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小兴安岭地理位置置

九华山特产介绍_池州九华山特产大全
九华山特产介绍
推荐1   九华素斋(3张)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历史上不仅僧尼要严格戒律,禁荤吃斋,而且严禁山民和游客食荤,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久负盛名的九华山“素食”。素食的主体是素菜。素菜原料取于本山出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豆腐、冻粉、面筋、素油、新鲜蔬菜等,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炖、或烘烤,可制作100多个品种,一般不加佐料调色调味,以清淡为本色,青丝绿叶,间色分明,天然野味 ,香、脆、鲜、嫩并重,营养丰富,久食不腻。凡荤菜名目,素菜都可取其形、制成食……推荐2地理标志产品   九华佛茶乃九华山名优特产之一,这里的茶场海拔高度近千米,群峰相拥,松竹成林,飞泉润谷,芳草吐香。话说金乔觉――金地藏的化身,从新罗国渡海来,入唐求法,吃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仙气悠悠的九华山。“袈裟借地”,得山主闵公让和的施舍,将这九华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场。那年春天,春雨连绵,一连半个多月,九华山沉浸在浓雾细雨之中。金地藏坐岩洞中,诵经不歇。忽儿,隐隐听到耳边听见起“辟叭、辟叭”的声音,原来是茶籽,是新罗国王子金地藏来唐的前一天深夜,遭父王废弃的母后,含泪将她亲手采来的王家香茶籽,缝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来之不易,后来……推荐3   以天然黄精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成品内赤外黄,味甘甜,素称“九制黄精”,常食能延年益寿。陵阳镇所产黄精蜜饯,1929年获国家铜牌奖。(青阳)九华黄精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陵阳镇、庙前镇、蓉城镇、木镇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乔木乡、酉华镇、杜村乡等行政区域内(东经117°46′-118°05′,北纬30°19′-30°51′之间)。《青阳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九华黄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青政函〔2015〕32号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九华黄精栽培技术规程》……
九华山热点特产:
  九华毛峰产于九华山上的九华村,这里地势呈燕窝形盆地,土壤多为棕黑色的森林土和黄沙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无霜期长,森林花草覆盖面积大,晨雾弥漫,早晚沐浴露霖,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初展的芽叶,现采现制,做到鲜、嫩、匀、净。九华毛峰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黄绿明澈,味鲜醇甘甜,冲泡后,宛若兰花伸腰,别有一番情趣。九华乡:为名茶“九华毛峰”重要产地。草墙纸。九华乡二圣:为名茶“九华毛峰”重要产地。……九华山黄精是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特产。九华山成品黄精以天然黄精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工序,内赤外黄,味甘甜,素称“九制黄精”,常食能延年益寿。黄精是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又名鸡头参、老虎姜、野生姜等,多生长在阴湿山坡或沟谷两侧,一枝多叶,叶短似竹,地下茎块,根茎横生,一年长一节,十年长一尺,花绿白色,三至五朵集成伞状,花梗下垂,根茎横生,肥大肉质,俗言黄土之精华。黄精产地很广,唯产于九华山最佳,有“北有长白山人参,南有九华山黄精”之称。九华山黄精历史悠久,金地藏在九华山1时,以黄精饭充饥,他在《酬惠米》中说:“而今……九华山竹笋干是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特产。九华山竹笋干采用民间传统方法加工而成,要经剥壳、洗净、煮熟、天然阳光晒干,用食品袋包装。九华山盛产毛竹和元竹,冬春笋芽出土,山农将部分不易成竹的笋芽采回,加工成笋干、笋尖、笋衣或笋片。竹笋味鲜可口,历来为九华山名特产。今九华街大小商店销售给旅游者的竹笋制品不仅品种多且数量大,极受欢迎。……九华素饼是用九华山上的素食、黄精、绿豆粉制作。特别要说一下其中的“黄精”,它可不是什么调味剂,而是生长在九华山上的一种百合科草本植物,肉质肥大。黄精加工后加入素饼当中,可以使饼更加油润,而且气味芳香,味道清甜。所以吃九华素饼您就会感觉到鼻子和口腔都会有甜甜的感觉,味美且不腻。就是吃完以后很久的时间,您依然能感觉有淡淡的香甜和清香一直在口中盘旋。传说,有位得到高僧经常会用一些素食做成饼来接济当地的一些穷人,久而久之这种含有善意的小吃就流传了下来,为了纪念这位高僧把此饼取名为“九华素饼”, 在九华山一直留传着“朝九华、……九华山葛粉是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特产。九华山葛根粉,其性凉、味甘,洁白如玉,清凉爽口,是夏季消暑的天然绿色食品。九华山野生植物葛藤,根部富含淀粉,榨洗出白粉即为“葛粉”,其性凉、味甘,洁白如玉,清凉爽口,是夏季消暑的天然绿色食品。食法一般是先用少许凉水将葛粉拌匀后,再冲入开水即成,亦可以制成圆子、粉条等配菜烹饪。常食葛粉能清心明目,消火健身。为上等旅游保健食品。……  青阳九华山开劈佛教道场,平日即以野生黄精精为食,寿110岁圆寂,其真身至今374年不腐。近有九华后山朱备双溪寺的大兴和尚,也有久食黄精的嗜好,享年九十一岁,肉身不腐,令世人称奇。在我国医学典著《神仙芝草经》及《本草纲目》中有载:“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多年不老,以白更黑,齿落更生……。”而受九华山脉的地理、气侯滋润而生的扁叶姜形黄精,品质最佳。它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等多种成份,具有补肾、降血、防止动脉血管硬化、促进胰岛素活性等功效。因而,千百年来,……九华佛像。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间,自古就有匠人雕塑地藏王、罗汉、观音等佛像。种类分为泥塑、石膏塑、木雕、玉雕、石雕等,工艺十分精湛。近年来九华山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佛像等雕塑产品多种,销往各地。……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  该文物现收藏于九华山,质地青铜,清代,长84.5厘米,高72.5厘米,重125公斤,形状为一独角兽猛然回首,低部标识“……竹制品。九华山盛产毛竹,质地优良,为竹制品生产和加工提供有充分的条件。传统的竹制品有竹椅、竹床、竹筷、竹碗、竹笔筒等,制作精细,常镌刻寺院、山峰、奇石等图案,久负盛名。香客、游人常选购作纪念品或馈赠礼品。…… 在深山老林处选择黄栗树、罗汉条等,雕成天然百兽拐杖。杖头刻有龙头,寿星或各种佛。 ……  题材取自佛教故事。如观音捧瓶、地藏成道等具有造型逼真,刀笔细润的特点,别具风采,是游人、游客争购的纪念品。……&茶香靠枕
