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O关于上课说话的检讨书的话怎么样,方便吗?

为什么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如何看待上课举手发言?
我上课,很爱跟着老师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每当老师说,有谁想举手说一下吗? 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敢举手。我很讨厌自己这样,但是每当下定决心要举手的时候,又总会犹豫和退缩。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按时间排序
我觉得这个问题,跟人的性格有关。我们班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非得老师提问才回答,我们上课的时候也很认真,也在思考老师的问题,但因为我们的性格关系,我们没能举手。我本人性格比较内向胆小,不举手除了害怕自己答错,还有就是不想过多的被别人关注。当你回答问题的时候,周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把目光投向你,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害怕自己答错,害怕被人嘲笑……正因为有这种顾忌,才不能大胆地举手。还有,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也是影响你举手发言的重要因素。有些人特别爱发言,除了本身对真理的渴望,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赞许也会起促进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你每次发言都被老师批评或打断,你还会有动力发言吗?这里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因为我大学有门课举手发言直接跟分数挂钩,我再内向也只好硬着头皮举手了,那次我真的下了很大决心。结果我还没讲几句,老师就不断地打断我,后来更是直接反驳我的答案,说我“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后来知道我的答案是片面的,但还是带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以后我举手之前,都会想起他那天激动的神色,那个时候我被当成了反面教材的尴尬、羞愤。假如那天老师言辞温和点,我也许会更喜欢举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抱着无所谓他扣分的态度就不举手。实在是不敢举了,就怕违背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被他责骂。实际上,不举手真的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别太慌张,因为慌也不能解决问题。我建议你下次先把答案写在纸上,这样举手后可以念纸上的答案(不会跟老师或其他人有太多的眼神接触),就可以适当地减轻压力。想想回答问题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举手呢?
太把别人当回事。记得高中本人很屌丝,还略微古惑仔,结果可想而知,留级。从小性格就比较开放,不过真心不喜欢学习。后来留级后的班主任很犀利,发现了高中的好几个校长经常找我。所以班主任好奇的也找我聊。我就实事求是,没想到班主任对我还挺看好,不知道他怎么来的勇气。她是教语文的,当时说实话,我妈的要求一周上3天课最少。所以我没压力,上课没得干就跟老师打岔,慢慢的就会回答问题了,没错,就是开始不打岔了。最开始其实我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新同学,我都不认得啊,我也想给他们一个好印象。不过后来我发现,我的第一印象分真的不咋地,加上坐在最后一排,所以我也就看开了,反正左看右看都是差生,同学再想,还能想成什么样。就这样我就没事就回答问题,开始他们还都回头看我,估计心想这大哥够牛的啊,学习这么好居然留级。哈哈哈3后来他们也不看我了,反倒老师一个个都挺欣赏我。哈哈后来虽然高考前学习还行,不过高考前一天通宵,也就凑合混个学上,反正我就水平又学就行了
我觉得可能和该老师是否给学生的回答即时发出反馈,不管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还是有待商榷的答案。班级民主发言的氛围,是否喜欢该老师,甚至于学生当天的心情等当然也算是不稳定因素了
小学非常喜欢发言,思维异常活跃,初中仍然如此,但同学不喜欢吧……他们觉得我很招摇爱出风头还挺讨厌我的……
再者,应试教育下,老师首先要保证中考成绩升学率,我的观点往往比较奇特,不是老师想引导的那个方向,导致老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然后就算以后举手,语文老师也不会让我来回答,因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她只要教得我们成绩好就行,不会太在乎我们这种“个人想法”的,为此在一段时间内我是很讨厌那个语文老师的。
我一直觉得语文是艺术,是自由的,或者从语文这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我觉得它和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她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一门学科,但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下,在这些没什么艺术性的教学下,她变的很生硬……真的好心碎!!!
高中课程变难,东西一堆一堆的,上课都来不及讲,提问题会打乱老师的进度………再者我学的不好,连发言的资本都没有
,如果我学的比较好堆问题了解深入、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很乐意举手发言的!
后来不愿发言主要是语文老师对我的态度让我太寒心……一个不讲理的女人!真的不喜欢!没有原则!
回头看看自己写的好乱………
哎!我真的很喜欢发言!
