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微动脉进入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吗?

New Page 1
一、血管的种类与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组成(详见第三章第四节)。
二、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现象称为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中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三者关系基本上符合流体力学规律,即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成正比,与血管对血流阻力成反比。如以Q代表血流量,ΔP代表血管两端的压力差,R代表血管阻力,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图6-15)。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也就是血液作用于单位血管壁上的压力,以前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1mmHg相当于1333dyn/cm2。大静脉的血压较低,常以厘米水柱(cmH2O)为单位,1.36cmH2O相当于1mmHg。现在根据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规定,压强的单位为帕(Pa),1mmHg相当于133Pa或0.133kPa。测量血压的检压计以大气为基数,如果测得血压读数为13.3kPa,即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比大气压高13.3kPa。血压可分为:动脉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主动脉中血压最高,正常人主动脉平均压约为13.3kPa,毛细血管近动脉端约为4.0kPa,近静脉端约为1.6kPa,在静脉中逐步降落,右心房作为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
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积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每分钟的毫升数或升数表示(L/min)。
由于心血管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在整个体循环中,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各段血管总的血流量都相同,都等于心输出量。因此,如上述公式中的Q代表心输出量、ΔP代表主动脉压和右心房压的差,R为体循环总血流阻力。由于右心房的压力接近于0,故ΔP接近于主动脉平均压(PA
对于器官来说,上面公式中的Q为器官血流量,Δp为该器官的平均动脉压与静脉压的差,R为该器官的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是指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血液粘滞度主要决定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红细胞数愈多,则血液粘滞度愈高,一般情况下,血管的长度与血液粘滞度变化不大,故对血流阻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整个循环系统中,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体循环中血流阻力的主要部位。这些血管也常称为阻力血管。
(一)动脉血压及其形成和影响因素
1.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一般也常简称血压,它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促使血液克服阻力,向前流动。如动脉血压过低(低血压),则不能维持血液有效循环,以供应各器官组织的需要,特别是位置比心脏高的头部器官,如脑组织等,它们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就要影响其正常活动。血压过高(高血压)则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心脏必须加强收缩才能完成射血任务,严重时可引起心室扩大,心输出量减少,使循环功能发生障碍;血压过高还可导致血管破裂,严重时要影响生命。因此动脉血压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维持一定相对稳定的水平,才能完成循环功能。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其最高值称为心缩压或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其最低值称为心舒压或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通常临床多以肱动脉血压代表动脉血压。正常人的血压随性别和年龄而异,一般男性高于女性、老年高于幼年。其正常值,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12.0kPa。脉压为4.0~5.3kPa。舒张压持久超过12.0kPa,则可能是高血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在心血管的封闭管道中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才能产生血压,这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充盈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简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压)来表示。在动物实验中,如果设法使心脏暂时停止搏动,血流暂停、则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这时测得循环系统平均压为0.9kPa,人的循环平均压也接近在这一数字。在具有足够充盈压的基础下,血压的形成尚需具备三个因素: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现将血压的形成过程简述如下:
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起着泵血的作用,心室肌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成为推动血液前进的动力,而转为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而转为势能。但是如果仅有心室肌收缩,射出血液,而血管系统中无一定阻力,则心室收缩的能量全部转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全部流至外周血管,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可见,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射入约60~80ml血液。由于外周阻力(主要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处),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的血液能从主动脉流向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将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随之升高,成为收缩压。故心室收缩时,将一部分能量以位能的形式贮存在血管被拉长的弹性纤维上(图6-16)。当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但此时大动脉的弹性纤维回缩,将在心缩期中贮存的那部分能量重新释放出来,把血管内贮存的那部分血流继续向前推动(图6-16),血压随着血量的逐渐减少而逐渐下降,到下次心脏收缩以前达到最低,即为舒张压。故大动脉的弹性一方面具有缓冲心室射血时对血管壁突然增大的压力,使收缩压不致太高,另一方面,在心脏舒张期能继续推动血液前进,使心室间断的射血变为动脉内的持续血流,同时形成舒张压。大动脉的这种作用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在维持足够血量的前提下,上述任何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血压。首先心输出量的改变可影响血压。如心输出量增多,则血压升高;反之,心输出量减少,则血压下降。影响血压的第二个因素则为外周阻力。已如前文所述,在整个循环系统中,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处所形成的阻力。只要
的平滑肌较丰富,收缩性能强,因此小动脉的口径只要发生很小的变化,就可能使血流阻力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动脉收缩时,口径小,则阻力大;小动脉舒张时,口径大,则阻力小。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加,则心舒期中血流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末期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则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内,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也就变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临床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常常是由于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口径缩小)所引起。很多降压药物就是通过解除小动脉痉挛,使小动脉口径扩大以降低外周阻力而使血压下降。
从前面已知,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变小(见图6-16)。这种可扩张性和弹性一般在老年以前不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到老年时,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发生变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口径变大,容量也增大,而其可扩张性则减少,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因此老年人动脉血压与青年人的相比较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