&&介 绍: 茶叶以皖南仙寓山区有机绿茶为原材料,经烘炒、磨碎等多道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精心研制而成。茶包内以粉状填充,使一公斤茶叶体积缩小多倍。茶叶具有浓厚的香味,有吸湿保温等功效。茶香使人闻之耳目清新,提神养生,心情舒畅。茶香颈椎靠枕适合人体脊椎的自然生物曲线,结合茶的独特香味及吸湿作用,能有效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去湿镇痛。对颈椎病,内心烦闷,压力过大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茶香旅行枕
&&nbs……  生长在高山云雾弥漫处,春夏之交萌芽,茎条长,色味醇。在巴拿马国际赛茶会上,天台黄石溪云雾毛峰茶曾获金质奖章。 ……
全国特产搜索【九华山两日游】—九华山两日游最佳路线-五分旅游网
>>【九华山两日游】—九华山两日游最佳路线
【九华山两日游】—九华山两日游最佳路线
发表时间: && 文字图片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460
  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九华山地理位置险要,北望长江,南瞰黄山,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王峰,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下面,小编推荐一下九华山两日游的最佳路线。 
 第二天 九华街-化城寺-肉身宝殿-旃檀禅林 
 到达九华山山脚下之后,购买九华山门票,然后换乘景区大巴从柯村站上车,到达九华街站点,可以游览开山祖寺化城寺并烧香祈愿。化城寺位于九华山的山下,迎面有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上有一座月牙形的莲池,名为&月牙池&,来到化城寺的人无不在寺院飘渺的钟声里安静下来,心灵似乎能够感受到来自宗教教义上的召唤,化城寺烟火旺盛,无数善男信女来到这里为虔诚的心祈愿。中午可以自备食物,休息片刻,可前往肉身宝殿参观游览,肉身宝殿,坐落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1000多年来,肉身宝殿虽有兴废,但迄今气魄非凡。朝拜结束肉身宝殿后,时间够的话,可去旃檀禅林。朝拜结束肉身宝殿后,如果时间较晚了,也可先去拜九华街周边的小寺庙。餐饮可自备或者在九华街上享受地道的安徽特色小吃。 
 第二天 天台寺-百岁宫-祗园寺 
 从九华街乘景区免费大巴到凤凰松站下,前往天台寺,下车步行不到十分钟即可看到天台寺缆车售票点,步行上山需要2-3小时,下山需要1.5-2小时,不是一般体力可以承受的了的,所以建议还是乘坐索道上山,索道上去后还需爬30-40分钟才能到达天台寺,索道下来往山上走一点就是观音殿和拜经台的大雄宝殿,离天台正顶还有888级台阶,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间往上走是古拜经台。中午返回天台寺,可在寺内吃午餐,寺院内提供自助式素餐,想在寺内吃素餐的游客可以品尝一下,寺庙内一般10:30分就开饭了。下午从天台寺下来,可以顺路游览观音峰、蜡烛峰、大鹏听经石、金龟朝北斗等自然景观。 
 小编推荐的九华山两日游路线,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旅行社。    
华山旅游攻略线路推荐
华山旅游旺季是每年的三月一日到十一月三十日。其实华山因为属于山岳景区,每个季节都
华山是我国十分有名的山峰,风景秀丽,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来自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旅
在小说《西游记》和很多神话故事中有一位菩萨叫做地藏菩萨,你知道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的
华山,五岳之一,海拔达到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浩浩荡荡迸流向前的黄河
冬天的严寒还没有过去,你是不是想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去给身体增加一下热量。那就去泡
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中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境内山景最诱人的地方,许多人都想去华山观光,
九华山位于安微省,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现在是AAAAA级别的旅游景点,是地藏王菩萨
想体验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奇险吗?想去华山领略它绮丽秀美的风光吗?然而您了解华山吗?
华山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座山,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华山旅游景点更是吸引
说起九华山,或许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在九华山,你可以看到好多美妙的风景。在这
相关旅游景点
最新相关资讯
热门目的地
推荐目的地
推荐目的地签证
出境、港澳游常识
发票、合同、退款
常见问题及其它
签订旅游合同
关于五分旅游
Copyright 1997-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许可证:L-BJ-GJ00009 京ICP备号-8
关注我们:
热门地区&&|
