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胁左胁下痛是怎么回事样痛法和位子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当前位置:&&&
  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
挂号科室:
一、病因 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灼痛或窜痛。 2.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胁痛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
食疗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适量,煎汤作羹饮。用于阴虚肝郁之胁痛。 (2)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橼、橘红,各适量人粥。用于脾虚肝郁胁痛。
【护理与调摄】 对胁痛患者首先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有无黄疸,腹部有无触痛及肿物,胁痛性质如何等,并注意大小便情况。其次,要对患者予以安慰、鼓励,解释并消除疑虑,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此外,饮食护理...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营乡赵庄卫生室
你好,从你经常感到口苦口干和胁痛这些症状来分析胆囊炎的可能性较大。这种情况吃一些对症的中成药疗效是不...
地址:广州市中山二路106号(中山...
擅长:擅长消化性溃疡、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及其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
地址:本院: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
擅长: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系肿瘤、反流性食管炎、胃肠道溃疡、消化系药物临床验证、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擅长:消化内科、消化内镜,各种消化系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胰腺炎、肝胆疾病、小肠大肠各种疾病的诊治、消化内镜诊治
擅长:擅长各种月经病和不孕症的诊治。
擅长:口疮、胃病、便秘
擅长: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及内窥镜诊断治疗
擅长:慢性肝病、肝硬化综合治疗;胆道胰腺疾病内镜介入治疗;胃肠疾病的内科及内镜治疗。
擅长:各种危重病抢救与综合救治,尤其是急慢性呼吸呼吸衰竭抢救与呼吸机应用、各种类型休克、心肺脑复苏、各种类型感染抗感染治疗、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纠正、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MODS/MOF)预防与治疗、慢性呼吸呼吸衰竭缓解期治疗等颅腔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神外疾病&&
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
疗效:止咳,平喘,祛痰。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痰多、痰稠,感冒咳嗽,...
疗效: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疗效:森福罗用来治疗特发性帕金森病的体征和症状,即在整个疾病过程中...
疗效:血管性或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病。
《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
简介: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
肝豆状核变性
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HLD)由Wilson(19l2)首报,是一种遗传性...
简介: 肝腹水是肝硬化腹水俗称。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
简介: 肝炎(Hepatitis)是肝脏的急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病毒...
中医外科疾病排行榜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 肝胃不和会引起背痛和胸口两肋痛吗?还全身
肝胃不和会引起背痛和胸口两肋痛吗?还全身
健康咨询描述:
肝胃不和会引起背痛和胸口两肋痛吗?还全身没有力气还情绪不稳吗?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肝胃不和会引起背痛和胸口两肋痛吗?还全身没有力气还情绪不稳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肝胃不和会引起背痛和胸口两肋痛吗?还全身没有力气还情绪不稳吗?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背痛和胸口两肋痛,这是因为脊椎的问题引起的,治疗这种症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美式脊椎矫正的治疗,祝健康、幸福。
参考价格:13.8
参考价格:17.5
参考价格:11.4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理气止痛,制酸。用于肝胃不和,胃脘疼痛,吞酸嗳气...
参考价格:¥22
1.本品用于柔肝和胃,散瘀,缓急止痛。
参考价格:¥7.1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肝胃不和和肝胃郁脾虚
肝胃不和和肝胃郁脾虚
健脾丸主要作用: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偏重于健脾除湿。归脾丸主要作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偏重于气血双补。健脾丸主治脾胃衰弱引起的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疲倦。  归脾丸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敷所致的心悸,失踪眠忘掉,食少体倦,面色萎黄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舌体胖大,少气懒言;难以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单独看去,那就似乎首先得选用健脾丸来健脾除湿------先祛脾经之邪气。邪气不先除去,脾经难以安逸也。脾经一旦难以安逸,归脾丸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就无从到位。此乃中医治人先祛邪气后养正气之大道理。此其一。&&& 中医主张治人------治周身的经脉以至达到步调一至、同心协力,各经之病就必愈无疑;而不是主张治病-------哪里病了只治哪里,树欲静而风不止也。同期见到“体形较瘦、难以入睡,睡眠多梦”,证实目前不仅脾虚,而且有中医的“肝郁”。&&& 肝藏血,血主百脉!所以&&& 肝郁&& 是你脾虚的内因。欲健脾祛湿,必当舒肝-------平息肝经之火气矣,否则亦不能达到健脾之目的。&&& 由此观之,要先服《逍遥丸》来平息肝经之虚火;再服健脾丸去除湿;肝、脾两经无邪之后再内服归脾丸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从而“难以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少气懒言”之症一并同愈哉!