其它如循环血量要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机体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但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容量不变,则体循环平均压必然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增大,如在毛细血管大量开放的情况下,也能造成血压下降。
(二)脉搏
脉搏一般指动脉脉搏。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使之动脉扩张和回缩,这种发生在主动脉根部的搏动波可沿着动脉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律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在手术时暴露动脉可以直接看到这种搏动。用手指也可以摸到身体浅表部位的脉搏。脉搏的强弱与心输出量、动脉的可扩张性和外用阻力有密切关系。因此,脉搏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
脉搏的波形可用脉搏描记仪记录下来。桡动脉脉搏波形包括一个升支和降支。升支是左心室射血时使动脉壁突然扩张所引起;降支坡度较平坦,降支的上段是由于心室射血后期,射血速度减慢,射出的血量少于流向外周的血量,大血管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下降所形成。随后,心室舒张,主动脉弹性回位而形成脉搏波降支的其余部分。在降支中段出现小波称降中波,降中波前面的下凹部分称降中峡。降中峡的产生是由于左心室舒张,主动脉内血液倒流,血压突然下降,管壁回缩所形成。降中波则是由于主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在主动脉瓣上而弹回,动脉压再次稍有升高,管壁又稍有扩张而形成。脉搏波受到外周阻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外周阻力加大,心输出量少,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的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低,下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坡度较平坦;反之,外用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下降支的下降速度较快,下降支较陡(图6-17)。
(三)静脉血压与血流
静脉的功能除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外,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血流量功能。由于静脉系统容量很大,且易被扩张,又能收缩,因此静脉也称作容量血管,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以使血液循环可适机体的需要。
血液经过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时,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以克服阻力,因此静脉内血压较低,通常用水柱来表示。正常人平卧时,肘正中静脉压约40~100mmH2O(约等于0.4~0.9kPa),近右心房的腔静脉压,则较大气压为低(因受胸腔负压的影响)。静脉压的测定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所谓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因为它可以反映整个机体静脉血回流情况。因此,比局部静脉压更有意义。正常人中心静脉压约为0.5~0.8kPa,当心脏射血机能减弱,如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压力可高达1.7kPa。
促进静脉回流的根本因素是静脉起点(小静脉)与止点(腔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凡能升高小静脉压力或降低腔静脉压力的任何因素都能促进静脉回流,反之则不利于静脉回流。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心肌收缩力、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呼吸运动等。
心肌收缩力愈强,心室排空愈完全,舒张时心室内压力愈低,吸引心房及大静脉内血液回心室愈快。相反,收缩力减弱,不能及时地把回心血液排出去,这就使舒张时心室内压增高,血液大量淤积于心房和大静脉中,致使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流量减少,整个静脉系统淤血。如患右心室衰竭时,右心室射血力量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房压力增高,则引起静脉系统淤血。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浮肿等症状。如患左心室衰竭时,左心房压力增高,则引起肺静脉压力升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体位对静脉回流也有影响,人在平卧时,全身各静脉大致都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对血流影响不大。人体直立时,则由于全身各血管中血液下坠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将滞留于心脏以下的血管中。由于静脉管壁较薄,易于扩张,因此大量血液滞留于静脉中,减少回心血量。长期卧床病人,这种血液滞留现象更为突出,故由平卧(或蹲位)突然直立时,由于大量血液滞留于静脉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动脉压聚然下降,可出现眼前发黑(视网膜缺血)、头晕、昏倒(脑缺血)等症状。
人体下垂肢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很大程度是依靠骨骼肌的收缩和静脉血管中瓣膜的作用而实现的。骨骼肌收缩时,挤压其中静脉血流向心脏。骨骼肌舒张时,静脉压下降,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而使静脉充盈,由于瓣膜的阻挡,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使胸膜腔负压更负,大静脉和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下降,因此有利于静脉中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三、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的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机体器官、组织的机能形态有不同,其微循环也有所不同。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所组成(图6-18)。显示了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三条通路。
1.直捷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管径一般比真毛细血管稍粗,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它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能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它在物质交换上意义不大。
2.动静脉吻合支&
血液由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微静脉。这类通路在皮肤等处分布较多。这条通路血流更为迅速,故血液经这一通路时几乎完全不进行物质交换。在一般情况下,动-静脉吻合支因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关闭。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使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散热。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利于保存热量。故动-静脉吻合支有调节体温作用。
3.迂回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经过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这一通路称为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是后微动脉的分支,其分支始端仍有少量平滑肌围绕,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穿插于细胞间隙中,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这一通路又称营养通路。
(二)微循环的调节
真毛细血管的开放与关闭受后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所控制。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关闭;舒张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开放。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代谢产物乳酸、二氧化碳和组织胺等具有促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使之收缩。当真毛细血管关闭一段时间后,局部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聚积增多,使该处的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导致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通畅以运走局部组织中积聚的代谢产物。随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收缩,使真毛细血管又关闭。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真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在安静时,肌肉中的真毛细血管大约只有20%开放。在一般情况下,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这种收缩和舒张的交替大约每分钟5~10次。同一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也是交替地开放和关闭的。通过这种调节过程使组织总的血流量与组织的代谢水平相适应。在病理情况下,如在休克时,由于血压下降,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微动脉、后微动脉、微静脉收缩。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组织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增多,引起大量真毛细血管开放,而此时,微静脉仍处于紧张状态(它对代谢产物不很敏感),大量血液停滞于真毛细血管中,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而造成血压进一步下降,加重病情的发展。