国内旅游&&|石台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石台县,下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西部,地跨北纬29°59′至30°24′,东经117°12′至117°59′,东与交界,南与、相连,西与接壤,北与、为邻。石台县现辖、、、、、、、等8个乡镇,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全县面积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其中88.5%是山地,2013年总人口12万人。石台县位于,穿境而过,距、屯景高速和泸渝高速40公里。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30国驻华大使节游览后联合授予石台为“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石台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1]
石台县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先后属吴、越、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属。西汉初,承秦制。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划出泾县西境地,借陵阳山之名建,石埭时为陵阳、石城等县地,属。
三国吴赤乌中(245年前后)置石埭场,因秋浦河上游钓鱼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犹如埭堰,锁琏溪、管溪、鸿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
西晋太康二年(281),改隶宣城郡。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晋成帝因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南朝因之。梁大同二年(536)置,属。隋开皇九年(589),废宣城郡,设宣州,石埭并入南陵、秋浦。
唐永泰二年(766),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县地复置石埭县,属江南西道池州。据《元和郡县志》:“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五代,本县地属吴、南唐。后升池州为康化军,石埭属之。宋开宝七年(974),康化军复为池州。
宋时,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改为十八路,又改为二十二路。石埭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为路,石埭属池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月,改池州路为池州府,石埭县属之。直至明、清沿袭不变。
民国元年(1912)元月,裁府留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设,石埭属之。1928年废道存县,石埭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石埭县属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38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属皖南行署。
日,石埭县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池州专区撤销,石埭划归皖南行署徽州专区,同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元月,撤销徽州专区,石埭改属芜湖专区。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同年3月22日正式撤销石埭县。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太平、贵池县地置石台县,属池州专区(日改专区为地区)。1980年1月池州地区撤销,改属徽州行署。1988年1月划属安庆行署,同年8月设立池州地区,9月改由池州地区领辖。2000年6月设立池州市,石台县属之。[2]
石台县行政区划
自建县以来,县境地域几经变化,分属不一,县治几度远距离迁徙。
解放初期,全县划分沙堘、美溪、、共4个区、54个行政村,1956年撤区并乡,调整为1镇9乡。1959年3月撤销本建建制,安凌乡划属祁门县,其余的划归太平县,1965年7月,分县七里、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和太平县六都、七都、河口、兰关、七井、贡溪、横渡、香口计16个公社建立石台县,1983年,全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16乡、1镇,1985年,丁香、小河、占大、七都4个乡改为乡级镇,辖5镇、11乡,127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全县辖5镇10乡:、七都镇、丁香镇、占大镇、小河镇、横渡乡、、、兰关乡、珂田乡、莘田乡、大演乡、矶滩乡、、七井乡。
2000年,石台县辖5个镇、10个乡。
2001年,撤销河口乡,并入七都镇,撤销横渡乡、兰关乡,合并设立横渡镇。区划调整后,石台县辖6镇、7个乡,共有9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2006年,石台县辖6个镇、7个乡:七里镇、七都镇、占大镇、丁香镇、小河镇、横渡镇、六都乡、七井乡、珂田乡、大演乡、贡溪乡、矶滩乡、莘田乡。
2007年,石台县将6个镇、7个乡调整为6个镇、2个乡:
1.将七里镇和贡溪乡整建制合并,新设仁里镇,行政区域为原七里镇、贡溪乡行政区域,镇政府驻七里。
2.将占大镇、珂田乡整建制合并,新设仙寓镇,行政区域为原占大镇、珂田乡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占大。
3.将六都乡、七井乡整建制并入七都镇,行政区域为原六都乡、七井乡、七都镇行政区域,镇政府驻七都。
4.将莘田乡整建制并入小河镇,行政区域为原莘田乡、小河镇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小河。
5.将兰关乡整建制并入横渡乡,设横渡镇,行政区域为原兰关乡,横渡乡行政区域,镇政府驻横渡。
6.保留丁香镇、矶滩乡、大演乡,乡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均不变。