……为什么我觉得大家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我是这样认为的:1、问题是我个人的疑问,会浪费大家时间。2、为什么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因为老师课堂内容紧张,讲不完。3、为什么老师课堂内容紧张,讲不完?为什么不能减少准备灌输给我们的内容?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知识更能提高竞争力。4、为什么要提高竞争力?因为竞争大。5、为什么竞争大?因为人多。我认为真实的原因是人多资源少竞争大。不知道有没有环节上推理错误。
我觉得是中国人中庸思考模式的影响,谚语说:枪打出头鸟。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如果大家上课都不举手,你来举,无形中会与同学形成一种区别,而这种区别可能让你在班级中没有安全感,所以你可能会选择不举手。但倘若大多数人举手,而你不举手也会无形中形成区别。所以我们总强调一种班级氛围,就是利用同学的从众心理,班级里大家都在学习,学习氛围浓重,自然大家一起学习,越学越好,良性循环,若是学习氛围差,那慢慢会连学习的都变成不学习,其实都是从众心理,氛围影响。所以你如果要克服不举手问题,就要克服你自己心中的不安全感,坚持自我的人总是比较孤独和特殊的~
无法正面回答提问,所以歪楼讲自己经历。一句话讲自己的经历:那群嘲笑我们几个爱发言问问题的人现在连知乎都没听说过。再多说一句:我从小就知道我每年被收缴的压岁钱是雇老师用的,如果我不懂的地方不使劲问不把自己知识缺陷暴露出来让老师调教,那岂不是亏了?
关于上课举手发言,作为一个INTP,我想多说两句。首先是简短回答,我对上课与老师交流没有一丁点胆怯,只要我想发言,完全把手举的高高的,不过有时为了照顾其他同学,同时考虑自己不显得那么突兀,也会只是示意一下老师我要发言,并不会举手太高。前天有一位同学好心建议我,要我说话委婉点,聊天中不要直接反驳别人,我回寝室后就码了以下一篇word。后来自己进行了MBTI测试,发现自己完全符合测试结果:INTP,所以自己决定不改变已有思维特色,可以进行聊天方式技巧上的微调。以下是个人内心世界的长文剖析,不喜勿看。word显示6859字这篇word是我发给过几位朋友看的,也发给了老妈,但是老妈好像还未看到。现在心结已经解开,结论刚才说了。太长了,我再挑重点说一下吧,大学课堂的沉闷,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学的培养问题。我本人的经历可往下看。
我需要改变吗?
前言:这个问题是我成长过程中最烦恼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今天终于把我对它的完整思考都展示出来。我需要改变吗?这是不是我和别人的不同所在?我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的思维方式、我的爱好、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关系到我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影响我的交际范围,影响我平日的心情。相信也困扰着和我相同疑问的其他人。日星期五今天晚上和范朝阳同学(化名)一起在食堂吃饭,然后由一盘糖醋肉引发了一场思维方式的碰撞。范:这个肉里啊全是面。我:面就是淀粉,淀粉就是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需要的成分,也不是不能吃。范:你不觉得你这种谈话方式会对方哑口无言,失去和你谈话的动力吗?我:何以见得?范:就像你说那个录音笔……我:什么录音笔……我是和你说的吗?(回忆中)范:不是和我说的,还有老婆饼的……我:哦,我想起来了。他(另一个同学)认为录音笔就是笔形,然后我告诉他录音笔也不见得是笔形,就像老婆饼也没有老婆一样啊。范:你这么说之后,别人就没有话可说了。我:但是事实就是录音笔不见得都是笔形啊。你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就认为录音笔一定是笔吧,同样我也可以举航天飞机也不见得都是飞机形的例子啊。范: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我:那……怨我吗(此时我想的是辩论赛上反方选手被正方选手驳得哑口无言,难道是正方选手还做错了?)。范:我觉得你应该婉转些说,学会倾听,你就嗯嗯,嗯嗯,等对方说完再说,委婉些。就说刚才这个面和肉的问题,我说肉里肉少面多,都是些骗人的玩意……我:额……你接着说。范:你直接就说面也是淀粉是碳水化合物我怎么说,我就说不下去了。我:你说完了吗?范:说完了。我:那我说,你刚才说肉里有面是骗人,我的意思是,就是那种做法,这道菜就是这种做法。(插播一则:之前曾有一次也是我俩一同吃饭。范吃一道菜,是带汁的那种鱼肉,没有刺,但是外面裹着面,看起来很大块,但是吃了之后才知道外面大块的都是面。范吃完了之后,把外面的面都剩下了,就吃了里面的肉。当时我说:你怎么剩下了这么多。范说:那都是面,我就把肉都吃了。我说:面就是淀粉,淀粉就是碳水化合物,那有啥不能吃的。)我接着说:比如说肉这件事,这是一件小事,就是平时吃饭时的一种闲聊。即使不谈论肉如何其实对咱们两人没有任何影响和损失对吧。(范点头)你觉得这件事我有必要当时不说,事后等吃完饭了,甚至等哪天你心情好的时候,再去找你说咱哪天哪天吃饭时有个肉菜怎么怎么,你觉得有必要吗?这个事不重要,它不是一件重要需要这么慎重的事对吧。你这个事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爸以前带我出去吃饭,席间我爸有时会介绍咱们学校说是军事化管理,但事实上呢,咱们只是半军事管理。我以前每次听到这里,都想去纠正这个错误,但是呢,出于对长辈的礼貌的考虑,我也就不指出来了,而咱们之间都是同学是平辈,肉这个事,我如果不当场说,那这个事就过去了。