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白扁豆图片10g.功劳叶10g.鸡内金10g黄芪1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干祖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经验
干祖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经验
中医书友会第109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干老认为脾虚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润咽喉,是导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而造成脾虚不化精微的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寒凉湿浊,久困伤脾;呼号多言,伤津损气;烟酒辛辣,热伤三阴;七情抑郁,思虑伤脾;久病元虚,中土衰弱等。这些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使肺金失养,输布失职,肾精失充,水源枯竭而导致虚火喉痹。(编辑/张亚娟)干祖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经验作者/廖月红、李云英干祖望教授从医70余年,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从脾论治虚火喉痹。干老从脾论治喉痹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体会尤深,现将干老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是耳鼻喉科的难治顽固病,中医历代书籍多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阴降火、养肺肾阴论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干祖望教授认为,临床上虚火喉痹“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常居八九”,从而提出从脾论治虚火喉痹的理论。《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脾土。”李东垣《脾胃论》云:“脾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干老认为,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津液的盛衰,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运化输布正常,津液充盈上润眼、耳、口鼻诸窍则不为病;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则津液衰少,诸窍失养而为病。因此,脾虚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润咽喉,是导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造成脾虚不化精微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寒凉湿浊,久困伤脾;呼号多言,伤津损气;烟酒辛辣,热伤三阴;七情抑郁,思虑伤脾;久病元虚,中土衰弱等。这些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使肺金失养,输布失职,肾精失充,水源枯竭而导致虚火喉痹。从脾论治慢性咽炎五大法则干老认为,“喉需液养,咽赖津濡”。咽喉干燥,养阴生津固然重要,但脾主升清,脾气健运,才能化生精微,上行濡润咽喉。采用健脾法治疗,脾气健运而津液自生并上行输布于咽喉诸窍,此不言养阴却达养阴之效,实为治本之法也。干老从脾论治慢性咽炎常用五大法则:1、健脾益气法症见咽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畏寒怕风而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胃气虚,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2、健脾渗湿法症见咽中干涩而不思饮,咽痛,咽部黏膜充血不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或伴胸膺不畅,食后不舒,大便多溏,舌有白苔甚至较厚,舌质胖嫩,甚至舌边出现齿痕等,证属脾虚湿困,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健脾润燥法症见口咽干燥,饮不能解,倦怠乏力,或有低烧,咽黏膜干燥或萎缩,舌淡苔少脉细。证属脾虚气弱,兼见阴虚津亏者,多见于干燥性、萎缩性咽炎,或患鼻咽癌放射线治疗后产生的咽喉干燥者,方用生脉散加味。4、抑肝扶脾法用于治疗肝气横逆侮脾证。肝为风木之脏,肝气横逆乘脾,则可使脾气困顿,运化失职,从而出现咽喉不利,或干痛,或如有梅核或痰块阻塞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干老自拟支脾伐木饮治之,以疏肝健脾。药用柴胡、白芍、金铃子、橘叶、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甘草。5、补脾益气降阴火法用于治疗脾虚阴火证。症见素体禀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入冬重裘难温,咽干燥,微痛,口干欲饮,喜热饮,咽部有异物感,受凉、疲劳、多言或稍进食燥热之物则诸症加重,大便多偏溏;局部黏膜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多数呈团状增生,间隙间黏膜增厚或萎缩而枯槁。舌苔薄白或白腻或腻而罩黄(为脾虚湿困的阴火外在表现,并非湿热),舌质淡而胖嫩或嫩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或沉细,或浮大按之无力。方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配合益胃汤、增液汤或沙参麦冬汤等。为了升提清阳以促进脾气加速醒复,除了有高血压病者之外,可用升麻、葛根、柴胡、蔓荆子等升提之品。常用药如太子参(党参)、白术、甘草、陈皮、甘草、白扁豆、山药、升麻、桔梗、知母、黄柏、百合、沙参。加减法:如湿邪较盛,大便溏稀,舌苔白腻明显,加藿香、佩兰、苍术、神曲、麦芽等;痰盛者,见体胖、痰多而黏,咽后壁附白色透明样黏痰,频频清嗓,加大贝母或川贝母、天竺黄、苏子等;伴心火亢盛,见心烦,咽黏膜轻度充血呈艳红色,舌尖红或有朱点,加竹叶、茅根、灯心草、生地等;兼肺肾阴虚,见五心烦热、口干欲凉饮明显,舌红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参、百合、玄参、二至丸等;伴气郁明显者,见胸闷胁胀,嗳气善太息,咽喉梗塞感较甚,加苏梗、佛手、枳壳等;伴有瘀滞,见脉涩,舌紫或见紫气、瘀点,咽后壁暗红,加当归尾、泽兰叶、桃仁、红花、功劳叶等;若气虚而卫弱,卫外功能差,自汗,加黄芪、防风等以固卫;虚火甚,加知母、黄柏;咽部充血者,加牛膝、金银花、桔梗等清热利咽喉。干老医案举例病案举例1:战某,男,51岁,日初诊。从去年开始双侧扁桃体肥大,而且一次急发历5个月而未痊愈,6月7日就诊,稽留性发作,徘徊难去。疼痛不剧然十分不舒服,偶有作痒,一痒即咳,但无痰,发音轻度沙哑失泽。局部有痰样物附于喉部,难以外豁,稍有客观性气味,口干多饮,水温喜热拒凉,愈热愈适应。平时多汗,容易感冒,但冬天不畏冷,平时大便不成形。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黏膜变性(处在萎缩前期),轻度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各Ⅱ度,腺窝不明显,无明显急性充血,舌苔厚腻色白,舌质嫩胖,两侧齿印如锯,脉濡。禀质脾虚,所谓“坤德失其厚载”之困,加之事烦且重,更有伤脾之可能,责是卫气亦因之而失固。治当以培土补脾可是。力求脾虚、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大便一贯不正常等病全部消失。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陈皮6g,半夏6g,元参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7剂,水煎服,日1剂。6月18日二诊:咽头感觉尚舒适,作痒缓解1/3,干咳亦因之而减少,沙声稍得润,附于喉壁的痰样物仍存在,局部干感依然,口气已闻不到,饮水仍多,水温求热,体温正常,善汗依然,大便依然不能成形,但似乎有趋向正常的征象。昨天开始,精神振作而有力。淋巴滤泡增生及黏膜变性仍然如初诊。两扁桃体收缩一些,表面光滑,舌薄苔,舌边齿痕依然。脉来濡意大减,已有劲。辨证主在中土衰竭,一无异议。取法用药,亦已初效显在。再言原旨原法,坚守一时。力求再120剂,咽病去而大便正常,及多汗寒冬畏冷等,全部消失。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泽泻6g,陈皮6g,半夏6g,元参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佩兰叶10g。共进3个疗程(21天)7月9日三诊:情况平稳。刻下咽头舒服多多,喉源性咳嗽基本消失,发音音色得润,惟音量较小,音调难高,音域很窄。近3天左侧牙痛齿肿,无全身症状,惟大便偏干。检查:张口仅两指(下颌关节有肿胀),齿龈红肿,牙齿无叩痛,颈部未扪及淋巴结,舌薄苔,边有齿痕如锯,脉有浮意及数意。向有诸症,已趋向消失或式微,惟以小恙来陷,同时阳明积热,乃致齿龈炎借此而作。今日处方宗“急则治标”大法(即暂时放弃治疗所有的疾病,用专一的手法来处理齿病),取清热去暑,凉胃消炎一法。处方:藿香10g,佩兰10g,银花10g,连翘6g,地丁10g,桑叶6g,炒牛蒡10g,土贝母10g,桔梗6g,六一散(包)30g。病案举例2:虞某,女,25岁,日初诊。前年之夏感冒引起咽头疼痛,经过一般性治疗而愈。从此即勤于感冒及咽痛(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受凉、多言、工作疲劳及情绪失畅等常为诱发之因。平时痰多,幸能畅豁,痰色清白,有泡沫(晨起第一口则色淡黄)吐之不尽。不咳不喘,发作期间,钝痛,体温不太明显变化,痰量也倍增,严重时伴以烧灼感,局部有炎性症状。近两年入冬畏寒,四肢不温。今年5月起大便偏干。经来延迟一周,量少,期长,色正常。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正常,有少量小血管扩张,扁桃体(双)Ⅰ度,侧索肿大可见,舌薄苔,质嫩,边隐约有齿印,脉细。坤德失其厚载,生痰之本失健,故而痰多。脾虚祸及卫气,以致卫气失藩篱之职,故而畏寒。咽病而喉无恙,咽本属于胃经,此咽病之经常频作,治其本在标症不治而自愈矣。参苓白术散主之。处方:党参10g,炙黄芪10g,白术6g,茯苓10g,桔梗6g,山药10g,杏仁10g,半夏3g,马勃3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日二诊:又进药21剂,痰量又有一些减少(但无上次明显),疼痛在下午或多言后仍有,甚时有些灼烧感。阵发性出现喉源性咳嗽,本日仅1~2次,已不畏寒。偶有痰中见血块,色红艳(过去也有过),天癸仍然退后1周。检查:两侧索已正常,咽后壁淋巴滤泡存在,小血管已收敛殆尽。舌薄苔,脉细。药已有效,事无疑义,新添干咳,且痰中夹血,龙火之嫌,方宗原旨,再参养阴清火。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杏仁10g,天竺黄6g,黄柏3g,知母10g,川贝粉3g,元参10g。3月7日三诊:共进药56剂,痰量虽少,尚有,痰质转稠,色白,惟第一口痰黄,咽痛不明显,但在不适应环境中即不舒服,在休息良好时无感觉。检查:咽后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脉细。治取六君子汤,仍感适宜,原旨深入。