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富 钓鱼繁体字

| | | | | |
QQ情侣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Q个性网 Copyright ©
QQ个性网 .cn 个性网络文化分享平台
&&&&&&&&&&&&&&&&&&&&&&&&&&&&&&&& /&& /news/&&&&&&&&&&&&&&&&&&&&&&&&&&&&&&&&&&&&&&&&&&&&&&&&&&&&&&&&&&&&&&&&&&&&&&&&&&&&&&&&&&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粤东闽语语音的研究.pdf37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oihjohogilhop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揭阳文化历史风情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满清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争,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
  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形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极具岭南文化特色,刀工精巧,焖、炖、煎、炊、炒、清、淋、焗齐备;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色、香、昧、美俱全。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民间艺术方面,则有石雕、木雕、剪纸、嵌瓷、潮剧、英歌舞、潮乐和舞狮最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揭阳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阳学宫、双峰寺、黄歧山风景区、桂竹园风景区;惠来金海湾植物园、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楼、百花峰、铭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游度假区、霖田祖庙、广德庵;普宁培丰宝塔、马嘶岩等。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和揭东、惠来、揭西3县,代管普宁市(县级)。并设立东山区管理委员会、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和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全市基层设置71个镇、10个乡、16个街道办事处,15个农场。
全市行政区划简表
榕城区 榕华办事处、新兴办事处、中山办事处、西马办事处、榕东办事处、仙桥镇、梅云镇
5办事处2镇
管理委员会 东升办事处、东阳办事处、东兴办事处、磐东镇 3办事处1镇
开发试验区 溪南办事处、风美办事处、京岗办事处、渔湖镇 3办事处1镇
揭东县 曲溪镇、云路镇、玉窖镇、登岗镇、炮台镇、地都镇、霖磐镇、白塔镇、龙尾镇、月城镇、桂岭镇、新亨镇、玉湖镇、锡场镇、埔田镇
河婆镇、龙潭镇、南山镇、五经富镇、京溪园镇、花寨镇、塔头镇、东园镇、风江镇、棉湖镇、金和镇、大溪镇、钱坑镇、坪上镇、五云镇、上砂镇、良田乡、西田乡、大洋乡、下砂乡
惠城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东陇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南海乡、青山乡、河林乡
华侨管理区 桃园办事处、龙湖办事处、岭门办事处 3办事处
流沙镇、赤岗镇、大坝镇、洪阳镇、南溪镇、广太镇、麒麟镇、南径镇、占陇镇、军埠镇、下架山镇、大南山镇、高埠镇、云落镇、大坪镇、船埔镇、梅林镇、汕尾镇、里湖镇、石牌镇、梅塘镇、燎原镇、鱼后溪乡、南阳乡、黄沙乡
普宁华侨管理区 侨新办事处、侨东办事处 2办事处
人口和民族
  揭阳市是广东省人口较多且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568.
8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5.5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
  揭阳是全国著名侨乡,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多万人。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5°36ˊ至116°37ˊ39",北纬22°53ˊ至23°46ˊ27"。北靠兴梅,南濒南海,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揭阳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 21. 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揭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
