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要在直线l的一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这时做AB的垂直平分线 辅助线是辅助线吗?

(2013o日照)问题背景:
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 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
(1)实践运用:
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 在⊙O 上,∠ACD=30°,B 为弧AD 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的最小值为____.
(2)知识拓展:
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
(1)找点A或点B关于CD的对称点,再连接其中一点的对称点和另一点,和MN的交点P就是所求作的位置.根据题意先求出∠C′AE,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E,即可得出PA+PB的最小值;
(2)首先在斜边AC上截取AB′=AB,连结BB′,再过点B′作B′F⊥AB,垂足为F,交AD于E,连结BE,则线段B′F的长即为所求.
解:(1)作点B关于CD的对称点E,连接AE交CD于点P
此时PA+PB最小,且等于AE.
作直径AC′,连接C′E.
根据垂径定理得弧BD=弧DE.
∵∠ACD=30°,
∴∠AOD=60°,∠DOE=30°,
∴∠AOE=90°,
∴∠C′AE=45°,
又AC′为圆的直径,∴∠AEC′=90°,
∴∠C′=∠C′AE=45°,
∴C′E=AE= √22?&&AC′=2 √2?&,
即AP+BP的最小值是2 √2?&.
故答案为:2√2?& ;&
(2)如图,在斜边AC上截取AB′=AB,连结BB′.
∵AD平分∠BAC,
∴点B与点B′关于直线AD对称.
过点B′作B′F⊥AB,垂足为F,交AD于E,连结BE,
则线段B′F的长即为所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 & & & & & & & & & & & & & & & & & &
在Rt△AFB′中,∵∠BAC=45°,AB′=AB=10,
∴B′F=AB′osin45°=ABosin45°=10×√22?&& =5√2?& ,
∴BE+EF的最小值为5√2?& .(1)学习了平行线以后,王玲同学想出了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她是通过折纸做的,过程如(图1)
①请你仿照以上过程,在图2中画出一条直线b,使直线b经过点P,且b∥a,要求保留折纸痕迹,画出所用到的直线,无需写画法; ②在(1)中的步骤(b)中,折纸实际上是在寻找过点P的直线a的
垂 线. (2)已知,如图3,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 求证:BE∥CF 要求:请你阅读小宁同学如下的证明过程,圈处他证明中的错误,并在右侧的空白处改正,若有跳步,请在下面方框内补充完整并将其标记到证明过程中的相应位置,可如下所示使用修改替换符号
∴∠ABC=∠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E平分∠ABC,CF平分∠BCD(已知) ∴∠2=∠3(角平分线的定义) ∴B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 - 看题库
(1)学习了平行线以后,王玲同学想出了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她是通过折纸做的,过程如(图1)①请你仿照以上过程,在图2中画出一条直线b,使直线b经过点P,且b∥a,要求保留折纸痕迹,画出所用到的直线,无需写画法;②在(1)中的步骤(b)中,折纸实际上是在寻找过点P的直线a的垂线.(2)已知,如图3,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求证:BE∥CF要求:请你阅读小宁同学如下的证明过程,圈处他证明中的错误,并在右侧的空白处改正,若有跳步,请在下面方框内补充完整并将其标记到证明过程中的相应位置,可如下所示使用修改替换符号证明:&&&&&& ∴∠ABC=∠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E平分∠ABC,CF平分∠BCD(已知)∴∠2=∠3(角平分线的定义)∴B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解:(1)如图2所示;②在(1)中的步骤(b)中,折纸实际上是在寻找过点P的直线a的垂线;(2)证明:& ∴∠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平分∠ABC,CF平分∠BCD(已知)∴∠2=∠ABC,∠3=∠BCD(已证),∴∠ABC=∠BCD(等式的性质),∴∠2=∠3(等量代换),∴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①首先折直线a的垂线,并且使a的垂线经过点P,再折出直线a的垂线的垂线b,并且过点P;②根据作图可得折平行线的过程实际就是寻找过点P的直线a的垂线;(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BC=∠BCD,进而得出∠2=∠3即可得出答案.