脾虚的消解法  脾虚最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吃完饭就肚胀,喝点水也停在胃里不动,大便总是无力下行。这样的人,身上的赘肉软得像一团棉花,两腿沉重不愿迈步,大白天也总想睡觉。&&&   脾虚可用食补,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薏米芡实粥了。胃寒可去薏米;胃热可去芡实、山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如果胃寒、怕冷又脾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当为首选,此药祛寒湿而养胃,扶中气而健脾。如果吃一点东西马上就饱胀难消,那是心脏功能虚弱,供给胃用于消化的气血不足,此时补心就是健脾,柏子养心丸最堪此任。此药补心又养肝,安神又通便,若总是心神不宁,气短乏力,大便难下的人服此药最为恰当。   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既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大枣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暑日以小枣为佳。有人说喝了山药薏米芡实粥,反而腹胀,认为自己是虚不受补,其实是因为您腹中浊气太多,平日无力排出,而此粥补气最快。清气生必然驱赶浊气,两气相争,一时难出,便觉饱闷腹胀。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重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自然胀随屁解,腹中顿时畅快。此时再喝山药薏米芡实粥,便觉顺下无碍了。此外,经常按摩小腿脾经,再重点刺激公孙穴,配合内服粥药,健脾也并非难事。
肝郁的消解法  常揉肝经的太冲至行间,大腿赘肉过多的人,最好用拇指从肝经腿根部推到膝窝曲泉穴100次,这通常会是很痛的一条经,每日敲带脉300次,用拳峰或指节敲打大腿外侧胆经3分钟,拨动阳陵泉一分钟,揉“地筋”3分钟。这样肝郁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肝郁也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许多妇科疾病的主因,还有痛经、黄褐斑、偏头痛等病症也与肝郁关系密切,减肥若能连带预防妇科疾患,那才更有长远的意义。敲带脉擅消“游泳圈”(腰旁赘肉),敲胆经易减臀部和大腿上的赘肉,此二法实为一法,都是在疏通胆经,因为“带脉”也是胆经在腹部的一段。如果用此二法一段时间,并未有明显效果(应该大便增多或食欲略减),那咱们就用第二招,先从增强脾经入手。
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
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表现不同,原理一样。出现消化不良,便溏腹胀。
肝的五行属木
脾胃都属土,胃管降,脾管升。肝气郁结,木有病,木的病气,木克土,导致脾胃不好。肝主怒,怒气上来,就犯了脾胃。
区别:都是因为肝不适,导致的。
肝气犯了胃,比如像:嗳气,唉声叹气。酸往上漾,腹胀.也会表现出胃口很好,胃火旺,但是消化不了。
便溏,肚子里咕噜咕噜。
肝气犯了脾,食物的水谷精微不会被脾运化出去。导致便溏。
肝郁伤脾。
共同症状:情志抑郁,善太息,暴躁易怒,胸胁胀满(肝气抑郁了,想往上走不上去,所以会胁痛)肝气郁结,生发之机受到阻碍。
肝胃不和的症状:嗳气——是什么?
嗝逆——打嗝打不出来,觉得打嗝打出来就顺畅了
不思饮食。有时候是胃口特好,但是不消化。
失恋后暴饮暴食——叫肝气郁结,横逆犯了胃,把悲痛化为了食量。
肝郁脾虚的症状:食少腹胀,肠鸣矢气——肚子叫
五更泻——肾阳虚、脾肾阳虚的典型症状。
案例1:男,白手起家,遇到金融危机,45岁,有钱,心情不爽,胸口疼,吞酸,反胃,没胃口,情绪不好
柱状图:肝低蓝
解郁茶:佛手,柔肝气,& 橘叶:疏肝行气,&&&&&&& 玫瑰花:解肝郁
枳壳,下降
厚朴:下降
芍药,甘草
柴胡:宣肝气
香附:疏肝
降肝气,和降胆气——有区别??没听清听懂
案例2:女,34,
柱状图:肝低蓝,脾有点低黄
肝火旺、上一个就是抑郁,导致的虚火。
这个女士是有真的火.&&& 可能还有:便溏、腹胀。
佛手玉单名?不光是郁,还是热。
一方面舒气,一方面凉…………?
