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坏死现己是争眼昏迷能否醒过朱

综合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的影响--《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5年
综合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的影响,探讨促醒的机理。方法将因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的10名患者在手术、脱水、活化脑细胞等临床处理后的第四天,对其中5名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0~40岁。头颅CT扫描示右基底节区血肿2例;左颞顶部硬膜外血肿伴小脑幕疝形成1例;硬膜下血肿1例。出血量均在40-60毫升,合并脑挫裂伤。颅底骨折伴脑干挫裂伤1例。按Glasgow昏迷量表计分)进行物理治疗、神经促通技术、针刺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涌泉等穴位和声乐疗法。另5名作为对照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昏迷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2天(P0.05)。康复组患者苏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3.2天(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其机理可能在于综合康复治疗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开放潜在的突触,发现代偿回路,进一步稳定恢复的神经通路或新产生的通路;促使意识“开关”系统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音乐刺激通过网状结构对特殊投射系统、非特殊投射系统、内分泌机能、醒觉等发生影响,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对大脑的非特殊唤醒作用产生一种特殊效果。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93【正文快照】:
综合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的影响@陈伟$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巩尊科$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王海燕$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的影响,探讨促醒的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段守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年01期
吴焕卿,冯志搏;[J];小儿急救医学;2004年02期
郑文斌,李丽萍;[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3期
金林,张剑宁;[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年06期
罗鉴亮;[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杨风海,李忠民,姜文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熊晖,王允胜,崔佳嵩,侯爱君;[J];前卫医药杂志;1995年01期
左克俭,马风鑫;[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24期
黄天虹;赵燕;金恩风;陈东朝;徐莉;;[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1993年03期
康德智,陈群,梅文忠;[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伟;巩尊科;王海燕;;[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喻道元;金宝山;陈涛;陈金华;李先松;陈佳君;庞君娥;;[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李须辉;吴永波;李根明;;[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陈宝君;何金彩;林燕;;[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韩玉霞;魏欣冰;丁华;辛华;;[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高武红;邱久军;;[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丁平;王敬群;;[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刘克洪;李景琦;余丹;;[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叶滨宾;;[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孙晓江;;[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省儿童医院 蒋莎;[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何松明;[N];家庭医生报;2007年
王娅妮;[N];大众科技报;2006年
曹继军;[N];光明日报;2009年
赵会中;[N];健康报;2006年
匡远深;[N];健康报;2003年
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蒲昭和;[N];健康时报;2008年
由广旭;周琴;李卫平等;[N];中国医药报;2004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陈里予;[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相名;[D];苏州大学;2003年
李廷富;[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何黎民;[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刁尧;[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彭喆;[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高乃康;[D];四川大学;2005年
李金声;[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殷保兵;[D];复旦大学;2004年
张供;[D];山东大学;2004年
马宇洁;[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凯;[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李艳芸;[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贺涛;[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叶莉芬;[D];浙江大学;2003年
曾嵘;[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何芳;[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黄会娜;[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杨峰;[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刘振球;[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黄海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放射性脑坏死--《安徽医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放射性脑坏死