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15种,如巨晰(五爪金龙)、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
揭阳历代贤达
 孙乙与古揭阳
  揭阳得名于秦代,范围、隶属几经变化,到南宋时复建为揭阳县,直至近年撤县建市,地域相对稳定。首任县令即孙乙,也为县治榕城的创建人。
  孙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详,金陵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中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绍兴八年(1138)授为县令,复创揭阳。起初县治选址未定,暂择临江的吉帛村(今渔湖京冈村)为临时驻所。绍兴十年(1140)割海阳县境三乡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即今榕城为县治。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创造学宫(今揭阳孔庙),开辟市集,迁移人口入城。不数年而初具城镇规模。榕城作为揭阳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一直保存在1991年撤县建市,今为榕城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民风古镇,仍有胜迹可寻。
  孙乙在任间,政通人和,百姓拥戴,后则立籍京冈。晚年偕夫人梅氏终老漳州,其次子、四子于京冈创祖,子孙蕃衍。 
彭延年与彭园
  榕城区梅云浦口村(今厚洋村)有一座闻名粤东的私家园林——彭园。彭园初创于宋元丰七年(1084),近年重修,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彭园的设计创建者是彭延年。
  彭延年(),字舜章,号震峰,原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少卿。熙宁九年(1076)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潮州知府,数年后复官,但他对潮州已有感情,也不愿再在官场中拼搏,遂致仕隐居揭阳浦口村,建祠堂,筑园林,闲度晚年,之后子孙蕃衍,成为彭氏入粤开基祖。彭园原有四望楼、药圃,“轩有东堂,左竹右松,负面泽,有书在架,有鹤在庭,命车载酒,社友聚应于德星,牧唱渔歌,忘返适情于伏腊。”近年修建的彭园,逐步恢复以前的景观,也适当增设一此建筑物。 
广南夫子陈希伋
  揭阳名胜黄岐山西部有松冈岩,山中群石嵯峨,有巨石覆其顶,宽可容数十人,有洞门联称:“仙客有灵千古在;洞门无锁四时开。”这个幽静而别具一格的山洞,世人称之为“陈夫子岩”。据乾隆《揭阳县志》记载,这里是宋代邑贤陈希伋的读书处。
  陈希伋字思仲,渔湖人。宋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第一名,出任梅州,政声远播,世称“广南夫子”。著有《揭阳集》十卷。黄岐山陈夫子岩是他未当官时苦读的地方,旧县志说,当风雨之夜,至今仍可听到读书的声音,这个传说不知真假。如果那位游客有兴趣,可在“风雨之夜”到陈夫子岩倾听,是否这位“广南夫子”至今仍不知疲倦在高声朗读“子云诗曰”。
  说起惠来,一定有说到海角甘泉这一胜景;而说到此胜景,又一定会说到惠来的明代神童苏福。苏福是数百年前潮汕一颗耀眼的童星,虽说是稍瞬即逝,在人世间只不外是短短14个年头,但他的诗词和故事却流传千古,与他有关的遗物遗迹数百年来也倍受世人的凭吊。
  苏福(),惠来县神泉人。幼孤。8岁能文,下笔如有神助,人称“神童”。某日,随母在田间,遇北山驿丞,见苏福在田垅拾穗,戏语说:“拾穗见神童。”苏福随口答曰:“折梅逢驿使”,果然对仗工稳,没有童气。十四岁时,应童子科赴京,殿试之后,才华出众,而洪武皇帝嫌其年幼未便授职,派吏部林鼎元护送苏福回家,由政府发给俸米,候日后年长时再征用任职。无奈苏福在回家途中因染疾病而去世。仅仅给后人留下《苏神童诗集》一书,其中尤以《三十夜月诗》最有名。有关苏福的遗迹,今在惠来县有名胜“海角甘泉”内的独脚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以及“神童苏福墓”等。 
风门径上的哲学家薛中离
  揭东县旅游胜景、桑浦山的山门之一——风门古径,是到揭阳旅游时值得一游的好风景。经过曲折的石路,拾阶而上,到了一片空旷地,令人胸襟大快。这里有一座独特的古庙,庙小而名气大。庙边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榕树。乡亲父老传言,大哲学家薛中离当年常在此树下徘徊、思考,完成哲学命题。
  薛中离(),名侃,字尚谦,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州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他是第一位到赣州师事哲学家王阳明,并将王氏学说在岭南传播的人。日后,到惠州、浙江等地,并在揭阳中离山传教王氏学说,使王氏学说在各地特别是岭南广泛流传。他当年所讲学的中离山以及中离山八景,都备受后人所津津乐道,吟诗作赋,抒情敬仰。后人曾述经将薛中离的诗文汇编成《中离先生全集》二十卷,于1915年出版。他的侄儿薛宗铠和弟薛侨也都很有名气,时人称之为“三凤齐鸣”。 
翁玉和翁万达
  揭东县桑浦山铁场山南坡有一座广东现存较大型的明代御葬墓——翁梅斋墓。1988年,该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主是翁玉,建墓者是其子兵部尚书翁万达。