麸炒白术:肝气郁的效果很好。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两种含义。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肿,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升清:即升精。“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等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胃气上逆等病理改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脱,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脾与肝
(1)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脾与其他脏器的关系示意图如下: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二)胃的特性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三、脾病的辩证论治
(一)脾气虚弱
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辩证: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健脾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化裁
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茯苓、升麻、柴胡、当归、大枣等。
(二)脾不统血证
主证: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辩证: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
党参、黄芪、炒白术、大枣、炙草等
(三)寒湿困脾证
主证: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粘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白带过多。舌胖苔白滑腻。脉濡缓或细滑。
辩证: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治法:健脾燥湿
方药:香砂胃苓汤化裁
苍术、炒白术、厚朴、法夏、草叩、佩兰、茯苓、甘草等。
四、胃病的辩证论治:
(一)胃气虚寒
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姜,吴茱萸,肉桂,良姜,丁香,党参,黄芪,大枣等。
(二)胃阴不足
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阴虚生热扰于胃中。胃失津润,故脘痞(脘痞是指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的症状)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
方药:益胃汤,麦门冬汤化裁
鲜石斛,鲜芦根,生地,西洋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梨汁,藕汁等。
(三)胃火炽盛
主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多因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黄,或加滋阴药如芦根,石斛,花粉等以防伤津。
(四)食滞胃脘
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辩证: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化裁
神曲,麦芽,焦山楂,沉香,旋复花,半夏,莱菔子等。
脾胃病辩证论治简表:
病名&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脾气虚弱&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大便稀溏,四肢倦怠无力。或见轻度浮肿,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舌淡嫩有齿痕,苔白,脉濡软无力。&健脾益气&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脾不统血&崩漏,便血,尿血,皮下溢血等,伴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细&补脾摄血&归脾汤&脾为湿困&脘腹饱闷发胀,纳食不香,头身及肢体困重,苔白厚腻。&燥湿运脾&香砂胃苓汤&胃气虚寒&空腹胃脘隐冷作痛,得食、得暖、得按即减,或虚痞作胀,呃逆,呕吐清涎冷液,大便不实。&温胃益气&桂附理中汤&胃阴不足&唇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便干溲短,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益胃生津&麦门冬汤&胃火炽盛&胃烷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清胃泻火&清胃散&食滞胃脘胃气上逆&脘腹胀满,纳呆呃逆,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附1: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发生疼痛的病证。古代文献中常称“心痛”“心腹痛”“心口痛”“心下痛”等多指胃脘痛而言。正如《医学正传》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古人早已有明确认识,称之为“真心痛”。另外对于邻近脏腑发生病患以及某些下腹部或心肺疾患所反射引起的疼痛,经仔细诊查,均可发现与胃脘痛有明显不合,临症时应注意详细鉴别。
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可参照本章内容辩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一)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二)肝胃不和。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三)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的不同,但其发病均有一共同途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三、辩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辨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一)病邪阻滞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轻症仅用局部热敷或服生姜汤即可止痛。较重者可服良附丸,每次4.5~9克,每日2~3次,如不效,可用半夏厚朴汤。兼挟食滞者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可用保和丸加砂仁、枳实、槟榔等,如不效,可用小承气汤加木香,香附等。如受寒停食,郁而化热,胃脘痛较剧,兼苔黄便秘,或见发热者,再加芒硝以下之。
(二)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等为疏肝解郁之主药,疼痛较重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嗳气较多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
气郁日久,可以化火,出现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黄芩汤合左金丸,酌加疏肝理气药。
(三)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用黄芪建中汤加木香,炮姜、煅瓦楞等以温中止痛(桂枝可改用肉桂)。
(四)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桃仁、五灵脂等化瘀止痛,与香附、延胡索,赤芍、甘草等同用,兼能理气和中,增强止痛作用;如血出不止,去桃仁、川芎、红花加炒蒲黄、参三七、灶心土等止血药。如出血后面白神倦脉细弱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等以益气摄血。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胁下隐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