我以后也不会再提啊。范:其实你平时说话就这样(让人无语),你这样没人想和你继续说。我:其实我这个比较倔,或者说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范笑)如果你的道理能说过我的道理,或者说我的说话方式属于一个方案,你的建议属于另一个方案,比较两个方案的利弊,如果你的方案比我的方案更有益处,我就会考虑去采用你的翻案。但是目前来看,我并不觉得你的方案更好。你是觉得我比较较真吗?范:不是较真,较真只是一部分,较真只是一小部分。你说话让人感觉太有针对了。我:你觉得我是针对谁?就比如我说这道肉菜,你觉得我是在针对你吗?范:不是针对我,但是你有时候说话……我:其实我就是就事论事说的不是吗,录音笔那件事就是事实啊,那我还怎么说?我也没有针对谁啊。范:对啊,所以你平时说话也这样,我感觉就不太好。你以为就我这么觉得吗?我:其他同学怎么说?范:没有这么说,但是我观察到了。我:你怎么观察到的?范:我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建议,一个反馈,你听或不听是你的事。我:我就是想知道你是怎么观察到的。范:我感觉到的。你不觉得我提供一个建议,我并不需要提供更多的……(细节)我:但是……你得说说你是怎么感觉到的,你给我一个反馈,我得知道问题是怎么来的,出在哪里吧。范:我总不能和你说某某跟我说过你怎么怎么不好。我:也不是这么说,我的意思是你的建议就像一个论点,你需要论据来支持你的论点,但是你现在拿不出论据来啊。比如说其他人的什么行为让你有了这种看法,你现在是你的论据不足以支撑你的论点,所以论点不成立啊。范:你要是这么说那以后就没人给你提建议了。我提了一个建议,你只需要听就行了。我:就是法庭上也得讲证据啊,总不能证人说一个建议意见,就判定有罪吧。再比方说你向纪检委举报一个官收贿受贿,不能就光提一个建议吧,你得有证据啊,我现在就是想知道你是怎么感觉的。范:那怎么能一样呢。大一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你特别会办事,但是现在逐渐的我不那么认为了,我逐渐的改变了开始对你的看法。反正我就是提一个建议。你听不听……这时已经吃完饭,边说边走,回到了寝室门前。范:我就是说个建议。我:那我再考虑一下吧。然后到寝室,我就记录了这篇文档。~~~~~~~~~~~分~~~~~~~割~~~~~~~线~~~~~~~~~~范的建议,我的理解是:1.
改变平时说话这种方式和方法,不要当面反驳别人。委婉些,注意倾听。2.
对于别人的建议不要刨根问底。我自己的想法:1.
范有这种感觉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感受得到。之前也有和我提过,说我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同,当然这话也是在争论中说的。(那次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一场学长分享考研or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一个学长说自己想得到了阿里的offer,结果在二面的时候被拒绝了,面试官说学长缺乏运营方面的思维,不适合作销售。当时我和范朝阳同学坐在一起,我转身对范同学说:阿里的HR都是傻逼。范说:以前我在网上看过马云的一篇文章,然后下面网友评论褒贬不一,反正我不信。第二天课前,我向范继续讨论关于阿里的HR,我说我在知乎上看过很多人关于阿里的HR的评论,比如有个人获得了google和阿里的offer,然后他不想去阿里了,阿里的HR给他打电话,问他何时去,他说不去了,阿里的HR态度非常恶劣,说就你这样你还能去哪里,不想来就滚。范的意思说,你这不就是听别人这么一说么。我说:对啊,这就像我从来没见过钓鱼岛我也相信钓鱼岛是中国的。再说了,你学到的知识不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吗,这也等于是别人告诉你的啊,也不是你自己直接推算出来的啊,你为什么就相信呢?当然昨天我和你说“阿里的HR都是傻逼”,我后来想一想也觉得不妥,我收回之前的话重新说,应该是:“阿里有些HR不是傻逼”。范笑(其实我感觉他就是无语了)我接着说:你刚才说我就是听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是对的,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我周围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我当然就相信啦,虽然知道三人成虎是个贬义词,但是这个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啊。你刚才说的其实是个信任问题,对于你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权威,你就更加认同它信任它……范说:书本上也有错误,昨天咱们不还改了一处。我说:但是相比从我这里得到的信息,因为你不能确定我的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所以你不相信我说的话。而我呢,则更相信知乎这个平台,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我就不怎么相信。
范说:你不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吗?我说:你不觉得这是我的特色吗?)2.
我其实是明白他什么意思,他之前说“你不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吗?”我就知道他是对我的说话和思维方式有看法,但是我的观点也是我之后的回答,如果改变了思维方式,不就是“泯然众人”了吗,我为什么要改变呢?3.
