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ddr2内存的主板有ssd固态硬盘电源接口接口吗?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16条经验为准备上固态硬盘的童鞋解惑
6669浏览 / 97回复
这里主要讲使用中的情况,基本都可以对号入座,找到你的解决方案,免去你当小白鼠的苦恼。1、固态在win7上提速是非常明显的,基本都在20秒以内开机到桌面。2、固态硬盘在XP上用开机速度没有任何改变,和机械一样。3、正常的SSD速度是指250G的固态,价格基本在1000左右,略贵,所以现在用120G的人比较多,120G的性能比250G的低个10%-30%,但肉眼无法察觉。超过250G的固态速度提升不明显。4、可以在一块SSD上分两个区,装XP和win7,进XP系统必须修改为IDE模式,否则进不了系统。装双系统的默认用IDE模式就行了,真的看不出区别。5、IDE模式和ACHI模式对开机速度无影响,平常使用,肉眼也无法察觉没开ACHI。测试的话IDE性能只有ACHI的一半。可能对需要读图的带来困扰。6、2块60G的SSD组riad0可以秒杀所有120G名牌SSD,4块60G的更可以把250G的秒几条街。所以在买SSD的问题上,个人建议买便宜的组阵列,60G的威刚不到300¥,而120G的840EVO是600¥,2块威刚完秒840EVO。7、组阵列需要有并口软驱,所有网上组阵列攻略都死在没有软驱这一步上,支持量产模拟软驱的也只是高级主板;特别是现在的主板根本不带并口软驱接口了。华擎主板有黑科技,可以免软驱组阵列,所以我先推荐这个牌子;还有一些系统盘,比如雨林木风YS5.6的XP是免阵列驱动的,希望楼下能有人告诉大家哪有支持免软驱的win7系统盘下载。USB接口软驱装不了阵列驱动。8、SATA2接口的主板想提升性能,可以买SATA3接口的SSD去用,装XP的话可能在读图有改善,开机没有任何加速效果;装WIN7可能内存不够用,一般DDR2内存和SATA2接口的主板都只装的2G内存,win7开机就占1.16G,会卡的。9、用了SSD就再也看不起HDD了。10、SSD一般配合HDD副盘,但HDD会拖慢开机速度(也只拖3秒左右)。现在有离线下载路由器,可以在路由器上挂硬盘,主机只装SSD,做个快捷方式文件夹到路由器即可。11、以前我们笑小白什么软件都装C盘,现在用了SSD,我所有软件都装C盘(全部默认路径)—.—!SSD没必要分区,配合HDD,每个硬盘占一个盘符即可。12、AMD的机器无法升级三星840的固件,即使拿去其他电脑做从盘升级固件后再装回来也没用。其实速度根本没影响。13、就现在的SSD来说,你每天看10G的视频也很难用到寿命完结,完全不要担心寿命问题。容量越大,寿命也越长。我没见过谁把U盘用到寿终正寝的,SSD原理就是把一堆U盘用主控连在一起而已。14、虽然不担心寿命,但跑一次测试要用掉好几个G,别成天没事跑分玩。15,建议:喜欢游戏的穷DS买60G的最便宜的SSD即可,慢慢攒钱再买一块组阵列;用上千块钱CPU的高富帅还是直接一步到位买250G固态或者疯狂一下买4块60G组riad0阵列(250G的M5P是1500¥,够买5块60G的钱了)。120G性价比不好。16,建议2:挑选主板时注意看看有没有阵列方面的黑科技!&&&&
riad5是最少3块盘,riad0是必须是2的平方。5块60G固态组riad5是240G容量,还有1块60G会成为备用盘,就是当某一块盘突然坏了的时候备用盘会自动顶上去。速度是4块盘的速度,接近2G/s的读取,秒杀M5P几条街。
对 RAID 一知半解
60G 组R0 能有120? 买4个组 R10 还差不多
.。还是不说什么了
蘑菇小点点 发表于
LZ典型的小白装B
对1楼 亲面兽说:主板上只有4个sata3口的怎么破?买专业的
对楼主说:不做评论,反正今天在我帖子里回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对1楼 亲面兽说:主板上只有4个sata3口的怎么破?买专业的
shuxuewang 发表于
60G 组R0 能有120? 买4个组 R10 还差不多
R0是累加,R1是备份,10还不如5。现在都只搞这3种,10的虽然听说但我真没见过。
xinxiaoshou 发表于
对1楼 亲面兽说:主板上只有4个sata3口的怎么破?买专业的
你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问出这么白痴的问题.....
