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健康的名言自己处理有什么好处?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b&&u&双因素理论&/u&&/b&。简而言之:&b&满意&/b&和&b&不满意&/b&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决定,或者说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存在 &b&满意度很高&/b& 和 &b&不满意度也很高&/b& 的现象。&br&这个理论可以分析很多有趣的现象,&br&&br&比如:&b&“一个公司给出高于市场平均值的薪水,在加薪方面从来不吝啬,但许多员工选择离职。”&/b&看起来似乎不符合大众的认知。&br&&br&但用双因素理论分析就能理解:加薪和好的薪水是激励因素,这些会给员工带来满意感;但差的福利制度,毫无出路的晋升体制,这些会给员工带来不满意感。一个公司&b&仅仅注重于“激励因素”&/b&的提高,并不能有效保证员工的稳定度。&br&&br&同样对于“谈恋爱追求女孩并最终目标结婚”而言:&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44c57b4d4f32c9d05d4_b.png& data-rawwidth=&582&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44c57b4d4f32c9d05d4_r.png&&&/figure&&br&房产应该是“保健因素”的一部分,即决定她“&b&是否会离开你”&/b&,而不是决定她“&b&是否会喜欢上你”&/b&。建议你在前面的激励因素部分相关的细节好好努力。&blockquote&双因素理论,又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41726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激励保健理论&i class=&icon-external&&&/i&&/a&(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9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理论&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94967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赫茨伯格&i class=&icon-external&&&/i&&/a&于1959年提出。&br&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4488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因素&i class=&icon-external&&&/i&&/a&主要有两个:一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42541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激励因素&i class=&icon-external&&&/i&&/a&,二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47600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保健因素&i class=&icon-external&&&/i&&/a&。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blockquote&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双因素理论。简而言之:满意和不满意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决定,或者说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存在 满意度很高 和 不满意度也很高 的现象。 这个理论可以分析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一个公司给出高于市场平均值的薪水,在加薪…
&p&苏菲玛索主演过一部电影,叫作《芳芳》。&/p&&br&&p&在这部电影中,有一面玻璃做的墙壁。男主小时候看见母亲频繁的更换性伴侣,因此他总觉得两个人一旦发生性关系,爱情就会结束。&/p&&br&&p&所以当他爱上芳芳后,他决定永远追求她、永远不和她发生身体关系。他租下了芳芳隔壁的房间,把中间的墙壁换成了一面玻璃。他每天都隔着玻璃看着芳芳,但永远不会走过去占有她。“爱情不会开始,也就不会结束”——这堵玻璃墙也代表了一面心墙。&/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e6d34bb3dac097df97ee_b.pn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e6d34bb3dac097df97ee_r.png&&&/figure&&br&&p&男主这种对爱恐惧的心理并不罕见。&/p&&br&&p&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好像越来越容易发生,但同时,&strong&真正的“亲密无间”却在这种轻易中变得似乎不可企及&/strong&。我们对于自己的内核的保护其实是加强了——&strong&向外界暴露自己,尤其是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变得几乎“可耻”&/strong&。&/p&&br&&p&我们既渴望,又恐惧真正的亲密关系。&strong&我们对爱怀有一种防御心理,这种心理给了我们安全和保障的错觉,认为它会使我们免受伤害,实际上却阻碍了我们获得所渴求的亲密感情。&/strong&&/p&&br&&p&&strong&&u&恐惧“爱”的深层原因&/u&&/strong&&/p&&br&&p&心理学家Abigail Brenner认为,人们对爱的恐惧各不相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不同的感情阶段发生。她提出,我们对爱的恐惧往往基于以下7个原因,也许你会为此有所触动。&/p&&br&&p&&strong&1.真正的爱使我们感到脆弱&/strong&&/p&&br&&p&与浪漫的激情不同——在浪漫的激情中(热恋初期),我们追求的完全是个人的满足。&strong&而“爱”则包含了妥协甚至牺牲,也包含了对单身时个人习惯的颠覆。&/strong&一段全新的、认真的关系,意味着两个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开拓出一个彼此共享的领域。这片领域是如此庞大而难以预测,会激发我们每个人对于“未知”与生俱来的恐惧。&/p&&br&&p&堕入爱河,同时意味着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风险:我们需要给予他人极大的信任,接受他们的影响,这些都使我们暴露和脆弱。这时,我们内心的防御心理就会受到挑战。&/p&&br&&p&&strong&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个人伤害自己的权力,同时相信ta不会滥用这份权力。&/strong&&/p&&br&&p&&strong&2.新的爱情会唤醒旧的伤痛&/strong&&/p&&br&&p&有时候,我们在新的亲密关系面前掉头就走,是因为它唤醒了旧的伤痛、失落、愤怒、和抛弃。&/p&&br&&p&当我们进入一段新的感情时,难免会想起往事——这时,&strong&过去的成长经历就可能成为阻碍亲密关系的因素。&/strong&从幼年开始我们所受的情感伤害,不但会对如何看待身边的人造成巨大影响,也会改变我们在爱情中的行为。过去受到的负面刺激,使我们在对新的人展开心扉时显得小心翼翼。&/p&&br&&p&Dr. Pat Love说,“当你渴求爱情时,痛苦往往是相伴的。”&strong&这种痛苦,其实是为过去无法获得的爱而痛苦。&/strong&&/p&&br&&p&&strong&3.爱会挑战我们旧有的自我认知&/strong&&br&&/p&&br&&p&许多人都会怀疑自我的价值。会有一个内心的声音,像某个残忍的批评者,一直在你头脑里低吟:“&strong&你一文不值。你不值得被爱。你不配得到幸福。&/strong&”&/p&&br&&p&这个内心的声音,可能来源于我们童年时痛苦的经历、早年父母严厉的批评、过去感情中受到的抛弃和创伤等。尽管时间流逝,这些有害的念头却在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我们以为只是偶尔的消极,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我们头脑中的敌人。