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百多天就高考,本人男生理科不好女,基础不好,现在要多努力才可以考个好大学呀??还是没救了。。。。?

高三理科生 离高考200多天 最近省内联考考了300分 还有希望上二本吗 还是选择其他路?_百度知道努力往往具有延后性,你现在的努力很有可能在一个月以后才能会有收获,然而对于一个基础不好的同学(数学30--40分)来说,也许在这一个月你已经没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其次,你说你很努力,有的时候你只是感动了自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应试教育中,学习主要有两方面体现。
其一,对于能力的提高,可以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是对于旧知识的深入理解。新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而对于旧知识的深入理解是从已知到熟悉,前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后者让我们使得知识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其二,对于解题速度、熟练度的提高,也就是要考察一道题目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并且拥有极高的正确率。
但是,有的同学在简单知识上反复练习,最终获得的只是快速解答简单题目的能力,而这种反复练习在成绩的提高上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同学在对于一类题目有了足够的熟悉以后就不会在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补足自己的弱势学科,这样一种做法可以大幅提高一个人的效率,在对于知识有了足够扎实的掌握的同时实现举一反三。
在这里向题主提出两点建议。
其一,应该更加关注知识的深度。高中的知识往往有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广度是一定的因此题主更加应该关注知识的深度。就用题主提到的物理来说,可以给题主一个建议,那就是找寻知识点与知识点,公式与公式之间的联系。题主可以用一张白纸写下同一章节不同的公式,而后尝试推导出不同公式之间的关系。
其二,关于题目的举一反三,还是用物理来举例子,题主在做题目的时候不应该单纯地追求一道题目的正确,更应该想一想,这道题目减去一个条件是否有什么影响,数据的设置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个问题:对于学习效率的认知。
其一:关于学习时间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高三很努力,但是这样一种认知来源于对于学习时间的不合理统计。有人会说,你看,我的高三多么努力,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粗略地计算一下,你的学习时间好像有17小时,常理来说,17小时的学习时间是足以让人上一个顶尖的大学,然而最终上顶尖大学的只有那些少数人。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一张超级中学的时间表。
6:00-6:30早读
6:30-7:10早饭
7:10-7:35早预备
7:45-8:25第一节
8:35-9:15第二节
9:25-10:05第三节
10:05-10:30课间操
10:30-11:10第四节
11:20-12:00第五节
12:00-12:45午饭
12:45-13:45午休
14:05-14:45第六节
14:55-15:35第七节
15:35:15:55眼保健操
15:55-16:35第八节
16:45-17:25第九节
17:35-18:15第十节
18:15-18:50晚饭
18:50-19:10看新闻
19:15-20:00晚一
20:10-20:55晚二
21:05-21:50晚三
21:50-22:10洗漱
乍一看,这名同学一天的学习时间有16.5小时,然而实际上,我们来统计一下,他实际上的学习时间有9.5小时(10节课每节40min,三节晚自修,每节45min,以及早预备),就是说这位同学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在10小时左右。从16小时到10小时,一天的学习时间一下子少掉30%。
我们再来假设一下,若是一个同学上课有40%时间在开小差,那么这位同学的学习时间仅有6小时。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心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你每天从家里出发到晚自习之后回到家里,你真正用在学习上的仅有6小时左右。因此,用16小时的学习时间来告诉自己说自己很用功并不妥当。
其二:对于预期与实际
有同学说,自己晚自习学习效率高,然而实际上,即使你专注于学习,你的实际效率与预期往往也会有较大差距。举个例子来说,同样写一篇作文,有的同学40分钟就可以写成,而有的同学往往一个半小时也写不好整篇的作文。
然而同样是一节晚自习,大家都在低着头努力学习,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却有着巨大的差距。在这里要给大家一个建议,即在做题目之前对自己的需要的时间做出估计,并且在做完题目之后与预期进行对比,分析其差距并且反思其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差生(理科)还剩150多天高考高怎么复习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科转文科不好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