  翁玉字文璜,号梅斋,揭阳鮀江(今属汕头市)人。精通经典,是一位乡间颇有名气的文人。地子弟家教甚严,当其子翁万达任高官时,有人想送礼给翁玉以便“找门路”,翁玉一一为之严辞拒绝,将“后门”堵死。他虽有才气,却没有走上科举道路,一直到其子显贵,他才沾光,得到“资善大夫,兵部尚书”的封赠虚衔。也由于其子的原因,在他去世后,才有条件“御葬”,建了一座很壮观的“佳城”,乘车从揭阳到汕头途间,我们仍可在车上领略到这座古墓的气魄。
  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以保卫边疆政声远播,也擅诗文,时人称为“岭南第一名臣。”他的著作有《手交纪事》、《总督奏议》、《稽悠集》、《东涯集》等。 
宋兆稐与涵元塔
   涵元塔,在揭阳渔湖京冈对面客埠山,即今潮阳灶浦龟山,为七层八面石砖塔,浑雄粗犷、安祥宁静。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至今已经三百多年,虽经风雨剥蚀仍屹立如昔。游览此塔,使我们想起倡建人之一的宋兆稐。
  宋兆稐()字尔孚,号喜公,揭阳渔湖凤围(今属榕城区)人。中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十年后即崇祯元年(1628)进士,与同邑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同科,史称之为“戊辰四俊”(中举那年为戊辰年)。初授江西广昌令,十个月后因父去世归家,后再任杭州仁和县令,因生性不任羁束,不能迎合上司而被视为傲慢,得罪上司盐院大人而被削职归家。任间政声卓著,广昌县为之立生祠。归家后以诗酒自娱,著有《学言余草》和《旧耕堂存草》,诗为时人所激赏。
  宋喜公是率先倡建涵元塔的人,并积极谋建,代表邑人向县令建言,当塔建成后,又书撰《涵元塔报功祠叙》刻石立碑,石碑今尚存于涵元塔旁,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春,游客若有机会到涵元塔游览,千万不要错过品评这块明代石刻。 
冯元飚黄月容夫妇
  踏上黄岐山,自然会游览侣云寺和月容墓;因此,也自然会提起冯元飚和黄月容。
  冯元飚字尔弢,浙江慈溪人。中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天启六年(1626)任揭阳县令,后升授户部给事中、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1644)在家乡去世。他在揭阳任职时,颇有政声。曾主持建造涵元塔、韩祠、五贤祠、进贤门等名胜古迹。而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是他和爱妾黄月容的事迹。
  黄月容()是江南扬州人。貌美性贤。崇祯元年(1628)冯元飚任揭阳县令时,途经扬州,纳为侧室,同来揭阳。助夫破案,与民除害,深受冯的爱宠。但为冯的夫人苏氏所不容,被她用毒酒害死,利剪毁容,虚龄仅18岁。冯元飚悲伤万分,遂在黄岐山建侣云寺、筑月容墓以为悼念;并撰写钏铭、吟诗词以寄哀思。三百年来悼咏黄月容的诗作甚多,今人结集为《月容今昔吟》一书。 
丁日昌与百兰山馆等名胜
   丁日昌()字雨生(也作禹生),是清末爱国政治家。他出生于丰顺汤坑,但除了在外地任职,其余时间都在揭阳居住。晚年在揭阳榕城建造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絜园等,作为居住、藏书、会客地。去世后初则葬于絜园内,今墓址在仙侨桂竹园岩。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丁墓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都是旅游的胜地。
  丁日昌以贡生起家,历任吉安知县、苏淞太兵备道、两准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未到任)等职。任间能整饬吏治,关心民疾、维护国家主权,主张向西方学习,为近代洋务派主将之一。也是著名藏书家,百兰山馆中藏有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八万多卷。擅辞章之学,能诗词,工书法,著有《抚吴公牍》、《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现丁氏光禄公祠被辟为“丁日昌纪念馆”,陈列展示丁日昌的生平及后人对他的研究情况。 
德安里的主人方耀
   普宁洪阳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百鸟朝凰”,是很有名的古建筑群,据说这座府第共建造了四年,征用了几千名民夫,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外有护城河,是罕见的大型建筑群。如果旅游者到普宁,切不可错失机会,游览一下仓“德安里”古建筑群。这座府第的主人叫方耀。
  方耀()名辉,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行伍出身,历官副将、总兵,官至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值得我们今天一书,在于他虽是行伍出身,发达后,却能热心教育事业,如倡办金山书院,开设韩江书局,刻印书籍;又在潮属各地创建乡学数百所,普及教育事业。在军事上,当他任潮州镇总兵和署理广东水师提督时,都能严守海防,打击法国侵略者,在虎门至珠江口防备森严,使外敌未能进犯。大概也因他的军功,《清史稿》为他列传,说“粤有方耀在,可高枕也”。他的奏稿后人汇编成《照轩公拾遗》四卷。
诗人曾习经
  揭西县棉湖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人文蒸蔚,民风古朴。该镇曾出现过几位历史贤达,曾习经即其中之一。
