加深关节窝,加强膝关节稳固性,并有减缓冲击和增加膝关节旋转的灵活性等作用。
内侧半月板较大而窄长,呈“C”字形,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活动度较小,运动中易被撕裂损伤;外侧半月板较小而宽短,呈“O”字形,损伤机会较少(图3-45、46),但国人外侧半月板呈盘状者不少见,此类月板由于面积大,活动不灵,也易被磨损撕裂。膝关节囊滑膜层向外突出,在关节周围形成若干滑膜囊。最大者为髌上囊,它衬垫于股四头肌腱与股骨下端骨面之间,减少运动中肌腱与骨的摩擦,可因外伤或劳损而致滑囊炎或囊肿。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沿冠状轴作屈伸运动,在屈膝状态下还能作旋内、旋外运动。
3.小腿骨间连结
胫、腓骨间连结紧密,上端以胫腓关节相连,可轻微运动;中间两骨干间以强韧的小腿骨间膜相连;下端借韧带连结。可以说胫腓骨之间几乎无运动。
4.足关节包括由近至远的距小腿(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 跖趾关节和足趾间关节。
5.足弓跗骨与跖骨借关节和韧带牢固连结而形成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形,称为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横弓。足弓的存在使人体在站立时,既能使足底的神经、血管免受压迫,又可在行走、跑跳时减缓地面对身体的冲击,保护体内器官尤其是脑免遭震荡。
五、颅骨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以直接连结为主,
仅颞下颌关节为间接连结。
(一)颅骨的直接连结
颅盖各骨均为膜性成骨,骨间遗留有结缔组织膜,形成缝连结;颅底各骨均为软骨成骨,骨间遗留下软骨组织,形成软骨连结。随着著年龄的增长缝和软骨都可能骨化成为骨性结合。
(二)颞下颌关节又称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突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以及其连结组织构成。关节腔内有椭圆形的关节盘,其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部分。关节囊前后壁松弛,前壁薄弱,因此下颌关节易发生前脱位。左、右颞下颌关节为联合关节,其运动关系到咀嚼、语言和表情等功能。其运动形式有上提(闭口)、下降(张口)、前后滑动以及侧方滑动。日常说话和咀嚼时,以上运动形式需综合进行方能完成。当关节囊过分松弛时,如张口过大过猛,关节头即可向前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到关节窝中,造成颞下颌关节的脱位。
人体的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类。组成运动系统的肌皆是骨骼肌,可随人的意志收缩,又称随意肌;广泛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分布和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器官。
(一)肌的形态构造、起止和作用
1.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层,收缩引起的运动幅度小;阔肌扁薄宽大呈片状,多分布于躯干浅层,构成体腔的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有保护和支持体腔器官的作用;轮匝肌呈环形,分布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每块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主要由红色柔的肌纤维构成位于中央,有收缩功能。肌腱由白色强韧的腱纤维组成,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骨面,无收缩功能。长肌的肌腱多呈条索状。阔肌肌腱常呈片状,称腱膜。
2.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一般都以两端的肌腱附着于骨面,中间跨越一至数个关节。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从而产生动作。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定点或起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动点或止点。由于运动中固定骨和移动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所以肌的起、止点也是可以转换的。
(二)肌的辅助装置
主要包括筋膜、滑液囊、腱鞘等。
1.筋膜位于肌表面,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
(1)浅筋膜位于皮肤的真皮层下,又称皮下筋膜或皮下组织,由富含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静脉、浅淋巴结、淋巴管及皮神经等。浅筋膜的厚薄因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态而异,对深面的肌、血管和神经有保护作用。皮下注射即是将药液注入此层内。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别包被各部所有的肌和肌群以及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形成肌的筋膜鞘和血管神经鞘;在四肢,深筋膜伸人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面,形成肌间隔以分隔肌群。
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有的可与关节腔相通,多位于肌腱与骨之间。囊腔内有少量滑液,有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等作用。
为包围在长肌腱表面的双层结缔组织鞘。存在于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起固定和约束长肌腱、减少肌腱相互之间以及肌腱与骨面之间摩擦的作用。腱鞘外层为纤维层,称腱纤维鞘,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层为滑膜层,称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后者又分壁、脏两层,脏层紧包肌腱表面,壁层贴附于腱纤维鞘的内面和骨面,壁、脏两层之间有少许滑液,使肌腱能自由滑动。壁脏两层相互移行处称为腱系膜,内有血管和神经通过。如果肌腱过度或不适当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或炎症。
二、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
(一)背肌
是分布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分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深层以竖脊肌为主。
1.斜方肌位于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阔肌,左右两侧相合成为斜方形。
作用:整块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则可使肩胛骨下降。
2.背阔肌位于背下部及胸廓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固定于上举位时,可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和斜方肌深面。
作用:上提肩胛骨。
4.菱形肌位于背上部斜方肌深面,为菱形扁肌。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注靠拢并稍上提。
5.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在上述各肌的深面。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为强有力的伸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二)胸肌