石台县城设在仁里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县城沿东西延伸,东至掘珠,西抵重阳坑口,南至南山麓,北临,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县委、县人民政府设在北侧。[3]
行政区域数量统计政府驻地下辖地区5个居委会
10个行政村
城南社区城南,马村,新街,和平,城东,三增,杏溪,东山,永丰,同心,七里,缘溪,贡溪,高宝,15个行政村七都村七都,黄河,三甲,毛坦,毕家,河口,新棚,启田,芳村,六都,高路亭,银堤,七井,八棚,12个行政村仙寓街南源,占坡,碧潭,利源,莲花,奇峰,山溪,珂田,大山,源头,考坑,9个行政村丁香村丁香,库山,梓桐,石泉,华桥,新中,林茶,西柏,14个行政村龙山村龙山,梓丰,栗阳,安元,红石,郑村,尧田,樟村,狮山,九步,来田,东庄,7个行政村横渡村横渡,历坝,香口,河西,兰关,琏溪,鸿陵7个行政村永福村永福,剡溪,新农,新联,新火,青联,6个行政村矶滩村矶滩,高乐,洪墩,塔坑,沟汀,太胜
石台县地理环境
石台县位置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西部。东与交界,南与黟县、祁门县相连,西与东至县接壤,北与、为邻。地理坐标为北纬29°59′—30°24′,东经117°12′—117°59′。全县东西最长处70.7公里,南北最宽外46公里,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
石台县地貌
石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属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南部为黄山北行千脉盘结,西北部是脉的南端,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地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间,最高峰海拔1728米,最低处莘田乡黄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对高差1694米。[5]
石台县气候
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由于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如近地面风向复杂多变,平均风速小,岩、坡、谷地温差较大,夏季昼热夜凉,明显,雷阵雨较平原地区多等。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
降水: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mm,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际变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
日照:本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
四季: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定:春季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6]
石台县自然资源
石台县野生植物
石台县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黄山、九华山植被片。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典型的原始植被,除古牛降自然保护区外,已不复存在,大多转变为自然次生植被。常见的有:人工杉木林、天然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山地草甸和灌丛蒿草群落等。(附古牛降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境内共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520余种。[7]
石台县野生动物
兽类:、金钱豹、龟纹豹、云豹、乌麂、鬣羚、山羊、苏门羚、猕猴、短尾猴、毛冠鹿、大灵猫、小灵猫、花松鼠、黄鼬、白猸、黄摇、豹猫、黄麂、果子狸、野猪、豪猪、班狗、水獭、穿山甲、貉、灌、獐、狼、豺、刺猬、野兔等。梅花鹿属园家一类保护动物;猕猴、乌麂、苏门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灵猫、小灵猫、金钱豹、獐、霓羚、穿山甲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禽类:、白颈长尾雉、鸳鸯、鸢、赤腹鹰、雀鹰、白尾鹞、红隼、画眉(噪鹛)、棕噪鹛、灰头鸦雀、白呕雀眉、四声杜鹃、环颈雉、啄木鸟、竹鸡、勺鸡、斑鸠、乌鸦、喜鹊、麻雀、八哥、黄鹂、相思鸟、燕子、翡翠、水葫芦等。
爬行类:(俗称“五步龙”)、眼镜蛇、蝮蛇、竹叶青、、银环蛇、赤练蛇、菜花蛇、乌风蛇、石龙子、两头忙蛇、水蛇、蜥蜴(“四脚蛇”)、乌龟、鹰嘴龟(山乌龟)、甲鱼(鳖)等。
两栖类:(娃娃鱼)、(石鸡)、斑脚树蛙、日本林蛙、中华蟾蜍、蝾螈等。大鲵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鱼类:青鲲、草鲲、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鳊鱼、花玉穗、长蛇、石斑子、黄尾鲷、翘咀白、鲶鱼、黄丁、乌鱼、鳗鱼、斑鳜、鲛鱼、黄鳝、中华花鳅、大斑花鳅、泥鳅等。
虫类:有蜻蜓、蜂、蝶等昆虫类800余种,螨类130余种。[7]
石台县矿产资源
石台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钨、钼、锑、铅、锌、煤、石煤、石英石及石灰石、大理石等。[7]
石台县人口
根据数据:石台县总人口105506人,其中七里镇21614人、七都镇5462人、占大镇7989人、丁香镇10052人、小河镇12129人、六都乡5816人、七井乡2635人、河口乡2813人、兰关乡3310人、横渡乡5573人、珂田乡5747人、大演乡7511人、贡溪乡2793人、矶滩乡5125人、莘田乡6937人。
根据数据,全县常住人口9223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10554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3311人,增长-12.61%,年平均增长-1.34%。
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1092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109227人相比,十年间增加5人。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240户,家庭户人口902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8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8人减少0.49人。[8]