学会倾听,其实我以前就学过,所以我现在说的话比以前少多了,也简洁很多,往往都是直指关键所在,其他的不重要的,拐弯抹角的都被我在心里过滤掉了。因为问关键问题比较节约时间,比如在课堂上问,即节约老师时间又节约其他同学时间。范朝阳同学的这种不当面指出问题的说话方式也不是没有道理和好处,但是我总觉得不太合适,不知道是他的方式不合适,还是我比较不适应这个社会(这个前提是他的观念代表着社会的主流观念)。不过我倒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大学课堂这么沉默,没有人上课问老师问题。4.
我又想起了听过的一个台湾相声,讲中国的禅与生活(政治)。一个法师在禅院当主持,有一天有一个僧侣甲和僧侣乙在辩论禅,分不出结果,就去求证法师。僧侣甲说:法师啊,如果说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话,就应该是怎么怎么怎么,对不对?法师说:恩,你对。僧侣乙就说了:法师,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话,就应该是怎么怎么怎么,那为什么还会干嘛干嘛干嘛?(观众笑)法师说:恩,你对。这时旁边有个僧侣丙在扫树叶差点没晕过去,马上赶过来跟法师说:法师,好像有点不对哦,你说他对,你又说他对,那么到底谁对啊?法师说:你对。(观众笑)大家如果懂得这个故事呢,那么你在台湾生活就没什么问题了。(观众笑)
但是要知道相声这东西一般都是说反话的,是讽刺,不是真的说要这么做的,对吧。5.
我是真的不知道我是否需要改变现有说话方式,因为这个不是说话方式本身,这关系到我的思考方式,是很大的改变。同时我也不清楚我真的需要在意他的看法吗?就像我也认为我同学某人的说话方式上在某些时候欠考虑,但是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我的母亲,我母亲认为这是别人的个人习惯,我不方便指出,我到现在也没和那位同学说过他的这个问题。同时,我即使给我同学这个建议了,同学他也不见得会在乎这个,不见得会改变(从他平时的习惯来推测的)。这到底是不是我的个人特色?该不该保持?6.
我想起了辅导员以前说的一个场景,就是如果同学之间有了错误,要及时帮他指出,给他纠正,这才是一个集体,才是团结。范朝阳同学的建议是否违背辅导员的集体团结意识?7.
我怎么做合适?如果不在意这件事,不去管它,但是不解决任何问题对不对?我这种比较较真比较认理的思考方式如何表达才能不让人感觉有攻击性针对性?8.
我知道这种态度有些人会不喜欢,但是我真的需要因为在意这些人的看法,而改变我的三观吗?现有的表达方式源自于我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会受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9.
第8条,有人一定会认为我有些太好怀疑了。但是我看过太多的道理,有些道理甚至是互相抵触矛盾的,由不得人不自己思考。有人建议我只要听从建议就行了,不需要考虑为什么,但是我其实真正怀疑的是他认为对我的好,真的就对我好吗?~~~~~~~~~分~~~~~~~~割~~~~~~~~~线~~~~~~~~~~日星期六昨天晚上又询问了一个朋友,朋友也反馈了部分细节“某某和我说过,她和你说话,说不久,就是聊不下去。我有时候也是这样子觉得……”。我可能确实不太会聊天,好像只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思路都是这么来的,说话也就这么来了。平时想事情多是用一些什么控制变量法辩证法什么的,结果可能就是生活中有些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是有感觉的:1.我变得无法接受开玩笑了。我现在比以前不喜欢别人和我开玩笑,因为我一般都会当真,我也不喜欢别的男生和我闹。2.一般什么微信群QQ群里我一开口,就冷场。似乎是我总问些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少有人能接上话,自然就冷场。3.爱好越发“高冷”小众,关注手机IT耳机,不喜欢体育篮球不喜欢网络游戏,结果就是周围同学说话我插不上嘴,我说话,他们也接不上来。(但是这点我不觉得一定要改变)4.我现在有些不会讲故事了讲笑话了,讲的笑话不好笑了。也许是因为我逐渐变成了一个本身就不好笑的人。你见过哪个讲笑话的会把话分成1、2、3、4来讲。。。但我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从话多到现在这样大约过了六七年的时间。而且也是听从别人的建议逐渐改变过来的。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是,我在初中时比较喜欢有疑问就问老师。但是问的次数多了,短期来看,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长期来看,耽误老师的课程进度。后来我下课问老师问题,但有时老师也会不耐烦,有些同学还会在旁边插话,我不喜欢同学的插话,因为觉得老师的回答会更正确些。有一次甚至因为同学插话打断我和老师的交流,让我气哭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后来老师和家长都说,其实上课问问题是个好习惯,高中老师会喜欢你这样的。升入高中后,我其实就不怎么问问题了,有问题会下课去问,不会在当堂问了,而且不会问太多的问题,只会问关键的问题,这样既节约老师时间,又不会打扰其他同学。也尝试过在课堂上问老师问题,但是好像是因为高中课程比较紧,高中老师耐心更少,我也会得到负反馈。后来老师和家长都说,其实上课问问题是个好习惯,大学老师会喜欢你这样的。升入大学后,发现课堂上一般没有人会问问题,甭说问问题,老师的提问都没有人会回答。