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国最权威的报纸健康报纸

健康报评选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王 丹)2015 年度,我国医学科技领域佳绩频出,诸多成果在开拓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填补相关领域空白、提高疾病临床诊治水平等方面表现抢眼。为此,健康报社在开展 2015 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和 2015 年度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评选活动的同时,恢复了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活动,并于今天推出评选结果。 本次评选的候选名单来自国内权威和有影响力的平面及电子媒体报道的医学科技新闻,经过初筛和复审,最终由陈可冀、樊代明、贺福初、曹雪涛、王辰、徐建国、赫捷、胡盛寿、王拥军、刘俊义等两院院士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从中遴选出 2015 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15 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分别为:1.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施一公团队解析酵母剪接体三维结构;3. 原创抗癌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4. 生殖细胞表观遗传研究获新进展;5. 我国首例人子宫移植手术成功;6. P4 实验室补上传染病防控关键一环;7. 埃博拉病毒变异研究有新发现;8. 阻断重度遗传性耳聋试管婴儿诞生;9. 3D 打印髋关节进入「量产时代」;10. 脑卒中预防开出「中国处方」。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健康报_数字报刊文章_深挖大数据助力“健康中国”
第01版:要闻
&&&&&&&&&&
聚焦医学研究、疾病防控、临床治疗、健康管理四大领域
深挖大数据助力“健康中国”
(记者王 丹
原)5月26日,由健康报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从理念到应用——健康大数据高峰论坛”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期间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等嘉宾表示,健康大数据贯穿生命全过程、健康全过程以及健康管理多环节,其将在规模和价值上超越其他领域。深入理解并挖掘应用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在医学科学研究、疾病预警与监控、临床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方面做出科学决策,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詹启敏指出,健康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收集过程,而是暗含着科学的思维。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研究,需要与社区健康需求紧密整合,即从临床和社区的问题或需求入手,进行转化研究,形成科学成果,再通过新的干预手段和管理措施,或者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早期诊断方法等,回馈到临床和社区健康服务中。 数据被誉为“21世纪的金矿”。健康报社总编辑、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冰说,当前,我国约有99万家医疗机构,每年有超过80亿人次的门诊量,医疗健康领域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医改将更加强调前瞻性和创造性,这也提示我们,要利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新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研究所副所长何宝宏在发言中指出,大数据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同时它也面临数据标准、数据质量、隐私安全、互联互通等问题,因此更需要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进一步协同发展。 大数据并非限于“数字”,更是一种决策创新。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萌表示,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已经与健康报社等机构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全国首个健康传播大数据中心项目。该中心旨在以大数据技术整合国内权威、专业的医疗卫生传播资源,并以此为核心向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社会行为干预等领域延伸。这也是国内将媒体融合与大数据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贵阳市副市长刘玉海在致辞中指出,该市计划利用1年时间,完成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并深度挖掘居民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信息、公立医院共享电子健康档案三大数据库,使数据真正产生价值,加速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 为进一步实现数据的共享应用,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龚仲明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应进一步完善数据标准,制定出台相关的数据应用共享政策和规则,同时发起医疗健康大数据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行动规划。 论坛期间,健康报社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共同发起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专业委员会揭牌。詹启敏、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田杰、北京医院副院长许锋等被聘为专委会专家成员,纳里健康、医指通、医渡云等成为企业成员。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健康报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健康报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您个人的观点。健康报网有权在健康报及其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言论。
发Email反映。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Copyright(C) 2006 健康报社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健康报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小街甲6号&&&邮编:100027
网站信箱:&第一健康报道,中国卫生与健康产业新闻发布平台
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定媒体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处特约新闻发布媒体
新闻热线:010-累计阅读:578.4566万
首届中国家庭农场及农庄绿色产业展览会暨新农人节今天落幕聚焦 生态农业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据第一健康报道,食品安全的关键把控...
聚焦 流动人口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聚焦 医改 (第一健康报道山东 记者述峰)10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长毛群安带队的中央媒体山东调研活动在济南进行。山东省卫生计生...
聚焦 有机 (第一健康报道无锡 九剑摄影报道)用影像真实记录在中国大地默默无闻却利他无私,影响周边行善世俗,为人赞颂且不念感恩依然如初...
首届中国家庭农场及农庄绿色产业展览会暨新农人节今天落幕聚焦 生态农业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据第一健康报道,食品安全的关键把控是农产品的生产,而
聚焦 流动人口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自2010年起,原国家人口计生委
聚焦 医改 (第一健康报道山东 记者述峰)10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长毛群安带队的中央媒体山东调研活动在济南进行。山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袭燕在医改座谈会上透露,
聚焦 有机 (第一健康报道无锡 九剑摄影报道)用影像真实记录在中国大地默默无闻却利他无私,影响周边行善世俗,为人赞颂且不念感恩依然如初
记2016云经济无锡灵山梵宫年会聚焦 云经济(第一健康报道无锡 九剑摄影报道)超越互联网时代的&云思维,为中国新常态下的新经济供给侧思维方式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鲁举行聚焦 健康社区(第一健康报道山东 记者述峰) &关注健康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非常关心的话题。要实现这样
聚焦 科技创新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10月13-14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和科技部党
聚焦 控烟 (第一健康报道上海 记者康梅)今天上午,在上海进行的公共场所控烟立法研讨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特别指出:&上海的控烟条例即将在上海市人大进
&&纪念&国际女童日&暨&圆梦女孩志愿行动&报告会在京召开聚焦 国际女童日(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九剑摄影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聚焦 有机 (第一健康报道无锡 记者康梅)一场以全球化云经济新未来为主题的思想盛宴,集合了企业家、经济学者、商人、农业专家、慈善机
聚焦 特色医疗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述峰 秀东)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陈海生主持大会并
纯正中医来要水:治女人冰冻手有绝招聚焦手...
