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吊虎兰,是什么多肉植物珍珠吊兰、主要用与

最大最全的搜疾病百科全书,尽在
&&热点搜索:
|||||||||||||||||
|||||||||||||||||
||||||||||||||||||||
|||||||||||||||||
||||||||||||||||||
兰竹参的基本信息
别名: 火烧兰、黑搜山虎、鸡嗉子花、小乌纱
药材基源: 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大叶火烧兰Epipactis mairei Schltr.,以根状茎和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兰竹参的生态分布
兰竹参的药用信息
性味: 苦,平。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或泡酒服。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祛瘀解毒。用于咳嗽,胸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文地址:/caoyao/qgzcyhb/.html
&&& 下一篇:没有了
别人正在查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二级甲等
地区:黑龙江省
等级:二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搜疾病网络平台 浙ICP备号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照医生诊断。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中药丁香的功效是什么?
中药丁香的功效是什么?
09-03-22 &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经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更好地清洁口腔与牙齿,但是,医学专家却不主张将嚼口香糖作为一种时尚来倡导,尤其是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嚼口香糖 别超过一刻钟!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经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更好地清洁口腔与牙齿,但是,医学专家却不主张将嚼口香糖作为一种时尚来倡导,尤其是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嚼口香糖 别超过一刻钟!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经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更好地清洁口腔与牙齿,但是,医学专家却不主张将嚼口香糖作为一种时尚来倡导,尤其是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嚼口香糖 别超过一刻钟!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经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更好地清洁口腔与牙齿,但是,医学专家却不主张将嚼口香糖作为一种时尚来倡导,尤其是过多、过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嚼口香糖 别超过一刻钟!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归经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考证出自《开宝本草》。科属分类桃金娘科各家论述1.《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2.《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NIW。3.《本草经疏》:丁香,其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者,盖脾胃为仓凛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壅胀消矣。齿疳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4.《本草通玄》:丁香,温中健胃,须于丸剂中同润药用乃佳。独用多用,易于僭上,损肺伤目。5.《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直中阴经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6.《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7.《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主风疳GUI,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8.《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9.《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10.《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11.《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12.《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13.《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14.《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15.《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采收和储藏定植后5-6年,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采集,除去花梗,晒干。资源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药材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选方1.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2.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4.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3.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7.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8.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用药禁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动植物形态丁香,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mm;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5cm,直径5-8mm,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不良反应及治疗1.丁香油消毒龋洞引起过敏1例男19岁,Ⅱ度龋,探之酸痛感,用丁香油小棉球消毒龋洞,吹干,行磷酸锌粘固粉垫底,银汞合金充填时,患者牙根发痒,舌头发麻,待充填完毕后,突然头晕心慌、胸闷而晕倒,对症治疗后恢复。3周后用汞合金、丁香油分别作皮肤贴敷试验,24小时为阴性,再用丁香油棉球作口唇龈粘膜试验,约l分钟症状又出现,给予对症处理,15分钟恢复,诊断为丁香油引起全身重度过敏性反应。女性1例,因远中颌面Ⅲ度龋窝洞内封入丁香油棉球止痛,3分钟后感头痛,出冷汗,四肢厥冷,心悸,血压下降。当即取出丁香油棉球,温水漱口,头低卧位,15分钟恢复。牙痛未止又放入丁香油棉球止痛,3分钟后同样症状又发生,立即取出,20分钟后恢复;事后将丁香油作过敏试验,均产生不同程度阳性反应。  2.丁香酚引起过敏反应4例 2例因龋齿制洞后用氧化锌丁香糊剂发生过敏,1例重复使用时再度出现过敏,经对症治疗后恢复。1例因残髓炎用丁香酚安抚开放,3小时后局部刺痒,口腔组织红肿,对症治疗后恢复。又一例因牙周炎行根管治疗术,用丁香酚致上唇血管性水肿,并渐加重。患者多次用药后均出现红肿疼痛,除去药物,反复冲洗后,逐渐恢复。功效分类理气药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热带海岛性气候。幼龄树喜阴不耐烈日暴晒,生长缓慢;成龄树喜光,需充足阳光才能早开花,开花多。怕寒、怕涝,不抗风,宜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0-6.0的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从5-6年生留植株上于5-6月果产为紫红色时,及时采收,具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各,最好剥掉果肉放入潮湿细沙或湿木糠中贮藏,以免干死。处理后的种子,量佳播种时间为8-9月。