&/p&&br&&p&这时,假如有人想要亲近你、夸赞你、爱你,你反而会觉得局促不安、想要逃走;不自觉地便表现出防御的态度——&strong&因为他们的爱意和举动,挑战了你的自我认知。&/strong&&/p&&br&&p&&strong&4.最真的欢乐,也会带来最真的伤痛&/strong&&/p&&br&&p&我们&strong&很少有人意识到,爱和亲密关系是一种变革的力量。&/strong&爱把两个人聚在一起,共享彼此的人生,一起面对许多复杂的问题。&strong&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爱情带来的欢乐,却也同时能预期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痛苦。&/strong&&/p&&br&&p&因为过于担忧它可能带来的痛苦,我们开始犹豫不决,许多人因此拒绝完全投入这份感情——“我们未来肯定不会有结果的呀”——却忘了,此刻的投入才是现下最让自己快乐的东西。&/p&&br&&p&事实上,在任何情境下,&strong&我们都不能只选择快乐,而完全避开困难和痛苦&/strong&。人生的苦和乐本就是如影随形,相互映照的。正是痛苦成就了欢乐。&/p&&br&&p&&strong&5.爱往往是不平等的&/strong&&/p&&br&&p&虽然很不愿意这样说,却不得不指出,在现实的爱情中,双方永远都是很难对等的。&/p&&br&&p&一些人害怕“自己爱对方胜于对方爱自己”,担心因此自己会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另一些人害怕“对方爱自己胜于自己爱对方”。他们担心与对方在一起后,自己的感情无法更进一步,从而满足不了对方的预期、使对方受伤。&/p&&br&&p&不对等的关系,使我们想要逃离。《一枝梨花压海棠(Lolita)》里,Lolita必然要逃离Humbert的身边。&/p&&br&&p&对感情不对等的担心,会阻碍我们情感的自然发展。其实,&strong&我们更应该采取更开放的态度&/strong&,担忧与愧疚会影响我们的感受、阻碍我们了解对方,还会让我们作茧自缚,阻碍双方的感情自由地加深发展。&/p&&br&&p&&strong&6.爱会破坏与原生家庭的联系&/strong&&/p&&br&&p&&strong&爱情是你成长的最终标志&/strong&,它表示,我们开始以一种独立自主的方式开展自己的生活。这也同时意味着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像改变旧的自我认知一样,这并不只是一种身体上的分离,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放弃,而是在情感层面上的独立——这让很多人感到排斥和抗拒,或者让父母感到抗拒而给孩子许多阻碍。&/p&&br&&p&其实,&strong&爱情是我们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机会:你有机会选择不再受早年创伤的影响,再爱情里看到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认知。&/strong&&/p&&br&&p&&strong&7.越爱,就越害怕失去&/strong&&/p&&br&&p&我们拥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一个人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越害怕失去Ta;一段生命越美好,越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就越不想结束生命。&/p&&br&&p&因此,一旦陷入爱河,我们不但要面对失去对方的担忧,还更会感受自己的生命的短暂。&strong&为了战胜这种恐惧,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为一些表面的理由“找茬”,甚至会做出放弃这段感情的决定。&/strong&&/p&&br&&p&&strong&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很少意识到,这是由基于存在的深层次担忧而引起的抗争&/strong&,而是试图用100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我们不应该继续维护这份感情。然而,这些理由都会有解决办法,&strong&真正驱使我们的只是对失去的恐惧&/strong&。&/p&&br&&p&&strong&&u&如何克服对爱的恐惧?&/u&&/strong&&br&&/p&&br&&p&平时处理亲密关系时,以上这些担忧都会被各种各样的借口所伪装和掩盖。&strong&只有意识到是什么在困扰着我们的内心,了解自己对于爱和亲密关系深层的担忧,同时了解这种担忧是如何影响了自己,才是获得一份美好而长久的感情的首要步骤。&/strong&&br&&/p&&br&&p&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以健康、积极的方式来处理亲密关系之前,&strong&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和接纳自身,发展出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来帮助我们实现真正有价值的自己&/strong&。如果我们只能依靠别人的看法,来对自己产生好的感受,我们在互动关系中就会忍不住取悦对方、放弃自己。这本身就会导致我们在关系中放弃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种种权利。&br&&/p&&br&&p&相辅相成的是,&strong&只有让自己好好接受并维持一段真正的爱情,我们才会更加认识和了解自己,并在爱中获得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strong&。如果永远都害怕被亲密关系中潜在的危险所伤害,我们就永远不会对爱情真正地积极投入,从而使我们的亲密关系变得脆弱、枯燥而空洞。我们的内心也会始终有一个空洞,无法被其他事(诸如朋友、事业、世俗的成功等)所填补。&/p&&br&&p&知易行难。生活从来不容易。我们总会遇到欺骗、伤害、侮辱、拒绝,总会有许多令我们不快的瞬间。但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所说:&/p&&br&&blockquote&“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blockquote&&br&&p&我想,对于爱情,也是如此。&/p&&br&&p&&b&----------------------------------------&/b&&br&&/p&&p&&b&“KY&/b&&b&教主&/b&&b&”&/b&&b&将于近期停止更新&/b&&b&,&/b&&b&我们已经搬家到机构账号&/b&&b&&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b&&b&欢迎关注新号&/b&&b&&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查看更多相关文章及回答&/b&&b&。&/b&&br&&/p&&br&&p&&b&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亲密关系文章:&br&&/b&&/p&&p&&b&心理学领域逼格最高的公号,做有审美、有态度的先锋学术ICON.&/b&&/p&&br&&p&References:&/p&&p&Bozon, M. (2002). Sexuality, gender, and the couple: A soci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Sex Research, 7, 1-32.&br&&/p&&p&Fisher, H.,Aron, A., Mashek, D., Li, H., Strong, G., &Brown, L. L.(2002).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mate choice: A hypothesis. Neuroendocrinology leters, 23(4), 92-97.&/p&
苏菲玛索主演过一部电影,叫作《芳芳》。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面玻璃做的墙壁。男主小时候看见母亲频繁的更换性伴侣,因此他总觉得两个人一旦发生性关系,爱情就会结束。 所以当他爱上芳芳后,他决定永远追求她、永远不和她发生身体关系。他租下了芳芳隔壁的…