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12年石台县人口出生率为9.00‰,比上年上升1.4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71‰,比上年上升2.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比上年下降1.04个千分点。2012年全县城乡居民总户数34971户,总人口108773人,其中男性56238人,女性52535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7.05: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2003人。[9]
石台县交通
历史上,石台县交通闭塞,运输多靠肩挑背驮,步履维艰。据查,境内昔有古道5条,古渡18处,古桥31座。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加快了建桥、铺路的速度。60年代,殷新公路与大青公路相接,在县内形成“y”形运输骨架,成为贯通县境的两条主干道。1976年,全县社社(乡)通汽车,以县城城关镇为中心,县乡公路纵横交错。1985年,县内公路总里程为398.99公里(包括干线、支线、专用、乡村公路,其中广太公路未计),是建国初期的53倍;汽车客运量为89万人次,货运量为5.84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113倍和118.2倍;大中型桥梁17座,总长884.6米,其中以秋浦大桥为最。
石台县内河航运,始于清初,至建国前夕,驳船运输日渐稀少,此后,仅有木、竹扎成排筏运出。1958年以后,水路货运逐渐为陆运汽车所代替。[10]
自县城开始,东至太平湖80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距160公里;东北至界70公里,距青阳县城110公里,距147公里;东南至140公里;南至界27公里,距祁门县城98公里;距东至县城76公里;北沿新修的殷(汇)石(台)公路至界仅18公里,距72公里,至79公里,至省会合肥市253公里,至江苏省会南京市279公里。[4]
石台县经济
石台县综述
2015年生产总值(GDP)220893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303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61万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99929万元,增长8.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9.1:41.0:39.9调整为17.8:37.0:45.2。人均生产总值达20399元,比上年增加1570元。[11]
石台县第一产业
石台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小麦、豆类、山芋及其它旱杂粮次之。水稻与旱杂粮在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9:1至8:2之间。
2015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30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7000亩,落实富硒米生产基地8000亩,推广高山蔬菜2000亩,新增富硒果园600亩,茶叶、蔬菜等地方良种保护和提纯工作有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0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按期推进,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90个村级服务站建成运营。创新经营模式,引导茶企开展茶山众筹。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6家、示范家庭农场14家,培育“石台硒茶”骨干企业4户,全县农产品销售收入达10亿元。
石台县第二产业
2015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1项企业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项企业产品入选首批“安徽工业精品”。落实民营经济发展资金2310万元,新增民营企业112户、个体工商户66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7亿元。
石台县第三产业
2015年,旅游公司成功在“新四板”挂牌。县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1.74亿元。完成“4321”合作项目35个,担保额7484万元。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8亿元,增长15.7%。累计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亿元。
石台县社会事业
石台县教育
2008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中小学、职业中学61所,在校学生16404人,其中: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6872人,比上年增加6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396人,比上年增加159人;城乡小学30所,在校学生6461人,比上年减少657人;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1628人,比上年增加29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7人,比上年减少33人。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1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9.96%。教育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小学人均校舍建筑面积10.7平方米,普通中学人均校舍面积9.2平方米。师资力量不断提高,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2.3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0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12]