对1楼 亲面兽说:2、4、8、9条不敢苟同,撸主你再实验几次!
亲面兽 发表于
你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问出这么白痴的问题.....
连10都没见过的人,你说,只有四个口的,怎么做5块的RAID5?做都做不了,怎么秒人家几条街?附上你的原话:5块60G固态组riad5是240G容量,还有1块60G会成为备用盘,就是当某一块盘突然坏了的时候备用盘会自动顶上去。速度是4块盘的速度,接近2G/s的读取,秒杀M5P几条街。
xinxiaoshou 发表于
连10都没见过的人,你说,只有四个口的主板,怎么做5块硬盘的RAID5?做都做不了,怎么秒人家几条街?附上你...
riad5只要3块以上就行了,最少3块,如果是4块就有1个冗余一个备份2个主盘。5块的我没弄过,但专家告诉我是可以弄的。超过3块都是r5,尽量不要用10。我不是很懂,那货专家告诉我用1块盘做R0我都还很不懂的。你怕也不懂怎么用1块盘做R0。
来灭我啊 发表于
对1楼 亲面兽说:2、4、8、9条不敢苟同,撸主你再实验几次!
2489绝对没问题,我亲自装的,因为不支持win7 64,用32位又会卡顿,我只好装了win7+XP。XP开机要57秒,win7开机18秒。都是IDE模式。
支持键盘翻页 ( 左右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固态硬盘怎么安装 SSD固态硬盘安装图文教程
作者:佚名
字体:[ ] 来源:互联网 时间:08-24 16:26:16
随着固态硬盘的发展及普及,固态硬盘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为了用户的使用方便,演变出了多个接口规范,其中体积更轻巧的mini固态硬盘更实用,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价格与传统机械硬盘一样采用SATA接口,不过STATA接口硬盘普遍较大,安装方法与普通硬盘安装无区别
随着固态硬盘的发展及普及,固态硬盘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为了用户的使用方便,演变出了多个接口规范,其中体积更轻巧的mini固态硬盘更实用,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价格与传统机械硬盘一样采用SATA接口,不过STATA接口硬盘普遍较大,安装方法与普通硬盘安装无区别。而迷你固态硬盘采用MSATA接口,广泛应用于笔记本以及台式电脑主板中,更加简洁易用,安装方面与传统硬盘安装有点不一样,下面本文教大家如何安装固态硬盘。
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接口为SATA与mSATA,其中SATA是最常见的,而mSATA则主要适用于笔记本,不过现在新台式电脑主板也开始支持mSATA接口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介绍下吧。
最常见的SATA接口固态硬盘安装方法:
固态硬盘摒弃传统硬盘的机械架构和瓷存储介质,采用电子存储介质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突破平台在存取性能上的瓶颈,拥有极高的存储性能,速度方面大幅提升,因此如果未来用户需要考虑升级电脑什么的,固态硬盘值得选用。目前我们最常见的标准的SSD固态硬盘,采用SATA接口规范,安装方式与一般的SATA接口硬盘一样,下面简单介绍下。
最常见的SATA固态硬盘安装方法
新安装固态硬盘的时候,目前很多新机箱都会设计固态硬盘仓位,尤其是一些尺寸较小的SATA固态硬盘安装在传统机械硬盘的仓位上很多都不太合适。因此建议大家尽量选择一些2012年生产的主板,以便更好的安装固态硬盘。但如果是2.5英寸与传统硬盘大小相同的固态硬盘,那么可以直接安装在传统固态硬盘仓位即可,由于很简单,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下,只要将固态硬盘安装在主机硬盘仓位,然后使用螺丝固定,之后连接好硬盘数据线与电源线即可,如下图:
常见主流SSD固态硬盘安装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板载的mSATA接口固态硬盘如何安装吧。
板载迷你mSATA固态硬盘安装方法:
由于mSATA接口规范在制定之时,之前主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主板,安装如无线网卡,固态硬盘等设备。不过今年台式机主板也开始支持MSATA固态硬盘接口了,只是用户鲜少接触,不少人并不知道这种接口规范的存在,更别提如何安装使用,随着固态硬盘技术成熟,未来固态硬盘在我们电脑中也将逐渐普及起来,因此电脑爱好者还是一起跟随小编看看如何安装迷你固态硬盘吧。