其它关于的试题:当前位置:
>>>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
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1)实践运用: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在⊙O上,∠ACD=30°,B为弧AD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的最小值为______.(2)知识拓展: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作点B关于CD的对称点E,连接AE交CD于点P,此时PA+PB最小,且等于AE.作直径AC′,连接C′E.根据垂径定理得BD=DE.∵∠ACD=30°,∴∠AOD=60°,∠DOE=30°,∴∠AOE=90°,∴∠C′AE=45°,又AC′为圆的直径,∴∠AEC′=90°,∴∠C′=∠C′AE=45°,∴C′E=AE=22AC′=22,即AP+BP的最小值是22.故答案为:22;(2)如图,在斜边AC上截取AB′=AB,连结BB′.∵AD平分∠BAC,∴∠B′AM=∠BAM,在△B′AM和△BAM中AB′=AB∠B′AM=∠MABAM=AM,∴△B′AM≌△BAM(SAS),∴BM=B′M,∠BMA=∠B′MA=90°,∴点B与点B′关于直线AD对称.过点B′作B′F⊥AB,垂足为F,交AD于E,连结BE,则线段B′F的长即为所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在Rt△AFB′中,∵∠BAC=45°,AB′=AB=10,∴B′F=AB′osin45°=ABosin45°=10×22=52,∴BE+EF的最小值为52.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主要考查你对&&轴对称&&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轴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样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轴对称作用: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扩展到轴对称的应用以及函数图像的意义。
轴对称的应用: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对称意义如果在坐标系中,点A与点B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为相反数。 相反的,如果有两点关于直线Y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公式(也叫做轴对称公式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y=ax2+bx+c 则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 x=-b/2a,顶点横坐标为 -b/2a,顶点纵坐标为 (4ac-b2)/4a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另外,如果遇到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则常选择某直线为对称轴,补添为轴对称图形,或将轴一侧的图形通过翻折反射到另一侧,以实现条件的相对集中。
发现相似题
与“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7739162171908041741070344127391655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勾股定理
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探究型
分析:(1)m记为P点的横坐标.m=0时,直接代入x=0,得P(0,-1),则OP,PH长易知.当m=4时,直接代入x=4,得P(4,3),OP可有勾股定理求得,PH=yP-(-2).(2)猜想OP=PH.证明时因为P为所有满足二次函数y=x24-1的点,一般可设(m,m24-1).类似(1)利用勾股定理和PH=yP-(-2)可求出OP与PH,比较即得结论.(3)考虑(2)结论,即函数y=x24-1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其到l的距离.要求A、B两点到l距离的和,即A、B两点到原点的和,若AB不过点O,则OA+OB>AB=6,若AB过点O,则OA+OB=AB=6,所以OA+OB≥6,即A、B两点到l距离的和≥6,进而最小值即为6.
解答:(1)解:OP=1,PH=1;OP=5,PH=5.如图1,记PH与x轴交点为Q,当m=0时,P(0,-1).此时OP=1,PH=1.当m=4时,P(4,3).此时PQ=3,OQ=4,∴OP=PQ2+OQ2=5,PH=yP-(-2)=3-(-2)=5.(2)猜想:OP=PH.证明:过点P作PQ⊥x轴于Q,∵P在二次函数y=x24-1上,∴设P(m,m24-1),则PQ=|m24-1|,OQ=|m|,∵△OPQ为直角三角形,∴OP=PQ2+OQ2=(m24-1)2+m2=(m24)2+m22+1=(m24+1)2=m24+1,& PH=yP-(-2)=(m24-1)-(-2)=m24+1,∴OP=PH.(3)解:如图2,连接OA,OB,过点A作AC⊥l于C,过点B作BD⊥l于D,此时AC即为A点到l的距离,BD即为B点到l的距离.①当AB不过O点时,连接OA,OB,在△OAB中,OA+OB>AB=6,由上述结论得:AC=OA,BD=OB,∴AC+BD>6;②当AB过O点时,AC+BD=OA+OB=AB=6,所以AC+BD的最小值为6,即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6.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函数与其图象的理解,另外涉及一些点到直线距离,利用勾股定理就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及最短距离等知识点,总体来说难度不高,但知识新颖易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非常值得学生练习.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点A在双曲线y=(x>0)上,点B在双曲线y=(x<0)上,且OA⊥OB,∠A=30°,则k的值是.