(三)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组织与细胞之间的空间称为组织间隙,其中的液体称为组织液,也称细胞间液。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液之间则通过微循环中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扩散、滤过和重吸收以及吞饮等方式。
四、组织液的形成
在第五章血液中已述及细胞外液中约有1/5在血管内,其余4/5在血管外即组织液和各腔室内(如脑脊液和眼球内液等)。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其成分除蛋白质较少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似。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从其中摄取O22和其它代谢产物。药物进入体内后必须经组织液,才能与细胞接触发生其作用。组织液是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过滤而形成并再经重吸收回流入血液,滤过和重吸收两种力量的对比决定液体移动的方向。
具体地说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决定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及血浆胶体渗透压四种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四种压力中毛细血管压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血浆成分透过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的力量,称为组织液生成压。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是组织液回流的力量,称为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生成压与回流压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根据测算,一般情况下,人的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压平均为4.0kP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2.0kPa,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33kPa。
按上式计算,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力为正值(1.33kPa),毛细血管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1.07kPa),故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而生成组织液,约90%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液,约10%组织液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图6-19)经淋巴循环而入体循环。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组织液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回流入血液,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组织液生成过多或组织液回流障碍,则破坏动态平衡,以至组织,细胞间隙中有过多的液体潴留,称为水肿。水肿可以有局部水肿和全身水肿。影响组织液保持动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或通透性增加都可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形成水肿。例如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其局部小动脉扩张,由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加大,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局部组织液生成增多,炎症部位出现肿胀,是一种局部水肿。又如某一静脉或某一大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也相应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也可形成局部水肿或全身水肿。
2.淋巴循环是组织液回流的途径之一(见下节)。淋巴回流障碍,如丝虫病患者,局部淋巴管由于病变而阻塞,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积聚,出现局部水肿。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例如某些肾脏疾患,因大量蛋白质由尿中排出,或者由于营养障碍,血浆蛋白质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压下降,而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出现全身性水肿。
五、淋巴循环和脾脏
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称为淋巴循环。淋巴系统由毛细淋巴管、大、小淋巴管及淋巴结等组成。大淋巴管最后与静脉相连通。毛细淋巴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毛细淋巴管互相通连,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愈来愈大的淋巴管。淋巴管管壁极薄,主要由内皮细胞,弹性纤维与少量平滑肌组成,也具有收缩功能,以推动淋巴前进。淋巴管内和静脉一样,也有瓣膜存在,可防止淋巴倒流。淋巴结形态大小不一,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由网状内皮组织及淋巴组织所构成。淋巴液可以由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经滤过后由输出淋巴管流出。
毛细淋巴管一端为盲端,起于组织细胞间隙。一部分组织液(包括由毛细血管透出的蛋白质)经毛细淋巴管吸收再进入淋巴管道系统,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向心脏流动,途中经过一系列淋巴结,并获得淋巴细胞,最后汇入两支总淋巴管。两下肢、腹部及左上半身的淋巴管汇入胸导管(胸导管位于食管后方,脊柱的左前方,上达颈根部)。右上半身淋巴汇成右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汇入静脉角(参阅第三章)。正常人在安静情况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全身淋巴结数目较多,常常聚集成群在血管周围、关节的屈侧或腋窝、腹股沟等处,在内脏多位于肺门、肝门等处。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主要功能如下:
1.回收蛋白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内液体平衡。由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透入毛细淋巴管而进入血液,故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每天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带回到血液中,使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能保持较低的水平。例如,身体中主要的淋巴管被阻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只需数小时,毛细管处的液体交换,就会发生严重障碍,可危及生命。如果一个肢体淋巴管发生阻塞,则该肢体的组织可因蛋白质积聚而发生严重水肿。此外,小肠粘膜吸收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取而转运至血液中。淋巴液回流的速度虽然很慢,但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量大致相等于全身的血浆量,故淋巴液的回流对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起到一定作用。
2.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功能。进入组织间隙的红细胞或侵入体内的细菌、异物,由于淋巴毛细管的通透性较大,故可进入淋巴液。淋巴液流经淋巴结时,被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此外,淋巴结尚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故淋巴系统还具有防御的功能。
脾/脾是略呈椭圆形暗红色器管,位于胃的左后侧,恰与第9~11肋相对。脾的内侧面近中央是脾门,为血管和神经的出入处,脾的表面包以被膜,被膜外面覆盖间皮,被膜中含有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脾的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白髓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白髓是脾产生淋巴细胞的地方。红髓是位于白髓之间的血窦(脾内毛细血管),血窦的内皮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血液中的细菌、衰老的红细胞和其它异物。脾脏能储血200ml左右,当机体急需时(如突然大失血,剧烈运动等),脾的被膜收缩,可将储备的血送入血液循环。因此脾是一个造血、破坏血细胞、滤血和储备血的器官。组织液是什么_百度知道细胞内液中的物质可以直接进入到血浆或淋巴中吗还是必须经过组织液才可?
