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年度&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产业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 &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 &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
& &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
& & 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
& &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
& & 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
& & 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7月部里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今年9月,陈政高部长出席了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 & 我摘录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有《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里面第四条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这里边有三层目标要求.第一个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全国各省区市要具备相应规模的部品建设能力.第二层目标要求是,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第三个目标要求是,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刘志峰副部长也在很大篇幅当中提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说方方面面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 & 从现状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
& & 第一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其实这个事情从国家层面上我们能感受到,从地方层面上我们更能够感受到热度.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全国大概有20多个省市都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最近深圳市出台了三个百分之百的政策措施,百分之百的纯装修,百分之百的保障性住房,百分之百的商品房也要纳入产业现代化中来.这是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我们看到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力度也非常之大,也表明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了.
& & 第二,试点的带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分别设立了八个试点城市,这些试点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确实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 & 第三,全国的技术标准是越来越完善了,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业计划在今年12月底进入审批阶段.
& & 第四,产业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凸显.
& & 第五,建设了一大批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去年年底统计大概31家,从今年年初到年底大概又增加了20多家,加起来大概接近60家左右.
& & 第六,建成了一大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 & 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状况来看,有这么几个特点.
& & 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 & 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 & 三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 & 四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
& & 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 &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 &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都离不开建筑工业化.
& & 叶明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 &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丰富、范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的全方位.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 & &产业化&、&工业化&的概念是区别的.叶明表示产业化是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化,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我们在一谈到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生产方式的角度上考虑.产业化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范畴,所以工业化应该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工业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实现产业现代化.我们国家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其实核心还是要走什么路的问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其实我们建筑产业现代化也是要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我们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都是相通的.
& & 还有一个概念很重要,传统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区别,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传统生产方式,什么叫工业化生产方式,必须要建立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设计的阶段来说,设计跟施工、生产的脱节就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发达国家整个的设计和施工、生产是一体化的,我们国家是设计关起门来搞,施工是照图施工,基本上是分开的.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本不考虑施工的效率,不考虑施工的因素,我认为这就是设计阶段的传统生产方式.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和部品建造、装饰装修一定是紧密结合的.施工阶段还是以现场湿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工人流动性非常大.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设计和施工是一体化的,构件生产是工厂化的,现场施工是装配化的,施工队伍是专业化的.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毛坯房,二次装修,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装修一定是和主体结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验收阶段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一体化的管理,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对比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工业化的.
& &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很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新型主要还是区别于以前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业化,再就是新时期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比如我们城市化现在也是新型城镇化,有时代的概念,有时代的内涵.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建筑工业化也应该是新型建筑工业化.
& &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三是现场施工装配化.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五化到现在为止还是站得住脚的,有些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五化增加了内涵,比如精细化、集约化,这五化是核心.我们在表述什么是建筑工业化的时候,不要用最初的提法,用像造汽车那样去造房子,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突出以定型设计的基础,一个是标准户型的设计,就住宅而言,要注重标准户型,其实万科就那么几个户型,恒 大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户型,像这些成熟的开发商已经逐步走向了一些定型的户型,包括我们到香港、新加坡看,就那么几个户型在组合、在变化.构件、部品、厨卫设施也是定型的,我想这个定型是我们整个建筑标准化最重要的基础,其实它是走到了内涵式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前提.
& & 叶明认为装配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个表征,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同于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也造成了成本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还是存在的.
& & 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于什么呢?等于现代科学技术+企业现代化管理.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最大的诠释就是: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
& & 这部分的结论是:建筑业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现在不是想不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而是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推到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前沿.尤其是人力成本提高的现实,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使得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建筑产业现代化也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应该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的发展涵盖着全系统、全产业链的全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是系统性、根本性、革命性的,是治本的,不是治标的.
& & 生产方式变革也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都将发生变化.其次,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管理体制、实施机制、责任主体等等都将发生变化.
& & 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的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与技术
& & 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
& & 我重点说一下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四项支撑条件.第一是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第二是与主体结构相适应的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第三是一整套成熟适用的建筑施工工法.第四是切实可行的检验、验收的质量保障措施.
