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上册有关论语五章的教学设计

七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精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的位置: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5单元第18课《《论语》六则》教案
上传会员:kkk
审 核 人:xianli
资料编号:2-2417535
学案类型:
授权方式:改编整理
资料版本:语文版
运行环境:Word
适用地区:全国
文件大小:14.31K
下载次数:5次
等级评定:
下载扣费:3个学币(或普通点1个)
上传日期:
会员互动:
审核评价:知识点比较到位,可以借鉴
==================资料简介======================18 《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压缩包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5单元第18课《《论语》六则》教案.doc
学币不够 ->
学校用户免费试用 ->
资料下载地址与帮助
普通用户下载:
校网通下载:()
下载说明:半个月内下载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点。
本站承诺: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如若属实,我们会补偿您此资料所扣点数
语文学科最新资源
同分类其它资源
相关书籍推荐
查看次数:1157次
查看次数:4422次
作者上传的其它资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书利华教育网)&&语文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论语》六则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2)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3.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作家作品的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语法……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起来都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让他们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3重点难点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六则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活动2【讲授】《论语》六则一、走近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活动3【讲授】《论语》六则二、简介《论语》孔子是连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师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要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汲取养分。”1.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论语是什么意思?“论”是编辑,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2.想一想:编辑谁的语言呢?是由谁编辑的呢?3.引导、明确:《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活动4【活动】《论语》六则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前三则,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论lún说yuè愠yùn为wéi罔wǎng殆dài2.老师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字整理到课堂笔记上。3.朗读课文(1)全体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的读音。(2)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应有的语气和语速,再读课文。(3)听读录音,寻找差距。活动5【活动】《论语》六则四、疏通字词、翻译句子1.疏通重点字词,解除翻译障碍: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完成表格。教师批改点评。2.合作翻译理解课文:(1)教师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方法:A.人名、地名直译。B.对照注释,逐字翻译。C.调整词语顺序,使句子通顺。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原句次序:孔文子什么凭称做“文”呢?调整后是:孔文子凭什么称做“文”呢?(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点拨。3.小结并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回想课文的大意。活动6【活动】《论语》六则五、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这三则论语那些谈论的是学习方法,哪些谈论的是做人的道德修养?活动7【练习】《论语》六则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拓展延伸问题一:面对具有下列这种情况的同学,我们应该用今天所学论语中的哪一句来教育他们呢?(1)有一个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同学,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2)有一个同学平时课后不注意巩固复习,一到考试或听写的时候,就怪老师,让老师要提前几天通知他,给时间让他做好准备再考。(3)还有一个同学总是想着去寻求新异的知识,可是每学到一样新东西又总是浅尝辄止,又丢开想去寻找新的东西来学,结果就像猴子摘桃一样,摘一个丢一个,最后什么也没学好。问题二:学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成功与失败交织,苦恼与快乐相伴,尤其对于我们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之路更是漫长,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是重要。期中考试即将来临,请同学们用论语中的话劝诫或鼓励你的同学,祝愿他在期中考试取得好绩。同学: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作为你的朋友,赠你一句话:《论语》句子,希望你自己的话。你的朋友:活动8【测试】《论语》六则七、完成课堂检测活动9【作业】《论语》六则八、布置作业
亲!您可以或新用户?
网站特色导航
本站站长弟弟侯医生淘宝店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教案_漠阳资源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7:23:52
1.积累“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并能够会读会写会用。
2.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1.能够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教学设计思路
带领学生认真读《论语》十则,在对前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这十则内容,并进行课堂小结与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①论语& ②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③愠:生气,发怒。& ④三省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⑦弘毅:强毅。& ⑧凋:凋谢。& ⑨矣: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与“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 “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可以进行引导。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B.思而/不学则殆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泰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1)A& (2)B& (3)B& (4)A
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1)B& (2)D
5.(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6.(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札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
(6)小子识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翻译这句话。
1.(1)经过& (2)妇人的哭声& (3)是的& (4)从前& (5)离开& (6)这件事
3.A& 4.孔子& 5.儿子
6.被老虎吃掉。& 7.妇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 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学、思
谈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 三人行& 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 己所不欲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