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多了个华为手机应用推荐荐,而且是那种东西,经常自动下载就是左上角

&&|&&责编:赵悟省
1手机为何越难用  很多朋友在使用手机时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问题,排除掉用户自己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之外,其余的不少问题是有共性的,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手机使用半年至一年之后反应变慢了,有时候开启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卡顿,或是手机电量像流水一样哗哗掉,用户不得不更换手机或是搭配移动准备随时充电。  即使万般小心,很多时候也不能避免使用体验变差,还得注意各种垃圾应用的滋生,有些用户依靠刷机或者恢复出厂来换取更加清净的使用效果,但是会失去很多重要的文件和信息。众多手机安全应用(图片源自酷安网)  有些用户认为是自己经常充电导致电池寿命衰减,有的朋友则认为是手机厂商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新手机而故意劣化旧款产品的表现,殊不知很多app歧视用户,在用户的设备里互相争斗抢占地盘,用户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这些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哪些能够有效避免呢?本文就为您解读手机中的秘密都藏在哪。2权限管理歧视你  Android(安卓)升级到6.0之后便具备了权限管理功能,而不少旗舰手机也都跟进升级到了棉花糖,一些应用在使用的超多权限也就无所遁形,让用户可以一目了然。  看起来用户拥有了权限控制,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手机了,其实不然。这些应用并没有因为安卓的升级而收敛,仍然会要求众多的权限,某些应用甚至会多达30项权限要求,只要有一项权限被用户拒绝,该应用就会自动退出,要想用就要给予所有权限。一个竟然需要47项权限(图片截自酷安网)  是不是有点像霸王条款?没错,很多应用凭借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或是用户的刚性需求,就随意控制用户的设备来为自己服务,完全不管这些应用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使用这么多权限。要利用权限管理功能限制  滥用权限导致的是用户的设备被app控制,很多电量耗费快,内存占用多和设备空间占用都是这一根本原因造成的,由于垄断或是利诱用户等原因也使得权限滥用的情况非常普遍。不给权限就不能使用应用(图片截自知乎)  有意思的是,有些应用(某聊天应用和某支付应用)需要用户的通讯录和位置信息,有一项被用户拒绝就会自动退出,但是如果将系统语言设置成英文的话则可以拒绝这些权限顺利进入应用,是不是很神奇?  解决办法:可以尝试功能相同但权限要求少的软件,或将系统语言设置成英文,待进入应用之后在改回中文。3文件夹里藏文件  版本较旧的安卓没有功能,小白用户往往看不到自己手机中的详细内容,很多应用便借机在手机中“开拓”自己的地盘,新建很多文件夹,把应用有关的文件放在里面。左上角地图和右下角的不知道是哪个应用新建的  本来使用文件夹方便分类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应用却不守规矩,在用户的设备内新建多个文件夹,把的安装包和其他文件甚至包括广告都保留在用户的设备中了,很多应用还会联合在用户的手机中作祟,安装一个应用就会把其他应用的安装包都带进来。手机中莫名其妙的文件夹  安卓6.0更新了,用户就可以不借助app查看并管理自己手机中的文件了,然而这仍然没有卵用,喜欢占用设备的应用会在文件夹下再建立很多文件夹,多层文件夹让文件管理变得很难,而命名也非常有讲究,普通用户是看不出来名堂何在的,也不敢随便删除文件,在删除应用之后仍然会在设备内留下冗余的垃圾文件,也就造成了用户设备空间越来越少的局面。系统的应用权限管理可以阻止新建文件夹  解决办法:安装文件,注意避免不良应用,定期清理已删除文件的文件夹和安装包。4相互唤醒全家桶  一直被人诟病的电脑全家桶应用让很多用户谈虎色变,但是很多用户却不知道手机应用中也有类似的“全家桶”,而且更加隐蔽,这也是很多用户束手无策的原因。  和PC端可以在任务管理器里看到不同,手机端的一些应用在运行时是静默的,也就是说用户在正常的多任务界面是看不到这些程序在运行的,只有在更深度的设置里才能看到运行的程序。