& & 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我是主编,正在编制.这本标准的评价体系还是基于一条主线就是生产方式,什么是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用什么来评价?核心就是你是不是采用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如何体现呢?我们是从这么一个构架来的,一个是设计阶段的评价,一个是建造过程的评价,一个是管理与效益的评价.设计阶段的评价占权重是50%,经过我们认真的比较,这个权重应该加大.而建造过程的权重占30%.管理与效益评价占20%.我们编制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争取明年上半年要出台.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模式与途径
& & 模式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解决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问题,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在我们发展初期是多种模式并行,一个是以房地产发展为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像以万科为代表的,万科就是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产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另外一种是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远大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还有一种是以工程总承包(EPC)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为什么要发展EPC模式呢?是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
& & 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瓶颈,瓶颈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要突破先期成本提高的瓶颈.突破管理体制上的瓶颈,突破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瓶颈.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 针对目前建筑产业化的问题,叶明指出:首先要建立推进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三是要研究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四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五是要激励技术创新.六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考试中心:北京市丰台区丰物大厦518
咨询热线:010-如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湖北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0:00:00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挑战,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建筑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法非常好,具有深刻的内涵,有很深刻的意义。&&&&肖绪文说,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一是要把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装配化放在重要位置。二是要用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来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要实现建造过程的绿色化,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和建造方式上下功夫,广泛引入节能核心技术,坚持材料升级换代,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深入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促进建筑设计标准系列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四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肖绪文还认为,在推进绿色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理念已普遍建立,绿色施工在施工行业得到广泛认同。但在政策配套方面,指导绿色施工实施和评价绿色施工的标准编制工作相对滞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形成激励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明确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政策法规。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要形成良好的机制,需要整个社会沿着整个产业链,沿着建筑建造过程,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使各方能够在其中有位置,充分发挥作用。&&&&创新融资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中铁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王立平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建筑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宏伟的发展目标,它涵盖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上,要以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建设模式、施工技术手段、科技创新等方面配套措施为支撑,在微观方面需要“政、企、融”三结合才能全面实施并有效推进。&&&&在谈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问题时,王立平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管理人士的广泛共识。但怎样“转变”,如何“升级”则需要我们认真的思量和深入探索。这些年来,中国中铁采用BT模式,如通过深圳地铁5号线、顺德城市快速路、沈阳四环快速路等多个大型投资项目的探索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总承包,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增强了企业发展动力。一是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持续发展阶段,但各地政府融资能力又处于减弱状态,寻求社会参与合作建设渐成发展趋势。二是通过BT模式运作,企业行使代业主职能,实现设计、施工、项目转让全过程,这必然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提供经验,对促进企业总承包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BT项目的运作,使企业直接面对融资的考验,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不断整合自身资源,审查自身的资产、财务状况,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融资信心和能力。四是BT项目的运作,使企业由于承受借贷压力,资金运转周期缩短,降低了建设成本。五是BT项目的运作,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承包过程,保证了项目质量并提高效益。同时也杜绝了中介操作、围标串标、转包挂靠等不良现象,对规范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政府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质量环境部总经理马剑忠认为,政府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要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我认为,现阶段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是关键,管理现代化是基础,要通过实现设计标准化、产品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的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来改造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这需要政府强力推进和主导,在相关政策上进行支持。&&&&马剑忠还认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还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由粗放型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建筑行业门槛低,员工的素质比较低、管理比较粗放。这几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统一CI标识、临建、项目管理等标准。通过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让人感到我们的管理是可控的、我们的管理是有效的、我们的管理是先进的,这样才能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水平或者要求。二是要实现由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和信息化转变。在现代化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勇于创新,勇于改革。要创新经营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建筑行业这几年从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变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项目管理上,很多大的工程都能实现远程监控。比如中建八局投资建设的上海浦东新区南惠民乐保障房产业化示范小区工程,整个全方位地推进项目管理标准化,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以建筑构件预制装配化施工为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与企业转型升级。&&&&马剑忠认为,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变,从企业内部来讲管理提升了,从政府层面来讲能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业主方面得到认知和认可,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之后,就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早日实现。(文\钟健& 原载《建筑时报》日) 
【】【】【
】【】【】
&&Copyright
2009 湖北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鄂ICP备号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承办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一路78号 邮编:430071 &电话:027-联系网站管理员 | 业务咨询与投诉混凝土网 & 协会 &
装配式建筑如何助力“建筑产业现代化”
来源:中国建材报
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由于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和“用工荒”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只用5、6天就能盖好一栋楼,楼板、墙壁等部件都在现场进行安装,造房子如同“搭积木”一样简单……近几年这样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
&&原因何在?众所周知,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质量不可控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政府及百姓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由于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和“用工荒”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现状――装配式建筑比例仅有5%
&&资料显示,装配式建筑在西方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欧美建筑工业化的比例已高达50%~70%。瑞典和丹麦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有大量企业开发了混凝土、板墙装配的部件,目前新建住宅之中通用部件占到了80%。
&&在亚洲,新加坡开发出15层到30层的单元化的装配式住宅,占全国总住宅数量的80%以上。而日本要求20层以上的住宅必须全部采用预制装配。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装配式房屋的发展,其中装配式大板结构体系发展得较为迅速。但装配式大板住宅房屋的质量和抗震性能不足,住宅样式较为单一,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在我国装配式建筑比例仅在5%左右,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有3种: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PC建筑)――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组合搭建起的建筑;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为主体结构,结合工业化楼板及内外墙系统,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其优点是应用范围广、自重轻、节能环保;木结构装配建筑――因资源和环境条件所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任重道远。