包括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的胸上肢肌和起止于胸廓本身的胸固有肌。前者如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后者如肋间内、外肌。
1.胸大肌位于胸廓前上部,宽厚呈扇形。
作用:使肱骨内收和旋内。如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也可上提肋以帮助吸气。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
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内下方,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以帮助吸气。
3.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以紧贴胸廓,下部肌束收缩可使肩胛骨旋外以帮助上肢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以帮助深吸气。
4.肋间外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
5.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
作用:肋间外肌可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而肋间内肌恰好相反,可使肋下降缩小胸廓以肋呼气。
膈为一向上隆凸呈穹窿状的薄扁阔肌,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其外周以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以及腰椎的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为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位置最低,在第12胸椎前方,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孔中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使胸腔容积扩大,以帮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以助呼气,如此完成腹式呼吸运动。此外,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完成排便、呕吐、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介于胸廓下口与骨盆上缘之间,
围成腹腔的壁,可分为后群和前外侧群。
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
腰方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其后方有胸腰筋膜深层和竖脊肌。
作用:使脊柱侧屈。
2.前外侧群
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分别被包在腹支肌鞘内。全肌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成数段。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前壁粘着紧密。
(2)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扁的阔肌。以肌齿分别起自第5~12肋骨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下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经过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然后与对侧汇于腹正中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内卷曲增厚,架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有一小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3)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分,大部分肌束向上方,下部肌束则向内下方呈放射状,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此腱膜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然后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内斜肌腱膜下内侧部呈弓形游离,与腹横肌腱膜的一部分份共同形成联合腱,又称腹股沟镰,向内下方止于耻骨梳。最下部的少量肌束随精索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九。
(4)腹横肌
居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下6个肋骨、胸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段,肌束向前内方横行,移行为腹横肌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后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止于白线。腱膜下内侧部及最下部的少量肌束分别参与腹股沟镰和提睾肌的组成。
作用:腹前外侧肌群主要构成腹腔壁以保护腹腔脏器。肌群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三、头颈肌
(一)头肌
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为扁薄的皮肌,位置表浅,多起自于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收缩时能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又称表情肌。主要有:
(1)颅顶肌
扁薄,位于颅顶的额部到枕部,又称枕额肌。由成对的枕腹和额腹以及中间的帽状腱膜组成。帽状腱膜坚韧宽阔,与浅面的头皮结合紧密而与深面的颅骨骨膜仅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
作用: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和头皮,额腹收缩则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
呈扁椭圆形,环绕于眼裂周围。
作用:使眼裂闭合。
(3)口轮匝肌
呈扁环形分布于口裂周围,收缩能闭合口裂(闭嘴)。
是口裂周围众多辐射状肌中的一对,位于面颊深部,紧贴口腔侧壁的粘膜,
收缩时可使唇和颊部紧贴牙齿以助吸吮和咀嚼。
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收缩时运动下颌骨,参与咀嚼。
起自颧弓,肌束向后下止于下颌角的咬肌粗隆。紧咬牙时,在颧弓下可清晰见到长方形的咬肌轮廓。
(2)颞肌 起自颞窝,
肌束呈扇形向下聚集,经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3)翼内肌和翼外肌
均位于下颌支的内侧面,力量较弱。
作用:咬肌、颞肌、翼内肌为闭口肌,能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齿互相咬台;冀外肌为张口肌。
主要有胸锁乳突肌、舌骨下肌群和斜角肌群。
1.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为强有力的长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端,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
作用:一侧收缩使颈歪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2.舌骨下肌群 左右各4块,居颈前部,在舌骨下方,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各肌均以起止点命名。
(1)胸骨舌骨肌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
(2)肩胛舌肌位于胸骨舌骨肌外侧,被中间腱分为上、下两腹。
(3)胸骨甲状肌位于胸骨舌骨肌深面。