很多应用存在互相唤醒的情况(图片截自知乎)  除此之外,很多应用还会“拖家带口”出现在用户的设备内,这就不只是安装包这么简单,有时候接口一个推送信息就会误导用户安装很多连带的应用,某些下限低的甚至会直接把应用安装到用户的手机内。57款应用互相唤醒会严重占用手机资源(图片截自知乎)  很多应用为了避免用户不主动打开会选择开机启动,这就导致了手机重启也仍然不够流畅,而各应用之间也在互相较劲,也就更加剧了用户设备的负担。app之间的相互唤醒非常频繁(图片截自知乎)  不少抱团的厂商或应用在使用时就会相互唤醒,有时候甚至多达10多款,导致配置不够高的手机不堪重负,出现卡顿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解决方法:借助应用阻止相互唤醒。5绕过防护偷流量  很多应用都提供了自动更新功能,用户可以选择有新版本时就更新或在wifi状态下下载更新,看起来用户有选择权,但其实都是要下载更新,有些应用还会静默安装更新,对于用户来说就没有什么选择权了。  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视频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视频前的广告清晰度很高,也一点都不卡顿,而在进入视频之后却经常卡顿,即使降低清晰度也是这样,原因就在于视频网站将广告提前下载到电脑中了。网友曝出百度地图自动下载音频文件(图片截自推酷)  和看视频相似,很多手机中的app会在WiFi环境下把大把的广告下载到手机中,方便在没有网络时展示,更有甚者会在用户的移动网络下下载广告,其中还包含视频广告,耗费很多流量也就不难理解了。有些应用试图规避安卓的安全保护措施(图片截自知乎)  为了防止用户对进行限制,应用商家也是煞费苦心,有的发放优惠券或者代金券,有的赠送虚拟奖章或卡片,更有甚者直接绕过安卓的防护机制,从用户手中抢权限。百度地图文件夹下下载的音频文件(图片截自推酷)  解决方法:设置应用访问网络权限,必要时关闭移动网络。6用户隐私无处藏  众多app要求获得权限,想方设法后台自动启动,抱团相互唤醒都是为了什么呢?一方面,应用为了获得市场占有率或是开发团队的考核要求app长时间运行,另一方面app为了获取用户的信息和设备的数据,也会不断使用后台资源和流量。有些应用可能会监视用户(图片截自nga)  既然常驻后台了,应用也不闲着,监控用户的行为和上传设备的相关信息是很常见的情况,也有应用在观察竞争对手的情况,通过采集数据来强化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设备负担,最后还得是用户买单。支付宝在后台始终运行  由于国内的应用市场缺乏监管,很多手机厂商也开放了自己的应用市场,但是这并没有带来百花齐放的局面,很多应用仍然吃相难看,也不乏具有垄断地位的应用无视用户体验。  作为用户来说,如果有纯净版或国外版的可以尝试替换乱弹广告的版本,相同功能的清爽应用也可以替代滥用权限的应用,同时,借助权限管理类型的来规范手机应用也是有效的做法,建议使用绿色守护之类的专门管理应用,避免有为自家应用开后门的情况发生。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iPad 上不可错过的应用有哪些? - 知乎3658被浏览361053分享邀请回答dailyio.me/218.htmlGitbook:
现代人常常陷入到一种工具迷思中。所谓工具迷思,就是希望通过某个特定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念想,然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即便是某个特定领域,一方面由于应用或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事件的复杂性,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流程的工具。在如今各种标榜工具推荐的网站、文章里,几乎都是一个应用的评测与几个同类应用的比较,这也就极易造成上述工具迷思——而当用户信心满满地下载甚至购买了某个应用之后,却发现其根本没法满足自身需求时,工具迷思的反面——工具无用论则开始出现。这是我不喜欢当下应用评测的原因,同时我也是「工具即延伸」的拥趸。工作、生活越发复杂,海量信息的侵袭,早已超过了个体大脑极其自然延伸——四肢的处理能力。数字工具、应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人类技术性进化的助推器。