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天竺黄6g,川贝粉(吞)3g,元参10g,沙参10g,海蛤粉(包)30g。7剂,水煎服,日1剂。3月17日四诊:咽痒已止,咳亦相应告止,惟感有口中干而伴苦,水温拒凉。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平复一些,变性黏膜已见红润,舌薄苔,脉细。喉源之咳已止,刻下针对慢性咽炎取培土生金一法。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麦冬10g,元参10g,沙参10g,桔梗6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3月23日五诊:咽喉不适,在一冷一热突变中即疼痛,同时盗汗,在肩部为重点,即使白天,稍疲乏即多。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充血,舌薄苔,脉细。人虚在气,心旺于火,治取补气固卫,清心润肺。处方:黄芪10g,白术6g,太子参10g,防风6g,茯苓10g,银花10g,蚤休10g,地丁10g,元参10g,沙参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4月29日六诊:又进药3周,在此期间,一次感冒,幸症状很轻,病程缩短(仅3天,为过去的一半),咽干尚存,有粗糙感,痛很微,痰则半夜还有。检查:咽后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质胖,脉平。病已告愈,治取维持。六君子汤坚持。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海蛤粉(包)30g,陈皮6g,麦冬10g,沙参10g,白扁豆10g,黄芪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病案举例3:马某某,男,26岁,日初诊。咽病时历一年半。主症干燥失舒,但不求饮,饮则水温越热越好,拒凉冷。疼痛不严重,无异物感。有痰样物附于喉壁而难豁,故而频频清嗓。鼻腔干燥(鼻咽部不干),少涕,未出过血,通气良好,嗅力迟钝。在咽病前早已出现胃脘部失舒,无胀满,伴有肠鸣,大便量少、偏稀、不成形,受凉且有痛感,小便频促内急,血压不高,时作泛恶,纳谷不馨,甚至拒饮拒食。畏寒,入冬重裘难温四末(更以下肢为甚)不暖发凉,伴有眩晕、耳鸣、手颤,遗泄,腰肌酸痛,容易出汗。检查:咽后壁(整个全区)严重污红,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黏膜变性,呈糜粥样。小血管扩张暴露甚至旁及上腭、左右腭弓,干涸少液,无炎症。舌薄腻苔,根较厚,质胖而不嫩,边有隐约齿痕,脉细濡。该病症杂证晦,久治无功,产生情绪悲观,以至有“无所适从”之叹。其实在认真分析之下,尚无复杂可言,事出中州欠坤德之充沛,治法有“舍本求末”之错误。今也取培土补脾,运化中州一法。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黄芪10g,防风6g,山药10g,山楂10g,六曲10g,仙灵脾10g,元参10g。水煎服,日1剂。4月4日二诊:药进9剂,反应不明显,惟补诉“环境潮湿阴暗,长期居住”。检查:同前。万里之征,仅发轫两三里,9剂药而医治久病症杂绕缠之病,其一无反应,事属正常而必然,舌苔化薄,则证明药已对症,上诊“理”准确,“法”合理,“方”更无误,所遗憾者,药量大大未达也。总之,系脾肾两亏,脾虚甚于肾虚。虽然再处一方,但不过稍加润色无足轻重之症,而大法依然于前方之范畴。处方:升麻3g,葛根3g,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黄芪10g,仙茅6g,黄精10g,甘草3g,山药10g,白扁豆10g,仙灵脾10g。水煎服,日1剂。体会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是干老的独特经验之一,运用此法的辨证要点,不必全身衰弱、六脉俱虚,只需口干而不思饮,即使求饮而喜热饮,咽中干燥而查之黏膜充血不甚。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胃肠功能或益气安胎。干老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诚如《医述》引喻嘉言之言:“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戒也。”古人治疗咽喉疾患,向来忌用二术(白术、苍术),所谓“二术不入喉门”是一句喉科医生的座右铭,恐其燥湿过甚,更伤津液。但干老认为,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中有白术,胃苓汤用苍术,考湿为黏腻阴邪,严重的可以死抱一团,无法解开,使精微津液更无法化开。用二术一燥,死结可以解开,故而《名医别录》把白术认为“益津液”。但临床上运用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要注意若阴虚火旺或新感外邪者,不可恣取温燥;肝阳上亢者,亦不能妄用升提。干老还用药茶治疗慢性咽炎。药茶是中医的一种特殊的简便疗法,就是用少量的药物,代替茶叶来作饮料。既方便,又可持久,对慢性病的确是大有益处。阴虚者,用生地、沙参、麦冬三味等份;阳虚者,用白扁豆、焦米仁、山药三味等份。代茶叶泡茶作饮料,天天常饮。民间谚语“急发一朝生死决,慢喉百贴断根难”,干老认为,慢性咽炎的治疗必须要有信心、恒心和决心;严禁烟、酒、辛辣之品。《顾氏医案》言:“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极能伤阴”;戒多言,言多损气,气损致津伤。干老治病并非拘泥于一法一方一药,他认为证候是在变化的,用药如用兵,证变方药亦变,如能做到辨证精确,药合病机,方为良医。尽管健脾法是干老治疗慢性咽炎的一大特色,但干老也同样善于视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伐离济坎,益水抑火法;疏肝和血,理气化痰法;宣泄兽困,清肃伏邪法;增液润燥,濡养咽喉法;清肺泻胃,养阴生津法;滋水涵木,潜降利咽法;引火归原,温敛浮阳法等等。I&I&版权声明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载]名医经验——黄吉赓
一、止咳化痰汤
组成:蝉衣6g&
僵蚕、前胡、杏仁、射干、枳壳、桔梗、生甘草(各)9g&
白前、紫菀、黄芩、柴胡各15g& 款冬10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等以咳嗽、喉痒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偏风热或痰热者。
按:本方由止嗽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方中蝉衣、僵蚕、柴胡祛风清热,化痰解痉,有抗过敏作用:前胡、杏仁、桔梗、生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白前、枳壳下气化痰;紫菀止咳;黄芩泄肺热;射干清热祛痰利咽。全方宣肃敛并用,不但适用于外感咳嗽,又适用于内伤咳嗽兼有外感症状者。
二、加减泽漆汤
组成:泽漆30g& 半夏、苏子、白前、紫菀、柴胡(各)15g&
陈皮10g& 枳壳、桔梗、生甘草(各)9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其他疾病以咳嗽、痰量增多为主要表现者。
按:本方由《金匮要略》泽漆汤加减化裁而来。方中泽漆为化痰逐饮要药,合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苏子、白前降气化痰;紫菀止咳;枳壳、桔梗一升一降,理气宽胸化痰;柴胡、甘草抗炎、抗过敏。可根据痰量多少、体质虚实、病情轻重来调整泽漆用量。对痰多体实者,一般痰量(+)-(++),泽漆30g;痰量(++)-(+++),泽漆60g;痰量&(+++),泽漆90g。
&&& 三、平喘定哮汤
组成:射干、桑白皮、半夏、柴胡、黄芩、紫菀、丹参(各)15g&
炙麻黄5g& 前胡、款冬花、郁金(各)10g&
枳壳、桔梗、生甘草(各)9g。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以气急、胸闷、喉中哮鸣为主要表现,辨证偏热证者。
按:本方由《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而来。方中射干豁痰利咽,麻黄宣肺平喘;桑白皮、柴胡、黄芩、生甘草,清泄肺热,抗炎,抗过敏;紫菀、款冬花、半夏化痰止咳;枳壳、桔梗理气化痰。郁金、丹参活血理气。先生认为临床上单纯寒症已不多见,而多为寒热错杂证或偏热证,在治疗上较单纯寒症为棘手,此方组方立意即在此也。
&&& 四、和解清化汤
组成:柴胡15~60g& 黄芩15~30g&
半夏15~30g& 银花15~30g&
连翘15~30g& 紫菀15g&
冬瓜子15~3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肺炎等以热痰为主要表现者。
按:本方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合银翘散加减化裁而来。本方取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因痰热较甚,邪实为主,故去人参,合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桔梗,生甘草,冬瓜子清肺祛痰排脓;先生根据症轻重调节柴胡,黄芩,银花,连翘剂量;轻证常用剂量为各用15g
& 重证可各用30g。
对曾用过一般清热化痰药或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显者,选用重剂柴胡、黄芩、银花、连翘常可获效。在使用时配以半夏,既可化痰,又可监制药物过凉之弊。
一、善用地龙,平喘治咳
地龙性咸寒降泄,具有平喘通络的功效。先生认为由于其性寒,且水煎剂和干粉口服有特殊的腥味,在常规剂量时(6~9克)上咳平喘效果不佳,若加大剂量易致消化道副作用,特别是小儿和老人脾胃功能差的患者,难以接受。为此先生不断进行地龙剂型改革,先后用地龙注射液、复方龙星片、地龙口服液等治疗慢支、哮喘,取得较好疗效。
二、重用泽漆,化痰消饮
&&& 泽漆,始载
《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本草纲目》记载“泽漆苦,微寒,无毒”。《金匮要略》中以泽漆汤治疗“咳而脉沉”之痰饮咳嗽,先生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它确定是一味疗效确切的止咳、化痰药。泽漆的提取物晶Ⅰ、晶Ⅱ是泽漆中的止咳化痰单体,泽漆浸膏、泽-6粉能使痰中酸性粘多糖纤维、气管粘膜脱落上皮细胞及坏死上皮细胞减少,提示其化痰作用,D晶祛痰效果显著,D粉药理上祛痰作用很好,但腹泻副作用大。在观察中发现除D粉外的其他提取物,患者服用后易出现口干反应,说明性偏温,尤以D晶为著,有温化痰饮作用;D粉全组发生腹泻,却无口干反应,说明性寒凉,有峻泻逐饮作用。泽漆的常用剂量为30~60g。
泽漆水煎剂及浸膏经长期观察,未见有攻泻逐水作用,并且通过对心、肝、肾、造血系统的功能进行治疗前后检验,未见有毒性反应。泽漆的副反应以胃部不适、口干、头晕为主,发生率为6.08%,所以对素有胃痛、或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用小剂量。曾有用药不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 三、麻黄和麻黄根----宣敛并用
麻黄是治疗肺系疾病的要药,既能解表,又能平喘。在使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剂量:麻黄用药,因应地应时应人而斟酌定量。对城市人、体质虚弱、老人、幼儿应注意剂量。特别在慢支的治疗中,由于病人年龄偏大,且常伴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或有前列腺肥大史,用量不宜大,一般在3-6g。
麻黄量大,易耗伤肺气,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失眠,排尿不畅,尿频等症状。故在使用前,要询问病史;对长期使用者,剂量不宜大于5g。