开沟点播,行距15cm,粒距约5cm,种子平放或直放,胚根朝下,播种后覆土1cm,鲜果播后35-45d,处理后的种子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长至4-5cm,具两片幼叶时,即可移植于苗床或移入营养袋里育苗,苗高6-10cm,有4-6对真叶时移栽实植,移栽时需带土团。  田间管理 幼树可与木薯、香蕉间作或搭荫棚,并在株间栽种绿肥,干旱及时灌水,雨季开沟排水,适时追肥,培土。剪去主杆50-70cm,下侧枝,分叉主杆。上部枝叶亦可适当修剪。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 000倍溶液喷射。另有煤烟病为害。虫害主要为介壳虫。炮制方法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或黄褐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产,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浓郁、富有油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  ;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织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暗红棕色。①纤维梭形,顶端钝圆,边缘平整或稍波弯曲,有的显不规则连珠状突起并扭曲,长106-648μm,直径16-68μm,壁厚5-23μm,微木化,胞腔宽窄不一,有的含棕色油状物。②花粉粒众多,极而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③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④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有的含黄色油状物。性味味辛;性温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临床运用治癣。丁香15g,加入70%酒精至100ml,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日后症状即见消退,2日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日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日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菌末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5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感想末敷贴。出处《中华本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丁香又名“百结”,原产我国,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叶似茉莉,其花为紫色,后几经培育,又有白色、红色等品种问世。丁香尽管姿容娟柔,但却毫不娇惯,极为耐旱,即使长时间不下雨,照样也能存活。虽然性喜沃土,但要植于贫瘠之地,照样也能茁壮生长,生命力可谓强矣。据考证,丁香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曹植,就曾在《妾薄命》中说;“御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青五味杂香。”鸡舌,即丁香的别名,可见此花历史悠久。  历代诗人对丁香的吟咏,更为这百结之花增添了无限情韵。杜甫的《丁香》五律,便是较早的一篇:“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如果说杜甫此诗是借花寄寓,那么陆龟蒙的《丁香》七绝则是托物抒怀:“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从放枝头散诞春。”元人无好问的《赋瓶中杂花》,也是咏丁香的佳作;“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明人许邦才的《丁香花》则有自己的特点:“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诗人通过想象,把昔日美女苏小小与眼前名卉丁香花联系起来,富于情韵。清人刘大櫆热情赞美说;“君不见,此花含吐如瓶瓴,欲开不开殊有情。一夜东风起萍末,纷纷霰雪铺檐楹。”丁香花清香宜人,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夏,具有“花中君子”之美誉。药用: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里有丁香中药染发水的详细介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带“虎”字的中药
 来源:文摘报 
虎仗 蓼科植物虎仗的根茎。性味苦、平,能祛风利湿、破淤通经,适用于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闭经、产后恶露不下、痔漏下血等症。 虎刺 茜草科植物虎刺的全草或根。性味苦、平,能祛风利湿、活血消肿,适用于痛风、风湿痹痛、痰饮咳嗽、肺痈、水肿、黄疸等症。 虎头蕉 兰科植物金线兰的全草。性味甘平,入肝、脾、肾三经,能舒筋、养血,适用于腰膝痹痛、小儿惊风、妇女白带等症。 虎皮草 虎耳草科植物大叶金腰的全草。性味甘、寒,能清热、平肝、解毒,适用于小儿惊风、烫伤等症。 虎尾兰 龙舌科植物虎尾兰的叶。性味酸、凉,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感冒、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等症。   虎尾轮 豆科植物猫尾射的全草。性味苦、平,能清热解毒、止血消痈,适用于咳嗽、肺痈、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虎掌草 毛茛科植物草玉梅的根或全草。性味苦、平,能清热解毒、活血舒筋,适用于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等症。(《保健时报》2.11 杨吉生文)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中共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李城外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陈培永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于社会而言,文化是由人人参与创造、人人得以享有的公共品。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五十场活动在山西运城举行。山西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鲍善冰,作题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讲座
光明网版权所有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虎头兰的功效与作用
虎头兰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虎头兰有什么功效呢?虎头兰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  【出处】虎头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虎头兰硕大,多红丝,心尤斑烂,有色无香,能耐霜雪。并附图。从其图文看,当是本种。
  【拼音名】Hǔ T&u L&n
  【别名】树茭瓜、树蕉瓜、折鹤兰、野芭蕉、牛屎别草、大甩头、黄壳鱼子兰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虎头兰的根(假鳞茎)、全草或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mbidium hookerianum Reichb.f.[C.grandiflorum Griff.]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虎头兰,附生植物。假鳞茎粗壮,长椭圆形,稍扁。叶7-8枚丛生,宽带状,薄革质,长达90cm,通常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对合而互抱,全缘。花葶近直立,常短于叶,疏生6-12朵或更多朵花;花苞片长约5花梗连子房长约4花浅黄绿色,稍有桂花香气;中萼片近长圆形,长4.5-6cm,宽1.2-1.8cm,黄绿色,背面基部有紫褐色晕;侧萼片斜长圆形,稍窄;花瓣比萼片窄,宽5-12mm,浅黄绿色,基部有紫红色小斑点;唇瓣略有短爪,3裂,侧裂片直立,具紫红色条纹,中裂片略反折,边缘波状,唇盘上表面被短柔毛,2条褶片平行,生长毛;合蕊柱很长,长3-4.2cm。花期2-3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石上或附生于树上。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西南及西藏。各地有栽培。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散瘀消肿;止血。主肺热咳嗽;肺结核;肺炎;气管炎;喘咳;骨折筋伤;风湿痹痛;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分享给我的小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肉植物吊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