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第十七课长城导游词100字改成导游篇

介绍长城的导游词
介绍长城的导游词嗨,游客们。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我将带领大家去浏览气魄雄伟的长城。Let’s go!
朋友们,这就是长城,它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前三世纪修建的。那时各国诸候为了互相防御和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在各自领地上修筑了防御用的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三万多人力,十多年时间,把原来秦、赵、魏、燕、齐等国所筑的城墙加以修缮并且连接来。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万里长城是指明朝修建的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濒临渤海湾的河北山海关,中间主要关口有: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居庸关、紫荆关,偏关,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横亘七个盛市,全长六千七百多公里。万里长城工程坚固,气势雄伟,蜿蜓起伏,势若游龙,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胜地。
呀,时间不早了,大家该吃午饭了。走,吃北京鸭去。因为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在大家吃饭的同时,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在秦朝,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姑娘。知书达理,伶俐非凡。她嫁给了苏州的范喜良。那年,秦始皇召集百万民夫修筑长城,范喜良也被抓去了。半年多过去了,已经是冬天了。孟姜女决心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寒衣,到那里才知道丈夫已经死了,她便哭了起来,哭倒了好多里长城。无数具白骨暴露在长城脚下,孟姜女想:“即使见不到活的丈夫,也要把丈夫的尸骨带回去。”于是,她便用滴血认亲的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她正要起程回去,秦始皇又来了。他十分关心这个浩大的工程,听说有一个民妇前来寻夫,把长城哭倒了四十里,就决心处罚这个民女,但他见到孟姜女的美貌就起了邪念。孟姜女看秦始皇这么好色,对他更恨之入骨了。但又一想,不能和他硬拼,便强装笑脸对秦始皇说:“陛下如此看重小女子,小女子也愿意待奉陛下。不过要依我三件事才行。”“可以。”秦始皇说。“一、要在长城外边的大海上造一座长桥。二、要在我丈夫填城的地方修一座十里长,十里宽的大坟。三、你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披麻戴孝。”秦始皇为了得到美女,都答应了。不久,这三件事都办好了。秦始皇要孟姜女回宫,但孟姜女却要陪她到长桥上浏览一番,秦始皇一听自然高兴,便与孟姜女上了长桥。走着走着,孟姜女忽然快步跑上前去,投江自尽了。
好了,故事讲完了。现在大家去长城上玩吧。但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乱扔垃圾。
2、 不要在长城上乱刻乱画。
3、 注意。
4、 注意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时间过得真快,和大家说拜拜的时间到了。记住,我们的公司叫天马行空旅游公司,有空常来我们这里坐坐,别忘了请我给您做导游啊!Bye__ bye! 【扩展阅读篇】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1.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1)介绍自己和旅行社
(2)介绍司机和车型、车号
(3)介绍旅游时间、地点和形成安排
(4)表示欢迎。
(1)总结旅游情况
(2)感谢游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见
(4)表示依依惜别
2.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根据需求所变)。
3.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保管好自己随身的物品,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2.传播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
3.陶冶游客情操
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此外,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
编辑本段特点
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些,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和蔼,亲切,自然轻松
编辑本段易出现的问题
1. 缺乏鲜明主题和观点
2. 内容太单薄。
3. 结构层次不清楚,逻辑性不强,条理不清晰。
4. 导游词不是散文,书面语太重介绍,口语化注意不够;
5. 应该有以及导游惯用语,同时要注意与游客进行交流,尽量有互动节目。
6. 没有处理好“景”与“事”的关系,讲故事或者事理往往游离景点内容。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介绍长城的导游词”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介绍长城的导游词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17:33。查看: 42517|回复: 8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教材背景】
  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
    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2、数学逻辑智能: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3、视觉空间智能:
    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5、音乐智能:
    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6、人际交往智能:
    主动找别人帮自己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热心地给碰到问题的同学提供意见。
  7、内省智能:
    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2、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绘画工具,橡皮泥、积木、纸盒等。
  4、录音机、计算机等。
  5、局域网和因特网环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长城,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
  导语:两千多年前,春秋旧中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18次。
  (边介绍边播放课件──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板书:
  这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受
三、读课文
  录像(录音),自读自悟,谈收获。
四、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小组汇报: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己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3、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4、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5、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6、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六、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七、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演讲家”、“小导游”、“小数学家”、“小画家”、“小雕塑家”、“小音乐家”“小演员”。
八、教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把你知道的关于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别人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展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情感目标:
    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的长城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长城的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欣赏。)
  2、交流感受:
    师:从大家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你们已经被长城深深吸引了。刚才看着一张张的图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是呀,长城是如此雄伟壮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让我们走进描写长城的语言文字,再次去领略长城的美。
    揭题。
    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欣赏图片时的心情,大声地朗读《长城》。
    注意:
    把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
    思考: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2、请四位同学轮读课文,相机指导生字。
  3、师:你找到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吗?
    (第一幅图对应第一段,第二幅图对应第二段。)
三、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1、对照第一幅图,感受长城的“长”:
   ⑴ 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看到长城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长城吗?
     生:长城很长。
     师:是呀,长城长得像──一条长龙。
     师:你能猜测一下长城有多长吗?
     (一万三千多里)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师:是呀,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表示弯曲,你找到了吗?“蜿蜒盘旋”。
   ⑵ 当这幅图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便跃入我们眼帘。(出示第一段)请你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⑶ 指名配乐读。
  2、对照第二幅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⑴ 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那么走近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能概括长城的词语。
     (高大坚固)
   ⑵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具体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
    ①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②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结合插图指名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
    ③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四、想象、感悟读,体会艰辛
  1、师:同学们,远望了长城,近观了长城,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去踏一踏那方砖,摸一摸那条石,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自己读第三小节:
    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3、交流:
    生: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
    ……
    师:是呀,那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的年代;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这样一个年代,要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容易吗?简单吗?
  4、边体会边读:
    师:那就让我们再好好读这句话。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各抒己见。
  7、师: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鲜血,是他们的生命,才换来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
  8、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让我们沉沉地读这句话。
  9、配乐读第三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赞美之情
  1、师: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练笔:
    师: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她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听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又想对长城说什么呢?请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⑵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
     (作者走在长城上)
   ⑵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⑶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揭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
    (引读课文)
  3、交流阅读感受:
    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三、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
    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四、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
    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五、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
    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
    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城导游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