2012年末,石台县科协团体会员(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38个,乡镇科普协会8个,会员79人,农技协会28个,会员1550人。举办科普讲座15次,讲座受众人数3300人次,举办科普展览3次,展览受众人数140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份,开展科技咨询10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8次,培训人数640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项。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覆盖率100%。
全县拥有各类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63所,在校学生13723人,比上年减少1323人,其中: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5443人,比上年减少486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718人,比上年增加350人;城乡小学30所,在校学生4906人,比上年减少648人;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1656人,比上年减少17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0人。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小学入学率99.8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3.4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18.56%。教育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小学人均校舍建筑面积14.3平方米,普通中学人均校舍面积31.1平方米,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84%、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06%、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9]
石台县社保
2012年,石台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7个,建筑面积19098平方米,拥有床位1031个,在院人员803人。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总人数688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9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45人。
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343人,参加失业保险38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503人,工伤保险参保6605人,生育保险参保6000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7800人。全县职工登记失业率3.7%。[9]
石台县卫生
2012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个,全县卫生系统共有病床292张,卫生技术人员2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7人。城乡居民实际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数为96068人,比上年净增加6人,其中城镇居民实际参合人数为10150人,农民参合率为99.7%。婚前医学检查1356人,婚检率93.78%;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完成17367人次。全县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58%,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60.5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56.37%,新生儿死亡率5.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8‰,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例。[9]
石台县民俗文化
2012年,石台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站8个;公用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量43052册;档案馆1个,档案全宗56个。2012年,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5%;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各1座,通电视村(含居委会)84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8%。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稳步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9]
石台县传统风俗
饮食: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圆、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居住: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礼仪:民间注重礼尚来往,据县志所载,凡“冠、婚、丧、祭”都要送礼,名目繁杂。如今送礼除物品外,常另加红包。另外,民间结婚、丧葬(俗称“红白喜事)的礼仪与习俗仍然繁琐。