小干qkDE44PX03
大部分的细胞是生存在组织液中,所以必须通过组织液但是有些不一样比如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环境一边是血浆一边是组织液,所以它可以直接和血浆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同理可以直接和淋巴交换物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看哪里的细胞,血管壁上的就可以不用
不能,必须经过组织液才能
扫描下载二维码无标题文档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3每搏输出量
7心肌收缩能力
10快反应细胞
11慢反应细胞
12有效不应期
13相对不应期
15期前收缩
16代偿间歇
17窦性节律
18异位起搏点
19最大复极电位
20房室延搁
22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5平均动脉压
26动脉脉搏
27中心静脉压
29有效滤过压
30血-脑屏障
31自动节律性
35异位心律
36外周静脉压
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
)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将此过程分为(
)五个时期。
2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外向电流是(
)离子的外流,内向电流主要是(
)离子的内流
3 Na+通道的性状可以表现为(
)三种功能状态。
4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可依次分为(
5迷走神经兴奋时,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
),自律性(
6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
7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
)缩短程度更大。
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处于关闭状态的时期是(
9房-室压力梯度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动力,其形成主要依靠(
)作用,而并非(
)的收缩。
10每分输出量等于(
)的乘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
11等于心室肌来说,前负荷是(
),后负荷是(
12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钟)时,由于心室(
)时间明显缩短,而导致博出量(
)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
)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4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之间的关系。
15在毛细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中,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
)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
16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易进入(
),但很容易进入(
),通过(
)循环进入血液。
17心迷走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可导致心率(
),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速度(
),心房肌收缩力(
)。这种作用可被(
)所阻断。
18一侧颈总动脉血流被阻断时,该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可导致动脉血压(
19在左心室等容收缩期,由于心肌收缩的强列压迫,导致左冠状动脉血流(
),甚至发生(
20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区分心肌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 静息电位的大小
B.平台期的长短
C. 0期去极化的速率
D.动作电位复极化的速度
E. 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2.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下面哪是不正确的
A. 最大复位极电位为-60mV
B. 阈电位为-40mV
C. 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D. 去极化幅度小于浦肯野细胞
E. 0期去极化时程比浦野细胞短得多
3.窦房结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P细胞0期去极速度快
B. P细胞阈电位为-40 mV
C. 最大复极电位仅为-60mV
D. 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E. P细胞4期去极化速率最快
4.兴奋在心脏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C. 房室交界
D. 左、右束支
E. 浦肯野纤维
5.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组织是
C. 房室交界
D.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E.