  曾习经(),字刚甫,晚年自号蛰庵居士。光绪十五年(1889)与兄述经同中举人,翌年高中进士,历官度支部主事、度支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丞。在清帝逊位前一日辞官,躬耕于天津扬漕,民国十五年在北京去世。&&
  曾习经在任期拳拳忠心,勤勤于事,改币制、创银行。辛亥后袁世凯当权,慕其名聘请出任广东省长、财政部长。曾习经不愿与权奸合流,坚辞不就。后竟贫至鬻书画度生。
  曾习经是一位国家级知名诗人,他的诗温厚清远、悱恻悠扬,得到了陈石遗、梁启超、钱仲联等很多的称赞。时人将他与梁鼎芬、罗瘿公、黄晦闻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现存有《蛰庵诗存》一书。他的书法在广东近代书坛也属姣姣者。至今棉湖他的老家进士第门口尚存其手书楹联,如果有机会到棉湖镇,千万别忘一睹书家的手泽。
揭阳风俗民情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称为“过年”。潮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天一大早,人们便走亲访友,称为“拜年”。拜年时一般都应带“大吉”(即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被访主人也应以“大吉”回赠,以示共同吉利,并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发财”等以表吉祥之愿。大年初一,按揭阳传统例俗,多数人家早餐吃斋,以示对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诚心。春节期间,城乡都组织舞狮、猜谜、游标旗、潮州大锣鼓等文娱活动。此外,成人还要给老人、小孩送“压岁钱”。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即人胜节。出自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七日为人”之说。是日,民间以七样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谓食七样菜,可得财运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也称“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间旧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乡村,还有做“丁酒”习俗(注,当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设酒席宴请乡邻。)县城通常皆有赛花灯,燃放烟花,舞狮等习俗。普宁等地乡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习俗。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为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扫墓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时间。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是日,各家各户大多吃粽子。揭阳尚有“挑龙须水”、“洗龙须浴”之俗,据说端午时节,江河之水为“龙须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还举办“赛龙舟”活动。
  揭阳潮语区,凡满15岁的男女一般于当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现代的“成人节”。出花园时,外祖家给外孙办“出花园礼”。通常有红公鸡、红屐、酵粿等。亲邻多备布料或肉、蛋为贺。喜家则置办祭礼“拜公婆母”。当日,孩子要吃甜丸红鸡蛋和甜猪肝,意谓圆满长进。
&&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处普遍有祭祖活动。节前节后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庙也有“施孤”放赈活动。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户团聚吃月饼,品水果赏月。本区民间中秋节品,必有月饼、芋头、柚三种。相传元初,统治者强迫汉人每家养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满其压迫,乃借月饼传书,约定各家中秋夜某时杀死所养“元番”,是夜一举成功。当时汉人称元兵为“鞑鬼”,故中秋节食芋剥皮谓之“剥鬼皮”,剥柚食肉谓“吃鬼肉”。民俗中还有“拜月娘”,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侨胞亦喜择中秋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
&&  九为阳数,故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临黄岐山、紫陌山游乐。地都一带有食鱼粥,有些地方则有食杂烩粥习俗。此日,儿童多放纸鸢,民谣有“九月九,风禽(筝)仔,满天走”之说。
&&  农历冬至日为冬节,俗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圆,以示大团圆。民间有“食过冬节圆,就多一岁”之说。也有用糯米圆粘于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丰收的习俗。