科目:初中数学
已知:E是线段AC上一点,AE=AB,过点E作直线EF,在EF上取一点D,使得∠EDB=∠EAB,联结AD.(1)若直线EF与线段AB相交于点P,当∠EAB=60°时,如图1,求证:ED=AD+BD;(2)若直线EF与线段AB相交于点P,当∠EAB=α(0°<α<90°)时,如图2,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D、AD、BD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式子表示);(3)若直线EF与线段AB不相交,当∠EAB=90°时,如图3,请你补全图形,写出线段ED、AD、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边AD上,点F在边BC的延长线上,连结EF与边CD相交于点G,连结BE与对角线AC相交于点H,AE=CF,BE=EG.(1)求证:EF∥AC;(2)求∠BEF大小;(3)求证:=.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ABC中,AB=AC,∠A=36°,称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为黄金等腰三角形.请完成以下操作:(画图不要求使用圆规,以下问题所指的等腰三角形个数均不包括△ABC)(1)在图1中画1条线段,使图中有2个等腰三角形,并直接写出这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分别是度和度;(2)在图2中画2条线段,使图中有4个等腰三角形;(3)继续按以上操作发现:在△ABC中画n条线段,则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个黄金等腰三角形.
科目:初中数学
某校积极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班内各个学习小组共设四个评价项目每月都要评奖: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互动点评,反馈检测,每个项目得分都按一定百分比折算后计入总分.下表为繁星、新月、初阳三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单位:分)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互动点评反馈检测繁星80504070新月40809035初阳40958535(1)月底,繁星组组长猜测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互动点评,反馈检测这四项得分分别按10%,30%,20%,40%折算计入总分,根据猜测,求出繁星组的总分;(2)学校决定,总分为60分以上(包括60分)的学习小组获得优秀小组称号.现获悉新月、初阳两组的总分分别是64.5分,69.5分,繁星组的自主学习,反馈检测两项得分折算后的分数和是29分,问:繁星组能否获得优秀?
科目:初中数学
计算:÷2-1+•[2+(-)3].
科目:初中数学
已知半径为5的⊙O中,弦AB=5,C是圆弧AB上的任意一点,则∠ACB等于(  )
A、30°B、150°C、30°或150°D、30°或120°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点C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的一点,点D是⊙O上的一点,连接AD,DO,CD,且有∠A=∠C=30°.(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半径OB=3,求AD的长.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知识点梳理
【解直角】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如图,在&Rt△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那么除直角&C&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②&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frac{∠A的对边}{斜边}}={\frac{a}{c}},cosA={\frac{∠A的邻边}{斜边}}={\frac{b}{c}}&,tanA={\frac{∠A的对边}{∠A的邻边}}={\frac{a}{b}}&.利用这些关系,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3&个未知元素.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相似的试题还有:
我们把对称中心重合,四边分别平行的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部分叫“方形环”,易知方形环四周的宽度相等.一条直线l与方形环的边线有四个交点M、M′、N′、N、小明在探究线段MM′与N′N的数量关系时,从点M′、N′向对边作垂线段M′E、N′F,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问题、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解答下列问题:(1)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对边相交时(如图1),直线l分别交AD、A′D'、B′C′、BC于M、M′、N′、N,小明发现MM′与N′N相等,请你帮他说明理由;(2)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邻边相交时(如图2),l分别交AD、A′D′、D′C′、DC于M、M′、N′、N,l与DC的夹角为α,你认为MM′与N′N还相等吗?若相等,说明理由;若不相等,求出\frac{MM′}{N′N}的值(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我们把对称中心重合,四边分别平行的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部分叫“方形环”,易知方形环四周的宽度相等.一条直线l与方形环的边线有四个交点M、M′、N′、N、小明在探究线段MM′与N′N的数量关系时,从点M′、N′向对边作垂线段M′E、N′F,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问题、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解答下列问题:(1)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对边相交时(如图1),直线l分别交AD、A′D'、B′C′、BC于M、M′、N′、N,小明发现MM′与N′N相等,请你帮他说明理由;(2)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邻边相交时(如图2),l分别交AD、A′D′、D′C′、DC于M、M′、N′、N,l与DC的夹角为α,你认为MM′与N′N还相等吗?若相等,说明理由;若不相等,求出的值(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我们把对称中心重合,四边分别平行的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部分叫“方形环”,易知方形环四周的宽度相等.一条直线l与方形环的边线有四个交点M、M′、N′、N、小明在探究线段MM′与N′N的数量关系时,从点M′、N′向对边作垂线段M′E、N′F,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问题、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解答下列问题:(1)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对边相交时(如图1),直线l分别交AD、A′D'、B′C′、BC于M、M′、N′、N,小明发现MM′与N′N相等,请你帮他说明理由;(2)当直线l与方形环的邻边相交时(如图2),l分别交AD、A′D′、D′C′、DC于M、M′、N′、N,l与DC的夹角为α,你认为MM′与N′N还相等吗?若相等,说明理由;若不相等,求出的值(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线的垂直平分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