&p&原文发表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idx%3D1%26sn%3D0edddbaa97d993fc550f98f%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假性亲密关系中逃避真的亲密感? | 你以为很近,其实你们很远&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b&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联结。&/b&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侣之间都真的有这样的感受和联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也许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亲密,却总是好像“差点儿什么”的伴侣。&/p&&br&&p&&u&在关系中逃避关系(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u&就是Irrelationship,假性亲密关系。它其实不仅仅指恋爱关系,也可以发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之间。但今天,我们先来讨论亲密关系中的“假性”状态。&/p&&br&&p&下文还会谈到另外一种病态共生关系,我们翻译为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cy)。&/p&&br&&b&&u&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u&&/b&&br&&br&&p&假性亲密关系,并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指伴侣双方默认的一种状态: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你们可能在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地为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它是双方不自觉地精心构建起来的“联结”,是伴侣双方的共谋。&/p&&br&&p&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的风险的,在乎一个人,我们就有可能因此受伤。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为应对这样的风险出现的:&b&我们怀着对失控的恐惧,所以不敢投入,回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b&&/p&&br&&p&因此,它是一种&b&防御机制(defensive mechanism)&/b&,是两个人一起在防御那种“需要双方一起创造的真正亲密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真的在乎一个人”,或者“让别人对我们来说变得重要”,因为真正的爱和关心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让我们有一种被伤害、被拒绝、被抛弃的脆弱感。这使我们恐惧和焦虑。&/p&&br&&p&而这样的一种防御机制则可以帮助我们抵抗这样的恐惧和焦虑。待在这样一段关系里,对我们来说是“安全”的,因为这段关系从表面上看非常稳定,有着精心构建的规则,不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危机。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将会得到的情绪反应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预测的。假性亲密关系使我们从真正的亲密关系带来的复杂性中得以解脱。&/p&&br&&p&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我们处于一种&b&“情感禁闭”(Brainlock)&/b&的状态,即双方不自觉地达成了协议——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这种禁闭的状态,看起来双方是在一起,但却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分离。&/p&&br&&b&&u&假性亲密与依赖共生(Codependency)&/u&&/b&&br&&br&&p&在近年来对假性亲密关系的研究中,这个概念经常被与&u&“Codependency”&/u&一起讨论,因为“Codependency”造成的病态相互依赖的关系,往往也是双方的共谋,和假性亲密关系一样,Codependency 的双方也往往都看似稳固,很难分开。(回复143给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提取“你有恋爱成瘾症么?”)&/p&&br&&p&Codependency这个词,在中文中曾经被翻译为拖累症,然而我们认为这种翻译并不完全准确。我们更愿意称呼它为“依赖共生关系”。&/p&&br&&p&Codependency最早出自和物质成瘾相关的语境,是指一种伴侣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对伴侣中一方酒精成瘾,导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则依赖于伴侣的这种功能低下,给出强制性的照顾(caretake),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p&&br&&p&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Codependency的本质是一个人无法依赖自己内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他们的行动和自我价值都依附于外界的东西,可能是人,可能是成瘾物质等。在一段狭义的Codependency的关系中,两个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需要一方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瘾(嗜赌、性成瘾、物质成瘾等),造成这个人功能低下,极端对自己不负责任;而另一个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强制地、照顾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p&&br&&p&在依赖共生关系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他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给予ta并不需要的过多的关怀,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同时又带有强迫性的控制欲,痴迷于控制对方的一切。&/p&&br&&p&一段Codependency的关系中,往往两个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在这段“共生”的关系中,两个人往往都会感到痛苦,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做有害的事情,助人者能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被忽视,还会给自己打上“弱者”、“受害者”的标签。但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他们自己所寻求的。&/p&&br&&p&Codependency关系中的人,其实也是秘密地达成了互惠的共谋,这一点,和假性亲密关系是有类似之处的。&/p&&br&&p&不过,假性亲密关系的双方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他们是同盟者。他们携手建立起了降低焦虑的机制,避免和对方分享真实的感觉,尽管这种机制会使关系变得冷漠和令人窒息。&/p&&br&&p&他们觉得,这种联盟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而避免使自己面对那些真实的失落感。他们不会轻易对自己的伴侣放手,不肯结束亲密关系,但这并不是因为情感上的亲密或者深刻的承诺,而是因为这种关系帮助他们防御了“真的在乎一个人”所可能导致的风险。&/p&&br&&p&而从两种关系的性质上看,Codependency是一种可以被识别和确认的、有害的个体病态心理(不管是成瘾者,还是助人者,双方都有病态心理),而假性亲密关系则只是关系的一种,虽然也必然有它的负面作用,却不一定是“病态”的。&/p&&br&&b&&u&什么导致了假性亲密关系?&/u&&/b&&br&&br&&p&可能的原因很多。