2)选药;发汗散寒解表,可用生麻黄,其辛散作用较强;宣肺平喘定哮,多和炙麻黄。3)麻黄与白芍或甘草合用,可减少其副作用。麻黄根,古人认为其专主止汗。到了70年代,有麻黄根止咳化痰平喘的报道。据先生经验,麻黄与麻黄根同用,既共有平喘宣肺之效,又能互相监制,如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麻黄升压,麻黄根降压。对咳喘伴汗多的病人,两药经常合用。对于不能耐受麻黄者,可用麻黄根来代替。
&&& 四、蝉衣与僵蚕----祛风抗敏
蝉衣,甘寒,入肺,肝经。有散风热、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的功效。药理实验证明有镇静作用,能降低横纹肌的紧张度,又能降低反射反应,并具有神经节的阻断作用。僵蚕,咸、辛、平,入肺、肺经。其长于熄风解痉、疏散风热、化痰散结。药理分析:僵蚕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并有杀菌作用。先生常用两药治疗肺系疾病,他认为两药既能清宣肺气,疏散风热,又能镇静解痉,并具有抗过敏、抗病毒的作用。疏风祛痰利咽,可配伍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止咳可配伍连翘、柴胡、黄芩;咳嗽日久,仍伴喉痒,为风邪恋肺不解,可配伍天竺子、腊梅花宣肃并用。清热平喘可配伍射干、麻黄;疏风凉血,利湿止痒,可配伍丹皮、白藓皮、地肤子;清热明目止头痛,可配伍桑叶、蔓荆子。
&&& 五、全蝎与蜈蚣----通络平喘
全蝎,为治风要药,有熄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之功;蜈蚣,善于搜风通络而解痉,解毒止痛。临床上经常合用治疗急、慢惊风,破伤风,风湿痛,头疼,疮疡肿痛。先生常用两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他认为哮喘发病的特点为突发性、阵发性和反复性,类似于风“善行而速变”的特性,所以在治疗时加入两药,常获良效。先生认为祛风解痉药有抗过敏和缓解支气管并挛作用,对于顿咳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咳嗽的诊治心得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咳嗽辨证首分外感内伤。外感咳嗽,病起于暴,有六气形症可据;内伤咳嗽,大多渐积而成,每有五脏相胜、五邪相并之症;咳嗽辨证,次辨咳声清浊,痰色形质,而分虚实寒热;但久咳之人,往往虚实寒热错杂,应四诊合参,正确判断。治咳之要:治外感咳嗽,药不宜静,静则留邪不解;治内伤咳嗽,药不宜动,动虚火上浮,切忌温燥劫阴,苦寒滋腻之品。
&&& 二、治痰饮者,护固脾胃为要
先生常云:“治痰饮不治脾胃者,非其治也”。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咳喘反复发作者,肺脾肾已虚,复加经常服用各种药物,更伤脾胃,往往出现纳呆、腹胀、嗳气、便溏等症状,故在治疗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二便等情况,以审脾胃状态;调理脾胃以四君子为基础,痰湿内盛,痰多苔腻者加厚朴、陈皮、半夏、苍术等燥湿化痰;气滞不畅,加炙鸡内金、莱菔荚、焦楂曲等消导食积;脾阳不足,胃中虚寒,倦怠、便溏加理中丸温运中阳;肝胃火旺,嗳气泛酸,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降逆;胃阴不足,胃痛隐隐,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者加沙参、麦冬、玉竹、芍药等养阴益胃。在治疗时应注意下列方面:1)病邪偏盛,脾胃功能减弱时,急则治标,药物选择上尽量避免克伐胃气之品,或适当佐以健脾和胃之品;2)虽病邪偏盛,但胃气大伤时,以调治脾气为主,祛病除邪为辅,冀脾胃得健,气血得生,正气复而能达邪;3)迁延期扶正达邪,先从扶脾着手,缓解期益气健脾补肾同治。
&&& 三、.治痰饮者,理气活血为助
咳嗽反复发作,肺气阻塞,痰气交结,日久气滞血瘀,临证时常见病人舌质偏暗,或有瘀斑,口唇发暗,胸膺胀闷,疼痛,后期由于痰饮凌心,心阳不振,心脉痹阻,出现面、唇、舌、指甲紫绀,甚则出现喘汗欲脱,亡阴亡阳的危局。所以在应用治咳、平喘、化痰、定哮、扶正固本诸法时可以加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之品,此乃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也行。早期应用,可助肺气得宣,气机升降正常,防止病情迁延;后期应用,使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维持正常。根据近年国内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对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肺组织血液供应,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防止肺气肿、肺心病的产生,均能起到良好效果。理气之品,可选用枳壳、枳实、厚朴、陈皮、香附、沉香、降香等。活血之品,可选用丹参、郁金、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牛膝、丹皮等。
案一、潘&&,女,49岁
初诊:94年3月29日
干咳2周,伴声哑。
咳(+++),痰(-),喉痒,胸微闷,喘(+),纳减,口干欲饮喜温
&&& 二便二日一行
查诊:苔微黄腻,质暗红,少津,脉小弦滑(80次/分)
辨证:风邪恋肺,挟有痰热
治法:清宣肺气化痰
方药:治咳二方加味
射干15g& 蝉衣6g&
炙僵蚕10g& 杏仁10g&
白前15g& 前胡10g&
款冬花15g& 炙百部15g&
柴胡15g& 黄芩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桃仁10g&
郁金10g& 生谷芽15g&
麦芽15g&&&&&&&&
二诊:94年4月4日
服药3天见效,咳(++6次/10分),喉痒,痰4~5日,小,黄,欠畅,喘(-),胸闷(-),纳平,口不干,大便日一行,干结,苔薄白,质淡红,欠润,脉小弦(80次/分),治拟原意再进,上方+天竺子15
& 腊梅花5& 续服7剂。
诊断:咳嗽(风热)
急性支气管炎
按:风邪恋肺,痰热内阻,肺失宣降,授予宣肃并用而化痰热服药3天见效,咳嗽显减,前法合度,治宗原意
案二、沈&&,女,60岁
初诊:93年12月22日
主诉:咳痰14个月伴小溲自遗
病史:反复咳痰14个月,曾反复应用抗菌素:青霉素静滴,先锋4号、6号,诺氟沙星等口服,症情反复不愈,近半年来在其他医院服中药,症状来缓解。现诊:咳嗽++,痰二口(小),白,不爽,有时喉痒,胸闷,喘(+),胃纳尚可,服中药大便已畅。
查诊:苔根腻微黄,质暗红,脉小弦滑(104次/分)
辨证分析:风邪痰热阻于气道,肺失宣发肃降之职
治法:治拟清宣肺气,肃肺化痰
方药:治咳二方加味
蝉衣6g& 僵蚕10g&
前胡10g& 杏仁10g&
白前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竹沥半夏15g&
郁金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射干15g& 款冬花15g&
陈皮10g& 天竺子15g&
腊梅花5g& 炒谷芽15g&
麦芽15g&&&&&&&&&&&&&&&&&&&&&&&
诊断:咳嗽(偏热)
慢性支气管炎
二诊:93年12月29日
咳痰减轻,咳(+),痰(-)胸闷,气喘,口干亦减。苔淡黄腻,质暗红,脉细滑(104次/分),原方再服7贴,龙星片4#3/日
三~七诊:咳嗽+,时伴咽痛,痰(-),喘(-),纳平,以治咳二方为主,胃脘嘈杂,加海螵蛸,大便偏烂加生米仁、熟米仁,孩儿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品,并逐渐参入杜仲,枸杞子等补肾药以标本兼顾。
八诊:94年3月10日。偶咳,痰(-),咽痒除,腰酸痛,苔薄质暗,脉小弦滑(100次/分),转拟健脾益肾,佐以宣肺化痰。
黄芪15g& 党参10g&
茯苓15g& 当归10g&
女贞子15g& 杜仲10g&
淮牛膝10g& 丹皮10g 泽泻10g&
白术10g& 枸杞子10g&
白芍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 14帖
95年1月5日随访:停药已有7月,症状缓解未发,偶咳,痰(-),乏力腰酸痛,纳平大便偏干结,每日一行。苔根淡黄腻,舌欠润,脉细尺弱,年届花甲,肾气已衰,治拟和肾益气,佐以化痰。
黄芪15g& 孩儿参15g&
生地15g& 天冬、麦冬(各)9g&
玄参10g& 茯苓10g&
枸杞子9g& 石斛10g&
苁蓉10g& 怀牛膝15g&
升麻5g& 生白术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实9g& 桔梗9g&
甘草9g&&&&
&&& 龙星片4#
按:患者一年余来反复咳痰,经反复应用中西医药物不能控制而来就诊。中医辨证属于风邪痰热阻于气道,肺失宣发肃降之职,治拟清宣肺气,肃肺化痰为先,选用治咳2方加味,一周后症状减轻。患者年届花甲,肾气已衰,肺气不足,而致反复感邪不愈,《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服药二月后,咳嗽基本已除,古人在咳嗽减少后,逐渐加入益气固表补肾之品,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最后进入健脾益肾,扶正巩固阶段。经治其5月,症状缓解未发。
案三、谭&&,男,60岁,门诊号中/5860
初诊:94年12月8日
主诉:干咳5月,伴咽喉干燥。
病史:反复干咳5月,吸入烟油气味则咳甚。现诊咳嗽++,痰(-),有时咳引胸痛,喘(-),哮(-),纳可,口干欲饮喜冷,大便润畅
查诊:苔淡黄腻,中少津,脉小弦滑(100次/分)
辨证:燥邪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治咳二方加味
蝉衣6g& 僵蚕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白前15g& 柴胡15g&
黄芩15g& 竹沥半夏1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桑叶、桑白皮(各)10g& 桃仁1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炙百部15g&
川贝粉(分吞)3g& 梨皮2只&
生谷芽、麦芽(各)15g&&&&&
诊断:中医& 咳嗽(秋燥)
西医& 气管炎
二诊:94年12月15日
夜咳++,余症如前,原方+天竺子15g&
腊梅花5g&& 7帖, 银芩片3#/日
三诊:94年12月22日
服药三天症减。夜咳已止,日咳亦少。纳可,胸痛亦止。苔微淡黄,中苔少,脉小弦滑(80次/分),原方7帖,生脉饮1支 2/日
四诊:95年1月5日
偶咳,口微干,余无不适。苔淡苔腻,脉小弦(72次/分),转拟补肾益气,佐以化痰利咽清热。
黄芪15g& 党参10g&
茯苓15g& 当归10g&
女贞子15g& 杜仲10g&
淮牛膝10g& 丹皮6g&
白术10g& 泽泻10g&
射干15g& 枳壳9g&
桔梗9g& 黄芩15g&
生甘草9g&&&&&&&
&&& 生脉饮1支
2/日& 左归丸5g 2/日
按:乃因风燥之邪犯肺,久恋肺经,耗伤阴精,肺失润降。经用疏风清肺润燥化痰之法,治咳二方加味,七剂无效,再增入天竺子,腊梅花止咳之剂,3天后咳嗽减轻,1周后咳嗽得止。方中加入生脉饮,益气养阴,标正兼治,继服14天,症情稳定,转入培补脾肾,以固其本。
案四、宗&&,女,42岁,门诊号中/2087
初诊:94年11月17日
主诉:反复咳痰一年余,伴咽痛。
病史:咳+++,痰10余日(小)色白,有时带微黄,欠畅,喉痒,胸闷,喘(++),夜时(±),不能平卧,纳平,口干饮多喜温,大便日行1-2次,溏烂。
查诊:苔淡黄,质偏暗红,脉细滑(80次/分)
辨证:风邪恋肺,痰热内阻,肺失宣肃。
治则治法:宣肃并用而化痰热。
方药:治咳二方加味。
蝉衣6& 炙僵蚕10g&
前胡10g& 苦杏仁10g&
白前15g& 紫菀15g&
半夏15g& 柴胡15g&&