贺婚礼:亲友对男家送贺联、烟、酒、钱以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物、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劝嫁”。
丧葬礼:亲友馈送香箔、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豆米等。现送烟、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寿礼:老人过大生日(一般为六十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礼:生孩子没有满月前,亲友馈赠老母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亲属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仍盛行,但产妇分吃食品已废。
建房入宅礼:建亲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等之类贺喜,住时新房时,贺联文“乔迁之喜”,亲友分发米相赠,以示“祝发”。[13]
石台县茶文化
石台种茶历史悠久,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代全国26种名茶中,产于当时的石台县的就有“仙芝”和“嫩蕊”两种。
民国4年(1915)“祁红”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后,全县成为“祁红”的主产地。至1986年底,全县茶园面积7.85万亩,产量2355吨,其中红茶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90%。
1988年始,全县茶叶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茶叶生产由单一的红茶调整为红、绿茶兼顾生产,并逐渐加大绿茶比重,特别是名优绿茶比重。至2008年底,全县茶叶总产量2845吨,其中红茶产量1805吨,绿茶产量1040吨,绿茶产量590吨;总产值69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2.14%。
1996年以来石台县茶叶主导品牌是三大类:一是全县名优绿茶公共品牌“石台香芽”;二是历史名茶“祁红”;三是天方茶业集团公司2000年创立的“天方”品牌。天方茶叶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茶叶品牌建设,研制成功“富硒有机茶”、“雾里青”、“天方抹茶”三大主导品牌,其中“雾里青”品牌绿茶被评定为“安徽名牌产品”。
年,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池州市政府主办,石台县人民政府协办的“石台茶叶节”,每年四月中旬举行。茶叶节以名优有机茶及特色农产品、茶叶机械的展示展销位重点,开展“茶叶十佳经纪人”、“茶叶十佳科技示范户”评比、名优茶评比、茶叶科技与经济论坛、茶商茶农恳谈会、茶乡特色旅游、旅游推介会、石台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画院书画展、集邮展、摄影展、名优茶现场制作表演、千人品茶、焰火晚会、茶王拍卖会、徽商古道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并组织一系列茶文化表演。[14]
石台县方言
石台县居民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壮、满等,使用的语言均属于汉语方言。境内有四大方言的五种话,即:吴语宣州片的两种话及徽语、赣语各一种,另有一种江淮官话。
分布情况大致是:七里、贡溪、横渡、兰关的土著居民说石台话,属吴语宣州片石(台)陵(阳)小片,是宣州话的特殊一支,跟贵池灌口、太平三丰、青阳陵阳、泾县厚岸的方言比较接近,但城关(七里一带)说赣语及江淮话的居民占多数。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说广阳、六都话,属吴语宣州片铜陵、泾县小片。这种话跟泾县、贵池东部、铜陵等地话同属一类,是比较典型的宣州话。占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说徽语旌(德)占(大)片,跟祁门安凌、黟县美溪、旌德话同属一类。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关居民说赣语最靠北而具有许多江淮官话特点的一支,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东南角等地话接近。此处多数居民为赣语区移民。此外,城关及县西部一些乡镇尚有部分居民说江淮官话。上述方言中,宣州话与徽语为石台县土著方言,赣语及江淮官话为移民方言。
随着近二十年大批移民的进入,石台县的方言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移民方言赣语势力范围扩大;另一移民方言——江淮官话被挤压得难觅踪迹;而土著方言——吴徽语势力范围急剧减缩,原属于吴语区一带,现在仅掘珠土著居民还说土话,且多数操两重口音,驳杂不纯,原属于吴语区的横渡的一些村落被赣语所覆盖,其他地区的吴徽语也不同程度的带上了赣语的一些语音特征。[15-16]
根据吴语学会2011年在石台开展的方言普查资料,在石台境内,有24%的人口说宣吴(铜泾片),主要集中在县域东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37%;有26%的人说赣语(怀岳片),主要集中在县域西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17%;有19%的人说徽语(旌占片),主要集中在县域南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的26%;有17%的人说宣吴(石陵片),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北部地区;还有14%的人说江淮官话,这部分人大多是集中在县城的外来移民,宣吴石陵片和江淮官话的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的20%。
石台县风景名胜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傍举世闻名的黄山、旅游胜境太平湖,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属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古称,不仅集雄、奇、幽、秀于一体,而且蕴藏着达2000余种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称。它是皖、赣、浙、苏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分布着落差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最壮观的一条,丰水季节时,落差高达70余米、宽度达20多米。