板载mSATA接口(SSD)固态硬盘不需要担心安装问题
其实m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使用其实并不难,mSATA接口规范的SSD固态硬盘安装甚至只需三步就能完成,详情如下:
步骤一、首先找到主板中的对应接口(主要今年的一些新主板才有,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与咨询清楚),然后将mini固态硬盘呈45&角插入mSATA接口,如下图:
将固态硬盘呈45&角插入mSATA接口
步骤二、将mini SSD固态硬盘轻轻往下下压,使硬盘金手指与接口触角紧密接触,如下图:
插入主板对应接口后,往下压迷你固态硬盘
步骤三、使用螺丝,将mini SSD固态硬盘固定在主板上即可
固定固态硬盘
&迷你版整合更高的mSATA接口规范插槽,采用52pin板载主板设计,能将mini SSD固态硬盘直接安装并固定在主板上,且安装步骤简单,仅需将mini SSD固态硬盘呈45&角插入mSATA接口,并将硬盘下压固定在主板上即可完成安装步骤,比之普通的2.5寸硬盘,在固定和连接线路上,省却了诸多麻烦。
采用mSATA接口规范的mini SSD固态硬盘,体积更轻巧,使用更方便,同时在设计结构和运行原理依旧与普通的SSD固态硬盘一样,采用电子存储介质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因此在性能上与普通的SSD固态硬盘一样,同样具备快速读写,性能比原始的机械硬盘高出2倍以上。
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固态硬盘安装已经了清楚的认识了,不管是SATA固态硬盘还是mSATA固态硬盘其实安装都相当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去试试。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 详细内容
老双核机加大内存使用ssd固态硬盘升级之路
摘要:写在前面: 最近搞的新机多了,总结出winXP使用之路应经越来越窄了,先不说微软已不再更新XP,随着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使用已经快13年的XP不能胜任好些工作了,虽然win7和win8,有着不少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使用win8或win9是迟早的事,越早熟练掌握岂....
写在前面:
最近搞的新机多了,总结出winXP使用之路应经越来越窄了,先不说微软已不再更新XP,随着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使用已经快13年的XP不能胜任好些工作了,虽然win7和win8,有着不少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使用win8或win9是迟早的事,越早熟练掌握岂不是更好,其实手机系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安卓和苹果IOS系统,刚入手的时候,都觉得使用不便,随着熟练掌握,现在也不是问题了。
不止一个朋友和我说过,能不能让他们的老双核主机不要添加太多投入,在win7下焕发青春,下面给大家推荐加大内存使用SSD固态硬盘升级之路。
注:这里说明一下加大内存和使用固态硬盘,是为了提高机子的处理速度和加快系统、程序的启动速度。&
这次升级是将内存从原来的2G加大到8G(DDR2 800),购入镁光M4 64G版2.5寸的SSD固态硬盘(如下图)
注:因为SSD硬盘是2.5寸的,如果安装在台式电脑上,需要再加一个3.5寸的安装架,塑料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提醒下购买固态硬盘时这个小小的注意事项,另外需要再买一根SATA线,最好是带金属卡片的(不懂的现场问问就知道了,有这个卡片,SATA线安装会更牢固。
用360硬件大师看了下,这块主板SATA接口是2.5版的,固态硬盘的接口是3.0版的,这样的话,说明这块硬盘在这台主机上将不能发挥全部性能的,有点可惜。&
这台机器上还有一个WD的500G硬盘,分了4个区,装的WIN7,现在挂上新的镁光SSD,在CMOS中设置为第一启动设备,但是原硬盘接口没变,SSD随便找一个SATA接口接上(这块主板上有6个SATA接口),开机发现过了电脑自检画面后左上角一光标一直闪,要闪近2分钟才看到启动菜单。后来将原WD硬盘的接口跟SSD硬盘的接口调换一下后,这个问题解决。
注: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了能识别8G的内存,安装的是64位的WIN7旗舰版。