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老师总是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少。必修课都这样,选修课就更少有人和老师互动了。大学老师确实比高中初中老师更希望学生提问,但是可惜的是经过了初中高中的我已经变成现在这样“少说多想”的人了,我现在已经无法在像小时候那样无所忌惮的问问题了。而且,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喜欢你上课问问题,尤其是上大课时听课的同学众多,你问问题是个人的事,总不能占用其他人的公共时间吧。我想,也许只有研究生才能方便的问老师问题吧,我还没经历过,只是推测。现在说话一般都会先走一遍大脑,意思就是我说的每句话,一般都会在心里想一遍逻辑有没有问题,才说出口。这个问题记得大一时就有同学说到过,因为我平时说话时,尤其在讨论问题时,会变得把“因为……这样……你是不是认为……所以如何……”等等这样的词语说得很重,会把字咬得很清楚。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呢,脑子里想的就是其中的这个逻辑,感觉好像不说清楚,我就想不明白一样。(把字咬得清楚,就像《老友记》中的Ross(大卫·史温默饰)一样总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说的很清楚,让人不舒服一样吧)我这里就是讲了一个梗,你看懂了吗这样就会造成不说太多的废话,尽量每句话都在关键问题上。这样讲话确实会丧失一些趣味性和幽默感,但是成为现在这样也是以前想要变得好一些,然后根据一些书籍和别人的建议一点点改变成现在这样的,我不是天生就这样的。别人说我不太会聊天,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是会聊天,也许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很可能会注定孤独一生吧。爱好和别人不一样,感觉就是没有知音朋友,是我应该调整到和别人在一个频率上还是继续寻找和我在同一个频率的朋友?(如果你能看到我这篇文档,就说明我把你是视为知音的,我是不会给我认为不亲密的人来敞开我的内心世界的)我不是不会讲笑话,不会开玩笑,只是讲的笑话别人不觉得好笑,开的玩笑别人也不觉得是玩笑罢了。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就是不会讲笑话不会开玩笑。举个例子,有时候我说话引了一个典故,有的人没看出来,没看懂典故是因为他不知道不了解这个典故,那难道是我的错误吗?怨我说话不够直白吗?怨我知道的比他多?我难道要因为某些人的无知就放弃引用典故吗?(假如这段话你没看懂,那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以上问句都是反话)有人说了,你干嘛说话总举例子打比方,这不是一件事。我就想说了,这是类比的一种方法对吧,事情虽然不是一件事情,但是逻辑都是一个逻辑对吧。说话得讲理讲事实对吧,我真的就没觉得自己错,不觉得你说不过我,你无话可说,你回答不上来问题,是我的错。我说话先过大脑,是因为我要梳理其中的逻辑,认可其中的道理,我说出来的,就是我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说我说的话哪里不对,哪里不正确,直接反映出的就是我的认知上哪里有错误,我的知识体系中有与事实相悖的地方。如果我真是错了,那我可以改正,但是如果我错就错在我过于强调正确了,那这个错误,我无法接受。网上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从利弊上考虑,我也想不通这样的建议会更加有利。有人说,想不通就不用去想,先做就行了,别人给你提的建议肯定是为你好,尤其是比你年龄大的人提出来的建议。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都要先想通才去做。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我也听过看过同样是比我年龄大的人提出来的建议是不要总是听从其他人的建议,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过于相信权威,老师、书本也会有错误的时候。我怎么来做?我觉得我确实和别人不一样,没见过身边哪个同学会像我考虑这些问题。但是我这是不正常吗?我最害怕的就是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之所以写这么多,把问题情况掰扯地这么清楚,就是为了验证别人建议的正确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我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必将关系到我今后的人生,不由得不慎重考虑。首先第一个问题1.
别人对我的说话方式的建议我是否需要采纳和改变?毕竟有长辈建议我不要过于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谁都不能让所有人都认同。2.
我的说话方式是否属于我自己应该发扬光大的特色?因为和我的思考方式有关。我的存在就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如果变得和别人都一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似乎社会上和学校官方是希望大学生弘扬发挥自己的长处,毕业时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才是你的闪光点。3.