浦肯野纤维
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 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 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 使心室肌收缩能力增强
E. 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7.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心肌细胞直径小,传导速度慢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C. 0期去极化速率慢,传导速度慢
D. 邻近细胞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 E. 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
8.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 收缩期末
B. 收缩早期结束
C. 舒张早期结束
D. 舒张中期末
E. 舒张期结束
9.心肌不产生完全性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脏是功能上的合胞体改革
B. 心肌肌质网Ca2+贮存少
C. 心肌能自动节律性收缩
D.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D.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10.乙酰胆碱通过促进心肌K+通道的开放,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以下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B. 阈电位绝对值增大
C. 窦房结最大复极电位也增大
C. 窦房4期自动去极会速度减慢
E. 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11.关于心电图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是心电图的来源 B. 心电图与心脏的机械活动无直接关系
C. 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记录出来的心电图曲线基本相同
D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E. 心电图曲线与单个心仙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12.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大小取决于
A. 动脉血压和外周阴力之间相对关系 B. 心输出量和处周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C. 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 D. 血量和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E. 回心血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13.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
A. 血液的重力作用
B.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 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
E.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
14.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时期是
A. 等容舒张期
B. 等容收缩期
C. 心房收缩期 D. 射血期
E. 心室充盈期
15.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的是
A. 等容舒张期
B. 等容收缩期
C.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
减慢射血期
E. 心房收缩期
16.主动脉瓣关闭发生在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 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 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17.房室瓣开放发生在
A. 心室射血期初
B. 等容收缩期末
C. 等容舒张期初 D. 等容收缩期初
E. 等容舒张期末
18.从动脉瓣关闭开始到下次动脉瓣开放的时间相当于心动周期的
A. 心室舒张期
B. 心室收缩期
C. 等容收缩期
D. 等容收缩期+心室射血期
E. 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
19.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开放
B. 半月瓣关闭
C. 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 血液冲入心室,引起心室壁振动
20.心输出量是指
A. 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这和
B. 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
C.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
D.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
E. 一次心跳两侧心室同时射出的血量
21.心指数等于
A.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C.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D. 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
E.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22.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
A.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B.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C. 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
D. 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E. 舒张末期动脉压
23.在心肌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A. 射血期延长
B. 等容收缩期延长
C. 等容舒张期延长
D. 心室充盈期延长
E. 每搏输出量不变
24.心肌的等长调节的通过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泵血功能的
A 心肌初长度
B.肌小节的初长度
C. 横桥联接的数目
D. 心肌收缩能力
E. 心室舒张严格末期容积
25.安静状态下,心室收缩末期容量与余血量这差为
A. 心力贮备
B. 舒张期贮备
C. 收缩期贮备 D. 心泵功能贮备
E. 心率贮备
26.有关心力贮备,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 心力贮备也称心泵功能贮备
B.收缩期贮备大于舒张期贮备
C.心力贮备取决于搏出量贮备及心率贮备
D.若两个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相同,则其心力贮备也是一样的
E.心力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在而增加的能力
27.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动脉血压
B. 心房压力
C.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 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E.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28.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 心率的变化
B. 搏出量的变化
C. 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29.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B. 心输出量
C.阴力血管的口径 D.血液粘滞性
E. 大动脉弹性
30.主动脉在缓冲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C.对血流的摩擦阻力小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有可扩张性和弹性
31.影响外周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A.血液粘滞性
B. 红细胞数
C. 血管长度 D. 小动脉口径
E. 大动脉弹性
32.在外周阻力减小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明显升高 D.收缩压轻度降低,舒张压明显降低
E.以上都不是
33.大动脉管壁硬化时,下列错误的是
A. 动脉收缩压升高
B. 动脉舒张压降低
C.大动脉容量减少
D.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E.动脉压减小
34.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一个指标
C.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
D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较低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35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6控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是(
A内脏平滑肌的特性B交感神经的紧张性C副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的支配D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E血压的直接影响
37生理情况下,通过影响有效滤过压而改变组织液滤过与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B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E组织液静水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38关于人体内大多数血管的神经支配,下列哪个正确(
A只接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的单一支配
B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单一支配
C既有舒血管纤维也有缩血管纤维的支配
D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
E接受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支配
39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下列哪个错误(
A窦房结P细胞舒张期最大点位增大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D房室结的传 导速度减慢
E心房肌兴奋性降低