【摘要】:正 本文报告2例放射性脑坏死,均经病理报告证实,并讨论了放射性脑坏死的分类及临床主要表现。作者提出放射性脑坏死的诊断标准是:(1)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剂量过大的病史;(2)局灶症状和体征与放疗野设置部位相一致,伴有颅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本文报告2例放射性脑坏死,均经病理报告证实,并讨论了放射性脑坏死的分类及临床主要表现。作者提出放射性脑坏死的诊断标准是:(l)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剂量过大的病史;(2)局灶症状和体征与放疗野设置部位相一致,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并逐渐进行加重;(3)脑脊液蛋白增高;(4)脑超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淑兰,白雅珍,宋伟峰,刘宝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余光艳;[J];现代护理;2002年01期
陈淑兰,刘宝宜,宋伟峰,白雅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年04期
师务本;[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6年01期
郑作深;[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5年03期
王晨,周良辅,张福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年02期
陈恒!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李东海!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江志群!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曾春辉!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徐庚生!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330006;[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周国平,王飞,郭春燕,卜博,许百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年02期
蔡昭明,姚家楫;[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5年03期
董海波,戴加中,孔琳,蔡佩武,沈天真,张有望;[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明;;[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傅燕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慕立峰;;[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胡学强;陆正齐;杨渝;邱伟;杜少辉;边连防;吴义芳;;[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郝文身;韩振庭;吴守连;;[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蒋健;周吉良;杨玖生;陈志让;;[A];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赵品婷;齐宇红;邵秋菊;梁昉;周惠敏;袁慧琴;袁灿亮;尹永信;梁军;;[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修恒;蔡万松;吕胜启;程帆;;[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贺学林;王慧萍;李群;吴东波;田炯;李夏玉;金娟;林维勤;陈江华;;[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赵战强;李启忠;;[A];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李红;[N];科技日报;2003年
陈大仓;[N];健康报;2005年
肖岚;[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朱俏军;[N];消费日报;2006年
北京肿瘤医院
刘晨?王伦;[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北京肿瘤医院
刘晨 王伦;[N];保健时报;2007年
查金忠 本报通讯员
程守勤;[N];南京日报;2011年
李自庆;[N];人民法院报;2005年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任医师 寿柏泉;[N];健康报;2005年
聂秀;[N];家庭医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路军;[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刘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李建成;[D];复旦大学;2005年
董延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王大海;[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兴德;[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蒋富强;[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邵立珍;[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王斌梁;[D];复旦大学;2008年
俞顺飞;[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钟海兵;[D];浙江大学;2007年
沈纪芳;[D];苏州大学;2002年
王志恒;[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黄建生;[D];浙江大学;2007年
李奇孟;[D];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康复治疗
作者:夏娣文,王玉龙,佘江健,翟浩瀚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方法。方法& 对32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按持续性植物状态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基本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有效率达62.5%。结论& 系统地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率,大部分植物状态患者有康复的可能性。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f the patients in persistent vegetate state
  XIA Di-wen,WANG Yu-long,SHE Jiang-jian,et al.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Guangdong 53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sciousness-promot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in persistent vegetate state.Methods& 32 cases of persistent vegetate state were accept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and effective assessment was made by the PVS standard scale.Results& 3 cases were fully recovery,7 cases were remarkable effect,10 cases were effec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VS was 62.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obviously increase the consciousness-promoted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PVS.Most of the PVS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y.