黄芩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桃仁10g& 郁金10g&
丹参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炙鸡内金10g&&&&&&&&&
敷贴3方,外敷穴位。
诊断:咳嗽(痰热)
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二诊:94年12月1日
服药3天,咳嗽显减。黄痰亦减,咯出较畅,喉痒减少,喘(-),可平卧,口干咽痛,服汤药后有胃脘隐痛,便溏,苔微淡,黄腻,脉小弦滑(80次/分)
治拟原方加入和胃之品,原方减百部、生谷芽、麦芽,改竹沥半夏20g
加黄连3& 吴茱萸、海螵蛸15g&
徐长卿(后)15g&&&&&&&&&
&&& 穿心莲内酯片
三诊:94年12月22日
服药症状续减。因出差停药2周,症情稳定。
咳(+),痰2~3日(小)白厚,易咯,喉痒(-),咽微痛,胸闷胃痛已除。纳可,口微干,苔淡黄微腻,舌欠润,暗红,脉弦尺浮(72),转拟健脾化痰和胃,以益胃气为主。
太子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陈皮10g& 竹沥半夏15g&
泽漆20g& 枳壳9 桔梗9g&
生甘草9g& 杜仲10g&
枸杞子10g& 川续断1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菟丝子15g& 柴胡6g&
升麻6g& 黄连3g&
吴茱萸1g& 煨木香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丹参15g&
徐长卿10g&&&&&
&&& 穿心莲内酯片 3#
四诊:12.29
近日稍有喉痒,余症如前,胸闷不舒而稍增,口干鼻热喜热饮,苔根淡黄腻,质偏烂红,脉细(72次/分),治拟原方加佛手10g
射干15g& 改郁金15g&
去菟丝子& 徐长卿& 续服7贴
按:患者反复咳嗽一年多,久治不愈,风邪恋肺,痰热内阻,轻用宣肃并投而化痰热的治咳二方加味,用药3~4天后症状显著减轻,但出现胃脘隐痛,便溏,这说明患者由于子病及母,脾气已衰,化痰止咳之品可伤胃,引起胃病发作,而减少化痰止咳之品,加入和胃之品,使胃痛胸闷消除,进而以培补脾肾,佐以肃肺化痰以巩固疗效。
案五、徐&&,女,80岁,门诊号 中/2118
初诊:94年11月7日
主诉:经常咳痰伴气喘2年余。发热2天,伴鼻塞,喉痒。
病史:发热二天(T37.4-38℃),咳+&++,痰+(中)白粘泡易咳,喉痒,喘(-),哮(-),纳差,口不干,大便正常,有胃痛,嘈杂史,因服西药(抗菌素,磺胺药,退热剂等),引起皮疹用强的松2#
tid-2.5mg Bid已一周。
辨证分析:风邪引动痰饮,肺气宣降失司,邪阻肌肤,通体作痒。
治则治法:轻宣肺气,肃肺化痰,祛风胜湿止痒。
方药:黄氏治咳方合化痰方加减。
蝉衣6& 炙僵蚕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竹沥半夏15g& 泽漆2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射干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白前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白芍10g&
丹参15g& 桃仁9g&
乌梅9g& 防风9g&
地肤子10g& 白藓皮9g&
朱茯苓、茯神(各)15&
生谷芽、麦芽(各)15g&&&&
诊断:中& 痰饮咳嗽& 瘙痒(痰湿型)
西& 慢支(急发)& 阻塞性肺气肿,药疹
二诊:94年11月24日
代诊:服药3~4天后热退,咳痰亦减,纳稍增,皮肤作痒减轻(服中药后即停强的松),前法奏效。高年中气不足,故拟原法加入益气健脾之品。
原方加孩儿参15g& 茯苓15g&
生白术10g&&&&&&&&&&
三诊:94.12.8
鼻塞流涕咽痛一周,伴咳痰加重。咳++,痰++(小)白粘,欠畅,喉痒,胸闷,喘(+),痰鸣,可以平卧,纳不减,口干饮多喜冷,大便烂,日行1~2次,苔微淡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92次/分)。复感风热之邪,肺失清肃,转拟祛邪为主。黄氏治咳方加味
蝉衣6g& 炙僵蚕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白前10g& 竹沥半夏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射干15g&
防风10g& 白芍15g&
地肤子10g& 白薢皮10g&
丹参30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莱菔荚30g&
麻黄根9g&&&&&&&
&&& 穿心莲内酯片
3瓶& 3# 3/日
四诊:94.12.15
穿心莲内酯片& 5瓶 3# 3/日&
玉屏风冲剂&3盒& 1包3/日
五诊:94.12.29
代诊:咳+,痰10日(小)白粘,易,喘(-),身痒减。
原方去白藓皮& 加仙灵脾10g&
菟丝子10g&&&&&&&&&
六诊:95.1.12
咳痰续减,痰涎稀薄(小),气短,纳平,两少腹作胀10余天。矢气亦多,大便日行1-2次,质烂,有时腹痛,便后得减。苔淡黄腻,质偏暗红,脉小弦滑(84次/分)。转拟健脾温中化饮。健脾化痰方加味。
太子参15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半夏15g&
陈皮10g& 紫菀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款冬花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制香附10g& 炒防风9g&
白芍15g& 丹参15g&
焦山楂、六曲(各)15g&&&&&&&&&&&
七诊:95.1.26
代诊:白天偶咳,余症如前,上脘作胀一周,矢气较多,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
原方-白芍,加煨木香10g&&&&&&&
八诊:95.2.9
代诊:咳痰不多,纳增,腹胀已除一周,大便如前。转拟培补脾肾为主。
&&& 原方改党参15g
加补骨脂10g&&&&&&
随访:93年同期,咳痰,喘息反复发作持续2月余,今年至今未发作。本患者因咳嗽,气喘发作,而用西药出现药疹,不能服西药,改投中医治疗。服中药后症状逐渐好转,今冬春症情稳定未发。
按:耄耋之年,中气早虚,施运失职,痰饮内生,复感外邪,更兼邪滞肌肤,表里同病,宗经旨“急则治标”,治拟当先轻宣肺气,肃肺化痰,祛风胜湿,投黄氏治咳化痰方,六周后咳痰症状取得临床缓解,继因重用白芍,偏于寒伤,症见少腹作胀时有腹痛,矢气增多,故去芍药加木香以温中,一周后诸症消失,转入温补脾肾巩固疗效。
案六、李&&,女,68岁,门诊号71255
初诊:95.12.14
主诉:干咳3~4月
病史:咳+++,喉痒,喘哮(-),纳平,口干饮多,夜尿频频,大便1~2日一行,质软,曾用多种抗菌素无效(口服鱼腥草片,先锋6号&2周,丁胺卡那(肌注)3天&2次,青霉素50单位
查诊:苔根淡黄腻,舌少津,质暗红,脉小滑(100次/分)
辨证分析: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肺阴不足。
治法:宣肃并用,化痰止咳,佐以养阴润燥。
方药:咳二方加味
蝉衣6g& 炙僵蚕10g&
前胡10g& 杏仁10g&
紫菀15g& 白前15g&
射干15g& 款冬花15g&
黄芩15g& 制半夏10g&
柴胡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天竺子15g& 腊梅花5g&
胡颓叶20g& 丹参15g&
桃仁10g& 郁金15g&
麦冬15g& 南沙参15g&
梨皮2只&&&&&&&&
诊断:中医:咳嗽(燥邪犯肺)
西医:急性支气管炎
二诊:95.12.21
服药当天见效,咳嗽减少。现诊:偶咳伴喉痒,口干欲饮,大便如前,夜尿减少,苔淡黄腻,质暗红,脉小滑(100次/分)。前法奏效,治拟前方增益养阴之品。
上方-天竺子,腊梅花,加功劳叶15g&&
北沙参15g&&&&&&&
按:本例患者,咳嗽较剧,曾多次用抗生素无效,说明是与过敏有关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方用蝉衣,僵蚕,宣肺疏风而抗过敏,利咽喉,柴胡,黄芩,生甘草,清上焦热而抗过敏。因咳嗽日久,故拟宣肃并用,方用加天竺子,腊梅花,胡颓叶,风燥邪犯,肺阴受损,更加入养阴润肺之麦冬,南沙参,梨皮。患者用药当天晚上见效,咳嗽明显减轻,一周来诊时,偶咳,症见显效。于原方中再参入功劳叶,北沙参润肺滋阴巩固之。
案七、高&&,男,37岁,门诊号94/25725
初诊:94.11.25
主诉:每秋(9~11)喘息不得平卧20余年。
现病史:咳+,痰10余日(中)白粘,易咯,喉痒。喘(+),夜哮(+),纳平,口不干,大便干结,1-2日一行。
查诊:苔薄腻微黄,质暗红,脉小弦滑(88次/分)
辨证:痰热恶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挟有瘀血。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活血祛瘀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黄芩15g& 柴胡15g&
桑白皮10g& 前胡10g&
竹沥半夏15g& 紫菀15g&
款冬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泽漆30g& 丹参30g&
茶树根30g& 赤芍、白芍(各)10g&
丹皮9g& 郁金15g&
桃仁、杏仁(各)10g& 炙苏子15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复方龙星片4#
3~4/日& 润肠片 5# qN
诊断:哮证(痰热挟瘀)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二诊:94.12.5
咳嗽,咳痰,气喘显著减轻,刻下:咳(-),痰(-),喘(-),哮(-),纳平,大便日行1~2次,已畅,口不干,夜尿1~2次,腰酸,冬天畏寒,动则汗出,易反复感冒,鼻塞流涕。苔微黄腻,质暗红,舌少津,边有齿印,脉小弦滑(80次/分)。
哮喘反复日久,耗散肺气,损及阴津,肺卫不固,易感外邪,引动痰饮,乃致复发,治拟益气固表,补肾养肺,佐以消痰化饮之剂。治予膏方润之。扶正化痰定哮方加味。
生晒参(另炖)50g& 炙黄芪150g&
生地、熟地(各)150g& 淮山药15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0g&
女贞子150g&&
制黄精100g& 甘枸杞子100g&
全当归100g& 广陈皮100g&
功劳叶150g& 制首乌150g&
五味子50g& 鹅管石300g&
炙麻黄50g& 射干150g&
炙苏子150g& 炙紫菀150g&
款冬花100g& 杭白芍100g&
炒防风100g& 前胡100g&
炒黄芩150g& 软柴胡150g&
泽漆150g& 枳壳90g&
桔梗90g& 郁金100g&
肉苁蓉100g& 升麻60g&
怀牛膝100g& 徐长卿150g&
阿胶(烊)150g& 冰糖(烊)500g
上药用冷水浸透一夜,熬三汁,沉淀,滤过,浓缩,加阿胶(用陈绍兴酒烊)白冰糖放入汁内溶化收膏。每日早晚各一匙空腹用开水调饮,如遇感冒,消化不良,哮喘发作时,均应暂时停服,当以对症治疗。
按:哮喘痰热之证,药用清化痰热,平喘定哮法,七剂后症状得以控制,表证已解,宗经之旨“缓则治本”之义,当予益气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化痰热,制膏方调之。
案八、陈&&,女,30岁,已婚,门诊号94/17562
初诊:94年10月31日
主诉:自幼哮喘,年年加重,秋季而作,本次发作1月余。咳++,喉痒,毛,干痰(+),中,白色,欠易,胸闷(+),喘(++),哮++,夜起一次,用气雾剂喷三下而平,口干多饮喜冷,纳差,大便日一行,成形,自汗,腰酸,已服长效氨茶1粒&1月,先锋6号,2#&2周,症状未控制。
诊查:苔微淡黄,质红,欠润,前有断纹,脉小滑(84次/分)。
辨证:痰饮内伏之体,新感引动伏邪,郁而化热,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方药: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0g&
柴胡15g& 黄芩15g&