&&  揭阳旧时婚俗,要经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迎亲等六道程序,谓之“六礼”;有些地方有女儿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传此俗源自昔年一后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遗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后发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们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儿出嫁当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礼品同往男家,称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欢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种仪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戏剧中宾相一样的老妇女,唱四句“祝颂语”来主持,四句有约定俗成的,亦有现场自编的,大都押韵,诙谐。揭邑另有一俗,为其他地区少见,即将要结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丧(一般指长辈),则必在百日内成婚,否则要三年后方可行嫁娶之礼。
  这些旧俗一些地方尚有留传,而大多数地区已是婚事新办,简办,就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时尚也渐成风气。
  揭阳赛龙舟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揭阳素称水乡,溪涧交错环绕,榕江南北二河、练江、龙江水深流长,河面宽阔,波平浪静,是划龙舟的好地方。赛龙舟活动,历代不衰。
  揭阳龙舟,规格较为统一,在潮汕各市县中,最长最大:舟长32米、宽1.5米,共设桨25对,舵一支。揭阳龙舟,造型美、气魄大,龙颈修长,龙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节前,龙舟落水时要举行仪式,然后进行训练,称“试桨”。
  龙舟赛有四种形式:表演赛,友谊赛,胜负赛,锦标赛。清末曾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曾发起主持、邀请潮阳、普宁、揭阳等地龙舟队在榕江南河进行比赛,结果,揭阳棉树红色舟夺魁,丁日昌授予“钦差大臣丁赏”红绒锦旗一面。1980年“龙舟赛”被国家体委定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揭阳龙舟赛更为活跃。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相传英歌舞始于明代,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队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个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一步一呼,队列变化或“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四虎并驱”,或“二龙相斗”,翻腾穿插18套式。后棚人数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过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阳英歌舞已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普宁、揭东等地,以普宁的英歌舞最为闻名,被誉为“英歌舞之乡”。1956年,普宁英歌代表队到北京参加“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会”,1991年6月普宁燎原镇泥沟英歌队应邀参加深圳荔枝节表演,9月又应邀到广州为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赛抽签仪式的文艺晚会演出。
&&  潮剧,是潮汕地方剧种,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间,揭阳潮剧已有本地特有剧目《荔镜记》、《苏六娘》等。
  潮剧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及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潮人聚居地区。唱腔是曲牌联缀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众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线,伴奏音乐吸收民间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等;乐器有唢呐、笛、二弦、胡弦、扬琴等,锣鼓有大锣、小锣、苏锣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贴、末、净等七角,至当代发展为十种丑、七种旦、五种生、三种净,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阳不少潮剧班,行当齐全,阵容严整,演艺高超,蜚声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县棉湖桥园的“老玉堂春”、揭东县曲溪寨内的“老玉春香”、渔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现在潮剧界演艺名流,不少是揭籍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艺术及演出活动发展神速,揭阳潮剧团《丁日昌》等剧目曾上京参加汇演并获奖,市境内许多潮剧团也先后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既加强了侨胞思乡凝聚力,又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