(因为这是图解教程加上大家刚玩固态硬盘,所以说法上按初次安装讲解)第一次玩固态硬盘只知道不能使用GHOST系统安装,先用WIN7安装程序自带的格式化程序进行分区格式化,分了两个区,各30G,然后安装WIN7,几分钟后WIN7安装完成,进入系统后测试发现这样分区安装系统4k是没有对齐的(4K对齐的知识我这里就不多讲了,参看百度百科地址/view/7096264.htm)这里我说下没对齐后果就是对于固态硬盘而言不但会极大的降低数据写入和读取速度,还会造成对固态硬盘不必要的写入次数。所以没对齐一定对齐才行,后面会讲到对齐的方法。
装好系统后用AS SSD软件测试了一下SSD的性能,如下,可以看到4k是没有对齐的(显示为红色BAD),得分如下图:
虽然现在开机速度已经很快了,过了WIN7的启动动画后大概5秒进入桌面,就已经可以正常操作了,原来进入桌面后硬盘还要狂读一会才能操作,360开机助手提示开始用了36秒。
不过因为4k没对齐,4K不对齐的SSD硬盘性能差别很大,怎么对齐呢?使用DiskGenius分区软件快速分区来对齐。
建议先开启硬盘的AHCI模式(这里是关键主板没有AHCI模式不考虑使用固态硬盘),开始进入CMOS设置,找到硬盘模式项目,改为AHCI模式就行了,在新装系统之前就开,否则装好WIN7后再开,容易蓝屏,改注册表的方法也蓝屏。如何查看电脑是否正常开启AHCI模式呢?只要进入系统后,点击&设备管理器&,&IDE ATA/ATAPI控制器&中只要看到AHCI就表示正常开启了。
SSD分区和对齐方法:
进入WINPE系统,运行DiskGenius,删除SSD原分区,然后点击&新建分区&。
选择&主磁盘分区&,文件系统类型为&NTFS&,新分区大小为30000MB(这只是我自己分的大小,这个数据根据个人需求你自行考虑),然后点击&详细参数&。
可以看到起始柱面,磁头为1,扇区为1。
现在将磁头改为32,扇区改为33,注意下面的&起始扇区号&变成了2048。
再在左边将&对齐到下列扇区数的整数倍&勾选,并且将&扇区数&改为&2048&,点击&确定&。
这样C盘就分好了,将剩下的30G空间按上面的方法,选择为&扩展磁盘分区&,&文件系统类型&为NTFS,其它都不要动哦,直接点&确定&,扩展分区建好后,分区就完成了,都完成后点&保存更改&,然后等着完成,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现在重新安装WIN7,安装过程忽略不讲了。
装好系统后再用AS SSD测试一下,4K已经对齐了,性能测试跟未对齐状态还是有点区别的。
用Win7系统分级测试,原硬盘得分5.9
新硬盘得分7.8
测试了一下,原硬盘进CF游戏时需要3分多钟,放在SSD中几十秒就进入了,打开放在SSD分区中程序,加载速度明显快多了。
最终360开机29秒,开心使用WIN7吧。
系统教程推荐
系统教程排行
操作系统推荐
软件下载推荐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3如何让SSD速度快起来?SSD固态硬盘优化技巧大全详解
作者:佚名
字体:[ ] 来源:互联网 时间:04-23 10:30:06
现在SSD的容量是越来越大,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了。很多朋友们都选择使用SSD固态硬盘,那么,我们如何让SSD速度快起来呢?针对此问题,本文就为大家介绍SSD固态硬盘优化技巧大全
从SSD出现,到现在普及,其实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段时间,SSD的性能跟容量,尤其是价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得不说,现在SSD的容量是越来越大,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但是与传统的HDD相比,在容量与价格比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大容量方面暂时在还无法与传统的HDD相比。
让SSD速度飞起来 固态硬盘优化技巧大全
不过SSD其它方面优势却明显,所以已经成为多数用户装机的必配硬件了。在使用方面,SSD与传统的HDD还是略有不同的,想要让SSD真正发挥出它的性能,必须得经过一系列的设置才行。例如开启AHCI,4K对齐,安装专用驱动,使用原生SATA3.0接口等等,要比传统的HDD复杂一些。从大量的评测的数据不难看出,不当的使用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到SSD的性能跟寿命。所以适当了解SSD的一些常用小知识,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出SSD的性能。
1:SSD不同接口安装展示
目前SSD的接口种类主要有SATA3(6Gbps),mSATA,M.2,PCI-E这四种。SATA3(6Gbps)接口支持台式机,笔记本平台。mSATA与M.2接口多用于笔记本平台,一些中高端主板也支持这二种接口。PCI-E接口只用于台式机。