过去两年年底,我先后分享了当年时间里的生产力应用: 、工作流是个很宏大的概念,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而在这里的「工作流」,则是狭义上所指的基于移动设备上的工具、应用,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流程。之所以通过工作流展现工具的价值,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需要时刻记住使用工具的初心——高效率完成任务,高质量实现价值。只有在「两高」之中,工具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正如上文所言,现实生活和工作分工合作的需求很高,对于人与人的协作、人与工具的协作以及工具与工具的协作,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个层面出发,基于从工作流的角度思考工具的作用和效果可谓意义重大。我的工作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生产内容消费文件管理社交协作精力管理知识管理上述五大工作流里又细分了诸多特定情境,这里需要说明几点:第一,本文所谈的「移动」,是指平板电脑、手机设备,主要是 iPad。笔记本电脑,如苹果的新 MacBook 系列虽然便携性越来越好,但并非本文所讨论对象,另外,Android、Windows 平板、二合一产品也不在内,望知悉。第二,本文的工作流有着极其个人特色。比如我最近两个月的主要办公设备就是 iPad,比如我用 Markdown 写作,比如我长期使用 VPN……这些个人习惯都会在我的工作流中时不时体现出来,望理解。第三,本文的写作全部在 iPad Mini 4 (Wi-Fi+4G)上完成。文本内容在
里生产,备份在 iCloud 中;图片部分(包括静态图片及Gif)则通过一系列图像工作流,放置在平台。第四,由于本文非常非常详(啰)细(嗦),图片较多,你也可以通过订阅获取专属 Epub 电子书版本,不过文中的 GiF 动态图片都会变成静态,还望见谅。本文涉及到的所有应用如下:DraftsWorkflowDropboxEditorialUlyssesScanner ProFlashairGoogle 相册PixelmatorVSCOSnapseedPointoutsAnnotatesPinpointOneshotImgur微信OvercastInoreaderChromeInstagramSpotifyInstapaperKindlePDF ExpertiCabMobileDocumentsBywordTelegramGoogle 文档QuipSparkAirmailIFTTTDeskconnetOmniFocusBe focusedFantasticalEvernote1Writer日更新:今年年初,我曾写了一篇,过去一年我的主力生产力设备不再是iPad,主要原因有两个:更新iOS 9之后,iPad Mini2 开始变卡,尤其是网页加载速度,后台切换也会感到卡;网站、微信公众号的排版工作越来越多,iPad难以应付。MacBook Pro更多地肩负了主力生产力设备的重任,不过,我还把大量写作、协作以及阅读思考的工作放在iPad 上,毕竟有很多非常棒的生产力应用,以及良好的续航能力,说起续航,iPhone就是个悲剧……来看看我的iPad 主屏:较去年已经精简了不少,我现在的主要需求如下:内容消费内容协作内容生产日程规划思考沉淀我手上的iPad Mini 2是4G版本,可支持联通3G上网卡,过去两年我每年用一张包年卡,2016年每月流量是5.6G。内容消费相较于去年,我还是把电子书的阅读任务交给了kindle,因此这里的内容消费主要是资讯的获取和一些深度阅读,Inoreader是Rss阅读工具,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抓取速度快,支持自定义关键词过滤RSS内容,比如我在36氪的Rss里设置只看「人工智能」的关键词,然后就再也不用看到非人工智能的内容了。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全文发送到Evernote、Instapaper,免费版有广告,付费版最低每月3刀。Instapaper依然是我的深度阅读工具,尽管今年Pocket有了重大更新,加入了大量社交、发现的功能,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它的阅读界面还是那么丑!普通用户免费足矣,付费版每月3刀。内容协作与Slack不同,Quip的协作更多是基于文档或内容的协作,这也是机器之心当下最重要的协作要求,因此今年6月起选择Quip作为协作工具,它真的非常好用,而且免费:支持多人同时协作,可实时看到其他小伙伴修改情况,对,实时!