  【Key words】& persistent vegetate state;rehabilitation therapy
  近年来随着社会急救系统、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急诊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出现大量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据1998年的统计,我国PVS患者约7~10万[1],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此类患者死亡率高、致残严重,而且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PVS已成为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我科2003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治疗PVS患者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0~73岁,平均(41±3)岁。其中脑外伤16例,脑血管意外14例(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3例、脑梗死5例),CO中毒2例,入我科病程34~1670天,住院治疗26~378天,平均99.2天。所选患者均符合PVS的诊断标准(2001年,南京)[2]: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可有无目的性地眼球跟踪运动;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保持自主呼吸及血压;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植物状态持续1个月以上者为持续性植物状态。
  1.2& 治疗方法
  1.2.1& 营养支持& 营养师根据患者每天所需的能量制定饮食食谱,患者定时定量进食充分的营养素加入米、面、蛋、菜等搅碎制成的稠厚的匀浆,每日进食4次,每次入量约400~500ml,两餐之间适量进水和果汁。
  1.2.2& 康复护理& 由于植物状态患者长期卧床,且部分处于去大脑皮质状态,因此,使患者保持正确姿位,以预防肢体挛缩变形,减少褥疮的发生;保持口腔清洁和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排痰,预防呼吸道感染。
  1.2.3& 家庭支持性康复& 家庭的支持对于PVS患者生存状态的改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熟悉的亲人每日陪伴,进行强制交流,有助于促通患者皮层与皮层下的联系。让患者听往日喜爱的广播节目、音乐、歌曲。每日3次,每次30~60min。
  1.2.4 理疗 应用深圳市圣祥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声波血管治疗仪(型号838B-M-C-I型),治疗强度1.5W/cm2,每天治疗1次,每次15min。
  1.2.5& 被动运动& 植物状态患者长期处于去大脑皮质状态,无随意运动,关节、肌肉极易挛缩,应每日2次进行从头至足、从大到小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使关节得到全范围的松解、肌肉得到有效牵拉,保持最大关节活动度。但手法应轻柔,切勿过快、过猛,防止软组织损伤和骨折。
  1.2.6& 站立训练& 站立训练是植物状态患者不可缺少的康复内容,对于保持血管调节功能、维持躯干、下肢负重肌群的张力、预防骨质疏松、促进排便均有积极意义。站立训练应遵循卧位→坐位→站立循序渐进的原则。植物状态患者的站立训练在站立床上进行。起立的角度也应逐渐增加,从30°、40°、50°逐渐加至90°。每个角度的适应性训练一般为1~2周,每次30min,每日2次。当患者已能在站立床上完全直立后,每日的站立训练仍然必要。
  1.2.7& 言语训练& PVS患者虽无意识活动,但其听、视、触的感觉传导是正常的,给患者视觉及听觉刺激,同时给发音器官一定的刺激,如冰棉签口腔刺激,口周肌群训练及下颌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为患者苏醒后进一步言语治疗做准备。此外应早期即开始吞咽功能训练,以恢复进食功能。方法如利用棉签蘸冰橙汁对口腔感觉末梢点进行刺激,每日3次,每次刺激10遍。口腔食物刺激选择由稠到稀,少量多次,根据吞咽反射的变化及进食后呛咳情况逐渐减少鼻饲流质,增加口腔进食。
  1.2.8& 传统康复& (1)按摩:采用、揉、搓等舒缓的按摩手法,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肢体强直。(2)针刺:以醒神开窍为原则,选用头针感觉区、运动区、百会、四神聪、神庭、人中、合谷、内关、三阴交、劳宫、涌泉、十宣等穴位,采用提插泻法,并连接电针仪加用电刺激,有助于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起到开窍醒脑的作用。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3)中药:醒脑静注射液30ml/d,静脉滴注,10天为1个疗程。
  1.3& 评分及疗效标准
  1.3.1& 按Glasgow植物状态(VS)量表评分& 总分18分。≤3分为完全性植物状态(CVS),4~7分为不完全性植物状态(IVS),8~9分为过渡性植物状态(TVS),10~11分为脱离植物状态,≥12分为意识恢复。
  1.3.2&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生活大部分自理自立;显效:≥12分为意识恢复;有效:VS评分提高3~6分或脱离VS;无效:无变化或只提高1~3分。
  2& 结果
  32例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3。
  表1& 32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临床疗效& (略)
  注: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本组有效率为62.50%
  表2& 病因与疗效的关系& (略)
  注:颅外伤组有效率75.00%,脑出血+脑干出血+脑梗死组有效率50.00%(两者比较P<0.05),中毒组有效率50.00%
  表3& 病变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略)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65岁,退休教师。家属代诉:患者4个月前突发神志不清,急送当地医院,头部CT示双侧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出血。经脱水、对症处理。于日转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达180/90mmHg。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4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鼻饲饮食。采用本疗法治疗1个月患者对较强刺激肢体有回缩反应;第2个月患者四肢有不自主运动;第3个月患者眼球可追随外界物体,可按照指令握手,说“是”、“要”等,靠物坐;第4个月患者能讲简单的句子,高兴时会微笑,从口腔进少量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到进食较多半流质食物,能独坐;第5个月患者能进行简单对话,面部表情丰富,从口腔进食能保证患者的热量,拔除胃管,在助行器帮助下站立10~20min,第8个月患者能扶行100m,能进行日常对话、认字,生活部分自理。第10个月患者在监护下平行杠内独立行走,生活大部分自理。例2,患者,男,32岁,工人。家属代诉:患者于20天前从高空坠落,当即昏迷,急送当地医院抢救。经脱水、对症处理后,于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MRI扫描示左侧颞叶、右侧额叶、顶叶脑挫伤,在脑外科保守治疗11周,生命体征平稳,但仍未恢复意识,于日以脑损伤、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恢复期转入我科。Glasgow昏迷评分5分,气管切开,鼻饲饮食。采用本疗法治疗1个月患者对较强刺激有低音呻吟;第2个月在进行言语训练时,患者能听治疗师指令发“啊”声,但不能伸舌,吸吮无力,四肢不能活动;第3个月能坐,拔除气管套管及胃管,从口腔进食半流质食物,双上肢肌力达2级;第5个月患者神志完全恢复,能进行日常对话,生活部分自理。