&/p&&br&&p&其中常见的一种是,我们都是从人生早期的关系中学习去“定义”什么是爱。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他们从不自主、自发的互相表达爱意,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认为,亲密关系、婚姻、爱就是这样一种程序式的互动而已。在这种僵死的、程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会缺乏“激情(passion)”,无论是和性有关的激情还是其他方面的。毕竟“激情”它显而易见不是程序化的。而激情是好的亲密关系中所必需的。&br&&/p&&br&&p&假性亲密关系看起来有很多种形式:&/p&&p&有时候可能一方的行为取决于另一方的需要(索取方为主导);&/p&&p&有时候一方接受什么取决于另一方给予什么(付出方为主导);&/p&&p&有时候一方负责表演而另一方负责赞赏(看起来的完美情侣)。&/p&&br&&p&但实际上,无论哪一种,&b&关系中的双方都是平等地被束缚着&/b&,他们自愿被束缚去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而狂野的激情在他们看来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毕竟这是他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始终陌生,从未接触过的。&/p&&br&&b&&u&假性亲密关系的危害以及改变&/u&&br&&/b&&br&&p&尽管这种关系在表面上是“安全”的,且会使人长期深陷其中、不易分离,但假性亲密关系如果不加修复,会带来很多问题。&b&就像心脏过于有节律地跳动,反而是严重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前兆一样&/b&(健康心脏的跳动反而不是那么规则),过于冷静和规律的交往模式很有可能是一段不够健康的关系。&/p&&br&&p&一方面,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人,可能从儿时起,就没有过真正双方彼此接纳和理解的深度联结,他们对自我的角色定位因而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ta的思想和行为都有日常的规则可循。假性亲密关系压抑了人的情绪、也压抑了人的自我认识,从而就剥夺了这个人真正去和别人联结的可能。&/p&&br&&p&此外,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即便努力去“照顾对方”,也常常会觉得失望。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唯一一直在付出的那个。这些人中的许多,从小就要去满足父母明确提出的各种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失去了看到“别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能力。他们自以为是的付出是基于自身,而不是对方的。因此这种付出注定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被隔离、被剥削、被低谷,感到愤怒。当我们在无意识中被消磨得精疲力尽,总会有其中一方或者双方觉得孤立无援,开始渴望真正的亲密,最终想要离开这段关系。&/p&&br&&p&在这时,我们中的一方可能就会突然有向外寻找新的对象的冲动。但即便发展了新的恋情,可能还是会对于接纳一个新的人、作为“真实的自己”被看待和被爱而感到害怕和焦虑。&/p&&br&&p&如果你习惯了假性亲密关系,你最应该做的也许是检视自己在每段关系中已经形成的角色及期望的固定模式。比如,你们总是无意识地、但却是不可避免地,按照设计好的固定脚本来扮演角色。我们已经知道,这并非正常的状态,而只是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但是要知道,焦虑是不会因为防御和逃避就自然消亡的。&/p&&br&&p&在意识到自己的假性亲密关系状态所带来的危害后,你可能会拥有“冒险”的动力。当你尝试着迈出第一步,比如试着对一份感情怀有并不总是拥有失败结局的期待,你就有可能想要发展真正的爱情。渐渐地,你可以试着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感觉,让对方了解真实的你。&/p&&br&&p&这一定会让你害怕,你体内的预警机制会跳出来,告诉你让他人了解你是危险的,这会让你惊慌和脆弱;然而,处理焦虑的方法不是逃避,只能是经历它们。&/p&&br&&p&而如果你遇到的对象是长期习惯假性亲密模式的,你可能会感到无助,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人虽然口上说着爱你,并对你进行着例行的关心,但ta实际上对于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毫无兴趣,面前的这个人好像只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而你又会担心,说出真实的感受会对这段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时,你也许可以试着坦诚,只有你的坦诚,才可能影响你们互动的状态,从而影响他。抓住令你失落的感觉,让它引导你去寻找真正能带给你内心的满足感的东西。也许你们之间真正的联结可以逐渐建立起来。&/p&&br&&blockquote&“勇敢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然向前。”&/blockquote&&p&这句话可能就是那些假性亲密关系者最好的解药了。&/p&&br&&p&以上。&/p&&br&&p&&b&----------------------------------------&/b&&br&&/p&&p&&b&“KY&/b&&b&教主&/b&&b&”&/b&&b&将于近期停止更新&/b&&b&,&/b&&b&我们已经搬家到机构账号&/b&&b&&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b&&b&欢迎关注新号&/b&&b&&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查看更多相关文章及回答&/b&&b&。&/b&&/p&&br&&p&&b&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亲密关系文章:&br&&/b&&/p&&p&&b&心理学领域逼格最高的公号,做有审美、有态度的先锋学术ICON.&/b&&/p&&br&&br&&p&References:&/p&&p&Mark B.Borg , Grant H Brenner, Daniel Berry.(2015): Irrelationships:How We Use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to Hide from Intimacy: Central RecoveryPress.&/p&&p&Beattie,M. (1986). Codependent no more: How to stop controlling others and startcaring for yourself. Center City, MN: Hazelden.&/p&&p&Acevedo,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145-159.&/p&&p&Chen,S., Boucher, H. C., Andersen, S. M., & Saribay, S. A. (2013). Transferenceand the relational self.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The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81-305). New York, NY: OxfordUniversity Press.&/p&&p&Fletcher,G. J. O., Simpson, J. A., Campbell, L., & Overall, N. C. (2013). Thescience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p&&p&Fletcher,G. J. O., Simpson, J. A., Campbell, L., & Overall, N. C. (2015).Pair-bonding, romantic love, and evolution: The curious case of homosapie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20-36.&/p&