全国生态示范区——,有着中国富硒第一村的美誉,富含硒、野花香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大山深处的,深藏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神秘古道,她就是被人称之为“徽饶通衢”的古徽道,古徽道全部用一点五米宽的青石板铺成,整齐划一,全长15华里,是迄今为止除之外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道。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有“诗之河”美誉的,两岸风光旖旎,曾吸引诗人李白流连忘返、满怀激情作下流传千古的《秋浦歌》。
瑰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慈云洞、为代表,被誉为“艺术洞窟”。三洞风格迥然、大异奇趣:蓬莱仙洞气势恢宏、景观奇绝;慈云洞钟乳集中、琳琅满目、步步是景;鱼龙洞幽深莫测、水景交融、乘舟而入、如进迷宫。
还有许多风光迷人、民风淳厚的村落,如新中、红桃、黄河等村落都以其优良的生态农业环境,成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或“安徽省生态经济示范村”。[17]
石台县地方特产
石台名茶历史上多次选为贡茶。雾里清起初茶入口时有些青涩,但不久便会唇齿清香。多次获得国际、国家金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内多珍奇药材,中药材山茱萸素有“中国枣皮质量第一”称号,在国内市场十分走俏;、马兰、蕨、笋等山野菜因其无污染的特性被奉为桌上佳肴。
“”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8]
石台县历史名人
(约777-831),石埭七里(今石台县仁里镇)人。唐朝封疆大吏。清《池州府志》称仲武“盖有文才而兼治术者也”。《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有其记。
(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九华山叟,石埭贡溪(今石台县仁里镇)人,相传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绿窗琐碎》若干卷,《唐风集》十卷。收录《全唐诗》三卷326首。后人将他的诗称为“杜荀鹤体”,与“李商隐体”、“杜牧体”合称为晚唐三体。荀鹤当年牧鸭之湖、与罗隐相遇回驴之岭均成为长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字廷鸣,号松坡,石埭河口(今石台县七都镇)人。朝廷重臣,谥“恭介”。《明史》称“锵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松集》传世。《明史》、《池州府志》等有其传。
(),原字风之,改字次尾,号楼山,石埭兴孝(今石台县大演乡)人。明末著名文学家。著有《楼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国朝记事本末》、《读书鉴》2卷、《友鉴录》、《留都见闻录》、《东林本末》、《续觚不觚录》、《熹朝忠节传》、《读书观止录》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录》等。
(),字仁山,石埭长芦(今黄山区乌石乡)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复兴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后由金陵刻经处汇编成《杨仁山居士遗著汇刻》,于民国八年刊行。赵朴初在重印的《净土四经》序中称:“杨仁山居士遗著,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钜。”
(),名惟壬,字一甫,石埭六都(今石台县七都镇)人,陈黉举之子。爱国实业家、慈善家。著有《欧美漫游日记》(幼子陈达有记)、《石埭备志汇编》,捐资翻印清康熙姚子庄辑修《石埭县志》,刊印董汝成辑稿《石埭县志采访录》、石瑶灿续辑《石埭县志》传世。[19]
陈范有(),名汝良。石埭六都(今石台县七都镇)人,陈一甫之子,生于天津。爱国实业家。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提出为爱国实业家撰写百人名录,陈范有名列其中。2007年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成了扩馆工程,新馆增加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展区,并展出陈范有事迹和照片。
(),原名泽宗,字敬夫,石台占大(今石台县仙寓镇)人。通晓国故的专家。先后写下《中国历代军事地理概论》、《西汉人文表》、《三国人文表》、《全国各省市地理资料记要》、《安徽各县市名称考释》、《清代安徽学术》、《李白秋浦诗注》、《欧曾王三苏文评》、《合肥史料辑》、《合肥军事概论》、《民初桐城文人轶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馆》、《古今名产琐记》等71篇30余万字文稿。
苏阿芒(),原名承宗,笔名阿芒,石埭广阳(今黄山区广阳乡)人,生于北京。著有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册,在意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语)、《迟开的素馨花》。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为他塑了半身铜像。[20]
石台县荣誉
中国天然氧吧[21]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石台县统计局[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徽文化网
.石台县人民政府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国公网.[引用日期]
.池州新媒体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石台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中国池州[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浪屿地理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