竹沥半夏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10g&
炙鸡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麻黄根9g&&&&&&&&&&&&&
龙星片4#3/日&&
化痰净半支& 2次/日
诊断:中医:哮证(偏热)
西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二诊:94.11.7
服药三天,症状减轻,咳+&++,喉痒止,痰十余口、中、白粘,欠畅,胸闷已除,喘(-),哮(+),已停服西药及气雾剂,纳较前增,口干欲饮,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偏暗,脉小弦(72),痰热渐清,治拟原法参入健脾之剂。原方加茯苓15g
白术15g& 续服7剂,中成药续服。
三诊:94.11.14
服药2周,症状显减,咳少痰少,喘哮转(-),纳佳,苔薄舌质红,脉细(86),原法参入固表益气之品,守方7剂,玉屏风冲剂1包2次/日,龙星片4#
四诊:94.11.28
停服煎药一周,症情平稳,咳哮未发,有慢性胃疾史,苔薄腻,微黄,质偏暗,脉小弦(70)。肺气不足,子病及母,脾气虚弱,上病及下,缓则治本,治拟益气健脾,温肾暖土,化痰定哮。膏方调之。
炒党参150& 生白术150&
炙黄芪150& 云茯苓150&
制半夏150& 广陈皮100&
淮山药150& 生米仁150&
续断100& 狗脊100&
甘枸杞子100& 巴戟肉100&
炒杜仲100& 桑椹子150&
淮牛膝100& 补骨脂100&
熟地100& 砂仁(后)30&
仙灵脾150& 菟丝子150&
白扁豆150& 广木香90&
大白芍100& 柴胡90&
煨肉果100& 黄连30&
吴茱萸10& 海螵蛸150&
徐长卿150& 莱菔甲150&
桔梗60& 枳实90&
焦六曲(包)150& 生山楂150&
炙鸡金100& 北芡实100&
北秫米90& 大红枣70枚&
炙甘草90& 饴糖800& 阿胶(烊)150
上药用冷水浸透一夜,熬三汁,沉淀,滤过浓缩,加阿胶,饴糖放入浓汁中溶化收膏。
每日早晚各一匙开水冲饮,如遇感冒,消化不良,哮喘发作时,暂停服用。对症治疗,服膏方期间忌浓茶。
按:患者自幼哮喘,肺脾肾素虚,痰饮内伏之体,新感引动伏邪,痰气交阻阻于气道发为哮喘,并见纳差,自汗,腰酸,虽服西药症状未控制,经云“急则治标”,先拟清化痰热,平喘定哮之法,服药三天症状减轻,停服西药,两周后哮喘缓解。书云“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痰之根源于肾”“缓则沿本”而拟益气健脾,温肾暖土,佐以化痰和中之膏方调之,巩固疗效。
案九、沈&&,男,72岁
初诊:94年3月27日
主诉:反复咳痰十年,气急四年,咳痰复发2月。
现病史:咳+,痰+++(小),白粘,难以咯出,喉不痒,喘++,可平卧,胃纳可,口干欲饮喜热,大便正常。
查诊:苔薄黄腻,质红,脉弦滑(68次/分)。
辨证:痰浊阻肺,清肃失司。
治法:宣肃并用,化痰平喘。
方药:平喘定味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前胡10g& 桑白皮1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柴胡15g& 黄芩15g&
半夏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龙星片4#3/日& 化痰净1支2/日
诊断:中医:哮证。
西医:慢支(喘息型),迁延期,阻塞性肺气肿。
二诊:94.4.8
服药1周,咳痰减少。咳+,痰++(小),白泡粘,难咯出,喘++,夜哮↓,纳平↓,口干不甚,大便质烂,日一行。
查诊:苔薄黄腻,质暗红,脉弦滑(70)。
原方参入健肺化痰之品,上方+孩儿参15& 白术15g&
茯苓15g&&&
7贴,龙星片4#3/日
三诊:94.4.15
咳痰不多,咳±,痰+(小),白粘,喘(++),哮(-),余症如前。
守方续服12剂,玉屏风冲剂1包 2/日,龙星片4# 3/日,仙灵合剂半匙2/日
四诊:94.4.29
症情稳定,但口干欲饮,胃纳欠佳,大便烂,日一行,舌苔黄腻欠润,质暗红,脉小弦(84次/分),痰饮未清,内郁日久,肺气肺阴不足,治拟益气养阴润肺,化痰平喘。
太子参15g& 茯苓15g&
麦冬15g& 南沙参15g&
射干15g& 炙麻黄3g&
竹沥半夏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10g&
桔梗9g& 生甘草9g
五诊:94.5.6
症状续减,纳食已增,大便偏烂,日行一次,苔薄黄腻,质暗红,脉小弦(78次/分),原方-谷麦芽&&
+煨肉果10g&
川黄连3g&&&&&&
六诊:94.5.20
咳(-),痰1-2日,喘(-),哮(-),纳平,口干,质暗红,脉小弦(78次/分),予仙灵合剂10-20U
2/日& 龙星片 4# 3/日& 缓调巩固之。
按:反复咳痰日久,子病及母,上病及下,痰湿阻肺,清肃失司,发作期治标为主,化痰平喘,清肃肺气,然后随痰湿渐化逐步参入健脾,益气之品,最后转入培补脾肾为主。
&&& 案十、李&&,
男,60岁,93/10113
初诊:94年3月1日
主诉:每冬咳痰20余年,伴气喘。
病史:咳+,痰+&++(中),色白,粘,欠畅,喘+++,痰鸣(+),高枕而卧,时有下肢浮肿,口不干,神疲乏力,纳平,大便成形欠畅,日二行。有气胸手术史2年。
查诊:苔淡黄腻,质暗红,脉小滑(90次/分)。
辨证:痰饮阻肺,郁而化热,宣降失司。
治法:治拟宣肺降气而化痰热。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柴胡15g& 黄芩15g&
生谷芽、麦芽(各)15g& 竹沥半夏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6g& 泽漆30g&&
炙苏子15g& 桃仁、杏仁(各)10g&
郁金15g&&&&&&&&&&&
&&& 复方龙星片 4#
3/日& 化痰净 1支 2/日
诊断:中医:咳喘(痰热)
西医:慢支(肺气肿),右侧气胸术后。
二诊:94.3.8
药后咳痰显减,痰鸣亦减,喘(+++),苔淡黄腻稍胖,质暗红,脉小弦滑(88次/分),前法合度,治拟原法加减。
原方-桑白皮、炙苏子&&
加入白术10g&
煨木香10g&&&&&&&&&&&&
三诊:94.3.24
咳痰不多,3~4口/日,欠爽,喘亦稍减(+++),夜哮逐渐,可平卧,纳平,大便偏烂,2~3次/日,苔淡黄腻,质暗红,有齿印,脉小弦滑(84次/分),患者症情平稳,要求服用成药,予龙星片4#
3/日,化痰净1支 2/日,仙灵合剂10 U 3/日,以化痰平喘补肾益气。
四诊:94.4.11
症情稳定,但有午后头疼痛(有血管神经性头痛史多年),苔淡黄腻,质暗红,脉小弦(72次/分),治拟活血化痰,宣肃肺气。予活血化痰方加味。
桃仁9g& 红花3g&
当归9g& 丹参15g&
川芎5g& 赤芍、白芍(各)9g&
淮牛膝10g& 枳壳9g&
桔梗9& 生甘草9g&
射干15g& 炙麻黄5g&
茯苓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前方连服一月余,症情逐渐,喘也减轻,纳平,头痛亦减。改为中成药缓调之,常服仙灵合剂10u3/日&&
龙星片4# 3/日& 化痰净 1支 2/日。
按:患者慢支经久,肺气早虚,痰瘀内阻,肾不纳气,而见动则气喘,痰饮内阻,郁而化热,先拟清肃肺气,清化痰热,佐以活血通络之品,用药一周,咳痰显减,但气喘仍甚,继以逐渐参入益肾纳气,活血理气化痰之品,服药一周,诸症减轻,改用补肾益气成药常服之。
案十一、刘&&,女,32岁,门诊号91/29154
初诊:94年3月21日
主诉:痰鸣气喘20余年,复发3个月
病史:干咳(+),痰(-),喘(+),哮(+),能平卧,胸闷,纳平,大便1-2日一行,干结不畅,已服氨茶硷1#
查诊:苔淡黄腻,质暗红,脉细滑(102次/分)。
辨证:痰阻气道,郁而化热。
治法:开肺降逆,化痰定哮。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柴胡15g& 黄芩15g&
竹沥半夏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丹参15g& 炙苏子(包)15g&
桃仁、杏仁(各)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4#
3/日& 润肠片5# /晚
诊断:哮证(热哮)
支气管哮喘(迁延期)
二诊:94.4.1
干咳减轻,痰(-),哮喘每日仍有小发,胸闷稍减,口干喜热饮,大便稍烂,1~2行/日,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滑(100次/分),治拟原方出入。
上方-炙苏子&
生谷芽、麦芽&&&&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莱菔荚30g&
焦山楂、六曲(各)15g& 生姜3片
&&& 龙星片4#
三诊:94.4.11
干咳基本已除,痰(-),喘亦减,一周内哮喘小发3次,用舒喘灵气雾剂后即可缓解,苔淡黄腻,脉细滑(95次/分)
& 自从服中药以后已停服氨茶硷。
上方+南沙参15g&
麦冬15g&&&&&&&&&&&&
7帖&&&&&&&&&
龙星片4# 3/日
按:痰热恋肺,气道不畅,发为哮喘,气郁而血行不利,瘀血内生,故于清化痰热,宣降肺气,理气活血,用药后即停服氨茶硷,咳痰喘诸症逐减。
案十二、俞&&,女,61岁,专家卡。
初诊:94年4月1日
主诉:咳痰20余年,伴气喘7~8年,复发2月余,加重1周。刻下:咳+++,痰+,白粘欠畅,喉痒,喘++,夜哮+,能平卧,胸闷,纳平,口干喜热饮,大便日行2-3次,时干时烂,时有胃痛咳气泛酸。
查诊:苔淡黄腻,欠润,舌质暗红,脉小弦(96次/分)。
辨证:痰饮化痰,阻肺,宣降失司。
治法:清热化痰,开肺降逆。
&&& 方药:
平喘定哮二方加减。
射干15g& 炙麻黄3g&
桑白皮10g& 前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竹沥半夏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9g& 麻黄根9g&
焦谷、麦芽(各)15g&&&&&&&&&&&
&&& 复方龙星片4#
3/日& 穿心莲内酯片3# 3/日& 化痰净1支
诊断:咳喘(痰热型)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
二诊:94.4.8
服药3天起效,刻下咳,痰喘哮均减。余症如前,苔薄,质暗,脉小滑(92次/分),予原方续服,中成药龙星片及化痰净继服。
随访:前药续服1周,症状基本减轻,后续服21剂缓解。
按:有咳喘宿痰,痰湿内盛,肺气清肃,气滞血瘀,故以射干,麻黄,寒温并用,宣肃肺气,桑白皮、柴胡、黄芩,清肺泄热,半夏、桔梗、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枳壳理气降逆,和桔梗一升一降,理壅塞之气,丹参、郁金、桃仁,理气活血祛瘀,诸药合用,3天起效,一周显效,再服三周,临床缓解。
案十三、徐&&,女,30岁,门诊号94/19350
初诊:94年10月8日
主诉:三月来喘息不得平卧发作三次
病史:今年7月因油漆过敏引起胸闷气促发作,8月及10月5日又因受凉而发,喘息不得平卧,刻下:咳++,痰++,白沫,易,喘(+++),鼻塞喷嚏,流涕,纳平,口干咽燥欲饮,大便干结。
查诊:苔薄腻,舌质偏红,脉细弦(90次/分)。
辨证:痰热阻肺,清肃失司。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竹沥半夏15g&
前胡1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生甘草9g& 麻黄根9g&
炙苏子(包)15g& 丹参15g&
桃仁、杏仁(各)12g& 郁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4#
3/日& 泽漆片2# 3/日
诊断:中医:哮证(热哮)
西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二诊:94.10.14
一周来哮喘小发一次,未服西药缓解。咳++,痰++(小),白泡,易,喉痒,喘(+),哮(-),纳平,口干善温饮,苔薄黄,质暗红,脉纳(80),原方改丹参30g&&
加川芎9g& 泽漆30g& 10帖
加强活血化痰之功,龙星片4# 3/日& 泽漆片2~4# 3/日
三诊:94.10.24