  纸影戏,俗称皮猴戏,是用皮革或纸板平面雕刻成各种人物形状,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至清未,改影现为形现,将原皮革或纸版平面雕形改为木偶立体造型,木偶背部和两手各穿一根铁线,以供操纵表演。低影改为木偶,但潮人习惯仍称为纸影戏。
  纸影戏也属地方剧种,有正音戏、潮音戏、晚清以后,揭阳纸影戏十分盛行和普及,纸影戏班多达几百家。
  纸影戏表演时,台内仅有五、七个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唸和鼓乐,故潮俗有“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之谣谚。
7、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历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发端于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鉴赏,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选茶,潮人最喜乌龙茶等。选水,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绞只条”炭,此炭无烟,具有炭香气味,以此炭烧水,火势均匀。茶具则有茶壶、茶杯、茶锅、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选用开水把茶壶、茶杯烫过,称为“热罐、热杯”,装茶叶时,讲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顶部。还有“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讲究。任日本口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在《饮茶纵横谈》一书中说:“日本的煎茶法来源于潮汕工夫茶。”
8、广场文化
&&&揭阳地区游神,以游城隍神和关帝神最为隆重。旧俗均在每年正月间,时城中绅士和各馆头先择定吉日游神。游神方式多种多样,大型的配有高灯彩旗、花灯、扮景、醒狮队、大朋标、大锣鼓、笛套音乐、英歌舞等。乡间游神,各村时间不同,方式大同小异。
  游神时,必伴演大戏,称为“神戏”,据说专为神演出,故戏台均搭在神庙正面。
  旧俗赛会多在每年九月进行,但也有于本村社庆日进行的。赛会时,各村供奉村信仰之神,备齐“三牲”、“五牲”、“发粿”及用食品精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如用糯米粉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摆列于神座前,既是拜神,又是比赛看谁手艺高。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迷信,赛会中一些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游标旗、游大锣鼓、扮景演戏等,一直在民间流行,并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标旗两边写上“爱国爱乡”,“情系桑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新祝词。
揭阳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之古乔,即今磐东之乔西,乔东,乔南。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按其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开始游龙迎春,至初十晚烧龙。彩龙身上装满烟火,由一群青壮男子托举,点火烧龙时,伴随锣鼓声,爆竹声,彩龙腾跃飞舞,口吐火球,身喷烟火,五彩夺目,极为壮观。另外,烧龙时天气尚寒,而舞龙者仅身着短裤,身涂植物油(火星掉在身上易滑落),烟火映照之下,全身红光发亮,成烧龙时又一奇景。
  相传烧龙活动是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行彩桥是揭阳民间一种祈福民俗,历史悠久,流行于今揭阳市区和揭东县一带。活动时间一般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日之间。在十一日之前是筹备阶段,好各处桥梁由附近群众用榕叶、彩带、彩灯装扮。十一日称为“行头桥”,十五日正日称为“行二桥”,场面比行头桥较为隆重,十六日称为“行尾桥”,是这个系列活动中的最高潮。旧俗称:凡参加行彩桥的人,都暗祈神赐福,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行侨肚,明年娶雅么”等。
  “行彩桥”习俗历代相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为“四旧”一度中断,近年,城乡之间又兴起。