原文发表于: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联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侣之间都真的有这样的感受和联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也许就是你的父母,甚…
优雅,有风度,浪漫,温柔&br&&br&永远不会对你发火的是他,但很容易对你不耐烦的也一定是他&br&&br&出门在外容光焕发的是他,但你确定你能忍受他在家各种邋遢不要形象么&br&&br&可以给你蜡烛玫瑰轻音乐,但请相信这些都是要回报的,不然天平男是会心理失衡的啦&br&&br&跟白羊一样有点儿抠加自我感觉良好,跟 金牛一样有点儿墨迹(因为真的很矛盾很犹豫不决),跟双子一样善变情绪化&br&&br&跟巨蟹一样不懂怎么拒绝人,跟狮子一样有点儿大男子主义(不会直接逼你但会用别的方法逼你就范譬如撒娇赌气什么的)跟 处女一样有点儿精神洁癖加追求完美但没那么严重&br&&br&跟天蝎一样有点儿小心眼爱记仇,但不一定会报复因为还蛮善良的,跟射手一样 爱自由不喜欢被约束&br&&br&跟摩羯一样一根筋,跟水瓶一样难以捉摸,跟双鱼一样爱幻想白日做梦&br&&br&总结,虽然不属于骨子里大方挂的,但是又因为受不了别人比自己还墨迹加上有点儿死要面子所以很容易成为埋单的冤大头&br&&br&喜欢听表扬,自恋和自卑结合的矛盾体,他可以说自己不好但是你不能附和他,更加无法容忍别人批评他说他不好&br&&br&懒得要死,很讨厌吵架,脾气又不算好,会直接跟你冷战,但是一句话就可以把他哄好&br&&br&罗嗦,但是不同于处女男的罗嗦,天平男纯粹是废话一堆的那种,短话长说的那种&br&&br&天平男分两种,超级有趣活宝型,闷到要死冰山型,反正都是花花公子大众情人,不过天平虽然爱搞暧昧,用心恋爱的时候其实是不爱劈腿的
优雅,有风度,浪漫,温柔 永远不会对你发火的是他,但很容易对你不耐烦的也一定是他 出门在外容光焕发的是他,但你确定你能忍受他在家各种邋遢不要形象么 可以给你蜡烛玫瑰轻音乐,但请相信这些都是要回报的,不然天平男是会心理失衡的啦 跟白羊一样有点儿…
有这样一些低安全感的人,在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感觉关系彼端的人越重要,爱对方爱得越深,心里也就越容易泛起恐惧,他担心对方会不会离开自己,他担心对方会不会将他抛弃,更重要的是,他恐惧于那种被抛弃的体验。&br&&br&正因为恐惧对方抛弃他,他并不会抓的更紧,抓的愈紧,爱得愈深,并不能消除丁点恐惧。相反的是,他会在对方抛弃自己之前,就主动选择离开对方,这样一种自我防御策略,不仅可以使自己控制着这段关系的主动权,而且自己还避免陷入被对方抛弃的境遇。&br&&br&他(她)们很可能在童年时都有着被抛弃的情感体验。这种抛弃不一定是客观上的抛弃,比如父母遗弃了自己,更可能发生的是情感体验上的抛弃,童年依恋的对象(最常见的是父母)将他独自寄养在别处,经常性被关在小黑屋,经常用抛弃来进行恐吓,或者太多承诺的事情都没有办到。渐渐地,回应的过度匮乏使他们发现无法控制那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做法,婴儿可以通过大哭大闹来控制父母的部分行为,但他们觉得自己不能。&br&&br&低控制感带来的低安全感时时刻刻都在敲打心灵,当把对方当做可依恋对象时,这种恐惧很有可能会被进一步唤醒。我感觉离不开你,是因为你对我重要,而我却又想离开你,是因为我不知道我对你重不重要。&br&&br&还记得在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Will爱着Skylar,但当两人观念发生摩擦时,最先提出分手的却是Will,而在此时,Will并非真的不爱Skylar,只是Will童年被依恋的人抛弃的恐惧被唤醒,他选择了主动离开对方来防御自己(He pushes people away before they have a chance to leave him)&br&&br&谢邀!&br&&br&ps.我知道,当一个女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矫情,幼稚,或者还像某些人说的是中二,绿茶,或许她真的是想获得某些心理上的优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句话代表了某些心理的真实状态,故有此回答
有这样一些低安全感的人,在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感觉关系彼端的人越重要,爱对方爱得越深,心里也就越容易泛起恐惧,他担心对方会不会离开自己,他担心对方会不会将他抛弃,更重要的是,他恐惧于那种被抛弃的体验。 正因为恐惧对方抛弃他,他并不会抓…
五块的甜筒……是麻麻黑吗?&br&————&br&这个问题可以用&b&“心理账户”&/b&解释,这个心理学概念对个体经济、金融决策都有影响,1980年提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完全理性人基本假设,揭示了影响消费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br&————&br&&b&出处:&/b&&br&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o萨勒最先探索了这种不理智行为的后果。他用两个简单的问题来展示心理账户的作用,以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br&&br&下面的例子是原始实验的问法了,跟题中的情况差不多,都是“现金”和“物品”,两种情景:&br&&br&一、到了电影院,还没买票,就丢了十块钱&br&&br&二、花十块钱买了电影票,入场前票弄丢了&br&&br&两种情况具体如下:&br&&br&&b&情况1:丢电影票&/b&&br&“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花&b&10美元买了张票&/b&。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b&把票丢了&/b&。座位不对号,你也没办法重新拿张票。你会花10美元再买一张吗?”&br&&br&萨勒做这项调查时发现,&b&只有46%的人&/b&(调查对象为200人) 愿意再买一张电影票。然而对于另一个很接近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却完全不同。&br&&br&&b&情况2:丢现金&/b&&br&“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b&一张票10美元&/b&。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丢了张10元大钞。你还会花10美元买张电影票吗?”&br&&br&尽管在两种情况中,损失都是相同的10美元,但这次88%的人(调查对象为183人)说愿意买电影票。&br&&br&&b&差异解释:&/b&&br&实际上,在不考虑需要重新排队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管丢的是10美元&b&现金&/b&还是&b&电影票&/b&,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美元的东西,仅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br&&br&两组数据差异较大,萨勒对此的解释是:看电影一般会被看作一项用票价交换观影体验的交易,人们在脑海中把现金和电影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即“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br&&br&所以丢失了现金相当于“现金”账户遭到了损失,并不会影响电影票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会选择去看电影,丢失的钱并没有被归入“电影票”的心理账户中,所以再拿出10美元来买电影票也是可以的。&br&&br&但是若丢了电影票,丢了的&b&电影票&/b&和&b&后来再买的门票&/b&都会被归入了同一个“电影票”帐户,再买一张票的话,电影就显得有点贵,因为看上去好像要花20元看一场电影,人们当然会觉得这样不划算,这也造成了实验中只有46%的人愿意再次购买的结果。&br&&br&而题中的这个问题与萨勒的实验相类似,丢了的5块钱记到一个“现金”的心理账户下,丢了后该账户扣除5块钱,而甜筒的花费则记到另一个名为“甜筒”的心理账户下,看作一项用现金交换观美食享受的交易,如果甜筒掉了,看上去会更贵,因为这时候一个甜筒相当于要“花掉”10块钱,而不止是5块钱,相对会更心痛。&br&&br&心理账户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在于,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经常考虑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决策具有非理性因素。