40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减慢是由于(
A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
B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增加
C窦房结细胞对Ca+通透性增加
D窦房结细胞对Na+通透性增加
E窦房结细胞对Cl—通透性增加
41关于减压反射,错误的是(
A在血压为60——180mmHg的范围内敏感
B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加敏感
C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D在平时安静状态下不起作用
E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导致血压下降
42实验时,暂时关闭双侧动物颈总动脉可使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B颈动脉体受刺激增多
C心迷走紧张加强
D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E血压升高
4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适宜刺激是
A高于180mmHg的动脉血压
B低于60mmHg的动脉血压
C生理范围内变动着的动脉血压
D血液中CO2分压变化
E血液中O2分压变化
44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个错误
A平时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B在低氧、窒息和酸中毒等紧急情况下才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作用
C对于感受动脉血低氧是是十分重要的
D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变慢变浅
E对心血管的效应是血压升高
45下列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是
A局部代谢产物
C血管活性肠肽
D血管紧张素II
E前列腺素E
46关于冠脉血流量,下列哪个错误
A在心室收缩期少,舒张期多
B占心输出量的4——5%
C动脉舒张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多
D在心肌缺氧时冠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影响大
47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
A心缩期长短
B心舒期长短
C神经对冠状血管的支配作用
D主动脉收缩压高低E血液粘滞度大小
48心肌缺氧时冠状动脉舒张,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
49关于肺循环的生理特点,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肺循环血流阻力较体循环大
B肺动脉压较主动脉压高
C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
D用力呼气时肺血容量增加,而深吸气时可减少
E一般认为肺部组织液的压力为正压
50安静状态时,下列哪个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
E骨骼肌 (二)B型题
A 由Na+内流产生
B 由Ca2+内 流产生
C 由Cl-内 流产生
D 由K+内 流产生
E 由K+外流产生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是
2.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
C.房室交界
E.蒲肯野纤维
3.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4.传导速度最快的是
A.等容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快速充盈器
D.快速射血期
E.减慢射血期
5.心室内压高于主动脉压是在
6.心室内压最低是在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C.射血分数
E.心力储备
7.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称为()
8.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
E.真毛细血管
9.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
10.起弹性贮器作用的血管主要是指
D.平均动脉压
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1.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
12.用来表示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关系的是
(三)C型题
A.射血分数增大
B.心输出量增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2.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
A.每搏输出量增加
B.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C.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3.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前负荷
4.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5.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是
6.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动物质是
C.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7.引起冠状血管舒张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8.引起肺血管舒张的主要物质是
(四)X型题
1.心肌的工作细胞具有
E.收缩时有“全或无”现象
2.心肌细胞膜的快钠通道
C.Na+内流加快
D.通道激活的阈电位为—70mV
E.形成快反应细胞的0期
3.心室肌动作电位的2期
A.外向电流为K+
B.内向电流主要为Ca2+
C.复极化过程缓慢
D.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有关
E.是心室肌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
4.与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有效不应期长
B.动作电位时程长
C.有明显的平台期.
D.0期去极化速度慢
E.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5.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A. 0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B.钠通道的状态
C.静息电位水平
D.阈电位水平
E.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6.心室肌对外来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是
A.心室收缩期
B.心房收缩期
C.心室舒张早期
D. 心室舒张中期
E.心室舒张后期
7.窦房结P细胞
A.动作电位幅度小
B. 0期去极化速度慢
C.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较小
D. 4期自动去极化较慢
E.是慢反应自律细胞
8.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是
A.. 0期去极化速度较慢
B.最大复极电位为—60mV
C. 0期去极化可被河豚毒阻断
D. 4期自动去极化较快
E.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9.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
A. 0期去极化速度慢
B. 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C. 0期去极化可被异搏定(维拉帕米)阻断
D. 0期去极化可出现明显的极化倒转
E.阈电位约为—40mV
10. 慢反应细胞的特点是
A.兴奋性低,自律性低
B.0期去极化由慢通道激活引起
C.无明显的极化倒转D. 不出现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11.促进自律性增高的因素是
A.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小
B.阈电位水平上移
C.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增快
D.复极3期Ka+外流增加
E.心迷走神经兴奋
12.促进心肌传导性增快的情况有
A. 0期去极化幅度高
B. 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期前兴奋发生时
D.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
E.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阈电位水平上移
13.在心电图中
A.P波反映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B.QRS波反映两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C. QRS波反映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D.Q---T间期反映从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复极化完了的过程
E.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终点之间的过程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长
B. 心室收缩期比心房收缩期长
C.快速射血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D.等容收缩期初,引起半月瓣关闭
E.等容舒张期末,引起房室瓣开放
15.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A.导致第二心音产生
B.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C.心室容积保持不变
D. 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
E.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16.正常心动周期中
A.心房舒张期处在心室收缩期之内
B. 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之内
C. 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之内
D. 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之内
E. 心室收缩紧接着心房收缩
1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
A.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
B.心室—动脉间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来自心室收缩
C.心房的收缩有利于心脏的射血和静脉回流
心房的收缩对于心室充盈起主要作用