如果不解决问题1,直接根据别人的建议对自己做出改变,就是先做后想,是否会对我今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次根据别人的建议改变了,那下次呢,再下次呢。
我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一都对起来回答问题有莫名的紧张和恐惧,每当老师随机抽查时都把头低下,因为我知道谁跟老师对上眼就会叫谁,更别说主动回答问题了,根本不可能!我会的只是跟同桌在下面小声吐槽,逗君一笑。
大一时的思修课,气氛很活跃,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时常拿好玩而有趣的案例分析来给我们上课,因此十分喜欢老师以及思修课,然后上课便一直孤零零地坐在前两排。
记得很清楚,那天老师讲的还是“电车难题”,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了一会儿,我终于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起来回答一次问题。(当时我想到的内容就是fatezero中的卫宫切嗣,准备借用例证加以分析)
回答开始。
第一个同学举起了手,起来balabala,第二个又起来balabala,期间我抬头看了下老师,表露出想回答问题的神情。然而这时,手机震了一下,空间的某人的回复,瞬间脸黑,整个人都不好了,大脑也一片空白。(消息是前女友回复的,具体不记得了,文艺的让人看不懂)
老师看时间差不多了,也没人回答,就说了一句。“机会给你们了,一定要善于抓住,不要在等待中错过。”这句话显然是对我说的。
后来上近代史时,我已学会了抢答。可能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好,老师问的那些东西也总会有自己的看法或记忆,于是便会主动第一个先说。
现在嘛,上课都很随意了。被问到时会答,不问时也会说,看到有错的地方就指正,听不懂也一本正经地坐着。——————失败的故事和阐述———————
这种事儿大家都会遇到,不敢,没有自信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但并不需要怕,你可以试着去改变,去突破自己,去习惯跟老师交流。
当你尿急或者屎急的时候,你就会毫不犹豫举手。回答问题道理一样!
因为一般老师提的问题总有标准答案,而不是开放性的问题。既然只有知道标准答案才不会被老师当场指点出来,那站起来的同学必然会受到老师当场指正。
扯那么复杂就一个原因,压力大初中以前上课抢老师话的,提前说答案的,接话被训都多了去了。高中以后,那上的都不是课,是命。大学gpa就是命,学习的兴趣彻底丧失。要是追求真理,这些破大学有什么好上的。就说一堆毛概思修,要是学生们还朝气蓬勃有劲发言,哪门课上的下去。毕业工作升学出路压力山大。关键的课程上有什么好问得,学霸门本来也不是冲着好奇来的。你要的分数,都在老师讲的东西里,回去刷题去,还有什么好问得。就是苦了外教,刚来不习惯课上的异常痛苦。不是我们不想跟你互动,我们心比你累多了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同桌是个非常积极的女孩,全班中她是为数不多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有一天天气特别炎热,我也记不清了是不是真的天气炎热,反正就是特别压抑,每个人都很无精打采,上课也是没人回答问题,只有我同桌依旧积极。上语文课,老师问问题,只有同桌举手,老师:“黄X你来回答。”同桌回答(好像回答错误)。老师过了一会儿又问问题,又只有同桌举手,老师用手指了一下,同桌又回答(貌似又错),老师再问。同桌刚一举手就听到大声呵斥:“不知道就不要举手!!!”………………我偷偷看她,眼角泪水划过(她是我们班最坚强的女汉子)
其实我一般有自信不会答错,但怕被人说装逼。直至有一次被人说答题装逼后,如释重负,我就装逼,吹咩,后踊跃发言,直至高中结束
难道不是课程太多了吗……飞一样的讲完课本,第二天就讲练习,居然是老师手把手从基础填空讲起……这种情况下你要我们怎么配合老师回答啊……不过确实有好学生礼节性的回答老师,接老师的话……习题应该给学生自习解决,更何况还是那种比书厚的,有各种辅导信息的练习册,标准答案也详细……所以还是老师自己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以为什么都要学生回答,可以确认学生哪里不懂可以讲,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不是不懂,是不是需要讲,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自习学生就可以自己扫除盲区……还有就是,为了让无心学习的学生上课……为什么要用这种奇葩的课堂互动模式,你不知道一边玩奇怪的游戏,一边上课特别累吗?好吧,补充下我的前提:中国老师上课提问一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学生是否懂;二是为了好玩热闹(这种老师我见多了);或者是借助热闹的气氛,激发某些学生上课的欲望(maya,老师我就不是喜欢热闹,我爱安静,我喜欢听别人深思熟虑才开口说话;甚至于有为了掩盖备课失误的。我不清楚外国老师是怎么样的……反正我觉得中国老师这种提问目的,我不认可,我也不参与这种课堂互动……
回答问题答得不好就是在耽误全体人的时间,有的时候还会把老师的思路带跑偏,所以尤其是人数多的课索性都听老师讲。
作为一个从积极举手发言变成沉默寡言的过来人,表示收到了太多排挤异样的眼光,特别是女生。
曾经何时我也是课堂上爱发言的纯真同学。只是后来遇到了些人渣同学,以暗暗妒忌讽刺为擅长,对当年单纯的我造成无数心理阴影。中国的孩子不够自信,很难接受他人表现得自信。现在,我再碰到这种人,呵呵,那真是随时就竖起中指了:你算个毛。
看了这么多答案,想从一个在课堂上实践着,想要让学生自由积极举手发表想法的老师的角度,说说在普通的中学里会遇到的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学校难免会分班,我所在的初中部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分别被命名为重点、侧重、普通。各个类型情况不同。由于我教初中二心理健康(本专业),前段时间也前后教过历史、地理、政治…(初中的非三门主科外的被看得无所谓,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初一的地理老师在初二教我们历史到了初三又变成物理老师了…-_-||)也经常听课,所以非主科的课堂情况基本都知道一些。有些老师确实会孤独而骄傲地一跑到底…但相当数量的老师总是会积极提问的。比如心理健康课(其他科特别是历史的探究问题),我会反复强调“这门课所有提出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我自己想出的解决方法也不一定就特别好哦(╯3╰)我只是负责给你们总结大家的想法的呦(╯3╰)”;还会在课堂上故意犯一些搞笑的错误;即使有特别不通的回答,只要你不是很明显来胡说的就会作为好的回答被认可;假如觉得我的观点不好,有学生提出疑问真的是油然而生的欢迎。