  4& 讨论
  PVS病因多为脑外伤和脑血管病,也有休克、心肺复苏后造成的脑缺氧,其他如感染、CO或药物中毒等,多为弥漫性脑损害。本组32例病例,脑外伤16例,脑血管意外14例(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3例、脑梗死5例),CO中毒2例。PV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神经轴索损伤所致。
  自1972年Jennett和Plum提出持续性植物状态以来,各国学者给予极大关注,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枢神经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理论、轴突的发芽、功能的代偿和重塑、区域性功能重组等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康复学的发展。为PVS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组32例患者基本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5%。促醒康复取得较好疗效,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营养支持可增进机体抗损伤能力,减少并发症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营养支持是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和基本体能的根本保证。(2)药物醒脑静注射液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3]。其作用机制大致为开窍醒脑、改善脑供血;清热凉血,减轻脑水肿;清热解毒、抗感染、止痛,起到保护缺血后神经元作用。(3)各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降低患者觉醒阈值,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网状系统不正常的抑制状态,改善意识障碍,保护正常脑细胞和脑干功能[4]。(4)功能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传入冲动,增强肢体本体感觉输入,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预防失用性肌萎缩,维持关节活动范围,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5)按摩、理疗可改善脑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6)大脑受损后,正常脑细胞和平时受抑制的神经通路可替代或脱抑制以适应受损后的脑功能变化,通过针刺刺激,可进一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起到促醒作用[5]。(7)言语疗法为患者苏醒后恢复功能、重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各种康复治疗可能使病灶周围神经重塑,发生“功能重组”,或轴索发生新的侧支,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部分恢复或代偿,从而患者意识得以恢复。
  从表2可知:脑外伤患者治疗有效率达75.00%,脑血管病患者有效率为5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能因为脑外伤一般为青壮年患者(平均年龄36.3岁),而脑血管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平均年龄50.7岁),有学者研究发现脑的可塑性与年龄有关[6],另外脑血管病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未病变的脑组织代偿能力差,从而促醒效果较脑外伤差。
  另外,PVS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否则一部分PVS患者经治疗后意识转清,但因早期康复治疗不及时或不当,遗留下本可避免的残疾或并发症,如足下垂、关节僵直、肌腱挛缩、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德才,张琴珠,封茂磁.神经病病人持续性植物状态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67.
  2& 王一镗.急诊外科学,第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5.
  3& 龚超明.芳香开窍法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元保护使用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64.
  4& 韩宏杰,周健,任艳丽,等.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4299.
  5& 王升旭,洪军,邓爱文,等.针刺为主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36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7.
  6& Pascual,Castroviejo I.Neuronal plasticity.Review Neurology,):1361.
  (编辑:林剑雷)
  作者单位: 530000 广东深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致去大脑皮层状态获救1例--《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致去大脑皮层状态获救1例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25.9【正文快照】:
一氧化碳中毒,尤其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出现去大脑皮层综合征后,往往预后极差。应用高压氧、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推拿及针刺等综合治疗治愈1例昏迷、抽搐27天,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去大脑皮层状态患儿,现报告如下。女,9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4小时入院。人院时处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宏;[D];浙江大学;2003年
李玲;[D];浙江大学;2003年
马正良;[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志荣;[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蔡扬帆;[D];汕头大学;2007年
张新华;[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张瑛;[D];浙江大学;2003年
刘伟;[D];郑州大学;2003年
程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辛玥;[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李艳芸;[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韩英俊;[D];昆明医学院;2004年
黄莉;[D];东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皮层神经紊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