E.心室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大幅度下降
18.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A.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大幅度下降
B.等容收缩期内室内压大幅度升高
C.快速射血期内室内压上升达峰值
D.快速充盈期内室内压下降达最低值
E.减慢射血期动脉血压略高于室内压
19.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错误的是
A.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房收缩
B. 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室舒张
C.心室舒张时,心房内压力始终大于心室内压
D.左右心室输出量基本一致
E.在全心舒张期回流入心室的血液占总回流量的75%
20.每搏输出量的多少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后负荷的大小
B.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
C.心肌收缩产生张力的速度
D.心室容积缩小的程度
E.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21.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可由下述情况引起
A.血钙升高
B.心迷走神经兴奋
C. 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D.交感神经兴奋
E.参与收缩的心肌细胞的数目增多
22.在心室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的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降低
C.博出量减少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余血量减少
23.心力储备
A.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B.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C. 舒张期储备比收缩期储备要大得多
D. 舒张期储备是通过增加心肌初长引起自身调节过程
2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是
A.在收缩期贮存血液
B.维持较高的收缩压
C.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D.维持正常血压
E.使血液流动具有连续性
25.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A.弹性贮器血管主要指主动脉和大动脉
B.分配血管指从大动脉至小动脉之间的管道
C.动静脉短路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交换
D.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所以称为容量血管
E.直捷通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26. 下述有关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愈大,收缩压愈高
B.每搏输出量增加主要使收缩压升高
C.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D.心率适当增快,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E.动脉血压的维持是多种因素共同整合作用的结果 28.可能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因素有
A.短时间内输血量过大
B.心脏射血能力减弱
C.心脏射血能力增强
D.容量血管收缩
E.容量血管舒张
2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中,正确的是
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时,静脉回流量增加
B.心缩力增加,心室射血增加造成静脉回流减少
C.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可促进静脉回流
D.吸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E.当从立位变为卧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30.促进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A.容量血管收缩
B.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增高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E.心肌收缩力降低
31.下列关于微循环的基本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体温
B.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C.控制组织血液灌流量
D.调节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稳定
E.维持动脉血压
3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中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多
B.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
C.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多
D.组织液胶渗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E.血浆胶渗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
33.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
A.微动脉扩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4.血管的神经支配中
A.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
B.体内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C.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D.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E. 交感舒血管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35.乙酰胆碱对心肌生物电活动的作用是
A.使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B.使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
C.心房肌细胞有效不应期延长
D.加强4期的内向电流
E.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缩短
36.刺激迷走神经时,正确的是
A.心率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E.外周血管舒张
37.心迷走神经
A.右侧心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 B. 左侧心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C.支配心室肌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数量远较心房肌少
D.迷走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
E.通过心肌细胞上的M受体发挥作用
38.关于减压反射,正确的是
A.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
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更加敏感
C.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D.在安静状态下,因动脉血压低于压力感受器的阈值而不起作用
E.基本反射中枢在延髓
39.减压反射的特点
A.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
B.对于波东西血压变化敏感
C.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生理情况下已经发挥作用
E.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40.机体发生防御反应时的心血管反应包括
A.骨骼肌血管收缩
B.胃肠道血管收缩
C.血压下降
D.心输出量增加
E.根据机体需要使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41.下列心血管反应中正确的是
A.压迫眼球可引起心率变慢
B.骨骼肌运动时引起心率加快
C.胃扩张时可引起心率变慢
D.睾丸受挤压时引起心率加快
E.膀胱扩张时可引起心率变慢
42.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C.心血管紧张素II
C.抗利尿激素
E.去甲肾上腺素
43.与肾上腺素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特点是
A.升高血压作用大于肾上腺素
B,对α受体作用小于β受体
C.对心脏的效应小于肾上腺素
D.临床多作为强心剂使用
E.在整体条件下,可引起心率减慢
44.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有
A.完成物质运输
B.实现体液调节
C.维持内环境稳定
D.维持机体的防卫功能
E.心脏和血管还有内分泌功能
45.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有
A.回收蛋白质
B.运输脂肪
C.组织液回流
D.具有免疫功能
E.清除异物
46.在冠脉循环中
A.冠脉血管容易在心肌收缩时受挤压
B.缓慢形成冠脉阻塞时可建立侧支循环
C.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D.心舒期冠脉血流量大
E.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47.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有
A.途径短、血流快
B.血流量大
C.受心肌收缩的影响
D.动静脉血的氧差大
E.生理剂量的血管升压素可使冠状动脉收缩
48.关于肺循环
A.肺动脉可扩张性高,对血流阻力小
B.肺动脉压比主动脉压低
C.肺循环血管可以起贮血库作用
D.低氧时肺泡周围的微动脉舒张
E.肺组织液压为负压
49.使脑血流量增加的因素是
A.CO2分压升高
B.O2分压降低
C.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升高
D.过度通气
E.局部脑组织代谢增强
50.在脑循环中
A.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
B.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20%左右
C.脑的不同部分血流量不同
D.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都很小
E.切断支配脑血管的神经后,脑血流量发生明显变化
四.问答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几个时期,简述各期的离子机制
2.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3.何谓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代偿间歇?