固态硬盘接口类型&
目前SSD的主流接口,还是SATA3(6Gbps)接口,它们的数量非常的多,也是最常见的。
mSATA接口也是常见的一种SSD接口,使用mSATA接口的SSD,多用于笔记本电脑,但少数台式机主板也支持mSATA接口。所以说mSATA接口并不是笔记本电脑专用的。
另外mSATA接口已经被更先进的M.2接口所代替,M.2接口的产品也是多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同样少数台式机主板也支持M.2接口。因为我手里目前还没有这种M.2接口的产品,所以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发评说了。
PCI-E接口固态硬盘
使用PCI-E接口的SSD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使用这种接口的产品价格都比较昂贵。
图为宇瞻PT910固态硬盘
上图中的宇瞻PT910 SSD使用的就是PCI-E 2.0 X2接口。比起使用SATA3接口的SSD来,使用PCI-E接口的SSD数量非常的少,一般是很难见到的。
台式电脑机箱&
SATA3(6Gbps)接口的SSD想要在台式机上使用,就需要使用硬盘支架。目前绝大多数的台式机机箱都带有支持2.5英寸SSD的硬盘支架。
笔记本固态硬盘&
笔记本安装SSD图解&
比较高端的笔记本电脑,现在主要支持M.2接口,mSATA接口的SSD产品。但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也支持最常见的SATA3(6Gbps)接口的产品。一般来说笔记本电脑只有一个SATA3(6Gbps)接口,想要使用SATA3(6Gbps)接口的SSD产品,就只能把笔记本电脑原来的HDD硬盘拆下来,换上SATA3(6Gbps)接口的SSD产品。
2:选择带有SATA3(6Gbps)原生接口的主板
SSD硬盘对主板的接口类型有要求,必须得是SATA3(6Gbps)接口才能发挥出它的性能来。以前的 SATA2(3Gbps) 接口虽然能用,但是却无法真正发挥出SSD硬盘的性能来。而 SATA3(6Gbps)接口又分为原生与外加芯片二种, 外加芯片的性能不如原生的,对SSD硬盘的速度有影响。所以最好是使用原生的。另外数据线也要使用支持SATA3(6Gbps)的。(intel南桥对SSD的支持要比AMD的好,所以如果要体验SSD的高性能,首选还是intel主板。)
SSD固态硬盘需要配备SATA3.0接口主板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新主板都是支持SATA3(6Gbps)接口的。
3:在BIOS中开启SATA接口的ACHI选项
目前的主流主板基本都是默认开启ACHI选项的。不过少数主板,还有以前的老主板,还得通过BIOS设置,手动将默认的IDE选项改为ACHI选项才行。
BIOS中开启ACHI图解&
目前的主流主板基本都是默认开启ACHI选项的,只有那些老主板不支持。
查看SSD是否开启ACHI选项方法
如何查看SSD是否开启ACHI选项?一般可以在BIOS中查看。当然也可以使用AS SSD Benchmark这款软件来查看。如上图红框所示,如果出现&OK&的字样,说明已开启ACHI选项。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M.2 SSD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区分M.2接口的固态硬盘
作者:佚名
字体:[ ] 来源:互联网 时间:07-25 10:11:29
近年来很多厂家都相继推出了M.2接口的SSD,而M.2 SSD 又分为SATA和PCI-E两种,虽说长得一模一样但是性能却是差之千里,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可以区分M.2接口固态硬盘的方法
2015年以来很多厂家都相继推出了M.2接口的SSD。而M.2 SSD 又分为SATA和PCI-E两种,虽说长得一模一样但是性能却是差之千里。而且有些主板的M.2接口不一定对其支持,所以买错的话,会造成很大麻烦。
M.2是Intel带领制定的新一代接口标准,具有体积更小,接口更快的特点,目前的主要规格有以下几种,主要是长度不一样。
下图是影驰的两款M.2 SSD:
图中短的是影驰铁甲战将M.2 128GB
长的是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这两款都是M.2接口,如何分辨出哪个是PCI-E SSD哪个是SATA SSD?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解答几个常见问题。
1、同是M.2接口,为什么会有PCI-E和SATA之分?