  观花灯是揭阳民间一种游艺风俗,时间一般都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观灯其历史渊源也早。据清《揭阳县志·岁时》载:“上元张树灯,放烟花,扮人景,舞狮子,猜灯谜;妇女渡桥,谓渡厄,或采青拾瓶嘴回归,取义生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唱得佳音获胜。是晚欢饮彻夜”。
  元宵观花灯,揭阳城乡甚为盛行。节日前后,花灯鼓乐,满城如醉。各式各样花灯,比比皆是,有屏灯、纱灯、花灯等。
□ 工艺品
潮锈、抽纱、揭阳木履、揭阳剪纸、河婆葵笠、棉湖剪刀、惠来贝雕。
□ 特产、美食
侣云寺连理秋枫、奎地乌叶荔枝、邹堂青皮梨、华清竹笋、狮头油甘、普宁潮州柑、普宁竹蔗、高埔育梅、惠来菠萝、普宁橄榄、永华茗茶。
潮州功夫茶、揭阳乒乓果、揭阳酱油、新享菜脯、咸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经富姜糖、揭西擂茶、普宁线面、普宁油炸豆干、普宁豆酱、榕湖牌味精、榕江味精、蚝烙、红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团、红焖猪脚、靖海鲍鱼。
◇邹堂梨脯&
&揭东县地都镇邹堂盛产青皮梨,是岭南佳果之一。邹堂青皮梨皮薄肉厚,清脆香醇,心细汁多,鲜甜可口,饱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糖份、维生素等,不但可果吃、药用,还可制作梨脯,加工罐头。
&&用青皮梨切片制作的梨脯冲水饮用,可治风湿、热毒、咽喉肿痛、劳夜肺燥等疾患,特别是高温炎热的东南亚一带,疗效更加显著,侨胞们称之为“唐山土羚羊”。
◇东寮芋头&&东寮芋属槟榔芋,盛产于揭东县玉湖镇东寮村。
&&东寮芋个大,产量高,肉质松,味香浓。可烹制芋泥,翻炒芋和红烧芋等。每年中秋前后上市,运销香港、东南亚等地。许多侨胞回乡专程寻找东寮芋头,食后称其确属芋中极品。
◇五房绿茶&
&揭东县新亨镇五房、坪上一带山区所产绿茶(炒茶),茶汤淡黄如花生油,味道醇甘喉底厚。五房绿茶又称“鸟啄茶”,传说是清未当地村民上山割草时偶然发现,后加工培育而成,民国时已大量内销和出口。中泰建交时,泰国政府曾专门提出五房,坪上绿茶出口供应,足见其影响之大。五房绿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具有溶脂帮助消化的作用。久藏的“老炒茶”更具有
消痰化瘀之功。
◇大溪元宵柚&
&大溪元宵柚产于揭西大溪镇,因其果实成熟采摘后可留至元宵节日之用而得名。果实外形扁圆,首尾平而略凹。采摘下来即可食用,若经放置几天,味道则更鲜美。居家置柚于案头,则满室飘香。其瓤能清痰止渴,果皮可制成蜜饯,有助消化,味道也佳。春节,元宵前后,为民间迎来送往的吉祥佳品。
◇地都青蟹&
&地都青蟹,盛产于榕江下游江海交汇水域,蟹肉鲜美,有“青屿蟹甜过蜜”之美誉。
&&青蟹有二类,肉蟹和膏蟹。肉蟹是普通海蟹,膏蟹俗称赤蟹,全是雌蟹,其体内蟹黄(俗称“红膏”)积蓄多,背壳隆起,呈赤色,肉质肥厚坚实。
&&地都青蟹,不论肉蟹和膏蟹,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是席上珍品,又是馈赠礼品。
◇凤湖橄榄 产于揭西县凤江镇凤南后角村,为广东省六种优良橄榄之一。
&&凤湖橄榄形似腰鼓,基部平钝可竖立,顶部钝而微凹,有花柱小黑点突起.果皮光滑,呈青绿色,果肉白色,核赤褐色,核与肉易分离。肉质酥脆,香甜无涩,回味甘醇。每年9至11月上旬应市,广销潮汕,运销南洋等地。
◇“石牌红”番薯&
&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一带,生产一种肉质金黄略带红色的番薯,谓之:石牌红。用其制成佳肴(去皮、切条、浸水、拌糖、煮熟),颜色金黄鲜艳,十分悦目;味道甜中含甘,异常适口。近年来,不独潮汕,广州等地的酒楼也有此菜肴面市,甚至在港澳及东南亚也是声名大噪。
◇华清竹笋&&揭东县锡场镇华清村盛产竹笋,久负美名。
&&华清竹笋因地质肥沃,富含各种矿物质之故,具个大质脆,味甜渣少等特点,无论生炒煮汤,都十分鲜美。肜鲜笋切片晒成的笋干,呈琥珀色,比之鲜笋,更耐咀嚼寻味。华清竹笋不但畅销潮汕,在香港市场也十分受欢迎。
◇靖海鲍鱼&
&惠来县靖海镇海域是鲍鱼的著名产地。这一带海域为浅海区,礁群连绵,浪粗流急,又无大流量的淡水注入,海水咸度高,鲍鱼的食物——藻类茂盛,是鲍鱼生长的优良海域。
&&靖海鲍鱼个小,味美。鲍鱼为海产八珍之一,鲜食、干制均可。潮菜“清炖鲍鱼”为宴席上佳肴,选靖海鲍鱼炮制,其味更醇更佳。鲍鱼壳可作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
◇揭阳乒乓果&&乒乓果为“槟醅果”之误,因其易叫易记,也就沿袭下来,为揭阳传统名小食,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
&&相传南宋未年,揭阳人民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果品。由于鼠曲草有特殊香味,鼠曲草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粉(爆米粉)为果馅,制成独具风味的槟醅果。
◇揭阳酱油&&揭阳酱油也称“揭阳豉油”,是潮汕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之一。
&&揭阳酱油以其色泽鲜艳,酱香纯正,咸甜适口,醇厚柔和,风味鲜美为特色。揭阳名产“榕江牌”若干个酱油品种,曾先后荣获部优、省优称号,在潮汕及港澳、东南亚均备受欢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五经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