(4)甲状舌骨肌位于胸骨甲状肌上方,被胸骨舌骨肌所遮盖。
3.斜角肌群
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肌束向下前外方,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二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血管、神经通过。
四、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肩肌
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和加强肩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肱骨上端由于强厚的三角肌包盖,使肩部呈现圆隆形。
作用:主要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屈肩关节,后部肌束收缩可伸肩关节。
2.冈上肌位于肩胛骨岗上窝,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位于岗下窝,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4.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位于小圆肌下方。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在经过肩关节的上、后、前三方时,其肌腱紧贴关节囊,而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形成“肩袖”,所以上述肌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臂肌
臂肌以内侧和外侧肌间隔为界,分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及深层的喙肱肌和肱肌。
(1)肱二头肌 为梭形长肌,
起端有两个头而的名。作用:主要屈肘关节,此外,长头可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的内侧深面。
作用:协助肩关节前屈、内收。
位于肱二头肌深面。
作用:屈肘关节。
(4)后群 主要是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位于臂的后面,起端有三个头而得名。
作用:上要伸肘关节,长头可协助肩关节后伸。
(三)前臂肌
前臂肌配布于尺、桡骨周围,分前、后两群,数目众多,大多为长肌,其肌腹多集中在前臂上半部,下半部则形成细长的肌腱。许多腱可在腕前、后面皮表清楚地摸到。
为屈肌群,位于前臂前面,共9块,分浅、深两层。有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等作用。
(1)浅层 有6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
(2)深层 有3块,指桡侧的拇长屈肌、尺侧的指深屈肌以及位于桡、尺骨下段前面的旋前方肌。
为伸肌群,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也分浅、深两层。有伸肘、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等作用。
(1)浅层 有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
(2)深层 有5块,由近侧向远侧依次有旋后肌、拇长展肌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四)手肌
皆为短小肌,数目众多,全部集中于手的掌面,能运动手指,完成精细的技巧性动作。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五、下肢肌
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一)髋肌
髋肌多起自骨盆内面或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能运动髋关节,分前、后两群。
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合成。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位于臀部,又称臀肌,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等。
(1)臀大肌
位于臀部浅层,受直立因素的影响,此肌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
作用:为强有力的伸髋关节肌,井能使髋关节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其前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2)臀中肌
和臀小肌和臀中肌大部位于臀大肌深面,臀小肌全部位于臀中肌深面。
作用:主要外展髋关节。
(3)梨状肌
起向骶骨前面的骶前孔外侧,向外侧经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二)大腿肌大腿肌配布于股骨周围,分为前、后和内侧三群。
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1)缝匠肌
为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自骼前上棘,斜向内下经大腿前面达膝关节内侧,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可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为全身体积最大的肌,有四个肌头,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四个肌头向下形成一总腱,覆盖髌骨前面,再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为强有力的伸膝关节的肌,股直肌还能屈髋关节。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作用:后群肌主要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当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能使小腿旋内。
3.内侧群位于大腿内侧,有5块,为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内收。
(三)小腿肌
小腿肌与上肢前臂肌比较,粗大但数目少,参与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和行走。分为前、后和外侧三群。
1.前群位于胫、腓骨及骨间膜前面,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作用:前群肌都能伸(背屈)踝关节。此外,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能伸趾,胫骨前肌还能使足内翻。
2.外侧群有浅层的腓骨长肌和深层的腓骨短肌。
作用:主要能使足外翻和跖屈。
3.后群位于胫、腓骨及骨间膜的后面。分为浅、深两层。
为强大的小腿三头肌,由浅面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组成。腓肠肌有内、外侧头。
作用:能跖屈踝关节(即上提足跟)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制约和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倒。
(2)深层 有3块,由胫侧向腓侧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长屈肌。
作用:三肌均可使足跖屈。此外,?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可屈趾,胫骨后肌还能使足内翻。
(四)足肌
包括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弱小,可协助伸趾;足底肌与手掌肌相似,也分为内侧、外侧和中间三群,但无对掌肌。足底肌除能配合小腿肌运动各足关节外,还有维持足弓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颅中窝是如何构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