这 是因为两者所走的通道不同,M.2有两种接口定义:Socket 2和Socket 3。Socket 2支持SATA、PCI-EX2通道的SSD,Socket 3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PCI-EX4。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 走的是PCI-E通道,而影驰铁甲战将M.2 128GB走的是SATA通道。走的路不一样,性质也就截然不同了。
2、有M.2接口的主板都能使用M.2 SSD?
非 也非也,不同主板的M.2接口所支持的通道是不同的,有的仅持PCI-E通道,例如华硕Z97-A,其规格说明里关于M.2的描述有标明。而有的则兼容 SATA和PCI-E两种通道,例如技嘉Z97X-UD3H。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把影驰铁甲战将M.2 128GB安装在华硕Z97-A上就会无法被识别。而如果兼容两种通道的主板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如果您想购买 M.2 SSD,要弄清楚自己的主板上的M.2接口是支持哪种通道的。
3、什么决定M.2 SSD所走的通道?
主 控决定了接入M.2接口的SSD是走PCI-E通道还是SATA通道。例如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的主控是Marvell88SS9183-BNP2主控,这是一款PCI-E控制器,而影驰铁甲战将M.2用的是传统的SATA控制器。若接入 同时兼容两种通道的M.2接口,比如技嘉Z97X-UD3H,都可以被识别出来,只是一个走的的是PCI-E通道另一个走SATA通道,拥有的带宽不一 样。
4、性能差别有多大呢?
走的通道不一样,速度自然有差别,就好比同一辆车,在高速公路和在崎岖山路上的速度有巨大差别一样。下图是PCI-E SSD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和SATA SSD影驰铁甲战将M.2 128GB的性能情况。
SATA3.0通道的理论带宽是6Gb/s.理论极限传输速度600MB/s,所以跟市面所有的SATA接口SSD一样,铁甲战将M.2的最高读取速度不会超过600MB/s,而主板M.2接口走PCI-E通道传输通道带宽为10Gb/s。影驰铠甲战将M.2 256GB的连续读取达到678.80MB/s的超高传输速度,超过了SATA3.0的极限传输速度。
6、两者的价格区别呢?
这个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当然两者的价格也是有很大差别的,PCI-E SSD的价格目前相对于SATA SSD来说还是比较高,毕竟性能摆在那,而走SATA通道的M.2 SSD 价格标准跟一般的SATA接口SSD是同等水平。
7、如何确认M.2接口SSD是否为PCI-E通道的呢?
第一、官网产品规格介绍中会有说明。
第二、在电商平台中,商品参数或者商品介绍里都会有说明。
影驰官网关于影驰铠甲战将M.2介绍中的说明如下图:
关于M.2、PCI-E以及SATA接口SSD的区分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走SATA通道的M.2 SSD价格更实惠,体积轻便能够灵活接入各种超极本当中,而PCI-E SSD则是追求的极致性能和品质,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购,注意区分主板的M.2接口哦。
以上就是脚本之家小编为大家带来的M.2 SSD的意思及可以区分M.2接口固态硬盘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家如果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在下方的评论框内给我们留言哦。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的为大家解答。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也请大家继续关注脚本之家的后续教程和软件。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sd固态硬盘usb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