&&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备受政府和行业关注,各项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各地全面推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建筑业增速创下新低……面对“喜忧参半”的现实,装配式建筑的前进之路必然不会一马平川。在新旧发展方式未完成彻底交替之前,“痛并快乐着”或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常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崴曾表示,装配式建筑有质量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优势,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用工量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解决了渗水、保温、抗震等建筑通病。“可以预见,装配式建筑将是我国建筑业的一次绿色革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大势――政策利好促产业加速
&&从全国来看,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越多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
&&尤其今年以来,政策利好使装配式建筑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的“时间表”,到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国办发〔2016〕7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从内容来看,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基本涵盖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所需的所有要素,部分要求直指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痛点,业内人士拍手称快。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有着清晰的策略,对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有着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可以说,《指导意见》的出台,一方面给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先行地区和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也给在转型升级面前犹疑不决的中小建筑企业指明了道路。当前,企业要明确的是,在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建筑业生产方式大变革的趋势已然显现。
&&根据规划,我国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约为5%。要达到30%的目标,《指导意见》给出的方案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住建部相关专家指出,三大城市群与常住人口超过300万城市建筑业总产值和新建建筑竣工面积的占比超过50%,其规模和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是确保30%目标实现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抛弃了以往“一刀切”的模式,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东部沿海和各省会城市等地区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据点”,此后相继出台的扶持政策也将以这些地区、城市为主要对象。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对于30%的差距来说,既意味着机遇,又充满了挑战。当下,尽管《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业内重要标准已经施行,但针对装配式建筑乃至建筑产业化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制定仍然有很大空白,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等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瓶颈――“叫好不叫座”现象需突破
&&不难预见,随着2016年政策利好的持续,装配式建筑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与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滑,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建设任务可能会明显下降,建筑业过去“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光阴将不复存在。在各地“高歌猛进”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同时,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
&&中建钢构公司华中大区副总经理刘海群曾表示,当前装配式建筑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地方鼓励政策配套不足、部分企业产业技术薄弱等现象,规模上不去,在“成本导向”的大环境下,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成本方面就显得优势不足,难以实现较快发展。
&&亚泰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许多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但目前国家和地方还未出台明确详细的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和规程,更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监管层面略显粗糙,对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尤其是那些与之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好多都处于产品质量标准的空白区。”
&&受成本压力影响,企业采用低价中标竞争方式,而中标后自身技术条件、生产硬件设施、资金支持、人员因素、配套产品选用等方面根本无法支撑完成项目,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产业化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缺失和薄弱都会影响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发展速度。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成为趋势,不少企业一哄而上涌入建筑产业化领域,不仅扰乱行业秩序,还会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预制构件运输成本高,构件厂的辐射范围一般仅限于当地。对于一些二三四线城市来说,本身的产业基础不具备优势,加上当地房地产库存压力已经很大,随着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尾声,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肆新建构件厂和装配式建筑,市场如何消化成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已经积累了一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龙头企业,优势开始显现。比如远大住工就积极走向全国,将其积淀的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开放,与北京、江苏、天津、安徽、河南等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品牌、技术、管理等核心领域的产业合作,实现了做大做强。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新一轮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近日湖南、天津、湖北等地在政策红利下,行业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企业纷纷抢占技术高地抓紧布局市场。但行业目前仍面临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亟待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破题――推广行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建筑业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建筑装配化尚未形成“规划、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即每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当出色的企业和产品,但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
&&对此业内专家曾多次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支招。首先厘清社会认识,提高公众认可程度。在社会认知层面,建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其次,进一步完善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制定、检查验收、优惠鼓励等方面政策。唐芬、刘海群等业内人士认为,利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装配式建筑,重要的是要打造标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只有标准体系建好后,才能具备快速复制的条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住宅产业化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和部品部件检验标准,进一步落实鼓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以规模化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解决交叉监管、监管盲点等问题。建筑业产业化转型使工厂成为施工现场的一部分,需对传统的监管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突破和延伸。同时,立法保障建筑工业化,如浙江省等。近日,浙江省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政府投资工程全面应用装配式技术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等要求;出台补贴政策,如河北省等。其从信贷政策支持、建筑面积、退还基金等方面对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予以补贴。此外,对装配率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上海市、福建省均制定了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的扶持政策。
&&四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有的企业盲目跟风,出现了混淆概念、产能过剩、行业良莠不齐无序竞争的苗头。专家建议,各地政府要合理规划、通盘考虑。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与资金实力,在某一细分领域围绕产品深耕细作,而不是都去建大型工厂,投入到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生产中。
&&一个行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内的企业是否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有关。2015年以来,建筑业整体呈现出下滑趋势,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无单可接的局面,这无疑给转型升级中的行业企业增加了难度,个别企业对装配式建筑产生了抵触情绪。但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看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基础仍在于企业思维方式的变革,只有顺应趋势、利用趋势,行业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
(责任编辑:徐洁)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网友留言(共0条留言)
匿名&&发言
水泥宝会员产品展示
水泥宝会员产品展示
大家都在看
严重过剩背景下的水泥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PES是施耐德电气最新推出的创[详情]
中国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水泥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企业平台&-&地区频道&-&在建项目&-&中国水泥人才网&-&水泥指数&-&水泥现货&-&水泥备件&-&
杭州总部:1
编辑运营:5
意见或建议:
商务合作:2
研 究 院:0
投稿电邮:
水泥现货:7
北京信息总部:010-
&会员咨询:400-
&24小时热线:3
& 中国水泥网版权所有 |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 |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
喜欢这篇文章吗?扫描二维码分享一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产业现代化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