&br&&br&&b&参考文献:&/b&&br&Thaler, R. H. (1983). &i&Using mental accounting in a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i&.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rnell University.&br&&br&Thaler, R. H. (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i&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i&, &i&12&/i&(3), 183-206.&br&&br&李爱梅, & 凌文辁. (2007). 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 &i&心理科学进展&/i&&i&,&/i&&i&15&/i&(5), 727-734.&br&——————————————————————&br&&b&有知友提出观点:&/b&&br&“丢票之后,行为人需要再排次队,耗费精力和时间再买一张。试想如果丢票之后,可以不费任何其他成本,立马又能花10元钱从票贩子手中得到一张票,这时丢票人愿意重新买票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br&&br&&b&个人回复:&/b&&br&我并没有看到有关文献、或有关实验结果证明这个“丢票人愿意重新买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br&&br&这个假设要求相关实验或文献,至少包含一个控制组(丢票后,不用排队买),一个实验组(丢票后,要排队买),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证明以上两组数据的差异,若p&0.05,即以上“可能性大大增加”在95%的情况下是成立,所以我暂时不能承认这个假设是成立的……&br&&br&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而不是一门先验的科学,情况成立的可能性没达到95%时,我们都是不承认假设成立的~&br&&br&&br&我的其他心理学回答:&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个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美国,说「改天一起喝咖啡」的人是真的想喝咖啡还是随口说说?应该如何回应?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在精神病院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什么心态造成了赌博的人「输光才走、输光都不走、借钱要留下」的行为?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曹操杀张允蔡冒,马上意识到中计了;坐上飞机的一瞬间,猛然意识到重要资料忘在家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开导一个要自杀的人? - 捏捏诚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盲测能喝出可乐雪碧芬达么? - 捏捏诚的回答&/a&
五块的甜筒……是麻麻黑吗? ———— 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账户”解释,这个心理学概念对个体经济、金融决策都有影响,1980年提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完全理性人基本假设,揭示了影响消费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 出处: 芝加哥大学的行…
我记得知乎以前有个类似的问题,叫“用言语来刺激男友能得到快乐是什么病”。 &br&&br&&br&这个毛病叫回避依恋型人格,很常见。这类人不仅存在在恋爱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也有,通常我们称这类人为“毒舌”、“嘴巴厉害”、“刀子嘴”、“不饶人”、“嘴巴贱”等等。&br&&br&&br&这种人并不是不喜欢你才打击你,恰恰相反,只有和他认为是亲近或信任的人在一起时他才会犯病。这是因为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人格的形成可能和童年时期父母较为严厉有关。&br&&br&&br&中国的许多父母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对子女的一切都需要打击。我们中许多人在其成长经历中,极少能获得赞扬和肯定。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个特别扭曲的意识:亲近的人之间天然就应该是相互抬杠和挑刺的交流模式,他们从来没有学会过怎样正确的表达感情和需求,或者说直白的表达从来得到的都是否定反馈,长此以往,儿童会倾向于觉得直白表达感情可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br&&br&&br&这些儿童长大了,就成了题干里说的这类人。而等这类人当了父母,又会把这个“表达-否定-关闭”的交流模式循环传递给自己的子女。&br&&br&&br&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要你和父母,尤其是父亲明明白白的表达感情,譬如说出“爸爸我好想念你”之类的话,是不是对你来说有点“怪”,有点“难”? 如果是的话,你身上就存在着这种情感模式。在这类人的原生家庭里,很可能夫妻之间表达感情也是很件困难的事情。&br&&br&&br&这些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已经被扭曲,所以在爱情和友情中,喜欢黑别人,喜欢嘲笑亲近的人,归根结底是吝啬于表达肯定和欣赏。他们得到的价值承认太少,所以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确定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价值低,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随时都会失去。所以这类人需要反复地通过获得来自于对方“反向否定” 的反馈,从而获得一种“即便如此对方也不会离开自己”的虚拟安全感。&br&&br&&br&因为这种毛病特别普遍,所以我不建议采纳楼里那些“劝分”的意见,因为你再找一个伴侣很可能还是这种人,中国人大部分都有这个毛病,你能躲哪里去?没准你自己也是这种人自己还没意识到。吵一辈子架却吵不散的夫妻到处都是,这已经成为他们默认的沟通模式融入了血液。&br&&br&&br&这种表达习惯因为是早期经历写进底层的,系统权限特别高,靠自己改就像提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基本没戏。一定要改只有靠外力调教,只能像训练动物一样,从削弱动机和惩罚机制入手,过程漫长且痛苦。但如果你非常确定将要和对方长期相处,也只能尝试纠正他,不然你自己痛苦,以我们这代人的容忍程度,这段关系是多半要死亡的。&br&&br&&br&这类人喜欢嘲笑挖苦自己在意的人,他图的是什么?图的恰恰是你的辩解甚至于你的愤怒。你的辩解证明了你在挽留这段关系,你的愤怒证明你在乎这段关系。他于是从你的抗辩和愤怒中获取了愉悦和欣快感。也许你的愤怒、伤心、反击会激发他意识层面的懊悔和自责,但是他的潜意识是欣喜的。&br&&br&&br&如果你对他的打击做出了他期望中的反馈,他就会不断地往下试探你新的底线,直到他得到令他更满意的结果。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以便重复这种愉悦。&br&&br&&br&对这种病最好的调教方式,并不是辩解和反击,而是“无反馈”。&br&&br&&br&下次他再通过负面打击来获取满足感的时候,你不可以做任何回应。不要接茬,不要回复,不要抗议,不要理睬。就当他瞬间蒸发,如果周围有其他人,转向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如果没有其他人,那你就自己玩会儿手机。&br&&br&&br&攻击行为得不到期待中的反馈,他会非常气愤。多气几回,自然就和巴普洛夫训狗一样,渐渐失去继续这种奇怪的交流模式的欲望。&br&&br&不谢。&br&&br&&br&有人说这样不回应很伤人,没错,就是要伤人,不伤人没记性。他在攻击伤害别人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别人会痛苦?现在人家只是不回应,还不是反击。这就受不住了?这是哪门子的既脆弱又扭曲的心脏?