服药一周,咳痰减少,咳+,痰+(小),白泡沫,易,喘(-),哮(-)。纳平,口干不显,大便正常,苔微淡黄,质暗红,脉细滑(72),守方再进10贴,玉屏风冲剂1包
3/日,益气固表。
四诊:94.11.11
咳嗽,咯痰均减,但恶闻油漆味,纳平,口不干,二便调,苔较黄腻,舌质红,脉小滑(120次/分),原法参入抗敏定哮之品。
射干15g& 炙麻黄6g&
柴胡15g& 黄芩15g&
丹皮10g& 苏子15g&
白芍15g& 防风10g&
乌梅10g& 甘草10g&
丹参30g& 泽漆30g&
川芎9g& 麻黄根9g&
桃仁、杏仁(各)10g& 郁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五诊:94.11.18
晨起略咳,痰1~2口,余均好,苔薄微淡黄,质红,脉小弦滑(96次/分)
原方&14帖&&&&&&&&&&&
玉屏风冲剂3盒& 泡3/日
六诊:94.12.2
咳痰续减,原方-泽漆,加孩儿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5g&&&&&&&
七诊:94.12.12
感冒5天,咳痰加重,咳+,喉痒,痰廿余口,小,白粘,稀,易,喘哮(-),纳平,苔薄微淡黄质红,脉细(84),风邪外束,内有痰饮,治拟宣肃肺气而化痰平喘。
射干15g& 炙麻黄5g&
细辛3g& 泽漆30g&
半夏15g& 陈皮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柴胡15g&
黄芩15g& 苍耳子15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4#
3/日& 泽漆片 2# 3/日
八诊:94.12.19
咳1~2声,痰1~2口,小,白稀,易,余均好,苔脉同前。
原方参入益气之品,原方+孩儿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 龙星片4#
九诊:94.12.24
咳痰不多,晨起喉干,余无不适,苔微黄质红,脉细滑(88),转拟益气固表,化痰平喘。
&&& 玉屏风冲剂1#
2/日& 龙星片4# 3/日& 五参饮 1支 2/日
十诊:95.1.23
症情稳定,咳(-),痰(-),喘(-),纳平便调,苔薄黄腻,质尖偏红,脉小弦(72次/分)中成药同上。
按:过敏之体,痰饮内伏,久郁化热,肺失清肃,秽热大肠,故予清化痰热,开肺降逆,佐以润导;并用龙星片,抗敏定哮;泽漆片消痰化饮。药后一周症状改善,哮喘消失,二周取得显效,气喘消失,一月时临床控制,再加入益气生津之品。
案十四、殷&&,男,44岁,门诊号94/32992
初诊:94年12月30日
主诉:冬季哮喘史1年,发作4天。
病史:咳++,喉痒,痰+++(大),白&微黄,易咯,喘(+),哮(++),三枕而卧,汗多,纳平,口干饮多喜温,大便调畅,已服气喘片1#
3/日,先锋6号1# 4/日& &3天,有胃窦炎史。
查诊:苔薄微花剥,欠润,舌质红,脉小弦(72次/分)。
辨证分析:痰热阻肺,清肃失司,肺津不足。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竹沥半夏15g& 柴胡15g&
黄芩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麻黄根9g&
紫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10g& 南沙参15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复方龙星片4#
3/日& 银芩片4# 3日
诊断:中医:哮证(热哮)
西医:支哮(发作期)
二诊:95.1.6
起效4天,症状显减,咳↓8/10,喉痒减,痰++↓1/2,(小)白泡,易,喘(-),哮(±),能平卧,纳平,口干减,大便润畅,盗汗亦减,苔薄微黄,少津,质红,脉小弦滑(88),前法合度,治守原意,参入健脾化痰之品,原方+茯苓15g&&
陈皮9g&&&&&
玉屏风散1包 2/日
三诊:95.1.13
服药来症情稳定。咳(-),喉不痒,痰8~9口(小),白泡,易咯。夜间无痰。喘(-),哮(-),纳平,口不干,大便调畅,盗汗亦减。苔淡黄腻,质红,脉小弦(72次/分),痰热渐化,拟益气健脾化痰,宣肃肺气。标正兼顾治之。健脾化痰方加味。
太子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9g&
广陈皮10g& 制半夏15g&
紫菀15g& 白前15g&
枳壳9g& 桂枝9g&
麻黄根9g& 麦冬15g&
南沙参15g& 丹参15g&
郁金10g& 款冬花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玉屏风冲剂1包
2/日& 龙星片4# 3/日
四诊:95.1.20
咳(-),喘哮(-),痰5口(小),色白易,每年冬季皮肤瘙痒,有时服中药瘙痒加重,盗汗已减,纳平,苔微黄,质红,脉小弦滑(72次/分)
原方去麻黄根&& 加丹皮6g&
赤芍、白芍(各)9g& 地肤子10g&
白藓皮10g&&&&&&&
&&& 中成药继服
五诊:95.2.10
症情稳定,痰2~3口,肤痒减,余无不适,苔少欠润质偏暗红,脉小弦滑(90次/分),治拟培补肺脾为主。成药缓调巩固之。
&&& 生脉饮1支
2/日& 玉屏风冲剂1包
2/日&& 龙星片4# 3/日
按:向有脾肾病,书云“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痰阻气道发于哮喘,经云“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予治标为主,清热化痰平喘定哮,服药4贴,症状显减,2周症状缓解,予益气健脾化痰,标本同治,再予培补肺脾,成药调之。
案十五、范&&,男,40岁,门诊号87167
初诊:95.10.19
主诉:春秋咳痰4~5年,喘息甚则不能平卧半年,复发半月余。
现病史:咳(+),痰6~7口,小泡粘,欠畅,喘(-),夜哮(+),不能平卧半小时,纳减,口干饮不多,腰背酸痛,大便正常。
查诊:苔根腻色黄,舌少津,质暗红,脉小弦滑(112)。
辨证分析:痰饮内郁,化热内阻,肺失宣肃。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佐以活血通络。
方药:平喘定哮二方加减。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柴胡15g& 黄芩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丹参15g& 桃仁、杏仁(各)10g&
郁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全蝎粉(吞)2g&&&&&&&&&&&
诊断:中医:哮证,证型(痰热内阻)
西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二诊:95.11.2
服药8天,症状减轻,现咳(±),痰(-),痰鸣(-),可平卧,汗止,纳平,口干不显,苔黄腻质喘,红少津脉小滑(104)
原方+麦冬15g& 南沙参15g,去麻黄根& 7帖
三诊:95.11.9
哮喘未发,但口干欲饮喜温,苔黄腻,质少津,质暗红,脉小弦滑(84次/分)。
痰热渐化,气阴不足,治拟益气养阴生津,清热化痰肃肺,转阴质痰饮二方加减
太子参15g& 麦冬15g&
南沙参15g& 竹沥半夏15g&
射干15g& 炙麻黄3g&
紫菀15g& 款冬衣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柴胡15g&
黄芩15g& 丹参15g&
郁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全蝎粉(分吞)3g& 14帖
诊断:中医:哮证(痰热内阻,气阴不足)
西医:支气管哮喘
按:哮喘患者,痰饮内伏,郁久化热,肺失化热,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作,喘息哮喘不得平卧,病痰热者当以清肺化痰,痰热得化,肺气得畅,哮喘得以平息,痰热伤阴,肺阴不定,继以益气生津,养阴润肺,佐以清肺化痰调之。
案十六、赵&&,女,44岁,门诊号88341
初诊:95年10月12日
主诉:干咳6-7月,夜哮不能平卧半月。
现病史:咳+++,痰(-),夜哮不能平卧,每晚坐起2次,每次约10分钟,伴胸闷,甚则通宵不能平卧,喘(++),纳可,口干饮多喜热,大便,日行2次,成形,曾用丁卡,青霉素,先锋霉素,菌必治,氟哌酸等效不显。
查诊:苔淡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96次/分)
辨证:痰热阻肺,清肃失司。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
&&& 方药:
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桑白皮10g& 前胡10g&
竹沥半夏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射干15g&
炙麻黄15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丹参30g&
麻黄根9g& 桃仁、杏仁(各)10g&
郁金10g& 全蝎粉(吞)3g&
黄连3g& 吴茱萸1g&
海螵蛸15g&
麦冬15g&&&&&&&
&&& 诊断:
哮证(热哮)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另予:喘康速&1只,1-2pin,吸入,酮体芬1mg&1瓶,
&&&&&&&&&&&&&
复方氯喘片&20# 1# ,氨茶硷0.1&20# 0.1pum,po。
二诊:95.10.19
起效三天,++,夜可平卧已3天,胸闷减,纳平,口干增,大便日行2-4次,质烂,苔淡黄,根较腻,质暗红,脉小弦滑(104次/分),BP140/105mnHg,有高血压病史,治拟前法出入,原方改炙麻黄3g&&
去苏子,桃仁杏仁,加生姜3~5片&&&&&&&&&&&
心痛定10mgtid
三诊:95.10.26
咳显减一周,痰鸣可平卧,口干,胸闷已除,BP140/102+mmHg,苔根淡黄腻,少津,质暗红,脉小弦滑(96次/分),痰浊内阻,清窍被蒙,肺肾不和,治拟化痰止咳,清肃肺胃
明天麻10g& 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孩儿参15g& 南星10g&
生白术15g& 泽泻15g&
钩藤(后)3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3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丹参30g&&&&&&&&&&&
2.8随访:服上方4贴药咳止,至今咳喘未发。
按:感受风邪,失于表散,邪伏于内,肺失清肃,痰热内阻,气道闭塞,发为哮证,曾使用多种抗生素不效,此乃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而使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治拟投以平喘定哮方,药取射干清热降逆化痰,麻黄宣肺平喘,两药一寒一温共为主药,桑白皮,黄芩,柴胡清肺化痰,半夏,苏子,杏仁化痰湿,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丹参,郁金,桃仁理气活血,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宣通气机,诸药合用,使气逆得顺,痰热得化,因患者发病已久,故在中药为主治疗中,配予适当的西药治疗,予喘康速,吸入,酮体芬抗过敏,临床服用复方氯喘片,氨茶硷等,用药三天起效,夜间可以平卧,三周后诸症缓解。
案十七、张&&,男,42岁,门诊号7853。
初诊:94年12月30日
主诉:每冬咳嗽2~3年,复发3周伴胸闷。
病史:咳++,喉痒,痰+++(中),色白沫,易咯,胸闷,喘(-),哮(-),纳平,口干欲饮,大便正常,曾用丁胺卡那&&
&3天,先锋6号2#tid(2盒),效不显,无胃病史。
查诊:苔微黄腻,质暗红,脉小弦(72次/分)
检查:胸透(-)
辨证分析:痰热阻肺,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肃并用
方药:化痰二方加味
泽漆30g& 黄芩15g&
柴胡15g& 竹沥半夏15g&
白前15g& 陈皮10g&