但是啊但是……先看问题,难些问题的比如上次讲谣言故事,然后让学生自己随意猜想故事里造谣的人是谁,要求提出基本的逻辑过程(动机、方法或传播线等);容易点的问题就是给出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比如张飞、赵云、司马光),然后让他们把这些男性的名字改成女生的。可以先互相讨论,然后举手陈述。在普通班,除了某些班有一两个特别活跃的,基本上都没有人举手。假如点人来回答,都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羞涩地看看同桌,然后其他坐着的同学开始对他喊自己的答案,老师与远点的同学基本听不清。等把纪律维持好,请那些刚才大叫的学生来回答,反应跟刚才的那个同学是一样的羞涩……或者说一个特别糟心与经典的,比如“不知道”。其实即使在普通班,也是会有好想法的,比如“司马光萱”,但这样的情况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回答也是我在活动结束后偶然才在他草稿纸上看到的),而且由于旁边的同学都呆在那里,这些人一般都不会发言。再者,在这样的环境里,正经思考问题的没有,喜欢“自由讨论”的是主题,经常一个活动的要求还没讲一半,一些人就开始大声说自己的去了,到讨论结束,虽然不发言,但坐在位子上嘴巴不严厉责骂是不会停下来的。(不要跟我说耐心与找闪光点,都试过,具体效果是超越教育故事个案的想象的)所以在这样的班,课堂纪律就已经花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你们能不吵闹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哪里还敢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普通班,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让大部分学生听清楚老师的声音,会牺牲举手的机会与期待。然后是侧重班,基本是普通班与重点班的结合,很吵很活泼,所以跳过。最后是重点班,在这样的班上课多让我讲多少节课我都愿意≧﹏≦,跟成绩真心无关,而是站在这样的地方你会觉得被学生当普通人一样尊重–在你说话的时候会听,甚至全都静静地望着你;在讨论的时候很积极,虽然部分也会趁机做作业然后觉得这样讨论没意思;在集中分享的时候,有四五个举手的常客,可是点其他没举手的人时,大部分也能讲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不举手,不一定是教育体制的应试话,或者老师太专制,或者文化风气,毕竟在具体环境中,老师与其他学生都是会考量利弊的人,是与环境互动选择的结果。你可能是因为不想鹤立鸡群;也可能就是不会或者不愿意思考;或者太自卑而害怕思考;也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蠢而不屑去找答案;也可能觉得课堂太乱即使举手也没几个人会认真听你回答;或者是觉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完美然后反应不够正面与热烈;也许你只是觉得举不举手无所谓,让你回答你也可以大方自然地回应;还可能是你其实很想要别人知道你有好想法、想要别人欣赏你,但怕别人看出你的小心思所以避嫌一般故意不举手,最好的情况就是老师慧眼识珠点你的名……虽然举手并不是有想法的必要条件,但不管什么动机,假如想达成举手这个目标,简单粗暴的方式就“举起来”,断片一样,什么都不想,大脑临时空白,只右手向天先划一个85°角再说。然后回答的时候即使脸红心跳也只能回答问题了……多练几次,发现这玩意没什么大不了,就习惯了。
看大家都是在说举手发言如何如何重要,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先简单说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学生不应该因为自己不举手发言而感到羞耻,而老师不应该以任何明显的方式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为什么呢?因为举手发言并不等于积极参与。很多人都会觉得,不举手发言是中国学生在国内教育熏陶下养成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被动的,负面的,不利于学习,因此应该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克服掉。是的,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不举手发言可能真的是一种不积极参与学习的表现。可是别忘了,就不举手发言的行为来讲,是至少存在两种学生的。一种是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是对举手发言排斥,而是对绝大部分学习活动都排斥,不举手发言算个啥?拖作业,不听课这些更严重的问题都会发生。而另一种更多的,是像题主这样,对学习有热情又认真,只是单单不喜欢上课发言,或者对公开发言有畏惧感。对于这样的学生,不举手发言就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因为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差异。鼓励举手发言这个行为背后其实有一个可怕的潜在逻辑,那就是外向性格者在课上的参与度要大于内向性格者。但现实是,外向性格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都在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说举手发言代表参与教学活动(output),那一边倾听别人观点一边默默思考(input)就不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了?既然都一样,为什么会有“鼓励上课发言”这种被认为一贯正确的想法?这种想法其实是典型的teacher-centered教学思维的产物。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想,“为啥不举手发言不好?因为老子辛辛苦苦在上面讲你丫P都不放一个,还把我放在眼里吗?我不是白讲了吗?” 其实这么想也无可厚非,因为教学活动始终存在互动性,既强调学生感受也强调教师感受。教师当然有心理需求,需要学生认可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举手发言就是最好的认可方式(老师可能会想,“学生在我的调教下思如涌泉,我太NB了”之类)。但问题在于,想要获得这样的心理需求不应该妖魔化“不举手回答问题”这个行为,因为一旦教师把这个问题搬到台面上来说,就会给喜欢学习但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会直接影响到该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影响呢?