我记得知乎以前有个类似的问题,叫“用言语来刺激男友能得到快乐是什么病”。 这个毛病叫回避依恋型人格,很常见。这类人不仅存在在恋爱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也有,通常我们称这类人为“毒舌”、“嘴巴厉害”、“刀子嘴”、“不饶人”、“嘴巴贱”等等。 这…
谢邀!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e37963dbb4dad2d20825fc4&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柯& data-hash=&e37963dbb4dad2d20825fc4& data-hovercard=&p$b$e37963dbb4dad2d20825fc4&&@刘柯&/a&&br&&br&先来做一些解释。我们设想一个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大哭,他着急地想吃奶以缓解生理上的紧张,他是那么地渴望乳房的出现。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乳房及时地出现了,婴儿吮吸乳房时焦虑马上得到了缓解,他体验到也与乳房融为一体的愉悦。此时,他觉得乳房是好的,他也是好的,这种积极的经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体感和对外界他人的信任感,这会是一个安全感很充分的婴儿。第二种情况是,乳房迟迟不出现,或者乳房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婴儿频频处于需要满足的受挫状态,并感到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此时,他对乳房投射了敌意,他会觉得乳房是坏的,可恶的,折磨人的;同时,他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坏的,令人讨厌的。这些消极经验便形成了婴儿糟糕的自体感以及对外界他人的敌意与怀疑。&br&&br&一岁时哺育的经历及相关的体验构成了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型,这便是内在的依恋关系模型。我刚才以哺育的经历来阐述了一个人的依恋关系,影响依恋关系质量的因素中,除了乳房是否及时出现之外,抚养者对婴儿的态度,抚养者的人格状态和情绪状态,抚养者是否稳定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的婴儿很有可能出现依恋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婴儿观察中记录的例子:&br&&br&“乔乔在保姆的怀里,吸着奶瓶上奶嘴。保姆坐在床边上,把孩子的脸冲外面抱着。……乔乔眼睛看着窗外.并没有吸吮,好像无声地抗拒着奶瓶。我注意到她脸上有些疹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脸上有疹子,主要长在额头部位,眼皮上也有一些。我在想这些疹子会和内在的压力有关吗?……保姆一边替乔乔擦干唇边的口水,一边说:‘老师阿姨又来看你啦,她呆的时间比我长。’乔乔特别安静。我知道这个保姆签了三个月的合同。她问我:‘你要来看这个孩子多长时间?’‘两年。’我回答她。‘哦,那么长时间啊。我可是这个星期天就走了。’我非常惊讶。她解释说家里有急事,呆不到三个周了。”(见:&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50d03a1a0102fqvh.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婴儿观察:中国第一个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小组的分享&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个孩子在出生后的两年时间里换了6个保姆!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这个婴儿的痛苦——在两年的时间里被抛弃了5次!即使是一个自我健全的成年人也难以经受这样的打击(谁能经历两年时间里分手5次?)何况是一个缺乏自我功能的婴儿。我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大学生,他的眼睛总是盯得大大的,眼神里似乎充满着警惕与恐惧。在他幼时的成长经历中,也被换过好几个保姆,我不免会猜测他的眼神是否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对陌生的保姆时形成的,那种面对陌生人的恐惧与警惕甚至变成了一种身体语言。&br&&br&一个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特别是那些专注型依恋关系的人(可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uhuaqing99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i class=&icon-external&&&/i&&/a&),需求的受挫便会唤醒婴儿期存留的焦虑体验,并对外界的他人产生愤怒,对自己产生怀疑。电话不接,短信不回,QQ未回复,对方语气平淡或表情冷漠.....所有那些没有回应或回应不够热情的情景,都会勾起那些焦虑体验,并激活负性的认知,比如题主说的【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br&&br&怎样缓解?关系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关系来修复,只是这种修复并非一次就能完成,要重复n次。每一次的修复都会有助于形成对于别人的信任感以及对于自身是足够好的自体感。题主直接表达并询问对方的态度是正确的,这也是一种修复的行为,比那些沉默压抑的方式更有利于修复关系。可能是因为还未充分修复,所以难免仍然会有焦虑感。除了直接表达并确认对方的态度之外,我们也可以对因回应受挫而产生的负性认知做些工作。我下面讲述一下如何操作。&br&&br&当出现【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的想法并感到焦虑与担心时,你不妨停下来做一个三栏表,内容包括“&strong&事件、想法、感受&/strong&”。在题主的情况中,事件是:别人不回QQ留言;想法是:“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感受是“焦虑、担心、愤怒”。别小看这种简单的记录,记录本身便能梳理内心,让你对自己的负面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觉察。有了负面认知的记录之后,接下来便是要对负面认知进行工作,比较常见的方法是&strong&寻找证据法&/strong&,包括寻找支持与反对负性认知的证据。&br&&br&想法:【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br&支持的证据:&br&1、他不回我QQ&br&2、他有时不接我电话&br&3、有一次他在背后说我坏话&br&4、......&br&......&br&然后是反对的证据:&br&1、我生日那天他很早就发来了祝福短信&br&2、有一次他主动约我去旅游&br&3、上次他很爽快地借我钱了&br&4、......&br&......&br&&br&通过这样的操作,也许你对于【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的想法不再那么坚信无疑了。甚至还会出现积极的想法,比如【对方可能正忙着呢】、【他不及时回我说明他更相信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认知疗法中的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性认知的强度与频度(想要具体了解怎样进行认知疗法,可参考《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抑郁情绪调节手册——十天改善你的自尊》)。如果你对负性认知不那么坚信无疑了,并出现了更具建设性的理解,以及如果你能及时把那些消极想法与对方做些沟通,那么你更能承受那些因为不及时回应而产生的焦虑与愤怒,更能发展出理解与信任的情感。在足够多的重复之后,修复便能完成。
先来做一些解释。我们设想一个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大哭,他着急地想吃奶以缓解生理上的紧张,他是那么地渴望乳房的出现。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乳房及时地出现了,婴儿吮吸乳房时焦虑马上得到了缓解,他体验到也与乳房融为一体…
放在电脑里已有时日,别处得来,感谢某无名英雄的整理(欢迎随时前来认领)。&br&&i&&b&(阅前必知:以下回答&/b&&/i&&i&&b&不属正统及专业心理学范畴,请知友批判性阅读,勿喷。)&/b&&/i&&br&&br&&b&“&u&日常生活&/u&中最常用到的35种心理效应”:&/b&&br&&b&1.瓦拉赫效应&/b&&br&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br&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br&--------------------------------------------------------------------------------------------------------------------------------------&br&&b&2.门坎效应&/b&&br&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br&--------------------------------------------------------------------------------------------------------------------------------------&br&&b&3.共生效应 &/b&&br&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 1901 年至 1982 年先后出现了 25 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br&--------------------------------------------------------------------------------------------------------------------------------------&br&&b&4.刻板效应 &/b&&br&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br&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致产生颓废情绪。
&br&--------------------------------------------------------------------------------------------------------------------------------------&br&&b&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br&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br&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br&--------------------------------------------------------------------------------------------------------------------------------------&br&&b&6.近因效应&/b&&br&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br&--------------------------------------------------------------------------------------------------------------------------------------&br&&b&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b&&br&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br&--------------------------------------------------------------------------------------------------------------------------------------&br&&b&8.蝴蝶效应 &/b&&br&
196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br&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br&--------------------------------------------------------------------------------------------------------------------------------------&br&&b&9.罗森塔尔效应 &/b&&br&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br&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br&--------------------------------------------------------------------------------------------------------------------------------------&br&&b&10.贝尔效应 &/b&&br&布道家兼学者贝尔的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是,贝尔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br&贝尔效应的启示: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所以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他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你的勇气,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br&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3Fzh%3Dzh-tw%26lid%3D1887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貝爾效應-中文百科在線&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11.鲶鱼效应 &/b&&br&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br&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br& --------------------------------------------------------------------------------------------------------------------------------------&br&&b&12.海潮效应 &/b&&br&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br& --------------------------------------------------------------------------------------------------------------------------------------&br&&b&13.名片效应&/b&&br&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i&名片效应&/i&。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br&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