紫菀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款冬花15g& 桃仁、杏仁(各)10g&
丹参15g& 郁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泽漆片4# 3~4#
3/日& 化痰净1支 2/日
诊断:中医:痰饮咳嗽(痰热)
西医:慢支(发作期)
二诊:95.1.6
服药后3~4天见效,咳+&++,↓1/2,喉微痒,痰++↓1/2(中),白粘,易,时有左胸闷,喘(-),纳平,大便正常,苔淡黄腻,质暗红,脉细弦(72),前法合度,守方再进。
服药2周,症状缓解
按:宿痰伏饮内阻,风邪恋而未解,故见咳嗽,喉痒,痰多,今拟宣肃并用,重用泽漆化痰,用药4天,咳痰减半服。服药2周,症状缓解,泽漆主化痰祛饮,适用于以痰多为主,易咳之痰饮内盛之体,用痰饮内蕴化热,故含柴胡,黄芩以清化痰热。
案十八、章&&,男,62岁,三轮车工人,慢支专卡26
主诉:每年秋冬季咳嗽,痰多伴有气喘已30载。
病史:1972年入冬以来症状逐渐加剧,阵发性咳嗽每日持续30分钟,日排痰量200ml。
查体:两肺有固定性湿罗音。
诊断:中医:痰饮(寒痰症)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单纯型,急性发作期)
治疗经过:日起先服止咳单体-泽漆新甙5天,阵咳延长至2.5小时,日排痰量达350毫升,改用泽漆浸膏片和板蓝根冲剂5天后,日排痰量又增加达420毫升。再改用青链霉素及氨茶硷三天后,日排痰量继续增至550ml。此时,证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痰多而清(每日泽漆150g
麻黄10g),疗程第2天咳痰取得显效,第11天日排痰量减少到205ml,第15天咳嗽获临床控制,第20天排痰量减到65ml。
病例分析:该患者随着寒冷季节温度下降而症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为大量清稀透明痰液,以及痰液检查中性白细胞极少,但嗜酸性白细胞也随着症状加重而增多,特别是在服板蓝根之后,苦寒的性能更促使痰饮急剧增多,所以,其主要的病因病理是对寒冷的过敏,当辨为寒痰证,除了重用有化痰作用的泽漆外,还需配合辛温散寒的麻黄,既能温化寒饮,又可达到抗过敏的作用,从而达到了速效的目的。在往年同期的严寒冬天,疾病正当发作,而这年已恢复到夏季的缓解水平。
案十九、谭&&,女,72岁,慢支专卡号8
病史:咳嗽痰多近20年,伴气喘10年,四季常发,秋冬加剧。感冒引发咳嗽(++),痰(+++),白粘易咳出,气喘(+++),口干,苔腻少津,舌尖红,脉小滑。
体检:桶胸,呼吸音减弱,X线胸片:两肺纹理明显增深,透亮质约1/2肺野增强。
诊断:中医:痰饮(肺燥痰热型)
西医:慢性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
治疗经过:日,运用清润,化痰,止咳法,方用加减泽漆方,南沙参、北沙参(各)9g&&
麦冬9g& 石斛9g&
黄芩9g& 泽漆30g&
半夏9g& 紫菀15g&
白前15g& 枳壳9g& 桔梗9g等。
服药7贴,咳嗽痰量明显减少,惟咯痰转难,故除泽漆,加海蛤壳,瓜蒌皮,疗程又一周,痰又转易,而痰量略增,咳嗽继续好转,随后加益气,养阴之品,疗程共3周,即得临床控制。
病例分析:患者系外感引动伏饮,邪热灼伤肺津,故予润肺生津,清热化痰,降逆止咳,随即化痰取得显著疗效,但因为咳痰转为困难,大便亦趋干结,说明肺热,阴亏,肠燥之故,因此,减去化饮药力较强的泽漆,加上清润滑痰的瓜蒌皮,生蛤壳,从而咯痰较易,咳痰很快消失。
案二十、张&&,男,35,慢支专科号49
主诉:咳嗽3-4年,痰多2年,长年迁延不愈,冬季加重。
体检:两肺无异常。X线胸片:两肺纹理明显增粗,肺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诊断:中医:痰饮(热痰)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单纯型,急性发作期)
治疗经过:1975年7月以来的5~6年中,曾用一般化痰,止咳药(常用量的泽漆汤法、泽漆片、复方咳喘片、淡竹沥等)及补肾固本剂交替使用。1981年4月又因感冒引发,病情痰量达到重度(+++),咳喘也增至中度(++),口干喜温饮,苔薄腻,舌尖红,脉小带数。投予清化痰热,降逆止咳,佐以益气固表,方用新加泽漆汤加减:泽漆4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炙百部15g& 桔梗9g&
生甘草9g& 秦皮15g&
黄芪15g等,另服泽漆片4#/次,每日三次,黄芩甙3#/次,每日二次。2周后咳嗽明显减轻,4周后咳、痰、喘均获得显著疗效。继以益气,健脾,佐以化痰,疗程共3个月,取得了临床缓解。
病例分析:多年来常用单打一的治法,或化痰止咳,或扶正固本,均无显著的效果,病程日长,正气愈虚,饮邪愈盛,既易感受风寒,又因病久寒邪化热,乃属一个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决不是一般的方药可以奏效。所以投服加减泽漆汤必须是清化痰热的重剂,黄芩甙,秦皮,桔梗,生甘草合用,使清热之倍增。另外,此时虽以标证为主,但其肺气已虚,极易感受外邪,故宜加入黄芪以益气固表。这样的辨证论治,不但针对性强,而且泽漆(日量135克)和黄芩(日量45克)的剂量恰中病情,对六年来,治疗无效的顽固之疾,终于获得了近期的缓解,目前仍用锁阳针剂强壮补肾以巩固疗效。
案二十一、虞&&,女,24岁
主诉:痰哮气喘发作史16年,频繁发作1年
病史:有哮喘史16年,1年来频繁发作,半月余来曾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平喘药等治疗,均未见好转。刻诊:阵阵呛咳,痰多色白而粘,咯痰不爽,甚则胸闷气急,喉间有哮鸣音,口渴喜冷饮,尿黄,腑气不畅。
查诊:舌质略偏红,苔薄腻,脉细滑。
辨证:痰热阻肺,肺失宣肃
治则:清化痰热,肃肺降逆
方药:泽漆汤加减
泽漆30g& 黄芩15g&
桑白皮10g& 全瓜蒌15g&
桔梗9g& 生甘草9g&
炙苏子15g& 炙紫菀15g&
炙款冬花15g& 白前15g&
半夏9g& 枳壳9g
诊断:中医:哮证(痰热型)
西医:支气管哮喘
上药服七剂,咳嗽,咯痰明显好转,喉间哮罗音消失。
按:哮喘多因痰浊郁于内,风寒束于外,痰阻气道,肺气不利而发病,患者咳痰量多,咯吐欠畅为痰郁化热之象,治拟清热化痰,宣肃肺气,予泽漆,瓜蒌,半夏化痰为主,黄芩,桑白皮,清内郁之热,苏子,白前,降气化痰,紫菀冬花,化痰止咳,枳壳,桔梗,宣肺降气,甘草化痰而和诸药,使气调则痰化,痰化则肺气得以通畅而咳喘得减。
案二十二、徐&,女,33岁,护士
反复咳痰3年,长年发作,因夏天使用空调后受凉而症状加重9月。呛鸣剧烈(++),日排痰量&100ml(+++),色白粘稠,曾轮流使用各种抗菌素达半年以上,并服用一般止咳化痰中药近100贴,均无明显好转,胸部X线检查阴性。
诊断:中医:咳嗽(痰饮型)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予泽漆片,每次4片,每日3次(相当于生药90克/日),并停用其他中西药
经观察,一周后痰量开始减少,一月后痰量明显变稀,易于咳出,同时痰量减少,咳嗽亦显减,坚持服药3个月,咳痰(-),达临床缓解。
讨论:本例为受凉后痰量明显增多,属中医“痰饮咳嗽”范畴。用一般中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说明支气管粘膜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处于高分泌状态,应用泽漆片后使痰液变稀变少而咳嗽亦减,说明泽漆的祛痰化饮作用可能与稀释,减少痰液的分泌有关,据药理报告,可能是通过调整气管支气管粘膜粘液腺和杯状细胞的酸性粘多糖及粘蛋白的合成旺盛的病理生理,并使粘液痰量减少,由此改善了气道的通气功能,患者坚持服药使痰饮得消而获临床缓解。
案二十三、钱&,男,52岁,慢支专卡1号
病史:咳嗽,痰多16年,喘息5年,夜间不能平卧3年,近几年经常高热而阵发性加剧。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多,透亮度约1/2肺野增强。
诊断:中医:咳喘(脾肾两虚,痰饮内阻型)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阻塞性肺气肿
治疗经过:72年2月以来,经本科一般辨证施治四年,病情仍逐年加重,痰量多达440毫升/日,夜不能平卧的时间延长,体重下降,症见畏寒肢冷,动则气促,腰酸腿软,便溏,脉细小,是一派脾肾阳虚的症候。故于76年11月来起仅在急性发作期,用治标的泽漆汤加减法,以清化痰热以主,基本方为:泽漆60g&&
黄芩15g& 鱼腥草30g&
白前15g& 紫菀15g&
生甘草9g。待进入慢性迁延期则以温肾助阳合健脾化痰法,如脾功片,健脾燥湿化痰片。若兼属寒饮则加泽麻片。若痰量不多则加复方咳喘片,见舌少津质红则改用地灵片。通过这样一年多的治疗,病情开始有了好转。78年加用锁阳注射液后,其恢复的进度更快,但因哮喘音不能消除,而于79年1月再加服牡哮素,3个月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停锁阳针剂,改服益气温阳药:黄芪11g&&
党参9g& 仙灵脾15g&&
吐丝子15g& 功劳叶15g&
锁阳15g& 香附15g&
以巩固疗效。复查肺功能也有了改善。时间肺活量第一秒从59%提高到66%,残气占肺总量从40%下降至33%,体重增加20余斤,随访至今症情未复发。如今年逾古稀,仍精神健旺,步履轻快。
讨论:患者前期以对症治标为主,只取得短期内的好转,黄教授以加减泽漆汤控制急性发作后,考虑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遂以脾功片加味治疗,旨在宣肺化痰,健脾燥湿与温肾益气相配合,使肾能司蒸化,脾能司转运,肺能司通调,水津得以输布,痰饮得以宣化,以此标本同治方法治疗2年余,终于使长达20年之久的顽痰得以蠲除,症状缓解,随访10年余而未再复发。
案二十四、诸&&,女,59岁,慢支专卡6号
病史:咳嗽,痰多,喘息史40年,咳嗽(++),日排痰量200毫升,色白泡沫样,咯痰困难,喘息(++),苔薄,脉小弦滑,有胃粘膜脱垂史。
体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干罗音(++),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深,透亮度约1/3肺野增强
诊断:中医:咳喘(痰壅气滞型)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急性发作期),阻塞性肿气肿。
治疗经过:患者自1972年12月起每于发体后服泽漆片10天,即得显著疗效,后因反复迁延不愈,患者自认为体虚当补养,故于73年12月中旬病正处于发作期间用党参,红枣汤调理。在服用数小时后喘息大发,虽气温很低仍感烦热,解衣宽胸后才稍感松快,屡去急诊,注射氨茶硷得以缓解,同年3月中旬再服冰糖花生又引起类似发作。1975年1月中旬因服多种泽漆提取物又导致胃病复发,日非痰量又曾达160毫升。因此,改用益气健脾,理气化痰,香砂六君子汤合泽漆汤法,方药为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4.5g& 陈皮9g&
南星9g& 广木香4.5g&
砂仁2.4g等,并在咳、痰、喘发作甚时即刻加服泽麻片,随着胃痛,嗳气,腹胀等症的消除,咳、痰、喘亦获得显著好转。
分析:患者咳喘的主要病因病理,是由于痰饮壅阻气道,引起肺气闭塞,肃降失司,逆气上冲,所以,每用开肺化痰或西药解痉平喘剂,均可消除痰饮和畅通气道而获取显效,后因患者求愈心切,认为病之体虚,服补品会加速病情的恢复,然而事与愿违,其过失在于脱离了中医理论,对痰饮实证用益气滋补之剂或甘肥生痰之品,均可助长饮邪的滋生,自然加剧了痰壅气阻病理而促进急性发病,两年后的同期,病已处于慢性迁延期,辨证为本虚(脾气弱)标实(肺气闭)的相持阶段,此时仍服大剂量单味,复方的泽漆制剂,非但不能化痰蠲饮,反而是损伤了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水精转输无权,积聚成饮,以视痰量骤增,当改服健脾和胃合开肺化痰之剂后,随着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生痰之源被切断,痰饮自消,咳喘得平。
案二十五、杨&&,女,38岁,94/519833