本地和云之间的同步机制非常好,几乎没有信息丢失,这在早前使用网易有道云笔记是不能想象的;实时聊天。Inbox是另一个重要协作工具,如果你觉得微信是工作工具,那下面的诸多内容都可以略过不看。在Mailbox宣布即将停止服务后,Inbox逐渐成为主力邮箱服务,依托Gmail强大的过滤器设置,inbox的能量正在爆发。内容生产年初,我终于盼到了iPad 版本的Ulysses,据说现在正在测试iPhone版,不管iPhone 版何时出,这款20刀的iPad应用几乎满足了我一切码字的需求,从一篇文章到构思中的写书计划,在iCloud的同步机制下,可与OS X的Ulysses完美同步。1Writer是今年的新发现,相比较于去年的Byword和Editorial,1Writer能够读取整个Dropbox目录,也就是说,它能够帮我修改一切文本文档;其次,1Writer的自动化设置和与第三方,比如Evernote 的同步机制逐步完善,让我越来越喜欢用。比如本文就是1Writer上写完的,4.99刀。日程规划日程规划方面我用两个App:Omnifocus和Fantastical。前者是GTD工具,后者是日历应用。年中,大概7月的时候,我用过一段时间的Todoist,界面小清新、同步速度快、而且跨平台,但是有个致命缺陷:无法Review。甚至一些平台上的搜索功能也不完善,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透视功能太业余,于是我重新回到Omnifocus,依托强大的自定义透视功能,能够更好的最好当下的事,简单看看我设置的几个透视:再补充一点,Omnifocus在你设置的任务没有开始时是不会显示出来的,Omnifocus目前30刀,高级功能再加20刀。采用Fantastical是基于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功能,最简单的一个案例 明天早上9:10-10开会,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添加,如图,当然还有诸多有用的功能等待你挖掘,9.9刀。思考沉淀今年开始重新捡起思维导图,iThoughts这样的跨平台神器成为首选,而iPad这样的触摸屏非常适合画思维导图,可同步到Dropbox和iCloud,限免的时候买的。下面是我在iPhone的App使用图:Evernote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逐步成为资料存储库,我目前一般在Instapaper上阅读内容,如果值得收藏的话会一键分享到Evernote,其他来自Safari的内容会通过邮件发送全文到 Evernote。放弃Evernote编辑功能后,我开始构筑一套Wiki系统,借助MDwiki,将内容托管Dropbox中,MDwiki是一个非常适合个人的Wiki开源项目,支持Markdowm,可将内容放在Github或Dropbox上,自适配页面,对移动端非常友好,编辑器功能强大,支持内部文档的超链接,这些功能在iPad 的1Writer的帮助下可完美实现,重点也是免费的。提醒一下:如果你不是2010年之前注册的Dropbox用户,需要每月10刀才能将MDwiki放在Dropbox。之所以使用Wiki整理自己的思考是因为,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迫切需要一套知识架构来整理这些知识,Evernote的编辑器太弱,博客无法实现同一主题的更新迭代,毕竟知识是不断扩展和延伸的,而Wiki提供了内部和外部的扩展性,非常适合知识整理。2016年我最最最常用的四个App并未提及:Tweetbot,传说最好的Twitter客户端,事实也的确如此,我用它看资讯、发表一些碎碎念,9.9刀;Surge,不可多说的神器,知道的人固然知道它的神奇,不知道的就算了,反正已经下架,9.9刀;Dropbox:我的几乎所有数字存档都保存在里面(所有注册网站的密码、大量收据发票扫描版、博客、Wiki、手机照片、Twitter、instagram存档都在上面)我相信这个独角兽会活下来;Drafts:神器,我无法定义它,我只知道我可以用它实现几乎所有iOS的操作,9.9刀……前段时间去试了下iPad Pro,真心觉得太大了,便携性折损太大,而我的工作场景可能还是需要诸如MacBook Pro这样桌面设备,因此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升级iPad 设备,我也希望有更多适配iPad的生产力应用,以及希望苹果能改善iOS的流畅性。