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br& --------------------------------------------------------------------------------------------------------------------------------------&br&&b&14.异性效应 &/b&&br&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br&这种现象是建立在&b&异性相吸&/b&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对异性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br&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到&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度&。 &br& --------------------------------------------------------------------------------------------------------------------------------------&br&&b&15.责任分散效应 &/b&&br&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b&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b&。 &br&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br& --------------------------------------------------------------------------------------------------------------------------------------&br&&b&16.詹森效应 &/b&&br&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名列前茅、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共生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各方面寄予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外,自信心缺乏会导致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br&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br&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br& --------------------------------------------------------------------------------------------------------------------------------------&br&&b&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b&&br&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br&
“甜柠檬”心理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br&--------------------------------------------------------------------------------------------------------------------------------------&br&&b&18.“南风效应” &/b&&br&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br&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br& --------------------------------------------------------------------------------------------------------------------------------------&br&&b&19.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br&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br&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br&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br&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br&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br&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br&&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br&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b&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br&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br&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br& --------------------------------------------------------------------------------------------------------------------------------------&br&&b&20.培哥效应 &/b&&br&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br&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br&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br&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 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br&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br& --------------------------------------------------------------------------------------------------------------------------------------&br&&b&21.迁移效应 &/b&&br&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 A 促进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 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 A 对后继学习 B 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br&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br&启示: &br&&i&
一、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br&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br&
三、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br&
四、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i&&br& --------------------------------------------------------------------------------------------------------------------------------------&br&&b&22.反馈效应&/b&&br&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b&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b&。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br&&p&心理学家&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iki.mbalib.com/w/index.php%3Ftitle%3D%25E8%25B5%25AB%25E6%25B4%259B%25E5%action%3Dedi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赫洛克&i class=&icon-external&&&/i&&/a&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p&&p&赫洛克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第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语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p&&p&实验结果: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p&&p&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激励的效果明显优批评,而批语的效果比不闻不问的效果好。&/p&&p&在生活中,有反馈(知道学习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不知道测验成绩),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p&&p&在生活中,有反馈(知道学习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不知道测验成绩),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p&&p&这个效应提醒我们,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对于别人的活动必须及时地反馈调节。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指导活动中,要多种多样的手段即时地搜集和评定活动效果,如观察交谈、现场提问、效果评价等,然后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节活动过程,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必马上实施惩罚性的方式,而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疑难,不使问题累积。&/p&&p&在反馈时,要正确运用鼓励和批评。鼓励和批评都是把握的基本方式,不能偏废。鼓励很重要,但不能夸大其词;对错误和问题的批评要及时、慎重,不能讥笑和嘲讽。要使鼓励和批评收到实效,关键是理解和尊重,凭敏锐的感觉和沟通的智慧对症下药。&/p&&p&&i&启示:&/i&&/p&&p&&i&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i&&/p&&p&&i&二、重视别人所作的评价,认真总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i&&/p&&p&&i&三、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成功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进展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i&&/p&&p&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iki.mbalib.com/wiki/%25E5%258F%258D%25E9%25A6%%E5%25BA%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反馈效应 - MBA智库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 --------------------------------------------------------------------------------------------------------------------------------------&/p&&b&23.马太效应 &/b&&br&
“马太效应”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默顿提出,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br&经济学启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实中就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br&马太效应是造就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br&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A9%25AC%25E5%25A4%25AA%25E6%E5%25BA%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太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br& --------------------------------------------------------------------------------------------------------------------------------------&br&&b&24.水桶效应 &/b&&br&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br& --------------------------------------------------------------------------------------------------------------------------------------&br&&b&25.奋起效应 &/b&&br&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br& --------------------------------------------------------------------------------------------------------------------------------------&br&&b&26.延迟满足效应 &/b&&br&萨勒对一群都是 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 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 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 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 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 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br&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 20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
——为了熬过 20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br&
年的追踪,凡熬过 20
分钟的孩子(已是 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 1
块糖的孩子(也已 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br&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延迟满足效应或糖果效应。 &br&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br&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iki.mbalib.com/wiki/%25E8%25BF%259F%25E5%25BB%25B6%25E6%25BB%25A1%25E8%25B6%25B3%25E6%E5%25BA%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迟延满足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27.齐加尼克效应 &/b&&br&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 20 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br& --------------------------------------------------------------------------------------------------------------------------------------&br&&b&28.霍布森选择效应 &/b&&br&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br& --------------------------------------------------------------------------------------------------------------------------------------&br&&b&29.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br&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br& --------------------------------------------------------------------------------------------------------------------------------------&br&&b&30.得寸进尺效应 &/b&&b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