4.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学意义
5.心肌的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不同
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如何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过快对心脏不利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机制
8.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0微循环有哪些主要的血流通路?各有哪些生理学作用
11.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2.夹闭动物一侧的颈总动脉后,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13.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若剪断后再分别刺激其中枢端和外周端又会引起什么结果?为什么
一、名词解释
1、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心房或心室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3、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
4、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6、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心肌细胞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 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8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博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的现象,称为异常调节。
9、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10、由快纳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1、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12、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1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复极化-60——-80mV这段时间内,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14、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复极化-80——-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这段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15。在实验条件或病理情况下,在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予人工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7、心脏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导,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这种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节律
18、在某些异常的情况下,心肌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表现出来,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19、心肌自律细胞3期复极时膜内电位下降到最低点,此点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该点位不稳定,之后立即进入4期自动去极化阶段。
20、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慢,兴奋需要0.1秒的时间才能传向心室,故称为房-室延搁
21、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称为血压。
22、当心跳静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3、心室收缩期动脉血压上升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24、心室舒张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5、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6、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27、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28、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29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0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限制某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交换。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31、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心肌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32、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33、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血液流速改变和血流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形成声音,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可以听到的声音。
34、心脏内兴奋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可通过组织和体液传到体表。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放置在体表一定位置,即可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35、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搏动。
36、各器官的静脉压。
二.填空题
复极化,0,1,2,3,4
2.K+, Ca2+
3,。备用 激活 失活
4,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5.增大,降低
6.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最大复极电位
阈电位水平
8.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9.心室肌舒张的抽吸
1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4.心脏射血能力
静脉回心血量
16.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17.乙酰胆碱
19.急剧减少
20.心机本身的代谢水平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四、简答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后者又分为1、2、3、4期。各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极少量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是Na+- K+泵活动及Ca2+-
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时期。
2、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1)有效不应期: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至-60mV这一段时间内,不管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在此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2)相对不应期:在膜电位3期复极化-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需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
(3)超常期:膜内电位3期复极化-80mV——-90mV期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刺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意义: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泵血功能。
3、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额外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故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发出并传播而来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结果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4、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特点:(1)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2)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因此在这里产生约0.1秒的时间延搁(房-室延搁)(3)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心室肌也有1 m/s,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浦肯野纤维网和心室肌迅速传至整个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后在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充分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协调一致完成泵血功能。
5、心肌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与骨骼肌的不同之处为:(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在整体内,心肌有自律性较高的窦房结P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的传出冲动。(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骨骼肌的不应期很短,容易发生强直收缩,以维持姿势和负重。(3)心脏内有特殊传导系统,使心房、心室有序地收缩,保证心脏的射血功能。(4)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心房肌纤维同步收缩,心室肌同步收缩,这样收缩的合力大,有利于提高泵血的效率。骨骼肌的收缩强弱随着受刺激的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先后有序收缩。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活动支配。(5)心肌的肌质网不发达,Ca2+的储存和释放量均较少,所以心肌细胞收缩依赖于细胞外液的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Ca2+。
6.心房或心室每一次的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一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以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不是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前的0.4秒时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当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为明显。心率过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故心率过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肌休息和血供,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7.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凡影响心率与搏出量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输出量。
(1)前负荷。在一定初长度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的初长(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脏中蓄积。
(2)后负荷。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博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博出量减少。当后负荷增加时,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搏出量的这种调节是通过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大于180次/分钟)时,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或心率过慢(40次/分钟)时,由于射血次数减少都使心输出量减少。
8.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放置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⑵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反映心室的复极过程
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表示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间,故也称房室传导时间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指从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表示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它们之间没有电压差。
9.充足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决定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
动脉血压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但是由于血流受到外周阻力的影响,心室射出的血液大部分不能外流,这样一部分能量用于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在心室舒张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将这部分失能又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持续向前流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持续在一定水平。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时,搏出量增加,则收缩压的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互匹配,,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大,都会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如大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的改变不能与之相适应,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10.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1)直捷通路:血液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后微静脉。
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为多见。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意义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增加回心血量。
(2)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到微静脉。
此通路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此路管壁较厚‘血流迅速,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的微循环中,与体温调节功能有关。
1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力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回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有:(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回流减少。(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显著增高,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2.夹闭动物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正常情况下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受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而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时,则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
在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总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到心血管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13.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一般均在迷走神经中上传入中枢,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却自成一束,在颈部与迷走神经及颈交感神经伴行,称为减压神经(相当于主动脉神经)。所以,电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切断后的中枢端时,其传入冲动相当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兴奋,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将引起减压发生的加强,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由于减压神经是单纯的传入神经,故刺激其外周端时,一般对动脉血压没有影响。
14.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血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逐渐恢复。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心率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布情况: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胃肠道等内脏血管,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心脏冠脉等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其舒张,大剂量时才出现缩血管反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开始血液中浓度较高,对心脏和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发生作用,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皮肤、肾脏、胃肠等内脏血管收缩,所以血压升高。随着血中肾上腺素的代谢,其浓度逐渐降低,对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作用减弱,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冠脉血管发生作用,使之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最后肾上腺素逐渐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脉血液流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