聚焦 中医(记者述峰北京报道)&创新...
聚焦 非遗(记者九剑 徐嘉忆北京报道)第一...
关注第一健康报道微信获取第一健康资讯D04:健康周刊·健康周报/专题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D04:健康周刊·健康周报/专题
超九成国人忍受“中国式”疼痛
全球疼痛指数调研显示,对发病机理、药物成分缺乏了解成国人不愿用药治疗主因
日 星期二 新京报
现场嘉宾正式开启“全球疼痛指数元年”。
脱口秀讨论环节。
  全球疼痛指数调研显示,对发病机理、药物成分缺乏了解成国人不愿用药治疗主因  疼痛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状,调查显示,94%的中国受访者受到疼痛影响,六成受访者每次疼痛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更长。但面对疼痛,由于不了解发病机理和药物成分等,国人仍过于“隐忍”,不愿接受药物治疗。专家指出,大部分疼痛的产生与炎症有关,应对疼痛,应从痛源入手。  调查显示,近八成国人遭遇颈部疼痛困扰  由葛兰素史克(GSK)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执行全球疼痛指数(GPI)调研显示,中国人在疼痛经历中有着独特的表现。与全球其他国家多为背部或腰部经历疼痛最多不同,中国人经历疼痛最多的身体部位为颈部与肩膀,其中颈部经历疼痛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9%,其次是肩膀(77%)。从疼痛类型来看,肌肉疼痛在全球范围内身体疼痛患者中比例最高,中国则以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并重,关节疼痛主要集中在重体力劳动者和老年人群。  该调查覆盖了来自14个国家的7000多名18岁以上成年人,从日持续至同年12月22日,平均每个国家500名受访者(阿拉伯除外,约300名),中国有效受访人数为538名,男女分别占57%与43%。  面对疼痛,国人仍过于“隐忍”  根据调查结果,“隐忍”是“中国式”疼痛的一个特点,面对疼痛,更多中国患者选择忍痛。此外,相比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患者更喜欢自己判断疼痛情况,仅有26%的疼痛原因是由专业医疗人员诊断出来的,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  在疼痛的治疗方面,中国患者更倾向采用最小化的干预方法,采用替代疗法进行疼痛管理,但缺乏对药物成分的了解。在中国和全球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均为充分休息,其次为热敷(56%)和按摩(54%),与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活动伸展身体(40%)、缓痛药膏/凝胶(40%)有所区别。中国患者也更注重药效和副作用的均衡(55%),希望在治疗患处的同时也能缓解疼痛(52%)。但对止痛药物的成分缺乏了解,34%受访者表示不熟悉不同止痛药物的成分,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全球13%),仅次于日本人(40%)。  在近日由全球身体疼痛品牌扶他林举办的直面中国痛,不做“带炎”人——全球疼痛指数(Global&Pain&Index,简称&GPI)调研媒体分享会上,知名康复师周琳表示:“疼痛存在普遍性,不愿采取药物治疗是中国疼痛患者的共同特点,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疼痛发病机理和药物成分。中国人较常经历的身体疼痛发生在肩颈和关节部位,常常是由于疼痛部位用力方式错误、过度使用或是姿势不正确而导致肌肉或关节劳损,此时产生的疼痛因子(前列腺素),使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而炎症会引起关节或软组织肿胀、疼痛。应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疼痛,应从痛源入手,对症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等,可以通过有效抑制疼痛因子合成,针对致痛根源——炎症产生作用,在对抗炎症过后,达到缓解疼痛、加速恢复的目的。如果是局部应用(通过外用直接涂抹的方式),有效成分可穿透皮肤达到炎症区域,缓解急、慢性炎症反应,使炎性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应对疼痛,从疼痛管理开始  调查还显示,除了生理影响外,对心理造成显著影响成为“中国式”疼痛的另一特点。中国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受疼痛的影响更加显著,如职场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情感生活所受影响均高于全球水平。另外,中国人将疼痛视为虚弱(65%)和衰老(73%)的标志,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人也是最容易对疼痛感到焦虑的人群之一(54%),仅次于俄罗斯人(65%)和日本人(62%),而全球平均水平则为42%。  应对疼痛及其带来的多种影响,资深心理咨询专家李建中认为,可以从学会疼痛管理入手。面对疼痛,人们应具备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方式,“主观上要正视疼痛,不要把它看成怪物,客观上要了解疼痛,知道疼痛的原因、正确用药,才能有效避免疼痛的多种影响。”  新京报记者&张秀兰<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威报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