主诉:反复咳痰10余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咳(++),痰(+),中,白泡粘,难,喘哮(-),曾用先锋6号口服1周,青霉素5天,博利康尼1/3#
2/日服均无效,有时胸闷,心慌,纳平,口干多饮,大便如常,有慢性胃炎史。
查诊:苔薄腻,质淡,欠润,质暗红,脉细滑(72)
理化检查:胸片示:两下肺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痰湿阻肺,肺气清肃,郁而化热
治法:化痰清热,宣肃肺气
方药:化痰二方加减
泽漆30g& 黄芩15g&
柴胡15g& 竹沥半夏15g&
陈皮10g& 白前15g&
紫菀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10g& 前胡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1瓶 4#
3/日& 泽漆片&1瓶 2# 3/日& 化痰净&30支
1支3~4次/日
诊断:中医:痰饮咳嗽(偏热)
西医: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二诊:药后3天,症状已减
咳嗽,喉微痒,喉中仍有痰,痰(-),喘哮(-),胸闷,纳平,口干饮不多,大便2~3天一行,成形,通畅,苔薄微黄腻,质暗欠润,脉小弦滑(84次/分),前方奏效,增以理气化痰之品。
上方改郁金15g&
加降香(后)3g&&&&&&&
&&& 中成药同上
&&& 药后症状缓解
按:患者反复咳嗽史十余年,素体痰饮内伏,因外邪而引动伏邪,症状发作2月,曾用多种西药效不显,先生在治疗中认为“痰饮做崇”,阻塞肺气,肺气上逆,拟以消痰化饮为大法,选用泽漆为主药,每日用量75g
合以半夏,白前,化痰降逆,柴胡,黄芩清泄肺热,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气机而化痰郁,龙星片能解痉通络,平喘止咳,药后3天,症状减半,再投七贴,病情缓解。
案二十六、朱&&,女,46岁,门诊号94/36584
初诊:95年1月18日
主诉:反复咳痰三月余,伴鼻塞涕多。
现病史:因感冒而诱发,反复咳痰三月余。曾在外院予查肠片(-),支气管镜检查“左侧支气管炎症表现”。三月来,曾用各种抗生素,化痰止咳中西药均无效,阵咳,持续3~4小时不解。现诊:咳(+++),夜间阵咳连续3~4小时,不能平卧。喉不痒,痰&250u/日,白泡,大口,易于咯出,喘哮(-),纳平,大便正常,口不干。
查诊:苔薄,质偏淡红,脉小弦(72次/分)。
辨证:风邪恋肺,痰湿阻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
方药:泽化汤化裁(平喘定哮一方加减)
泽漆30g& 炙麻黄5g&
细辛4.5g& 竹沥半夏15g&
陈皮10g& 白前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柴胡15g& 黄芩15g&
丹参15g& 郁金10g&
桃仁、杏仁(各)10g& 枳壳9g&
生甘草9g&&&
&&& 龙星片4#
3/日& 泽漆片4# 3/日
诊断:痰饮咳嗽(偏寒型)
变异性哮喘
二诊:95.1.20
服药2天后起效,现咳+++↓(1/3),痰(+++)↓1/2,色白粘,易于咯出,喘(-),口不干,大便偏烂,日一次,苔薄微黄,少津,质偏暗红,脉细弦(88次/分),前法奏效,治守原意。
上方+麦冬15g&&&&&&&
7帖&&&&&&&&&&&
泽漆片4# 3/日& 龙星片4# 3/日
三诊:95.1.27
药后症减,但鼻塞2天&&&
咳++&+(夜咳已止),鼻塞,痰5~6口/日,色白挟微黄,易于咯出,喘(-),纳平,口干不欲饮,苔薄,质偏暗红,欠润,脉细弦(84)
原方改细辛3g& 麻黄3g&
炙苏子10g& 加蝉衣6g&
僵蚕10g&&&&&&&
四诊:95.2.3
去外地游玩后,咳痰增3天,咳+++,喉痒,鼻塞,痰30口,中白沉,易,欠畅,喘(++),哮(±),能平卧,纳平,口干不欲饮,大便正常,苔少,微黄,质偏暗红,舌欠润,脉细弦(76次/分),触犯风邪,引动伏饮,治拟前法再进。
1.18方&7,龙星片4# 3/日& 泽漆片4# 3/日
五诊:95.2.10
服药3天后痰量减少,咳++,喉痒↓,鼻塞,涕少,痰10口/日,小白粘,欠畅,喘(+),哮(-),纳平便调,苔薄微黄,质偏暗红,脉小弦(72次/分)
上方+苍耳子15g& 辛荑10g&
7帖& 龙星片6# 3/日& 化痰饮1支 2/日
六诊:95.2.17
咳痰续减,原方+孩儿参15g& 茯苓15g&
防风9g& 白芷9g& 7帖&
增以健脾益气之品
&&& 龙星片4#
七诊:95.2.24
夜咳(+),痰4~5口,白粘,易于咯出,鼻塞涕多,哮喘(-),口干,大便,干结不畅,口唇干燥发疱,苔薄腻,质偏暗红,脉细弦(72),病邪未净,气阴不足,治拟益气养阴,化痰止咳。
射干15g& 炙麻黄3g&
太子参15g& 南沙参15g&
茯苓15g& 麦冬15g&
泽漆30g& 竹沥半夏15g&
紫菀15g& 白前15g&
柴胡15g& 黄芩15g&
前胡10g& 杭菊花9g&
苍耳子15g& 辛荑10g&
桃仁、杏仁(各)10g& 丹参15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4#
八诊:95.3.3
阵咳续减,日一次,痰3~4口,余症如前,原方续进7帖
&&& 玉屏风冲剂1支
2/日&& 生脉饮1支
2/日&& 龙星片4# 3/日
九诊:95.3.10
症状稳定,痰(-),喘(-),成药续服调之。
十诊:95.3.15
咳嗽痰多发作一天,咳+++,痰+++(大),白沫,易,喘(++),哮(-),能平卧,纳平,苔少舌红,风邪引动伏饮,治拟疏风化饮
&&& 1.18方
十一诊:95.3.20
药后咳痰显著减少(↓2/3),咳++,痰十口,夜哮(±),喘(+),苔脉同前
7帖& 泽漆片2# 3/日
十二诊:95.3.27
本周来呛咳二次,每次约半小时,痰白沫,十余口,易于咯出,无明显诱因,平时咳,痰不多,纳平使调,苔脉同前。
14帖& 龙星片4# 3/日
十三诊:95.4.10
一周来以咳仅一次,伴痰2~3日,胸闷
原方&14& 龙星片4# 3/日
十四诊:95.4.24
咳痰不多,偶有气喘,余无不适,易感冒,鼻塞,治拟益气养阴,平喘定哮。
太子参15g& 南沙参15g&
茯苓15g& 射干15g&
炙麻参3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竹沥半夏15g&
蝉衣10g& 僵蚕10g&
丹参15g& 桃仁、杏仁(各)10g& 前胡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 龙星片4#
十五诊:95.5.8
咳痰不多,偶咳时伴喘,大便2日一行,苔薄,脉小弦(76次/分),原方参入补肾之品,标本兼固。
原方+仙灵脾10g& 菟丝子10g&
功劳叶10g&&&&&&&
&&& 龙星片4#
按:患者反复咳痰已有三月,以阵发性咳嗽痰量多为显著,迭进中西医各种治疗效不显,根据其临床发作情况,疑似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欲从宣肺平喘,化痰饮着手,重用泽漆细辛温化痰饮,射干,炙麻黄开肺平喘,降逆化痰,痰饮内蕴,非一时之感,故在症状减轻时以健脾以消痰饮之源,反复治疗2月余,终使症情缓解。
案二十七、焦&&,女,42岁,广西北路110号
初诊:93年11月9日
主诉:咳痰反复发作30余年,缓解一周
病史:咳±,痰+,小,色白,易于咯出,喉微痒,喘(-),纳平,口干饮不多,背痛,大便偏干或成粒状,日行一次
查诊:苔薄黄质偏暗,脉小滑(88次/分)
辨证:肺脾不足,痰湿未净,郁而化热。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肃肺
方药:健脾化痰方加减
太子参15g& 生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0g&
半夏10g& 泽漆20g&
紫菀15g& 前胡10g&
胡10g& 桃仁、杏仁(各)10g&
蝉衣6g& 僵蚕10g&
黄芩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生谷芽、麦芽(各)15g&&&&&&&
诊断:咳嗽(脾虚痰温型)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二诊:93.11.16
服前药七剂,咳痰已净,痰饮宿疾,久郁生热,肺气已伤,阴津亦耗,治拟滋阴填髓,培补脾肾,佐以清热在痰。予以膏方调之。
生晒参粉(冲)50g& 炙黄芪150g&
炒白术100g& 云茯苓150g&
淮山药150g& 天冬、麦冬(各)150g&
生地、熟地(各)120g& 枸杞子90g&
女贞子150g& 制首乌150g&
菟丝子150g& 制黄精100g&
益智仁100g& 补骨脂9g&
肉苁蓉90g& 仙灵脾100g&
淮牛膝100g& 褚实子100g&
桑椹子100g& 五味子50g&
全当归100g& 大白芍100g&
制川芎50g& 紫丹参150g&
炙甘草100g& 广陈皮90g&
宣木瓜90g& 广郁金90g&
大红枣90g& 泽漆150g&
半夏100g& 柴胡100g&
黄芩100g& 阿胶(烊)200g& 冰糖200g
方法:中药用冷水浸透一夜,熬三汁,沉淀,滤过,浓缩,加阿胶(烊),白冰糖放入浓汁中溶化收膏。
服法:每日早晚空腹一匙用开水冲饮。如遇感冒,消化不良,咳喘发作时,均应暂时停服,宜对病治疗。服膏方期间忌饮浓茶。
三诊:94.12.9
去年服滋阴补肾,益气健脾而化痰饮之剂,感冒明显减少,咳痰未发,纳平,大便偏干燥,腰酸背楚,夜寐欠安,时有心悸,苔薄黄,质暗红,脉小弦(72次/分),前法合度,仍宗前法制大其剂。
上方-泽漆&
改生晒参(另炖)100g&&
加柴胡150g& 黄芩150g& 沥半夏150g
&&& 印象:虚耗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
按:痰湿咳嗽,久郁生热,肺脾两虚,先投益气健脾而化痰热之剂,服药7贴痰热渐化,进拟健脾益肾,补肺固表,佐以清化痰热,以膏方调治一冬,次年感冒显减,咳嗽未发,得以治愈。
案二十八、冯&&,男,38,已婚,门诊号94/4719
初诊:94.9.9
主诉:咳痰喘哮反复发作30余年,以春秋季为甚,缓解10天。
现病史:自93年11.6至94年9.6一直住院治疗,反复用抗菌素(青霉素、氨苄青,红霉素,庆大霉素,菌必治等)及氨茶硷,激素(地塞米松,氢考)静脉注射已10年,停静脉用药10天,改用口服强的松15mg/日已10天。刻下咳(-),痰(-),喘哮(-),纳平,口干喜温饮量不多,汗多腰酸,大便日停2~3次,成形。
诊查:苔微黄腻,质偏暗红,脉小弦滑(86次/分)
辨证:宿痰伏饮,逢冷易发,哮喘日久,上病及下,证属肺脾肾
治则治法:同病,标证已解,治拟温肾健脾,补气固表
方药:仙灵脾15g& 川续断15g&
功劳叶15g& 黄芪15g&
党参9g& 锁阳15g&
狗脊15g&& 制香附15g&
补骨脂10g& 煨肉果10g&
五味子5g& 白术15g&
茯苓15g& 丹参30g&
枳壳9g& 桔梗9g&
甘草9g& 柴胡10g&
生米仁、热米仁(各)15g&&&&&&&
复方龙星片&2瓶& 4# 3/日po
诊断:中医:哮证(缓解期)脾肾阳虚型
西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二诊:94.9.16
症情稳定,腰酸仍有,但胃纳有减,大便日行3~4次,时干时烂,苔黄腻,质暗红,脉弦滑(80次/分)。脾肾不足,运化失健,转拟健用益气助运,化痰肃肺。
太子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陈皮10g&
半夏10g& 紫菀15g&
枳实10g& 玉桔梗9g&
生甘草15g& 柴胡15g&
黑料豆30g& 潼蒺藜10g&
茯苓10g& 怀牛膝10g&
黄连3g& 原朴10g&
丹参15g& 炙鸡金10g&
生谷芽、麦芽(各)15g&&&&&&&&&&&
龙星片续服& 强的松减为10mg /qd.
三诊:94.9.23
症情同上,大便日行3~4次,偏烂,上方改去苁蓉,黑料豆,加炮姜炭6g&
杜仲10g& 续断10g& 续服7贴
四诊:94.9.30
症情平稳,强的松改5mg/qd
po,守方+补骨脂&&&
五诊:94.10.7
哮喘未发,症情稳定,大便成形,日2次,纳平,原方+五味子6g 仙灵脾15g 菟丝子15g 14帖
强的松改为7.5mg,2.5mg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扁豆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