先生提到她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堂课逼自己回答一个问题,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这个方法我也在美国的课堂上试过,但是效果不如青格乐先生的好。因为我发现,每堂课当我绞尽脑汁思索发言机会,或者不断心里暗示自己要有勇气justdoit之类的时候,我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了。我完全无法听见(听“到”了但是没听“见”)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内容,整个过程我所学甚少,除了一直在和自己内心的小人搏斗外没干什么其他事。“要举手发言,不然影响课堂参与分数”成为了一种压力,使我的课堂学习相当低效。我一度曾因发言过少而情绪非常低落,主动找我的advisor倾诉自己的胆怯和担忧。我的advisor是一位慈祥的美国老奶奶,她对我的担忧表示诧异,她告诉我她并没有觉得我的参与度不够,理由有两个,一是她说她看得出来我每次都在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其实很多时候在琢磨该问什么问题好...), 二是她认为我在online discussion board上的的literature review写的都非常好,看得出我仔细读了每周布置的哲学reading,而且想法很有趣。最终我在她的课上得了不错的分数,尽管我发言次数远远少于美国同学。这是一个个例,但是老奶奶教学背后的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第一,上课发言只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已,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参与,比如倾听,网上互动等等。第二,上课发言只是一种输出想法(output)方式而已,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输出你的想法,比如写作。所以从老师角度来讲,或许关键不在于鼓励学生发言,而在于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综合判断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当然,我也做过实习老师,明白了很多老师可能会说,“你说得容易,你是不懂那帮熊孩子,他们就是不想学”或者“谁都不回答问题老子还上不上课?老子也要被尊重!” 关于这一点,又要回到前面关于老师的心理需求问题(需要被认可)。我承认这一点对中国的老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束缚...我这里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所谓的自high精神。老师可以试着把对“学生对我认可”的需求转化我“自己对自己认可”的需求,从而看开“学生很少发言”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很理想化的...我现在还想不通怎么能在“上课举手”这个问题上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其实small class小班教学或者one-on-one teaching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地缓解有关互动性的几乎所有问题。然而,鉴于目前我国动不动百八十人的大课设置...哎。而对于题主,我的建议其实挺简单的。你当然可以不举手发言,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发言而发言。举手发言不代表你的学习效率就高,不发言也不代表你不是好学生。你甚至不必过多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当你能举手发言的时候你自然就举手发言了。把你喜欢的部分做好,比如作业写好,课下和同学老师沟通好。总之,你觉得你怎么样学习效率高你就怎么来,不要在乎老师所谓“鼓励甚至强迫你们课堂发言”,也不要因为“周围同学都发言而我不发言”而自卑。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别人对你的要求未必是你自己的需求。当你能平静而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时候,有一天你会发现举手发言是一件顺利成章的事。因为那时候是你真的想去这么做,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总之,心安理得地沉默,旁若无人地举手。身为一匹野马,不要别人让你去飞,或者羡慕一群鹰在飞,你就硬要去飞。既然跑是你的生活方式,就用它来达到你想要的终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pdate:谢谢青格乐先生的反馈,让我意识到我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我同意学生上课发言这种“现象”是student-centered的表现,我是想说鼓励学生上课发言这种"态度"是teacher-centered的,因为它很多时候出自于老师对于课堂效果的单方面期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真正student-centered的老师态度应该是对不发言和发言的学生都能容忍,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评定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老师对上课发言的态度应该是中立而非鼓励。还有想补充一点关于互动性教学活动(上课发言机制,小组讨论,教学游戏等)的看法,我不认为互动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一定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些活动有时会使课程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某位老师的课堂氛围很活跃,老师为人也幽默风趣,但是上课以后往往会有种“好high好high,咦刚学了什么来着”)。互动性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启发学生思考。所以互动性活动在课程中的比重适度即可,没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普遍性准则。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课说话检讨书3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