=============================2014版=================================很多回答已经好多年了(嗯,感叹时光的飞逝),好吧,今天我来整理一些自己的推荐,先来一张图:这就是目前我对iPad应用的分类,接下来,细细往下看:这就是目前我对iPad应用的分类,接下来,细细往下看:写作Byword:iPad上主力写作工具,支持markdown语法,支持iCloud、Dropbox备份,与Mac上的Byword完美同步。2.99刀。Editorial:写作和效率工具,既可以和Byword一样写作,又有大量可供「挖掘」的神奇功能,不多说了,今后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它的心得。6.99刀。Daedalus:与前两个相比,D并不好用,但它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可以和Mac上的Ulysses同步(而我用Ulysses写书稿),于是Daedalus就成了我在iPad上修改书稿的必备。0.99刀高级功能再加3.99刀。Word:我从不使用它写一个字,它的作用就是查字数……免费。社交协作QQ:不多说。Twitterrific:Twitter第三方客户端,体积小速度快。还是免费滴。Hangouts:申请Google voice之后,用环聊给美国、加拿大地区打电话免费,国内电话只需每分钟0.01美元,通话质量还可以。Telegram:跨平台和安全性非常非常好的通讯App。Acompli和Gmail:由于苹果的限制,邮件附件原则上只能是图片,但这两个客户端可以将Dropbox以及Google Drive里的文件作为邮件附件,这或许就是云端办公的雏形,但真的真的很方便。免费。Google 文档:当一个文档需要几个人共同修改时,它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它让每一处修改都一目了然,让每个人都工作成效完美呈现。当然,前提你需要能打开它。免费。阅读我的阅读分成两大部分:读书和看新闻kindle:不多说,mobi格式的书都在这里。免费。百度阅读:百度阅读是我的自出版平台,通过这个app,你可以读到我的自出版作品,这个app越来越好用了,epub格式的图书叫给它。免费。Goodreader:它负责PDF图书,配合手写笔,做批注、写评语非常简单。4.99刀。Reeder 2:iPad主力RSS阅读器,和Mac上的Reeder以及Android的press完美同步;2.99刀。Instapaper:它的作用是「read it later」,而不是「read it never」,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每天坚持清空。免费。Medium:medium上的沉浸式阅读非常棒,而且很多内容也很合口味,我常常会在这个app上「浪费」很多时间。免费。Quora:找资料和灵感必备。自我管理Dayone:很多人用它写日记,我把它当作我的社交内容管理工具。简而言之,利用一系列或简单或复杂的流程,每天我在微博、Twitter的「废话」、在Instagram的照片(自己拍的和收藏别人的)、手机短信通话记录、Spotify、iTunes上听歌记录,都自动且实时记录在Day one里。从某种意义上说,DayOne就是我留在这个数字世界的全记录。4.99刀。Omnifocus:我把它定为时间管理工具,配合Evernote,将所思所想所需做的事情统统交给它管理,支持与Mac、Android平台同步数据。嗯,很贵,基础版30刀,再花20刀成为高级版,能够使用「透视」功能。Evernote:我把它定位于知识管理工具,同时按照GTD的理念,将所有的想法、信息、新闻、数据都放在这里,再根据轻重缓急一一处理,不多说了,今后写几篇深度使用记录。免费。全能最后是几款全能神器:Drafts:我无法给他一个准确的定义,你可以用它来写东西、更新社交媒体状态,甚至可以用来做桌面启动器……4.99刀Workflow:这款神器的想象空间还很大很大,比如,自动定位搜索附近两公里内的咖啡馆并规划步行路线;比如实时获取美使馆pm2.5信息并分享到社交媒体;比如自动获取正在播放的歌曲名字再搜索歌词……所有的操作都是一键完成。2.99刀。除了上述之外,像Dropbox、Google地图、YouTube、ifttt在iPad上也有非常棒的体验。它们构成了我在iOS上工作流、生活流,同时形成了写作、阅读、社交的多个应用场景。370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6 个回答被折叠()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上应用推荐删不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